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bra_gogogo cobra_gogogo
关注数: 32 粉丝数: 90 发帖数: 4,395 关注贴吧数: 66
处女作《模拟地球》 这篇文章本来是投稿给校园之星的,但是不到12小时就被编辑毙了…… 发出来献献丑吧,希望能博各位看官一笑…… 2184年8月,中国科学院,“第三生物圈”计划新闻发布会。 “刘博士,能谈谈‘第三生物圈’计划的大体内容和目标吗?谢谢。” “好的。概括来讲,这个计划的大体内容就是在计算机中以程序的方式模拟我们的地球,这个模拟地球就是所谓的‘第三生物圈’。同我们的地球母亲一样,这个模拟地球上同样有七大洲四大洋,同样有80亿人口,而且每一个模拟人都有独立的思维。我们的研究小组将观察这个模拟地球的运行,就像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我们将从这个模拟地球上寻找人类未来的发展之路。谢谢。” “刘博士,您刚才提到在计算机中模拟了80亿有独立思维的模拟人,能介绍一下运算如此庞大的数据量的软硬件基础吗?谢谢。” “好的。我们先说硬件方面。我们使用的并不是较为成熟的量子计算机,而是最新问世的超弦计算机。超弦计算机基于超弦理论开发。微观粒子在十一维空间中以一维弦形式振动,超弦机的原理就是沿一维弦的长度储存和处理信息。超弦电路是基于粒子的十一维微观空间结构运行的,这种超空间微观矩阵拥有几乎无限的运算和储存能力。量子计算机根本无法望其项背。更多的技术细节已在白冰博士前日发布的相关文章中有详细介绍。 “至于软件方面,我们招募到了全球最有才华的程序员,由他们组成的编程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完成了‘地理水文模拟模块’、‘全球大气模拟模块’、‘随机事件发生模块’和‘个体独立思维生成模块’四个主要的程序部分,尽可能完整地模拟了地球的地理状况和人类的思维。并且通过多项测试与检验,我们可以确定这些‘程序模拟人’都有各自独立的思维。在此,感谢编程组各位成员的努力。” 说到这里,刘晋夕不禁在心里苦笑了一下。编程组原本可以用“他们”来称呼,但现在还是用“他”还是更贴切些。在“第三生物圈”计划的开始阶段,有着二十几名“顶尖程序员”的编程组在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之后只完成了“地理水文模拟模块”和“随机事件发生模块”,而在大气模拟和思维模拟方面毫无头绪。几乎陷入停滞的项目进度使刘晋夕在编程组的办公室里大发雷霆。在他的情绪稍稍平复的时候,一个穿着人字拖,右手背上有一个骆驼刺青的年轻人走进了办公室。 “听说你需要程序员?”年轻人径自对刘晋夕说。 “的确。”刘晋夕虽然心生疑惑,但还是回答到。 年轻人微笑:“我是融。” 听到这个名字,“顶尖程序员”们全部主动退出了研究所,搞的刘晋夕一头雾水。从此“编程组”就只有融一个成员了。 但在第二天,融就完成了完整的全球大气模拟程序。“南斯拉夫的亚历山大博士早在二十世纪末就写出了关于大气模拟的数学模型,我只是做了封装工作。”融对惊诧不已的刘晋夕解释到。 两个月后,融完成了“个体独立思维生成模块”,宣告了编程工作的结束。研究组进行了模拟地球的第一次试运行。在试运行中,那些“程序人”的确拥有了各自独立的思维、性格与才能,“他们”在模拟出的地理、天气条件和随机事件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像是在演一幕幕没有剧本的肥皂剧。 “就像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一个观察组成员说出了研究组所有人的心声。 为期两周的调试工作结束后,“第三生物圈”计划正式启动,中科院举行了新闻发布会,项目总工程师刘晋夕担任主要发言人。 “……所以,我们在这个模拟地球中看到的未来,也许就是我们的地球母亲的未来。”刘晋夕微笑着结束了回答。 在“第三生物圈”计划正式运行的十个月里,中科院在模拟地球上试验了多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包括验证了“蚁生”计划和“中国太阳”工程的可行性。“蚁生”计划由于牵涉到较多的伦理问题而被取消;“中国太阳”工程成功实施,在全球环境改造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185年6月30日上午,刘晋夕接到了观察组的电话。观察组说超弦机发出了意外事件警报,所以需要他立即去会议室。 在会议室,观察组组长柳问秧说:“超弦机检测到有一个模拟人的思维中出现了不稳定因素,所以暂停了模拟进程并向我们发出警报。” “什么不稳定因素?”刘晋夕问。 “有一个模拟人认为他所在的世界是被虚拟出来的,”柳问秧答道,“他所在街区的随机事件出现了循环错误,某一天的事件重复发生了好几天,虽然超弦机及时调整了算法,但还是有一个模拟人注意到了。最初他以为是现实版的‘一日囚’,但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少地方都有过类似的现象,只是不甚明显,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他认为这样的现象只能是人为设计出来的,所以认定他生活在一个人造世界中。超弦机认为这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影响。” “我来的时候应该先检查事件生成器,”融冷冷地说,“这也配叫程序?” “嗯,我明白了。”刘晋夕说,“我认为应该先测试一下这个‘不可预料的影响’再做决定。” 融将数据全部拷贝到备用的超弦机上进行了测试,结果令人震惊不已。 如果那个模拟人将“世界是虚拟的”这个想法公之于众,会渐渐引起模拟地球的社会动荡。所有模拟人一致要求与“创造者”共享社会、拥有与“创造者”等同的社会地位与权力,否则就要进行大规模的破坏行动。在激进分子的挑拨下,最先有那个想法的模拟人被尊为“起**义先驱”、“圣**战先知”,并率先发起了破坏行动。由于模拟人本身就是程序,所以他们会变成破坏力、传播力、智能度极高的病毒,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使计算机瘫痪。 虽然融及时切断了备用超弦机以及观察机的互联网连接,阻止了病毒向外扩散,但观察机的系统与软件已被破坏得千疮百孔。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损失会有多大?”刘晋夕问融。 “数数这年头有什么东西没联网就知道了,”融苦笑,“也就只剩下手纸了吧。” 寂静。 片刻后,柳问秧率先打破了寂静:“愁什么?我觉得解决方法很简单。”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同意。”刘晋夕点点头。 “这不难,”融耸耸肩,“虽然听上去像是在策划犯罪。” 很快,模拟地球回复了运行。但和暂停之前不同的是,一辆载重卡车的司机打起了瞌睡,在迷糊中将车开上了人行道,使未来的“起**义先驱”当场丧命。 之后的整个下午,整个研究组十分忙碌。柳问秧带领观察组仔细排查所有模拟人的思维;融彻底地检查了“随机事件发生模块”;而刘晋夕则陷入了沉思。 一个有些疯狂的想法像病毒一样入侵并占据了刘晋夕的脑海:我们的地球也会是模拟的吗? 傍晚,柳问秧宣布没有发现类似的情况,融也修正了所有的BUG。于是研究所在略带疲惫的气氛中下班了。 刘晋夕心神不宁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此时他的思维还是被占据着。 “仅仅只需要足够强大的计算机,加上一些程序,就能模拟一个地球,那么我们的世界会不会……” “如果……,如果……,怎么办?” “大自然真是自然的吗?” 很快他就发现,他不需要再思考这个问题了。 因为他看到一辆失控的卡车开上了人行道,疾速向他冲来。 近期新闻摘要: 2185年6月30日,中科院院士刘晋夕因交通事故不幸身亡。经调查,事故原因为司机疲劳驾驶。 7月1日,中科院院士柳问秧突发脑瘤并发症,抢救无效去世。 7月2日,程序天才融的尸体在城郊某水库中被发现,尸检结果表明死者生前曾大量饮酒。此事件被定性为意外。 7月5日,中科院宣布“第三生物圈”计划因人事原因被迫中止。 附:致敬列表 刘晋夕——刘慈欣、王晋康、何夕; 柳问秧——柳文扬; 融——长铗《屠龙之技》; 超弦计算机、白冰——刘慈欣《镜子》; 大气模拟数学模型、亚历山大——刘慈欣《混沌蝴蝶》; “蚁生”计划、“中国太阳”工程——王晋康《蚁生》、刘慈欣《中国太阳》; 随机事件循环——柳文扬《一日囚》、电影《楚门的世界》; 2185年、模拟人“病毒暴动”——刘慈欣《中国2185》; “大自然真是自然的吗?”——刘慈欣《三体III:死神永生》 (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