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仙 一刀仙
关注数: 0 粉丝数: 10 发帖数: 2,372 关注贴吧数: 0
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当人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各自主要都说了些什么。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是大家在说完所想要说的话之后说的最后的那句话。没有这句话,大家其实都是在很友好地交流,而一旦加上了这句话,交谈就变成了吵嘴,并且会愈演愈烈,最终局面无法收拾。问题在于,这句话的内容往往和大家要说的事情毫不相干,所以,我把它称为“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举个例子吧。 我那天坐公共汽车去办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里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里不时露出迷茫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儿,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小伙儿下站下车马路对面坐回去呗。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该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了。“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地说。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乘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儿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根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象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您”的。可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象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多了去了!” 要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话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 要说这事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车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儿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那个外地小伙儿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实在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了,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儿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我先到派出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来着。我呼吁让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有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X,和她计较什么!
“潘家峪抗日复仇团”:牢记传统向前进 转自新华网李学华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李孝庚 6月20日,笔者一走进前身为“潘家峪抗日复仇团”的武警8683部队营区,一幅巨大的标语牌首先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振“复仇团”雄风,存节振国浩气。这激昂的文字把我们的思绪拉回了60年前的抗日烽火中。 1941年1月25日拂晓,3000余名日伪军,包围了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残杀村民1200余人,将财物洗劫一空,制造了举世震惊的“潘家峪惨案”。3月25日,村里劫后逃生的17名青年,组成“青年复仇队”,后来更名为“潘家峪抗日复仇团”,走上抗日战场,为亲人报仇雪恨。在4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同日寇进行大小战斗150多场,歼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抗日战争胜利后,“潘家峪抗日复仇团”和“节振国抗日工人大队”合并,改编成冀东军区19旅47团。 团队的光辉战斗历程,不仅是部队的骄傲和自豪,更是官兵不断取得新成就的精神源泉。基于这一认识,多年来,该部党委运用各种方式教育官兵牢记团队的光荣历史。1996年10月,团队正式转隶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为进一步将本团的历史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官兵,部队党委组织人员对团队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编写了《光辉历程》一书。在各连队建立了荣誉室,经常开展团史知识问答竞赛。 在部队党委的大力引导下,“复仇团”的官兵虽然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团队的光荣历史一直激励着官兵战胜困难勇往直前。1998年夏天,长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该部队受命赴湖北省监利县上车湾镇参加抗洪抢险。官兵们来到大堤上,竖起“潘家峪抗日复仇团”和“誓夺抗洪抢险全面胜利”两面大旗,在头上扎起写有“潘家峪抗日复仇团”的红布条,冲向了最危险的地段,与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在一次封堵管涌的战斗中,这个部队先后有20多名官兵因劳累过度,昏倒在大堤上。他们被送往医院抢救过来后,拔掉输液针头,全部返回到大堤,重新投入战斗。2003年春,该部受命赴南方担负沿海执勤任务。官兵们分散在1500公里的海岸线上,战风浪、斗酷暑,圆满完成了任务。执勤结束时,100多名官兵受到师以上单位的通报表彰,30多人被上级记功,团队被总部评为“沿海执勤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 “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荣誉满四壁,还嫌室太小。”不久前,一位将军视察“潘家峪抗日复仇团”时,做出这样的评价。在该部荣誉室里,笔者看到墙壁四周挂满了锦旗和奖牌。该部领导告诉笔者,他们多次被武警总部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团”、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连续4年被上级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高举鲜红的八一军旗,踏着节振国的足迹,‘潘家峪复仇团’的新一代,战斗在老虎师的行列里……”在嘹亮的军歌声中,团政委高剑波动情地告诉笔者,这雄壮的歌声代表了“潘家峪抗日复仇团”新一代官兵苦练精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