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4199665 974199665
关注数: 59 粉丝数: 219 发帖数: 9,801 关注贴吧数: 12
【炜炜道来】【预告】今晚《幸福账单》 19:30【幸福账单】粉丝众多“大衣 妹”挑战史上最萌小香猪 2014-08-08 7岁女孩为何既当奶奶又当妈? 第一位报账人是来自河南的韩梓萱,7岁的小女 孩一身老太太造型闪亮登场。梓萱和朱迅的首 次戏曲合作为何惹得全场笑声不断?又是什么 原因让只有7岁的梓萱既当奶奶又当妈呢?而首 次当媒婆的梓萱又能否将朱迅成功地“嫁出 去”呢?在游戏挑战环节,小梓萱频频失误,面 对巨大压力的她还能顺利完成游戏么? 最萌表情帝豪豪平板支撑胜周炜 动作机灵、长相呆萌、 跳”的张俊豪,带着一张自己都不知道金额的账 单来到节目现场。 表演节目时竟被主持人说打扮得像“小鸡”?快 看朱迅怎样帮忙不成反添乱,跪求豪豪原谅 吧。表现欲和精力超强的豪豪又是如何在现场 平板支撑秒杀男主持人的呢? “大衣妹”哭笑自如,华丽转身成最美“小公主” 第三位报账人是来自东北长春粉丝众多的曲隽 希,她就是传说中的“大衣妹”。擅长情景剧的 小希希是如何演绎一人分饰多角的小品?又是 如何瞬间落泪吓坏朱迅的?这个昔日的“假小 子”又能否成功蜕变成“小公主”?古灵精怪的小 希希引得两位主持人抢着要定娃娃亲,小希希 将如何面对呢?游戏挑战环节,面对史上最萌 最可爱动物——小香猪,小希希能否让小香猪乖 乖听话,配合游戏挑战呢? 东北“纯爷们儿”深情告白感母恩 东北“纯爷们儿”胡圣航带着自己的搭档黄金豆 和一张29年前的古老账单来到现场。正逢金豆 和母亲的生日,金豆现场突然“告白”母亲,感 动全场。彼此不服气的兄弟俩又能否默契配合 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古老收音机”的游戏挑战 呢?让我们共同关注今晚19:30央视综艺《幸 福账单》!
【今晚19:35】《影视风云》特别节 目——纪念相声泰斗马三立 【今晚19:35】《影视风云》特别节 目——纪念相声泰斗马三立百年诞辰 2014-08-06 阅读 (54) BTV影视风云 “妈妈,他拿咱家裤子啦!谁啊?逗你玩”。 这是一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台词,“逗你玩”三个 字如今更是成为许多人开玩笑时的口头禅,而 这段经典的表演正是出自给无数观众带来欢笑 的相声泰斗马三立。2014年,是相声大师马三 立诞辰一百周年。这位小眼睛、大耳朵、瘦高 个儿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体内究竟蕴含着怎样 强大的力量,支持着他从艺八十余年?他又有 着怎样的非凡魅力,能够征服数代观众的 心?BTV文艺《影视风云》8月6日独家奉献“纪 念相声大师马三立诞辰一百周年”特别节目,邀 请马三立长子马志明、孙子马六甲、徒弟常宝 华、昔日搭档杨少华、相声界同仁姜昆、杨 议、李金斗、牟洋共同做客,揭秘马三立不为 人知的故事。 一、幽默大师也“淘气” 不论是《开粥厂》里爱夸口的“马善人”、 《买猴》里老犯糊涂的 “马大哈”,还是《练气 功》里长着两颗大板牙、专门欺负小孩的“张二 伯”,马三立在相声作品中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 活灵活现、十分传神,而他的表演也通过广 播、电视给千家万户送去了许多的笑声。那么 在舞台上风趣机智的马三立,生活中也是个幽 默达人吗?节目现场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 的徒弟常宝华就爆料说:“我师父要是开个玩 笑,你没个不乐。”原来早年间马三立去电台录 节目,一进门就摘下自己的帽子故意往“没有钉 子”的墙上挂,夸张的动作引得录音间的工作人 员忍俊不禁。不仅如此,舞台经验丰富、反应 机智的马三立更曾经在舞台来了个“现挂”,表 示“盯上了一位胖胖的女艺人”,而目的却是“盯 着她的丝袜,好给我改个背心穿。” 身为马三立的长子,天津著名相声大师马 志明对父亲的幽默体会更为深刻,甚至大方表 示马三立有时还会有点“调皮”。有一次马三立 与著名相声大师刘宝瑞、李洁尘结伴去搭档赵 佩茹家里,因为是大雨过后院内积了很多的 水,走在第一个的马三立一推院门就一脚踩进 了积水中,鞋袜浸湿。而童心大发的马三立不 仅没有提醒走在后面的刘宝瑞,更在刘宝瑞也 踩进积水后示意他不要声张,让走在最后的李 洁尘一起“有祸同当”。或许正是因为生活中的 这种童趣、幽默,马三立的作品才特别的接地 气,受到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喜爱,甚至让很多 人竞相模仿。节目现场身为马志明义子、马三 立干孙子的牟洋就是一位模仿高手,他现场即 兴模仿的马三立说话以及相声小段,让杨少 华、杨议、李金斗都不禁惊呼太像了,主持人 曹扬更是表示自己的汗毛都竖起来了!想知道 牟洋到底模仿的有多像?就千万别错过本期精 彩节目。 二、冷面笑匠也“柔情” 相声大师马三立在很多作品表演中秉承 着“冷面”风格,在他的铺陈、讲述过程中常常 表情故作严肃认真,逗笑了观众自己却不笑。 而在生活中,除了幽默风趣马三立也有着不苟 言笑的一面。对艺术要求严格的他,不仅决不 允许徒弟常宝华吐字不清、囫囵吞枣,更不允 许模仿自己的牟洋更改一句台词。这样的马三 立,让长子马志明坦言“小时候很怵他”。不过 面对爱人时,马三立就变得很柔情也很贴 心,“他顾家,我们老娘爱鞋,各式各样的鞋, 他就给老娘买很多,”节目现场马志明为大家讲 述了马三立鲜为人知的居家故事,“很多鞋老娘 就穿了一次,那会儿老娘病重,他就是讨她的 好”。而爱妻顾家的马三立,在老伴去世下葬的 同时,也立好了自己的墓碑,在马志明眼中, 父亲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忠贞”。 那么困难时期马三立是如何凭借着二百多 块钱的工资养活全家十六口人?马志明节目现 场带来了父亲马三立的哪样遗物?相声表演艺 术家杨少华与马三立合作搭档的背后经历了怎 样的内心“煎熬”?姜昆、李金斗又与马三立有 着怎样的情缘?更多精彩内容尽在BTV文 艺8月6日晚7点35分播出的《影视风云》
【炜炜道来】【新闻】《幸福账单》推水上特别节目 【节目】《幸福账单》推水上特别节目 朱迅、周炜化身“幸福游轮”掌舵人 2014-08-05 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幸福账单》栏目将于8月9日起每周六晚21:00在央视综艺频道连续7周,推出精心打造的大型水上游戏闯关特别节目。 特别节目将2200平方米的演播室打造成一个巨型水上乐园,主持人朱迅、周炜以及特别加盟的嘉宾主持人周宇、马跃一起化身“幸福游轮”掌舵人,邀请报账人“登游轮”、“下海水”挑战大型水上游戏,通过闯关赢取自己的幸福账单报销。 7场精彩又刺激的节目海纳了30名美女评审,她们各个身怀绝技、点评犀利,更是才艺区主持人朱迅和周炜的超级粉丝。报账人只要通过60秒的才艺展示赢得30位美女评审超过20票的认可,就可以获得挑战游戏的资格。而陆续出场的50名来自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报账人,将带来五花八门的账单。为了报销手中的幸福账单他们不但带来了唱歌跳舞的才艺,更有素描、穿衣服、做美食等千奇百怪但让现场爆笑不断的才艺。他们不但频频向主持人套近乎、表忠心,更纷纷对美女评审夸赞、互动、甚至表白,只为赢得闯关机会。他们虽然信心满满去冲击由周宇和马跃坐镇的4款刺激的大型水上游戏,但也总有掉入水里的挑战者。当然,每场都有幸福的报账人连续闯关,成功获得自己账单的全额报销。 特别节目中更有“幸运终极挑战”,在三扇终极大门后面,随机有两个小怪物,挑战者如果选择了没有小怪物的终极大门就可以获得账单双倍报销的惊喜大奖;但是如果不幸选择了有小怪物的大门,报账人不但会被小怪物毫不留情地推下水,更会失去已经得到的账单报销机会。每次的“终极挑战”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惊心动魄,究竟有多少位幸运的报账人见好就收?又有多少人能被幸运女神眷顾而获得账单翻倍的幸福呢? 《幸福账单》特别节目将于8月9日开始每周六晚21:00在综艺频道连续7周播出,同时,常规节目依然在每周五晚19:00播出。 本文摘自《中国电视报》2014年第30期
老北京天桥“八大怪”(下)(转)  民国以后,天桥这块民间技艺场所又相继出现了小八大怪。他们继承了老八大怪及其他一些艺人的优良传统,并在艺术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创新,在当时同样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欢迎和爱戴。   首先是演滑稽二簧的小云里飞,名叫白宝山,又各草上飞,也称壁里蹦。他继承父亲老云里飞的事业,带着儿子白全福,学生马艳华、夏丽华等在天桥三角市场撂地演出。用烟卷盒做成纱帽盔头,生、旦、净、丑什么都演,说学、逗,唱样样精通。若演《连环套》小云里飞就扮演窦尔墩,演《三盗九龙杯》就扮演杨香武。给他伴奏的琴师是个小罗锅,另有一个唱旦角的,绰号是“大妖怪”大家言来语去插科打诨,非常热闹。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全宝曾跟小云里飞学过艺,一些相声的“柳活儿”如《炸酱面》、《戏迷上厕所》、《空城计》等源出于小云里飞之手。他的影响之大在《北平指南》里有这样的记载,"滑稽二簧,在天桥要属云里飞为佼佼者,其表情动作,均足令人捧腹,以至笑得肚肠疼,每日蜂拥围观者,风雨不透,其魔力亦云大矣!”   第二位是拉洋片的大金牙。原名叫焦金池。他口内镶有一颗金牙,每张嘴唱时必露出来,因此便有“大金牙”的美称。拉洋片带唱可以说是大金牙首创的,他所究出一套唱腔,别具一格。唱时的伴奏也透着新鲜,不甩丝竹,只需一面小鼓,一面小锣和一面钹,缚在木架上,用线绳连接着,用手一拽叮冬乱响,非常悦耳好听,唱时就以它来伴奏。所唱的段予也是自己编的,大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有一个段予叫《夺龟山》,内容是歌颂孙中山先生闹革命的事迹。在那风雨如磐的旧社会,能够唱出富有进步性的唱词确实不简单,而且那腔调也婉转悠扬。《北平指南》里有这样的记载:“最著者,要推大金牙之拉洋片,声名远震,盖其惹人欢迎与赞誉之处,即其唱词之腔调令人解颐也。”   第三位是说改良单春的大兵黄。原名黄才贵,字治安,有着一身好武艺、曾在张曜,马玉崐,姜桂题,张勋等人手下干过事,当过兵。后来退伍,为了糊口便到天桥撂地演出兼卖药糖,并得了个绰号叫“大兵黄”。他身着黄马褂,紫缎子长袍,福字履的鞋,手持文明棍。看着很斯文,可是他的玩艺儿却是骂大街,以此来抓哏取乐。但是他并不骂老百姓,面是骂那些军阀、官僚、恶霸、地主,揭露他们搜刮民脂民膏,欺压人民的罪行,对他们深恶痛绝。别看他不识几个字,可足骂起人来却井井有条,淋漓酣畅,入木三分。他总觉得大骂一场之后。心里轻松愉快。有时,他正骂得起劲,就被外务分局的人给抓走了。走时还对观众说,“大伙儿不要害怕,我去一会儿就回来。”当时的官面对他毫无办法。知道他的人每次逛天桥,必定要到他那儿去看看,他的嗓音很宏亮,演出时不管有多少观众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第四位是说唱滑稽数来宝的曹麻子。他长得身高体大,满脸麻子,因此都叫他曹麻子,其实他叫曹德奎。自幼跟着师父黑泥鳅李学艺。他表演的数来宝与众不同,他是三个人合演,“他与两个徒弟一问一答一量,相得益彰,为了招引观众,他们都化上妆。曹德奎头上系一根窄带,后面搭一个小铜球,头动球摇引人发笑。手持合扇(俗称牛胯骨),敲时扇上的十三颗小铃铛(俗称十三太保)哗楞哗楞响,声震屋瓦。徒弟们脸上涂着白粉,左手打板(右手打节,一句接一句的数唱,总有新词,唱的内容俗不伤雅,没有荤口,人人可听。他所编演的段予也大都是针砭时事,揭露社会的。像《骂摩登》,“毛竹板,响连声,尊声列公听一听,现在也把世界换,种种样样不如先头,摩登士女不一样,男女都把烟卷抽,中华女子剪了发,满街跑的和尚头……。”风趣泼辣,一针见血。其他如《打天坛》、《变法》、《拆城墙》等也都烩炙人口,娓娓动听。曹德奎在天桥红了几十年。   第五位是说对口相声的焦德海,他是徐有禄的徒弟。他善于表,能够做到夸张而不虚妄、幽默而不油滑,一丝不苟,严肃认真。这除了他有本身的禀赋条件外,更主要的是他从小就刻苦练功。不管是老段子还是新段子,经他嘴一说就格外提神儿。例如在表演《坟头子》这块活时,焦德海对人物的性格刻划,掌握的很有分寸,把知错不改、自以为是的人摹拟得惟妙惟肖。他与刘德智合作的很默契。他们胸拿手节目是《交地租》、《羊上树》、《粥挑子》等。在《北平指南》里说:“如焦德海,刘德智之相声,尤能使观众捧腹。”焦德海的学生有张寿臣、路彩翔、白宝亭、于俊波等。他的儿子焦少海也曾跟他学相声并有所成就。   第六位是练气功和摔胶的沈三。他体魄健壮,武艺高强,最拿手的节目是“双风贯耳”,和“胸前开石”。所谓“双风贯耳”就是在太阳穴上砸砖。用一块崭新的砖头平置地上,以太阳穴部枕之,上方太旧穴再用三块新砖覆盖,然后另一人手拿铁锤猛击上方的三块砖,结果砖头全部粉碎,而脑袋却安然无恙,不觉疼痛。“胸前开石”则是用两条板凳相距三四尺远,后胸枕在一条板凳上,两脚放置在另一条板凳上,将一石盘复盖石磨于胸上,一人用铁锤猛击磨盘,磨盘击碎,人还静静躺在那里。观众见此情景齐声喊好,拍手欢迎。除此,沈三的摔跤也都被人称道。   第七位是卖癣药、蹭油的崔巴儿。他的原名叫周绍棠,崔巴儿是他的外号。为生活所迫,他独出心裁,自制了一种蹭油的药和治癣的药,每天在天桥的南头地下摆设浮摊,专卖这两种药,他不是坐等,而是口里不住地眩喝:“蹭呀蹭,蹭油的,擦癣的。”有围观驻足者,他便拉过来边说边蹭,“你这衣服上是油的,我来给你蹭蹭就掉啦。”如果有谁脸上长癣,他便马上用一块蹭癣的药往脸上蹭,蹭几下果然药到病除,价钱又便宜,于是人们纷纷购买。这不足艺术表演,但是千他这行业的却只此一家,人们都知道天桥有这蹭油的,因而也算一怪。   第八位是表演赛活驴的关德俊。他所表演的赛活驴在天桥也是绝技。所用驴形道具是用黑布精制而成,驴头描绘的很细腻,穿在身上栩栩如生。表演时,在场子中摆上三层三条腿的板凳搭成的“旱桥”,然后他的妻子骑在驴背上,走在“旱桥”上表演各种难度较大的惊险动作,边演边唱莲花落的曲子。这种“杂耍”却也新鲜, 博得观众的赞赏和好评。   以上便是天桥八大怪的一些琐闻铁事。诚然,在天桥这块宝地上,不仅仅出现了这些“怪”人,还有许多如“断石傻王”,“拐子顶砖”,“黄瓜种”,“张狗子” 等也都各有一绝,如果把他们说成是一怪也是当之无愧的。就是在天桥小八大怪之后,也不断出现一些优秀的艺术人才,如耍大刀的张宝忠,练杠子的飞飞飞,耍把式的朱国良,朱国全,摔跤的宝善林,满宝珍,大变活人的辛稳立等等,在人民群众中也有深刻的印象。   解放后,天桥艺人也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成了国家的主人,参加了各种文艺团体,成为演员相艺术家,他们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继承,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为使我们的艺术精益求精,就要多从老艺人那里汲取营养。   时代的要求,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出现比八大怪更有成就的艺术家。假如我们年轻的文艺工作者都能象八大怪那样,刻苦钻研、勇于更易,使自己的艺术也 有一绝,让观众感到“怪”,那么我们的艺术生命将会有更加旺盛的活力,否则空有创新的思望,马马虎虎,浅尝辄止,纵有壮志,也要付之东流。 (原载《天津曲艺》1982年01月,转自网络)
介绍北京相声改进小组 (转)  编者按:老舍先生在改进相声及其他曲艺上做了许多宝贵的努力。他在这篇短文中正确指出了相声在宣传上的作用,其中提到改进相声,首先必须力避口脏,这就是说必须将相声中存在着的低劣趣味和不伦不类的比喻特别是许多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言语,坚决去掉,使这一群众性的娱乐能够真正成为人民的有益的精神食粮,这一点值得引起曲艺工作者的特别注意。  本月十九日是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成立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年里,以这小组为基础,北京的相声艺人们进行了内部的团结工作,并共同研讨如何改进相声。对柑声的改进,大约取两个办法:消极的,不论表演什么都力避口脏(如撒村,用父母妻子开玩笑,挖苦劳动人民等);太坏的老段子不再演用。积极的,改编老段子,删去陈腐,添加新道理;和创作新段子。新段子的创作,有的由文艺工作者执笔,有的由艺人自创。大致的说,艺人自创的较比好一些,因为他们会巧妙的运用老技巧。文人写的须经艺人修改过才能充实。取笑是件很难的事。文人们有思想,但如何把思想用笑话说出来,就要向艺人们领教了。   在小组初一成立的时供,文艺工作者与艺人们都有点怀疑,相声到底能不能改进呢。本来吗,以前的老相声是只供听众哈哈一笑,而今硬要把它改成能配台政治任务,能有思想教育,岂不相当的困难么?可是,经过几次试验以后,大家慢慢的有了自信心,原来相声中的讽刺,假若用合适了,正是一种宣传的利器啊。   举个例说,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用相声挖苦美国侵略者,就真的能收到鄙美仇美的作用,因为相声本身一向是不甚老实的东西;它的不老实的劲儿,不是别种曲艺所能比得上的。这样,大家都有了信心,认为相声不单能存在,而且很有前途。再加上,工人与学生们也喜欢相声,甚至学校里也有了相声小组,艺人们就更高兴更努力了。   当然,相声改进小组还要继续努力,第一要把团结的范围更扩大一些,不单要吸收所有的在京的相声艺人,还要与全曲艺界发生密切的联系;第二要加紧学习,提高思想,加紧推动识字运动,以期能担起改进相声的任务。 (原载《人民日报》一九五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赵佩如:艺海拾零话“捧哏”(转) 赵佩如:艺海拾零话“捧哏” 作者:赵佩如   在对口相声里逗、捧同样重要,决不是逗的重,捧的轻。捧逗有捧逗的技巧,一个包袱响了是俩人的力量。让我说衡量捧逗的作用不能从话多话少上看,怎么说呢?有时候越是话少,越是“肩膀”;短一句包袱就响不了。在传统对口相声里捧哏的作用非常明显,决不是单口可以随便改对口;对口随便改单口,一改那句头满不合托啦!  比如我演的《揭瓦》内容是讽刺旧社会一个小市民欺软怕硬、假充光棍。他揭了房上的瓦,房东找他来,他还打了对方,惹恼了房东的儿子们,气冲冲地拿着家伙找他打架来了,他一害怕,这儿有两句台词是:甲:……我们院里有块大石头,一百多斤,平常我哪儿弄得动呀,那天也是急劲,一伸手给举起来了。我举起石头一想,我砸死一个够本,砸死两个赚一个,托着石头往门道跑,一撒手,当的一声……乙:砸死几个?甲:我把门顶上了!乙:对!顶上门怕人进来。  这里捧哏的只有这么两句话,可是在甲叙述经过时他也得帮助做戏,除了集中精神地听甲述说外,到“当的一声”这儿他得带点紧张语气问:“砸死几个?”甲回答:“我把门顶上了!”到这儿包袱就响了,听众知道甲是虚张声势,于是觉得可笑。但这类包袱后边捧哏的却不能立即“刨”甲,如果说一句:“真泄气!”那对底下的情节倒有损失了,所以我体会要一本正经地说:“对!顶上门怕人进来。”这样对内容发展会有好处。再如:甲:我跳后墙跑,我打后墙往下一出溜……乙:跑啦?(有意地支,起垫的作用)甲:后边蹲着四个哪!乙:把您的后路卡了。  看,这简短的对话够多么紧凑、生动,可是捧哏的要不用这两句吃紧的台词,还是一般地询问或顺口搭音,那不仅给逗哏的添了麻烦,也大大地泄了劲:甲:我跳后墙跑,我打后墙往下一出溜……乙:怎么样?甲:还怎么样哪,我要跑没跑了!乙:怎么没跑了哪?甲:后边蹲着四个哪!乙:好嘛!甲:他们把我的后路卡了!乙:是啊!  这一来,多出了好几句,还没有原来那四句交代的清楚。  在相声《论捧逗》里曾说:“逗哏的是拨船的,捧哏的是掌舵的。”这种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因为拨船、掌舵是一个劲头儿,甲乙演相声,不“合托”包袱就响不了。俩人高矮音,大小劲得配合好了,比如到翻包袱的时候捧哏的调门应该比逗哏的高一点,如果使到那儿声音一低那就把肉埋到饭里了。不只是发音方面要讲究高低、轻重、急徐,表情、动作俩人得密切结合,要不怎么叫“相”“声”哪!还有的时候根据内容需要打捧哏的这边出包袱,那逗哏的就得全神贯注地给他“量”著。像《灯谜》前边一人说一则“智力测验”轮到捧哏的说:“一个西瓜我切五大块十小块。”甲琢磨了一下说:甲:我知道,你是先划印儿,划好了印儿,叭,一刀切开了,就是五大块,十小块。乙:你拿什么划印儿?甲:拿刀。乙:划一个印儿呢?甲:拉一刀。乙:划两个印儿?甲:两刀啊!乙:那你得划多少刀啊!我这西瓜上就切一刀,要切它个五大块十小块。甲:那我不知道是怎么切的啦!(前边甲的猜测,与乙的对话,都是为了铺垫得更清楚些,到乙又加重语气重复了“一刀切五大块十小块”,于是甲提出不知,好把“肩膀”给乙,让他说明真相)乙:你不知道啊,我买一个西瓜,搁桌上一刀切两半,没留神掉地下一半。甲:那怎么五大块十小块呢?(有动作辅助,伸出左手,手心朝观众,又把二指和中指叠在一起晃了一下,做着五和十的姿势)乙:对啊,我是捂大块去拾小块。(左手按在桌子上,微哈腰右手向下)  这里甲乙的动作、语气要配合一致,包袱儿非常大。给我捧哏的李寿增先生这个包袱使得很好,前边“五”、“十”垫得不露痕迹,后边使用动作干净利落,让人明确地感到“五”是捂住了,“拾”是拣的意思。这虽是个语言上的谐音包袱,离开动作就不易收到强烈效果。  一个好的捧哏演员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渲染,有辅助甲明垫,有辅助甲暗垫,有代表观众提出质问的时候,也有现挂包袱增强效果的时候。特别是有经验的捧哏演员应随时辅佐甲的表演,万一他临时忘了词,捧哏的也要不露声色地提醒他。过去我们出艺时都是老师给捧哏,出现了漏洞及时弥补,观众一点也听不出来,所以说有个好的捧哏演员会使逗哏的说得舒服、省力。  我个人喜爱捧哏,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我体会捧哏演员容易犯一个毛病:“学舌”,这不好,捧哏的除了有时候重复逗哏的一些极为必要的台词外,最忌讳那种衬话音的重复,正如《论捧逗》中形容的那位不称职的捧哏演员,逗哏的说:“昨天我到您家啦!”他说:“噢,到家啦!”逗哏的说:“啪啪一打门。”捧的说:“打门不咧!”这就是“学舌”。当然在这个段子里是通过比方说明捧哏重要性的,可是在我们演出相声时,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有一次我从收音机里听到二位同志使《杂学》,捧哏的光是重复逗哏的话。甲说:“我去了!”他说:“喔,去了。”这样的话一多,人家听着就不舒服。改成“您多昝去的?”或是“干嘛去了?”也比这么“学舌”强。有的《杂学》逗哏的学几口唱倒是满够味儿,可是从整个段子来说却不是相声哏,捧哏的作用不好发挥,尽往里塞话倒给甲“挡”了,这一来,捧哏的话又少,作用又不大,这样发展下去对相声就有损失了。所以我建议《杂学》这类活也应该根据相声结构特点安排好“包袱”,不然捧哏的往那儿一站也僵得慌。侯宝林、郭启儒同志使的《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在这方面做得就不错,那里边捧哏的每句话都是“腿”,他把这话递过来,逗唱的很快地就可以进入下一个段落,比自己“转”省事多了,还显著那么自然。  咱们捧哏演员在台上要盯住逗哏的,随着他的叙述表示各种不同的感情,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有夸耀赞美的,也有冷嘲热讽的;有的是用语言,有的是用神气。在台上要紧的是别给逗哏的“散神”,他正拿话“铺”呢,他得让观众集中精神听他说;不该捧哏演员说话时,只能用表情辅助,相声是用语言说故事嘛,人家对主要台词没听清,到地方怎么笑呀!怎么叫“散神”呢?我看首先是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演出,老以为:这没什么,或者在场上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这都容易“散神”。还有就是别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带到台上,有的同志在台上总拿手绢擦眼睛,要不就无目的地动,有这么两下,听众的精神就走的。不该笑的时候笑也不好,总起来说,捧哏的在场上处处得想法“拢神”才好呢。还有,捧哏的在台上不能盖着逗哏的,台词是这样,调门也是这样。前边咱们谈过,捧哏的有捧哏的话,在调门上,除了翻包袱时稍高外,平时总要比逗哏的低一点。有的同志逗惯了哏,再让他捧哏时,您看吧,话特别多,声调上也渲染得过重,结果怎么听怎么像俩逗哏的。捧哏既能完成任务又不喧宾夺主最理想,也最吃功夫。除了提高表演技巧、艺术修养,要紧的得提高思想水平,在政治、文化学习上要多努力。  我跟常宝堃烈士合作过十五年,他的艺术造诣很高,可是为人非常谦虚,他尊重捧哏演员,倚重捧哏演员,所以我们一直相处得很好。他对我说:“有的活看谁逗着相宜就谁逗。”我们合作那些年像《福寿全》、《拉洋片》、《耍猴》、《醋点灯》、《坟头子》这些活都是我逗,他捧得也好,一丝不苟,尤其是《福寿全》这块活他捧得最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艺术上好学不倦,演出之前我们总是在一块儿仔细“对活”,直到台词、口锋、神气完全“合托”了为止,下场后就根据演出效果总结经验,发现了毛病立时研究修改。时间紧的时候,我们就在赶场的路上对词,谁琢磨出了新包袱就赶快报告对方,能用的就再研究使法。我们合演的近百个段子,他会我的词,我也会他的词,所以表演起来熟练自如,得心应手。在生活上我们互相尊重、彼此关心。每逢剧场、电台约我们演出时、他总是认真地跟我商量,问我怎样做好。我觉得宝堃烈士对待捧哏的态度、做法是值得相声演员们学习的。(赵佩茹口述,仲文整理。台北相声迷丑伦彰扫校。)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