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ng◎ 宇安360
关注数: 3 粉丝数: 6 发帖数: 245 关注贴吧数: 9
〓倚天屠龙记〓210105★谈谈张教主的智商 关于张无忌的聪明程度,其实网上什么评价都有,有陈墨说他是三部曲主角聪明程度第一,也有认为他笨的不可救药的,大多数其实还是认同他不聪明也不傻,就处在郭靖和杨过的中间态。以我之见,首先,张无忌在判断形势并做出有利选择上这一点是绝顶级别的,唯一限制的是他的善良,所以造成了他在救人和化解矛盾时智商表现极其惊艳。其次,应该是长年野外求生,性子比较慢的缘故,也或许是缺乏江湖经验,张无忌可能无法马上对一件事就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给他时间让他慢慢想他也是能想的明白的,而且有时在事到急时他体现出来的应变能力还是不弱的。然后,张无忌因为天性原因,喜欢把人尽量往好的一面去想,这也导致了他识别人心的能力相对来说就比较弱一些,不过有一说一,张无忌的推理能力还是有的,比如说看到小昭和金花婆婆长的像就能立马推理出小昭应该是卧底。总之,我还是认同张无忌三部曲主句聪明程度第一的哈哈,下面是具体的阐述: 1、光明顶后,小张带领明教养伤完毕,走出密道后立马便独自指挥明教,里应外合反攻光明顶,而这时候的小张可以说半分领导经验也无,这可以看出小张的领导天赋。 打退敌人后,小张推辞了教主,但是明教人不让,然后立马就约法三章,而且书里明文这是小张在秘道里早就想好了的,可见他早就知道自己这个教主八成是甩不掉了,还不如好好干。这是对形势的判断能力。 然后,便是老生常谈的了,张无忌夺杨逍天地风雷四门的指挥权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这是乾坤大挪移还是乱打乱撞?但不管怎样,这也导致后期杨逍在明教中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没有自己的嫡系,彻底变成教主的参谋。 2、殷梨亭伤残后关于怎样处理的问题,这里教主想了很多,看似是优柔寡断,其实我倒觉得是深思熟虑,因为他最后是做出了最周全的决策的,那就是前往少林寺问罪,尽量不得罪对方,但也会做好最充足的防备工作。 然后便是一个夺马问题了,这里我更觉得是金庸强行要体现无忌的优柔设置的一个情节,简单点来说就是剧情需要,因为这段剧情漏洞百出,首先,教主在三联和新修是不存在盘缠问题的,那么为什么不扔下些银两呢?强买总比抢劫好吧?连载版倒是后面写了盘缠用尽,那他是怎么冒出前往集市买马这种念头的?所以这段剧情其实很牵强。 3、万安寺救援事件。首先先是一个问题,那就是韦一笑去王府放火到底是韦一笑的临场决策还是早就商量好了的?看原著应该是临场决策,但是当时情况是怎样的?是塔下明教只有张无忌和韦一笑两人,然后王府这边有十八金刚+一大堆武士,韦一笑真这么放心敢丢教主一个人在这里?好,就算他相信教主的武功,觉得这些武士奈何不了什么,但是塔上的人怎么办?塔上众人一开始听小张要接人都是觉得他接不住的,韦一笑就这么有把握在这里教主能凭一人之力推武士+救人?当下这种情况最好的决策明显是不能分开的,肯定是两个人先打,占据优势+找到救人策略后再去放火比较合适,而韦一笑设定就不是笨人,所以,在这里我个人看法这是他们早在之前就商量好了的。 还有一个问题,大都那几百间民房最后到底烧没烧?原著看不出任何烧了的痕迹,如果是烧了最后王府起火怎么可能还会用“突然见”这种词。在我看来,在杨逍劝教主烧民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后,他们肯定还有商量,最后是形成了不烧民房烧王府的策略的,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韦一笑在教主到来后做出那样的选择,谈话预测如下: 杨逍:教主,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民房咱们还是烧了吧。 张无忌:咱们看看还能不能想出个更好的法子,既能吸引王府武士的注意力又能不烧民房? 韦一笑:属下倒有一计,比烧民房能吸引更多的武士,但是会给整个计划带来风险。 张无忌:蝠王请讲。 韦一笑:教主到了万安寺后,我即刻退出前往汝阳王府放火,不过这样就来不及回到万安寺支援教主了。 张无忌:范右使给六大派服下解药后,六大派人众必会恢复实力,只要有五成,那就不惧敌人。 杨逍:教主,咱们还得考虑意外情况,要是六大派下不了地,被困在了塔上怎么办?还是让蝠王烧民房,然后及时支援的好。 张无忌:这样也不妨事,就算他们全部从塔上跳下来,我也接的住,而且我也有把握能够及时干掉底下的弓箭手。 杨逍、韦一笑大喜:好,那就烧王府,教主武功绝伦,佩服佩服。 4、小岛案 其实这件事bug好多,周芷若做的事挺蠢的,不过,因为有谢逊帮她圆谎,硬要把这件事甩给赵敏,所以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漏破绽漏的天衣无缝”的情况。 比如说动机问题,赵敏杀了殷离自己也嫁不成张无忌了,这怎么算。 谢逊:赵敏和你蒙汉有别,她爱你,所以她不杀你,但她也早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嫁成你,既然她得不到,那就毁了,所以她就是要毁殷离的容,割芷若的发,让你就算娶老婆也是娶到丑的。 那为什么赵敏不直接杀了殷离和芷若? 谢逊:咱们二人武功高出她这么多,难保她在做事的时候心里不会害怕,所以也不敢闹出太大动静。 赵敏为什么要派船来接? 谢逊:谁知道哪天会不会有一条小船偶然路过把咱们载回中土,她这是先示之以好,再斩草除根。 。。。 5、最后再补两件在原著里面很小,作者并没说明缘由的事儿。 张无忌在赵敏引开武当四侠,自己藏好莫声谷的遗体后,在树上猫了近一个小时。 其实这里被很多敏粉拿出来喷过,觉得小张胆小懦弱,但依我之见,恰恰相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体现了小张无与伦比的形势判断能力和理性,因为这才是救赵敏的最佳抉择。 记住,小张没开上帝视角,不知道哪里有个悬崖。我们按照没有悬崖的情况往下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首先,四侠生擒赵敏,肯定不会直接杀,没被割手指也不会用刑。 然后,张松溪建议大家守株待兔,肯定会有敌人来救,趁着四侠都在一鼓而擒。 所以,现在小张去救,以小张的视角成功率必然是不高的,小张对自己武功的判断应该是很难救出赵敏的。 再然后,四侠等啊等,终于等不及了,然后张松溪觉得敌方武功可能打不过自己这边,所以不敢出手,于是建议主动出击,前往山洞查查赵敏在这儿鬼鬼祟祟的干嘛。 然后,发现一行脚印。 然后有两种比较好的选择,一种是四个人带着赵敏一起去查,另一种是去二留二,既能保持自己这边战力的优胜又能防止不被调虎离山。 然后,发现莫声谷的遗体,无限伤心。 而现在,无论四侠选了哪种,小张都必然有了最大的出击优势。 然而谁知道那边有个悬崖。。。 还有一件事,濠州婚礼上,小张说了一句话,把屠龙刀偷窃的锅扣在了赵敏头上,要知道这之前小张对宝刀失窃是有了怀疑的。 这件事被知乎上一个叫小钱的人拿出来喷过,说小张是在逼赵敏走完全没料到赵敏的危险。 依我之见,小张还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全赵敏。 为何? 小张在见到赵敏来后,希望她能平安离开,这是他的第一想法。 但是,在看到在场各大门派虎视眈眈的眼神后,因为婚肯定得结,所以小张立马得出结论: 今天赵敏就算走得出婚礼现场,也绝对走不出濠州诚。 人家门派报断指之仇,名正言顺,你张教主凭什么阻拦,是不是和她有什么勾结,抗元统一战线还要不要了? 张无忌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把赵敏的罪过都揽在自己身上,第一那时候他对赵敏感情没深到那个地步,第二这是婚礼现场,周芷若就在旁边,这么说怕是现场周芷若就得暴走了。 所以,张无忌明白自己必须想个办法,让明教拿到赵敏的处置权,这才是对赵敏最有利的。 张无忌找到了,屠龙宝刀。 因为赵敏偷了屠龙刀,张无忌大可以说自己要查刀的下落并许诺查出来了立马告诉你们,然后现场人人都知道赵敏是因为小张来的,所以让小张查这件事也能提高审查的成功率。 以此,成功。
【乾坤挪移】来谈谈张教主的智商 关于张无忌的聪明程度,其实网上什么评价都有,有陈墨说他是三部曲主角聪明程度第一,也有认为他笨的不可救药的,大多数其实还是认同他不聪明也不傻,就处在郭靖和杨过的中间态。以我之见,首先,张无忌在判断形势并做出有利选择上这一点是绝顶级别的,唯一限制的是他的善良,所以造成了他在救人和化解矛盾时智商表现极其惊艳。其次,应该是长年野外求生,性子比较慢的缘故,也或许是缺乏江湖经验,张无忌可能无法马上对一件事就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给他时间让他慢慢想他也是能想的明白的,而且有时在事到急时他体现出来的应变能力还是不弱的。然后,张无忌因为天性原因,喜欢把人尽量往好的一面去想,这也导致了他识别人心的能力相对来说就比较弱一些,不过有一说一,张无忌的推理能力还是有的,比如说看到小昭和金花婆婆长的像就能立马推理出小昭应该是卧底。总之,我还是认同张无忌三部曲主句聪明程度第一的哈哈,下面是具体的阐述: 1、光明顶后,小张带领明教养伤完毕,走出密道后立马便独自指挥明教,里应外合反攻光明顶,而这时候的小张可以说半分领导经验也无,这可以看出小张的领导天赋。 打退敌人后,小张推辞了教主,但是明教人不让,然后立马就约法三章,而且书里明文这是小张在秘道里早就想好了的,可见他早就知道自己这个教主八成是甩不掉了,还不如好好干。这是对形势的判断能力。 然后,便是老生常谈的了,张无忌夺杨逍天地风雷四门的指挥权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这是乾坤大挪移还是乱打乱撞?但不管怎样,这也导致后期杨逍在明教中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没有自己的嫡系,彻底变成教主的参谋。 2、殷梨亭伤残后关于怎样处理的问题,这里教主想了很多,看似是优柔寡断,其实我倒觉得是深思熟虑,因为他最后是做出了最周全的决策的,那就是前往少林寺问罪,尽量不得罪对方,但也会做好最充足的防备工作。 然后便是一个夺马问题了,这里我更觉得是金庸强行要体现无忌的优柔设置的一个情节,简单点来说就是剧情需要,因为这段剧情漏洞百出,首先,教主在三联和新修是不存在盘缠问题的,那么为什么不扔下些银两呢?强买总比抢劫好吧?连载版倒是后面写了盘缠用尽,那他是怎么冒出前往集市买马这种念头的?所以这段剧情其实很牵强。 3、万安寺救援事件。首先先是一个问题,那就是韦一笑去王府放火到底是韦一笑的临场决策还是早就商量好了的?看原著应该是临场决策,但是当时情况是怎样的?是塔下明教只有张无忌和韦一笑两人,然后王府这边有十八金刚+一大堆武士,韦一笑真这么放心敢丢教主一个人在这里?好,就算他相信教主的武功,觉得这些武士奈何不了什么,但是塔上的人怎么办?塔上众人一开始听小张要接人都是觉得他接不住的,韦一笑就这么有把握在这里教主能凭一人之力推武士+救人?当下这种情况最好的决策明显是不能分开的,肯定是两个人先打,占据优势+找到救人策略后再去放火比较合适,而韦一笑设定就不是笨人,所以,在这里我个人看法这是他们早在之前就商量好了的。 还有一个问题,大都那几百间民房最后到底烧没烧?原著看不出任何烧了的痕迹,如果是烧了最后王府起火怎么可能还会用“突然见”这种词。在我看来,在杨逍劝教主烧民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后,他们肯定还有商量,最后是形成了不烧民房烧王府的策略的,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韦一笑在教主到来后做出那样的选择,谈话预测如下: 杨逍:教主,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民房咱们还是烧了吧。 张无忌:咱们看看还能不能想出个更好的法子,既能吸引王府武士的注意力又能不烧民房? 韦一笑:属下倒有一计,比烧民房能吸引更多的武士,但是会给整个计划带来风险。 张无忌:蝠王请讲。 韦一笑:教主到了万安寺后,我即刻退出前往汝阳王府放火,不过这样就来不及回到万安寺支援教主了。 张无忌:范右使给六大派服下解药后,六大派人众必会恢复实力,只要有五成,那就不惧敌人。 杨逍:教主,咱们还得考虑意外情况,要是六大派下不了地,被困在了塔上怎么办?还是让蝠王烧民房,然后及时支援的好。 张无忌:这样也不妨事,就算他们全部从塔上跳下来,我也接的住,而且我也有把握能够及时干掉底下的弓箭手。 杨逍、韦一笑大喜:好,那就烧王府,教主武功绝伦,佩服佩服。 4、小岛案 其实这件事bug好多,周芷若做的事挺蠢的,不过,因为有谢逊帮她圆谎,硬要把这件事甩给赵敏,所以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漏破绽漏的天衣无缝”的情况。 比如说动机问题,赵敏杀了殷离自己也嫁不成张无忌了,这怎么算。 谢逊:赵敏和你蒙汉有别,她爱你,所以她不杀你,但她也早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嫁成你,既然她得不到,那就毁了,所以她就是要毁殷离的容,割芷若的发,让你就算娶老婆也是娶到丑的。 那为什么赵敏不直接杀了殷离和芷若? 谢逊:咱们二人武功高出她这么多,难保她在做事的时候心里不会害怕,所以也不敢闹出太大动静。 赵敏为什么要派船来接? 谢逊:谁知道哪天会不会有一条小船偶然路过把咱们载回中土,她这是先示之以好,再斩草除根。 。。。 5、最后再补两件在原著里面很小,作者并没说明缘由的事儿。 张无忌在赵敏引开武当四侠,自己藏好莫声谷的遗体后,在树上猫了近一个小时。 其实这里被很多敏粉拿出来喷过,觉得小张胆小懦弱,但依我之见,恰恰相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体现了小张无与伦比的形势判断能力和理性,因为这才是救赵敏的最佳抉择。 记住,小张没开上帝视角,不知道哪里有个悬崖。我们按照没有悬崖的情况往下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首先,四侠生擒赵敏,肯定不会直接杀,没被割手指也不会用刑。 然后,张松溪建议大家守株待兔,肯定会有敌人来救,趁着四侠都在一鼓而擒。 所以,现在小张去救,以小张的视角成功率必然是不高的,小张对自己武功的判断应该是很难救出赵敏的。 再然后,四侠等啊等,终于等不及了,然后张松溪觉得敌方武功可能打不过自己这边,所以不敢出手,于是建议主动出击,前往山洞查查赵敏在这儿鬼鬼祟祟的干嘛。 然后,发现一行脚印。 然后有两种比较好的选择,一种是四个人带着赵敏一起去查,另一种是去二留二,既能保持自己这边战力的优胜又能防止不被调虎离山。 然后,发现莫声谷的遗体,无限伤心。 而现在,无论四侠选了哪种,小张都必然有了最大的出击优势。 然而谁知道那边有个悬崖。。。 还有一件事,濠州婚礼上,小张说了一句话,把屠龙刀偷窃的锅扣在了赵敏头上,要知道这之前小张对宝刀失窃是有了怀疑的。 这件事被知乎上一个叫小钱的人拿出来喷过,说小张是在逼赵敏走完全没料到赵敏的危险。 依我之见,小张还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全赵敏。 为何? 小张在见到赵敏来后,希望她能平安离开,这是他的第一想法。 但是,在看到在场各大门派虎视眈眈的眼神后,因为婚肯定得结,所以小张立马得出结论: 今天赵敏就算走得出婚礼现场,也绝对走不出濠州诚。 人家门派报断指之仇,名正言顺,你张教主凭什么阻拦,是不是和她有什么勾结,抗元统一战线还要不要了? 张无忌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把赵敏的罪过都揽在自己身上,第一那时候他对赵敏感情没深到那个地步,第二这是婚礼现场,周芷若就在旁边,这么说怕是现场周芷若就得暴走了。 所以,张无忌明白自己必须想个办法,让明教拿到赵敏的处置权,这才是对赵敏最有利的。 张无忌找到了,屠龙宝刀。 因为赵敏偷了屠龙刀,张无忌大可以说自己要查刀的下落并许诺查出来了立马告诉你们,然后现场人人都知道赵敏是因为小张来的,所以让小张查这件事也能提高审查的成功率。 以此,成功。
【乾坤挪移】张教主以退为进,欲擒故纵   张无忌朗声说道:“众位英雄,今日正是男儿汉杀敌报国之时。少林寺英雄大会,自此名扬千秋!”大殿上欢呼叫嚷,响成一片。   张无忌道:“咱们就欲退让善罢,亦已不能,便请空闻方丈发号施令,我们明教上下,尽听指挥。”空闻道:“张教主说哪里话来?敝派僧众虽曾学过一些拳脚,干行军打仗却是一窍不通。近年来明教创下偌大事业,江湖上谁不知闻?唯有明教人众,方足与鞑子大军相抗。咱们公推张教主发令,相率天下豪杰,与鞑子周旋。”   张无忌还待逊辞,群雄已大声喝采。张无忌虽年轻不足服众,但武功之强,适才力斗少林三僧时已是人所共见,而明教韩山童、徐寿辉、朱元璋等各路人马,在淮泗、豫鄂等地起事,攻城略地,声势大振。先前五行旗在广场上大显身手,这等群斗的本事,更非其余门派可及。各派各帮的豪士均想除了明教之外,确是无人能当此大任。   张无忌道:“在下于用兵一道,实非所长,还请各位另推贤能的为是。”正谦让间,忽听得山下喊声大振,两名少林僧奔驰入殿,报道:“启禀方丈,蒙古兵杀上山来了。”   张无忌道:“锐金、洪水两旗,先挡头阵。周颠先生、铁冠道长,你两位各助一旗。”周颠和铁冠道人应声而出。此时局势紧急,不容张无忌再行推辞,只得分派道:“说不得师父,请你持我圣火令去就近调本教援兵,上山应援。”说不得接令而去。 这一段是元兵围攻少室山时的情景。看似好像是张无忌婆婆妈妈甩锅方丈,其实不然。下面我慢慢分析。 如果开上帝视角的话当时最好的做法无疑便是先团结群雄,再让明教五行旗去作为主力部队和元兵斗。其实小张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当场的群雄来自于各门各派,很多可能和明教没有什么交集,要让他们都团结起来听明教的,这便是第一件难事。而在这里小张先第一句话助长了自己声威,隐隐让众人觉得自己才是头儿,然后下一步他的骚操作来了,甩锅给了方丈,这就是向当场的群雄摆明了我们明教没有强行当你们领导的意思,我才不在乎这点东西呢。这和曹丕三辞献帝禅让的做法很像。然后方丈混了几十年江湖这点道理怎么可能都不懂肯定得乖乖把锅丢回来。 可以发现,小张明面上辞了两次,甚至还想辞第三次,但是当事情紧急,他马上就做好了妥善部署。可能他在辞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想这些了吧。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小张一手欲擒故纵,以退为进。既显示了自己虚怀若谷,又拉拢了方丈,瞬间让在场群雄集体服了明教,快速接近自己原先的目标,领导才能不可谓不佳。 这是原书三联版的内容,没有一句关于张无忌背后做法的心理描写,但读起来往往会感受到张无忌这个人物的可贵之处。
【挪移乾坤】无忌哥哥在书里面的一些不合理做法 先说清楚,本人是一个纯正的张粉,如果是张黑定当不得好死!!! 本文的目的只是作者觉得张无忌在书里面有一些做法不符合我理解的原著人设,想拿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以三联版为基准。 先说一下我理解的无忌哥哥的一个最基本人设: 对于生命个体的关怀超出所有,无论正邪,无论立场,这是他神性的一面,但是,他又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更为看重,这是他人性的一面。 第一个不符人设的做法:无忌哥哥学完乾坤大挪移后到光明顶时看到的是张松溪正和殷天正拼内力,当时他的想法是冲上去拆解因为这二人无论哪个有伤有死对他都是毕生大恨。这个是符合他人设的。然后立马这两个人打完之后是莫声谷上场。 好了,第一个我不理解的做法来了,无忌的选择是:焦急地看戏。莫声谷用剑全是杀招,殷天正用棍也不遑多让,凶险程度比张松溪那一场有过之无不及。这个时候为什么无忌哥哥没有冲上去呢?原著给了个解释: 张无忌刚出山,看到六大门派怕了,所以迟迟不肯出手。这个解释我真认同不了,前面说了,张无忌对生命个体的关怀是很强的,而且这里还都是他的亲人,所以,说他害怕我是信的,但是他的心理更应该是这样的: 我很怕,我怕六大门派三拳两脚把我打在一边甚至把我杀了,但是这里是我的亲人我要挺身而出拼全力拆开他们不让他们有丝毫损伤,如果我之后还要一人代明教面对六大门派,我也应该不造杀戮尽全力让双方和解,如果和解不成那我就和外公还有明教共存亡!所以这个时候张无忌的做法更应当是挺身而出代殷天正和莫声谷对招。 第二个不符合人设的做法:这个比较集中,在冤蒙不白愁欲狂那一章里面。先是一个比较小的地方,在张松溪怀疑他的时候,他有一段这样的心理描写:“ 我妈妈并没做甚坏事,已累得我爹爹如此。这赵姑娘杀我表妹、辱我太师父及众位师伯叔,如何是我妈妈之比?”这段心理描写有问题的是第一句话。无忌在之前早就认识到了殷素素杀了龙门镖局满门打伤了俞岱岩间接造成他残废二十多年了。这叫没做甚坏事?这不和先前矛盾?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句话的意义更在于后面那句,和赵敏这个时候干的事儿相比殷素素算小巫见大巫也没说错,所以这里只是一个很小的点。我要说的在后面。当发现莫声谷尸体的时候,无忌在第一时间的伤心之后想到的是 自己的杀叔罪名洗刷不了,emmm无忌的基本人设是对生命的关怀吧,这个时候他应该想的难道不更应该是:”七叔他待我这么好,死的这么惨,他是怎么死的,我一定要找出凶手还七叔公道!“就感觉这里不知道为什么, 无忌显得特别看重自己的名声,甚至到了超出基本人设的地步,而且,后面当赵敏引开武当四侠的时候,他知道这是调虎离山,也知道武当四侠和赵敏有仇,更知道赵敏武功绝对干不过四侠,但他干嘛了? 跑到相反方向藏尸体去了。。。这个我当时看就觉得真的有点崩人设了。不过,这几天刚好看到最后一回,有这样一段他的心理描写还是多多少少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 我身为明教教主,一言一动,与本教及武林兴衰都有关连。我自信一生品行无亏,但若耽于女色,莫要惹得天下英雄耻笑,坏了本教的名声。所以,只能这么解释了,无忌在乎的不是自己的名声,而是作为一个明教教主,一个抗元领袖的名声,无忌当时觉得要是自己搞臭了这个名声会于大业有害,更可能会造成无数百姓的惨死,所以这样就能在维持基本人设的前提下解释他上面的种种做法了。至于后来,他觉得好像并不是这样,自己的名声好像没那么容易臭,然后逃婚这件事损害也没那么大更让他明确了这一点,所以他最后估计也就没那么看重名声这件事了。但是,还有一个我觉得无论怎么圆都圆不过来的,还是在冤蒙不白这一章, 无忌藏完尸体后在树上坐了将近一个小时,一直到武当四侠过来说起把赵敏打下山崖后才去追。。。书里面的情况是他想的全是莫声谷没想到赵敏但是想想都觉得不可能嘛一个小时脑子再怎么宕机也该恢复正常了。这里最符合人设的做法应当是无忌藏完尸体后想了想决定遮上脸然后立马去追。 第三个不符合人设的做法: 这个更有可能是剧情需要。在逃婚后赵敏已经告诉无忌谢逊知道小岛案的真相,当时没有和无忌细说因为无忌内伤太重怕他乱了心神。我特别好奇为什么后来无忌内伤好了之后那么多天这事难道两个人就从来没有聊起过?应该肯定聊起过吧,既然聊起过那么赵敏肯定是会让无忌记得见到谢逊后问一问真相的吧,为什么无忌在一战三渡见到谢逊后没有问呢?是时间不够吗?当时无忌已经和三渡修好了,想多说几句话三渡肯定会让啊。要圆也可以圆,无忌忘了问了。但是这是强圆了,毕竟关乎着殷离一条命呢凭无忌对殷离的感情怎么会忘呢,这已经是不符合无忌的基本人设了。 不过,这里多嘴一句,我觉得无忌就算问了也问不出个什么东西。有一个问题,谢逊知道真相为什么一战三渡不主动说?只能解释成他还想帮周芷若,如果这个时候谢逊再把锅甩给赵敏,那就。。。我猜测赵敏后来肯定意识到了这一点了,所以二战三渡的时候也没有再让无忌去问真相了,这几天赵敏想到这一点肯定心里难过的要死。要不是最后周芷若来一个宋夫人,让三战三渡时谢逊认为她把小张绿了这才下定决心画出真相我看这事情非得再来几波鸡飞狗跳。
【乾坤挪移】我觉得张无忌才是真正的以直报怨 说张无忌优点时很多人都会说他以德抱怨 其实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孔子对以德报怨不提倡,他提倡以直抱怨,但他也从没鼓励过人们以怨报怨 可以看看那些和张无忌有怨的人,看看张无忌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首先是鹤笔翁,一个玄冥神掌害得他少年吃尽苦头,他长大后把他狠狠打了一顿,可能觉得他罪不至死,所以在万安寺救了他一命,但最后也废了他的武功。 然后是阿三和成昆,这俩算是他生平最大的仇人了,阿三被他打的全身骨折如果不是为了药肯定会被打死,成昆被谢逊收拾了所以他没动手,但是在光明顶上要不是成昆跑的快就直接被他杀了,他在以为成昆死了之后还大笑三声。 然后是周芷若,他在明白真相后并没有马上去找周芷若报仇,这个是因为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被时间给洗掉了,他在见到周芷若后看到周芷若认罪态度良好而且也已经知道了悔改所以就自然原谅了她,这个也和俞莲舟教导过他无论一人犯了多大过错只要知晓悔改就当放其一条生路有关。 最后是一大堆害人未遂的,朱武连环庄那些人,何太冲班淑娴,甚至还包括前期的赵敏,他也是能远离就远离,而且能为了更大的事情抗元去放下这些怨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很了不起的。 光明顶上,他替胡青牛向鲜于通报了仇,有人会说他没有替胡青牛向金花报仇,但是这事本身就是胡青牛自己的性格闹出了医闹,他看到的是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所以并未报仇。 所以,在面对怨恨时,张无忌选择的不是去一味报之以德或者是杀人报复,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去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卑不亢,不主动退缩也不逼人太甚,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以直抱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