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官顶住啦 长官顶住啦
关注数: 51 粉丝数: 42 发帖数: 2,010 关注贴吧数: 77
【华夏文化】云尘子《礼记·冠义》说解 原文: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1)。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2)。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3),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注释:      (1)正容体:端正仪容身体。齐颜色:使表情态度端庄。顺辞令:使言辞政令畅通。(2)备:完备。(3)冠(guan4):举行冠礼。服:礼服。 译文:      总体上来说,人能够成为人的原因在于礼义。礼义的开端,在于端正仪容身体、使表情态度端庄、使言辞政令畅通。仪容身体端庄、表情态度端正、言辞政令顺畅,然后礼义才能完备。借此可以使君臣关系端正、使父子关系亲近、使长幼关系和谐。君臣关系能端正,父子关系能亲近、长幼关系能和谐,然后能使礼义确立起来。所以,举行冠礼之后礼服才能完备,礼服完备之后才能使得仪容身体端正、表情态度端正、言辞政令顺畅。所以说,冠礼是礼的开端。因此,自古以来的圣明之王都很重视冠礼。 说解: 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礼义,而禽兽没有礼义,所以,假如人没有礼义,人也就与禽兽没有不同了。这是第一位的事。所谓礼义,从外在表现方面来看,首先要从自身举止端正、态度端庄、言辞政令顺畅开始,但是,这要发于真诚之心。有真诚之心,再有礼仪形式,有礼貌,才能使家国和谐安宁。礼表现为礼义、礼仪、礼貌三个方面,没有内在的礼义固然容易成为虚伪的礼,没有礼仪、礼貌也无法使礼义显现出来。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成年人,就要先学习礼,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所以,加冠之礼是走向成熟、立身立命之本,不能不重视冠礼。只重视礼义而不重视礼仪、礼貌,或者只重视礼仪、礼貌而不重视礼义,都是错误的做法。
【华夏文化】云尘子《礼记·冠义》说解 原文: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1)。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2)。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3),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注释:      (1)正容体:端正仪容身体。齐颜色:使表情态度端庄。顺辞令:使言辞政令畅通。(2)备:完备。(3)冠(guan4):举行冠礼。服:礼服。 译文:      总体上来说,人能够成为人的原因在于礼义。礼义的开端,在于端正仪容身体、使表情态度端庄、使言辞政令畅通。仪容身体端庄、表情态度端正、言辞政令顺畅,然后礼义才能完备。借此可以使君臣关系端正、使父子关系亲近、使长幼关系和谐。君臣关系能端正,父子关系能亲近、长幼关系能和谐,然后能使礼义确立起来。所以,举行冠礼之后礼服才能完备,礼服完备之后才能使得仪容身体端正、表情态度端正、言辞政令顺畅。所以说,冠礼是礼的开端。因此,自古以来的圣明之王都很重视冠礼。 说解: 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礼义,而禽兽没有礼义,所以,假如人没有礼义,人也就与禽兽没有不同了。这是第一位的事。所谓礼义,从外在表现方面来看,首先要从自身举止端正、态度端庄、言辞政令顺畅开始,但是,这要发于真诚之心。有真诚之心,再有礼仪形式,有礼貌,才能使家国和谐安宁。礼表现为礼义、礼仪、礼貌三个方面,没有内在的礼义固然容易成为虚伪的礼,没有礼仪、礼貌也无法使礼义显现出来。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成年人,就要先学习礼,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所以,加冠之礼是走向成熟、立身立命之本,不能不重视冠礼。只重视礼义而不重视礼仪、礼貌,或者只重视礼仪、礼貌而不重视礼义,都是错误的做法。 原文:          古者冠礼,筮日筮宾(1),所以敬冠事(2)。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3)。 注释:      (1)筮(shi4)日筮宾:用蓍(shi1)草算卦的方式确定举行冠礼的日期和所请的主宾。(2)所以:用来。敬冠事:显示出对冠礼之事的恭敬之意。(3)国本:立国之本。 译文:      自古以来的冠礼,要先用蓍草算卦的方式确定举行冠礼的日期和所请的主宾,用来显示出对冠礼之事的恭敬之意。对冠礼之事的恭敬,用来显示对礼的重视。重视礼义,是用来治理国家的根本。 说解: 在《仪礼》之中,《士冠礼》是第一篇,可见,冠礼是多么庄重之事。冠礼是告诉行礼者,从此以后就不再是依赖父母的孩子,而是要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重视冠礼是为了体现礼义对人的重要。要体现出对冠礼的重视,必然有形式。所以,要郑重其事地确定举行冠礼的日期,而不能随便;要郑重其事地选定主宾。主宾是冠礼之中最尊贵的德高望重之人。 原文:          故冠于阼(1),以著代也(2)。醮于客位(3),三加弥尊(4),加有成也(5)。已冠而字之(6),成人之道也(7)。见于母(8),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9)。玄冠玄端(10),奠挚于君(11),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12),以成人见也(13)。 注释:      (1)冠(guan4)于阼(zuo4):在东面的台阶上行冠礼。阼,东面的台阶,主人迎接宾客的地方。(2)以:用来。著代:突出表示儿子将要替代父亲成为家长。著,突出、强调。代:替代。(3)醮(jiao4)用酒祭祀神灵的礼仪。客位:台阶西面。(4)三加:三次加冠之礼。弥(mi2)尊:越来越尊贵。(5)加有成:勉励冠者有更大的成就。(6)已冠(guan4):举行加冠礼之后。字之:为冠者起字。(7)成人之道:以成人之道对待冠者。(8)见于母:到母亲那里去拜见。(9)成人而与为礼:已经是成人,因而与他按礼相见。(10)玄冠(guan1)玄端:礼冠、礼服的一种。玄,一中颜色,黑中略带有一点红色。(11)奠挚(dian4 zhi4):置放见面礼物。奠,放置。挚,见面时的礼物。(12)遂:接着。以:用,拿着。(13)以成人见:按照成人的礼仪相见。
汉舞!啊!!!太美丽了!!!CCTV3终於播出汉舞相和歌了!!!! 北国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春日姗姗来迟。舞台上,20位轻纱罗裙的少女怀着迎接春神的喜悦,和鼓和乐、载歌载舞,用清亮的歌喉、婀娜的舞姿尽情抒发对春天的期盼与眷恋。那轻快的旋律,那蓬勃的朝气,不正昭示着更加绚丽的明天吗?       这一段《相和歌》选自《铜雀伎》的片段,此为盘鼓舞,于汉代最为流行。       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书·乐志》,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其中,既有原始的民歌,也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它属于汉代乐府歌曲中的一类,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乐府是古代的一个音乐机构,就目前所知,最早出现在秦代,并一直延续到汉代。后来,人们把汉代乐府官署采制的歌谣,以及魏、晋直到唐代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或者模仿乐府风格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所以,乐府又成了一种音乐名词或诗歌体裁。初期的相和歌称为“徒歌”,主要是指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而无伴奏。《晋书·乐志》载:“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徒歌”进一步发展,成为清唱加帮腔的形式,称做“但歌”。《晋书·乐志》载:“但歌四曲,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倡;一人唱,三人和”。又有《乐府·古题要解》载:“乐府相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这里的“谣”指的就是“徒歌”;“讴”指的就是“但歌”。它们的曲式,一般结构简单,大都由单个的“曲”组成。曲又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曲一般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辞”即歌词;“声”是衬腔所唱的虚词,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但歌”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相和歌,是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晋书·乐志》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这句话其实已经解释了相和歌的表演形式,是指在弹弦乐器与吹管乐器的交替伴奏下,由歌唱者击节而歌(节为一种打击乐器),形成了乐器伴奏与歌唱相互应和的形式。再综观相和歌的形成过程,不难看出这里的“更相和”三个字的读音应为“gēng(耕)xiāng(香)hè(贺)”,即交替着与歌唱者相互应和之意。至此,“相和歌”应念“xiāng(相)hè(和)歌 ”。
推挤大家看一个传统舞蹈!【汉舞!相和歌!!!】 北国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春日姗姗来迟。舞台上,20位轻纱罗裙的少女怀着迎接春神的喜悦,和鼓和乐、载歌载舞,用清亮的歌喉、婀娜的舞姿尽情抒发对春天的期盼与眷恋。那轻快的旋律,那蓬勃的朝气,不正昭示着更加绚丽的明天吗?       这一段《相和歌》选自《铜雀伎》的片段,此为盘鼓舞,于汉代最为流行。       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书·乐志》,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其中,既有原始的民歌,也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它属于汉代乐府歌曲中的一类,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乐府是古代的一个音乐机构,就目前所知,最早出现在秦代,并一直延续到汉代。后来,人们把汉代乐府官署采制的歌谣,以及魏、晋直到唐代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或者模仿乐府风格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所以,乐府又成了一种音乐名词或诗歌体裁。初期的相和歌称为“徒歌”,主要是指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而无伴奏。《晋书·乐志》载:“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徒歌”进一步发展,成为清唱加帮腔的形式,称做“但歌”。《晋书·乐志》载:“但歌四曲,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倡;一人唱,三人和”。又有《乐府·古题要解》载:“乐府相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这里的“谣”指的就是“徒歌”;“讴”指的就是“但歌”。它们的曲式,一般结构简单,大都由单个的“曲”组成。曲又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曲一般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辞”即歌词;“声”是衬腔所唱的虚词,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但歌”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相和歌,是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晋书·乐志》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这句话其实已经解释了相和歌的表演形式,是指在弹弦乐器与吹管乐器的交替伴奏下,由歌唱者击节而歌(节为一种打击乐器),形成了乐器伴奏与歌唱相互应和的形式。再综观相和歌的形成过程,不难看出这里的“更相和”三个字的读音应为“gēng(耕)xiāng(香)hè(贺)”,即交替着与歌唱者相互应和之意。至此,“相和歌”应念“xiāng(相)hè(和)歌 ”。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