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4JU5yQ
B12233120
关注数: 103
粉丝数: 135
发帖数: 22,000
关注贴吧数: 31
说说黄文炳 要说《水浒传》有个人不可忽视,正式这个人让宋江彻底上了梁山。现在对这个人评价争议也很多,这个人就是黄文炳。 说到黄文炳,小说里这个人物名声很不好。人送外号黄蜂刺,相对于蜜锋不到万不得已才蜇人,黄蜂的刺可是可以收缩的。所以被叫黄蜂刺,说明这个人平时的人员不咋地。在央视《水浒传》里黄文炳被塑造成一个师爷形象,新版《水浒》也是一个下层官吏的形象。那么黄文炳到底是什么样的官员呢?央视版里黄文炳还对宋江说彼此彼此,给人感觉黄文炳地位和宋江差不多。 许多人觉得黄文炳有水平有责任心,也有人觉得黄文炳心黑也有人觉得黄文炳只有小聪明。 那么黄文炳是不是忠臣呢?我们先来说说黄文炳的官职,黄文炳是通判。什么是通判,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在率兵平定湖南、荆南等地后,下令让刑部郎中贾玭等官员,到湖南诸州担任通判这一职位。这是通判这一职务出现的开始,通判其实是一种差遣。 一般根据区域不同,选任方式也不同。重点的有皇帝亲自选和中书门下直接任命,一般的就是吏部差注和监司或府州辟差。这差距可就大了,因为选任不同决定以后的前途。 那么黄文炳属于什么样的通判?无为军虽然根据《宋史》来看是个拥有三个县重点地区,但是小说原文说了无为军的在闲通判。也就是说黄文炳只有一个名头,没有啥实际权利。而无为军的财权也不归他管,更重要的是他所在的无为军甚至都不是真正的无为军。因为无为军离江州很远差不多上百公里,另有说法其实小说里的原型其实就是九江附近的一个镇子在今天的新港。小说里来看所谓的无为军城很小,城墙也低,虽然小说和历史不同但是能看出来黄文炳尴尬的地位。 所以很明显,黄文炳渴望成为真正通判而不是只有个空头衔或者权力有限。从小说来看黄文炳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笔者本人问过对宋史有研究的朋友。得到的回答外加自己查阅资料发现黄文炳职务原型属于添差通判。因为科举还有的其他方面的原因,宋朝官员数量众多。导致宋代官僚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庞大,随之而来的是冗官不断增加,也导致添差官吏制度的产生。到了北宋末年,地方州府已出现添差通判。而南宋时地狭官多,添差制度较之北宋更深,当时有这样一种现象“时铨曹患员多阙少,自悴贰以下多添差”。而且添差通判大多是无实际任职的冗官,一般情况下,是每州一员,不超过正任通判之数。孝宗淳熙六年曾经规定“自今宗室、戚里、归正有等,应合用恩例添差通判,每州共不得过一员”。 别说宋朝读书人就是今天那些知识分子也受不了被当成个摆设,凭啥他们可以大展宏图我就得受这气。 黄文炳从家世来看只是普通富户,属于典型朝中无人。小说中没说黄文炳具体年龄,但是从旁枝末节来看也是个中年人。人到中年各种失落危机是可以理解的,黄文炳平时专门喜欢捉弄人陷害人多少也有心理落差。 有人会觉得黄文炳是忠臣,但是黄文炳平时做法不就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获得满足感吗?直接从墙壁上找反诗然后结合民谣,把小事闹大这和今天某类人是何等的像。而且跪舔蔡知府,因为蔡知府有个当宰相的爹。见到好欺负的可劲踩,见到有钱有势的点头哈腰。能说这个人是好人或者好官吗?蔡京的名声不用多少。 但是对于黄文炳来说讨好蔡家人的好处也是很明显的: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规定了对通判相对客观的考课方式——批书历纸,即由知州和僚吏为通判书写政绩和过失,内容包括刑狱、政事等方面,由同僚共同署名,不得隐漏,交由中书进行考校。宋神宗时期曾下诏,各路的路级监察官察巡到部下通判政绩最优秀者,并且还未经朝廷升职的,可以上书中书记录其姓名。 这段说的很明显了:黄文炳要想获得权力,讨好蔡知府是必须的。讨好蔡知府必然得到蔡京青睐,到时候那些监察官就会给自己好的评价从此一路青云。 但是他也低估了另一群人的思考方式:把人逼急了,就开始好勇斗狠掀桌子。在黄文炳的思维里宋江大难不死必然回快点到梁山,但是没想到宋江他们直接跑到无为军去对他的家人动手。不根据套路出牌直接动手,最后啥结局读者朋友们也知道了。因为内容不宜所以这里不细说,只能说黄文炳固然可恨但是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说说徐宁 首先说下徐宁,关于徐宁的出身。许多读者比我熟悉,徐宁是金枪教师。教师是什么职位呢?类似巡教使臣。一般级别也就从八品。什么是金枪班?先说下班,这个班来自班直《宋史·兵志》称,京都殿前、侍卫二司统领禁军,“其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直”。 徐宁所在的金枪班在《宋史》里是这么说的:左右班二,旧名内直。太平兴国初,改选诸军中善用枪槊者补之。金枪直是隶属于殿前司马军的,可以看出徐宁相比其他军官出身的人离皇帝更近。历史上金枪班不过百人,属于小而精那种。 小说中还提到这样一件事:二更以后,徐宁收拾上床。娘子问道:“明日随直也不?”徐宁道:“明日正是天子驾幸龙符宫,须用早起五更去伺候。”娘子听了,便分付梅香道:“官人明日要起五更出去随班,你们四更起来烧汤,安排点心。 看得出徐宁因为经常跟在皇帝身边很辛苦,所以经常四更天就得起来。许多读者可能对几更没有概念,正好前段时间有个电视剧叫《大奉打更人》 这里说一下一更到五更时间段:一更时间在19:00~21:00,二更这21:00~23:00,三更指23:00至次日凌晨1:00,四更指1:00-3:00,五更指3:00-5:00。所以徐宁经常就得不到三点多出发,许多杂牌部队的人羡慕他班直的地位但是他也羡慕许多人懂得都懂。 然后我们看看徐宁的住宅,徐宁的住宅在班门里,小说里说的是靠东第五家黑角子门便是。可以看出班直军官集体小区,徐宁左右邻居都是同事。 通过时迁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转入班门里见是一带高墙,墙里望见两间小巧楼屋, 虽然住的是楼,但是俩字小巧。开封当时作为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可以说寸土寸金。 这时迁到徐宁后门边,从墙上下来,不费半点气力,扒将过去,看里面时,却是个小小院子。 小小院子又突出一个小字,相对于现在许多小说作者对房屋住宅概念不深,《水浒传》在这方面相当写实。 然后通过时迁的视角还看到徐宁的家庭状况:见厨房下灯明,两个丫环兀……那金枪手徐宁和娘子正对坐炉边向火,怀里抱着一个六七岁孩儿。门卫有两个保安,那是官府给他配置的。 有下人有老婆,林冲家里就一个丫鬟而徐宁家里有两个。关键徐宁还有个六七岁的孩子,可以说徐宁是大城市里有家的高级上班族的真实写照。
宋朝大诏令里记录的高俅 高俅除使相制 门下。紫枢通帝极之严。兹谨九重之卫。槐位辨外朝之正。式尊四近之贤。眷言宿将之英。久总禁戎之重。厚德惟美。用孚图旧之求。嘉绩居先。宜订陟明之选。诞扬褒律。敷告庶工。太尉、奉国军节度、充殿前都指挥使、兼神霄宫副使、渤海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四百户、食实封一千三百户高俅。智敏而行完。才宏而量博。弧矢之威天下。妙臻百中之能。诗礼之帅中军。雅著异闻之善。遘风云之亨会。依日月之休光。将币边庭。耀使华于漠北。收疆戎塞。耸战气于山西。峻更三帅之雄。嗣董周庐之次。侍殿陛者几二十载。护貔旅者踰百万夫。号令严明。肃和门而无犯。轩墀邃密。拱宸扆以攸宁。冠增武品之阶。超视政机之数。爰念勋劳之旧。孰可与俦。载惟攀附之良。见存无几。宜疏殊宠。以示眷怀。骍节雕戈。仍高牙于钜镇。元衮赤舄。通揆路之华班。用增国体之崇。尚倚兵权之要。进丛霄之使组。敦采邑之圭腴。丕昭因任之明。茂举报功之利。于戏。爵禄之诏八柄。允谐德业之修。文武之宪万邦。期辅安强之治。懋膺予训。益迈尔庸。可特授开府仪同三司、依前奉国军节度使、兼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充神霄宫使、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
从《水浒传》看房子 首先得说下武大郎的房子,为何先说武大郎呢?因为不少人拿武大郎的生活举例宋朝经济发达,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和真实历史不同。本文先说武大郎。 武大郎社会地位不高,他是个卖炊饼(蒸饼不是烧饼)的。也就是一个没有自己的门店卖食品的小贩,属于流动经营。但是他住的地方是二层楼,一楼是做炊饼的二楼是住的地方。从小说来看二楼空间很大,有卧室和客厅。因为武大郎住的地方不错,所以有人把武大郎的房子当做宋朝经济繁荣的证据,但是武大郎的房子不是自己的是自己租的。他是个外来户,也没几年所以说租房子是比较划算。宋朝时需要承担不同的赋税和科配(临时加税项目),客户就不需要承担这些。武大郎不买房子也是有原因的他搬到阳谷是为了躲避骚扰(如果阳谷待不下去了换个地方),而且武大郎在繁华地段现在一些卖食品摊贩也不少挣钱。武大郎有时出手几两银子,而且曾一次给潘金莲一千文。 根据欧阳修《乞免浮客及下等人户差科札子》的记载:第四等一户开饼店为活,日掠房钱六文。这个地方在山西,宋朝时山西当地一个卖饼的租的房子才200文不到。 那么武大郎所在的是什么样的地方呢?书中说的是阳谷县县城。在今天县城房价往往低于市里和省城。而阳谷县隶属于郓州,关于郓州《宋史》是这样说的:《宋史·地理志》载:“东平府、东平郡、天平军节度,本郓州。庆历二年(1042年),初置京东西路安抚使。大观元年(1107年)升大都督府。可以看出东平府地位比较高,虽然安抚司在 政和四年(1111年)搬到应天府(今商丘)。但是宣和元年(1119年),改郓州为东平府。说明当地不算差,也是次于当时二线城市存在。而 阳谷县属于望县,什么叫望县?宋仁宗时期一万户以上为望县。可以说阳谷县在当时算是一个比较富裕的万户县。类似于今天三四线城市。 所以武大郎生活在一个经济不算特别发达,但属于一个个富裕城市的地方。 考虑到阳谷县经济好房租高一些但是也不会高出特别多,所以武大郎在阳谷县可以租个两层楼问题不大。从武大郎的生活来看租房子成本不是很高,相对过得比较舒服。 所以武大郎能住大房子,有人疑惑武大郎为何不买房子?因为宋朝买房子就成了当地主户要交多税,武大郎之所以不自己弄个门店也是为了少交税。因为流动摊贩卖货,收的是“过税”,一千钱收税二十文,也就是2%的税率;如果开门店的话要交“住税”,根据一千钱收税三十文,也就是3%。武大郎的钱也就是这样节省出来的,如果后来不发生那样的事。武大郎会在当地买房子,毕竟有个当都头的弟弟虽然不是官但是还有一定社会地位可惜家里出了意外。
把低度酒当成高度酒,老版剧真的严谨吗 关于武松打虎,许多人记得武松喝了十八碗酒。被认为考证严谨的老版《水浒传》把那场戏当成重头戏来拍,许多人对此不理解。十八碗白酒,然后一些山东人为了标榜自己豪爽还用碗喝白酒。那么水浒传里的酒到底什么样? 先说下武松喝的十八碗酒,首先武松当时走了一上午。一个身高八尺的壮汉,从清晨走到中午。别说武松普通人消耗都特别大: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 然后就进入剧情,老版电视剧里是什么样的?直接拿酒碗然后一个酒坛子。原文是怎么说的? 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因为武松消耗很大,所以一饮而尽。 但是那个酒可就弄错了,许多读者尤其北方人其中以山东人为主以为喝的就是白酒。当时都剧组也是这么想的,结果却出了岔子。 首先碗就不对,宋代的陶碗没那么大,普遍直径也就16-14厘米容积二百毫升但是剧里的有多大?然后就是酒本身,剧中的酒透明的像水一样。但是小说里用了一个筛字。说明肯定不是山东二锅头,而是米酒。 想想以前那些很少见的小酒盅怎么到元朝以后就开始增多了。然后这种米酒度数多大呢? 这种村酿的也就五度到十度左右,但是杂质多后劲大。所以出现三碗后反劲也正常,经常有北方人挑战南方米酒,结果喝着喝着人醉了。也有人推测是黄酒,但是黄酒的酒精度数和现在的白酒比不了。当然现在山东还有黄酒,比如即墨黄酒。 然后武松喝酒用了多久?从当日晌午时分也就是十二点到未末申初时分结束大概用了三个多小时,没错三个多小时。除了第一碗一饮而尽总共三个多小时,小说里三个小时具体发生了啥没说但是从时间上来说代谢是够了。 然后还有智取生辰纲,新版的直接说米酒。而老版呢?弄得像烧酒一样。阮小七把御酒换成白酒实际上也是那种没怎么过滤的米酒,电视剧的主创人员以为是现在喝的白酒。现在一些营销号作者还以为是用老白干换了御酒,只能说…… 所以梁山的人发现御酒换成了那种没过滤村醪有多愤怒可想而知,毕竟御酒以多年黄酒为主不是那种村里简单酿造的米酒能比的。 然后再提一个事那就是徐宁在后半夜上班喝酒,有些读者不理解。但是熟悉米酒特性的朋友就能够理解,因为米酒杂醇多。煮过后的米酒杂醇挥发出去酒精度更低,而此时的米酒更像是能量饮料。徐宁后半夜三点起来出门上班,这时候夜里凉导致肠胃虚寒。煮过的米酒正好驱寒保暖,而且他还在皇帝身边不可能大吃大喝。所以高热量食物是必备的,这也是早上出门喝酒原因。 回过头来说下今天的白酒,《本草纲目》对现在的白酒是这样记录的: 火酒、阿剌吉酒。气味 辛、甘、大热、有大毒。虽然也不少记录显示蒸馏酒元朝之前就有烧酒,但是不是太流行。至少李时珍认为烧酒是来自中亚,虽然李时珍的观点有问题但是反映了一种现象那就是烧酒在不少地方不是特别流行。
说说《水浒传》里的秦明 首先说一下秦明的官职,秦明是当地指挥司兵马总管统治。实际上北宋当时在青州有三个禁军指挥,秦明自己出门带兵也就五百人。虽然看起来也就是个团长,但是那是属于禁军。而且我们看原文:知府看了大惊,便差人去请青州指挥司总管本州兵马秦统制,急来商议军情重事。知府用了一个请字,说明秦明可不同于那些州兵马都监那类下级军官。所以秦明官职不会低,黄信管秦明叫师父。黄信是什么级别?黄信是青州兵马都监,至少是从八品。别觉得从八品含金量低,宋朝武官当时有53阶,历史上韩世忠抓方腊也就给个从九品的承节郎。 对了当时青州市是个很重要的地方,当时京东东路安抚使治所就在青州,管辖青、密、沂、登、菜、潍、淄7个州,加上济南府和淮阳军,下辖共38个县。慕容知府就兼任京东东路安抚使,所以也是手下三万兵马由来。 所以秦明穿的是红袍,而林冲鲁智深穿的是绿袍。很明显秦明官职高于林冲鲁智深,在某些待遇上可以达到五品。可以秦明起点很高,许多人争论梁山好汉之前官职但是秦明绝对不低。 然后说下秦明出身,那人原是山后开州人氏,祖是军官出身。属于当初宋太宗北伐时投宋。可能已经三四代人了,官职不低。所以一开始就说给人感觉很强,这也确定了以后秦明的基调。 然后说下秦明的武艺,秦明在影视剧中表现平平。在剧中很不堪,实际上呢?【这边秦明和祝龙斗到十合之上,祝龙如何敌得秦明过】,祝龙可是和林冲大战三十回合的【林冲挺起丈八蛇矛,和祝龙交战,连斗到三十余合,不分胜败】 再说下秦明年龄,原著里有这样一段话:右边一带,论年甲次序,互相推让。花荣、秦明、黄信、戴宗、李逵、李俊、穆弘、张横、张顺。戴宗岁数比李逵大,李逵比张顺大。张顺当时已经32岁了,张衡是张顺的哥哥也就大一岁,那么秦明的年纪基本奔四了。
智取生辰纲的时候卢俊义才二十出头 关于《水浒传》的时间线书中有明确时间的是宣和二年,还有一次是宋江被流放江州,时间是宋徽宗立太子。政和五年(1115年)二月,宋徽宗立皇长子赵桓为皇太子。原著中宋太公说:“近闻朝廷册立皇太子,已降下一道赦书”。从小说时间来看到宣和元年的时间推算还是很准确的,宣和元年是公元1119年。古人算虚岁,卢俊义出生在公元1088年(卢俊义的八字有问题这个另说)。 那么《水浒传》真正故事线开始说什么时候呢?顺着政和五年跟宣和二年倒推。大观三年故事线正式开始,然后时间到智取生辰纲那年。小说故事线第四年(1112年):二月初:杨志待了六十日限满,刺配北京(大名府),那时候卢俊义才多大岁数呢?才25虚岁。这个就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差不多,是不是很意外?杨志在大名府比武时卢俊义居然这么年轻。没错就是这么年轻,而卢俊义的妻子贾氏出场时也就25岁。所以当时的卢俊义也就是个毛头小子。 而当时选的演员王卫国老师在水浒传拍摄开始是39岁,另一位王琴珍老师资料不多。但是很明显岁数不小,大家心里就有先入为主的感觉。 然后新版《水浒传》在演员选角上,王建新老师也是扮演的卢俊义。王建新老师塑造过很多角色像《一起去看流星雨》里的慕容云海的父亲慕容中石。被称为偶像之父,还有《武林外史》里的快活王。 新版《水浒》是2009年在江西龙虎山开机拍摄;2010年6月,拍摄完成。开机时王建新老师也已经年近40,胡须造型也加剧了人物的年龄感。 卢俊义的人物设定就是大老板,无形之中给人一种卢俊义是中年人的形象。
关于巡检级别,还有关胜出身 首先巡检司差遣不是具体官职,《宋会要辑稿》“巡检”条记载:“以閤门袛候以上至诸司使将军或内侍充。而州兵马都监也是如此。閤门袛候宋时隶属閤门司,以内廷诸司及三班使臣充閤门祗候,称閤职。为武臣清要之选。三班使臣:内殿承制(敦武郎)、内蓼崇班(修武郎)统称大使臣,东头供奉官(从义郎)、西头供奉官(秉义郎)、左侍禁(忠训郎)、右侍禁(忠翊郎)、左班殿直(成忠郎)、右班殿直(保义郎)、三班奉职(承节郎)、三班借职(承信郎)、殿侍(下班祗应)等统称小使臣。大使臣:43、敦武郎,正八品;44、修武郎,正八品;小使臣:45、从义郎,从八品;46、秉节郎,从八品;47、忠训郎,正九品;48、忠翊郎,正九品;49、成忠郎,正九品;50、保义郎,正九品;51、承节郎、从九品;52、承信郎,从九品; 三班使臣的选拔主要包括恩荫入仕、军功入仕、武举选拔等途径。三班使臣数量非常多,元丰年间多至一万两千五百六十员。
夏代形成的那些北方父系大族 家族遗传标记为 O-Z26258,共祖时间约为 4220 年前,推测为夏代在中国北方地区有过人口爆发的一支大族。目前,该类型占中国男性人口的比例约为 1.60%,广泛分布在湖南、河南、湖北、吉林、江西、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份。 形成时间 根据推算,O-Z26258 类型的共祖时间约在 4220 年前,即大致在夏代时有一位共同祖先。 分布情况 目前,O-Z26258 类型占中国男性人口的比例约为 1.60%,广泛分布在全国各省市,其中在湖南、河南、湖北、吉林、江西、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份的占比均超过 2%。 人口增长 大约在 4220 年前,O-Z26258 类型分化形成 16 个支系,表现为超级强烈的支系爆发,证明该类型在当时有大量的人口增殖。其下游支系又各自分化爆发形成多个支系,如大约 1910 年前,下游 O-MF24050 类型分化形成 10 个支系,有大量的人口爆发。 历经 4000 余年的人口发展,该类型支系下游形成了多个大的家族,如溧水端木氏家族(O-MF23053)、安徽庐江夏氏家族(O-MF210799)、晋冀白氏家族(O-MF163489)、山东淄博赵氏家族(O-MF23527)等。
夏代北方大族 夏代北方大族(1) 家族遗传标记为 O-Z26258,共祖时间约为 4220 年前,推测为夏代在中国北方地区有过人口爆发的一支大族。目前,该类型占中国男性人口的比例约为 1.60%,广泛分布在湖南、河南、湖北、吉林、江西、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份。 形成时间 根据推算,O-Z26258 类型的共祖时间约在 4220 年前,即大致在夏代时有一位共同祖先。 分布情况 目前,O-Z26258 类型占中国男性人口的比例约为 1.60%,广泛分布在全国各省市,其中在湖南、河南、湖北、吉林、江西、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份的占比均超过 2%。 人口增长 大约在 4220 年前,O-Z26258 类型分化形成 16 个支系,表现为超级强烈的支系爆发,证明该类型在当时有大量的人口增殖。其下游支系又各自分化爆发形成多个支系,如大约 1910 年前,下游 O-MF24050 类型分化形成 10 个支系,有大量的人口爆发。 历经 4000 余年的人口发展,该类型支系下游形成了多个大的家族,如溧水端木氏家族(O-MF23053)、安徽庐江夏氏家族(O-MF210799)、晋冀白氏家族(O-MF163489)、山东淄博赵氏家族(O-MF23527)等。
李腾出事了 李腾出事了
以前的毕业生华外新生说说华外 你们来的那天喷泉会开,喷泉平时很少开的。 我那时候男生开始时住在七舍和八舍,后来七舍男生搬到新修的十舍了。 学校会发一卡通,用来打热水,打饭洗澡买东西。
山东出土的青铜器看齐国 2009年山东高青陈庄出土了一件青铜簋,内铸铭文八行75字,重文二,合字三虽然这只是个卿大夫的青铜簋。品相一般,但是铭文价值极大。主要是讲述了不少重要的信息。 这是铭文: 惟正月壬申,王各(格)于 龚大室,王若曰:“引,余 二引簋铭文既命女更乃祖,冢司齐 三师。余惟申命女,易女彤弓 四一、彤矢百、马四匹,攸勒乃御,毋 五败绩。”引拜稽首,对杨 六王休。同僰(迫)追,孚吕兵,用乍七幽公宝簋,子子孙孙宝用。 大意为:正月壬申日,周王在共王宫室内,召见了引。王这样说:“引。我曾经任命你继承你先祖的职位,着你统领齐国军队。我今日重申此命令,并赏赐你一把彤弓、百发彤矢、四匹马。望你整备车马,不要有败绩”。引叩拜,感谢王的赏赐,铭记王的恩赏。引协同逼近敌人,俘获吕(?)国兵器,铸成纪念先祖幽公的簋器,我的子子孙孙代代享用。
犬科里的腿最长的是谁?没有比鬃狼更合适的了。因为长的像狐狸大耳朵尖嘴,浑身橘红色,但是腿又特别长,所以鬃狼外号踩着高跷的狐狸。因为块头大,也被称为南美最大的犬科动物。但是呢网上有人说鬃狼是太废对不起这块头,所以今天说说鬃狼的特点。鬃狼 首先鬃狼不是狼也不是狐,虽然名字中有狼字(maned wolf)和狼虽然同属犬科但是属于南美犬亚族。下图是犬科动物聚类树状图,可以看到鬃狼所在的南美犬亚族和狼所在的犬属分化有九百万年了。鬃狼而且也不是狐,因为和狐狸分化更远。然后鬃狼是南美目前最大的犬科动物,历史上南美地区曾经和鬃狼同时期的大型犬科,比如杰氏狼和内氏狼这两种在南美的恐狼,还有兽鼬犬以及鬃狼的近亲皮氏薮犬。他们的体格比鬃狼大的多或者壮的多,只不过灭绝了。 所以鬃狼是躲过全新世初期大灭绝的南美大型犬科动物。虽然有着修长的四肢但是鬃狼的亲戚却是南美小短腿—薮犬,只不过这两位上新世的时候就分家了。鬃狼的化石目前最早的只有更新世的地层发现过,和今天的鬃狼区别不大。而鬃狼自身则是一属一种。
小探袋剑虎,它们真的是食腐菜鸡么?(转) ●袋剑虎虽然是一种强壮的掠食者,但它的头骨和牙齿,相比猫科剑齿虎类确实存在很多弱点。 ●袋剑虎不可能像2020年一些学者提出的那样,靠食腐为生。 ●袋剑虎的主要猎物,可能主要是一些体型较小或与自身体重相当的动物。 ●袋剑虎灭绝可能是环境开阔化、陨石撞击、食肉目侵入等因素的共同结果 自打被人类发现的一个世纪以来,袋剑虎(Thylacosmilus)始终是具剑齿掠食者中,最让人困惑不解的类型。它们和典型的猫科剑齿虎(如刃齿虎 Smilodon),确实存在不少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也显示出很多本质差异。可以推测,它们和典型的食肉目剑齿虎,行为方式和猎物取向,或许存在较大不同。
南印度一些比较有名的王国 Chola,古代和中世纪印度泰米尔三王国之一,又译乔拉。早期都城乌罗尤尔(今蒂鲁奇拉帕利),晚期都城坦焦尔。罗阇罗阇一世(985~1014在位)和拉金德拉一世(1012~1044在位)时,朱罗王国鼎盛,以强大海军为基础,征服哲罗及锡兰北部,并挥师北上战胜孟加拉的帕拉王朝,占领恒河下游,在恒河三角洲建立新都恒伽孔达-朱罗普兰。为争夺印度洋海上交通控制权,保障印度对中国及东南亚的直接贸易联系的利益,朱罗王国在11世纪,与其海上劲敌室利佛逝进行百余年的争夺印度洋霸权的斗争。1025年一度占领马来半岛、东苏门答腊及南缅甸。
唐朝人有多高 @遥想当年少年勇 @故国有宋明
中国古人身高到底如何 一楼百度
再说遥想他们说的周家庄遗址 前几天的周家庄遗址,首先这个遗址不是新发现的。很早就发现了,但是考古发掘进度很慢的。所以发掘是一个时间段公布是个时间段,这个遗址面积500万平米是整个遗址面积。而龙山时期的环壕内面积只有200万平米而陶寺城墙保护的面积比这个大多了。 从文化风格来看周家庄遗址和陶寺文化高度接近,属于陶寺的联盟或者下属别邑并不能证明这是个独立势力。只能说是陶寺城邦联盟的一部分,顺便说一句当陶寺崛起的时候太湖流域已经衰弱了
烧开水的三足器—陶鬶(多图) 有人说喝白开开水是近几十年的传统,但是烧开水的习惯很早就有了。
石家河一些新图
山鹰与其他高教机图片
两宋与漕运 @守国至死宋高宗 @tengchunhai309 @遥想当年少年勇 。 两宋的中心和以为朝代区别很大,从选择来说开封除了魏大梁就没有成为过中心城市,杭州主要是吴越中心。但是在宋朝这两座城市却成了两宋的中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