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558901 273558901
关注数: 9 粉丝数: 454 发帖数: 3,159 关注贴吧数: 33
转贴,不能同意更多… 看到很多人都说《肖申克的救赎》是吹出来的好片,当年奥斯卡就输给了《阿甘正传》。 首先奥斯卡颁奖给《阿甘正传》绝对是合理的,这不能说明《肖申克》在艺术成就上比《阿甘》差,因为奥斯卡本来就比较商业化,电影制片商是可以有说拉票的。而且《阿甘》在故事情节上设计真的很巧妙,把美国50年历史维系在一个人上,三K党,猫王,嬉皮士,种族问题,越战,水门事件,列侬遇刺,乒乓外交,登月,艾滋病,甚至耐克鞋,车贴,流行服饰,苹果电脑等等历史娓娓道来。以当年的技术,你可以想象当美国观众在大屏幕上看到真实的约翰·列侬和阿甘一起接受访问,其震撼效果如何,反正我是傻眼了——那不会真的是约翰吧。 而《肖申克》给我的震撼又是另一种,慢慢地说一个貌似不太刺激的故事,(吐槽一下,台湾译名居然叫刺激1995,宋么玩意儿)但听着听着,就突然发现一阵剧痛,原来刚刚导演一直都在给你下慢性毒药。 这种剧痛,第一次出现在阿布听说自己要假释出狱,然后激烈反抗。为什么会这样,一个人宁愿失去自由,也不愿离开自己已经熟悉了的地方。而阿布的自杀更是令人唏嘘,对阿布来说,监狱和外面是两个世界,他应该老死在监狱里面,而不是重新回到他已经完全陌生的世界里。这就是所谓的体制化。监狱真正恐怖的地方正是这个体制化,磨灭你的意志,剥夺你的希望,最后消灭人的天性,令你永远回不了头。 而本片的主人公安迪却是在监狱里的一朵奇葩,安迪一直都不属于肖申克,进来之后,现是打磨小石头,然后是利用自己的学识尽量让自己过得和在外面一样,修葺图书馆,放交响乐,教授犯人拿到中学毕业证。安迪一次次地不被看好,但他却一次次地成功,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安迪从来都是一个自由人,至少他自己内心是这样想的。 再说瑞德,他试过好几次申请假释,但没有被通过,但最后一次,瑞德显得很无所谓,什么是改过自新,那是你们政客的语言,我只知道一个十多岁的男孩进来了,现在已经是一个老人了,我现在只想回去和那个小男孩说几句道理,但已经无可能了。于是瑞德却得到了假释的机会。为什么?真正的反省和改过,真不在于你口头上的那些套话官话,而是彻底地放下,放下过去,放下包袱,这样才能投入新的人生。而瑞德假释出去之后,差点就成了第二个阿布,40年呆在监狱,他已经不再适应外面的世界了,没有目的,没有希望。而正是安迪的一个嘱托挽救了瑞德,也正是安迪给了瑞德一个希望。 信中说的,希望很重要。 每个人都有一座肖申克的监狱,他将会剥夺你所有的梦想和希望,而我们是要被他体制化,还是给自己一个希望?! 谁说肖申克不是一出好电影?【图片】
(二) 时间遗留的影像 看《喜剧之王》,又听到那两首著名的插曲:《 Here we can again 》;《终究不过一场空》。就像某根神经突然被挑动,激发出强大的情愫,在荡漾,在澎湃,在跳跃。于是又费了些周折,将这两首歌下载回来,单独列表,循环播放。为什么会这样?在听的过程中我问自己。为什么看到别人哭得死去活来,自己也忍不住凄凄。当唏嘘的胡茬不断地在睡梦中刺破脸颊时,我明白,现在的我终于能够写一篇不像样的文章来慨叹岁月深远。   八年前的秋天,我背着行李迈入了大学的大门。自以为终于结束了高中生涯而获得大学生这个光荣称号的我,满怀信心和优越感坐在了新的教室里,观察着新的女同学、新的男同学、新的课桌椅、新的黑板以及斑驳的墙。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女生不够多,发育不够成熟;男生不老少,发育得千奇百怪,几个穿阿迪的几个穿耐克的,看起来不好惹,几个长相比较奇特的坐在前三排,几个长得比较帅的一脸荡漾的笑容。他们会是我的同学,我这样想。那时我从未认真想过未来,只觉得日子会随着课本一页页翻过。   多少年后回过来看曾经,只觉得记忆都不真实。单调而枯燥的学习,夹杂着荷尔蒙的分泌而常常内心焦躁不安。原本一眼望去并不显得出众的女同学也显得摇曳多姿。男生开始悄悄地关注女生,并想方设法吸引她们的注意。   玩音乐是其中一种,譬如热爱摇滚的小晖。但从未知道在我的那个年代出现过这类英雄。我甚至在整个大学时代不知 Linkin Park 是何物。   成绩好是其中一种,譬如尖子生阿呆。这类英雄层出不穷。每次年级考试能在前 10 名内的,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家伙比较受欢迎,能坐在前三排享受到吃粉笔灰的待遇。   写诗歌是其中一种,譬如抒情诗人阿正。我发现所有美丽的女孩子都喜欢他的情诗。这是在校园这个物质匮乏的地方,可以得到心灵慰藉的一种最好方式。而情诗所表达的大体上意思就是:你的漂亮天下第一,我非常喜欢,喜欢得死去活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