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雪天行 傲雪天行
关注数: 28 粉丝数: 46 发帖数: 2,796 关注贴吧数: 62
人大代表:年轻人不愿生一孩 “养儿防老”观念被冲击 原标题:人大代表:年轻人连一孩都不愿生了,“养儿防老”观念被冲击 相继出台的“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对二孩集中爆发的“开闸效应”并没有持续下去。来自广东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周海波建议,中国应树立人口是资源的新理念,尽快全面放开生育。 全国两会期间,周海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全面放开生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建议》(下称“《建议》”)。《建议》提到,2013年,国家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放开,中国的生育情况并未达到预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这一数据,较2016年下降了63万人。按照相关部门原来预测,全面放开二胎之后,2017年出生人口最低为2023.2万,实际人口与预测相差足有300万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2017年的出生人口结构中,二孩比重占到了51.2%,超过了一孩比重。而2017年出生的一孩数据为841万,比2016年的一孩数量足足少了121万人,成为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一孩绝对量和相对量都比较低的一年。 这说明有些年轻人连一孩都不愿意生了。 周海波基于历史数据剖析得出,2013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4年,中国新生人口从2013年的1640万增长到了1687万人,“开闸效应”过去后,2015年,新生人口回落至1655万人。 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6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786万人,比2015年政策实施之前的1655万人增加了131万人。然而,2017年新生人口不升反降的事实,清晰显示了2016年的增长只是政策突然放开后,二孩集中爆发的“开闸效应”,与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一样,并没有带来持续性。 如果更深度地观察,实际上自2010年来,中国的新生人口是较之前增长的。2010年,中国新生人口在跌至1592万人之后,走出了一个逐年上升的曲线,2015年和2017年虽然出现回落,但也是较2010年增长。 那么,还必须担心低生育率问题吗? 问题在于上述增长背后的一个历史因素,1985-1990年是我国新生人口一个高峰期,平均每年达到了近2500万人。这批人,在跨入2010年后陆续步入婚育年龄,带来相应的新生人口增长。 如果同样按照这一比例,2020年-2025年,总量下降到2000万人以下的90后成为生育主体,新生儿数量将出现锐减。而时间越往后推移,这种递减循环将进一步推演。 而实际情况可能将比上面的测算更差。因为受家庭结构和多种因素共同影响,90后和00后这个新的代际群体,普遍存在着更低的生育意愿。 在西方,生育意愿已经成为了当前人口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也日渐明显。其中,城市化进程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大量走出农村融入城市生活的人群,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生活形态。原来的“养儿防老”的观念体系被冲击,这是在需求层面上带来的改变。 在能力层面,城市化的新生活秩序,对生育带来了全新的要求。养育成本、托育服务、女性职业发展压力等诸多因素,让抚育小孩的金钱和时间成本都大幅提高。大量的民调已经清晰显示了这一点。 除了生育意愿,男女性别比例的问题,将进一步导致低生育率结果。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现象已经延续了30余年,且未得到改观。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对全国28个省份共计369个行政村进行调查后,发布了《百村性别失衡与社会稳定调查技术报告》。报告预测,2013年后,中国每年适婚男性过剩人口在10%以上,平均每年约有120万男性找不到初婚对象。 2016年,国家卫计委公布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大约为1.7。一直作为低生育率代表的瑞典,其生育率就是1.7左右。中国仍处于低生育率国家行列。 周海波接着提出,少子化现象,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经济主力人口收缩,这些低生育率带来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未来。 在国外,低生育率带来的问题不乏观察样本。 在亚洲,日本和韩国低生育现象已经持续多年。1989年,日本经济最鼎盛的时期,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到了1.57,被当时的日本社会称为“1.57冲击”。到2005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更是只有1.26,创下历史最低纪录。近几年来上升到了1.5左右,距离国际公认的世代更替水平2.1有着遥远距离。 值得深思的是,房价高企被认为是阻碍适龄青年婚育的一道屏障。但是,伴随低生育率,楼区空置乃至小城镇空心化的现象,在日本已经成为令人担忧的现状。以东京的卫星城市多摩市为例,这个曾经为疏散东京人口压力的卫星城,如今却被媒体曝出空心化问题。由于人口减少,配套资源减少,人口进一步外流、陷入恶性循环。 在欧美地区,低生育问题也是不少发达国家力图解决的难题。作为欧洲低生育率的“重灾区”,德国是一个传统的高福利国家,政府推行过多种鼓励生育的政策,包括为拥有工作的家庭提供育儿补助、为孕产妇提供更多的休假、以及提供更完善的托儿机构等等,但这些都没能从根本上逆转德国一路下滑的生育率。 新加坡的生育制度变迁,或者更值得我们借鉴反思。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政府考虑到人口增长过快,开始实施“两个就够了”计划生育政策,遏制人口增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不足20年,新加坡低生育率现象已经十分明显,政府扭转政策,于1987年出台了“只要有能力,生育三个小孩或更多”的鼓励政策和配套措施。即便如此,发展到2015年,新加坡的低生育率现象依然未有明显改观。 对于这些国家,低生育率带来的经济乃至社会问题,藉由不同的途径来应对。 德国,由于一直来对劳动力依赖性不明显,近年来更是积极向工业4.0转型升级,以高度智能化的工业结构,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短缺的负面影响。在新加坡,根据2013年发布的《人口白皮书》预测,到2030年,新加坡外来人口比例将接近一半,通过外来移民实现劳动力补给。 在更多国家,低生育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依然难以通过政策进行弥补。 周海波总结,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至今鲜有哪个国家是在生育率大幅降低后还能较快涨回来的,即便是政府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政策。 基于在全面二孩政策没有达到总和生育率1.8的预期目标,“开闸效应”逐年递减,一孩生育率下降的环境下,周海波建议,从中华民族复兴的政治高度,加大加快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和顶层设计。 首先要破除人口是负担的观点,树立人口是资源的新理念,并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停止政府计划生育考核问责机制;若2018年总和生育率仍末达到1.8,建议充分尊重国民的生育意愿,尽快全面放开生育;废除计划生育法、撤销据此法而设置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停止执行相关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全面放开生育2年后,若总和生育率仍末达到1.8,应出台生育鼓励政策。
转贴:男子忘带钥匙腰系床单欲“空降”回家 摔至地面死亡 男子忘带钥匙腰系床单欲“空降”回家 摔至地面死亡  因为一条忘带的钥匙,家住5楼、年仅34岁的男子李某竟然选择腰系床单,从好友侯某6楼家中的阳台“空降”回家,没想到却意外摔至地面当场死亡。为李某提供床单的侯某,也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提起公诉。   床单做绳 男子坠楼身亡   经检方查明,今年6月24日1时30分许,家住禅城区张槎古灶村某居民楼五楼的李某回到小区后发现自己忘了带家门钥匙,于是他去六楼好友兼同事侯某的家中,在侯某家阳台处观察了一下,提出想从阳台爬入自己家的阳台并叫侯某去找绳子。   因侯某没有绳子,李某就拿来四张床单绑在一起。刚开始时,侯某曾经劝说李某不要爬,但李某却执意坚持,随即将床单绑在自己腰上,由侯某将床单的一头系在护栏上并用手抓紧以防止发生意外。随后,李某爬过阳台护栏,抓住床单采取双手交替的方式往下慢慢滑。仅过了约两三秒,床单突然断裂,李某瞬间坠落到一楼地面。侯某立即打电话报警,警察、救护车相继赶到现场,经医生检查,李某已无呼吸和心跳,确认当场死亡。   9月15日,禅城区检察院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侯某依法提起公诉。侯某事后赔偿了李某妻子丘某共计人民币6万元,丘某对侯某的过失表示谅解并请求司法机关对其从轻处罚,目前该案仍在法院审理阶段。   布条系腰 女子高楼殒命   检方表示,在此案发生不到2个月之前,高度相似的悲剧也发生在禅城区另一个小区内。今年4月27日傍晚6时许,52岁的谭某下班后欲回到位于禅城区南庄镇杏头工业区某出租屋401房,因发现忘带房间钥匙,随即电话联系同居女友邓某回家。邓某回到后两人下楼捡了一些布条打结连接在一起,谭某将布条一端绑在天台楼梯栏杆上,另一端绑在邓某身上,双手拉住布条将邓某由楼顶防护栏向其居住的房间窗户处往下放,因布条意外断裂,邓某从楼上坠下,经抢救无效死亡。   9月18日,禅城区法院对谭某作出一审判决,谭某因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检察官提醒   请勿“好心办坏事”   检察官指出,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已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其帮助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禅城检察院提醒,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一定要选择安全的方法,切勿为帮朋友“好心办坏事”,害人害己。(文/记者刘艺明 通讯员韩文华) (来源:广州日报)
茶叶蛋 今天我终于狠心买了一个茶叶蛋尝尝,能吃上茶叶蛋一直是我的梦想。每当我在大街上看到吃茶叶蛋的人,我都会偷偷瞄一眼,真羡慕那些有钱人。前几天我开了工资,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终于下定决心明天去买个茶叶蛋吃,我没有告诉我的父母,他们知道后一定会阻拦的,我激动的一宿没睡。第二天,我花了2个小时半来到市中心的茶叶蛋专卖店,我完全被那种气势震住了,豪华的装修,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专卖店,面积达8平米的营业大厅布置和外面一样豪华,友善而漂亮的服务员热情的接见了我,可能是太过紧张了我开口要求试吃,刚说完我就脸红了。可是服务员并没有感到诧异,对了,可能来买茶叶蛋的人都得要求先试喝吧,毕竟1元/个的价格不是说买就买的,我激动地接过茶叶蛋,小心翼翼地剥开蛋壳,这时的我已经忘了要注意绅士风度,贪婪的咬了一口,爽滑的口感不是我以前喝的吃汉堡所能比拟的。漂亮大方的服务员热情的向我讲解茶叶蛋的配料和制作流程,在谈话中我得知她刚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主修酒店管理双硕士学位,回国后她拒绝了去星巴克当店长的机会来到茶叶蛋专卖店工作,我也为她的明智选择而感到欣慰,毕竟进入天天好茶叶茶叶蛋专卖店是多少代人的梦想与追求。临走时我掏出带着体温的2元钱买了2个,刚要走出店门时服务员朝我喊:“你的茶叶蛋!”我回眸一笑百媚生回应到:“是你的茶叶蛋。”服务员当时就脸红了,我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走出门口。我想,服务员肯定会把所有的茶叶蛋从保险箱上里都拿出来一个一个的数“他明天会来,他明天不会来……”走在大街上我吃着茶叶蛋,大家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也感觉对人生更加有信心了,回到家,我兴奋得不能自己,还是忍不住摆出一个帅气堪比春哥的pose和我的茶叶蛋合照了,因为茶叶蛋实在太过耀眼,我怕有些不法分子会盯上我,所以我用我帅气的签名挡住了我英俊的面庞。嘘!记得不要告诉别人我吃过茶叶蛋。    -- 你的香味一直徘徊,我舍不得离开
上凤凰新闻了"南极洲发现疑似外星人基地 科学家多次发现UFO飞碟" 南极洲发现外星人基地?科学家多次发现飞碟向南极腹地飞行。近日,南极洲发现外星人基地的消息引发关注。媒体报道,一份由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准备的最新报告在克里姆林宫内部互相传阅着,俄罗斯空间控制中心第45分部对外称,维基解密最近将公开美军的一份密件,内容关于美军和UFO舰队从2004就开始战斗的文件,这些UFO在传说的南极洲消失大陆或其附近有基地,很可能是在南冰洋海底。南极洲发现外星人基地是真是假?  南极洲发现外星人基地?科学家多次发现飞碟向南极腹地飞行南极洲发现外星人基地?科学家多次发现飞碟向南极腹地飞行 南极洲发现外星人基地? 报告称2004年以来南冰洋UFO舰队不断出没 报告称,2004年6月10日这天,大量UFO舰队突然出现在南冰洋上空,然后往北一直飞行至墨西哥瓜达拉哈啦队城附近,离美国边境仅仅1600公里。美军立马进入最高警戒。然而在到达美国边境之前,UFO舰队却迅速返回至它们的南冰洋基地。 报告称,美国民众对南冰洋UFO舰队的恐惧源于1991年发生在墨西哥的著名7.11UFO事件,那天的日食期间,那些神秘的不明飞行物突然出现在墨西哥上空,甚至在他们首都飞过。值得注意的是,7.11UFO事件发生时,将近有数百万的墨西哥民众正通过他们的国家广播电台现场直播观看墨西哥城上空的UFO舰队,但美国媒体却拒绝播放给他们的民众。 南冰洋UFO舰队的突然出现对我们的世界造成了紧迫的危险,报告警告说,从它们水下基地,或者说是基地,突然出现的UFO群会引起破坏性的巨浪。仅在过去的一周,一波由突然出现UFO舰群引起的波浪差点击中载着160人的Clelia II南极洲游轮,同样的原因造成了Insung一号轮的沉没,42名人员中仅获救20人。 文件了也证实了10月14日以UFO威胁名义为由关闭纽约领空的的报道,去年秋季10月13日纽约领空也因同样理由关闭,巧合的是,事件刚好发生在南美远古人预言的神秘水晶骨头展出期间。 更引人注意的是,最近报道的亚丁湾不寻常地震,同样在南冰洋被报道有发生。
溺水事件(道听来的) 溺水事件(道听来的) XX镇XX村,2012年中秋节的下午,紧靠河边的一户人家(老表),刚上小学1年级的小孩子a、同村里另两个小孩BC一起去河边玩耍,不久三人散去,各自回去家里,此时小孩a的母亲要出门做工,门口不见儿子,问小孩的爷爷是否看到,其说这么大小孩自己会去玩,不用管。母亲也就没在意,各自忙去了,小孩的奶奶烧了水要给孙子洗澡,周围不见小孩a踪影,和他爷爷一同到村子里问,也没看见。听说几个小孩子曾在河边玩过但早以经散去,便来到河边,平静的河面及堤岸上没见有人踪影,却见岸边阶梯上摆放着一双小孩子的鞋,拿起仔细看、虽然和小孩子a的脚码是一样,却认出并不是小孩子a的,也认不出是谁家小孩穿的,事情非常蹊跷,老人家赶紧叫儿子媳妇回家来,大家一致认定鞋子不是小孩子a的,(有双鞋放在水边,也不能说明什么。)事情很奇怪,小孩子a到那去了? 傍晚时,要吃饭了,还不见小孩子自己回来,一家人更急了,到处找,寻找范围从村子扩大到镇上,拿着小孩照片到超市去问,到处打听。怀疑被人拐走了,很晚时,打听到小孩B脚上竟然穿着的是失踪小孩A的鞋子,大家才恍然大悟,知道事情不妙,怀疑落水,但夜以深回天乏力。。。。。。。 第二天清晨叫人青年碑水坝开闸放水,水落石出、小孩着衣赤足在水中早已溺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