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yu1102 caiyu1102
把昨天的烦恼交给风,让今天的感动化作笑容,给忙碌的心情放个假,让平凡的生活变得快乐/如果再回到从前,我不再轻许诺言,也不再为谁而把自己改变
关注数: 1 粉丝数: 97 发帖数: 10,281 关注贴吧数: 3
三明市长刘道崎到宁化农村调研 近日,三明市市长刘道崎轻车简从,深入宁化县治平乡、石壁镇调研,看望慰问当地干部群众,共商乡村发展大计。   正值春季,宁化城乡处处充满生机。山上,竹笋破土而出;田里,烟苗长势喜人。每到一处,刘道崎进农家、察民情、访群众,与大家话家常、谋发展,帮助解决生产生 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治平畲族乡是我市的少数民族乡,也是宁化县最边远分散的高山乡。目前,全乡现有少数民族人口812户4012人,占该乡总人口的30郾5%。在治平乡下坪村,刘道崎来到二女户陈富莲家中,与她亲切交谈,仔细了解她家的收入情况和孩子的就学情况。在治平村村部会议室,刘道崎与乡、村部分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交流。他叮嘱乡村干部,要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齐心协力做好灾后恢复生产;要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烟叶、笋竹等特色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刘道崎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从政策上扶持、项目上优先、资金上倾斜,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地处闽赣边界的石壁镇被誉为世界客家祖地,同时也是先进典型张仁和的家乡。近年来,石壁镇立足当地实际,大力发展生产,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刘道崎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刘道崎深入到石碧村,听取镇、村工作情况汇报,并与镇、村干部一起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举措。刘道崎指出,要增强客家祖地的意识,在产业发展上引入客家内涵,在村镇规划建设上凸现客家风格,在文化发掘上展现客家特色,全方位打造客家品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刘道崎在调研时强调,加快乡村发展,关键在产业。各级各部门要因地制宜,挖掘传统工艺,引进优势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培育地方特色,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转变观念,立足当地资源、生态优势,依靠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做大农产品加工业,做强特色工业,做活第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记者 李远明)
闽西八大干:连城地瓜干 上杭萝卜干 宁化老鼠干 长汀豆腐干  长汀豆腐干 历史悠久,相传早在明代就已大量生产制作。长汀五香豆腐干以优质黄豆加以十几种香料、药材科学配制而成,呈酱色半透明状,柔韧,咸中带甜,甘香无比,制作精细,风味独特,远销海内外。  连城地瓜干  连城地瓜干 早在二三百年前,就驰名中外,成为清代贡品。清宫御厨曾把连城红心地瓜干制成宫廷宴席的上乘名点——片如金,博得“老佛爷”慈禧太后的喜爱。连城红心地瓜干,以当地所产红心地瓜制成,不加任何色素,保持天然品质,色泽鲜红,味道甜美,质地软韧,营养丰富,是老幼皆宜的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和宴客的美食.  永定菜干  已有400多年历史,深受海外侨胞喜爱。分甜菜干和酸菜干两种。甜菜干,色泽乌黑油亮,香味浓郁,味道香甜可口;酸菜干,色黄褐,酸中带甜。制作精细,便于贮存,既可清蒸、干炒,亦可泡汤。用永定菜干做的永定菜干扣肉是闽西名菜之一。  上杭萝卜干  采用新鲜萝卜和盐合理配制,经日晒、揉搓、腌制、密封收藏,半年后即成。色泽金黄,皮嫩肉脆,醇香甘甜,开胃消食,清凉解毒,既为上等冷盘,又为客家宴席名菜。  武平猪胆干  清朝时就负有盛名,精选新鲜无破损带胆猪肝,浸泡在适量盐、五香料、白糖、甘草和烧酒配制成的溶液中,使其透味及胆汁渗透猪肝后,撑平吊晒并整形;制作时,淋以烧酒、香油,置锅中蒸30分钟,取出晾凉,切片即成。具有生津健胃、清热降火之功能,是宴请并馈赠亲友的珍品,深受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所喜爱。  宁化老鼠干  宁化老鼠干,实为田鼠干,系由人工捕捉的田鼠加工制成。据《辞海》载:“田鼠,哺乳纲,仓鼠科。毛一般为暗灰褐色,有的呈沙黄色。营掘土生活,对农作物有害。”宁化属山区农业县,田野宽广,故田鼠多。 美味可口,而且含蛋白质高,营养丰富。尤有补肾之功,对尿频或小孩尿床症具有显著疗效,故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由于当地群众普遍爱吃老鼠干,因此历来就有“老鼠干猪肉价”之说。冬季来到,人们几乎都把吃老鼠干作为一种享受。烹饪方法多数是配以猪肉、冬笋,佐以大蒜、生姜、水酒,炒而食之。尤其是爱喝酒的人,更把它视为配酒之上品。  漳平笋干  俗称“闽笋”,色泽金黄,呈半透明状,片宽节短,肉厚嫩脆,畅销国内外。很早以来,“闽笋”就被列为十番素物、百味山珍。传统烹调技术中,闽笋是久负盛名的佐料。  新罗米粉干  尤以苏坂米粉为佳,系选用优质大米、传统的手工工艺精制而成。色白质韧,一煮即熟,经久不糊,润滑可口。享誉八闽的龙岩清汤粉,就是以苏坂新鲜米粉为主料。
宁化县方田乡电网抢修胜利告捷实现户户通电 本网讯 2月26日上午11点,因冰灾造成停电的客家祖地宁化县——宁化县方田乡岭上村良畲自然村成了最后一个通电的自然村,至此,宁化县受灾最严重的方田乡8个行政村、91个自然村2969户全面恢复供电,标志着宁化县方田乡电网抗冰抢险保供电胜利告捷,全乡100%村恢复供电实现户户通电的要求。 自1月25日起,强冷空气袭击了宁化安远、河龙、水茜、方田、济村、治平等多个乡镇,造成以上地区多处输电线路因覆冰而倒杆断线。据统计,此次覆冰灾害已造成宁化公司11个乡镇供电网络不同程度受灾停电,全县共有47条10KV线路跳闸,停电配变532台,造成约4万余户村民停电,给局部区域的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在省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号召下,南安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迅速调集精干抢修队伍驰援宁化灾区,分两批共派出抢修队人数达80人,抢修车15部,并送去大量救灾物资、抢修工器具,与宁化供电系统员工并肩战斗,共同放弃元宵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在凝冻冰灾面前,南安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抗冰突击队全体队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精神,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夜以继日,顽强拼搏,奏响了“天灾无情人有情,八方支援保供电”的抗冰抢险主旋律。 发扬闽南人敢拚才会赢的精神,经过南电铁军夜以继日奋力抢修,历时近半个月完成了重大抢修任务,受灾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较快恢复正常,将冰灾停电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小程度。 此次救灾保电行动南安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赴宁化抗冰救灾突击队共完成新立高、低压电杆145根,调整电杆76根,架设高、低压线路226档约24.162公里,恢复13个台区供电,圆满完成省公司下达的救灾任务,受到省公司、宁化县各级人民政府、人民的好评。(杨立成)
齐心协力抗冰雪 依依难舍电力人 2月27日一早,当得知增援电网重建的福建莆田电业局150多名抢修人员准备撤离时,三明宁化安远乡红山村的近百位村民们自发地聚集到抢修队驻地,敲起锣鼓、放响鞭炮,为抗冰英雄们送行。小山村再一次沸腾了。 在增援红山村抗冰保电的7个日日夜夜里,莆田电业局抢修队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电力铁军精神,舍小家、保大家,迎难而上抢建电网。当地村民也纷纷加入抢险救灾行列,与抢修队员们共奋战、齐攻坚,结下了深厚的情宜。抢修圆满结束后,该局抢修队员们又先后两次自发组织捐款3300元和8000元,为村民们开展灾后自救再次伸出援助之手。 在欢送现场,莆田电业局党委书记方炳伟向协助电网重建的村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将抢修队员们捐赠的现金送到了红山村陈支书的手中。接过捐款,陈支书动情地说:“你们不仅送来了光明,还资助我们灾后生产,红山村的村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随后,陈支书代表村民将两块写有“电力铁军、无私奉献”的铜牌分别赠送给莆田电业局抢修队和仙游供电公司抢修分队,对抢修队为红山村电网重建付出的辛劳表示感谢,对抢修队员们不畏冰寒霜冻、雨水浸淋的战斗精神表示敬佩。 “再见了,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们!” “谢谢你们了!” ……要出发了,许多村民刹那间流出了热泪,纷纷涌到车窗前,与抢修队员们握手,声声道别表达不了依依不舍的心情。跟在抢修车后,他们送了一程又一程……(林鹏、潘明、林昊悦)
宁化五日:行走在乡村的惊奇和沉痛(5、贞节牌坊) 14日(正月十七),今天要去的地方比较分散,路途虽不远,却分布在宁化的几个角落。先驱车十多里来到城南乡水口村。过一小桥,迎面便是贞节牌坊,它是一座老房子的门楼,和房子连成一体,这也正是这座牌坊的特色,不过房子只剩下前进,后进已经拆掉了。牌坊上的“圣旨”两个字,新近描了红,看起来像是一种炫耀,这让我感受到可怕。其实每一座贞节牌坊都是一个女人的悲惨故事。因为光线原因,老曲没有拍摄。徒步进村,见一老人破开竹片做竹篮,颇有古意,这种传统的工艺也许活命不长了。接着回城往另一方向的城郊乡社背村,一会就进山了,越往里坡越陡。途中见一个乡村剃头匠在路边给一个老头理发,就一木制工具箱,他一边用推子给老人理发,一边整理自己衣领(看到我们给他拍照)。老人坐在一根刚砍下来的杂木上,表情木然,他朝我们比着手指,经剃头匠翻译,其意是他屁股下的杂木等下要扛到市场上卖,可以卖一块五。据剃头匠说,他承包了这一带许多村民的理发,一人一年10块钱。他三下两下给老人推了一圈头发,老人站起身,连掉在身上的头发也不抖一下,扛起杂木就走了。到了社背村,车停在邱氏宗祠门前。据村民说,该村的土楼没有名字,里面的人全搬走了。我们从田埂路了上了半山坡,看着坳地里的土楼,发现这土楼不大,墙壁看起来年代不久。据陪同的张标发介绍,这土楼是生土夯成的,所以经受不了太长时间,现在宁化土楼已所剩无几。看过土楼,回城时拐到另一个巫高村看了看,这个村依山而建,木房子错落有致,有些吊脚楼的味道,只是比较破落了。午餐后休息一会,往城郊乡茶江湖村,该村75岁老人伍开辉擅长做鼓,远近闻名。老人身体不错,很配合地开始锯木、切圆,还拿出晒干的牛皮给我们看。他从16岁开始做鼓,手艺是祖传的,不过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一个儿子跟着他做过几年,也算是会了。他说一年可以卖出去几十只鼓,大多是定做的。接着又回城往另一方向的巫坊村,拍摄村民做黄果、做豆腐的场面,在那边被张标发的老朋友拉进喝了几杯酒。回城路上,看太阳似乎又要冒出来了。老曲决定再到上午去过的牌坊去碰下运气。赶到牌坊前,架起机器等着霞光闪现。老曲闲得无聊,帮路边一个正在劈柴的妇女劈了几下柴。这时,太阳从厚厚的云层里露了一下,一道光线淡淡地涂在牌坊上,老曲兴奋地按了两下快门,说行了!
宁化五日:行走在乡村的惊奇和沉痛(4、文化废墟) 13日(正月十六日),8点半左右出发到泉上镇。泉上离县城四十公里,是宁化比较有钱的镇。途经湖村镇下埠村,见一座叫五通的小庙,旁边一座古戏台,损坏严重,据说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到了泉上镇政府,宣委小张在大门口等候,到楼上喝了几口茶,便往老街而去,有几辆农用车已做了些简单的装饰,大多绑着从山上砍下来的竹树和桃枝,显得很乡土。今天是泉上“装古事”,不过我们更想到延祥村去,但伴同的宣传部刘副和张宣委都说,今天延祥的人都到泉上“过漾”了,怕找不到人。于是决定午餐后去。便在镇子里转了起来,刘副是泉上人,在这当过副镇长,他带我们走街串巷,发现穿过小镇的河道上堆满垃圾,肮脏不堪。我们找到了李世熊故居,一片破败荒凉,有几个老人和孩子在那装扮,准备装成划旱船出巡。这个李世熊在历史上也是个人物了,学界有“天下名志二部半”的说法,其中一部是《宁化县志》,便出自其手。他的神位牌斜挂在门上,无言地打量这个世界。又到了一个传说中的土堡(也说成土楼),但已看不出当年的形状,破败、改造得面目皆非,又到一条老街,全是木头房子,房子外面堆满了柴垛。往镇政府方向回去时,刘副经过其姐家门,被拉进去喝了几杯酒。这时,鞭炮声震天动地,装古事走过来了,出门在门边看了一会,然后回镇政府吃饭。午餐后张宣委带我们往延祥村,该村离镇有十多里山路,崎岖不平,非常难走,走了一半路程才有了水泥路。到了村口,见一幢老房子,下车一看是三五应泰公祠,这是纪念杨三五、杨应泰两兄弟的,原来的样式尚在,门楼、花窗、梁柱均已破坏殆尽,地面上满是牛粪和杂草。来到了叫下村的自然村落,远远看是一片青色屋瓦,很有些规模,稍一近前,便是满目疮痍,所有的老房子无不千疮百孔,号称“百间房”更是倾斜、坍塌,完全一片废墟。个别破得不那么厉害的房子还住着个别老人,看到生人出现,神情茫然,有的还喃喃自语似地说,全烂了,全烂了。延祥的破败超出了我们的意料,这样一个原来规模宏大、装饰华贵的明清建筑群,居然烂得不成样子,令人无言以对。这个古老村落的衰落已无可挽救,在我看来,或许可以将“废墟”作为一个策划点,让人来看看,一种文化建筑到底可以败落到什么程度,让人引以为戒。接着又到孔坑,看见一座半新不旧的房子墙上保存着当年红军的标语,又到叫“傍岭上”的自然村,看到传说中的百年牡丹,原来只是一株不到二十厘米高的树,好像有小小花苞。在延祥的所见,是此次宁化行最为沉痛的。回到泉上镇,到刘副一个朋友开在山脚下的休闲排档喝了几杯酒,往前走了几百米,看了一下新建不久的普光寺。主持是个从湖南来的眉清目秀的年轻人。晚上准备在泉上看斗龙,但时间还长着,便决定到湖村的蛟湖去。驱车二十多里来到了蛟湖,这是一片宁静的湖泊,名气可不小,其因有二,一是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黄慎出生地在此,二是此湖深达103米,为全福建省最深的内陆湖泊。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天空一片鲜艳,湖面上时有水鸟掠过,划出一道涟漪,非常漂亮。回到泉上吃过晚饭,7点左右斗龙开始了,在三角亭的三角地带,九条腊烛龙聚在了一起。街上的居民放起了烟花,夜空一片灿烂。我们站在一户人家的屋顶上看着满天空的焰火,从头上星星点点地落下。青壮年大多离乡了,斗龙的几乎是孩子,怎么也斗不起来,只是围着三角亭跑了一二趟,个别龙因为走动不多,里面的腊烛都熄灭了。烟花越放越激烈,乡村的夜空点燃了一般。
宁化五日:行走在乡村的惊奇和沉痛(2、祁剧) 转来何葆国1966 11日(正月十四),照例七点起来,七点半吃早茶。顺便说一下,宁化的早茶很丰富,几个人宁化人甚至以为要比广州的早茶好得多。我们分别在客家宾馆和其对面的百乐园宾馆吃过,确实很不错,小碟冷菜有近百种,还有牛肉片、猪肺花生汤、海带排骨、芥菜大骨等数十种热汤。早茶后前往水茜乡,路中见远处一廊桥,听说是几年前被大水冲溃,新近翻修的,感觉价值不大,也就没有过去。来到沿溪村,进村部还没坐下,听到后面传来锣鼓声,便寻声而去,原来破旧的礼堂里,木偶戏已经开演了。两个老人提着木偶在戏台上演着,下面摆着几尊神,随着我们的到来,才陆续跟来一些好奇的村民。现在乡村的木偶戏几乎是演给神看的。据说这个村一共有13个木偶剧团,常年在外面演出。老曲的意思是找个机会把13个剧团集中起来演出,场面才会有意思。这只有通过政府协调才能办到,也只能等下次了。接着去看宁氏祖祠,主体建筑保存尚好,但门口的池塘和右边的厢房已经破坏。门楣上写着五个字:朝阳映南山。感觉不是原来写的,据说原来写的是三个字:南山下。中午在水茜乡政府吃饭,然后前往中沙乡武昌村看祁剧。祁剧本来是湖南的地方剧种,据说现在湖南,祁剧早已改良变化了,而这里的祁剧却依然保存着古风古韵,被专家称为祁剧活化石。一种外来的文化模式,能在千里之处的异地他乡生根发芽,这也算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到来时,演员们正准备吃饭,我们也被村长拉到他家喝酒。今天是本村“过漾”,盛情难却。喝了一会赶过来,表演正准备开始。我们上了戏台,下面的观众还不少,鞭炮声此起彼伏。一阵急促的鼓点后,表演开始了,生蛋净末丑接连上台,用客家话道白,声音很小,扩音器几乎不起作用,台下的声音远远超过了台上的声音。我根本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可以猜测是在向大家拜年祝福,问一下打锣的老人,果然是,据说这是必备的仪式。结束后,等当地人抽签,看看演哪出戏,剧团共有十来个戏文供选择。这空隙里和打鼓的老人聊了会儿,该鼓师叫温先伟,78岁了,身体削瘦而结实,他是整个剧团的灵魂,他的鼓点控制着整个演出的节奏,犹如交响乐的指挥。抽签出来了,演的是《长坂坡》,我们看了会儿,被同行的宁化纪念馆长张标发拉到他亲戚家喝酒,一路走去,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有许多人围着一张圆桌在赌钱。回县城,看了罗氏的豫章书院和新建的巫罗俊纪念堂。前者是纪念创建宁化县的罗令纪,后者则是纪念宁化县前身黄连镇的拓荒者巫罗俊,这两个人都是宁化的开山鼻祖。
关于闽西客家祖地——宁化饮食文化的调查报告(转) 关于闽西客家祖地——宁化饮食文化的调查报告 (一) 宁化的文化渊源概述 在红军队伍经过闽西的时候,毛主席写下了这样一首词《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词中提到的宁化,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麓,盆地地形。大约在唐朝时建县。古称黄连。寄居了许多从中原逃难而来的民众。因此位于南蛮的宁化也就承袭了古时中原的一些民风,又由于宁化地形闭塞,因而许多文化也就被较好地保存下来。 宁化别名翠城,因其盛产翠竹,又有翠江穿行其间,故得名。因其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因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迁客骚人,舞文弄墨,不亦乐乎。历史上,宁化人引以为傲的大概有两人,其一是扬州八怪之一——黄慎,此人嗜酒,画得一手好画。尤好醉后泼墨。另一位是伊秉绶,擅书法。据传,其出生于湖村蛟湖,其母妊娠时,有蛟龙托梦。而别名伊面的方便面即出自其家。其母六十大寿时,厨子忙中出错,把寿面误下入油中,遂将错就错。结果却颇受宾客褒扬,广为传颂。 (二)宁化饮食文化拾遗 福建有土特产称“闽西八大干”,宁化占了其中之一——老鼠干。老鼠干是捕获秋末时节田间野鼠,用稻草反复烘熏而制成。肉棕黄,有光泽,耐嚼,回味香浓。 宁化安远乡,产鲤鱼,因而盛产鲤鱼干。鲤鱼干与老鼠干类似,均为点燃稻草,反复烘熏。少暗刺,肉香甜,纤维明晰。 宁化河龙乡因其海拔高,天寒,盛产良米,古时为贡米。其米晶莹剔透,糯香味美。 宁化湖村镇产辣椒干,通体圆润,色艳泽亮,称娃娃鱼。 ……………… ……………… 因宁化属盆地地形,四围多高山,内部又有许多山丘林立。所以造成了各乡镇的沟通不易,方言迥异,物产也各异。却也各具特色。 (二) 宁化的茶文化 宁化多茶山,许多小山丘都被种满了茶树。私人的茶叶加工也极为盛行。只可惜规模都不大。 宁化的茶有很多种,但碍于福建的名茶太多,如武夷的大红袍,安溪的铁观音,福州的茉莉,所以宁化的茶并不出名。因而这里要提到的是,宁化人吃的茶,而非一般意义上喝的茶。 宁化吃的茶有两种,一种称为米茶,另一种称为擂茶。 米茶一般在清明时节比较盛行。界时,细雨霏霏,春意朦胧,大有春眠不觉晓的意趣,因而熬制米茶的闲情逸致也颇为浓厚。煎好茶后,喊上三五好友,呼上周遭乡邻,细嘬慢饮,侃侃而谈,好不惬意。 米茶是用一般的粳米碾成粉后,再倒入锅中炒干。最后倒入沸水中慢慢煎熬。因而既可以说是煎米茶,也可以说是熬米茶。听起来颇像婴儿吃的米糊。可,煎米茶的学问不在这样的工序上,而是在火候的控制和作料的配制上。 火候的控制属江湖秘笈,这儿不便赘言。但作料就颇有讲究,稍不留意,就会传为笑谈。里边可以放黄豆芽,煎豆腐,瘦肉片等等,看似随意,但若触了忌讳,则晦莫大焉。吃茶总是要有些配菜的。常吃的有,煤干菜(或者是湿的酸菜),生芋头丝,花生米,荔枝肉,盐渍鸡,香酥鸭。 擂茶则四季皆宜,但夏秋季节多些。因为擂茶内含许多中草药成分,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清热解毒,颐颜养神,比较适合夏秋季节内燥的体质。要擂好茶,必须有比较丰富的中草药知识,这是一门比米茶还要复杂和神秘的学问,通常家家都有自己不外传的秘方,因而家家的擂茶都是各异的。擂茶里比较通用的草药,有一种是叫作车前草的草药,还有许多,但属于每家每次自由选择的范围。不用担心这样的野草药比较难收集,在相应的季节里,菜市场里都会有许多的农民专门卖用于擂茶的草药。不过,千万别想着去中药店购买,因为擂茶需要的是新鲜的草药,而不是中药店里晾晒成干的那种。擂茶里的作料比米茶要丰富得多,比如猪大肠就是米茶里万万不可能有的了。另外,因为擂茶的作料要比米茶讲究得多,所以擂茶的配菜就要比米茶简易和随便得多了,通常主人率性而为,客人都不会有意见的。
对宁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若干思考 连允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由此可知,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思想基础,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那么如何建设和谐文化呢?笔者认为应从实际出发,立足地域文化资源,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下面就以宁化为例,谈若干粗浅看法。  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以和谐为思想内核,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法制于一体的文化形态。要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努力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地域文化。就宁化而言,我认为应努力挖掘“客家文化”和“苏区文化”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一、挖掘客家文化,突出祖地特色  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的宁化县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在这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客家先民创造了光彩夺目的客家文化。这里所说的客家文化是广义的客家文化,也就是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改造客家人自身中,生产、工作和生活中,长期创造形成的被客家人所认同和接受的成果的总和。如语言(客家语)、文字(汉字)、风俗(如婚嫁礼俗、丧葬礼俗等)、宗教、生产生活习惯、性格、气质和心态(如客家人平和忍耐、勤劳节俭、开拓进取、敬祖爱国、重教尚礼等等)、建筑物、装饰品、服饰品等特点及客家妇女的特点和美德等等。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内化于客家人的思维习惯、行为举止中。可以说,客家文化是构建宁化特色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要加大保护、挖掘、提升力度,着力扶持好、建设好、用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表现好。从客家文化中认真寻找和谐的思想内核及和谐的源头脉络,使和谐文化建设凸显出“客家祖地”特色。  建设和谐文化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翻开灿烂的宁化客家文化历史可知:客家文化始终贯穿着健康向上的思想主线,许多地方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无不折射出爱国主义的光辉,闪烁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美德在客家文化中显得尤为突出。客家人为生存和发展,不怕艰难险阻,冒着风险,远离家乡,甚至漂洋过海,到了世界各地,不论到什么地方都思念家乡的亲人,不忘自己的祖宗,在居住地设立祖宗位碑,遇红白喜事,逢年过节,或外出远门做事,都要备美食鲜果敬奉祖宗,思念祖宗美德。客家人思亲但不恋家,在外勤劳节俭,省下钱来,一有机会便托人带钱回家,以表示对亲人的思念。许多客家人虽然远离家乡,但他们时时刻刻思念祖国和家乡,想方设法报效祖国,帮助家乡。有的捐款兴办各项事业,有的捐物,有的投资设厂。如香港南洋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等为祖国为家乡捐赠巨款兴办各种事业。他捐资倡建宁化石壁客家公祠,为宁化客家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宁化客家文化名人辈出,留下许多值得骄傲的作品。自唐至清考中举人152名、进士50名,状元1名。宋至清140余位宁化人著书立说300余部,其中郑文宝的《江表志》、罗登标的《易学阐微》、雷鋐的《读书偶记》等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北宋郑文宝,官至兵部员外郎,潜力诗、史,其诗曾受欧阳修、司马光等名人赞赏,擅长篆书,其篆刻的《峄山石刻》被誉为后学楷模。明代张显宗,洪武间中状元,治学严谨。特别是明末清初李世熊著述丰富,志节高尚,其《物感》被誉为我国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所纂的《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清代画家黄慎为“扬州八怪”之一,享有“诗书画三绝”称誉。著名书法家伊秉绶其隶书名扬天下,与邓石如共称“南伊北邓”。他们都是我国的一代文化名流,建树卓越,享有盛誉。这些客家文化名流,是宁化独有的,不可多得的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当很好地珍视,着力挖掘,做强做大客家名人文化。用以爱国主义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统率去辨析、扬弃,进而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给予创造性的转化,做到符合理性的古为今用。
[三明] 大田:4万农户种木薯  1月2日,大田县“木薯王”杨善壁刚取回最后一笔卖木薯的钱,就立刻在均溪镇温镇等村承包山地,开始新年的规划。据了解,杨善壁在2007年种植木薯200多亩,创收近50万元,比上年增收12万元。如今,跟他一样种植木薯的农户,全县已有4万户。  大田县把木薯产业作为农业优势项目来发展,树立以工业思路发展农业的理念,引进聚祥(大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户发展木薯种植。同时,农业等部门积极做好参谋和服务工作,通过扶持企业技改,引进推广GR911、华南205等多个高产、高淀粉含量的优质木薯良种,进村入户开设“农家课堂”,建立科技示范片、示范户,充分利用木薯杆、渣种植食用菌等方式,多渠道加大“三农”服务工作。该县许多农户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采用套种花生、西瓜、黄豆、黄花菜等经济作物的办法,提高土地使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先后涌现出了均溪镇杨善壁、范明德,文江乡李方班等一大批典型种植大户,不断推动了木薯产业的综合循环发展。2007年,该县18个乡镇有205个村4万农户参与种植木薯,种植面积达6.83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产业新增收入达80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大田山区农民发展木薯的积极性。  (周以沧严景业)
宁化县:农业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1、优化农业155服务网络建设,拓宽服务领域。www.nhxxg.com在网上培训申报了137名农村信息员,在一楼服务大厅安装了一套功能齐全的LED电子显示屏系统。发放宣传卡、宣传画、宣传资料、技术手册2.1万份,接到农民电话咨询服务10980人次,农民来访5360人次,技术服务2368人次,信息服务278人次,专家现场指导2150人次,种苗服务225人次,科技下乡22场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52期,培训18510人次,共挽回经济损失358.5万元,新增效益186.7万元。   2、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深入蔬菜种植基地开展有机磷农药残检测,抽检瓜、果、菜、茶35批次,178个样品,合格176个样品,合格率98.8%。开展了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共检查农药经营单位110家,兽药经营单位116家、饲料经营单位124家。3家企业(协会)申报姬松茸、客家源淀粉食品、宁化茶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3、加强技术指导。推广了超级稻16.5万亩,落实再生稻、旱育秧、抛秧等14.42万亩,推广绿肥7.5万亩,指导水稻作物测土配方施肥35万亩,完成市级烟后稻测土配方施肥1.5万亩示范任务,配方施肥试验3个、简比田10个,推广配方肥30吨。  4、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579人次,立案查处农资违法案件28件,已结案19件,罚没款10.36万元,挽回经济损失72.5万元,有效地维护了我县农资经营市场秩序。  5、大力组织实施“兴机富民计划”。全县完成组织机耕服务19.15万亩,机耕作业面积57.4万亩,机收面积5.57万亩,机电灌溉面积3.8万亩,植保作业面积1.23万亩。发放购机补贴93.1万元到农户手中,补贴机具518台,带动农民投入299.6万元,农民增收近1300余万元。完成农机化技术培训650人,其中驾驶(操作)人培训567人。年检拖拉机689台,办理新车挂牌168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