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号♂大宝 春哥·杨
北京燃烧冰滑板店非资深编辑、《暗黑破坏神2》非资深玩家、中医学非资深学生。
关注数: 36 粉丝数: 368 发帖数: 5,117 关注贴吧数: 24
《极限青春》第三期:那个男人,他又回来了 没错,我说的就是MC! 第二期刚说完,没想到啊没想到,他又回来了!当然不是说不合适,只是每个滑手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喜好,那种主持风格并不适用于所有滑手,不是说所有滑手都喜欢MC——我个人其实就不太喜欢就是了。当然这也不是说他的回归不好……还是那句话,至少我们看到了节目组的用心。 本期的内容延伸到了室外。无论从任务书的形式,还是游戏的风格——可能是错觉吧——我总能看见美国著名滑板节目《公路之王》的影子:穿睡衣、公主抱、剪光头、吞披萨,这些有点“整人”的设定真的是有点熟悉。提这一点,不是说批评,而是想说,《极限青春》毕竟是国内首档滑板综艺,既然国外有前辈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何乐而不为?况且节目组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对其进行了“中国化”——这里没有让滑手吃喝些奇怪的东西已经很不错了,况且还有自己的探索与创新,甚至稍微鼓励一下也未尝不可。在挑战的设置上,有些环节还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比如Bank近距离腾空过四立、双人叉腰Backside Boardslide等。 本期节目的亮点在于节目后半段,滑手们展示了自己硬桥硬马真功夫:卢俊彦的Nollie Kickflip、高峰的15阶,以及多位滑手在1/4弧面上的各种Kickflip、360 flip等。张子扬最后的Fakie 360 flip虽然没有成,但是仍然值得我们的掌声。《极限青春》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并不是每次挑战都成功,并不是加了慢动作等处理,结果就一定是积极的。我们可以看到徐兆尝试了一次15阶选择放弃,也看到高峰最终的成功——真的有必要捧一个踩一个吗?没必要吧?我想说的,都在第二期回顾里了。 众所周知,综艺节目也是有导演的,虽然有些情节可能会显得有些突兀,但那样能够保证节目更加好看、有趣。本期节目中,高群翔的“嚣张”和后来的“放弃”的对比、谢汶凯对于王一博态度的逐渐好转——能看得出来,节目组希望不滑板的人了解滑板,了解滑板人,同时也希望滑手能够更坦然地接受和鼓励“圈儿外”的人来了解这项运动——三位领队的“考试成绩”似乎也在向大家声明:滑板有挑战,用心就能做到。 “小鸡”王国华在这个节目中,至少是这三期,出镜率一直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本期节目中,他作为后期重点突出的滑手,充分展示了一个滑手在一个Team中应有的、成熟又不失个性的表现。似乎大乱的屡试不成已经预示着他的离开了,离开之前,他又用一个完美的大乱给自己画上一个精彩的句点,叫人不禁要鼓起掌来。领队王珞丹在淘汰小鸡的时候表现得也非常让人放心,没有呼天抢地,规则就是规则,小鸡的离去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没办法,她是要做决定的那个人,她的发言同样让人信服。相信很多滑手都从未经历过比赛,更不用说在比赛时候的团队协作场景。《极限青春》带给滑手的,除了大家都熟悉的,恐怕还有“团队精神”,如果你是一个滑手,不妨试着想一下自己在一个Team里可能承受怎样的压力。 还有一点,就是节目组设定规则中对于女滑手的一系列大量的“关照”,是不是有点“歧视”——我觉得这个就属于完全多虑了,男女生理和心理特点注定了男性在滑板上于女性有优势,不然也不至于一提到女滑手就想到“稀有”,不是吗?我觉得这个设定完全没问题。 说一下几个点吧,有好有坏,一并放在这里了: 恭喜潘家杰喜提“大落王”称号(狗头保命)。 节目组对于动作的命名、字幕控制似乎特别不均匀。细致如西瓜弧面上的FS/BS 180 Ollie,如Ollie Manual;粗心如大招Nollie Kickflip——为什么这个动作会让大家欢呼,并没有突出“反脚”这个概念,况且还是倒滑。 节目组播出了高峰对于正确摔跤姿势的示范和阐述,这是值得肯定的。 卢宏成向大家“示范”了滑手发脾气:踩断板,我记得黑柴在《滑板日记》中也有表现,其实这么做的一般都是职业滑手——他们都有免费的板可以换的,所以是有资本的,普通的滑手们恐怕也不太轻易舍得那么做。 王一博在SMP碗池边上有一句“看上去蛮简单的”,这个我觉得其实节目组有点失误:那么大的碗池Drop in可是很恐怖的,没经过训练站旁边都会有点头晕目眩,我觉得在王一博的话后面加上一个第一视角的大碗池边上的特写,配以头晕目眩的滤镜就会好很多。 小鸡ThrasherT恤前贴了“佛跳墙/八宝粥”纸条,刚好把Logo贴了,这个我觉得很有趣,倒是不必深度解读什么。 似乎就只有这些了,有需要再补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