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牧鹿
南山牧鹿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何如放马南山,悠闲牧鹿,与神仙为邻,一点侠肠,窥视人间!
关注数: 3
粉丝数: 5
发帖数: 2,027
关注贴吧数: 1
关于雾、霭和霾 雾、霭和霾是几种多见的天气现象。它们都是由大气中悬浮的各种颗粒物造成气象能见度的下降。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造成这种低能见度的天气频繁出现,对人民群众的出行和健康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社会对它的关注度也迅速提高。 作为一种天气现象,雾、霭和霾一直是地面气象观测项目的内容之一。对这些现象,国际气象组织也有过明确的规定。在1994年气象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法俄西国际气象词典” (这是由国际气象词典编译组译的 WMO 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Vocabulary 1992) 中,对这些现象就有明确的定义。 雾 :大量微小 (通常在显微镜下才能分辨) 水滴悬浮于空气中的现象,它一般会使地面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 km 以下。 霭 :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湿的吸湿性微粒,它能使地面的能见度降低。 霾 :空气中悬浮着的极小的、干的微粒,这些微粒肉眼看不到,数量却非常多,足以使天空变得浑浊。 从上面三个名词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三种现象都是由空气中悬浮的微粒所造成的,其结果都是使水平能见度下降或使天空变得浑浊。但在这三种现象中,悬浮的微粒是不一样的。雾是由悬浮的水滴形成;霾是由悬浮的干的微粒形成的;而霭是介于这二者之间,是由微小水滴或湿的吸湿性微粒所形成的,可以说是从霾到雾的过渡阶段。正是由于悬浮粒子的不同,造成它们来源、形成的过程及其物理化学特性都将不同。区分雾、霭和霾这些现象就要从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物理化学特性等方面去考虑。 从形成过程来考虑,霾是干的气溶胶,可以由其一次源和二次源生成,其中气溶胶的一次源是指直接以颗粒物形式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溶胶,包括被风扬起的细沙和微尘,海水溅沫蒸发而成的颗粒,火山喷发的散落物,森林或其它生物体燃烧的烟尘,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烟尘以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灰尘等; 二次源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过程,在大气中生成的气溶胶粒子。而雾是由水滴组成的,它是通过水汽的凝结所形成的,是水汽相变过程的产物。 如果仅仅说到这里,事情似乎是十分简单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物理学研究己[似乎遗漏了一段话]经非常清楚,在地球大气条件下,不可能由均质核化过程形成微小的云滴或雾滴,它们只能通过异质核化过程形成。 这里所谓水汽的均质核化是指水汽分子自动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液态的小水滴; 而异质核化是指水汽分子依附在某一个固体的凝结核上,然后以此为据点,让其它水汽分子不断凝结上来,使滴长大成为一个稳定的小水谪。由于二次源气溶胶的产生也涉及到大气中新生气溶胶粒子的形成,而且很可能也是通过异质核化。这样一来它们和雾滴的形成就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了,不同的只是雾滴是由水汽的相变,而二次气溶胶则是由其它污染气体,例如硫酸蒸气的相变形成的。 经典的云滴核化理论是由寇拉在1936年完成的,他在研究一个吸湿性粒子起凝结核作用的过程中,综合地考虑了当水汽分子在核上凝结时,由于溶液的浓度造成所要求的平衡水汽压的下降和由于曲率造成的平衡水汽压增加这二个因子,从而给出著名的寇拉曲线。从寇拉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吸湿性粒子刚开始潮解时,由于溶液的浓度很高,其作用大于曲率的作用,因此在相对湿度不到100%的条件下小滴就可以凝结增长。但随着滴的增大,溶液的的浓度迅速减小,其作用以与半径立方成反比的速度减小,而曲率的作用是以与半径一次方成反比的速度减小,因此溶液的影响会很快地减小,曲率的影响逐渐突出,导致所要求的饱和水汽压的迅速增加,出现一个临界的饱和水汽压,一般都要求超过100%。如果环境大气能提供这种过饱和度,那么这个粒子就可以继续凝结增长,形成雾粒子; 如果环境大气不能提供它所需要的过饱和度,那么这个粒子就不能继续增长,其大小将随着大气的相对湿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时我们就称它为霭。因此按寇拉的理论推测,要形成雾,大气的相对湿度一定是在100%或更高。
道之浅说 道可道,何谓道?不违自然则为道,笑看云卷云舒乐逍遥。人间事,平常事,事事看破则无事,心中思绪随风去,留得宽慰慰平生。金玉满堂尚患失,粗茶淡饭且无虑。何时能使天遂愿?一点澹泊乐无穷。一生苦求步青云,挖空心室机算尽,阿谀奉承常作小,溜须拍马又违心,到头还是名裂身,悲!悲!悲!悲也无人怜。纵使能够步青云,但怀佞邪叵测心,心地不正又疑人,哄骗部下如欺奴,物权至上我独用,惟利是图禁言论,到头定陷囹圄锁身心。纵使天网一时疏,心中疑虑也不宁,坐卧寝食不得安,日久成疾归黄泉。花开花落本自然,得亦乐,失亦乐,无得无失是活佛,心中清净天地宽,一杯清茶养天年。生亦赤贫来人间,一遭轮回无贫贱;物贫心富舒筋骨,物富心贫最可叹!物心皆富难求索,敞开心胸纳百川。
莫把洋节当国粹(外国圣诞莫盲从)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的中华民族,有多少辉煌和沧桑!积淀了多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儒释道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又有多少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就形成了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这其中的每一个节日,有的有着美好的传说,有的是文化的积淀,有的则浸透着民族的血泪!而如今,有的人忘记了我们自己的节日,却过起了洋节,难道这不是一种悲哀吗?泱泱大国,漫漫长河,五岳巍峨,黄河咆哮。我们的祖先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多少奇迹!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辉煌、有屈辱,写就了一部值得骄傲又浸满血泪的历史!鸦片战争的爆发,洋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开始了我们民族屈辱的历史,洋人开始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裂我山河,辱我国民。在进行物质掠夺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文化的侵略,在寺庙道观间,开始有了教堂的矗立,难道洋人的上帝也凌驾于我们的天神之上吗?我们民族的诸神是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沉积而形成的,其中许多神仙都有原形可朔,如太上老君是李耽的化身等等,同样洋人的上帝也是洋人文化的沉积。可以说,洋人节日的传入,是随着他们武力的入侵来到中国的,这些洋节在我国留下的阴影不正是民族屈辱的烙印吗?到今天我们再过洋节,还有我们民族的尊严吗?同胞们!我们还不该携手努力,弘杨我们民族文化,共创我们民族的辉煌吗?莫把洋节当国粹,它是我们民族屈辱的印证!
古韵悠长咏千年! 诗律浅说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鸟语花香!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人类的活动使鸟类栖息地的减少,却使不少鸟类数量锐减,甚至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行动起来!保护鸟类,保护我们的朋友,不仅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鸟语花香!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人类的活动使鸟类栖息地的减少,却使不少鸟类数量锐减,甚至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行动起来!保护鸟类,保护我们的朋友,不仅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世外桃源--那一方净土在何处? 渔家傲●田园雨急路滑向何处?桃花园里是归途。礼佛论道清净土。雕虫无,柳绿果红莺飞舞。夏赏芙蕖秋伴菊,冬披银装持节竹。草堂春眠睡不足。南山望,碧溪轻歌牧笛响。
和谐文明话中秋(弘扬民族文化,过一个团圆幸福的中秋节) 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又到“端午节”(爱我中华,弘扬民族文化) 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忘;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韩信、岳飞、李善长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不了解这其中的奥秘,因此被杀。张良、范蠡、韩世忠、石守信等智者深明上述道理,激流勇退,去官归隐,因此,苟全性命,更以广阔的胸怀,引起后人景仰。这种走法,叫"功成身退"。 史记·越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遗:送。种:文种,与蠡均为春秋越国的大臣,辅助越王句践复国灭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一成语比喻的是西汉时,刘邦将一些建国时建功立业的大将们悉数杀光的情形 (1 ) 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 (2 ) 范蠡即行逃走,临逃走时写了一封信给越王国的宰相文仲,信上说:“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象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最好尽快离开他。”文仲看完信后大大地不以为然,不相信世上会有这种冷血动物,但他不久就相信了,但已经迟了。勾践亲自送一把剑(吴王国宰相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给文仲,质问他说:“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王国灭掉,还剩下四个方法,你预备用来对会谁?”文仲除了自杀外别无选择
闲情禅致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去修禅;人间多少红尘事,一声佛号化云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