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nwolf
lornwolf
关注数: 6
粉丝数: 17
发帖数: 798
关注贴吧数: 2
杀鸭子去哇~
轻坦有七级观瞄吗?谁有发个截图看看~ 轻坦有七级观瞄吗?谁有发个截图看看~
有玩儿克伦威尔的么,本来没打算玩儿英系,但看这车的射速超快, 有玩儿克伦威尔的么,本来没打算玩儿英系,但看这车的射速超快,几乎是一炮接一炮,有玩过的说一下感受呗。
看这阵仗~
中医药再显神通,新东方老师命归黄泉。 武汉新东方年轻英语教师付首一和妻子婚后一直未能生育,希望通过服用中药调养,在和妻子一起服下一剂中药后不久,二人均出现了严重中毒症状。最终,付老师不幸中毒身亡,其妻子仍在抢救当中。——可能其服用中药中含有乌头、附子、雷公藤、蟾酥之类的剧毒中药。 这是刚发生的事情,上百度一搜便知道。
中医的功效 清乾隆皇帝有17子、10女,共27名子女,平均寿命24.2岁。其中女平均寿命18.8岁,子平均寿命27.7岁。夭折的有12人。这就是享受着当时最好的医疗条件的皇家寿命,中医功不可没。---- 方舟子
【方舟子】人们为什么会过敏? 我们的身体处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中,病原体无处不在——病菌、病毒、寄生虫时刻准备着乘虚而入。皮肤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但是它很容易被攻破,病原体得以从皮肤破损的地方侵入。即使皮肤完整无损,在我们呼吸、进食的时候,也能够把病原体吸、吃进去。血液是我们的第二道防线。在血液中有各种各样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它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有特工,有常备部队,有预备部队……分工合作,有效地抵御着外敌的入侵。不幸的是,这支免疫大军有时候会犯糊涂,分不清敌我,把自身的细胞也当成敌人干掉,引发自身免疫病。有时候,偶然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对身体是无害的,免疫系统也会如临大敌,试图将其消灭,引起过敏反应,轻者让人不舒服,重者会是致命的。 在免疫大军中,一支很重要的分队由抗体组成,它们是由B淋巴细胞生产的免疫球蛋白(简称Ig),有IgG、IgA、IgM、IgD和IgE等好几种。它们含量有异,分工也不同。例如含量最多的IgG占了免疫球蛋白总数的75%,能够攻击细菌、病毒、真菌等多种病原体,中和它们分泌的毒素。而含量最少的IgE只占了免疫球蛋白总数的0.05%,但是却能引发强大的过敏反应。有过敏体质的人,其IgE含量天生就比较高,能达到一般人的10倍。 过敏反应对人体有害无益,IgE不可能是专门用来引起过敏的。它有什么正常的生理功能呢?那些感染了寄生虫的人,体内IgE的含量比较高,这意味着IgE的正常功能可能是消灭入侵人体的寄生虫。在发达国家,寄生虫病已很罕见,无所事事的IgE便去胡乱地攻击进入人体的无害物质,导致了过敏。一些证据表明,过敏和自身免疫病很可能都是由于环境过于干净而出现的文明病。在上个世纪初,过敏还非常罕见,而现在,在发达国家,高达40%的儿童和20%的成人患有某种过敏症,比例要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从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的人,在发达国家待的时间越长,过敏的几率也越高。在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身体已习惯了与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共处,特别是和那些没有太大危害的良性细菌和寄生虫和平共处。在儿童发育阶段,这些细菌、寄生虫的刺激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所必需的。而在过于清洁的环境中,细菌、寄生虫被消灭了,免疫系统就容易出现紊乱。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进入人体的物质都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免疫反应,成为过敏原,空气中的花粉、灰尘、螨虫,食物中的蛋白质,化妆品中的成分,口服或注射的各种各样的药物……已知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已有几万种。在第一次接触到某种过敏原时,B淋巴细胞会针对它制造大量的IgE,这些IgE和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结合在一起。10天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都装备上了对那种过敏原敏感的IgE。这之后如果再次接触到这种过敏原,IgE就会立即向它发起攻击,跟IgE绑在一起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破裂,释放出多种物质。其中很重要的一种物质叫组胺,它能让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让细胞之间充满了液体,也就出现了炎症。 这些反应本来是有助于消灭病原体的,例如有助于免疫细胞、免疫物质的输送。但是在没有病原体的情况下,它只是给我们制造麻烦。如果过敏反应发生在皮下,就会出现皮疹、红肿,如果发生在呼吸道,就会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有时候,全身都出现了过敏反应,组胺大量地释放到身体各处,导致许多组织的毛细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在极端的情况下,血压降得太厉害,出现休克、死亡。 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就是针对过敏反应中发生的这些变化来抑制或减轻反应,例如扑尔敏等抗组胺药物抢占组胺的结合位点,不让组胺发挥作用,而皮质类固醇等激素则是起到使炎症部位的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的反作用。这些药物都只是缓解症状,并不能治愈过敏,也不能加速康复的进程。避免过敏的最好办法当然是找出过敏原,以后避免再和它接触。有时候虽然找出了过敏原,却无法避免(例如对花粉、灰尘的过敏)。这时有些人会尝试脱敏治疗,每次注射一点过敏原,从很小的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这样能让免疫系统逐渐对过敏原失去敏感,减少IgE的量,同时也能刺激IgG的产生,这反过来能抑制IgE的产生。这个过程非常费时间,但是是最近乎治愈过敏的唯一办法。还有些人连过敏原都找不出来,那么除了吃抗过敏药物缓解症状,就没有别的更好办法了。 既然过敏反应与IgE有关,能不能一开始就不让它起作用呢?IgE的分子结构已经破解了,可以针对它的结构设计出药物,让药物抢先和IgE结合,这样过敏原就结合不上去了。这种药物目前也有了,只不过非常昂贵,只适用于治疗比较严重的过敏性哮喘。也有人想到,既然过敏的起因可能是因为环境过于干净、接触不到寄生虫引起的,那么能不能通过有意地感染上某种危害不大的寄生虫来防止过敏呢?这听上去有点吓人,但也有人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为了对付过敏这种我们的身体给自己找来的麻烦,什么麻烦招都有人愿意尝试。
这幅漫画,生动地刻画了中医信徒的智商。
【方舟子】乔布斯漠视现代医学,贻误病情。 摘自方舟子微博: 乔布斯得的是胰腺神经内分泌细胞瘤中的胰岛瘤,这种肿瘤更温和,手术通常可完全治愈,术后10年生存率90%。但是在乔布斯尝试了9个月的另类疗法(针灸、草药、食疗等等)之后决定做手术时,癌细胞已扩散,不得不切除胰腺、十二指肠并做肝移植。此后他仍热衷于实验性疗法,参与制定治疗方案,拒绝常规化疗。
宣扬艾滋病不会死人的中医信徒,拿出点儿勇气来! 牛痘疫苗的发明者,让自己的儿子得牛痘,然后实验疫苗获得成功。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发现胃溃疡病因是幽门螺杆菌的科学家,曾亲自吞服一试管病菌,以自身做试验,获得成功。 你既然说艾滋病无毒,你也拿出点儿现代科学家的勇气来,亲自接种一下艾滋病毒,证明其无害。我必当对你顶礼膜拜,从此不在反中医,并以你为我终身信仰。 你要是不敢,你还有脸在这里瞎嘚吧么?快带领你的水军撤吧!
致那些看到“反中医”三个字就暴跳如雷的中医信徒 你了解中医是怎么回事么?你看过中医的理论么?如果一点都没看过,仅仅以为自己是中国人就反对反中医,就破口大骂,你跟白痴有什么区别? 中医信徒在此吧宣扬什么”真气运行“、”艾滋病死不了人“等SB理论,稍微脑子正常的人都知道这是胡说八道,你们怎么不骂了?就因为他挺中医,你们就默许他如此毁中医名声?你们不是脑残是什么?
请散播“艾滋病不会死人”言论的“医武执著”拿出切实的依据 众所周知,艾滋病毒是一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的致命病毒,而中医信徒“医武执著”竟公然散播“爱滋病根本不是致命的病 , 是无害的 ,病人是死在药物上的副作用”这种荒谬理论。请拿出切实的依据,诸如调研结果、学术论文、统计数据之类,如果拿不出来,那就证明你在信口胡说,请闭上你的臭嘴。
如果乔布斯用中医。。。 乔布斯教主于今天辞世了,因为“胰岛细胞瘤”。 如果他早知道中医的神奇的话,也许能长命百岁呢,是不是?中医份儿们?
【方舟子】伪中药“血脂康”
【方舟子】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的关系?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由于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疾病的药物。中药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误导人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中医由于没有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不同种、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在某方面长得相似,就常常被当作同一种药物使用。也许黄花蒿有时也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即便如此,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疟原虫了。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反而是那些荒诞不经的巫术,葛洪盛赞其“立愈”、“无不瘥”。例如:“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在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300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马未都以青蒿素的发现来说明“西医西药没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也活得好好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很偶然地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迷信中医的人,真以为阴阳五行是科学么? 你们真以为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人体生理构造是合理的么? 不觉得这是古人愚昧的产物么? 你们好歹也学过一点现代科学,分不清那个更合理,那个是迷信?
能不能吧“我的空间”里的找朋友、搭讪之类的组件去掉啊? 弄得跟个相亲网站似的,一进去就推荐了一大帮女的让我搭讪,人家都结婚了好不好啊?! 个人资料里还必须填交友宣言,想不填都不行! 起码设置个选项,能定制一下我的空间主页的显示内容吧?
送给教师的赞歌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7719785010006oq.html&urlrefer=929d78c515c24dd78f361b36c890a392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sszz.blog.163.com%2Fblog%2Fstatic%2F520049502006810000187%2F&urlrefer=eb508e4a7b283c8032250d7a1522c8c8
HTC G7 ROM瘦身记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sszz.blog.163.com%2Fblog%2Fstatic%2F520049502011814302327%2F&urlrefer=106dfa72affe42934960b8ecf665c773
我对李阳的一点认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sszz.blog.163.com%2Fblog%2Fstatic%2F52004950201181334927554%2F&urlrefer=a2d5296139daedc8bf7dc7d70a45aff8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77197850100zb2b.html&urlrefer=0d8abb555acdff223285fd0130fd9146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