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2004 地震勘探2004
关注数: 30 粉丝数: 83 发帖数: 6,997 关注贴吧数: 1
【转贴】中国散打 VS 泰拳,以及其它门派一流高手交战记录 散打又称"散手",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现代搏击与摔跤所创的一门格斗技,国外称之为"中国式自由踢打格斗术",而中国国内的一些传统武术家则轻蔑地称散打为"拳击加个腿"。 在中国的军队中,普通的兵种要练习军体拳或擒拿,而特战队则需要练习散打实战。 散打并非中国武术(两者关系就如同极真空手与传统空手道),20世纪70年代,香港就引进了日式踢拳和泰拳,当时泰拳和踢拳已处于成熟阶段,于是1979年散打诞生了。虽然官方称之为“武术散打”,但实际上它是踢拳和泰拳的变体。80年代初,中国国家体委在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开始试点开展散手运动。 80年和81年由梅惠志的带领下在北京搞试点,摆擂挑战民间武术高手。当时民间参赛的人数有上百人,其中有八卦掌、心意拳、太极拳、大成拳、通背拳等拳种,但进入半决赛的选手清一色是散打运动员。民间武术家们在散打运动员面前不堪一击,比赛打得很沉闷。赛后民间武术家们十分不服气,说拳套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后来北京市体的摔跤教练李保茹安排民间武术高手与体校的小队员进行徒手交流,比赛前特别嘱咐小队员不许用重拳和砸头的摔法,结果民间武术家仍不堪一击,最后不了了之。85和86年,散打运动员参加了河南少林杯,87年参加了武当山擂台赛,结果同样是轻易横扫了传统武术。 下面罗列一下近10多年来中国散打与泰拳以及其他门派一线高手正式对抗的胜负记录。90年代末搞过几届中国散打 Vs 美国拳击的对抗赛,中国胜多负少,但美国出战都是三流的无名拳击手,这里说的主要是中外名将之间的较量(尤其是KO和被KO的)。 中国散打 Vs 泰拳 1、2001年9月23日,地点:中国广州 第一届中国散打Vs职业泰拳对抗赛,中国散打主场对抗泰拳,散打5:2胜泰拳,中国赢的5场都是以点数获胜,而输的2场均是被KO。泰方出场阵容,除去战胜于大伟的帖怕利之外,并没有很著名的人物,不像后面几届有BUG存在,甚至不如先前的中泰军警对抗试点,潜伏着播求这样的人。这次比赛后,中方队员也因保守的打法惹来争议。 中泰第一次交战结果 中国5:2泰国,泰国KO中国2人,中国KO泰国0人 徐丁 被KO 赵波 点数胜 刘泽东 点数胜 王战利(女) 点数胜 于大伟 被KO 胡涛 点数胜 柳海龙 点数胜 2、2001年12月5日,地点:泰国曼谷 第二届中泰对抗赛在曼谷举办,这天是泰王的生日,因此泰拳顶级高手们悉数出山,泰方选手分别是波卫、阿拉猜、育狄差,弄塔坎和坤勒,除去弄塔坎之外,其余4位在泰国乃至全球都是数得上号的人物。结果散打以1:4惨败,散打王苑玉宝和王进峰均被对手KO,国内65公斤级第一高手格日勒图也以点数败给泰拳传奇人物育狄差。这样惨痛的成绩在当时震惊了国内武坛。 育狄差·西佑通(Yoddecha Sityodtong),可能是中泰对抗中实力最变态的泰拳手,连续四届泰王杯冠军的头衔不是谁都能拿到的,而“草原雄鹰”格日勒图(Gerelt)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与如此强大的对手展开正面对攻,这在中泰对抗中实为罕见。 这届比赛特别出彩的中方选手是王三侦,这位来自河南的“绝地武士”在国内的成绩并不突出,但是这次中国客场1:4泰国,他是唯一赢的。王三侦也曾练习过泰拳,在场上使用的打法也更类似于泰拳,比赛时气势咄咄逼人,采取硬碰硬战术全场压制泰方选手,他也是开创泰式散打雏形的第一人。 中泰第二次交战结果 中国1:4泰国,泰国KO中国2人,中国KO泰国0人 周勇金 点数负 王进峰 被KO 格日乐图 点数负 王三侦 点数胜 苑玉宝 被KO [精彩回放]泰拳手阿他猜KO王进峰
我的神呀! 今年的“学雷锋”活动来得比往年更早些,3月5日还没有到,网络、电视等媒体就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雷锋连队、学雷锋标兵、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雷锋当年的同事、朋友对雷锋事迹也是百讲不厌,学习雷锋活动搞了几十年,雷锋叔叔已经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小到童年曾经说过话,大到工作参军做过的事,都是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让我感到困惑的是无论发生在雷锋叔叔上面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跟崇高挂上钩,都是某种精神的体现。 雷锋叔叔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被塑造成了一个高大全、形象无限崇高的、几乎和神一般完美的人物。我知道神是拿来膜拜的,不是拿来学习的。在崇尚无神论的国度,让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该如何学习?学习雷锋几十年,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准却在不断下降。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不是我们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雷锋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做了好事不求任何回报。但是在现实社会是否真的能够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呢?有一个故事,孔子学生子贡在外地碰到一位老乡已经沦为奴隶,于是他用钱把他赎回鲁国。当时鲁国有一项政策,赎金可以报销。但是子贡为了将这种崇高精神发扬到底,拒绝了鲁国的补偿。对于这件事,孔子却不这么看。子贡为了成就他的崇高,鲁国也对这种行为也大加赞扬,但是这种示范直接后果就是被赎回的鲁国人却越来越少。相反孔子的另外一个学生子路救人后,他接受了被救者的一头牛,他欣然接受了。这样的事情放到现在很可能会遭到“道德模范”的指责,但是孔子却对此大加赞赏。并断言,今后鲁国救人之分必将风行。 所以我说,不吃草的牛挤不出奶,不求回报的少数雷锋也无力改变目前的现状。看看欧美的诚信记录、拾金可分成的法律法规,你也许会笑话人家没有拾金不昧的精神,但你却不得不面对人家高归还率的拾金结果。我们要的是切实的结果,而不是华丽的口号。孰是孰非,自有定论。不看广告,看疗效。正是由于观念的不同,导致了没有雷锋的欧美,人与人也能和谐相处,助人为乐同样随处可见。 我从网络曾看到过质疑雷锋事迹的文章,说雷锋在节日帮助农民拾大粪,两天拾了600斤。结果就有好事者专门做了一个计算,按照常理来说一天300斤的任务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完成。还有就是说雷锋在服兵役2年期间,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于是就又有人问,一个军人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练兵,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出去做好事。在网络盛行的今天,真相总有大白的一天。榜样的有效期越来越短,不能不让人们反省树榜样做法的本身。在塑造一个完美无缺的道德榜样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拔高现象,至少要回避那些不利于成为高尚形象的内容,而作为一个人,整体上是难以满足这个要求的。其实我更希望一个榜样也能像我们一样有些小缺点、小毛病。毕竟人无完人,这样才更真实、更可爱、更贴近百姓,更容易学习。 其实中国老百姓都已经是活雷锋了,因为他们已经为我国的地产业、医疗业、教育行业、石油行业、商业付出了太多额外的奉献。好事我也做过,但并不是为了实现个人崇高,也不是为了发扬雷锋精神。纯粹就是为了实现内心的安宁,有的时候就是可怜对方、同情对方,甚至还有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这样的私欲。但是我绝对不会把我大量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雷锋、做好事上面。因为我能力和金钱有限,做好事也有成本。我能自食其力,不成为社会的累赘,不让其他人为**心,就是我做的最大好事。 三月来了,雷锋你好!三月走了,雷锋再见!
我的父亲 父亲是中国很平凡很普通的典型代表,一生都想发财,可到老还是没有什么钱。其实父亲还是有发财的机会,父亲在职的时候就是他们单位负责技术的,虽然没有级别,但也算是说话有点分量的。有一次领导安排父亲去干一个类似于现在销售的岗位,用现在的话说有油水可捞。那时我记得我还是小学,父亲回来有些得意跟母亲说起这事,但是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父亲也就没有坚持。后来母亲曾跟我又说起过这事,她说你爸的性格不适合干这个,人太老实,又太财迷,容易被人算计,早晚要吃牢饭。一家人钱少点,能够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好。 父亲对于吃穿都不讲究,其实我们父辈对于生活的要求都不是太高,主要原因还是家庭生活条件所致,后来生活条件逐渐好了,但是这种朴素的方式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这点我特别理解父亲,就算是我现在出国,挣了一些钱,买几件衣服的钱还是有的,家人叫我去商场给自己添置衣服的时候,看着标签上面的价格,又有些犹豫了,开始心疼钱,因为我知道这些钱是怎么挣来的,是我出国一天一天熬出来的,老百姓挣点钱不容易呀。想想自己还有那么多衣服,还是算了吧。对父亲而言,随着岁数的增长,用他的话说,以后需要用钱的地方会越来越多。我跟妹妹都劝父母,这么大岁数了,该吃就吃,该穿就穿,存那么多钱干嘛?父亲总是说,现在我们省一点,以后你们的负担就会轻一点。他这么说让我心里有些不舒服,可是我也能体会到父亲的苦心,他不想给子女添过多的麻烦。 由于我从小在四川跟爷爷奶奶生活,是上了小学才回到油田的。由于爷爷奶奶对我比较娇生惯养,上学了连最基本的穿衣服、系鞋带等等都不会,学习成绩也不好,为此没有少挨父亲的打。小时候我很记恨父亲这样的粗暴教育方式,但是现在我并不怪他。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教育方式基本上都是这样。那时的父母都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棍棒底下出孝子”和“不打不骂不成才”这样的准则,我没有理由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那时的父亲在我的印象是严厉而且粗暴,认为他根本不爱我。现在长大了我也能理解了,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关心爱护是一种爱,批评责骂同样也是爱。 父亲跟我的交流比较少,至少跟母亲相比要少得多,他很少会主动过来跟你说话。有的时候我回家,吃完饭后在客厅跟母亲聊天,父亲就躲在自己屋里看电视。母亲这个时候常常会悄悄对我说,去把你爸喊来一起聊聊。当我或者妹妹去请父亲的时候,他这才乐呵呵的过来,很愉快地跟大家一起闲聊。母亲跟我说过,你爸现在跟个孩子一样,你不去请他,他还会生气。每次聊天人虽然在看电视,但是耳朵却在偷听咱们说话。我听后笑了笑,想想也是这么回事,一个可爱的老头。 父亲说话的方式干脆而简洁,没有过多的话语。记得又一次我回国,父母让我先回家吃饭。结果车在路上堵了,我估计要很晚才能回家,于是就打电话告诉他们先吃吧,就别等我了。当时是父亲接的电话,当他听完我的叙述后,就说了一句话:“你多晚回来我们都等着。”说完啪的一声就把电话挂了,没有一点时间容我辩解。但是就这么一句话让我感觉很家庭的温暖。 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朱自清的写了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背影》,说心里话,那个时候我根本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没有感动我,后来慢慢长大了,有机会重新阅读,那种灰色的笔调,淡淡的如流水账般的叙述,伤感如此真切,这才体会出浓厚的父子之情。我之所以说《背影》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的父亲也有两次背影让我深深的感动并铭记在心。 第一次关于背影的记忆是我初三的时候,由于踢球骨折了。马上就要中考却住院了,心情十分郁闷。我住院的地方离家大约5,6公里,还是挺远的一个距离。那时父母还没退休,他们担心我吃不好饭,所以每天中午母亲在家里做好饭用保温桶装好,然后父亲骑车再给我送到医院。父亲看着我吃完饭,然后再拿着保温桶骑回家赶着上班。6月的天气已经是非常炎热了,我躺在床上透过窗户看见父亲背影,穿着件深蓝色衬衣,步子迈得很大很匆忙,衬衣由于没有系扣子,就随着步伐向后飘动。他一手拎着保温桶,一手拿着个破草帽边走边扇风,一会就消失在拐角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