流苏1 流苏1
关注数: 12 粉丝数: 3 发帖数: 606 关注贴吧数: 1
【如梭岁月】人间有味是清欢 今日入龙吧整整一个月。期间生活就变为:一边忙论文,焦头烂额;一边观吧里风景,怡然自得。互相调剂一下吧。 我觉得自己不是过客,不是旁观者。即便“百忙”也发个帖、跟个帖——想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的。这吧内原本被先生带累得满是怀旧和情思。在这种氛围中,龙友就似往日幼儿院里的玩伴、发小,学校里的昵友、死党。就当我是久别后的那一个,不然,咱们就重新认识认识。 一:一出生落户,我就是户主 你会说:“难不成,你是孙猴儿啊?” 哎,听说过有给猴儿落户的吗?我降生在一个恩爱的军人家庭,双军人的爸妈没有地方户籍,只有军籍。其实这些和我无关,也可以一直无关。直到上学,学校里一次记不得缘由的查收户口本,几个老师拿着我的户口窃窃私语,时不时瞄我一眼,怪怪的。那年头的小孩子,禁不住这个。回家去问,爸妈轻描淡写,最后还是没弄清楚。就稀里糊涂地一直做着“一家之主”。糊涂得做着一家之主不打紧,问题是我一直以为“大家都是这样生活的”—象我一样。早起听晨号,晚听熄灯号。住在有岗哨的大院,不用出院子就可以自给自足,院里各处分布着浴池、粮店、理发店、电影院、食堂、卫生所、幼儿园……家属区和工作区隔着一条马路、一个超大的操场。因为是研究所,除了警卫班战士有武器,你看不到虎虎生风的部队操练。那时候,战争、部队题材的电影又多,小孩子的心里就是觉得大家都是这样生活的。生于斯,长于斯,部队大院的生活,倒并没觉得怎么封闭。院外的生活和人,却真是一点都不了解,也没机会接触,也没有亲戚——妈妈是从北京调来的,爸爸是军事院校毕业分来的。军人之家的坚守,往往就是这样的。直到可以去同学家串门了,直到不断被人说:“军人的孩子”。自己也忍不住无奈地说:“是呀,还是双军人的孩子。”后来上的是全国重点中学,学校离家远了,外面的生活和同学鲜活可爱,挺开心的。父母,除了家长会,不会出现在我少年生活的圈子里。社会有了变化,外语热,流行音乐热、出国热、牛仔裤、港台电视剧……就是不断开放的那个年代。我们懵懵懂懂,小小年纪,刚开始学会观察思索时,面对的是社会的巨变。这时开始对那个成长的背景有了思索。爸爸妈妈年轻的时候,是被时代选择的。妈妈不得不远离亲人;爸爸大学毕业后先要下连队锻炼,在打隧道时脚踝受伤。军人的天职,服从国家的安排,随时准备无私地付出。以我的生活观察,大院的孩子选择留下来,或者从一个大院进入另一个大院,人生的轨迹大半如此。“我是不是可以选择一种别样的生活?不考军事院校,不和军人结婚,不再过部队大院生活。”和最好朋友商量,话题竟让她感到惊奇。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成长痕迹无法抹掉。妈妈年轻时不能穿漂亮衣服的缺憾,使她热衷于弥补在我身上。可即便是多么漂亮的衣服,我的穿法永远让同学着急——领口、袖口的扣子总是扣得紧紧的,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做事要快、要准时;撒谎就会脸红;环境怎样变化,只崇尚简单宁静……我身上的很多特质得益于父母,很难说不是得益于我是军人的女儿,大院的孩子。我没有成为军人,我有更多的选择,需要更多的体验。我二十多岁,彻底地告别了大院生活。我比父母希望的做得多,我已经尽力了。我一直是一家之主——户口上的。
【致丽人】加倍的快乐 丽人呢,一不留神,你的楼都盖到千层以上了。不知吧里的多少龙友,一边抚慰着酸痛的脖颈,一边在心里对你不由自主地亲厚。你俘获人心呢。见你一边优游地贴相片,一边嘴里念念有词,闲话家常,亲昵龙友,解读先生,就忍不住会心地笑。PP,居然有这么多。还记得黄依依行将离开数研所,在飞机上,给安看她握在手里的照片吗?转手过来,一点点,慢慢伸开,看见对方惊讶的神情,得意地笑了。到了701,仍是乐此不疲。喜爱一个人,怎么做,似乎都是不够的——先不说黄依依的神通广大。似乎每一个人都有过收罗照片的经历。记得上学时,一次同桌亮出课本,用挂历纸新包了封面的。上课时,他拿起课本,我陡然发见封底是“兰色档案”的剧照。那时候家里已定了大众电影,剧照不少,可这张——向梅和梁波罗警觉的神情特别象我当时心中的地下工作者,而向的“保密局的枪声”,梁的“51号兵战”,都是我还不懂电影时,就喜爱看的影片。我当时就轻呼出声:“你居然拿这个包书皮”。当即没收了他的书皮,第二天还了他一本挂历。那么小,已经懂得收藏喜爱的照片。看看眼前都快分不清彼此的PP,真让人感慨。感谢生活,越来越便捷,让喜悦如期而至。感谢丽人,不辞辛劳,快乐共享。有人共享,快乐会加倍。在龙吧里,与人分享,成了共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