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2 2152
关注数: 8 粉丝数: 65 发帖数: 2,367 关注贴吧数: 3
关于道枢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齐物论》 白话:正同时也是反,反同时也是正,反面里又存在正反两面,正面里也存在正反两面。真的有正反的区别吗?还是没有正反的区别呢?正反的争论不可能有结果,这是道的关键所在。 在这段话里庄子认为道的关键所在在于不可以用是非二元论的价值观去判断事物,事物的正反是非之间往往相互包含和转化,用正反去判断会陷入没有结果的争论中。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 白话:关键在于循环变化中,来应对无穷。正面是无穷的,反面也是无穷的。所以不如用“明”(作为判断的依据)。 明      朙      míng      【形】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 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 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朙,照也。——《说文》      照临四方曰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东方明矣。——《诗·齐风·鸡鸣》      明,精白也。——《国语·周语》      视曰明。——《书·洪范》      明则著。——《礼记·中庸》 个人认为“明”这个字的解释应该是“观察”那么,“故曰莫若以明”就应该理解为: “所以不如用观察作为判断的依据。” 这样道的关键所在就是不拘泥与是非的判断而在循环变化中,用观察来最为判断的依据。 大家以为呢?
简论庄子无为与弃知主张的因果关系 庄子·外篇·胠箧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个人认为老庄的无为就治国而言是为了让国民安乐,国家安定平和,这和孟子的民贵思想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但绝圣弃知实际运用到国家治理上是否能达到大盗乃止的目的个人认为是不可以的。而人也不可能主动毁弃财富来防止小盗,抛弃称和尺子来达到不争。 以上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治国上显然都不可行。 在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上,老庄都主张取智慧而舍知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通巧弃利,盗贼无有。”但这一点上恰恰是老庄把弃知和无为的因果关系弄颠倒了。 如果反过来分析:“知识的产生使人有了滥用知识之心,财物诱惑人犯罪,道德和仁义的产生使人抛弃了表里如一的质朴而追求华丽的道德外衣。”是完全能说得通的。 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老庄思想应用上的不可行和辨证上的合理性,而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个人以为是无为与弃知主张的因果关系不可以反推。简言之就是无为可以达到弃知,而弃知并不能达到无为。 知识本来是开启智慧的工具,为善为恶权在与人,弃知未必不为恶,而要追求老庄的无为个人也为也不可以通过弃知的做法求其道。否则就会犯弃财防盗一样的错误。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