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风流 一览风流
生活大不易
关注数: 64 粉丝数: 35 发帖数: 1,751 关注贴吧数: 9
认识与论画 从认识论而言,我的观点是秉持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而不可认识的。 物质客观存在的特性,人用感官形成对客观实在的反映,这个反映产生是建立在人的主观上,也就是客观实在通过主观感官来反映,形成概念,这个概念已经存在主观性,不能确定就是客观实在的真实映射。也就是说,认识到的物质世界,实际是人的主观感官形成的,每个人也就形成自己独立的世界观,这个世界不等于物质世界,所以物质世界的是客观存在而不可完全认识的。 昨日看到板桥居士题墨竹图语:“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 此语与我之认识论,不亦有异同之妙。竹为竹,入眼已有不同,进胸更有差异,由主观衍化而写出,更见独妙之趣。这是艺术加工的妙趣,是主观有意识的去把客观实在美化。然而在我们看到某事物,想向第三者传递信息时,同样也发现传递的信息与原事物会存在差异。所以系辞中“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是这道理。这都是客观实在经过人的主观认识后,二次传递时,已经成一个主观信息,无法认识客观实在的本原。
转-茶艺装逼第二季 前次贴了一次茶具帖子,这次搜索了第二贴,转过来给各位茶客一笑,笑! 茶叶: 喜欢喝哪种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装B者的品位。 争议最大的是普洱茶。在台湾人炒作之后,普洱茶从最便宜的茶叶,一下子成为最流行的。有些老砖价格甚至远超龙井,让老茶客们摸不着头脑。装B者对待普洱,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如果是从爷爷辈就用橄榄碳烧水的贵族,可以完全抛弃普洱茶。理由非常简单: 1.普洱茶自古就不登大雅之堂。不是贵族茶客能接受的。 2.普洱树是乔木,叶片也大,因此产量大,价格低。一个装B者怎么能接受低端的茶叶? 3.渥堆味太难闻,像是拖过地板的脏水。 如果你茶龄不过20年,且家里藏茶颇丰。也可以在普洱茶上大作文章。建议经常把下面的话挂在嘴边: 1.我最近喝文革砖,再老的一般见到老友才拆。 2.普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野生乔木,台地茶我都不入。 3.我喜欢普洱的陈香,那是历史的味道。 那么贵族该喝哪种茶呢?西湖龙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其色绿香郁,茶汤明亮,且产量极低,适合贵族专属。淡定的告诉那些暴发户,“我家很少喝清明前的龙井。”在他们目瞪口呆之时,不紧不慢的继续“没办法,龙井43不合口味,狮峰的群体种采摘又比较晚。”然后就可以保持沉默了。如果暴发户们不知道狮峰群体种的分量,初级装B者自然会热情地替你科普。有身份的你不必谈常识。 有一类骨灰级装B者是走技术路线的。半发酵茶就是他们的无限天地,这是因为半发酵茶种多,工艺复杂。比如岩茶分大红袍,水仙,肉桂,名枞,奇种等茶种。光铁观音一个茶种,又可以根据工艺分轻发重发,正炒拖补等等。这种装B者擅长在斗茶时观茶色,品茶香,看叶底。动作娴熟,表情冷淡,目光笃定。最后给出专业评语“汤色碧绿,开盖夺香,入口清酸,无观音韵,当属拖补铁观音无疑。”“汤色橙亮,兰香馥郁,岩韵深厚,极品大红袍也!”连贵族茶客都要让技术流三分。初入此道的装B者可购买专为茶艺师考试准备的品尝包,一盒子里各种茶都有,多尝多辨,自然入门。 圈子: 作为资深茶人,你不可避免的会谈到你的“圈子”。初级装B者逛茶铺,混论坛,茶友一大群;中级装B者每月跑宜兴, 往来无白丁,朋友都是工艺师。作为高级装B者,你的圈子很小,低调而专业。黄老伯是你的忘年交,已经在潮州城内做了50年风炉,他隔壁做橄榄碳的阿扁叔是你的老相识;在狮峰种龙井的茶农来看世博会时还住你家;还有你的至交,东林寺的主持能愿大师见到你就说“走,吃茶去!”爽气又充满禅意。有时候也可以跨下界,看着那本翻烂了的《明式家具研究》,仰天长叹“畅安之后,再无顽主!”湿润的眼眶告诉初级装B者们,王世襄生前也是你的挚友。 泡茶技术: 初级装B者泡茶最繁琐,整个茶盘放满容器,把茶汤倾来倒去。高级装B者追求简单,但是过程又不失完整: 1. 无需镊子也能洗杯,两个手指在100度的水里转杯跟玩似的。没有两年以上的工夫茶龄根本无法做到。当然要事先净手。 2. 不用看温度计也能把握最佳水温,“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已经告诉了你一切。 3. 不用过滤网,高级装B者只有高档茶叶,怎么滤出茶屑? 4. 从来不用公道杯,用工夫茶的巡城式冲入杯,可保证茶汤均匀。 5. 高冲低斟,使茶香更浓郁而茶汤无泡沫。
问名-纳吉-请期 古昏礼有三书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实际这只是周礼上的理想状态。若是一样画葫芦,那是相当的繁杂。不过礼的形式上面可以变通,礼的精神我们却是要理会的。内湖的婚娶旧俗中,还对于古礼有所保存。 现代社会中,婚娶都是事先沟通,名字也不复作为闺密,不得为外人知。故问名可为现代婚娶首礼。男女朋友之间,有结婚意愿之时,自会询问年庚,用于卜可否通婚,这就是纳吉了,这个要是不能通过,那就可是悲剧了,所以大部分做先生的,还是别那么缺德才是。 择吉以后,会将告知女方可否通婚,所以纳吉实为次礼,而同时还会出日课,就是所谓请期,并将结婚日期告知女方,该文书会写些吉祥语句,大意就是日子选好了,报给你知道,你看看吧! 范文:文定厥祥,造舟为梁,佳期查就,预报华堂。兹定于壬辰年五月初四日辰时封奁纳采........壬辰年五月廿八日辰时入门等。 女方则可以收到文书后,如表同意可回文,大意就是“说知道了”。 范文:已闻雅见,喜此相逢,敬呈草字,凡事仰从。 而在内湖的婚礼习俗中,这三部分都放在纳采前面,作为非正式沟通,这样子有利于减少正式订婚后出现协调问题,把婚娶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文定前处理好,如果有问题就一拍两散,大家也好避免订婚以后悔婚的尴尬。 如问名-纳吉-请期都确定了,那就会安排纳采纳征,在内湖陈氏习俗中,纳采与纳征合并。
法理之外-我们应该默认贴吧有特权阶级的存在? 这两天我比较忙,因为出差,也没有太多关注吧友的论战,只是匆忙上了下贴吧,两次发文章,把我的感受说了下。 很多吧友有劝告我息事宁人,也有说法理之外,不外乎人情。原则是原则,变通还是应该有的。其实这个法理人情,大家心里都有一把秤,人情是放心里的,吧务管理按照人情,那条例又怎么要求吧友们遵守呢?可以对某个人人情或宽恕,也可以对某些人人情宽恕,那就等于对其他吧友是一种不平等,贴吧是一个公共场所,每个人的自由,都应该在不触犯他人的基础上,这是民主的最基本定义,各位吧友以后诉求民主的时候,希望能记得这点。 我和@明哥的摩擦,因为封禁仿ID而导致,当时有山寨ID模仿诸位吧友骂人,我做了封禁处理,明哥以为必须坚决封禁,永远封禁,而因为我没有给出确定的答复,我当时封禁的原因更主要是几个ID违反了辱骂他人的规定。我不是反对封禁高仿ID,但是我在执行吧务管理的时候,更优先按照规定办理,规定外的,作为一个小吧,我必须咨询一下意见。 明哥既然是如果痛恨高仿ID的存在,而且对别人高仿他的ID表示愤慨,那么在与我冲突以后,为什么又明知故犯,使用一览下流或者一览风流他爹之类,我不由说一声,好一个只许自己放火,不许他人点灯了,或许在他眼里,根本没有所谓的吧务管理,也没有所有的吧务条例。有的只是他凌驾与吧务管理之上的肆意妄为。最后我会行使吧务的管理权力,再次封禁@明哥的ID,因为根据吧务管理条例。 你们可惜继续喷我滥用权限。
月游荔湾 友人来访,赴陶陶居夜茶,餐后夜已晚。 带着闲暇悠哉的踱步,相较上下九下班的人群行色匆匆,幸福感油然而生。劣根性莫过于此,总是比较的别人痛苦时,方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快乐。看来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是不大可能感受到快乐的。或许有的人不会,当我自己确是抱着这种劣根性心态。 由上下九直走到恩宁路,应上下九下班需求,这里集聚了一些走鬼档,摊位摆放有些混乱,但却也有序,可是说是一种混乱秩序,经过是小吃的阵阵香味,若不是我也温饱过后,倒有想尝尝。 恩宁路是一条典型的骑楼街,夜幕下!清风飒爽,追寻大路两边昔日的繁华气息,不由忆起了康南海、梁任公、孙逸仙、汪兆铭、詹天佑等与广州息息相关的名人。而这恩宁路中还有詹天佑的估计,不过只是旧址复建,不可见当年模样了。一路走过,最为注眼的还是八和会馆,这一粤剧根源之地,旧式的门楼似在叙说着粤剧的风光昔迹,月色下,这古朴模样是否也在无奈着,已脱离时代的节奏了,前次看新闻说粤剧传承无人,其实何止粤剧,就是如国粹京剧,不也是在一个小圈子里,只能依靠国家的补助来称王称霸。莫说如我这代人,天命之年一辈,也在那个牛鬼蛇神的年代里,退离了传统艺术欣赏情趣。 从八会会馆再前走,就可以看到銮舆堂,这是八和会馆下的一个武生行,早先看戏,最喜就是武戏,故也多有了解武生功夫,实是不易,在建筑风格上銮舆堂和八和会馆基本一致。再往前走,人也越发稀少了,估计是已入子夜缘故,幼时于家风闻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有不夜之称,夜市繁华,与昼无异,忆起不由发笑,所谓三人成虎,大致如此。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回复 49463966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观”可理解为“审视”,“自”既是“自己、自心”,“在”简单理解为存在,菩萨是果位。合起来就是反思自身心,而有大觉之菩萨。《楞严经》就有说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观自在其实就是观世音,那么这里为什么称“自在”而不言“世音”,我以为“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般若经》为大智慧之纲要,故在此称“观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是言“修行到极深之境界”,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那是什么境界呢?梵语中“般若”是一词,大意为“智慧”,不是凡人身色感悟之聪明智慧,而是佛家专指解脱的“大智慧”,“波罗蜜多”也是一梵语,大意是“度到彼岸”,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修行境界高深到得大智慧解脱,度过苦海,达涅盘彼岸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蕴”是“聚结”,“色”是有形有相之物,世间物质皆是,“受”是指人身接触“色”的感觉,“想”是指接触物体以后形成的“感知印象”,“行”则是“行为,驱动色身造作诸业”,“识”也是比较不好理解,它可以理解为“各种行为驱动和心念”的聚结。“照”有大光明的意思,这里用“照”是指般若波罗蜜多的大境界,就像佛光一般,可以看穿“五蕴(色受想行识)”之虚假,明白一切皆“空”,“空”是一个佛学重要概念,非无非有是谓空,后面的“色不异空-亦复如是”就是对该状态的解释。 度一切苦厄:苦厄之所在,起于生死,皆是五蕴执有的缘故,所以上面言及五蕴皆空,自然可以解脱一切苦难。 所以以上的意思就是:审视自我存在的大智慧菩萨,修行到了度过涅盘彼岸的大智慧境界时,看到一切都是空的,也就了无牵挂,心中清净。(直译听起来相当没水平,只能大家看了上面以后,自己意会了)
继续我的水贴-读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学后而能习,以知识指导行事,当是善事。 2、有同种观点,是为朋,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当是乐事。 3、别人不了解你,甚至误会你所为时,不怒,淡然处之,是有大度容人之量,是谓之君子雅量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有子,名若;“礼之用,和为贵”也是他提倡的观念;论语全文称子夏、子游、子贡皆用名,而称有若、曾参为子,故前人以为,论语当为有若和曾参弟子所载,《史记》还记载:孔子即殁,弟子思慕。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2、从其行见其人,可谓知人;故于亲不孝,不能知亲恩者,我以为,必也不能感恩他人对其之善。 3、本立而道生,其实说明了坚定目标和信念的重要,我曾言:抉择比努力更重要。其实也有一些共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有人从孔子这话,再加上“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得出结论,孔子对言语持反对态度,那是偏见了。孔子门下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这是一反证。 2、孔子批评巧言令色,根由上我觉得是因为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思想上相逆。巧言令色,巧言媚人,则失之名正。 3、所以擅言,无可厚非,若卖弄言语,颠倒是非,则大恶。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