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锐志 阳光锐志
关注数: 3 粉丝数: 27 发帖数: 1,981 关注贴吧数: 5
【传统文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很多,经常使一般人对他们感到敬佩、羡慕,因为人人都渴望能取得像他们那样的成就和荣誉。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已习惯于只说不做,以至于看到别人成功时也仅止于感到羡慕。笔者有个同事,他从年轻时就梦想做一个作曲家,可是一直没有成功,现在年过五十,仍然是一个行政管理人员。我曾经问过他:“你什么时候放弃了当作曲家的希望呢?”他回答说:“高中毕业后报考音乐学校落榜时就放弃了。”啊,原来他从来就没有真正地为梦想做过努力!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可能有所不同,有的理想远大,有的仅是止于足食丰衣,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愿望,都应该牢记住下面的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名言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一个人如果认准方向之后不停地朝着目标努力,从小处做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持续积累着,就必能走向成功。 凡是爬过泰山的人都知道,如果要登上顶峰玉皇顶,就必须拾级而上,循序攀登。从岱宗坊起步,沿着六千多级的石阶,一步一步地向上走,经过红门到达中天门,再艰难跋涉过十八盘,跨上南天门,最后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与心境。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创业与修行,对于一般人来讲是非常艰难的事,但是如果诚心进取、不畏困苦地跨出第一步,并以坚持不懈的恒心和毅力向所定的目标迈进,人世间再难的事也会变得比较容易,最终就能达成愿望。 在中国古代的四川,曾经有两个贫富悬殊的和尚:一个和尚非常有钱,每天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另一个和尚却很穷,每天除了念经时间之外,就必须去外地化缘,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有 一天,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很想到印度去拜佛,求取佛经,你看如何?”有钱的和尚回答说:“路途这么遥远,你要怎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 钵、一个水瓶、两条腿就够了。”有钱的和尚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我想去印度也想了好几年了,一直没成行的原因就是路途太遥远了。我都去不成了,你怎么可能去得成?别做梦啦!” 然而,一年之后穷和尚徒步万里从印度回来了,并且还带回一本印度的佛经送给有钱的和尚。有钱的和尚看到穷和尚果真达成了自己的愿望,惭愧得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情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想像中,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心中的理想付诸于实施、使梦想成真。
【传统文明】启蒙幼童 先入为主 王沂公,名曾,官至宰相,北宋名臣。他一定要礼聘博学的善士来教导子弟。有人问说:“孩子们只是初学,何必如此呢?”王沂公回答:“先入为主!”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的《训蒙大意》曰:“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习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的《训蒙大意》说:“古代的老师都先教人伦道理,后世记忆背诵诗词文章的风气产生了,先王的教化便失传了。现在教导幼童,应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栽培涵养的方法,则应该以咏唱诗歌来诱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教导他们学习礼节,以端正其威仪;诵读经书,以开拓他们的知觉。 近世教导幼童,每天只督促他们句读课仿,斥责他们要检点和约束行为,而不知以礼来疏导他们。只希望他们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打捆绑,对待他们好象囚犯,而他们也把学舍当作牢狱而不肯进入,把师长看成仇敌而不想见面。逃避掩覆以便达到嬉游的目的;设诈饰诡以放肆他顽皮庸劣的习性;偷偷做一些不高尚的事情,所以逐渐趋于下流。这就像驱之于恶反而求其为善,这怎么能得到呢?”
【传统文明】了解“礼乐” 回复:【传统文明】了解“礼乐” 礼仪是用来诱导人心的。乐是用来调和人的情感的,政令是用来统一人的行为的,刑罚是用来防止邪恶行为的。礼仪、音乐、刑罚和政令,它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用来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乐由内心产生,礼体现于外表。乐由内心产生所以能够潜移默化;礼体现于外表,所以形成礼仪制度。最好的乐必定平易,最好的礼必定简朴。乐通达内心则民众没有怨恨,礼仪通行则民众没有冲突。以礼治理天下,就是指实行礼乐。 暴民不起来作乱,诸侯都来归顺,不必使用武力,不动用多种刑罚,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不动怒,这就表明乐普遍实行了。父子相互亲睦,长幼之间次序明确,四海之内的人都相互尊敬,这就表明礼普遍实行了。 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因为和谐,万物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 乐依天道而凿,礼按地理而制。制礼超过分寸会造成混乱,作乐超过分寸会越出正轨。明白天地的道理,然后才能制礼作乐。 和谐而不混乱,是乐内在的精神;让人欣喜欢爱,是乐有的功能。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庄重恭顺,是礼的职能。至于运用乐器来表现礼乐,声音使礼乐得到传播,用于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祭祀山川鬼神,统治者与民众都要共同这样做。 礼用来规定人的高低贵贱的差别,使人们相互敬重。乐用不同形式来影响人心,使人们相互亲近。礼和乐的本质相同,因此历代英明的君王都以礼乐相沿袭。他们制礼作乐都依据时代的变化,为礼乐命名都要与建功立业相吻合。 因此,钟、鼓、管、磬、羽、蘥、干、戚这些乐器和舞具,都是乐的用具:屈、伸、俯、仰等舞姿,排列聚散和舒缓疾速的动作,都是乐的表现情状。簠、簋、俎、豆等器具和各种规格规定,都是礼的工具;升降、上下、回旋、袒衣掩衣,都是礼的表现形式。 所以,凡是懂得礼乐性质的人就能制礼制乐,不只要懂得礼和乐的表现形式的人则能传承礼乐。制礼制乐的人叫做“圣”,传承礼乐的人叫做“明”和“圣”,就是传承和创制的意思。 君子说:礼乐片刻都不能离开身心。详细审视乐的作用以加强内心修养,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具有平易、正直、慈爱和诚信之心,就会感到快乐,快乐就会安宁,安宁就能持久,持久则能成自然,自然就可达到神的境界。天虽然不言不语,却可使人相信;神虽然不怒不愠,却让人感到威严。详细审视乐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内心修养。详细审视礼的作用是为了端正仪表举止,使人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会有威严。如果心中有片刻不平和与不快乐,那么卑鄙奸诈的念头就会进入;如果外表有片刻不庄重与不恭敬,那么轻佻怠慢的念头就会进入。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