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csb cookcsb
关注数: 8 粉丝数: 84 发帖数: 2,768 关注贴吧数: 30
转载:壶铭赏析:其气清华,七碗之后,能凌紫霞 在《故宫藏文物系列·紫砂器》中,有一款清道光年间的覆斗壶,造型挺秀硬括,做工十分规整,是方器中之杰作。此壶壶体正面阴刻行书铭文:“其气清华,七碗之后,能凌紫霞”落款“曼生”。壶底阴刻篆书“石某摹古”款识。“某”通“梅”。此壶为晓清名士朱坚(字石梅)仿曼生壶所制。 朱坚字石梅,嘉道间山阴人。能画兼长人物花卉。工鉴赏、多巧思,砂胎锡壶是其创制。著有《壶史》一册,嘉道以来名士题咏迨遍(以上见《墨林今话》)。他酷爱砂壶,仰慕曼生,不但仿其款识,而且自撰的题铭切茶切茗亦有曼铭之风。其铭落款“曼生”,但钤款识“石某摹古”。可能铭文是曼生所撰,朱坚制的仿曼生壶。现对铭文略加赏析: “其气清华”:清华:清雅美丽,清秀美韶。如水木清华。这里的“气”,指茶叶沏泡之后袅袅升起的清香之气。未品佳茗,先闻茶香。 “七碗之后,能凌紫霞”。凌:乘、凌驾。《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飘飘有凌云之气。紫霞:紫色的云霞。这是化用唐代诗人卢仝《茶歌》中的诗句:“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卢仝号)乘此清风欲归。”这里是说:饮茶七碗之后,能飘飘欲仙,凌驾到紫气云霞之上。 总的来说,铭文切茶,写饮茶的精神感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转载: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 李明先生藏有一“刻字小掇球壶”,底款:“八十二老人作此茗壶巴拿马和国货物品展览会曾得优奖”,盖款:寿珍,把款:真记。显然这是民国名艺人程寿珍晚年时的作品,寿珍掇球,犹如大、中、小三个圆球相累,稳定丰满,周正完美。线条清晰,口盖严密,个人风格突出,并且是其晚年“仅制三式”中的一款。(另二款为仿鼓、汉扁)。此壶宽14.8厘米,高11.6厘米,壶腹一面铭行草书“山中一夜雨,树抄百重泉。石泉镌”。另一面刻篆书“长生未央五凤”“ 黄水松司马本 德昌刻”。 铭文是一联句,引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全诗如下: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话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前贤。 这是一首赠别诗,作者遥想李使君即将赴任的梓州的风情:万壑中树木参天,千山里响彻杜鹃的叫声;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一望去好似挂在树梢一般;作者勉励李君,虽到荒蛮之地,可效法文翁,教授高地的百姓,织布种地。在唐诗的赠别诗中是意境比较高远和积极的。不过借此联刻于壶上作壶铭,却似无太多的深意。如果一定要联想的话,此壶或是刻后赠送友人的,从此一联中或可联想赠别的情感。 把玩此壶我们不但可以欣赏寿珍掇球的圆润,还可欣赏铭刻行草书法的有力和篆书摹古的作风,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转载:铁壶铸法 铁壶铸造法 铁壶铸造法大致有三种。 1硬模压力铸造法一般用钢或其他耐高温金属为模具,利用泵浦将高温铁水注入模范中,多采用垂直脱模配置,也就是模具为左右两半,合成一个完整模,壶嘴处有一条明显的垂直脱模线。这条脱模线在较初期的现代龟纹仿品中并不加以修饰;此外,由于硬模压铸法使用金属模,制造出来的产品没有传统使用砂模具所产生的气孔肌理,所以成品壶内部表面光滑,感觉较为生硬,没有传统工艺的朴质感,这点只要曾上手过传统日本铸造法铁壶的使用者,应该可以轻易分辨。此法可一模制多个壶,量产过大,所以无论器形与图案多么精美复杂,但因为不具备独一性,这种壶价格至今不高,一般在几千到两万元之内。 2砂铸法砂铸法是最为原始的自然重力铸造法。砂铸法制作铁壶采用倒置式配置砂模,一般除了壶底中央的浇铸孔外,在浇铸孔上下水平线多数可见两处小孔,是为浇铸时保持金属熔液流动的透气孔。砂铸法的明显特征是壶身有一道水平状的脱模线(最大直径处留有一圈合模遗痕线,称为“毛切”),且壶底中央脐眼的两侧各有一个小脐孔,这是铸造时留下的透气孔。壶脐也如同人的肚脐眼一样有美丑之分。现在我们使用的已经多数不是炭火了,而是平面的电热炉,所以壶的脐最好不要突出壶底过多,否则形成不倒翁式的状态就会影响壶身受热效果。 3脱腊法脱腊法又称失蜡法。最早在中国青铜器等金属铸造时较为常见。 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灌后将砂模破坏取出成品,所以蜡铸法不需要在砂模成形后拖出内模,因此并无传统砂铸法的腰线,故蜡铸法制作而成的作品,不会有任何的脱模线(腰线)与浇铸孔(包含透气孔)。采用此法,每壶天下仅有一只,尤显珍贵,可视为收藏珍品。 还有一种工艺至今尚未“破解”制作方法,那就是铁壶工艺中的“铁打出”。“铁打出”的工艺水平极高,因铁的延展性极低,必须反复锻锤加热、延展,并纯化铁矿砂中的杂质才得以成形,外观看来虽不起眼,却能突显铁壶古朴之美,并且增添宁静的气氛。此技法与一般铸铁壶内覆银简单工法制作之工艺截然不同,技艺更是天差地别,故而“铁打出”又可称为“金不换”!因为金的延展性远高于铁,所以做得出“铁打出”的人,“金打出”对他们来说,只是牛刀小试。那么敲得出“金打出”的工艺师,是不是有能力做出“铁打出”呢?答案是一百位中也可能找不到一位!而现今的工艺却不太容易做出“铁打出”。
转载铁板桥+个人一点小经验 南少林的金刚铁板桥是一种专门强化腰背功能的最佳功法,腰背变得强如铁板,则自然壮阳强肾。 练法如下:准备两个一样高的椅子,仰卧,将肩膀以上的部位和脚踝以下的部位放在椅子上,身体悬空挺直,一直坚持下去就可,注意屁股不可下垂,身体一定要挺直,如桥一样。双手可以随意放在腹上,由于解放了手,锻练部位即完全集中于腰背部。不用任何的意念,运气之类,坚持下次就见效果,一般刚练习的人一分钟左右就感到腰部酸疼难忍,这证明你练对了。一般能坚持三十分钟以上,练习两三个月左右,平常有腰酸背痛,遗精早泄毛病的人很容易恢复正常,感觉精力强大,走路轻快,不易疲劳。 金刚铁板桥的要点在于每日坚持练习,每一次练习争取比上一次多坚持一段时间,各位则可以计数练习。古人训练时会在屁股下点一根香,当每次坚持不了,屁股下沉时即被香火烧到屁股。这种方法我当然不会建议你们模仿,毕竟安全更重要。为了练习安全,本人建议你们在床上练习,用两个小矮凳架在肩脚两头,没有凳子可另找东西代替,比如箱子,一叠书都行。这样练习的好处时,万一你坚持不住,即可以一屁股掉到床上,没多大的危险。 金刚铁板桥练到高级境界,如能坚持一小时,则可以在腹上放五十斤以上的东西,也可以让一人,比如你的女友坐在肚子上。如果你仍能坚持一小时以上,则你的腰肾强壮到极限。
转载:马未都-黑釉:一种极致的美学追求   黑釉东汉的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黑釉已经非常黑了,就是釉的含铁量增加,超过6%了,就是黑的了。黑釉作为一个美学追求,就是追求这个黑的时候,尽管唐代有很多的黑釉,还不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意识的美学追求。尽管我们的河南的黑釉,唐代的,耀州在唐代也烧给黑釉,但是感觉上还是无奈之举;到宋代的黑釉是追求,定窑本来是烧白瓷的,但是烧给黑釉,叫黑定,也叫墨定。宋代有一个重要的茶盏(音译),我们知道福建的建窑,为什么是黑的?跟我们的饮茶习惯有关,第一次是唐朝的饮茶,是里面加佐料的,可以加姜、盐、蜂蜜,有点象今天的喝菜粥,连茶叶一起喝下去。宋代提倡喝茶,没有佐料,一定保持茶香,对于喜欢的人是茶香,今天喝的茶加了很多东西,不是茶的本味。宋代提倡喝纯茶的时候,就把所有的可能的异味的东西。姜的味道很大,所以去掉了,喝纯茶的时候,宋代喝茶是很贵族的事情,很麻烦。所以茶叶喝的过程,就非常的漫长,在点茶以后,茶叶出很多的末,末挂在杯子边上看茶叶好坏,有点象我们喝啤酒末,倒在杯子里面,末马上下去,肯定是啤酒有问题。挂杯时间的长短,表明这个茶的好坏,跟啤酒的道理一样。当时黑盏是流行的。建阳窑含铁比较高,保温性比较高,今天因为所生存的环境都不是自然环境了,都是非自然的了。今天坐在这里,有空调,不是完全自然的环境。古代不是这样的,古代的部分环境还是天然的,所以冬天喝茶会很冷,尤其南方,到冬天的时候,温度也很低,这样饮茶的时候,碗需要保温,只要建阳窑的盏是保温的,喝茶的时候先用火烤一下,很长时间都可以温和。这个感受,就是这个瓷胎土是黑的,加上釉的感觉是比较浓重。   我们叫茶艺,艺是一种表现,表演。所以我们今天喝茶的时候,我做过节目,主办方说,今天有一个茶艺表演,弄了两个小姑娘,穿着艳粉的旗袍,拿一个壶出来介绍,我看着比较恶心。我就不好意思说,这两个小姑娘也不容易,真让我说好,也说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伪变了茶的本意。我很多年以前去过日本,当时是日本经济好的时候,我去,当地人招待我说,想看什么,我想看日本最好的茶道。然后就去了,去了以后,日本最好的茶道,屋子不是走进去的,是爬进去的,一定是通过一个平面,有一个一米见方的洞,有一个台阶,进去肯定是爬进去的,天皇去也是爬着进去。爬进去以后就站不起来了,为什么?屋子没法儿站着,屋子特别矮,茶道的屋子很小,日本人还是跪坐,我们这样做不行,只要没有练瑜珈的都跪不住,就是看他们的茶道。这时候,进来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70岁,妆化好几个钟头,第一,比你年纪大很多,穿的非常庄重。音乐是没有曲子的,音乐就是在这个屋子里坐着,突然听见有一个声,又一个声,没有曲子。   不是咱们这个,一上去,一下播一支曲子,一剪梅,全是画面,这完了。就绝对不能让你走神,来了沏一杯茶,最后用盏端上来,这底下就一点,就这一下子,我学着人家,我们不会,但是可以学,转,来回弄,喝完了以后,正准备正经喝,人家说没了,就这一杯,就是一个一杯底。后来我就看到了一段书写的,千里秋(音译)日本茶道的鼻祖。他们做的茶道没有什么,说都会。千里修就说了,早就知道了,看你这茶道没有什么,早就知道了,千里修说几十年才知道,迟到就是去掉所有没有用的东西,中国茶艺加上所有没有用的东西进去了。日本人觉得这个不重要,都要去掉,所以才用了黑盏。我们一生中,没有多少机会捧着黑碗吃饭,偶尔的可以,去街头吃拉面,乌冬面都是黑碗。平时都用的话,会影响心情,受不了。   但是,古人是有感受的,什么时候用黑,什么时候不用黑。我们有很多文化的痕迹,在日本就可以看到,保留了这个黑。黑作为宋代陶瓷的一个追求,是有实物存世的,元明有一个短暂的追求,尤其是明朝,黑瓷就很少了,元朝也很少,除了民间使用的黑瓷,不是一种主动的追求。到康熙的时候,出现了中国的黑瓷,叫乌金釉,煤成为乌金,黑色的东西就是乌金釉。我们的碑帖里有一个乌金拓,又薄又轻。追求的时候,就是康熙一朝灵光一现,晚清的时候,很多外国人来找,中国人从欧洲买来的黑金釉,基本上是当时出去的。很少有康熙时期的。
转载:闻香识茶 茶叶的香型虽说没有标准,香气的主观认识应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客观是什么,是茶叶的特征,工艺。 如大家常说肉桂的桂皮香,老枞水仙的青苔或粽叶味等等,这是其品种特性所决定的,茶树分乔木型和灌木型,水仙是乔木型,肉桂是灌木,从根源上就决定了其品种特性和香气。但各品种的茶叶香气不是一成不变,只是某个特征在某个品种上比较集中,所以大家也就客观地作出香型描述。就像去年凤凰单枞鸭屎香被更名为“银花香”,原因是当地茶农们评茶后认为其香气近似凤凰山上的野生金银花,所以才有此名,而如果制作茶青时若做的好,能制出其他花香香气也有可能。 以对应香气的香水来辨别茶香,这个方法可以说基本是无效的,因为任何茶叶品种的香气描述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参照,不能以此为标准。即使是参照,我觉得描述也是笼统的,肉桂在制茶过程中很有可能出水蜜桃香,而白瑞香这个品种也能出水蜜桃香,两者都是“水蜜桃香”,但还是略有区别,好比古代对颜色的叫法,一样是绿色,可分为柳绿,葱绿,豆绿等等。说是水蜜桃香,实际这一形容也只是近似而已,并不代表就是现实生活中水蜜桃的香味,所以想通过对应香水来识茶,可行性不高。 每个品种的香型描述大多数都是来源于我们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植物、食物,所以茶客们在喝茶中也比较容易心领神会,然而对有些稀缺或平时少接触的香气,如柚花、青苔,粽叶,木质,遇到了却说不出是什么香型,并不要紧,尽量记住它,不仅是记香型特征,还要记住这个香气是来自哪个品种,久而久之,你的大脑不断的收集着各种香气,搭建起一个体系,当喝到新茶时也就容易迅速作出辨别。 喝茶关注香气关注的是什么?除了香型外,还需关注香气是否明显,这个“明显”指香气是足还是弱,一般焙轻火的茶,香气都高扬,火功高的茶,香气相对内敛些,但不代表没香。然而有些茶焙重了,香气流失,水也空而无茶味。 还有香气是否清纯清透,工艺欠缺或返青的茶,香气不纯,掺杂着不好的味道。往细里说,香气还有幽远、细腻、霸气等形容,这就属私人感官层面了,需自己体会。至于香气是否持久,这一般是随着茶叶泡到后面,茶味开始淡了,香气也一样由浓至淡。 茶叶香气可分为几个层次: 1、品种特征香,也就是前面说的各种香型。 2、工艺特征香,不同火功焙出来的茶叶,香气表现不同。轻火茶以花香类为主,中火茶以花果香类为主,足火茶香气转化熟香,炭火气息浓。(不绝对,只是大致如此) 3、季节特征香,春茶、夏暑茶、秋冬茶也是可以闻出来的,这个比较深,需长期经验积累。 4、地域特征香,打个比方,同一个品种,种植在武夷内山与外山茶,土壤不同的原因,所以有它们各自的地域特征,而武夷内山的不同山场,也有山场特征区别,同样需要经验积累辨别。 喝茶过程中别把香气看得太重,香气清纯高扬,而茶汤口感苦涩、无茶味也不行。一泡好喝的茶,包括香气、口感、滋味、回甘。外形有汤色,叶底、茶叶条索。香气表达的是品种特征,品质如何还得水里见。
转载:茶谈人生 “茶”字拆开上面是“草”,中间是“人”,下面是“木”,简单理解为人在草木间,更深层的意境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前些日子出差外地,闲暇之余精挑细选了当地特色茶,作为自己旅途的犒劳品。始终认为喝茶是悠闲,是文雅之饮。品茶品的是一种心情和意境。近些年疲于生活的奔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从未真正喝过茶。印象中在闲暇的午后泡上一壶茶,在温暖的阳光下细细的品上一口,那滋味岂是旁人可以理解?作为一个嗜茶者,不敢妄谈茶道和茶文化,但是也从浅尝细品中体会到了茶和人生的微妙联系。茶,初饮苦中带涩,再品略有回甘,最后杯中只剩平淡的清香。人生也是如此,从青涩岁月走向人生巅峰再回归到平淡,跌宕起伏的人生耐人回味。起初喝茶喜欢茉莉花茶,那种清清的茶香和茉莉花香扑面而来,嫩嫩的绿色中间有乳白的茉莉花作为点缀,甚是惹人喜爱,可是对于脾胃不好的我却不能长期享受这份快乐。后来渐渐改喝肉桂,对于喝惯了茉莉花茶的我,肉桂的第一口真的是平淡无奇,肉桂茶的外形条索细结,叶张略薄,呈现褐绿色,茶汤澄黄清澈,叶底黄亮。喝上几口后细细品尝才能感受到一股独特的花果、桂皮般的香气,谷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喝久了慢慢的我却发现自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种散发独特香气的茶。世间之事何尝不是如此?年少之时我们都追逐自己的梦想,坚持、努力、奋斗。如今又有几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其中很多都因梦想不适应自己而放弃。现在想想我曾经的梦想犹如不适合自己的茶,虽然喜欢却因身体不适应而放弃,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茶。人生如茶,开始“人生若只如初见”,中途“豆蔻梢头二月初”,最后“意犹未尽不思还”。好茶总在入口时,把握当下,珍惜此刻,每一瞬间都是最美人生!
#紫建吧 我想说#茶与器;茶与形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饮茶之风,始于神农,兴于魏晋,盛于唐宋,历经千年而不衰,实为国之精粹。身处净室之中,有清茶一盏,每念于此,无不感慨:“生于中国,吾之幸也”。 一、茶与器 茶圣陆羽《一之源》中,对茶器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但饮茶之风历经千年,现今饮茶已无需配备一套如此繁复的器具了。就说说最重要的一件:紫砂壶。 紫砂壶兴起已久,《长物志》中也对紫砂壶推崇备至。近年来,顾景舟、时大彬、曼声等多位大师的作品,频频亮相各大拍卖会场,屡屡拍出惊人天价,不断刺激着大众的神经,加上淘宝、天猫等电商销售平台的推波助澜,一股强劲的紫砂风迅速潮席卷全国,颇有“茶必言壶;壶必紫砂”的架势。一时间,“五花八门”的器型,“名家高职”的证书,“五彩斑斓”的泥料,充斥着整个市场,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啊,好多茶友在这股风潮中迷失方向,全身心投入的紫砂大军中,动辄斥资万千,结果却是屡屡吃药(包括在下)。 但是,说到底,紫砂壶只是一种器具,为茶服务。紫砂壶有优质的透气性、保温性、可养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些优点适用于所有种类的茶吗?紫砂壶有非常多的器型,高、矮、扁、圆、方形式各异,每个器型适用哪种茶,你清楚了吗? 所以,希望各位茶友首先自省一下,我究竟是为茶,还是为壶?若是为茶,则希望各位能沉下心来,仔细研究手中的茶性,研究如何能将茶的滋味发挥至极致,以此为标准,选择紫砂壶的大小、器型、厚薄,在紫建吧里深入学习泥料,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这浮躁的风潮中保持冷静的心和锐利的眼,求到最合适的壶。 二、茶与形 这里所谓的“形”,不是茶叶的形状,而是茶艺的形式及所蕴含的文化。之所以写这个内容,源自一个视频。一位先生翻阅古籍,苦心研究,希望复原盛唐饮茶的场景,应该说他做到了,几名妙龄少女,衣着蝉翼霓裳,经过烤茶-碾茶-煎茶,加盐,加胡椒等等一系列工序,终于做出一碗古传茶汤。场地不可谓不古典,姑娘不可谓不漂亮,姿势不可谓不柔美,流程不可谓不古典,可是看到端上来的茶,我却一点想喝的念头都没有。后来,又在网上搜了些茶艺表演的视频,感觉是一样的:姑娘漂亮、身材性感、旗袍合身、姿势柔美,但是,我就是没有想喝的冲动。为什么呢?我也一直在问自己。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日本茶道表演才有所感悟,说句实在话,日本茶道那一道道工序做出来的茶汤,我也没有太多想喝的冲动,但是,这碗茶却让我正襟危坐,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杯茶,它还融入了清寂的氛围和茶师的精神。差别就在这--茶艺与茶道,肤浅与内敛。我们表演茶艺的姑娘,只是在为了表演而不断重复些花哨的动作,眼前的茶仅仅是一杯茶而已;而对于日本茶道师傅而言,眼前的茶是一种信仰。 并非说日本的茶道就完美了,对于追求平和与中庸的国人来说,它过于严肃和冷峻了。饮茶文化需要传承,茶艺是不可或缺的。茶艺是表演,但不应当只是表演,它应当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中国人融入血脉的思想文化:君子之道及天人合一。相比于日本茶道的清寂,中国茶艺应当是温和的,自然的,像午后投照进来的阳光,带来恰到好处的温暖。 以上所言,皆因紫砂鉴赏技术不到家,只好发一些粗浅感悟,抛砖引玉。但“中庸”和“恰到好处”的中国式茶艺,小弟脑中只有模糊映像,难以细致描绘,自觉遗憾非常。
转载-笔床茶灶,可了我半日浮生 笔床茶灶, 可了我半日浮生 古人曾这样描绘自己的生活:余尝净一室,置一几,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饷时而起,则啜苦茗。 如此生活场景,心目间,觉洒洒灵空,面上俗尘,当亦扑去三寸。真正风雅羡人的绝非斋室之精雅,而是这般形同冷云、心飘事外的闲淡。一间屋,六尺地, 虽没庄严,却也精致。 蒲作团,衣作被, 日里可坐,夜间可睡。 灯一盏,香一炷, 石磬数声,木鱼几击。纸帐梅花, 休惊他三春清梦。 笔床茶灶, 可了我半日浮生。洗墨鱼吞砚, 烹茶鹤避烟。山之光,水之声, 月之色,花之香, 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 皆无可名状,无可执着。 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酒盏诗筒, 便可消天下清风朗月, 闭门高卧, 便可谢人间覆雨翻云。片时清畅,即享片时, 半景幽雅,即娱半景。得趣不在多, 盆池拳石间,烟霞具足; 会景不在远, 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扫石月盈帚, 滤泉花满筛。不以奢为尚, 只因趣移情, 闲淡则自在往来。 心与竹俱空, 貌偕松共瘦, 此生则不枉人间。随缘便是遣缘, 似舞蝶与飞花共适; 顺事自然无事, 若满月偕盆水同圆。花开花落春不管, 拂意事休对人言。 水暖水寒鱼自知, 会心处还期独赏。拳石寸草,罗罗清疏, 片景在案,却心游泉壑。苔枝缀玉, 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 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艺花可以邀蝶; 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 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带雨有时种竹, 关门无事锄花, 拈笔闲删旧句,汲泉几试新茶。 垂柳小桥,纸窗竹屋, 焚香燕坐,手握道书一卷。闲雅会暮雨, 幽情知冷风。清闲无事,坐卧随心, 一席茶,一池荷, 熏香迟暮,花馔青灯。清荷出水,风送清香, 鱼戏冷泉,凌波跳掷。 汲石涧流泉,烹云芽一啜。如今休去便休去, 若觅了时无了时。 若能行乐,即今便好快活。 身上无病, 心上无事, 春鸟是笙歌,春花是粉黛。 闲得一刻, 即为一刻之乐,何必情欲乃为乐耶?
转载:地道的正山小种是怎么做出来的?(在下也九级啦) 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鼻祖,茶叶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的,茶叶呈黑色,但茶汤为深红色。不同天气、不同时间采摘的青叶,鲜叶的嫩度和所含水分的多少,与茶叶的质量都有直接的关系。另外正山小种的制作工艺既复杂,又与众不同,其中的初制工艺,必须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够进行。现在详细介绍正山小种红茶的采制工艺。正山小种的制作工艺是比较复杂的,它分为初制工序和精制工序 ▌ 一、初制工序 茶青-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薰焙-复火-毛茶。 1、萎凋:小种红茶的萎凋有日光萎凋与加温萎凋二种方法。桐木关一带在揉茶季节时雨水较多,晴天较少,一般都采用室内加温萎凋。加温萎凋都在初制茶厂的“青楼”进行。“青楼”共有3层,二、三层支架设横档,上铺竹席,竹席上铺茶青;最底层用于薰焙经复揉过的茶坯,它通过底层烟道与室外的柴灶相连。在灶外烧松材明火时,其热气进入底层,在焙干茶坯时,利用其余热使二三楼的茶青加温而萎凋。日光萎凋在晴天室外进行。其方法是在空地上铺上竹席,将鲜叶均匀撒在青席上,在阳光作用下萎凋。 传统室内加温萎凋称“焙青”。由于室内门窗紧闭,浓烟烈熏,生产者眼睛和呼吸道易受损伤,影响身体健康。 2、揉捻:茶青适度萎凋后即可进行揉捻。早期的揉捻用人工揉至茶条紧卷,茶汗溢出。现均改用揉茶机进行。 3、发酵:小种红茶采用热发酵的方法,将揉捻适度的茶坯置于竹篓内压紧,上盖布或厚布。茶坯在自身酶的作用下发酵,经过一定时间后当茶坯呈红褐色,并带有清香味,即可取出过红锅。 4、过红锅:这是小种红茶的特有工序,过红锅的作用在于停滞酶的作用,停止发酵,以保持小种红茶的香气甜纯,茶汤红,滋味浓厚。其方法是当铁锅温度达到要求时投入发酵叶,用双手翻炒。这项炒制技术要求较严,过长则失水过多容易产生焦叶,过短则达不到提高香气增浓滋味的目的。 5、复揉:经炒锅后的茶坯,必须复揉使回松的茶条紧缩。方法是下锅后的茶即趁热放入揉茶机内,待茶条紧结即可。 6、薰焙:将复揉后的茶坯抖散摊在竹筛上,放进“青楼”的底层吊架上,在室外灶堂烧松材明火,让热气导入“青楼”底层,茶坯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吸附松香,使小种红茶带有独特的松脂香味。 7、复火:烘干的茶叶经筛分拣去粗大叶片,粗老茶梗后,再置于焙笼上,再用松柴烘焙,以增进小种红茶特殊的香味。 经过以上工序的茶叶便是正山小种红茶的初制毛茶 ﹀ ﹀ ▌二、 精制工序 定级归堆--毛茶大堆--(走水焙)--筛分--风选--捡制--烘焙--匀堆--装箱--成品 1、定级分堆:毛茶进厂时,便对毛茶按等级分堆存放,以便于结合产地、季节、外形内质,及往年的拼配标准进行拼配。 2、毛茶大堆:把定级分堆的毛茶按拼配的比例归堆,使茶品的质量能保持一致。 3、走水焙:在归堆的过程中,各路茶品含水率并不一致,部分茶叶还会返潮,或含水率偏高,需要进行烘焙,使含水率归于一致便于加工。 4、筛分:通过筛制过程整理外形去掉梗片,保留符合同级外形的条索和净度的茶叶。小种红茶的筛制方法有:平圆、抖筛、切断、捞筛、飘筛、风选。小种红茶的加工筛路可分为:本身、园身、轻身、碎茶、片茶5路。 5、风选:将筛分后的茶叶再经过风扇,利用风力将片茶分离出去,留下等级内的茶。 6、拣剔:把经风扇过风后仍吹不掉的茶梗,外形不合格的以及非茶类物质拣剔出来,使其外形整齐美观,符合同级净度要求,拣剔有机拣和手拣。一般先通过机械拣剔处理,尽量减轻手工的压力,再手工拣剔才能保证外形净度色泽要求,做到茶叶不含非茶类夹杂物,保证品质安全卫士。 7、烘焙:经过筛分,风选工序以后的红茶会吸水,使茶叶含水率过高,需要再烘焙,使其含水率符合要求。 8、干燥熏焙:生产烟正山小种红茶还需要在上述工序完成后加上一道松香熏制工序。成品的烟正山小种要求更加浓醇持久的松香味(桂圆干味),因此在最后干燥烘焙过程中要增加松香薰工序,让在干燥的茶叶吸附。经薰焙的正山小种红茶有一般浓醇的松香味(桂圆干味),外形条索乌黑油润。 9、匀堆:经筛制,拣剔后各路茶叶经烘焙或加烟足干形成的半成品,要按一定比例拼配小样,测水量,对照审评标准并作调整,使其外形,内质符合本级标准,之后再按小样比例进行匀堆。 10、装箱:经匀堆后鉴定各项因子符合要求后,即将成品装箱完成正山小种红茶精制的整个过程 经过以上工序的茶叶便是正山小种红茶的成品茶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