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飞云 大风飞云
关注数: 210 粉丝数: 214 发帖数: 3,790 关注贴吧数: 27
汉文帝霸陵改写了芒砀山石崖墓的历史 盛朝新 2021年12月14日汉文帝霸陵的真相终于揭秘,芒砀山梁孝王王后陵这次真正坐实了汉代第一石崖墓交椅的地位! 考古专家纠正了流传千年的谬误,原来霸陵并非是史料记载的依山凿陵,而是在平整的土中挖掘墓坑的。以前考古界认为《史记》既然记载霸陵因山为陵,就应该是汉代最大的石崖墓,因为汉文帝至高无上,开凿的石崖一定是天下最大的,谁也不敢超过,而今发现霸陵却坐落在土中,在国内汉代大型石崖墓中,霸陵可以彻底排除在外了。芒砀山石崖墓中的梁孝王王后陵以占地面积1600余平方米,容积6500立方米可以真正成为汉代第一石崖墓了!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石崖墓是春秋时开凿的。《礼记 檀弓上》记载:“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死之愈也’”司马桓魋三年开凿石室墓没有完成,受到孔子的严厉抨击。春秋时期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也有一些小型的石穴墓。但真正大型的横穴式石崖墓是西汉从中原一带开始的。目前最早的石崖墓是徐州楚元王刘交墓,刘交死于公元前179年,即汉文帝前元元年,那么在公元179年之前刘交即楚王位的第二年(公元前200年)就可能修建石崖墓了。因此刘交的石崖墓是西汉最早的。 据考古资料,目前国内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大型石崖墓共有30余座,主要包括河南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群、江苏徐州楚王陵墓群、河北满城汉墓、山东曲阜九龙山鲁王陵墓群。其中规模较大的石崖墓群为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群,梁孝王王后墓的长度是满城汉墓1、2号汉墓总和的2倍多,是徐州龟山2号汉墓的2倍多,是曲阜九龙山3号汉墓的3倍、5号汉墓的4倍。王后陵面积是满城1号汉墓的3倍,是徐州2号汉墓的3倍多,是徐州石桥汉墓的8倍;王后陵容积相当于曲阜九龙山2、3、4号汉墓容积的总和,比满城1、2号汉墓的总和还多。规模之大,居中国考古发掘汉代石崖墓第一,当之无愧!
永城老子庙“狗二元年”铭文探秘 永城老子庙铁钟铭文“狗二元年”探秘 盛朝新 据永城李寨镇苏阁村退休干部苏学忠介绍,该村东头建国前有一座老子庙,庙内有一个1.6米高,直径0.8米的大铁钟,上有铭文“狗二元年”的字样。这里比较令人费解的是“狗二元年”这个纪年铭文,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呢?是什么人、在什么朝代使用这个带“狗”的纪年方式? 在中国正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带“狗”字的纪年方式,“狗二元年”的纪年绝不会出现在正规的史籍中,因为这个“狗”本属于一种家养的动物,甚至作为骂人字眼和侮辱人的蔑称。“狗”字用于年号太不严肃和庄重,也不文雅和吉祥,而有戏谑的味道,属于村野插科打诨的一种俗称,难登大雅之堂。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狗二元年”铭文并非永城所独有,有关资料记载“狗二元年”铭文在安徽省太和县张大庄马谷堆墓砖上也有发现,据周口师范学院王剑教授研究,狗二,应作苟二,苟是一个姓氏,其人姓苟名仲武,系元朝末年韩林儿和刘福通部下,二人死后,苟二继续打着“宋”之旗号反元,并建立自己的政权,用自己的姓名作为年号,但后来苟二为朱元璋所灭。苟与狗字音基本相同,加之狗字易写,群众就将苟二写成狗二。周口项城赵海利先生对此也有研究,他认为,所谓狗二其实就是起义领袖韩林儿的小名。狗二元年应为元至正十五年,也即公元1355年。当时,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亳州称“小明王”,建立政权,国号大宋,年号龙凤。沈丘县也曾出现古代“狗二元年”的铭文,沈丘学者倪胜章先生通过查阅史料获知,狗二,亳州颜集人。因父亲反元,全家被戮,只狗二躲过一劫,只得四处藏匿流浪,经常栖身于破庙荒祠之中。在破庙中,他总不忘为穷苦的百姓祈祷。老百姓为纪念狗二便刻字纪念和纪年,表示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这些说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元末,与农民起义有关,究竟以上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实尚有待于考证。 永城距离亳州很近,特别是李寨一带,与亳州相邻,历史上这里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韩林儿的势力范围。李寨苏阁村老子庙铁钟铭文“狗二元年”与安徽太和、河南沈丘的“狗二元年”铭文均属于元末农民起义之地,这里同处于豫皖交界处,地域皆属于淮河支流的颍河、涡河、浍河流域。在全国其它地方并没有出现过“狗二元年”铭文,说明该铭文具有局部区域性特点。苏阁寺庙铸造铁钟“狗二元年”铭文的时间当在元朝末年,与当时这里被农民起义军占领,百姓立庙祭神有关,其所纪年的铭文写的就是农民政权首领的年号,农民起义军首领因文化程度限制,或者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用不严肃不庄重的年号也是可以理解的。“狗二元年”是历史上局部地区某些农民起义临时政权的见证。
永城古代铁钟“狗二元年”探秘 永城老子庙铁钟铭文“狗二元年”探秘 盛朝新 据永城李寨镇苏阁村退休干部苏学忠介绍,该村东头建国前有一座老子庙,庙内有一个1.6米高,直径0.8米的大铁钟,上有铭文“狗二元年”的字样。这里比较令人费解的是“狗二元年”这个纪年铭文,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呢?是什么人、在什么朝代使用这个带“狗”的纪年方式? 在中国正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带“狗”字的纪年方式,“狗二元年”的纪年绝不会出现在正规的史籍中,因为这个“狗”本属于一种家养的动物,甚至作为骂人字眼和侮辱人的蔑称。“狗”字用于年号太不严肃和庄重,也不文雅和吉祥,而有戏谑的味道,属于村野插科打诨的一种俗称,难登大雅之堂。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狗二元年”铭文并非永城所独有,有关资料记载“狗二元年”铭文在安徽省太和县张大庄马谷堆墓砖上也有发现,据周口师范学院王剑教授研究,狗二,应作苟二,苟是一个姓氏,其人姓苟名仲武,系元朝末年韩林儿和刘福通部下,二人死后,苟二继续打着“宋”之旗号反元,并建立自己的政权,用自己的姓名作为年号,但后来苟二为朱元璋所灭。苟与狗字音基本相同,加之狗字易写,群众就将苟二写成狗二。周口项城赵海利先生对此也有研究,他认为,所谓狗二其实就是起义领袖韩林儿的小名。狗二元年应为元至正十五年,也即公元1355年。当时,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亳州称“小明王”,建立政权,国号大宋,年号龙凤。沈丘县也曾出现古代“狗二元年”的铭文,沈丘学者倪胜章先生通过查阅史料获知,狗二,亳州颜集人。因父亲反元,全家被戮,只狗二躲过一劫,只得四处藏匿流浪,经常栖身于破庙荒祠之中。在破庙中,他总不忘为穷苦的百姓祈祷。老百姓为纪念狗二便刻字纪念和纪年,表示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这些说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元末,与农民起义有关,究竟以上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实尚有待于考证。 永城距离亳州很近,特别是李寨一带,与亳州相邻,历史上这里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韩林儿的势力范围。李寨苏阁村老子庙铁钟铭文“狗二元年”与安徽太和、河南沈丘的“狗二元年”铭文均属于元末农民起义之地,这里同处于豫皖交界处,地域皆属于淮河支流的颍河、涡河、浍河流域。在全国其它地方并没有出现过“狗二元年”铭文,说明该铭文具有局部区域性特点。苏阁寺庙铸造铁钟“狗二元年”铭文的时间当在元朝末年,与当时这里被农民起义军占领,百姓立庙祭神有关,其所纪年的铭文写的就是农民政权首领的年号,农民起义军首领因文化程度限制,或者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用不严肃不庄重的年号也是可以理解的。“狗二元年”是历史上局部地区某些农民起义临时政权的见证。
永城李寨老子庙铁钟铭文“狗二元年”探秘 永城老子庙铁钟铭文“狗二元年”探秘 盛朝新 据永城李寨镇苏阁村退休干部苏学忠介绍,该村东头建国前有一座老子庙,庙内有一个1.6米高,直径0.8米的大铁钟,上有铭文“狗二元年”的字样。这里比较令人费解的是“狗二元年”这个纪年铭文,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呢?是什么人、在什么朝代使用这个带“狗”的纪年方式? 在中国正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带“狗”字的纪年方式,“狗二元年”的纪年绝不会出现在正规的史籍中,因为这个“狗”本属于一种家养的动物,甚至作为骂人字眼和侮辱人的蔑称。“狗”字用于年号太不严肃和庄重,也不文雅和吉祥,而有戏谑的味道,属于村野插科打诨的一种俗称,难登大雅之堂。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狗二元年”铭文并非永城所独有,有关资料记载“狗二元年”铭文在安徽省太和县张大庄马谷堆墓砖上也有发现,据周口师范学院王剑教授研究,狗二,应作苟二,苟是一个姓氏,其人姓苟名仲武,系元朝末年韩林儿和刘福通部下,二人死后,苟二继续打着“宋”之旗号反元,并建立自己的政权,用自己的姓名作为年号,但后来苟二为朱元璋所灭。苟与狗字音基本相同,加之狗字易写,群众就将苟二写成狗二。周口项城赵海利先生对此也有研究,他认为,所谓狗二其实就是起义领袖韩林儿的小名。狗二元年应为元至正十五年,也即公元1355年。当时,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亳州称“小明王”,建立政权,国号大宋,年号龙凤。沈丘县也曾出现古代“狗二元年”的铭文,沈丘学者倪胜章先生通过查阅史料获知,狗二,亳州颜集人。因父亲反元,全家被戮,只狗二躲过一劫,只得四处藏匿流浪,经常栖身于破庙荒祠之中。在破庙中,他总不忘为穷苦的百姓祈祷。老百姓为纪念狗二便刻字纪念和纪年,表示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这些说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元末,与农民起义有关,究竟以上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实尚有待于考证。 永城距离亳州很近,特别是李寨一带,与亳州相邻,历史上这里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韩林儿的势力范围。李寨苏阁村老子庙铁钟铭文“狗二元年”与安徽太和、河南沈丘的“狗二元年”铭文均属于元末农民起义之地,这里同处于豫皖交界处,地域皆属于淮河支流的颍河、涡河、浍河流域。在全国其它地方并没有出现过“狗二元年”铭文,说明该铭文具有局部区域性特点。苏阁寺庙铸造铁钟“狗二元年”铭文的时间当在元朝末年,与当时这里被农民起义军占领,百姓立庙祭神有关,其所纪年的铭文写的就是农民政权首领的年号,农民起义军首领因文化程度限制,或者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用不严肃不庄重的年号也是可以理解的。“狗二元年”是历史上局部地区某些农民起义临时政权的见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