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分 村分
关注数: 312 粉丝数: 599 发帖数: 33,891 关注贴吧数: 19
邮票品相的评定参考 邮票品相,涉及到集邮者的邮票收藏价值,同时也是买卖双方各持一词的纠结烦事。由于邮票的品相没有法定的统-标准,运用的是书本上学者的界定或行内潜规,交易时往往是你压我抬,当面交易还可以相互协商愿打愿挨,要是网购或邮购遇到差异也就说不清。 中国邮票新票(未使用的邮票,不含盖销、信销、划销票等)的5 个等级,即:“极品”、“全品”、“上品”、“中上品”和“中品”。 现将5 个等级叙述如下,仅供集邮者参考或交流。 1 中文名称:极品〓符号表示:XF 品级描述:票品感觉与发行时无异,色泽鲜艳,齿孔整齐,无任何人为痕迹和印制缺陷。(有背胶邮票的背胶必须是原胶和全胶,由于时间原因可自然发黄但必须非常均匀;连张邮票齿 孔间无折痕,金粉邮票金粉保存完美) 2中文名称:全品〓符号表示:VF 品级描述:票品与极品比羧基本接近,色泽鲜艳,齿孔整齐,无任何人为痕迹,纸张允许有极细小纸点和极轻微软折等细小瑕疵。(有背胶邮票的背胶是原胶和全胶,由于时间原因可自然发黄但必须非常均匀;连张邮票齿孔无折痕,金粉邮票金粉保存完好;解放前票品背胶允许全胶轻贴。版票允许边纸有细小折痕) 3中文名称:上品〓符号表示:F-VF 品级描述:票品整体感觉完美,色泽鲜艳,纸张允许有小纸点但不太明显,可允许有轻微软折等。(有背胶邮票允许背胶有比较均匀的发黄,胶折;连张邮票齿孔间允许有折痕但没 有撕开,不影响到邮票本身,金粉邮票金粉保存均匀,邮票背面允许轻贴;解放前票品背胶允许发黄,部分胶,无胶或贴片。) 4中文名称:中上品〓符号表示:F 品级描述:票品整体感觉完美,色泽基本鲜艳,齿孔基本整齐,纸张允许有点折痕等。(邮票允许有发黄,部分胶,贴片,后刷胶或无胶,缺齿,薄片等;连张邮票可以撕开,金粉 邮票金粉允许适度氧化。) 5中品〓差品或修补品 品级描迹:票面整体无残缺,无较大污染,缺齿不过多等。(允许下水修补票的痕迹不多于两处,金粉较氧化,纸张轻度发黄。)对要求不高的邮友而言,购买这个品级的邮票,进行收藏和配套补缺,在经济上比较划算。但日后的增值空间不会大,用于欣赏实惠,作为投资不宜。
谈谈临时邮戳 “临时”邮戳,就是临时邮局。一般邮戳内能看到有“临、流”等字样的邮戳,就是临时邮局所盖的邮戳。关于“临时”邮戳我国邮电部于1957年曾发文规定:“临时邮局和流动服务组作为其领导局的内部单位,所用日戳以下月牙形里面的日戳号码为区别标志,不刻‘临时’、‘流动’等字样”。1985年邮电部又重申:“临时、流动服务局所,一律作为其领导局的一个组成部份,所用日戳以下月牙的日戳序号为区别,不得刻制带有‘邮亭’、‘临时’、‘流动’等字 可见,邮电部历来是不赞同邮戳上有“临时”、“流动”等字样出现。但是各地邮局还是我行我素,各显神通也为邮戳的收集增添了不少乐趣。此类收集的“临时”邮戳大都是临时用于配合邮品发行、体育比赛、文化交流、纪念盛会等活动而临时刻制的邮戳。当时的“临时”、“流动”、“邮亭”等邮局都带有当地邮政不发达而设置的邮所,其性质是这些邮所是不固定的,流动性是比较强的。但是随着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其“临时”邮局的功能也更带有纪念意义,这就是以前的“临时”邮戳与现在的“临时”邮戳的本质区别了。 现在“临时”邮戳的性质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一般型,邮戳仅表示“临时”、“流动”的属性。 第二种:活动型,加刻具体地点,间接反映临时邮戳用于何种活动。 第三种:纪念型,没有“临时”、“流动”等字样,但是刻制了活动内容,以表示邮戳的“临时”性质。 第四种:是第三种基础上演变过来的,邮戳中直接就反映出“临时”邮戳的作用与功能。 (各戳图待贴)
腊八作为中国新年的序曲,这一天是要喝腊八粥的。喝粥有利于身体健康,这是中国人的养生观念。陆游曾有专门写粥的诗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喝粥养生的理念在陆游这首近于白话的诗词中,被完整的表现出来。 陆游说的是白粥,也就是那种用白米煮成的粥,这和腊八这天喝的粥不同。腊八粥是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传说是为了纪念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没有成道之前,六年修持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米,坐在菩提树下,静观思维,在腊月八日夜观天象,悟道成佛。后世的佛家弟子为了记住释迦牟尼成道钱的苦难,便在每年的腊月八日用各种杂粮豆果熬成粥敬奉佛祖,这种志佛仪式随着佛教传到了中国,开始时是各大寺院在腊月八日那天凌晨用五谷杂粮熬粥供佛,还会加上多种珍贵干果表示敬意,名为七宝五味粥。礼佛剩下的粥还会施舍给那天来的善男信女,于此慢慢流传扩散,有了今天流行于各地的腊八日喝腊八粥的习俗。 中国的节日大多能和吃喝拉上关系,冬至的饺子,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元宵的汤圆等等,这些和吃喝有关的节日内容,源自于历史上中国人因为食物短缺对饥饿、贫穷的惶恐。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像中国文化那样,以食物为取向建立起来的。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对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做过这样的描述:“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要我们认真对待,那么这样的事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识,而是吃”。 由此想到腊八日要喝的腊八粥。粥是用多种原料混煮而成的,除了稻米之外,还有玉米、豆子、花生、高粱米、薏米仁等等杂粮。历史上这些杂粮、粗粮都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物,每顿饭能吃到这些食物就已经是百姓的幸福生活了。用这些杂粮混煮成粥,不仅是形式上的需要,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食物的稀少与短缺,不得已要节俭过日子,把一切可以利用的食物都利用上,然后在加上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流传下来。 从养生的角度来讲,这个季节喝碗热乎乎的杂粮粥倒是不错的。杂粮粥在过去是因为贫穷,没有那么多粳米熬粥,只能用各种可以入口的粮食来凑;现在是因为吃的太过精细,需要粗纤维的东西刮刮肠子。不同时期对杂粮态度的不同,很能说明时代的变化。在吃的方面,我们确实进步了许多,精致了许多、提高了许多,但是在文化上、在精神上,我们实在是退步了许多,萎缩了许多。
首页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