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7D7J5🐾 -
关注数: 0 粉丝数: 17 发帖数: 5,345 关注贴吧数: 1
《“科学妄想家”守则》 1. A -5 point starting credit. 起始分5分 2. 1 point for every statement that is widely agreed on to be false. 你的理论中每个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错误的观点,都给你1分 [这个不是重点,很多开创性的发现也会有1、2个不为大众接受的观点,所以只有1分] 3. 2 points for every statement that is clearly vacuous. 如果你的理论中有凭空想出来的观点,每个+2分 [这个倒是很明显的,不少妄想家的“论文”里充满了这种东西] 4. 3 points for every statement that is logically inconsistent. 如果你的理论中有逻辑上不自恰的论点,每个+2分 [有点难办,这些妄想家们通常是坚决不承认自己的自相矛盾的] 5. 5 points for each such statement that is adhered to despite careful correction. 如果你的某个论点被人认真的纠正,但你还是坚信这个观点的话,每一个+5分 [妄想家们通常忙于强调自己是对的,每个字都是不可动摇的真理,通常不会注意这些] 6. 5 points for using a thought experiment that contradicts the results of a widely accepted real experiment. 有和广为人知的物理实验结果违背的假想实验,每个+5分 [他们一般会试图去证明这些实验是虚幻的,或者说出于“学术欺骗”] 7. 5 points for each word in all capital letters (except for those with defective keyboards). 如果每个词都用大写,+5分(键盘出问题的除外) [西方妄想家有这等“好习惯”,不错,这个最容易分辨了] 8. 5 points for each mention of "Einstien", "Hawkins" or "Feynmann". 把爱因斯坦、霍金、或者是费曼的名字拼写错误,每一次+5分 [嘿嘿] 9. 10 points for each claim that quantum mechanics is fundamentally misguided (without good evidence). 声称(在没有足够好的证据的前提下)量子力学是从根本上的一种误导,每次+10分 [哇!这个在百度贴吧简直比比皆是,不过国内更多的是相对论] 10. 10 points for pointing out that you have gone to school, as if this were evidence of sanity. 用指出自己上过学来证明自己不是神智不清,+10分 [这个跟国外倒是不一样,甚至不少老“科妄”自豪的声称没读过书。以受过教育装点门面,或是以没受过教育为荣,到底哪个更可悲?] 11. 10 points for beginning the description of your theory by saying how long you have been working on it. 在开始谈论自己的理论之前先要介绍自己已经在这个理论上研究了多少年的,+10分 [这个也经常见到] 12. 10 points for mailing your theory to someone you don't know personally and asking them not to tell anyone else about it, for fear that your ideas will be stolen. 如果你把你的理论寄给不认识的人,却同时告诉他们不要把这个理论给别人传阅,以免被人剽窃的,+10分 [有时候他们真得很滑稽] 13. 10 points for offering prize money to anyone who proves and/or finds any flaws in your theory. 如果你出钱悬赏,征求有人能证明你的理论是错的(或者发现你的理论的瑕疵的),+10分 [又一个经典的共性,吧里这样的人也不少] 14. 10 points for each new term you invent and use without properly defining it. 如果你的理论里有你自己发明的名字,但却没有严格的定义它们,每一个+10分 [看来国内的这方面又输一着了,我看到的他们的论文好像从来都没有“严格定义”一说] 15. 10 points for each statement along the lines of "I'm not good at math, but my theory is conceptually right, so all I need is for someone to express it in terms of equations".
信使 老人是昨天才发现楼下那个听众的。这些天他的心绪很不好,除了拉琴,很少向窗外看。他想用窗帘和音乐把自己同外部世界隔开,但做不到。早年,在大西洋的那一边,当他在狭窄的阁楼上摇着婴儿车,在专利局喧闹的办公室中翻着那些枯燥的专利申请书时,他的思想却是沉浸在另一个美妙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他以光速奔跑……现在,普林斯顿是一个幽静的小城,早年的超脱却离他而去,外部世界在时时困扰着他。有两件事使他不安:其中一件是量子理论,这个由普朗克开始、现在有许多年轻的物理学家热衷的东西,让他觉得很不舒服,他不喜欢那个理论中的不确定性,“上帝不掷骰子。”他最近常常自言自语。而他后半生所致力的统一场论却没有什么进展,他所构筑的理论只有数学内容而缺少物理内容。另一件事是原子弹。广岛和长崎的事已过去很长时间了,甚至战争也过去很长时间了,但他的痛苦在这之前只是麻木的伤口,现在才痛起来。那只是一个很小的、很简单的公式,只是说明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事实上,在费米的反应堆建成之前,他自己也认为人类在原子级别把质量转化为能量是异想天开……海伦·杜卡斯最近常这么安慰他。但她不知道,老人并不是在想自己的功过荣辱,他的忧虑要深远得多。最近的睡梦中,他常常听到一种可怕的声音,像洪水,像火山,终于有一夜他被这声音从梦中惊醒,发现那不过是门廊中一只小狗的酣声。以后,那声音再没在他梦中出现。他梦见了一片荒原,上面有被残阳映照着的残雪。他试图跑出这荒原,但它太大了,无边无际。后来他看到了海,残阳中呈血色的海,才明白整个世界都是盖着残雪的荒原……他再次从梦中惊醒,这时,一个问题,像退潮时黑色的礁石一样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人类还有未来吗?这问题像烈火一样煎熬着他,他几乎无法忍受了。 作者: banshourenly 2007-1-13 11:29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信使(科幻)   楼下的那人是个年轻人,穿着现在很流行的尼龙夹克。老人一眼就看出他是在听他的音乐。后来的三天,每当老人在傍晚开始拉琴时,那人总是准时到来,静静地站在普林斯顿渐渐消失的晚霞中,一直到夜里九点左右老人放下琴要休息时,他才慢慢地离去。这人可能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学生,也许听过老人的讲课或某次演讲。老人早已厌倦了从国王到家庭主妇的数不清的崇拜者,但楼下这个陌生的知音却给了他一种安慰。   第四天傍晚,老人的琴声刚刚响起,外面下起雨来。从窗口看下去,年轻人站到了这里惟一能避雨的一棵梧桐树下。后来雨大了,那棵在秋天枝叶已很稀疏的树挡不住雨了。老人停下了琴,想让他早些走,但年轻人似乎知道这不是音乐结束的时间,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浸透了雨水的夹克在路灯下发亮。老人放下提琴,迈着不灵便的步子走下楼,穿过雨雾走到年轻人面前。   “你如果,哦,喜欢听,就到楼上去听吧。”   没等年轻人回答,老人转身走回去。年轻人呆呆地站在那儿,双眼望着雨中的夜景,仿佛刚才发生的是一场梦。后来,音乐又在楼上响了起来,他慢慢转过身,恍惚地走进门,走上楼去,好像被那乐声牵着魂一样。楼上老人房间的门半开着,他走了进去。老人面对着窗外的雨夜拉琴,没有回头,但感觉到了年轻人的到来。对于如此迷恋于自己琴声的这个人,老人心中有一丝歉意。他拉得不好,特别是今天这首他最喜欢的莫扎特的回族曲,拉得常常走调。有时,他忘记了一个段落,就用自己的想象来补上。还有那把价格低廉的小提琴,很旧了,音也不准。但年轻人在静静地听着,他们俩很快就沉浸在这不完美但充满想象力的琴声中。 作者: banshourenly 2007-1-13 11:29   回复此发言 --------------------------------------------------------------------------------
朝闻道 朝闻道   作者:刘慈欣   爱因斯坦赤道   “有一句话我早就想对你们说,”丁仪对妻子和女儿说,“我心中位置大部分都被物理学占据了,只是努力挤出了一个小角落给你们。对此我心里很痛苦,但也实在是没办法。”   他的妻子方琳说:“这话你对我说过两百遍了。”   十岁的女儿文文说:“对我也说过一百遍了。”   丁仪摇摇头说:“可你们始终没能理解我这话的真正含义,你们不懂得物理学到底是什么。”   方琳笑着说:“只要它的性别不是女的就行。”   这里,他们一家三口正坐在一辆时速达五百公里的小车上,行驶在一条直径5米的钢管中,这根钢管的长度约为三万公里,在北纬45度线上绕地球一周。   小车完全自动行驶,透明的车舱内没有任何驾驶设备。从车里看出去,钢管笔直地伸向前方,小车像是一颗在无限长的枪管中正在射出的子弹,如果不是周围的管壁如湍急的流水飞快掠过,肯定觉察不出车的运动。在小车启动或停车时,可以看到管壁上安装的数量巨大的仪器,还有无数等距离的箍圈,当车加速起来后,它们就在两旁浑然一体地掠过,看不清了。丁仪告诉她们,那些箍圈是用于产生强磁场的超导线圈,而悬在钢管正中的那条细管是粒子通道。   他们正行驶在人类迄今所建立的最大的粒子加速器中,这台环绕地球一周的加速器被称为爱因斯坦赤道,借助它,物理学家们将实现上世纪那个巨人肩上的巨人最后的梦想:建立宇宙的大统一模型。   这辆小车本是加速器工程师们用于维修的,现在被丁仪用来带着全家进行环球旅行,这旅行是他早就答应妻子和女儿的,但她们万万没有想到要走这条路。   整个旅行耗时六十个小时,在这环绕地球一周的行驶中,她们除了笔直的钢管什么都没有看到。不过方琳和文文还是很高兴很满足,至少在这两天多时间里,全家人难得地聚在一起。   旅行的途中也并不枯燥,丁仪不时指着车外飞速掠过的管壁对文文说:“我们现在正在驶过外蒙古,看到大草原了吗?还有羊群……通过俄罗斯,擦地日本北角。看,朝阳照到积雪的国后岛上了,那可是今天亚洲迎来的第一抹阳光……我们现在在太平洋底了,真黑,什么都看不见。哦不,那边有亮光,暗红色的,嗯,看清了,那是洋底火山口,它涌出的岩浆遇水很快冷却了,所以那暗红光一闪一闪的,像海底平原上的篝火。文文,大陆正在这里生长啊……”   后来,他们又在钢管中驶过了美国全境,潜过了大西洋,从法国海岸登上了欧洲的土地,驶过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第二次进入俄罗斯,然后从里海回到亚洲,穿过哈萨克斯坦进入中国。现在,他们正走完最后的路程,回到了爱因斯坦赤道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起点——世界核子中心,这也是环球加速器的控制中心。   当丁仪一家从控制中心大楼出来时,外面已是深夜,广阔的沙漠静静地在群星下伸向远方,世界显得简单而深邃。   “好了,我们三个基本粒子,已经在爱因斯坦赤道中完成了一次加速试验。”丁仪兴奋地对方琳和文文说。   “爸爸,真的粒子在这根大管子中跑这么一大圈,要多长时间?”文文指着他们身后的加速器管道问,那管道从控制中心两侧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丁仪回答说:“明天,加速器将首次以它最大的能量运行,在其中运行的每个粒子,将受到相当于一颗核弹的能量的推动,它们将加速到接近光速。这里,每个粒子在管道中只需十分之一秒就能走完我们这两天多的环球旅程。”   方琳说:“别以为你已经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这次环球旅行是不算的!”   “对!”文文点点头说:“爸爸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带我们在这长管子的外面沿着它走一圈,真正看看我们在管子里面到过的地方,那才叫真正的环球旅行呢!”   “不需要,”丁仪对女儿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你睁开了想像力的眼睛,那这次旅行就足够了,你已经在管子中看到了你想看的一切,甚至更多!孩子,更重要的是,蓝色的海洋红色的花朵绿色的森林都不是最美的东西,真正的美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想像力才能看到它。与海洋花朵森林不同,它没有色彩和形状,只有当你用想像力和数学把整个宇宙在手中捏成一团儿,使它变成你的一个心爱的玩具,你才能看到这种美……”
原子的运动 这是一门两学年的物理课,我们开设这门课程是着眼于你们,读者们,将成为物理学工作者。当然情况并非一定如此,但是每门学科的教授都是这样设想的!假如你打算成为一个物理学工作者,就要学习很多东西,这是一个200年以来空前蓬勃发展的知识领域。事实上你会想到,这么多的知识是不可能在四年内学完的,确实不可能。你们还得到研究院去继续学习。  相当出人意外的是,尽管在这么长时间中做了极其大量的工作,但却有可能把这一大堆成果大大地加以浓缩。这就是说,找到一些概括我们所有知识的定律。不过,即使如此,掌握这些定律也是颇为困难的。因此,在你对科学的这部分与那部分题材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前就让你去钻研这个庞大的课题的话,就不公平了。根据这种看法,前三章将略述物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科学的含义,这有助于你们对本学科产生一种切身的感受。  你们可能会问,在讲授欧几里德几何时先是陈述公理,然后作出各种各样的推论,那为什么在讲授物理学时不能先直截了当地列出基本定律,然后再就一切可能的情况说明定律的应用呢?(这样一来,如果你不满足于要花四年时间来学习物理,那你是否打算在4分钟内学完它?)我们不能这样做是由于两个理由。第一,我们还不知道所有的基本定律:未知领域的边界在不断地扩展。第二,正确地叙述物理定律要涉及到一些非常陌生的概念,而叙述这些概念又要用到高等数学。因此,即使为了知道词的含义,也需要大量的预备性的训练。的确,那样做是行不通的,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来。  大自然整体的每一部分始终只不过是对于整个真理——或者说,对于我们至今所了解的整个真理——的逼近。实际上,人们知道的每件事都只是某种近似,因为我们懂得,到目前为止,我们确实还不知道所有的定律。因此,我们之所以需要学习一些东西,正是为了要抛弃以前的谬见,或者更可能的是为了改正以前的谬见。  科学的原则——或者简直可称为科学的定义为:实验是一切知识的试金石。实验是科学“真理”的唯一鉴定者。但是什么是知识的源泉呢?那些要检验的定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为我们提供了种种线索,因此可以说是实验本身促成了这些定律的产生。但是,要从这些线索中作出重大的判断,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去对蕴藏在所有这些线索后面的令人惊讶、简单、而又非常奇特的图象进行猜测,然后,再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究竟对不对。这个想象过程是很艰难的,因此在物理学中有所分工,理论物理学家进行想象、推演和猜测新的定律,但并不做实验;而实验物理学家则进行实验、想象、推演和猜测。  我们说过,自然的定律是近似的:起先我们找到的是“错”的定律,然后才发现“对”的定律。那么一个实验怎么可能是“错误”的呢?首先通常是:仪器上有些毛病,而你又没有注意,但是这种问题是容易确定的,你可以反复检查。如果不去纠缠在这种次要的问题上,那么实验的结果怎么可能是错误的呢?这只可能是由于不够精确罢了。 例如,一个物体的质量似乎是从来不变的:转动的陀螺与静止的陀螺一样重。结果就发现了一条“定律”:质量是个常数,与速率无关。然而现在发现这条“定律”却是不正确的。质量实际上随着速度的加大而增加,但是要速度接近于光速才会显著增加。正确的定律是:如果一个物体的速率小于100海里/秒,那么它的质量的变化不超过百万分之一。 在这种近似形式下,这就是一条正确的定律。因此,人们可能认为新的定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有意义的差别。当然,这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对于一般的速率我们当然可以忘掉它,而用简单的质量守恒定律作为一种很好的近似。但是对于高速情况这就不正确了:速率越高,就越不正确。  最后,最有趣的是,就哲学上而言,使用近似的定律是完全错误的。纵然质量的变化只是一点点,我们的整个世界图景也得改变。这是有关在定律后面的哲学或基本观念的一件十分特殊的事,即使是极小的效应有时在我们的观念上也要引起深刻的变化。
重建:屁的成分 屁的成分   作者:[美]吉姆·道森   好吧,以下有点儿专业化了,但我只会说一遍,因此注点儿意,看仔细了。和喷气发动机将煤油燃料转化成喷薄而出的一声巨响一样,你创生一个屁,同样也是将结肠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转换成肠内之气,然后将这些气从一个小孔里排出。这个小孔外覆盖着脂肪皱褶——直肠黏膜的棕色部分,气体排出时这些覆盖物便会振动,通常还会造成肉质的喧响。因此你越是挤压,你放的屁就会越响。   大多数的屁是由大肠杆菌和你肠内的其他细菌创造的。这些细菌吃着你体内发酵的食物,然后一起微观地放屁;你咽下的空气和腹中的碱性分泌物同样对你的屁有一定影响。平均算来,一个屁大约由59%的氮、21%的氢、9%的二氧化碳、7%的甲烷以及4%的氧气组成——所有这些气体都是无味的。但其中还有不足1%是由微量的其他化学物组成——比如氨和粪臭素,这些化学物会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刺激性气味,一亿份空气中只要有一份此类气体,人们就能闻出;如果五角大楼能将这些化学物浓缩成一种气体化合物,那么,我们甚至可以不需要核武器,就能造成大规模杀伤了。通常,屁里面总会混有硫化氢,它们大多来自黏液,使屁带上一种臭鸡蛋的气味。(事实上,明尼阿波利斯的退伍军人政府医院里有一位名叫迈克尔·莱维特的医生就说过,硫实在是屁里面最糟糕的成分。)   由于有氢、氧、甲烷的混合,屁和普通的沼气并无二致——它们同样具有爆炸性和可燃性,足以造成一次轻微的爆炸。如果某个屁正想夺路而出时,你举一根火柴到肛门边上,那火苗马上就会变成蓝色,并骤然一闪,引起你的哥们儿一阵雀跃。如果火焰足够猛烈的话,它还会烤焦你屁股上的毛呢。   屁从你肛门里放出时,温度都是华氏98.6度,这和你自己或者你排的粪一样。但这只是在你意识到它之前的温度,之后它便会在此基础上变热或变冷,这取决于你放屁的环境,是在暴风雪天气呢,还是在一只极可意的浴缸里。一旦屁获得了释放,混入这花花世界,它马上就会从“爆炸点”撒腿狂跑,其速度有人测量过,竟高达3米每秒。这可比只能迈着小猫步慢慢爬行的雾快多了。   如果你担心自己中了老是放屁的慢性瘟疫,那你大可不必紧张,因为你身边还有3000万美国人民陪着你呢。按那些懒人的说法,这些人放屁实在是过了分。而且,3000万这个数字也已超过了全国人口的10%。最近,放屁已变得越来越寻常,而我们还在不断地往自己的食谱中加入纤维食物。催生屁最平常的食物包括奶制品、干豆荚和干豌豆、黄瓜、燕麦麸、卷心菜、生椰菜、洋葱、芹菜、苹果、香蕉(尤其是绿香蕉)、杏、西瓜、肥肉、高脂肪的谷类食品、栗子、面包以及意大利面制品。如果自来水含有大量化学物质,那同样也该算入此列。至于碳酸饮料,比如汽水——呵呵,我就用不着再跟你说它们的妙用了。   如果你是个大男人,饮食又健康,那么你每天会排出体内四分之一的气体,分派出去大概是平均每天10—15个屁,大小不等。197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过一位明尼苏达州的病人,在五年时间内,他平均每天放了34个屁。有一次,仅四小时,他就连放了70个屁。他保持的最高纪录是每天141个屁。正因为此,他几乎没什么朋友。女人放屁会少些,她们每天大约会放八九个屁。有时候你可能并不曾注意自己放过了屁。随着年岁增大,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频繁地放屁,因为你的肠子已逐渐失去了弹性,因此就越来越难存住过多的气体。通常情况下,气体会在白天积累,当你晚上睡觉时再逃逸而出。极端的人可能会把被子拉起来盖住头,那样可好,他就可以更充分地享受屁的芬芳了。   有些人一提到屁就皱鼻子,却没想到放屁也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倘若没有屁,我的朋友啊,你就将生活在一个屎漫天的世界里了。困在你结肠各个直角弯里的气都可能令你的胸部和胳膊疼痛难当,就像心脏病发作时的症状一样。肠子长时间的鼓胀也可能会引发各种健康隐患。如果气体在体内囚禁得太久,它一定会令你苦不堪言。荷兰的两位科学家曾于1994年向世人宣布,为了你的身体健康,不管你愿意与否,你每天都得放大约15个屁。   有时候周围的人可能把你的腹鸣与屁相混淆,因此你总会窘迫不安。气泡经过你小肠内的液体时会发出汩汩的声音,那确实与屁相差无几。你会感到羞愧,因为某人会把它当成一个屁了(而事实上那仅是一个正等着被释放的初生的屁),于是你便常常解释,那是你的肚子在发牢骚呢.
观察液氮的沸腾现象 实验名称:观察加金属后液氮的沸腾现象 实验目的:观察加金属后液氮沸腾的剧烈程度随时间的改变,及与所放金属种类,形状的关系 实验器材:液氮,杜瓦瓶,铜棒,铁制镙帽,小铝板,干毛巾(用来放铜棒等) 实验步骤: 1、在杜瓦瓶中倒入液氮 2、放入铜棒,观察现象 3、取出铜棒,放入铝板,观察现象 4、取出铝板,放入铁镙帽,观察现象 5、将表面已结有一层冰的铜棒浸入一半在液氮中 6、将表面以结有一层冰的铝板浸没在液氮中 作者: banshourenly 2006-12-13 17:44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观察液氮的沸腾现象 实验现象: 1、放入铜棒(尺寸:长3CM,直径1.5CM),一开始剧烈沸腾,1--2分钟后,沸腾剧烈程度有所下降,此时突然剧烈沸腾,剧烈程度比刚放入时要高,持续时间为5秒,然后体系平衡(不再有沸腾) 作者: banshourenly 2006-12-13 17:44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观察液氮的沸腾现象 2、放入铝片(尺寸:直径3CM,厚3MM)现象同上,只是第二次突发的沸腾时间很短,只有2秒左右。再放入小铝片(尺寸:直径1CM,厚2MM)现象同上,只是第二次突发的沸腾时间更短,只有1秒左右 作者: banshourenly 2006-12-13 17:45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观察液氮的沸腾现象 3、放入铁制镙帽(尺寸:长2CM,直径0.8CM)现象同上,第二次突发的沸腾时间介于铜棒和铝板之间 作者: banshourenly 2006-12-13 17:45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观察液氮的沸腾现象 结论:放入不同的金属,都会出现第2次突发的沸腾,和金属的体积,表面积有关 作者: banshourenly 2006-12-13 17:45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观察液氮的沸腾现象 4、铜棒表面有冰,放一半在液氮中,浸入液氮中的冰层消失,出现第二次沸腾后,铜棒表面液氮表面以上的冰层从液面开始到铜棒顶部逐渐消失 5、把表面有冰层的铝板完全浸入,冰层不消失 作者: banshourenly 2006-12-13 17:46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观察液氮的沸腾现象 ``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泫灵 2006-12-13 18:03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观察液氮的沸腾现象 关于液氮二次沸腾的原因,我首先问了负责高温超导实验的一位老师,他说不光是液氮沸腾是这样,好多自然现象也是这样,状态不是连续的改变,然后我又问了问上学期教我们热学的老师,他说如果只有一种金属发生这种现象,有可能是在液氮温度那发生了一个相变,有相变潜热,但3种金属都发生这种现象,估计这种解释有问题,下一步建议我做石英和玻璃的比较实验,因为石英有晶格而玻璃没有,我打算试试,不过估计要到下个星期了,实在找不出原因,我打算直接打电话问南大负责液氮汽化热的老师,他们好象以前发现这个问题后翻了很多资料,然后已经找到了原因 作者: banshourenly 2006-12-13 18:12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观察液氮的沸腾现象 有没有液氮重量变化的数据? 作者: 物之理 2006-12-13 18:54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观察液氮的沸腾现象 很遗憾,本来打算在电子天平上做的,用秒表来记时,但杜瓦瓶是临时找的泡沫塑料,较浅,怕液氮溅出来烫伤电子天平,所以没有液氮重量变化的数据,下次去做实验会自制一个好一点的杜瓦瓶,就可以放在电子天平上测了
请教一下,什么是<真空衰变>? 请教一下,什么是<真空衰变>? 作者: 61.55.0.* 2006-12-24 21:27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请教一下,什么是<真空衰变>? 这个没有听说过 好像在宇宙产生时,是从伪真空帅变成了真空 作者: zmt0516 2006-12-26 10:23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请教一下,什么是<真空衰变>? 就是把真空当成物质来想 然后想到有能级的跃迁 然后就写了篇论文 作者: addmyin 2006-12-31 03:51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请教一下,什么是<真空衰变>? 真空衰变 量子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沃纳·海森伯( Werner Heisenberg ) 的不确定原理。根据这一原理,量子物体的所有属性都不具有完全确定的值。例如,一个光子或一个电子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确定的动量。对一确定的时刻,它也不可能有确定的能量。这里我们关心的是能量不确定性。尽管在宏观世界里能量是守恒的(它既不能创造也不会消失),但是在亚原子量子领域里这个定律就失效了。能量可随时自发出现无法预言的变化。所考虑的时间间隔越短,这种量子随机涨落就越大。实际上,粒子可以从我们不知道的某个地方借来能量,只要这份能量马上归还就行。海森伯不确定原理的准确数学形式要求大宗的能量借贷必须很快归还,而少量的借贷则可保留较长的时间。 能量的不确定性会引出一些奇怪的效应,诸如光子那样的粒子可以突然从虚无中生成,不过过后它又马上再度消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概率便是上述奇怪效应中的一种。这种粒子依靠借来的能量,因而也是依靠借来的时间得以生存。我们看不到它们是因为它们只是闪电般地一现即没,但是又确实在原子系统的特性中留下它们曾存在过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是可以测量的。事实上,通常认为的真空确实充满着川流不息的一群群这类瞬时存在的粒子,它们不仅有光子,还有电子、质子相别的所有粒子。为了把这种瞬时粒子与我们比较熟悉的永久粒子相区别,前者称为“虚”粒子,而后者则称为“实”粒子。 除瞬时性外,虚粒子与实粒子是完全相同的。实际上,如果用某种方法从外界补充足够的能量偿还海森伯能量借贷的话,那么虚粒子就有可能升格为实粒子,而且与其他同种实粒子没有任何区别。例如,一个虚电子在典型情况下只能存在大约 10-21 秒。 在它短促的生存期中,虚电子并非静止不动,它在消失之前可以走过 10-11 厘米的距离(作为比较,原子的直径约为 10-8 厘米)。如果这个虚电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能量(譬如说从电磁场),它就未必会消失,而是可以作为一个完全普通的电子继续存在。 尽管看不见这些虚粒子,但它们实实在在存在于真空之中。这不仅因为真空包含一个潜在的永久性粒子库,还因为尽管它们以半真半虚的形式出现,这些幽灵般的量子实体依然会留下它们的活动痕迹,而且可以探测到。例如虚光子的效应之一是使原子的能级发生极少量的偏移。它们也能使电子磁矩发生同样细微的变化。这些细微然而却很重要的变化已用光谱技术精确地测量到。 考虑到亚原子粒子一般不自由移动,但要受到各种与粒子种类有关的力的作用,对上述简单的量子真空图象要作些修正。这种种力也在相应的虚粒子之间发生作用。因此,也许存在不止一种真空态。许多可能的“量子态”的存在是量子物理的普遍特征。最为熟知的是原子的各种能级。这里,一个绕原子核转动的电子可以有某些非常确定的能态,而这些能态又对应着确定的能量。最低的能级称为基态,它是稳定的。较高的能级称为激发态,它们是不稳定的。如果一个电子闯入一个较高的能态,它会向下跃迁返回基态,而跃迁的途径可以不止一种。这种激发态有很确定的“衰变”半衰期。
线性谐振子的量子力学振动解 线性谐振子的量子力学振动解 一维线性谐振子的势能U(X)=mω^2X^2/2(m为谐振子的质量,ω是其振动频率),带入定态薛定谔方程 [-h^2/8mπ^2*d^2/dX^2+U(X)]ψ(X)=Eψ(X) (1) [方程中,ψ为谐振子体系的波函数,E为本征能量,h为普朗克(Planck)常数],既有 h^2/8mπ^2*d^2ψ/dX^2+(E- mω^2X^2/2)=0 (2) 令x=αX=(mω2π/h)^(1/2),λ=2E2π/hω,则方程变为 d^2ψ/dX^2+(λ-x^2)ψ(x)=0 (3) 当x趋于无穷大时,可省去λ,容易看出ψ(x)=e^(-x^2/2) 是 d^2ψ/dX^2-x^2ψ(x)=0 在x趋于无穷大时的近似解。将其作为方程(3)的渐近解,于是当x有限时可令 ψ(x)= e^(-x^2/2) y(x) (4) 代入(3)便得 y’’(x)-2xy’(x)+( λ-1)y(x)=0 (5) 这个2阶常微分方程称为厄密方程的常点。因此便把解展开成以x0=0为中心的泰勒级数,即 y(x)=∑akx^k (k从0到无穷大求和) 代入式(5)得 ∑ak k(k-1)x^(k-2)-2ak kx^k+∑ak(λ-1)x^k=0 (第一个连加号为2到正无穷, 第二个连加号为1到正无穷, 第三个连加号为0到正无穷。) 由x^k项的系数和为0可得 (k+2)(k+1) ak+2-2kak+(λ-1) ak=0 这就是系数的递推公式 ak+2= (2k+1-λ) ak/(k+2)(k+1) (6) 由该式可从a0推出a2,a4,….,从a1推出a3,a5, …。于是,偶次幂项系数为a2n=(4n-3-λ) a2n-2/2n(2n-1)=(4n-3-λ)(4n-7-λ) a2n-4/2n(2n-1)(2n-2)(2n-3)=(1-λ)(5-λ)***(4n-3-λ) a0/(2n)! 而奇次幂的系数为a2n+1=(4n-1-λ)a2n-1/(2n+1)2n=(3-λ)(7-λ)***(4n-1-λ)a1/(2n+1)! 把偶次幂和奇次幂项分别归并(并取a0=1,a1=1),则有 y0(x)=1+(1-λ)x^2/2!+(1-λ)(5-λ)x^4/4!+ …+(1-λ)(5-λ)…(4n-3-λ)x^2n/(2n)!+ … (7) y1(x)=x+(3-λ)x^3/3!+(3-λ)(7-λ)x^5/5!+…+(3-λ)(7-λ)…(4n-1-λ)x^(2n+1)+ … (8) 那么y(x)=Ay0(x)+By1(x) (9) 由递推公式容易看出|ak/ak+2|=∞(x→∞),即表示级数y0,y1的收敛半径R=∞(厄密方程的p(x),q(x)在开复平面上解析),就是说,只要x有限,级数便收敛。反过来说,若x→∞,y(x)还是要趋于无穷大。因此,为了保证x→∞时y(x)有限,就必须将级数在某一项截住。 当λ=2k+1=4n+1或4n+3时y0(x)或y1(x)成为多项式,于是y(x)分别取y0(x)或y1(x)的单支,而舍去另一支y0(x)或y1(x),这里k=0,1,2,3,…。此时的y(x)称为厄密多项式,分别记以H0(x),H1(x),H2(x),…;k即为厄密多项式Hk(x)的阶数。这类多项式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函数。而λk-1=2k(偶数) (10) 是一些分立的(离散的)数值,称为厄密方程的本征值。由λ=2E2π/hω可得Ek=(k+1/2)hω/2π (11) 这表示能量取分立的(离散的)数值,即所谓的能量量子化。
【 硫,SULPHUR,】性质大全 硫,SULPHUR,源自sulphur——《圣经》中记载的硫黄名称,是上古时期即已认识的元素。在现代工业的每一部门中都可发现它的用途。总括来说,制造火柴,杀虫剂和橡胶轮胎等都得用它。美国每年消费的硫,几乎有百分之九十是用在制造硫酸上。 硫的发现简史 硫在远古时代就被人们知晓而使用了。硫在自然界中存在有单质状态,每次火山爆发都会把地下大量的硫带到地面。硫还和多种金属形成硫化物和各种硫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单质硫具有鲜明的橙黄色,燃烧时形成强烈的臭味,金属硫化物矿在煅烧过程中,或者落进古代人们的篝火中时,同样发生硫在燃烧时所产生的气味。在西方,古代人们认为硫燃烧所形成的浓厚的烟和强烈的臭味能够驱除魔鬼,在古罗马,人们用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清扫消毒住屋或漂白布匹,在庞贝城的发掘中,发现一幅画,画中有一个盛有硫黄的铁盘,在铁盘的上面是悬吊物体的装置。我们的祖先首先把硫用来制造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当时的火药是硫黄、硝石和木炭的混合物。 在1776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先确定了硫的不可分割性,认为它是一种元素。它的拉丁名称为sulphur,传说来自印度的梵文sulvere,原意为鲜黄色,它的英文名称为sulfur。化学符号为S。 硫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45%,是一种分布较广的元素。它在自然界中以两种形态出现——单质硫和化合态硫。天然的硫化合物包括金属硫化物、硫酸盐和有机硫化合物三大类。最重要的硫化物矿是黄铁矿FeS2,它是制造硫酸的重要原料。其次是黄铜矿CuFeS2、方铅矿PbS、闪锌矿ZnS等。硫酸盐矿以石膏CaSO4·2H2O和Na2SO4·10H2O为最丰富。有机硫化合物除了存在于煤和石油等沉积物中外,还广泛地存在于生物体的蛋白质、氨基酸中。单质硫主要存在于火山附近。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chemsir 2006-12-17 21:09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 硫,SULPHUR,】性质大全 同素异形体 单质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最常见的是斜方硫和单斜硫。 斜方硫亦称为菱形硫或α-硫,单斜硫又叫β-硫。斜方硫在368.4K以下稳定,单斜硫在368.4K以上稳定。368.4K是这两种变体的转变温度,在这个温度时这两种变体处于平衡状态: 斜方硫是室温下唯一稳定的硫的存在形式,所有其它形式的硫在放置时都会转变成晶体的斜方硫。 斜方硫和单质硫都易溶于CS2中,都是由S8环状分子(皇冠构型)组成的,在这个环状分子中,每个S原子采取sp3杂化态,与另外两个硫原子形成共价单键相联结。在此构型中键长是206pm,内键角为108°,两个面之间的夹角为98°。 物理性质 硫为黄色晶状固体,熔点为385.8K(斜方硫)和392K(单斜硫),沸点717.6K,密度为2.06g·cm-3(斜方硫)和1.99g·cm-3(单斜硫)。它的导热性和导电性都很差,性松脆,不溶于水,能溶于CS2中。从CS2中再结晶,可以得到纯度很高的晶状硫。 硫在熔化时,S8环状分子破裂并发生聚合作用,形成很长的硫链。此时液态硫的颜色变深,粘度增加。温度高于563K时,长硫链就会断裂成较小的短链分子,所以粘度下降。当温度达到717.6K时,硫开始沸腾,硫变成蒸气,蒸气中有S8、S6、S4、S2等分子存在。在1473K以上时,硫蒸气离解成S原子。 若把熔融的硫急速倾入冷水中,缠绕在一起的长链状的硫被固定下来,成为能拉伸的弹性硫。但放置后,弹性硫会逐渐转变成晶状硫。弹性硫与晶状硫不同之处在于:晶状硫能溶解在CS2中,而弹性硫只能部分溶解。 化学性质 硫能形成氧化态为-2、+6、+4、+2、+1的化合物,-2价的硫具有较强的还原性,+6价的硫只有氧化性,+4价的硫既具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硫是一个很活泼的元素,表现在: (1) 除金、铂外,硫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直接加热化合,生成金属硫化物。
【 硅 SILICON,】性质大全 硅(音归)SILICON,源自silex,意为“打火石”;1823年发现,为世界上第二最丰富的元素——占地壳四分之一。砂石中含有的大量二氧化硅,也是玻璃和水泥的主要原料。纯硅则用在电子元件上,譬如启动人造卫星一切仪器的太阳电池,便用得上它。 硅的简介 硅在地壳中的丰度为27.7%,在所有的元素中居第二位,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和硅结合形成的二氧化硅SiO2,占地壳总质量的87%。硅以大量的硅酸盐矿和石英矿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果说碳是组成生物界的主要元素,那么,硅就是构成地球上矿物界的主要元素。 我们脚下的泥土、石头和沙子,我们使用的砖、瓦、水泥、玻璃和陶瓷等等,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质,都是硅的化合物。硅,真是遍布世界,俯拾即是的元素。 由于硅易于与氧结合,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存在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chemsir 2006-12-17 20:59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 硅 SILICON,】性质大全 硅的物理性质 硅有晶态和无定形两种同素异形体。晶态硅又分为单晶硅和多晶硅,它们均具有金刚石晶格,晶体硬而脆,具有金属光泽,能导电,但导电率不及金属,且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具有半导体性质。晶态硅的熔点1410C,沸点2355C,密度2.32~2.34g/cm3,莫氏硬度为7。 单晶硅和多晶硅的区别是,当熔融的单质硅凝固时,硅原子以金刚石晶格排列成许多晶核,如果这些晶核长成晶面取向相同的晶粒,则形成单晶硅。如果这些晶核长成晶面取向不同的晶粒,则形成多晶硅。多晶硅与单晶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物理性质方面。例如在力学性质、电学性质等方面,多晶硅均不如单晶硅。多晶硅可作为拉制单晶硅的原料。单晶硅可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纯净的物质了,一般的半导体器件要求硅的纯度六个9以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要求更高,硅的纯度必须达到九个9。目前,人们已经能制造出纯度为十二个9 的单晶硅。单晶硅是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 无定形硅是一种黑灰色的粉末。 硅的化学性质 硅在常温下不活泼,其主要的化学性质如下: (1)与非金属作用 常温下Si只能与F2反应,在F2中瞬间燃烧,生成SiF4. 加热时,能与其它卤素反应生成卤化硅,与氧反应生成SiO2: 在高温下,硅与碳、氮、硫等非金属单质化合,分别生成碳化硅SiC、氮化硅Si3N4和硫化硅SiS2等, (2)与酸作用 Si在含氧酸中被钝化,但与氢氟酸及其混合酸反应,生成SiF4或H2SiF6: (3)与碱作用 无定形硅能与碱猛烈反应生成可溶性硅酸盐,并放出氢气: (4)与金属作用 硅还能与钙、镁、铜、铁、铂、铋等化合,生成相应的金属硅化物。 硅的用途 ①高纯的单晶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单晶硅中掺入微量的第IIIA族元素,形成p型硅半导体;掺入微量的第VA族元素,形成n型和p型半导体结合在一起,就可做成太阳能电池,将辐射能转变为电能。在开发能源方面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材料。 ②金属陶瓷、宇宙航行的重要材料。将陶瓷和金属混合烧结,制成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它耐高温,富韧性,可以切割,既继承了金属和陶瓷的各自的优点,又弥补了两者的先天缺陷。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能抵挡住高速穿行稠密大气时磨擦产生的高温,全靠它那三万一千块硅瓦拼砌成的外壳。 ③光导纤维通信,最新的现代通信手段。用纯二氧化硅拉制出高透明度的玻璃纤维,激光在玻璃纤维的通路里,无数次的全反射向前传输,代替了笨重的电缆。光纤通信容量高,一根头发丝那么细的玻璃纤维,可以同时传输256路电话,它还不受电、磁干扰,不怕窃听,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光纤通信将会使 21世纪人类的生活发生革命性巨变。
氯,CHLORINE 】性质大全 氯,CHLORINE,源自chloros,意为“绿黄”,1774年发现。它能和其他元素化合的数目,差不多和氟一样多,只是略逊一筹而已。它有足够的强烈作用力,能用来制造漂白剂,本身是一种消毒剂和有毒的气体。纯氯通常是由电解食盐(NaCl)所收集来的。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chemsir 2006-12-17 17:40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 氯,CHLORINE 】性质大全 在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Scheele K W,1742-1786)在从事软锰矿的研究时发现:软锰矿与盐酸混合后加热就会生成一种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这种气体微溶于水,使水显酸性。能漂白有色花朵和绿叶,还能和各种金属发生反应。当时,大化学家拉瓦锡认为氧是酸性的起源,一切酸中都含有氧。舍勒及许多化学家都坚信拉瓦锡的观点,认为这种黄绿色的气体是一种化合物,是由氧和另外一种未知的基所组成的,所以舍勒称它为“氧化盐酸”。但英国化学家戴维(Davy S H,1778-1829)却持有不同的观点,他想尽了一切办法也不能从氧化盐酸中把氧夺取出来,他怀疑氧化盐酸中根本就没有氧存在。1810年,戴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所谓的氧化盐酸不是一种化合物,而是一种化学元素的单质。他将这种元素命名为“Chlorine”。它的希腊文原意是“绿色”。中文译名为氯。 氯单质及其性质 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标准状况下,1LCl2重3.21g大约是同体积空气质量的倍。Cl2极易液化,如果使之冷却至239K或常温时在0.6MPa下,氯气就会变成黄绿色油状液体。液氯在172K还可以凝固成黄色固体。 氯气具有强烈的窒息气味,有毒!吸入少量时会刺激鼻腔和喉头黏膜,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就会窒息死亡。发生氯气中毒时可吸入酒精和乙醚的混合蒸气作为解毒剂。吸入氨水蒸气也有效。 氯气可用于纸浆和棉布的漂白,也可用于饮水的消毒。大量的氯用于制取盐酸、农药、染料以及对碳氢化合物的氯化,如制取氯仿、聚氯乙烯等聚合物。 氯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为0.031%,主要以氯化物的形式蕴藏在海水里,海水中含氯大约为1.9% 。在某些盐湖、盐井和盐床中也含有氯。 氯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Cl原子显著地表现出结合电子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氯最典型的化学性质。因此它的单质Cl2气是很强的氧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氯可以表现出由-1到+7的多种氧化态,它的化学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氯与金属的反应 2、氯与非金属的反应 3、氯与水的反应 4、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5、氯气的制备 作者: chemsir 2006-12-17 17:41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 氯,CHLORINE 】性质大全 氯与金属的反应 氯气能与各种金属作用,反应比较剧烈。例如钠、铁、锡、锑、铜等能在氯气中燃烧,甚至连不与氧气反应的银、铂、金也能与氯气直接化合。 但氯气在干燥的情况下不与铁作用,因此可以把干燥的液氯贮存于铁罐或钢瓶中。 氯与非金属的反应 氯能与大多数非金属单质直接化合,反应程度虽不如氟猛烈,但也比较剧烈。例如氯能与磷、硫、氟、碘、氢等多种非金属单质作用生成氯化物。 氯与水的反应 卤素单质较难溶于水,卤素与水可能发生以下两类反应: (1)X2 + H2O = 2HX + 1/2 O2↑ (2)X2 + H2O = HX + HXO (X= F、Cl、Br、I) 氟由于不能生成正氧化态的化合物,所以它与水不发生歧化反应。 氯与水反应的事实 氯与水反应 常温下一体积的水可以溶解约两个半体积的氯气,这种溶液叫氯水。 Cl2 + H2O== HCl + HClO Cl2与水的反应是歧化反应,但在纯水中该反应进行的程度只约占三分之一,如果在碱性条件下,歧化反应进行得彻底,生成氯化物和次氯酸盐。
为什么CO可燃(与O化合)而CO2不能? 为什么CO可燃(与O化合)而CO2不能? 列宁说“不要以为我们的知识是固有的和不变的,要分析从无知中怎样出现了知识,不完全不确切的知识怎样变成了更完全更确切的知识”。 1661年英国波义尔出版《怀疑派的化学家》,改造亚里斯多德的“元素”概念(“万物皆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组成”,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提出“万物皆由种类有限的‘元素’连续组成,元素不止四种”。 1700年德国史塔尔根据波义耳的“元素论”,提出“燃素论”, 解释燃烧现象:“燃烧就是可燃物质放出‘燃素’的分解反应”。 1772年,法国拉瓦锡把天平引入化学,从此,化学由定性科学变为定量科学( !),拉瓦锡指出:生成物的重量,必然等于反应物的重量(化学中的物质不灭定律),他把史塔尔的“ → ”,改成 “ == ”,创造了“文字化学方程式”,它是“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1803年英国道尔顿为解释物质反应的重量倍比定律,提出原子论(“万物皆由原子间断地构成,原子不可再分”),并仿照古代炼金家,提出图案式的原子符号。 1810年瑞典贝齐乌斯,综合波义耳的“元素论”和道尔顿的“原子论”,指出:“万物皆由原子间断地构成,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 1813年贝齐乌斯提出:用元素拉丁文名字第1个字母,大写,作为该元素的代表符号。 1860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提出元素周期表。 1860年意大利卡尼柴罗,为解释气体反应的体积简比定律,重申他同胞阿佛加德罗的假说,提出“分子论”( 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单位。气体分子都是双原子的)。 于是,出现了“分子式”和由分子式组成化学反应方程(化学等式) 此前此后的化学物质都可用分子式表示,此前此后的化学现象都可用反应方程表示——化学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但是,19世纪的化学,纯属“记忆的科学”,以记住分子式和反应方程为最终目标。 1854年德国盖斯勒发现“真空放电”,1876年德国戈尔斯坦发现“阴极射线”,1897年英国汤姆孙发现电子,并因此荣获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1906年英国卢瑟福提出原子行星式结构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卢瑟福荣获1908年诺贝尔物理奖。1913年提出波尔原子模型(核外电子分层排布)。1916年提出柯塞尔原子模型(电子层又分为亚层),化学由“记忆的科学”变为“机械说理的科学”( !)。30年代出现量子化学,用量子力学原理解决化学问题。70年代出现计算化学(依靠计算机的虚拟功能,代替化学实验)。 建国后,我们在中学讲授19世纪的化学(记忆的科学),在大一讲授柯塞尔原子模型(机械说理的科学),在大学高年级讲授量子化学。 新时期开始(80年代以后),我们在中学依然讲授19世纪的化学(记忆的科学),在大一笼统地介绍量子化学的枝枝蔓蔓,系统的量子化学仍然放在大学高年级讲授,而柯塞尔原子模型(电子层又分为亚层)却在我国的化学教育中消失了。 我中学的化学老师,认为在中学讲授柯塞尔原子模型是必要和可行的,他就依据60年代山西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大一课本,给我们介绍了柯塞尔原子模型。 其实柯塞尔原子模型十分简单,又很有用,宁是不学,必是傻瓜;自己不学,也不让别人学,必是坏蛋。 1、 由核向外,第1电子层有1个S亚层(1S),第2电子层有1个S亚层和1个P亚层(2S,2P),第3电子层有1个S亚层、1个P亚层和1个d亚层(3S,3P,3 d),第4--7电子层有1个S亚层、1个P亚层、1个d亚层和1个f亚层(4S,4P,4d,4f)。 2、 S亚层有1个轨道,P亚层有3个轨道,d亚层有5个轨道,f亚层有7个轨道。 3、每个轨道至多可容2个电子 4、排满S轨道,才排P轨道。因3d能级高于4S(能级交错),故电子先填4S,后填3 d 5、同一亚层上的轨道,电子平行填充,例如,2个电子,填为P1,P1,P0,而不是P2,P0,P0,3个电子,填为P1,P1,P1,而不是P2,P1,P0 (1) C是第6号元素,有6个核外电子,电子的排布为1S2,2S2 、2P1、2P1 、2P0,而不是2P2、2P0、2P0——平行填充原理,最外层有2个半空的P轨道(2P1 、2P1)和1个全空的P轨道(2P0),此时如果参加反应,C显2价。 如果受到能量激发,核外电子排布将变为1S2,2S1 、2P1、2P1 、2P1(2S2变为2S1,2P0变为2P1),最外层有4个半空的轨道,称为S—P轨道杂化,此时如果参加反应,C显4价。 (2)O 是第8号元素,有8个核外电子,电子的排布为1S2 ,2S2 、2P2、2P1 、2P1,而不是2P2,2P2、2P0——平行填充原理,最外层有2个半空的P轨道(2P1 、2P1) (3)2个O相遇,将形成2个共用电子对,每个O的轨道都相当于全部充满(1S2 ,2S2 、2P2、2P1 +1、2P1+1),即2O→O2(O==O),此时,共用电子对不偏不倚,刚好位于2个O中间,O显0价。 (4)C与O2相遇,不加热,则相安无事,如果加热到一定温度,C就使O2分解(O2→2O)而燃烧(C与O化合),此温度称为C的燃点。无定形C燃点较低,石墨和金刚石燃点较高(700——800摄氏度) (5)如果O2量不足,就生成一氧化碳:反应式为C+O2→CO(实际过程为O2→2O,C+O→CO) 此时,C最外层的2个2P1 电子,与O最外层的2个2P1电子,结成2个共用电子对(C==O), C:1S2 ,2S2 、2P1+1、2P1+1 、2P0 ; O :1S2 ,2S2 、2P2、2P1+1、P1+1, C显+2价(共用电子对偏离C)。O显-2价(共用电子对偏近O)。 (6)在CO中,C最外层虽然也相当于有8个电子,但却存在1个全空的P轨道(1S2 ,2S2 、2P1+1、2P1+1 、2P0),这就给轨道杂化提供了条件(2S2变为2S1,2P0变为2P1,电子的排布变为1S2,2S1 、2P1+1、2P1+1 、2P1),而多出2个半空的轨道(2S1 、2P1),还能与另1个O结合,生成CO2,反应式为CO+O2→CO2(实际过程为O2→2O,CO+O→CO2) 因此,CO可燃。 (6)在CO2中,C最外层相当于有8个电子,所有轨道全被充满(1S2,2S1+1、2P1+1、2P1+1 、2P1+1),不能再与O结合。因此,CO2不可燃。 现已查明,CO2为直线型结构:O==C==O,虽然共用电子对偏近O而偏离C,但由于直线型结构的对尘性,CO2为非极性分子。 (7)如果O2量充足,C就轨道杂化而直接生成CO2,反应式为C+O2→CO2,实际为O2→2O,C+2O→CO2 。 (8)C与O2生成CO、CO与O2生成CO2 、C与O2生成CO2,O2都必须先行分解为O 。
有机物完全燃烧耗氧量规律 烃完全燃烧耗氧量规律 (1) 1摩尔烃燃烧耗氧量--"等碳,1/4氢" 分析:1mol某烃CxHy完全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 点燃 CxHy +(x + y/4)O2 --? xCO2 + y/2H2O 由此可知,每摩烃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相当于每摩烃中碳元素和氢元素分别燃烧时耗氧量之和,(x +y/4)。 例题:1.常温常压下,取下列4种气态烃各1mol,分别在足量的 氧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B ) A、甲烷 B、乙烷 C、乙炔 D、乙烯 2. 1mol的某烷烃完全燃烧,需要8mol的氧气,这种烷烃的分子式是( C ) A、C3H8 B、C4H10 C、C5H12 D、C6H14 等质量的烃类完全燃烧时耗氧量规律 质量相同的烃类完全燃烧时,耗氧量最多的是含氢量最高的 耗氧量最少的是含碳量最高的。 例题:1.等质量下列各类烃,分别完全燃烧时,其耗氧量由大到小 的顺序排列的是:1. C6H6 2. C7H8 3. C4H10 4. C3H8 A、1234 B、4321 C、2134 D、3412 2. 等质量的下列烃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耗氧量 最多的是( A ) A、C2H6 B、C3H8 C、C4H10 D、C5H12 3.等质量的下列烃,完全燃烧时消耗O2最多的是( A ) A、甲烷 B、乙烷 C、乙炔 D、乙烯 烃的含氧衍生物完全燃烧时耗氧量规律 1mol某烃的含氧衍生物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点燃 CxHyOz + (x + y/4 -z/2)O2 --? xCO2 + y/2H2O 即:"等碳,1/4氢,去1/2氧"。 例题:1。若1mol有机物在完全燃烧时,消耗的氧气的物质的量 为(3n-1)/2mol,则它的组成通式可能是( A 、C ) A、CnH2nO   B、CnH2n+2O C、CnH2n-2   D、CnH2n 总质量一定的混合物,只要各组分的最简式相同,则完全燃烧时,其耗氧量为定值而与混合物各组分的含量无关,恒等于同质量的某单一组分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 例题:取W克下列各组混合物,使之充分燃烧时,耗氧量跟混合物    中各组分的质量比无关的是( A、D ) A、HCHO、HCOOCH3    B、CH3CH2OH、CH3COOH C、CH2=CH-CH=CH2 、C2H4 D 、C2H2、C6H6 分析:HCHO和HCOOCH3,因为最简式相同,在总质量一定    时,二者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混合物中C、H、O元素的    质量为定值,所以耗氧量为定值,故选A。同理可选出D。 总物质的量一定的混合物,只要各组分每mol物质的耗O2量相同,则完全燃烧时,其耗氧量为定值而与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无关。 例题:下列各组混合物中,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取Nmol使之    充分燃烧,耗氧量为定值的是(A、C)   A、C2H2、C2H4O B、C2H4、C3H6   C、C2H4、C2H6O D、C6H12O6、C2H4O2 分析:C2H2和C2H4O分别完全燃烧时,其每mol耗O22.5mol,    而C2H4和C2H6O分别完全燃烧时,其每mol耗O23mol,    故选A、C。由此可知:CnH2n和CnH2n+2O、 CnH2n-2和CnH2nO两物质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和时,只 要总物质的量一定,完全燃烧时耗氧量为定值。 作者: 苦橙 2007-1-17 09:55   回复此发言 -------------------------------------------------------------------------------- 共有贴子数1篇
[重建]薛定鄂的猫在哪里? 怎么会有死活叠加态的猫呢?怎么回事?想不通?太难!太难! 作者: 220.166.210.* 2004-8-3 20:32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薛定鄂的猫在哪里? 死活叠加态的意思是我们不清楚它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就这么简单. 你扔一枚硬币到楼下,它也处于正面和反面的叠加态,直到你伸头看清楚为止,它才终止这种叠加态. 其实就是概率的观点,没什么玄的,这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世界观. 对决定论者,是不承认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的. 作者: 拉普拉斯 2004-9-19 20:12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薛定鄂的猫在哪里? 拉普拉斯等,你们真牛,从宏观到微观,上天入地哟 作者: aufjoungfaust 2004-9-29 16:51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薛定鄂的猫在哪里? 关键是没有波函数坍缩的算符,也不会有 作者: 220.112.153.* 2004-12-2 22:35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薛定鄂的猫在哪里? 2楼的类比有误,扔硬币没有叠加态,完全是你不知道。 猫不同,因为它的生死和波相连,所以有叠加态。 当然,不可能有叠加态的猫,所以不能简单的把它和波相连。 薛定鄂的本意并非说有叠加态的猫,而是为了反证微观理论不能直接应用于宏观物体,甚至在试图建立某种联系时都要小心。 作者: 202.40.139.* 2005-1-8 04:14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薛定鄂的猫在哪里? 5楼的说法也有问题. "Schrodinger猫"的比喻无非是说"量子力学基本方程的解有问题". 所谓"量子编缩"完全是人为的. 如果量子力学基本方程是"非线性"的,则无此佯谬. 作者: 218.22.21.* 2005-1-15 10:45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薛定鄂的猫在哪里? 猫王Schrodinger! 很好听的一首歌! 作者: 218.22.21.* 2005-1-15 10:54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薛定鄂的猫在哪里? "Schrodinger猫"在http://QuantumTheory.blogchina.com/ 作者: 218.22.21.* 2005-3-14 11:50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薛定鄂的猫在哪里? Schrodinger has a cat yiya yiya o! 作者: 218.197.208.* 2005-6-23 21:18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 1:薛定鄂的猫在哪里? 经典波动方程中若有一个解不符合物理要求,可以删去. Schrodinger方程中没有哪一个解可以无缘无故删去,这就是"纠缠态",或称为"Schrodinger猫"态.如果保留一个解,就称为"波函数的编缩".在正统量子力学中就是这么说的. 这种说法有许多矛盾! 量子力学"大千世界诠释"认为不同态的"猫"属于不同的"世界"! 作者: 218.22.21.* 2005-7-8 12:11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薛定鄂的猫在哪里? 死"猫"活“猫”属于不同的"世界"! 世界其实是有很多!多个历史本来就是并行的,彼此是彼此的原因,彼此也是彼此的结果。
[重建]关于等效平衡问题 等温等压下:2SO2+O2=2SO3 1、+2molSO2和1molO2:平衡时SO2的转化率=90% 2、+2molSO3:跟上面的应该时等效平衡 问题:它们到达平衡的时间是否相等 作者: 村里的刁民 2006-8-24 15:4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关于等效平衡问题 有意思,有深度 可建立一模型 A=============90%==================平衡B===10%======C A:2molSO2和1molO2 C: 2molSO3 特点:“殊途同归” 类比: A=============90Km==================终点B===10Km======C A:北京 B:武汉 C:广州 ----------------------- 达平衡的时间不相等(我的意见) 作者: chemsir 2006-8-24 17:50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关于等效平衡问题 我的意见跟你一样 可是答案是相同的 作者: 村里的刁民 2006-8-24 18:02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关于等效平衡问题 附送-春林的解释: 所谓等效平衡,就是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投料方式的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种的浓度分别相等的状态是等效的。 这两种方式的平衡态各物质的浓度都分别相等,以SO3的浓度来计算速率,初态的SO3的浓度可以做以下等效换算: 2SO2 + O2 = 2SO3 条件1: 2mol 1mol 0mol 等效为: 0 0 2mol 与条件2的方式相同,即均为+2molSO3,初态浓度均相等:2mol/2Vm (因为是等温等压,Vm为气体摩尔体积为常数。) 平衡态的SO3浓度都相等(等效平衡) 瞬时反应速率与SO3的浓度有关,是速率常数K与浓度的表达式,而K只与温度,压强有关。因此初态速度(以SO3的浓度变化来算)相同,平衡态的速度也相同,那么达到平衡时的平均速率也相同。因此两者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肯定相等。 此解释只为抛砖引玉,若有不对,请各位大侠评论 作者: 村里的刁民 2006-8-24 18:03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关于等效平衡问题 还有吧主你的解释不太好 类比: A=============90Km==================终点B===10Km======C A:北京 B:武汉 C:广州 它们的速度可是不一定相同的 作者: 村里的刁民 2006-8-24 18:10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关于等效平衡问题 想通了,呵呵 速度不同啊 作者: 村里的刁民 2006-8-24 18:12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关于等效平衡问题 模型 :还是有用的 这个解释想一想再说,或许有更好的 作者: chemsir 2006-8-24 18:20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关于等效平衡问题 那个解释中直接将SO2和O2的浓度换为SO3的浓度,如果这么换可行,那么两次反应就没什么区别,那当然时间相同,连后面那一堆推理都不必要了。但是我觉得等效平衡是平衡态的等效,而不是说是初始浓度的等效,这个换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严密的。再想想。 作者: 不寐听江 2006-8-24 19:28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关于等效平衡问题 我有一个想法,请大家续。。。 如果将等温等压下:将2molSO2、1molO2、 2molSO3同时放入一个容器 平衡还是相同的。 那么平衡将相右移动!(因平衡时SO2的转化率=90%) V正大于V逆, 这对我们启示是: 在①2molSO2和1molO2 ②2molSO3两种情况中,①对应速率要大得多,因此出现相等的可能! 作者: chemsir 2006-8-24 20:33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关于等效平衡问题 化学中有很多问题只研究结果不研究过程 所以楼主的问题没有任何意义 作者: 222.82.238.* 2006-8-24 21:26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关于等效平衡问题 我想 如果要准确计算,可以假设个平衡常数 然后用微积分来算,遗憾的是偶的微积分忘得差不多鸟 哪位高手可以来证明一下 作者: 村里的刁民 2006-8-25 08:22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关于等效平衡问题 10 回复:关于等效平衡问题 化学中有很多问题只研究结果不研究过程 所以楼主的问题没有任何意义 作者: 222.82.238.* 封 2006-8-24 21:26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其实讨论的结果并不重要,而是过程所用方法,体现思辨艺术,所借用的模型等等会对我们以后分析其它的有重大意义! 化学史上很多重大成果是半路得到的! 作者: chemsir 2006-8-25 12:42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关于等效平衡问题 严重同意吧主的意见 就像以前做了好几种晶体,毕业了就丢在实验室了 天知道以后会有人拿来做什么有用的东东
[重建]共价键理论 -- 杂化轨道理论 1. 理论要点 1) 杂化概念   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轨道,这个过程叫做轨道的杂化,产生的新轨道叫做杂化轨道。   形成CH4分子时,中心碳原子的 2s 和 2px, 2py, 2pz等四条原子轨道发生杂化,形成一组(四条)新的杂化轨道,即 4 条 杂化轨道,这些杂化轨道不同于 s 轨道,也不同于 p 轨道,有自己的波函数、能量、形状和空间取向。 2) 杂化轨道的数目, 形状, 成分和能量   在杂化过程中形成的杂化轨道的数目等于参加杂化的轨道的数目. CH4 中参加杂化的有 2s, 2px, 2py, 2pz 4条原子轨道, 形成的杂化轨道也是 4 条: 4 条完全相同的 杂化轨道.   杂化实质是波函数Ψ线性组合, 得到新的波函数, 即杂化轨道的波函数. 例如: s 和 px 杂化, 产生两个杂化轨道, 分别用Φ1和Φ2表示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化学1号 2006-6-17 11:29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共价键理论 -- 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中有波函数,当然也有自身的轨道角度分布: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化学1号 2006-6-17 11:30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共价键理论 -- 杂化轨道理论   在sp杂化轨道中, s 和 p 的成份各 1/2, 杂化中, s 占1/3,p占2/3。   p 的成份大时,轨道分布向某方向集中,s 无方向性,故 比sp集中,在成键时重叠程度较大,键较强,体系能量低,这就是杂化过程的能量因素。   s 和 p 之间形成的杂化轨道,其能量高于 s ,低于 p ,但p 的成份越多能量越高。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化学1号 2006-6-17 11:30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共价键理论 -- 杂化轨道理论  2. 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构型 1) sp 杂化   BeCl2 分子 直线形,用杂化轨道理论分析其成键情况,说明直线形的原因。 Be: sp 杂化: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化学1号 2006-6-17 11:31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共价键理论 -- 杂化轨道理论  条sp杂化轨道是直线形分布,分别与 2 个 Cl 的3p轨道成键,故分子为直线形。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化学1号 2006-6-17 11:31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共价键理论 -- 杂化轨道理论  .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化学1号 2006-6-17 11:32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共价键理论 -- 杂化轨道理论  .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化学1号 2006-6-17 11:32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共价键理论 -- 杂化轨道理论  .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化学1号 2006-6-17 11:33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共价键理论 -- 杂化轨道理论  二氧化碳,直线形 C sp 杂化 ,C 与 O 之间 sp-2px 两个键, 所以, O-C-O 成直线形。   C中未杂化的py与两侧 O 的两个py沿纸面方向成大π键, C 中未杂化的pz与两侧 O 的pz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成π键,故 CO2 中,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