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LY♬
皓月蓝影1
关注数: 5
粉丝数: 8
发帖数: 1,356
关注贴吧数: 2
【转】怀庆之战:太平军围城僵持两月失利,对北伐军后来的败局影响 怀庆之战:太平军围城僵持两月失利,对北伐军后来的败局影响至大 太平天国北伐军,在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的率领下,于1853年6月23日撤离了朱仙镇,经中牟、郑州、荥阳,于26日到达汜水、巩县地区,在河南祀水县(今荣阳记水镇)的骨脾口渡过黄河后,7月2日,攻破了河南温县,虽受到乡宦李棠阶率众拦截,但太平军兵强将勇,战马与步兵连绵数十里,声势非常之浩大,渐渐地逼近了河南怀庆府,7月7日北伐太平军开始围攻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县),指挥部设在水北关汤帝庙,7月8日进至怀庆府城水北门,当夜便发起了攻城之战。 怀庆地势西、北面较高,东、南面较为低下,沁河、丹河在城东北汇合后趋向东南,形势险固,一向被视为黄河以北的军事重镇,素称为殷实之乡,又盛产火药,有卫河直通山东临清而入运河,顺流而上,可达天津。北伐军就此必须夺取怀庆,并以此补给军需粮饷,因而太平军志在必得。 怀庆之战:太平军围城僵持两月失利,对北伐军后来的败局影响至大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 怀庆府知府余炳焘、知县裘宝镛忽闻太平军大兵骤至,赶忙修缮城垣,架实火炮,加强城防。怀庆虽兵力甚少,但城池宽阔,城周有九里,墙高有四丈,宽两丈有余,易守难攻,知府余炳焘也是清廷中少有的守城将才,且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好,在城中大肆宣传南方来的“发匪”之种种“暴行”后,居然有六、七千名壮丁主动站出来协助守卫怀庆城,怀庆城的防御力量骤然间增加了不少。 怀庆之战:太平军围城僵持两月失利,对北伐军后来的败局影响至大 北伐太平军兵临城下,林凤祥先礼后兵,写信射入城内,向余炳焘劝降,可没料到余炳焘非但不降,还站在城头上向太平军破口大骂,林凤祥见情大怒,传令全军攻城。 当时城内仅有清军300人,连同团勇壮丁,总计不过万人。林凤祥等原以为可以迅速攻克,没想到北伐军虽然冒着城上飞来的乱矢和檑木、滚石奋勇攻城,但一直都屡攻不下,于是太平军将怀庆城团团围住,在城外建营立寨,一面阻援,一面继续攻城。攻城之激烈,半月中轰开城墙缺口三次,但均未能攻入。 太平军持云梯攻城,城上“矢石交下”,炮火轰呜,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两军又相持了五、六日,太平军从四面围困,多次猛烈强攻,但均被余炳焘击退,强攻不下,太平军便采取了惯用的挖地道、施放地雷的攻城办法,一面强攻,一面在城下挖掘地道,埋“地雷”将城墙炸垮,以达到攻城目的,此法是太平军的制胜法宝之一。太平军成功爆破两次,一次在怀庆东门炸出缺口,北伐军乘机冲入城内,岂料余炳焘拼死守住,最终未能入城。第二次太平军又在同一地点炸开城垣,并把守将知县裘宝镛炸得血流满面,不少北伐军部队又乘势冲入城中。但裘宝镛是个血性刚烈的汉子,他不顾伤痛,越战越勇,率领千余壮丁拼死抵抗,双方在城内展开激烈巷战,结果将入城的太平军全部歼灭。 怀庆之战:太平军围城僵持两月失利,对北伐军后来的败局影响至大 两次失利的打击后,林凤祥思量如果采取多处同时起爆的办法攻城,以怀庆有限的兵力,肯定无法兼顾。于是林凤祥使出个“遍地开花”,在怀庆东、西门同时设下地雷,试图左右夹击。但东门地雷起爆后,西门的地雷却跟太平军开了个玩笑,临阵前变成了哑炮,清军得以从容填堵东门缺口。太平军工兵排除了西门地雷故障后,正待起爆,岂奈遭逢天降暴雨,埋好的地雷、炸药都被淋成了哑炮,屡试屡踬。 怀庆之战:太平军围城僵持两月失利,对北伐军后来的败局影响至大 余炳焘是一个颇有心计的人,为了补充兵力,他不惜释放了城中犯人来助清军守城,太平军在此遇上了当中放出来的一个高人克星——曾当过挖煤工人的任随成,任随成久历江湖,智计十分出众,尤其擅长穴地攻城战术。此人与左宗棠等人见解不同的是,任随成搜寻地道不用盲人和挖坑,只需每日清晨在城上眺望城郊原野的野草,“草上无露则下有地道,远近曲折,一目了然”。这样,任随成以他多年堪察地理的经验,破解了太平军的挖地道攻城术,怀庆城有此牛人,穴地战术虽号称无敌,却再也无用武之地。北伐太平军辛苦挖掘的二十余处地道悉数被清军破坏,林凤祥被气得暴跳如雷。 北伐军围怀庆城将近两个月,城中已发生断粮的恐慌,城内已是弹尽粮绝,岌岌可危,但此时余炳焘仍指挥若定,虽“粮食将尽,每人日食面糊两餐,男子系令上城,妇女即面糊亦不能得”,硬是将太平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挡在怀庆城墙之下,甚至一度派出数百名壮丁缒城而出,袭太平军之后。余氏以区区数千之众力拒数倍于己之北伐军。 怀庆之战:太平军围城僵持两月失利,对北伐军后来的败局影响至大 此时,林凤祥只顾在怀庆与余炳焘纠缠不休,却不知大队的清军已兼程赴援。 清廷感到北伐军的威胁,慌忙从北方各省调遣大批军队过来抗击太平军。先后汇集清军约四、五万人,布列在怀庆的东北方向,阻挡住太平军向河北的进攻。清政府派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为钦差大臣,调集2万兵力赶到怀庆,由山东的尚书恩华、托明阿帮办军务,黄河南北各路的清军均属讷尔经额节制。讷尔经额从河南安阳移师怀庆外围清化镇指挥战斗,以大名总兵董占元统北路援军三千人为清化镇屏障;托明阿马步精锐四千人渡河进驻怀庆城东,距太平军营地五十里;胜保率领扬州追击来的兵马数千逼近太平军扎营。城外清军总数一万有余,占据怀庆城外的重要据点,开始进行对北伐太平军的反包围。 怀庆之战:太平军围城僵持两月失利,对北伐军后来的败局影响至大 林凤祥本来以优势的兵力逼迫怀庆,殊不知却会演变成腹背受敌的这种不利战局。太平军驻扎在怀庆城外,无险可据,形势非常之危急。面对着清军的内外夹攻,太平军一方面分兵拒援兵于数十里外,林凤祥一面督手下兵马,火速建造木城,作为进退攻防的防御阵地。在城外筑木石为台,台高于城墙,名曰木城。在木城外面挖掘壕沟,木城城墙上开凿施放枪炮的火力口。太平军的工兵素质的确高,不到数日功夫,就建成了木城12座。大的有两亩左右,小的有一亩左右,在泰山庙至东关火神庙有4座,南关至周庄有4座,东关北头至孤鬼坛左、社稷坛右(今水南关南头)有4座。每座木城环以木板,护以土堆,深沟高垒,既便于攻城,又可凭险进行御敌。由于怀庆城内守兵负隅顽抗,太平军便改变以往战术,从远处挖地道直达到城下,内置火药,以竹竿暗通药线引爆所谓的地雷,虽先后将城墙炸塌了三处,但都被守城的清军及时用砖石和杂物给堵塞住。 怀庆之战:太平军围城僵持两月失利,对北伐军后来的败局影响至大 胜保等人着急要解怀庆之围,驱赶着坚决不肯出营垒作战的士兵去攻打太平军木城。太平军在战斗中琢磨出了回马枪的战术:约十余合后,故退二、三十步,复一拥而进,谓之“回马枪"……视清军稍败时,则左右的太平军一齐追上,两军一合,后军随后一围,如连环把式,用长矛混战,将清军刺杀地下。然而此时北伐军在战略上缺乏谋划,且渡河时遭到了惨重打击,围困怀庆两月一无所获,这“回马枪”战术也无回天之力,在山东的尚书恩华援军到来后,太平军只得仓皇撤退。 从7月8日起开始围攻怀庆,太平军前后围城57天,原来太平军北伐军21军一共有五万人,到怀庆后减员至两万余人,因受清兵内外牵制,恐旷日持久,遭敌夹击,遂于9月1日,北伐军遂主动撤围挥师西进攻占济源,经王屋山、邵源入山西境内。太平军西去时,为防止清军追击,在营内悬羊于鼓上,羊蹄弹动鼓响,鼓声不绝,待清军次日发觉,太平军已不知去向,怀庆之围始解。 怀庆之战:太平军围城僵持两月失利,对北伐军后来的败局影响至大 因攻打围困怀庆长达近两个月,贻误了北伐最佳战机,至使清军能在北面从容地布防,并有时间作出调整和兵力的部署,当清军查明太平军战略意图后,调集了大量兵力进行重重围堵。此后,北伐太平军不能再走直路,只能穿越太行山走山西,再绕一个大圈子进入直隶。所以说怀庆之战,使太平军陷入了误区,按照太平天国军师东王杨秀清的意图,北伐军不应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要以极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直插北京,纵使无法攻下北京,也要把整个北方清军的部署搅得一塌糊涂。可是“兵贵神速”的北伐太平军在此殆误了战机,本应该是趁清军尚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前,闪击京师,而此战,北伐军与清军过于纠缠,可以说太平军北伐之败局,完全决定于怀庆城僵持的这两个月,怀庆之战,是太平军北伐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战役,此战失利,对北伐军后来的作战影响至关重大。 怀庆之战:太平军围城僵持两月失利,对北伐军后来的败局影响至大
【转】太平天国的中医们 发生在19世纪中叶、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由洪秀全领卍导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对清朝封建统卍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卍义战争。 在浩浩荡荡的太平军中,活跃着一支承续中医学的专业队伍。他们以良方妙剂给军民治病、以草木骨石为将士疗伤,有力地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
【转】曾国藩为什么五次拒绝称帝? 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 1.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 曾国藩是清朝的名臣,平民出生,清王朝对他来说有知遇之恩,再加上传统忠君爱国的影响,他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同时,他对权力并没有过多渴求,坐拥湘军30万,被劝5次称帝,依然拒绝称帝,可见并没有称帝野心。
【转】太平天国的“土营”是怎么回事?土营有多厉害
【转】试论湘军水师 一 创建时的优势 湘军水师较之太平军水师,创建之时就具备六点优势: 第一,太平军水师皆以沿江所征民船、商船编成,虽多到数万只,仅堪运输,不利战斗,简单改装后,作用不大,湘军水师战船均是专门研究,特制为战斗所用,数量虽少但质量甚佳。第二,湘军水师对于操舟、作战、施用炮械等军事技能,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第三,组织严密,调动灵活。第四,装备由广东自香港购运来的洋炮上千,火力极猛;太平军水师多用土炮,难以匹敌。第五,湘军水师将官综合素质较高。第六,湘鄂大后方常备船厂,从事修理、新制、补充及接济,多方面的支持源源不断;而太平军对其水师的完善重视不够。
【转】太平天国为何要放弃与英国结盟的大好机会?一直以来,对太 【转】太平天国为何要放弃与英国结盟的大好机会? 一直以来,对太平天国的失败。不少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不懂外交”,不会联合外国势力来对付清王朝。反而让清王朝联合外国侵略势力一同来对付自己,最后被联合剿杀。
【转】英国人目睹了清军虐杀太平军战俘 据《太平天国史料译丛》记载,1862年5月13日《印度泰晤士报》上刊载了一封一位英国军人亲眼目睹上海清军在刑场上用惨酷之刑屠杀太平军俘虏的一幕,作者这样写道: “我跟一大群人去清军屠杀俘虏的太平军,这批俘虏是英法两国军事当局交给清朝方面处死的。英法的军队既然帮助清朝俘虏太平军,自然他们也赞同清方这样残暴地屠杀俘虏。” “这批被俘的可怜虫,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从刚出世的婴孩,到八十岁蹒跚而行的老翁,从怀孕的妇人,到十至十八岁的姑娘,无所不有。清军把这些妇女和姑娘交给一批流氓,让恶徒们把她们带到僻静处所去强奸,强奸完了,再拖回来把她们处死。有些少女甚至昏倒了,也被拖到刽子手面前,刽子手将她们翻转来面朝天,撕去衣服,然后用刀直剖到胸口。刽子手们一面诅骂着,一面把被杀的妇女的乳房割下来,扔在她们的脸上。这批刽子手的技术可真巧,他们做剖腹工作,能不伤五脏,并且伸手进胸膛,把一颗冒热气的心掏出来。被害的人,直瞪着眼,看他们干这样惨无人道的事。一个怀孕八个月的被俘少妇,目睹上述惨状,她既不呻吟,也不叹气,她已忍受了无赖们的蹂躏,当她的婴儿从肚里剖出,被刽子手抓着一双小手提到她面前时,她看见流血的、战慄的胎儿,不由自主地从内心发出一种即便是虎狼听了也觉得凄惨的叫喊,她以最后的、非人的力量挣脱按住她的人,把胎儿抱在流血的胸怀里就死了,她把孩子抱得非常紧,甚至于无法分开,于是母子两人同被抛到尸堆上去。另外一位等着剖腹的少妇,手里抱着约十个月大一个喜笑活泼的婴孩,清军从她手里突然夺去了孩子,向刽子手抛去,刽子手当着这位少妇的面,便用利刃刺进这孩子的柔嫩胸膛。还有很多吃奶的婴儿,也从母亲怀里夺去剖腹。很多少壮的男俘虏,不但被剖腹,而且还受凌迟非刑。刽子手们割下他们一块一块的肉,有时塞到他们的嘴里,有时则抛向喧哗的观众之中。” 他愤怒地指出,“ 迄今为止,我所看见的、听到的、读过的,还没有能和清军开膛剖心这样可怕的残酷刑法相比的,上帝纵使宽恕英国参加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但如何能饶恕它参预对无防御力的妇女和柔弱无知的孩子们的疯狂屠杀呢!…” 他又写道,“同我一道去看屠杀太平军俘虏的F君,但场便吓得晕倒了,直到现在仍神志不清。我们从贫苦的英国人群压榨来的金钱,拿来帮助两手染着鲜血的恶徒们在中国作战,这是为了甚么!难道是为从中国得到黄 金的买卖吗?” 他最后写道,“英国人!假如你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儿被法国人、俄国人加以同样的虐待,你们将作如何的感觉?你们是不是要对他们尽情报复,才稍稍雪恨?上帝悲悯受苦的人,他看见了一切,也听见他们绝望的、痛苦的呼声。因此我们的一切行为必须公正,否则,上帝是不允许的。” 无独有偶,1863年6月13日,一直关注太平天国战事的英文《华北先驱报》亦发表了一封英印军第二十二联队随军医生麦塔孚的信,记述了清军将领程学启(太平军叛将)部在江苏太仓州残酷杀害太平军俘虏的景象: “…太仓被占领(5月3日,星期日)的次日,上午十一时光景,有七名俘虏被押送到卫康新附近清军营地。他们的衣服全被剥光,每个人被绑在一根木桩上面,受到了最精细的残忍酷刑。他们身体的各部分全被刺入了箭簇,血流如注。这种酷刑还不能满足那些刑卒的魔鬼般的恶念,于是又换了别种办法。他们从这些俘虏身上割下了,或者不如说是砍下了一片片的肉,因为根据当时景象看来,他们所用的行刑工具太钝了。这些肉挂着一点点的薄皮,令人不忍卒睹。…” “这些可怜的人们在数小时之内都一直痛苦地扭动着。大约在日落时分。他们被一个兽性的刽子手押到刑场上,这家伙手里拿着刀,他抓住这些不幸的牺牲者,用刀来回锯着,最后才把他们的头砍断一大部分,总算结束了他们的痛苦。”
【转】从《资政新篇》看洪仁玕的对外思想 摘要: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他新的时代特点。太平天国的ling导人也开始探索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就是第一部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资本主义道路的政纲。本文试通过《资政新篇》,分析洪仁玕的对外思想。 关键词:洪仁玕;《资政新篇》;对外思想
(转)剃发令.蓄发令.剪辫令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甲申年(1644)4月22日。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是日,绾兵驻防“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大明帝国宁远总兵吴三桂,开关揖入宿敌,清兵占北京,下江南。爱新觉罗·福临成了天下共主。 翌年,6月15日,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天。 这天,福临颁布了“剃发令”: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这是以死要挟汉人皈依满人的发式。汉族男儿蓄发,在他们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满人则不然,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以外的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有名江绍原者,近世文化名人,写过一本《发须爪》,说满人的辫子乃“马祖”崇拜的遗俗,就好比“马尾巴”。笔者则以为,满人的发式乃是出于一种实用目的:他们原是狩猎部族,剃发辫发,是为了防止头发被风吹散,遮住视线。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令下,有的地方官为表忠心,把期限缩短到3天,甚或1天。 如果说武力征服犹如暴风骤雨,那么“剃发令”就像晴天霹雳,汉人惊恐万状。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要发不要头,宁为发而死,高呼:“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 最悲壮的要数“江阴十日”。是年闰6月2日,江阴人举义,誓死捍卫颅上发。他们在阎应元、陈明遇的领导下,坚守城池81天,杀死清兵7.5万余人,有6.7万人战死城墙上下。城破,清兵连杀10天,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死于清兵刀下者又有17万多人,仅有53名老小幸免于难。 始作俑者,淄川孙之獬 每当谈起“剃发令”,人们就会大骂汉奸孙之獬,说他是罪魁祸首。 孙之獬,淄川人。他本是个满腹经纶的士子,中过进士,在天启2年(1622)的“大金榜”上,可以找到他的名字。这榜进士共409名,孙之獬位第三甲第215名。当过22年大明臣子,可清军一占北京,就投降了。降清的明臣很多,一朝天子一朝臣,人们并没有过多的指斥,惟孙之獬被众人唾骂,那原因是,他第一个剃发易冠。当时,朝臣分满汉两班,上朝的时候,满班大臣说他是汉人,不许他入班;汉班大臣说他是满人打扮,也不要他。孙之獬羞愧难当,遂奏请汉人一律剃发,于是,有了那道“剃发令”。于是,孙之獬成了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 孙之獬那颗“满式头”仅仅维系了3年。顺治4年(1647),反清志士攻进了淄川城,正在淄川老家的孙之獬被捉,人们找来锥子,在他剃得发亮的头上钻一个眼,栽一撮头发,硬是给他重植了一头黑发,痛得他狂呼大叫。人们不愿听,就又把他的嘴缝上。他那副嘴脸,让人们越看越恨,就又把他大卸八块……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己舅 脖子究竟硬不过钢刀,汉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发。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反抗形式之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