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4hy 20170324易
关注数: 54 粉丝数: 70 发帖数: 2,783 关注贴吧数: 73
中江县广福镇铜山风景区 铜山文化遗迹保护区,位于中江县广福镇,距离中江县50公里,保护区内有省级保护单位“柑桔梁子崖墓”,玉江石刻群有“铜山记胜碣石刻区”、“青江阁石刻区”、“飞来石石刻区”。有闻名古今的“铜山古八景”,千秋亭、金锁桥、梅坡、古诏堤(后来的广福院,今广福中学校址,古时最佳观景地)、当阳胜处、放生池、飞来石、狮子窟、这八景不但天然成趣,更有不少人工点缀,优美古朴、颇具特色。除广福院、金锁桥和走来石的船石已毁坏,其余均有遗迹可见。至今,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广福涌现了大批历史名人,为后世留下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古有名贤,今朝人杰。千年存址,万世福泽。铜山历代名贤辈出,从唐代到明清,历史上有记载的进士以上的名人就有23位。当时著名的“铜山十三贤”,即“五苏”,“三赵”,“三王”,“一张”,“一林”。宋判司天监赵公延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苏易简,工部郎中苏公耆,度判官苏公舜元,集贤校理苏公舜钦,处士苏公伯起,元封君赵公垠,四川行省参知政事赵公成庆,四川肃政兼访副史张公国宝,凡九人”,明代陕西布政使左参议王惟贤,刑部清史司主事王锡,兴安州学正、镇远富川知县王似。(以上来自网络) 随着,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关注,古铜山正在逐步建设中。
易氏寻找新化奉家报木村马子印易家岭族人,寻找良祯良福良辅后人。 合川易裔支糸始祖是易良祥、尊易雄为易姓始祖,宗谱直承湘糸。祖上最早是明初由湖南上湘迁新化的易京林,属高峰派。易京林传七代至易良祥与李氏孺人,在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迁于合川,现已传约十四、五代,由原来入川时的一家九口,经约三百年的繁衍生息,已发展至上万人,成为合川西北几个乡镇中的一个大姓。 解放前,合川易姓族裔香火牌位上除了标明“太原”郡望,有条件的人家,厅堂还悬挂“其后必大”的匾额,幼时不明其义,解事后阅史籍,方知其出典与易姓出自毕万后裔之说有关。《左传·闵公元年》“赐毕万魏,以为大夫。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也。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剔除古人迷信成份,如果把“其后必大”的“大”,理解为发展壮大之“大”、发扬光大的“大”,那么,不论易姓出自毕万后裔易恺的说法是否准确[13],它的积极意蕴,对易姓族裔都是重要的,曾发挥极大的鼓舞作用。 合川易氏修谱已有三次。第一次在嘉庆、道光年间,由易玉泽牵头,并亲赴湖南新化问祖寻根、实地调查,前后费时多年而撰成的“庚戌谱”;第二次在清末民初,由易光敏主编,费时数载而成于的民国二年的“癸丑谱”;第三次则是在上世纪抗日时期,由易家修主编成于民国33年[1944]的“甲申谱”。从第三次修谱以来,已半个多世纪,如果按30年为一代,已相隔二代,许多耆老已辞世,族裔人口的发展,也以倍数计,现在不进行这项工作,以后来搞,将更困难。宋人说,二十年不修谱,就是对祖宗的不敬。话虽未免过份,也不是没一点道理  【始迁经历】:京林公明初由湘潭县成人里迁新化县永陵乡马子印易家岭;良祥公配李氏,清初迁合州 [书页上部有残缺,待访足本] 新化开派世系: 第一世 由上湘迁新化始祖 京林配朱氏。迁湖南宝庆府新化县永陵乡第八都地名麻箩。 第二世 京林长子 绍彪配谢氏 次子 绍虎配叶氏 三子 绍沧配童氏 四子 绍龙 第三世 绍彪子 兴崇大明嘉靖时人。配刘氏。 第四世 兴崇长子 元富配刘氏。 兴崇次子 元宗配舒氏。 兴崇三子 元祖。 第五世 元富长子 受乾,明万历时人,配刘氏,生子文淳、文学、文季。 次子 受坤,配刘氏。 三子 受禁,配童氏 第六世 受乾长子 文淳,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戊,配张氏,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 次子 文学,配同氏,继刘氏。 三子 文季,配刘氏,继罗氏。 四子 文礼,配尹氏。 五子 文书, 第七世 文淳长子 良祯,生于大明崇祯乙亥。配舒氏 次子 良祥,生于大明崇祯丁丑。配李氏,生三子,国仁、国义、国礼,始迁合川。 三子 良福,闻迁武陵。 四子 良辅,闻迁武陵。 [书页下有残缺,待访足本]   【字派】:”京绍兴元受文良国泰民安玉开光 显朝宗本德新家”等合川 易千五郎支派,千五郎公有四子,福八郎(高峰).福九郎(迁邵阳).保四郎(迁武岗).保五郎(迁溆浦).高峰原班; “千福祯祥集 才卿文缙志 景兴思添朝国大民安贤 兴伏景大仕可之生理顺 纯良念显祖 厚积启光华”等 乾隆年间,閤族公订新班,以此为准,万代隆昌 纯良念显祖 厚积启光华 忠孝承先哲 诗书守世家 初步认为合川易氏回原祖居地寻访时,没有联系到高峰麻罗易氏族群,所以字辈不一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