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小拓 江湖小拓
关注数: 369 粉丝数: 369 发帖数: 6,805 关注贴吧数: 22
其实不必对三万亿城镇化过于惊慌,随便转下韩国城镇化进程 韩国的城镇化   韩国的城市化过程有三个转折点:第一个是日本把殖民地政策从剥削农业转变为工业的20世纪30年代;第二个是光复后大量回国人员和韩国战争期间从北方来的难民为寻找就业机会定居于城市;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转折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开发和工业化加快,无数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在此过程中伴生急速的城市化。政府推行了以低工资为基础、轻工业为中心的输出主导型开发政策。为扩大输出,政府扩大既有工厂的生产能力,随之城市人口也增加。新建制造企业也建立在基础设施较好、又易于取得劳动力的城市地区。   20世纪70年代,针对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韩国政府以改善村落生活环境、培育新农村为目的,掀起著名的“新村运动”。在此过程中,韩国政府行政自治部把该项“运动”引进到小城镇领域,促进“小城市培育事业”。其目的是培育小城镇,使其成为周围农村地区的生活、文化、流通的中心地区。该事业以改善基础环境为中心,集中治理道路、河川、不良建筑、广告牌、停车场、道边水沟、窄胡同、电网等。行政自治部选择主干道路沿线的1505个小城市、镇和乡政府所在地作为整治对象,而实际落实的市、镇有397个。政府给这些实施政策的小城镇平均每个支援1026万韩元。   行政自治部还依次促进“小城镇职能化事业 ”和“地方定住生活圈规划试验事业 ”。前者基本构想是,以169个小城镇为对象,强化其作为准城市的据点职能,即对周围农村的支援职能、邻近城市的补充职能、农村经济的开发据点职能、腹地区域的文化中心等职能。后者基本构想是,以155 个小城镇为对象,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开发,促进城乡职能联系,建立高通达性的交通体系,强化中心地职能,追求区域多样性,最终以郡为单位确立地方定住生活圈。但是,前者因未能确保支援资金而搁浅,按计划得到实施者仅限于6个示范小城镇;后者也因未能确保支援资金而不前,只有3个试验小城镇的计划得到部分落实。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行政自治部以实施“小城镇开发事业”的形式促进小城镇发展。其目的是把镇和乡所在地开发成为农村地区包括经济、文化、行政等功能的综合性中心地,通过振兴地区经济和建设地方定住生活基础,谋求福利的均衡,进而缓解城乡之间的开发差异。为此,所促进的具体事项有包括改善道路和下水道等内容的街道整治、包括改良住宅等内容的居住环境整治、包括整理中心商业街等内容的市场流通设施整治等。该事业所选小城镇有1443个,而实际落实的有606 个。政府给每个实施政策的小城镇平均支援12.4亿韩元。韩国政府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推出了以下投资组合方式:通过设立国民投资基金把非国有资本低成本、有效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吸引非国有经济的政策法规;财政向银行贴息。   过去30年,政府投资规模有限,不仅纳入培育计划的很多小城镇未能得到资金支援,就是得到投资的小城镇所获得的支援资金规模也不大。例如,在投入规模最大的90年代,每个小城镇平均得到12.4亿韩元的支援。另外,在相应时期政府投资中,中央政府仅承担16.7%,其余由地方政府承担,因而不能有力地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在2002年制定的《小城镇培育事业10年促进计划》中,为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力度,行政自治部和国库补助资金管理部门分别承担100亿韩元,市道政府和市郡政府分别承担50亿韩元。这样,实际被选定的每个镇将得到培育事业资助金300亿韩元。另外,政府还对参与培育事业的民营企业给予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