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劲不带你 不对劲不带你
原生鱼发烧友,水生生物爱好者,中国水产学会科学传播、外来水生物种科普专家团队成员,百度贴吧吸鳅吧吧主,原生鱼吧吧务。
关注数: 111 粉丝数: 646 发帖数: 14,536 关注贴吧数: 82
吸鳅饲养指南 由于是微博直接复制过来的,所以排版可能有点乱,本人微博同名,有微博的朋友直接去微博看观感更佳。 吸鳅,指四个科下物种,本帖仅讨论我国有的爬鳅科和腹吸鳅科,颊须鳅科和蛇鳅科本帖暂且忽略。再讲怎么养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份表格,吸鳅按属来分的话大概就这些,其中灰色为我国没有分布的属。其实吸鳅对大部分原生玩家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每个原生玩家,缸里基本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几条吸鳅,陌生的是由于吸鳅种类繁多却又外表相近,大部分玩家并不能准确区分不同的吸鳅。在本帖我将会先在总体上说说吸鳅的饲养,然后再以属为单位,分别说说这些吸鳅的饲养要求。 首先我将回答吸鳅饲养的几个问题 Q1:吸鳅真的很脆弱吗? A:不是,虽说吸鳅相比其他原生魚来说对环境要求稍高,但除了个别种类(eg.金沙鳅,犁头鳅)都谈不上很脆弱。 Q2:吸鳅真的不耐高温吗? A: 对也不对,实际上作为一种高氧鱼类,对吸鳅影响更多的是含氧量。夏季水温较高,缸中鱼类需氧量提高,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也会迅速分解,造成含氧量下降和水质恶化,造成吸鳅死亡。也就是说当做好增氧和过滤的情况下,吸鳅也不是水温一高就死,我曾经试过在33度的水温下东坡,麦氏,思凡三种吸鳅安然度夏。当然我建议在饲养吸鳅时最好还是将控制在30度以下。当时在32度水温下拍摄的东坡拟腹吸鳅和思凡腹吸鳅 Q3:吸鳅能作为清洁魚吗? A: 基本不能。个答案可能跟很多人的印象不同,很多人会说,吸鳅不是啃藻吗,为什么不能除藻?首先,啃藻的吸鳅知识一部分,犁头缨口那一块有些纯吃肉。第二就是大部分吸鳅其实只能啃动软的藻类,丝藻褐藻那些一概不行,所以不建议将吸鳅作为清洁鱼使用,如果真想除藻还是黑壳虾白甲鱼什么的来的实际。同一块石头只养吸鳅和养了白甲的对比 吸鳅缸的布置 我们去饲养一种鱼类,就要尽我们的能力去还原该鱼类的原生环境。那吸鳅的原生环境是怎么样呢?大部分吸鳅的生境是水质良好、流速快、砂石底的高氧溪流,那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在鱼缸中还原这个环境。在广西拍摄的吸鳅水下生境 同时,普通玩家接触到的大部分吸鳅,大部分的食谱中都包含了藻类,所以我们的鱼缸中也需要爆藻,而爆藻,需要的是足够的光照。至此,我们得到了吸鳅饲养的四大要素——砂石底、高含氧、优良水质、充足照明。那所以应该怎么搞呢,别急,我先放一张正面典型。友人OKOBOOM的缸 为什么是正面典型呢?与原产地高度一致的造景,强大的过滤系统,鱼缸灯+阳光的照明,保证了吸鳅的生存环境,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才是养好鱼的关键。 一、造景及鱼缸配置 对于吸鳅来说,砂石质的底沙和足够的岩石造景作为躲避物是必要的,吸鳅最喜欢在较大的相对光滑平面(比如岩石上)上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会展现自己最好的状态,而至于吸鳅的繁殖则需要在砂砾中筑巢,所以想养好吸鳅,这二者不可缺少。但铺底沙也有其坏处,即容易引起N、P的累积造成吸鳅中毒死亡,因此新手也可以选择舍弃底沙,改用裸缸饲养,当然在此情况下,岩石等躲避物仍需放置。 我们知道,吸鳅是一类对水质非常敏感的鱼类,水质太差很容易造成吸鳅的死亡,同时吸鳅由于在溪流中生活,鳃部高度特化,鳃部极小,需要依靠很高的含氧量才能获得充足的氧气。因此,一个强大的过滤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吸鳅的鳃部(方式拟腹吸鳅) 市面上主流的过滤一般是底滤、滴流、滤筒、瀑布,他们的顺序也就是我推荐的顺序。底滤由于足够大的滤箱容积以及主滤水体分离的特性,拥有着极强的处理能力,并且能阻挡不少的寄生虫,抑制其繁殖(例如小瓜虫,即白点)同时也因为滤槽隐藏在缸底柜里,因此看起来十分简洁,美观。但底滤有缺点吗?有,那就是贵。所以资金充足且注重美观的朋友,我首推底滤。但需要注意的是底滤更适合于大缸,由于使用虹吸原理,小缸用底滤有水漫金山的风险。而其次,我推荐的是滴流,从原理上来说,滴流是现有最强大的过滤系统,在相同体积下其过滤效果甚至优于底滤,目前我自己的缸用的就是滴流。滴流盒的好处是系统强大,价格便宜,清洗方便,但有一个缺点就是鱼缸上面顶着一坨有点丑。第三是滤筒,好处是较为美观,坏处就是便宜的滤筒处理量不足,饲养吸鳅的效果不好,好的滤筒又非常昂,不太推荐,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小缸用个便宜的小滤筒(例如森森304啥的),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最后就是瀑布了,除非很小(20cm上下)的鱼缸,不推荐,因为处理量太小。个人认为性价比较高的不同尺寸吸鳅缸的过滤推荐 此外,由于吸鳅需要较高的氧含量,所以我们可以多加一个造浪泵增强水流,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污物堆积影响水质。还有就是由于原生鱼饲养常常会用到高蛋白饲料,油膜这个问题或多或少都会有(就算我用日清都一样),而油膜除了影响美观之外还会影响溶氧,因此我们可以多花十几到几十块钱增加一个油膜处理器。油膜处理器 接下来我们要说说灯具了。大部分吸鳅都需要啃食藻类,因此我们需要足够强的光让石头爆藻,所以灯具的选择就尤为重要。如果你对显色没有要求,那功率够就完了,工矿灯都行,但如果还要兼顾观赏,你可以选择吉印、阳光几何、谷雨、乐迪、尼特利、萌虫这些牌子的灯。比较理想的爆藻状态 再就是温度控制,作为一种生活在低温吸鳅里的鱼类,虽说较高水温不是一定养不活,但较低的水温还是有利于吸鳅的生存的,因此在夏季时我们要想办法给鱼缸降温。对于一些比较耐热的吸鳅,我会建议控制在30度以下,较脆弱的吸鳅则建议28度以下,具体不同吸鳅的建议水温我会在下一篇说。但对于南方的朋友来说,就像我在广州,水温飙到32、33度也是经常的事,怎么降温就很关键了。第一招,冷水机大法,如果你有足够的预算,别想,直接冷水机,想多少度多少度。当然很多鱼友会觉得冷水机太贵太费电太占地方,那你可以选择开空调,鱼舒服人也舒服,另外其实电也耗不了多少。如果你嫌空调贵,那就上风扇吹水面,小缸能降个2-4度的样子,缺点是水蒸发的飞快。如果你说风扇我都嫌贵,那兄弟你还是最好别养吸鳅了,你养不活。还有不少的朋友会说,我往缸里扔冰块行不行?我明确告诉你,不可行。第一,扔冰块会导致鱼缸水温不稳定,水温剧降的产生的应激只会让你的鱼死的更快,比水温过高危害更大。第二,冰融化的很快,你不可能24小时每隔半小时去给你鱼缸加冰,那纯纯是折腾自己。想不到配图了,发个之前画的图鉴 饲养 OK,你缸开好了,鱼定了,就到了鱼缸的日常维护和鱼的喂食了,说不定什么时候鱼还会生病需要你去处理。 (1)、喂食 吸鳅该怎么喂相信是很多鱼友最关心的问题,很多朋友明明看见了自己吸鳅明明也啃藻却是越养越瘦,甚至死亡,这样的情况要不就是内寄肠炎(下文讲),要不就是没吃饱。与很多朋友所想的不同,大部分吸鳅仅仅靠自己啃藻是不足以摄取足够的营养的,自然环境下吸鳅同样也会捕食小虫以获得足够营养,某些种类吸鳅甚至基本以荤食为主,那之让其啃藻就更不行了,吸鳅就算活着也不能有很好的状态和发色。因此当我们缸内有较多品种的吸鳅时,我们通常要做的就是先爆藻保证缸里有充足的藻类供吸鳅啃食,在缸中藻类不足时应该投喂沉底的素饲料(推荐高够力沉底异性片粮)作为吸鳅的主食,另外定期地投喂红虫,丰年虾,丰年虾幼虫,才能保证他们能摄取足够的营养。(2)、日常维护 我们知道吸鳅实际上是一种对水质十分敏感的鱼类,因此保持水质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食物残渣与粪便的分解,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就会不断增加造成水质恶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吸鳅的健康产生影响甚至引起死亡。所以换水也是必要的,个人建议是每周换一次每次换五分之一,最多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并且新加入的水必须经过养水,否则水中余氯进入鱼缸中同样会导致吸鳅死亡。而且新加的水不能与原缸水温差太大因为水质波动同样会引起吸鳅的死亡。说个题外话,很多朋友说缸中爆出绿藻后无法保持,绿藻爆出后很快就被褐藻黑毛藻等代替,这同样是因为长时间不换水导致水太肥引起的,所以换水同样是保持一缸绿藻的关键。同时,由于粪便与食物残渣容易在底沙中堆积,腐烂,而底沙下由于没有水流,腐烂后产生的NO2、NO3、PO4等有毒成分会在底沙中累积,积累到某一程度就容易突然爆发,这种爆发对吸鳅来说常常是致命的,极易引起吸鳅的中毒暴毙,因此每次换水前可以手动搅动底沙让堆积污物被吸出。 疾病医治 相对来说吸鳅生病是极其棘手的,是药三分毒,因为吸鳅的耐药性极低,大部分药如果按说明用量吸鳅很容易会被毒死,所以我建议的是给最好别给吸鳅用药,如果实在不行就使用药性温和的药,并且减少药物的剂量。吸鳅常见的疾病大概就是白点、水霉、肠炎三种,我们来分别说说如何处理。带白点的宽头拟腹吸鳅标本 首先是白点,白点对于有经验的玩家来说,一般鱼出现那根本不算病,非常好处理,直接升温就好,但吸鳅怎么办呢,吸鳅他怕热啊,一不小心升温他不适应热死了那咋整?所以吸鳅白点我不建议升温。如果吸鳅白点其实大家不必过于惊慌,有经验的玩家都知道,白点一般不死鱼,状态好的鱼只要多换换水控制一下很快就能自愈,吸鳅同理。那如果不能自愈咋办?如果只是三两颗十颗八颗,那我们可以选择忽略,基本不会对吸鳅有啥影响,但如果多的话也可以下药,白点药有效成分一般是孔雀石绿或者甲基蓝,前者毒性大不推荐吸鳅使用,用较为温和的亚甲基蓝会稳妥很多,如果没有成分表也很好判读,孔雀石绿是绿色的,亚甲基蓝是蓝色的,紫色的一般是亚甲基蓝加了点高锰酸钾,反正看见绿色的别买就好。用标准用量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我个人是用这种,亲测很有效。再说水霉,吸鳅水霉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死亡率极高。因为吸鳅在原生环境下基本根本不会有水霉存在,所以吸鳅对水霉抵抗力基本为零。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下一点点甲基蓝土霉素啥的然后听天由命。由于同样是真菌感染,烂肉处理方法同上。水霉+烂肉的横斑原缨口鳅 说到肠炎,这在吸鳅身上非常常见,一般是两种情况,他们在鱼的身上都表现为吸鳅胃口正常不断啃藻,但鱼就是不断消瘦直至死亡。第一种情况是由于水温过高或者其他水质因素引起的单纯肠炎,可以考虑使用大禹的生物酶改善肠道功能(用标准用量)。第二种情况是由于体内寄生虫引起的肠炎,这种情况无论是什么鱼都是非常难搞的,可以用速必妥的虫必克(苦参末),由于是中药成分比较温和,同样直接标准用量。左生物酶右速倍妥 好了,本篇就先说这么多,下一篇将以属为单位告诉各位不同的吸鳅的饲养水温,饲养难度,注意事项,如何喂食等,敬请期待。各位考虑点个关注捏,下次我一发你们就能看见了。
吸鳅饲养指南 由于是直接复制所以排版有点乱,本人微博同名,有微博的吧友去微博看应该舒服点。 吸鳅,指四个科下物种,本帖仅讨论我国有的爬鳅科和腹吸鳅科,颊须鳅科和蛇鳅科本帖暂且忽略。再讲怎么养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份表格,吸鳅按属来分的话大概就这些,其中灰色为我国没有分布的属。其实吸鳅对大部分原生玩家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每个原生玩家,缸里基本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几条吸鳅,陌生的是由于吸鳅种类繁多却又外表相近,大部分玩家并不能准确区分不同的吸鳅。在本帖我将会先在总体上说说吸鳅的饲养,然后再以属为单位,分别说说这些吸鳅的饲养要求。 首先我将回答吸鳅饲养的几个问题 Q1:吸鳅真的很脆弱吗? A:不是,虽说吸鳅相比其他原生魚来说对环境要求稍高,但除了个别种类(eg.金沙鳅,犁头鳅)都谈不上很脆弱。 Q2:吸鳅真的不耐高温吗? A: 对也不对,实际上作为一种高氧鱼类,对吸鳅影响更多的是含氧量。夏季水温较高,缸中鱼类需氧量提高,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也会迅速分解,造成含氧量下降和水质恶化,造成吸鳅死亡。也就是说当做好增氧和过滤的情况下,吸鳅也不是水温一高就死,我曾经试过在33度的水温下东坡,麦氏,思凡三种吸鳅安然度夏。当然我建议在饲养吸鳅时最好还是将控制在30度以下。当时在32度水温下拍摄的东坡拟腹吸鳅和思凡腹吸鳅 Q3:吸鳅能作为清洁魚吗? A: 基本不能。个答案可能跟很多人的印象不同,很多人会说,吸鳅不是啃藻吗,为什么不能除藻?首先,啃藻的吸鳅知识一部分,犁头缨口那一块有些纯吃肉。第二就是大部分吸鳅其实只能啃动软的藻类,丝藻褐藻那些一概不行,所以不建议将吸鳅作为清洁鱼使用,如果真想除藻还是黑壳虾白甲鱼什么的来的实际。同一块石头只养吸鳅和养了白甲的对比 吸鳅缸的布置 我们去饲养一种鱼类,就要尽我们的能力去还原该鱼类的原生环境。那吸鳅的原生环境是怎么样呢?大部分吸鳅的生境是水质良好、流速快、砂石底的高氧溪流,那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在鱼缸中还原这个环境。在广西拍摄的吸鳅水下生境 同时,普通玩家接触到的大部分吸鳅,大部分的食谱中都包含了藻类,所以我们的鱼缸中也需要爆藻,而爆藻,需要的是足够的光照。至此,我们得到了吸鳅饲养的四大要素——砂石底、高含氧、优良水质、充足照明。那所以应该怎么搞呢,别急,我先放一张正面典型。友人OKOBOOM的缸 为什么是正面典型呢?与原产地高度一致的造景,强大的过滤系统,鱼缸灯+阳光的照明,保证了吸鳅的生存环境,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才是养好鱼的关键。 一、造景及鱼缸配置 对于吸鳅来说,砂石质的底沙和足够的岩石造景作为躲避物是必要的,吸鳅最喜欢在较大的相对光滑平面(比如岩石上)上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会展现自己最好的状态,而至于吸鳅的繁殖则需要在砂砾中筑巢,所以想养好吸鳅,这二者不可缺少。但铺底沙也有其坏处,即容易引起N、P的累积造成吸鳅中毒死亡,因此新手也可以选择舍弃底沙,改用裸缸饲养,当然在此情况下,岩石等躲避物仍需放置。 我们知道,吸鳅是一类对水质非常敏感的鱼类,水质太差很容易造成吸鳅的死亡,同时吸鳅由于在溪流中生活,鳃部高度特化,鳃部极小,需要依靠很高的含氧量才能获得充足的氧气。因此,一个强大的过滤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吸鳅的鳃部(方式拟腹吸鳅) 市面上主流的过滤一般是底滤、滴流、滤筒、瀑布,他们的顺序也就是我推荐的顺序。底滤由于足够大的滤箱容积以及主滤水体分离的特性,拥有着极强的处理能力,并且能阻挡不少的寄生虫,抑制其繁殖(例如小瓜虫,即白点)同时也因为滤槽隐藏在缸底柜里,因此看起来十分简洁,美观。但底滤有缺点吗?有,那就是贵。所以资金充足且注重美观的朋友,我首推底滤。但需要注意的是底滤更适合于大缸,由于使用虹吸原理,小缸用底滤有水漫金山的风险。而其次,我推荐的是滴流,从原理上来说,滴流是现有最强大的过滤系统,在相同体积下其过滤效果甚至优于底滤,目前我自己的缸用的就是滴流。滴流盒的好处是系统强大,价格便宜,清洗方便,但有一个缺点就是鱼缸上面顶着一坨有点丑。第三是滤筒,好处是较为美观,坏处就是便宜的滤筒处理量不足,饲养吸鳅的效果不好,好的滤筒又非常昂,不太推荐,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小缸用个便宜的小滤筒(例如森森304啥的),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最后就是瀑布了,除非很小(20cm上下)的鱼缸,不推荐,因为处理量太小。个人认为性价比较高的不同尺寸吸鳅缸的过滤推荐 此外,由于吸鳅需要较高的氧含量,所以我们可以多加一个造浪泵增强水流,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污物堆积影响水质。还有就是由于原生鱼饲养常常会用到高蛋白饲料,油膜这个问题或多或少都会有(就算我用日清都一样),而油膜除了影响美观之外还会影响溶氧,因此我们可以多花十几到几十块钱增加一个油膜处理器。油膜处理器 接下来我们要说说灯具了。大部分吸鳅都需要啃食藻类,因此我们需要足够强的光让石头爆藻,所以灯具的选择就尤为重要。如果你对显色没有要求,那功率够就完了,工矿灯都行,但如果还要兼顾观赏,你可以选择吉印、阳光几何、谷雨、乐迪、尼特利、萌虫这些牌子的灯。比较理想的爆藻状态 再就是温度控制,作为一种生活在低温吸鳅里的鱼类,虽说较高水温不是一定养不活,但较低的水温还是有利于吸鳅的生存的,因此在夏季时我们要想办法给鱼缸降温。对于一些比较耐热的吸鳅,我会建议控制在30度以下,较脆弱的吸鳅则建议28度以下,具体不同吸鳅的建议水温我会在下一篇说。但对于南方的朋友来说,就像我在广州,水温飙到32、33度也是经常的事,怎么降温就很关键了。第一招,冷水机大法,如果你有足够的预算,别想,直接冷水机,想多少度多少度。当然很多鱼友会觉得冷水机太贵太费电太占地方,那你可以选择开空调,鱼舒服人也舒服,另外其实电也耗不了多少。如果你嫌空调贵,那就上风扇吹水面,小缸能降个2-4度的样子,缺点是水蒸发的飞快。如果你说风扇我都嫌贵,那兄弟你还是最好别养吸鳅了,你养不活。还有不少的朋友会说,我往缸里扔冰块行不行?我明确告诉你,不可行。第一,扔冰块会导致鱼缸水温不稳定,水温剧降的产生的应激只会让你的鱼死的更快,比水温过高危害更大。第二,冰融化的很快,你不可能24小时每隔半小时去给你鱼缸加冰,那纯纯是折腾自己。想不到配图了,发个之前画的图鉴 饲养 OK,你缸开好了,鱼定了,就到了鱼缸的日常维护和鱼的喂食了,说不定什么时候鱼还会生病需要你去处理。 (1)、喂食 吸鳅该怎么喂相信是很多鱼友最关心的问题,很多朋友明明看见了自己吸鳅明明也啃藻却是越养越瘦,甚至死亡,这样的情况要不就是内寄肠炎(下文讲),要不就是没吃饱。与很多朋友所想的不同,大部分吸鳅仅仅靠自己啃藻是不足以摄取足够的营养的,自然环境下吸鳅同样也会捕食小虫以获得足够营养,某些种类吸鳅甚至基本以荤食为主,那之让其啃藻就更不行了,吸鳅就算活着也不能有很好的状态和发色。因此当我们缸内有较多品种的吸鳅时,我们通常要做的就是先爆藻保证缸里有充足的藻类供吸鳅啃食,在缸中藻类不足时应该投喂沉底的素饲料(推荐高够力沉底异性片粮)作为吸鳅的主食,另外定期地投喂红虫,丰年虾,丰年虾幼虫,才能保证他们能摄取足够的营养。(2)、日常维护 我们知道吸鳅实际上是一种对水质十分敏感的鱼类,因此保持水质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食物残渣与粪便的分解,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就会不断增加造成水质恶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吸鳅的健康产生影响甚至引起死亡。所以换水也是必要的,个人建议是每周换一次每次换五分之一,最多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并且新加入的水必须经过养水,否则水中余氯进入鱼缸中同样会导致吸鳅死亡。而且新加的水不能与原缸水温差太大因为水质波动同样会引起吸鳅的死亡。说个题外话,很多朋友说缸中爆出绿藻后无法保持,绿藻爆出后很快就被褐藻黑毛藻等代替,这同样是因为长时间不换水导致水太肥引起的,所以换水同样是保持一缸绿藻的关键。同时,由于粪便与食物残渣容易在底沙中堆积,腐烂,而底沙下由于没有水流,腐烂后产生的NO2、NO3、PO4等有毒成分会在底沙中累积,积累到某一程度就容易突然爆发,这种爆发对吸鳅来说常常是致命的,极易引起吸鳅的中毒暴毙,因此每次换水前可以手动搅动底沙让堆积污物被吸出。 疾病医治 相对来说吸鳅生病是极其棘手的,是药三分毒,因为吸鳅的耐药性极低,大部分药如果按说明用量吸鳅很容易会被毒死,所以我建议的是给最好别给吸鳅用药,如果实在不行就使用药性温和的药,并且减少药物的剂量。吸鳅常见的疾病大概就是白点、水霉、肠炎三种,我们来分别说说如何处理。带白点的宽头拟腹吸鳅标本 首先是白点,白点对于有经验的玩家来说,一般鱼出现那根本不算病,非常好处理,直接升温就好,但吸鳅怎么办呢,吸鳅他怕热啊,一不小心升温他不适应热死了那咋整?所以吸鳅白点我不建议升温。如果吸鳅白点其实大家不必过于惊慌,有经验的玩家都知道,白点一般不死鱼,状态好的鱼只要多换换水控制一下很快就能自愈,吸鳅同理。那如果不能自愈咋办?如果只是三两颗十颗八颗,那我们可以选择忽略,基本不会对吸鳅有啥影响,但如果多的话也可以下药,白点药有效成分一般是孔雀石绿或者甲基蓝,前者毒性大不推荐吸鳅使用,用较为温和的亚甲基蓝会稳妥很多,如果没有成分表也很好判读,孔雀石绿是绿色的,亚甲基蓝是蓝色的,紫色的一般是亚甲基蓝加了点高锰酸钾,反正看见绿色的别买就好。用标准用量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我个人是用这种,亲测很有效。再说水霉,吸鳅水霉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死亡率极高。因为吸鳅在原生环境下基本根本不会有水霉存在,所以吸鳅对水霉抵抗力基本为零。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下一点点甲基蓝土霉素啥的然后听天由命。由于同样是真菌感染,烂肉处理方法同上。水霉+烂肉的横斑原缨口鳅 说到肠炎,这在吸鳅身上非常常见,一般是两种情况,他们在鱼的身上都表现为吸鳅胃口正常不断啃藻,但鱼就是不断消瘦直至死亡。第一种情况是由于水温过高或者其他水质因素引起的单纯肠炎,可以考虑使用大禹的生物酶改善肠道功能(用标准用量)。第二种情况是由于体内寄生虫引起的肠炎,这种情况无论是什么鱼都是非常难搞的,可以用速必妥的虫必克(苦参末),由于是中药成分比较温和,同样直接标准用量。左生物酶右速倍妥 好了,本篇就先说这么多,下一篇将以属为单位告诉各位不同的吸鳅的饲养水温,饲养难度,注意事项,如何喂食等,敬请期待。各位考虑点个关注捏,下次我一发你们就能看见了。
拟平鳅、缨口鳅、原缨口鳅辨别指南 来,开篇先放三张图,各位认认这三条鳅是什么。在吸鳅的辨认过程中,很多朋友看到类似上面这三条的物体总会很兴奋地蹦出来,说这个我知道,这个是缨口鳅!但很不幸的是,这仨就没有一个是缨口鳅,图一和图三是两种属于平舟原缨口鳅种组(该种组过于混乱无法辨别)的鱼类,而图二则是一条拟平鳅。那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缨口鳅、原缨口鳅、拟平鳅三个属鱼类外貌十分相似,很多朋友容易混淆,那我今天就说说,这三个属的鱼类,到底该如何区分。 分布 我们说一说三个属鱼类在国内的分布,为了大家方便我以省级行政区为界限做了三张图。 首先是分布最为狭窄的拟平鳅属,仅见于两广与海南。该属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分布量极大,广东的朋友看到的大多是他们。拟平鳅属分布 接下来是缨口鳅属,他们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广东五个省份。最后就是分布最广的原缨口鳅属了,图中深色部分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都有不少数量的分布,而浅色部分的四川记录很少,江苏仅见于最南部,重庆、河南则是理论上可能有分布。所以从现有资料来看,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广东(红)三属都有分布,广西海南(橙)可以排除缨口鳅,福建、江西、浙江(土黄)则排除拟平鳅,台湾(紫)的只能是缨口鳅,而采集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绿)的就只有可能是原缨口鳅。外形 这三个属的分布说完了,接下来就该说外形特征了。 首先讲的是最具有特征的缨口鳅属(Formosania),他是三个属里面最具特征的一个属,该属鱼类吻须相较于拟平原缨口两属更为发达,如果你处于缨口鳅产地,不用看别的了,就看嘴,你听听名字,缨口,我们搜一下百度就会看到,缨——泛指用作装饰的穗子,那不就是指嘴有跟穗子一样的东西吗。所以如果你的鳅有这么一大把络腮胡子,不要犹豫,他就是一种缨口鳅了。说到这,结合分布来看,其实福建江西浙江的朋友们已经完事了。好,接下来咱们进入到一个天坑,拟平鳅属(Liniparhomaloptera)和原缨口鳅属(Vanmanenia),这个坑很多老手都会陷进去无法自拔开始怀疑是个拟平还是个原缨口,因为他们某些种类实在太像了。那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他们最大也是最准确的区别还是在吻部,放一个中国动物志的属检索表。但说实话能看懂这个的应该也不会分不清拟平和原缨口。我相信其实大部分人是懒得看检索表的,那不看吻部特征应该怎么分?我的回答是看气质,不一定准确,但一定够快够简单。那气质到底是啥? 1、肛门位置 拟平和横斑系的原缨口鳅,纵纹原缨口鳅一致肛门在腹鳍之间,其他的原缨口和缨口一致在腹鳍腋部到臀鳍起点中点略靠后 2、体色 由于钝吻拟平鳅特征非常明显而琼中拟平鳅分布狭窄我们先不说他们,我们先说拟平鳅这一物种。拟平鳅的色斑则多呈现红棕色,比较夸张的甚至呈现橙红色。这种颜色在拟平鳅应激时会更明显,所以一般拟平鳅在采集上来后几分钟内体色就会呈现红棕色。一般体色个体较为极端个体 而容易与拟平鳅混淆且分布重叠的原缨口鳅,例如平舟种组的原缨口鳅(包括开篇的两条),体表色斑多呈深棕或者灰黑色。产自粤北的某种平舟种组原缨口鳅产自广西的线纹原缨口鳅万恶之源平舟原缨口鳅 3、习性 由于身体结构的不同,这三个属的鱼类在习性上有所不同。首先是食性,在这三个属中拟平鳅偏向于啃藻,素食,而缨口鳅和原缨口鳅则有点颠覆大家眼中吃素食的印象,他们偏向于肉食,某些品种的野外个体解剖甚至肚子里全都是虫子,所以也顺便提一嘴就是原缨口和缨口不喂点荤食会养不好甚至是死亡。所以当你看见你缸里的鳅天天啃藻却对肉食兴趣不大,那估计就是个拟平了,反之他们如果对红虫等饲料兴趣极大,那他们是缨口原缨口的几率较大。 第二点各位可以通过是否能在无水流状态下贴在光滑物表面(例如缸壁)来进行判断。虽然三属鱼类的胸鳍腹鳍均不愈合为吸盘,但是拟平一属却能在没有水流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吸附在缸壁上,而缨口原缨口则基本上难以做到这一点。 拟平鳅属鱼类介绍 国内拟平鳅属(越南似乎还有个叫【L.monoloba】的奇怪东西,但找不到资料)不算大口拟平鳅(其实是一种原缨口,由于当年条件限制定成了拟平到现在一直没改过来),目前来说就拟平鳅(估计能拆出点新东西但还没有人发外表也差不多)、钝吻拟平鳅、琼中拟平鳅这仨。那么这就简单了,我们用排除法,如果一条鳅没有那把络腮胡子,只要我们确认了他不是这三种其中之一,那他就是一种原缨口鳅了。所以下面我们说说三种拟平鳅。 1、拟平鳅(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体圆筒形,宽高约等。义胸部腹面平,后部侧扁。头平扁。口小,口前具吻须。吻褶分3叶,叶端尖,吻须2对,口角须1对。下唇肉质,边缘具小乳突。鳃裂大,扩展到义腹面,体破细鳞。胸鳍平展,不达腹鳍;肯腹鳍几相对;腹鳍分离;臀鳍后位:尾鳍凹形。头背部具黑色小圆斑。分布于中国珠江水系、广东鉴江及广西南流江。 量最大也是最常见的品种,总被叫缨口的就是他,除了海南的朋友看到的基本上都是他。拟平鳅 2、琼中拟平鳅(Liniparhomaloptera quiongzhonqensis) 曾经是拟平鳅的亚种,去年被水生所的一篇文章升级到了种,但在维基和百度上一直都还没改过来,外观和拟平鳅十分相似,海南三大水系均有分布。琼中拟平鳅 3、钝吻拟平鳅(Liniparhomaloptera obtusirostris) 本种的口唇结构基本上与拟平鳅相似,但身体及头部较为宽扁,吻圆钝,口较宽,呈弧形。胸腹部裸露区较大,后级接近腹鳍起点,偶鳍具较多分支鳍条。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两侧具乳突5-7。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具吻褶,吻褶分3叶,叶端突出呈须状,叶间具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侧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见。眼间较宽。鼻孔大。具鼻瓣。鳃裂宽,从胸鳍基部之前延伸到腹面。鳞小,头背部及胸鳍基部之前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分布于西江水系的北流江上游山溪。 该属中最具有辨识度,颜值最高,最稀有的物种,由于产地河道开发,污染破坏严重种群数量已经不容乐观,我们仅在几条流量极小的上游溪流中发现。钝吻拟平鳅幼体(前)与小亚成(后)钝吻拟平鳅亚成钝吻拟平鳅成体 写在最后 至此,看我全篇的朋友应该已经学会了如何区分这三个属了,最后我还有一些话想说。随着近年原生鱼圈子的发展,吸鳅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我国作为世界上爬鳅科鱼类最为丰富的国家,共计16属88种(Kettelat 2012)其中一些颜值出众的种类例如拟腹吸鳅,似原吸鳅,瑶山鳅,金沙鳅犁头鳅等更是让玩家们趋之若鹜。但也是由于他们的美丽外表被大量的捕捉,同时人类的发展不断地破坏自然环境,让他们面临着种群锐减甚至是灭绝的绝境。上百种鱼类仅仅瑶山入保,很多更为稀少或面临更严峻的形势的吸鳅却受不到该有的保护,在污染与滥捕中走向灭绝。我相信这种情况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所以我呼吁各位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保护这些溪流中的美丽精灵。原生的魅力在于与自然的共鸣,不是互相攀比,所以我也希望各位不要去购买那些极为稀有的种类,放他们一条生路,让他们延续。 最后,我还要说一种已知最为罕见,情况最不乐观的吸鳅——信宜原缨口鳅。信宜原缨口鳅由于河道的开发,我在产地的朋友走遍了整条溪,也仅仅发现了那么几条,根据我们的猜测,该物种由于分布极其狭窄,个体数量极有可能不足千数,这对一种小型鱼类来说,如果没有人为保护,那么该物种再这么下去基本就宣告了灭亡,也许哪天一个电工因为嘴馋,那这个物种的末日就来了。信宜原缨口鳅 最后说点重磅消息,除了信宜原缨口外,还有着信宜原缨口鳅的近似种存在于广西,外表也与信宜原缨口鳅类似,该物种由本人于2021年7月于广西发现并采集,经测序后,其基因距离与信宜原缨口鳅相近,可以确认为一个与信宜原缨口鳅相近的新物种。该物种的情况要比信宜乐观,虽然数量不算太多但主要是因为分布狭窄,密度还可以且幼体量大(ps.这似乎是我第一次公布他的照片【滑稽】)Vanmanenia sp.幼体Vanmanenia sp.亚成Vanmanenia sp.成体 相信大家对这两个物种有了一定了解,希望知道他们产地的朋友尽己所能,帮助这个物种延续下去,最起码做到不要去捕捉和破坏他们最后的栖息地,如果各位手上有关于他们的信息,务必联系我,谢谢!
拟平鳅、缨口鳅、原缨口鳅辨别指南 来,开篇先放三张图,各位认认这三条鳅是什么。在吸鳅的辨认过程中,很多朋友看到类似上面这三条的物体总会很兴奋地蹦出来,说这个我知道,这个是缨口鳅!但很不幸的是,这仨就没有一个是缨口鳅,图一和图三是两种属于平舟原缨口鳅种组(该种组过于混乱无法辨别)的鱼类,而图二则是一条拟平鳅。那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缨口鳅、原缨口鳅、拟平鳅三个属鱼类外貌十分相似,很多朋友容易混淆,那我今天就说说,这三个属的鱼类,到底该如何区分。 分布 我们说一说三个属鱼类在国内的分布,为了大家方便我以省级行政区为界限做了三张图。 首先是分布最为狭窄的拟平鳅属,仅见于两广与海南。该属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分布量极大,广东的朋友看到的大多是他们。拟平鳅属分布 接下来是缨口鳅属,他们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广东五个省份。最后就是分布最广的原缨口鳅属了,图中深色部分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都有不少数量的分布,而浅色部分的四川记录很少,江苏仅见于最南部,重庆、河南则是理论上可能有分布。所以从现有资料来看,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广东(红)三属都有分布,广西海南(橙)可以排除缨口鳅,福建、江西、浙江(土黄)则排除拟平鳅,台湾(紫)的只能是缨口鳅,而采集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绿)的就只有可能是原缨口鳅。外形 这三个属的分布说完了,接下来就该说外形特征了。 首先讲的是最具有特征的缨口鳅属(Formosania),他是三个属里面最具特征的一个属,该属鱼类吻须相较于拟平原缨口两属更为发达,如果你处于缨口鳅产地,不用看别的了,就看嘴,你听听名字,缨口,我们搜一下百度就会看到,缨——泛指用作装饰的穗子,那不就是指嘴有跟穗子一样的东西吗。所以如果你的鳅有这么一大把络腮胡子,不要犹豫,他就是一种缨口鳅了。说到这,结合分布来看,其实福建江西浙江的朋友们已经完事了。好,接下来咱们进入到一个天坑,拟平鳅属(Liniparhomaloptera)和原缨口鳅属(Vanmanenia),这个坑很多老手都会陷进去无法自拔开始怀疑是个拟平还是个原缨口,因为他们某些种类实在太像了。那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他们最大也是最准确的区别还是在吻部,放一个中国动物志的属检索表。但说实话能看懂这个的应该也不会分不清拟平和原缨口。我相信其实大部分人是懒得看检索表的,那不看吻部特征应该怎么分?我的回答是看气质,不一定准确,但一定够快够简单。那气质到底是啥? 1、肛门位置 拟平和横斑系的原缨口鳅,纵纹原缨口鳅一致肛门在腹鳍之间,其他的原缨口和缨口一致在腹鳍腋部到臀鳍起点中点略靠后 2、体色 由于钝吻拟平鳅特征非常明显而琼中拟平鳅分布狭窄我们先不说他们,我们先说拟平鳅这一物种。拟平鳅的色斑则多呈现红棕色,比较夸张的甚至呈现橙红色。这种颜色在拟平鳅应激时会更明显,所以一般拟平鳅在采集上来后几分钟内体色就会呈现红棕色。一般体色个体较为极端个体 而容易与拟平鳅混淆且分布重叠的原缨口鳅,例如平舟种组的原缨口鳅(包括开篇的两条),体表色斑多呈深棕或者灰黑色。产自粤北的某种平舟种组原缨口鳅产自广西的线纹原缨口鳅万恶之源平舟原缨口鳅 3、习性 由于身体结构的不同,这三个属的鱼类在习性上有所不同。首先是食性,在这三个属中拟平鳅偏向于啃藻,素食,而缨口鳅和原缨口鳅则有点颠覆大家眼中吃素食的印象,他们偏向于肉食,某些品种的野外个体解剖甚至肚子里全都是虫子,所以也顺便提一嘴就是原缨口和缨口不喂点荤食会养不好甚至是死亡。所以当你看见你缸里的鳅天天啃藻却对肉食兴趣不大,那估计就是个拟平了,反之他们如果对红虫等饲料兴趣极大,那他们是缨口原缨口的几率较大。 第二点各位可以通过是否能在无水流状态下贴在光滑物表面(例如缸壁)来进行判断。虽然三属鱼类的胸鳍腹鳍均不愈合为吸盘,但是拟平一属却能在没有水流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吸附在缸壁上,而缨口原缨口则基本上难以做到这一点。 拟平鳅属鱼类介绍 国内拟平鳅属(越南似乎还有个叫【L.monoloba】的奇怪东西,但找不到资料)不算大口拟平鳅(其实是一种原缨口,由于当年条件限制定成了拟平到现在一直没改过来),目前来说就拟平鳅(估计能拆出点新东西但还没有人发外表也差不多)、钝吻拟平鳅、琼中拟平鳅这仨。那么这就简单了,我们用排除法,如果一条鳅没有那把络腮胡子,只要我们确认了他不是这三种其中之一,那他就是一种原缨口鳅了。所以下面我们说说三种拟平鳅。 1、拟平鳅(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体圆筒形,宽高约等。义胸部腹面平,后部侧扁。头平扁。口小,口前具吻须。吻褶分3叶,叶端尖,吻须2对,口角须1对。下唇肉质,边缘具小乳突。鳃裂大,扩展到义腹面,体破细鳞。胸鳍平展,不达腹鳍;肯腹鳍几相对;腹鳍分离;臀鳍后位:尾鳍凹形。头背部具黑色小圆斑。分布于中国珠江水系、广东鉴江及广西南流江。 量最大也是最常见的品种,总被叫缨口的就是他,除了海南的朋友看到的基本上都是他。拟平鳅 2、琼中拟平鳅(Liniparhomaloptera quiongzhonqensis) 曾经是拟平鳅的亚种,去年被水生所的一篇文章升级到了种,但在维基和百度上一直都还没改过来,外观和拟平鳅十分相似,海南三大水系均有分布。琼中拟平鳅 3、钝吻拟平鳅(Liniparhomaloptera obtusirostris) 本种的口唇结构基本上与拟平鳅相似,但身体及头部较为宽扁,吻圆钝,口较宽,呈弧形。胸腹部裸露区较大,后级接近腹鳍起点,偶鳍具较多分支鳍条。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两侧具乳突5-7。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具吻褶,吻褶分3叶,叶端突出呈须状,叶间具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侧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见。眼间较宽。鼻孔大。具鼻瓣。鳃裂宽,从胸鳍基部之前延伸到腹面。鳞小,头背部及胸鳍基部之前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分布于西江水系的北流江上游山溪。 该属中最具有辨识度,颜值最高,最稀有的物种,由于产地河道开发,污染破坏严重种群数量已经不容乐观,我们仅在几条流量极小的上游溪流中发现。钝吻拟平鳅幼体(前)与小亚成(后)钝吻拟平鳅亚成钝吻拟平鳅成体 写在最后 至此,看我全篇的朋友应该已经学会了如何区分这三个属了,最后我还有一些话想说。随着近年原生鱼圈子的发展,吸鳅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我国作为世界上爬鳅科鱼类最为丰富的国家,共计16属88种(Kettelat 2012)其中一些颜值出众的种类例如拟腹吸鳅,似原吸鳅,瑶山鳅,金沙鳅犁头鳅等更是让玩家们趋之若鹜。但也是由于他们的美丽外表被大量的捕捉,同时人类的发展不断地破坏自然环境,让他们面临着种群锐减甚至是灭绝的绝境。上百种鱼类仅仅瑶山入保,很多更为稀少或面临更严峻的形势的吸鳅却受不到该有的保护,在污染与滥捕中走向灭绝。我相信这种情况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所以我呼吁各位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保护这些溪流中的美丽精灵。原生的魅力在于与自然的共鸣,不是互相攀比,所以我也希望各位不要去购买那些极为稀有的种类,放他们一条生路,让他们延续。 最后,我还要说一种已知最为罕见,情况最不乐观的吸鳅——信宜原缨口鳅。信宜原缨口鳅由于河道的开发,我在产地的朋友走遍了整条溪,也仅仅发现了那么几条,根据我们的猜测,该物种由于分布极其狭窄,个体数量极有可能不足千数,这对一种小型鱼类来说,如果没有人为保护,那么该物种再这么下去基本就宣告了灭亡,也许哪天一个电工因为嘴馋,那这个物种的末日就来了。信宜原缨口鳅 最后说点重磅消息,除了信宜原缨口外,还有着信宜原缨口鳅的近似种存在于广西,外表也与信宜原缨口鳅类似,该物种由本人于2021年7月于广西发现并采集,经测序后,其基因距离与信宜原缨口鳅相近,可以确认为一个与信宜原缨口鳅相近的新物种。该物种的情况要比信宜乐观,虽然数量不算太多但主要是因为分布狭窄,密度还可以且幼体量大(ps.这似乎是我第一次公布他的照片【滑稽】)Vanmanenia sp.幼体Vanmanenia sp.亚成Vanmanenia sp.成体 相信大家对这两个物种有了一定了解,希望知道他们产地的朋友尽己所能,帮助这个物种延续下去,最起码做到不要去捕捉和破坏他们最后的栖息地,如果各位手上有关于他们的信息,务必联系我,谢谢!
吸鳅疑云——瑶山与金线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正确结论,欢迎各位一起探讨。 同时厚唇瑶山鳅全种群(包括人工)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请勿购买与捕捉。 今天我们主要讲两种吸鳅,厚唇瑶山鳅(熊猫鳅)与金线鳅(近原吸鳅[Erromyzon]sp.)。(以下简称厚唇,熊猫,金线) 在过去,很多人会认为金线鳅是厚唇的一种表现,但在我对比过二者实物之后,我认为金线鳅应当为某种未定的近原吸鳅的幼体而非厚唇瑶山鳅。厚唇瑶山鳅 首先我们说一说厚唇瑶山鳅。厚唇瑶山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于1980年由陈宜瑜院士发现于广西大瑶山,当时将其归入原吸鳅属,名为厚唇原吸鳅,然后于2012年独立为瑶山鳅属,更名为厚唇瑶山鳅(但不知为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里依旧使用了厚唇原吸鳅这个名称)。该物种曾在市面上大量流通,商品名熊猫鳅,但在新的保护名录发出后,在市面上销声匿迹。金线鳅 而与其同时流通的,还有一种名为金线鳅的神奇存在——金线鳅,由于相同的产地,近似的配色,被一同售卖,而我,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从市场上获得六尾这两个物种年龄的幼体。首先让我们看看二者幼体的样子,色块的差别很大,是吧,但他们并不是我判断他们两个不是同一物种的理由上金线,下厚唇 我们且不去谈论二者外表,因为吸鳅色块这个特征很多时候做不得准,我们直接从吸鳅分类上最常用的特征入手——口唇。 在这里引用@庄维诚 先生的一段话和图片:根据Kottelat (2004)的描述,原吸鳅属 (Protomyzon)具有明显的鳃盖骨;上唇及下唇不相连,并且于下唇处具有一排的乳突(papillated)。而近原吸鳅属 (Erromyzon)则具有鳃孔(gill opening)构造,但不具明显得鳃盖骨;上唇末端会向下围绕著下唇,且下唇平滑不具乳突。 瑶山鳅属 (Yaoshania)为2012年由近原吸鳅属中独立出来的类群,以其较大的鳃孔、具有扩大的唇板(lip lamina)及较厚的吻褶(rostral fold)等构造,明显区别于近原吸鳅属及腹吸鳅科 (Gastromyzontidae)其它属鱼类。图源<a href='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eibo.com%2Fn%2F&urlrefer=a0213ea18192b70abd247077ec9e4545庄维诚'>@庄维诚</a> 接下来轮到我上图了金线鳅(左)杨氏近原吸鳅(右) 我们对比一下金线跟杨氏,就会发现,诶嘿他俩怎么这么像,也因此我们曾经认为金线鳅就是杨氏近原吸鳅的幼体(我甚至还跑了一趟广西去到了杨氏的产地看了看……结果发现并不是),但由此足以看出,金线的口唇结构,与近原吸鳅相似。上金线下厚唇 再看这张图,我们能看见的是金线的上唇末端围绕了下唇,而厚唇无此结构。左厚唇右金线 再来看本人拍摄的二者照片,左边是很经典的厚唇口唇,而右边金线的吻部明显更窄,头部更尖,吻须的分布也有不小的差别,所有我认为二者不是一个物种,且金线是一种近原。厚唇瑶山鳅成体,来自贴吧鱼友 其实关于这俩的问题我之前也和人讨论过,有人认为二者吻部结构不同是因为口唇结构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变化,但是我拿到的六条样本,他们的体型几乎一样,说明年龄几乎一致。口唇三条熊猫结构一致,而三条金线结构一致,那似乎已经可以说明他们之间有着区别。我也考虑过性二型的可能性,但其实根据我拿到的“情报”表示,他俩虽然产地重叠但还是分开住的,你总不能男一群女一群还分开溪住吧,他们也不会飞。还有一点就是,金线的这种黑白色块,一直到5cm都能保持,然后才开始糊,而至于厚唇,很多时候三四厘米就已经开始发生改变,所以说这俩是一个物种似乎不太说的过去。同样是那位鱼友的图,瑶山鳅喂食照 因此我认为金线鳅鳅并不是厚唇原吸鳅而是一种未定的近原吸鳅幼体。当然我搜集到的资料不一定完全正确,所以这个结论也不能说一定正确,毕竟我现在是拿着幼体的金线说事儿(但我属实找不到这玩意成体,估计是因为丑,没人卖),也欢迎各位参与讨论,另外,谁有成体的“金线”的照片或者实物,跪求!务必联系我!感谢各位观看。
吸鳅疑云——金线与瑶山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正确结论,欢迎各位一起探讨。 同时厚唇瑶山鳅全种群(包括人工)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请勿购买与捕捉。 今天我们主要讲两种吸鳅,厚唇瑶山鳅(熊猫鳅)与金线鳅(近原吸鳅[Erromyzon]sp.)。(以下简称厚唇,熊猫,金线) 在过去,很多人会认为金线鳅是厚唇的一种表现,但在我对比过二者实物之后,我认为金线鳅应当为某种未定的近原吸鳅的幼体而非厚唇瑶山鳅。厚唇瑶山鳅 首先我们说一说厚唇瑶山鳅。厚唇瑶山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于1980年由陈宜瑜院士发现于广西大瑶山,当时将其归入原吸鳅属,名为厚唇原吸鳅,然后于2012年独立为瑶山鳅属,更名为厚唇瑶山鳅(但不知为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里依旧使用了厚唇原吸鳅这个名称)。该物种曾在市面上大量流通,商品名熊猫鳅,但在新的保护名录发出后,在市面上销声匿迹。金线鳅 而与其同时流通的,还有一种名为金线鳅的神奇存在——金线鳅,由于相同的产地,近似的配色,被一同售卖,而我,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从市场上获得六尾这两个物种年龄的幼体。首先让我们看看二者幼体的样子,色块的差别很大,是吧,但他们并不是我判断他们两个不是同一物种的理由上金线,下厚唇 我们且不去谈论二者外表,因为吸鳅色块这个特征很多时候做不得准,我们直接从吸鳅分类上最常用的特征入手——口唇。 在这里引用@庄维诚 先生的一段话和图片:根据Kottelat (2004)的描述,原吸鳅属 (Protomyzon)具有明显的鳃盖骨;上唇及下唇不相连,并且于下唇处具有一排的乳突(papillated)。而近原吸鳅属 (Erromyzon)则具有鳃孔(gill opening)构造,但不具明显得鳃盖骨;上唇末端会向下围绕著下唇,且下唇平滑不具乳突。 瑶山鳅属 (Yaoshania)为2012年由近原吸鳅属中独立出来的类群,以其较大的鳃孔、具有扩大的唇板(lip lamina)及较厚的吻褶(rostral fold)等构造,明显区别于近原吸鳅属及腹吸鳅科 (Gastromyzontidae)其它属鱼类。图源<a href='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eibo.com%2Fn%2F&urlrefer=a0213ea18192b70abd247077ec9e4545庄维诚'>@庄维诚</a> 接下来轮到我上图了金线鳅(左)杨氏近原吸鳅(右) 我们对比一下金线跟杨氏,就会发现,诶嘿他俩怎么这么像,也因此我们曾经认为金线鳅就是杨氏近原吸鳅的幼体(我甚至还跑了一趟广西去到了杨氏的产地看了看……结果发现并不是),但由此足以看出,金线的口唇结构,与近原吸鳅相似。上金线下厚唇 再看这张图,我们能看见的是金线的上唇末端围绕了下唇,而厚唇无此结构。左厚唇右金线 再来看本人拍摄的二者照片,左边是很经典的厚唇口唇,而右边金线的吻部明显更窄,头部更尖,吻须的分布也有不小的差别,所有我认为二者不是一个物种,且金线是一种近原。厚唇瑶山鳅成体,来自贴吧鱼友 其实关于这俩的问题我之前也和人讨论过,有人认为二者吻部结构不同是因为口唇结构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变化,但是我拿到的六条样本,他们的体型几乎一样,说明年龄几乎一致。口唇三条熊猫结构一致,而三条金线结构一致,那似乎已经可以说明他们之间有着区别。我也考虑过性二型的可能性,但其实根据我拿到的“情报”表示,他俩虽然产地重叠但还是分开住的,你总不能男一群女一群还分开溪住吧,他们也不会飞。还有一点就是,金线的这种黑白色块,一直到5cm都能保持,然后才开始糊,而至于厚唇,很多时候三四厘米就已经开始发生改变,所以说这俩是一个物种似乎不太说的过去。同样是那位鱼友的图,瑶山鳅喂食照 因此我认为金线鳅鳅并不是厚唇原吸鳅而是一种未定的近原吸鳅幼体。当然我搜集到的资料不一定完全正确,所以这个结论也不能说一定正确,毕竟我现在是拿着幼体的金线说事儿(但我属实找不到这玩意成体,估计是因为丑,没人卖),也欢迎各位参与讨论,另外,谁有成体的“金线”的照片或者实物,跪求!务必联系我!感谢各位观看。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