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淮都市报 潢淮都市报
关注数: 5 粉丝数: 121 发帖数: 549 关注贴吧数: 14
李纲与光州(作者:杨峰)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生于无锡。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官。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追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朱熹曾评价其:“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林则徐亦赞曰:“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 李纲与“光州”的交集,均来自于抗金。在弋阳翁汪可先生的《唐宋光州刺史》书稿中有如下记载: 绍兴五年(1135年)春正月,郦琼收复光州后。朝廷以承信郎王莘权州事。伪齐知亳州马秦犯光州,王莘率众拒敌。淮西宣抚使刘光世遣统制官郦琼、靳赛以所部援之。 绍兴五年六月,忠翊郎、合门祇候张昂,特迁从义郎与州钤辖差遣。录其守石额山寨之劳也。寻又以其弟乡贡进士昴,为下州文学。 绍兴五年八月,是月伪齐陷光州。时刘麟出猎于陈留县,有义党百余人,欲擒麟南归,为其徒所告,悉斩于汴京。豫又以其弟复知济南府观知淮宁军 。 绍兴五年九月 是月淮西宣抚司统制官华旺复光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绍兴六年十月,伪齐孔彦舟围光州,守臣敦武郎王莘拒之。数日后,彦舟退兵。 此战李纲《梁溪集》卷九十一《乞下淮西宣抚司差军马前去光州驻札奏状》详载:伪齐遣孔彦舟系桥渡淮攻围光州,首尾半月,无兵救援。致使光州官吏奋发忠义,出城击退,其功绩诚可嘉也。孔彦舟引兵入六安军前去,而光州于今月初六日夜二更,兵民皆出城,往光山县,名为移治,不知所向(知州王敦武以下官员,移老小军民在沙窝市石盆山寨住泊)。是光州官吏虑恐贼兵再来攻围,依前无人救援缓急,城䧟则一城皆被杀虏,所以弃之而远遁,深恐伪齐探知,移兵前来据守光州,系桥运粮,时遣贼兵前来侵扰蕲黄等州,则江西日有警急。契勘江西诸州例阙城壁,不得不为之虑,兼淮南州军方始安定,岂可再致残破。所据兴国军探报及权发遣兴国军王旉札目在前本司契勘:光州系淮西路分接连陈蔡伪境,自兵兴以来虽累经残破,然最系控扼去处。近者孔彦舟贼马,攻围累日,官吏兵民竭力捍守。贼马退去,即是光州城壁尚犹可守。……。伏望圣慈特降睿㫖下:淮西宣抚司疾速差拨一项军马,前去光州屯驻,却令光州守臣率官吏军民依旧归城措置捍御。庶几不致误事,其蕲黄州已得湖北路宣抚司令,相度移治指挥,亦乞朝廷详酌施行……。 此中论到光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战王莘亦受嘉奖: 绍兴六年(1137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诏知光州、敦武郎王莘与转一官,除兼合门宣赞舍人。以淮南西路兼太平州宣抚使刘光世言贼兵孔彦舟等数万众攻打光州,保护一城,无虞故也。(《宋会要辑稿》) 李纲《梁溪集》亦记载了抗金中,其他与“光州”相关的事。看弋阳翁汪可书稿: 李纲《梁溪集·卷九二》奏状:光州或为贼所据,则蕲黄又须移治江北,更无捍蔽。自江以南沿流险要去处,既无军马可以控扼,州县又无城池可以自固。使贼渡江占据州县,为患不息。伏望圣察。 《梁溪集·卷一百一》奏状:田邦直一军五百余人,原系本司军马,昨缘本司兼蕲黄等州宣抚使差徃蕲州驻札,钱粮之类并依本司应副。近来差屯光黄州,又得探报就移庐州屯驻。淮西既屯重兵,邦直之兵人数不多,必不藉此。本司得之,可以増重兵势分布使唤。伏望圣慈特降睿旨,将田邦直一军拨还本司,实为利便。
光州直隶州7 【户口】(原额人丁一十九万九千五百七。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三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一名口。计二十九万九千九百八十八户。)【田赋】(田地二万五千一百九十五顷二十八亩。额征地丁正杂等银。十万九千七百五两六钱三分又奇。)【山川】凤凰山(在州东七里。为州之左翼。又州西二十五里浦口岗。为州之右翼。皆长岭蹲峙。势如卧龙。又商城县北二十余里。又凤凰山。对峙有锦鸡山。河流其中。为县之门户。)彭山(在州东南七十里。上有古塔。俗名口塔岗。中有九子领。三教洞。下有小川百折。入小商河。)南岳山(在州南三十里。渒水出焉。水经注。作岳山。)车谷山(在州南七十里。群峰拥抱。清流萦绕。)斛山(在光山县东南五十里。以形似名。又商城县西南十里有斛山。曲河源出其下。)龙山(在光山县南十五里。其隔河对峙者。有会龙山。又迎春山。在县南四十里。相近又有仙人山。)通山(在光山县南五十里。相近又有白驹山。张果老山。)杏山(在光山南六十里。)寨山(在光山县南七十里。上有三井。元有陈老者立寨避兵于此。又有三山。亦在县南。千峰万壑。迥出云表。延亘二百里。)四面山(在光山县南八十里。四壁横攒。一水回绕。)白压山(在光山县南八十里。绝顶有洞。洞中有泉。流入高陌河。)龙蟠山(在光山县南八十里。云出则雨。)石盘山(在光山县南九十里。县志。山岫险峻。其巅平衍若盘。其麓为棋盘山。相近为花石山。有洞产五色石。)磨云山(在光山县南一百里。山顶出云。常盘旋不散。相近有黑石山。马鞍山。千金山。又金泉山。亦在县南百里。又流泉为梅林河。)五马山(在光山县南一百二十里。相接者为黄茅山。又有木陵山。)撞山(在光山县西南二十里。两山夹河。中流浮小石山。)净居山(在光山县西南四十里。金定兴五年伐宋。璞萨安贞出息州。军于七里镇。宋兵据净居山即次。璞萨安贞旧作仆散安贞。今改正。)仙居山(在光山县西南六十里。寰宇记。仙居山原名乐安山。唐天宝初敕改名。亦名北仙居山。名胜志。唐改乐安县为仙居。以县有南西二仙山。中藏石室。仙人所居也。)牢山(在光山县西南一百四十里。势极险峻。中有石洞。)天台山(在光山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壁立万仞。一望千里。上有铁瓦寺。下有龙池。)雾山(在光山县西七十里。高插云汉。常有云雾蒙其上。又商城县东五十里有雾山。)浮光山(在光山县西北八十里。一名浮弋山。即弋阳山也。汉书地理志。弋阳县有弋山在西北。水经注。淮水东经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山也。元和志。光山一名弋山。寰宇记。山周围二十里。俯映长淮。每有光耀。因名光山。旧志。谓之濮公山。)鏊山(在固始县东。唐元和十年。寿州帅李文通奏败淮西兵于固始拨鏊山。即此。)安阳山(在在固始县东南四十里。一名大阳山。寰宇记。一名太山。上有白龙池。)白牙山(在固始县东南九十里。名胜志。山产桑中弓材。又县东南八十里有大步山。)独山(在固始县南七十里。山高五里。岸然独立。相近又有三峰山。峭出云表。如笔架。)木贼山(在固始县南百里。名胜志。山产木贼草。故名。)雩娄山(在固始县西四十里。大灌水出焉。俗讹为雾露山。)金刚台山(在商城县东南三十里。旧名石额山。高二十余里。延袤六十余里。双峰并峙。上有风洞龙井。宋嘉熙元年。光州徙治金刚台山。元至元七年。都元帅伊素德尔略地光州。败宋兵于金刚台山。元末。土豪余思铭据之。明初置巡司。伊素德尔。旧作也速带儿。今改正。)大苏山(在商城县东南五十里。下有俗仙市。水经注。灌水出大苏山。又有聚云山。在县东南一百里。葛藤山。在县东南一百七十里。)牛山(在商城县东南九十里。下有泉。流为牛山河。即史河之上源也。)竹根山(在商城县东南一百八十里。群山列峙。中有招军躲军三官钵孟金家蛮王等寨。同罗松子等关。皆高俊险隘。元末。徐寿辉曾据其地。)章山(在商城县南三十余里。耸秀为诸山之冠。相近又有虺颓山。石鼓山。又县南六十里有上天山。)九龙山(在商城县南七十五里。上有九龙庙。及古井。又五里为金鸡笼山。又县南八十里有冠石山。)花阳山(在商城县南九十里。元末。土人立寨于此。相近又有黄乐山。又县南百余里。有东葛山。与安徽六安州接界。)马头山(在商城县南一百五十里。晋咸和中。谯国内史桓宣。将其众营于马头山即此。今山有古寨遗址。明正德中。巡抚原杰。言商城南接六安州二百余里。四野旷达。而金刚台巡司乃在北偏。请置于马头山从之。因置巡司为戍守处。)莲花山(在商城县西南十五里。形如莲花。又县西南四十里。有七里山。五十里。有茅山。)万安山(在商城县西南三十里。为楚黄通径。上有古寨遗址。)横溪山(在商城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有溪夹山横流。分为十八道。即五水关河上源。又县西七十里。为磨盘山。西北有悬刃山。)马鞍山(在商城县西北。诏虞水出焉。)铜井山(在商城县西北五十里。山顶有土穴。色如铜。)熊山(在商城县北三十里。屹然雄峙。自梅山之西。势相连接。涧壑峰峦甚胜。)梅林山(在商城县东北十里。山溪险隘。或以为即梅山。相近又有车毂山。)铁林山(在商城县东北三十里。相近为鼓镇山。客龙山。)青山(在商城县东北七十里。一名峡口。两山对峙。道通安徽六安州及霍山县。峡口有五龙洞。幽邃险峻。又峡中有泉涌出。流为寨河。又县东南是十五里。有火炮山。)春风岭(在光山县南六十里。)青峰岭(在固始县南一百里。接商城县界。有泉流为梅仙河。)八摺岭(在商城县南四十里。岭势蜿蜒。起伏凡八。又有参差岭。在县南九十里。峰峦错出。)界岭(在商城县西南九十里。南接湖北麻城县界。)口林岗(在固始县北九十里。上有古城。)白鹿崖(在固始县南。昔时戍守处。有故寨存。)老鹤崖(在商城县东南一百五十里。)九女原(在商城县东。唐元和十年。寿州刺史李文通。讨吴元济。夜出九女原即此。元和志。九女原在殷城县界。)泊陂河(在光山县东南四十五里。合商城县之五水关河。北流入淮。)临仙河(在光山县南二十里。入官渡河。北流入淮。)红石河(在光山县南三十里。西北汇临仙河。)高阳河(在光山县南四十五里。源自白压山。东流入临仙河。)梅林河(在光山县南八十里。源出金泉山。东北流入官渡河。又县南九十里。有陡山河。又南十里有三道河。俱东北流入官渡河。)清流河(在光山县西四十五里。东流入柴水。)曲河(在固始县西十五里。源出商城县之斛山。东北流入经县北。又东入史河。)泥河(在息县东南四十里。源出万安塘。东流入淮。)谷河(源出息县北二十里口斧堰。东南流经息县东四十里入淮。又县北十里有澺河。源亦出口斧堰。东南流至县东十里入淮。)闾河(在息县东北九十里。自汝宁府正阳县流入。又东南入淮。又营河在县东北九十里。汝水支流也。东南流入淮。)五水关河(在商城县西南。源出铜井山。流为考溪十八道河。旋转纡回。西南流为五溪。合流五水关下。入光山县界。合泊陂河。又东北经州东。至固始县入于淮。)
光州直隶州3 领县四。光山县(在州城西南四十里。东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二百里。东至本州界二十里。西至汝宁府罗山县界八十五里。北至息县界八十里。东南至商城县界七十里。西南至湖北黄州府黄安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本州界二十里。西北至息县治九十五里。春秋弦国也。汉置西阳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晋改属弋阳郡。惠帝分置西阳郡。永嘉后。郡县俱废。刘宋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置光城县。属弋阳郡。大明中。分置光城左郡。萧齐因之。梁于县置光州。东魏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始置光山县为光州治。大业初。改州为弋阳郡。唐武德三年。复曰光州。置总管府,贞观元年罢。太极元年。移州治定城。以县属焉。五代因之。宋绍圣中。改曰期思。寻复故。后废。元至元十二年。复置任属光州。明并属汝宁府。本朝雍正二年。改属光州。)固始县(在州城东一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安徽颍州府霍邱县界五十里。西至本州界七十里。南至商城县界七十里。北至颍州府阜阳县界六十里。东南至安徽六安州界九十里。西南至商城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颍州府颍上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息县界九十里。春秋蓼国地。汉置蓼县。属六安国。后汉改属庐江郡。晋属安丰郡。刘宋初省。泰始中。乔置新蔡郡。及固始县。萧齐为北新蔡郡。后魏仍曰新蔡郡。梁复曰蓼县。东魏复曰固始。后周改置浍州。隋开皇初。州郡皆废。以县属弋阳郡。唐属光州。宋元因之。明初属凤阳府。洪武十四年。还属光州。本朝因之。)息县(在州城西北九十里。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东至本州界四十里。西至汝宁府正阳县界三十五里。南至光山县界十五里。北至汝宁府汝阳县界七十里。东南至本州界六十里。西南至汝宁府罗山县界十八里。东北至安徽颍州府阜阳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汝阳县界七十里。春秋时县国。汉置新息县。属汝南郡后汉晋因之。刘宋分置南北二新息县。萧齐因之。后魏太和十九年。置东豫州及汝南郡。。梁大通元年。改曰西豫州。太清元年。又改曰淮州。东魏武定七年。复曰东豫州,北齐复并为新息县。后周改曰息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仍属汝南郡。唐初复置息州。贞观初州废。属蔡州。五代及宋因之。金太和八年。复置息州。属南京路。元中统三年。州废。四年。复置。至元三年。省县入州。属汝宁府。明洪武初。降州为县。属颍州。七年改属汝宁府光州。本朝雍正二年改属光州。)商城县(在州城东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东至安徽颍州府霍邱县界一百十五里。西至光山县界六十里。南至湖北黄州府罗田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固始县界六十里。东南至罗田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黄州府麻城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本州界六十里。春秋吴雩娄邑。汉置雩娄县。属庐江郡。后汉因之。晋改属安丰郡。后废。刘宋元嘉二十五年复置。属弋阳郡。寻属边城郡。又侨置西苞信县。属新蔡郡。萧齐时以西苞信属北新蔡郡。后魏改雩娄曰宇娄。梁改西苞信曰苞信。兼置义州。齐周时宇娄县废。隋初改县曰殷城。属弋阳郡。唐武德初,复置义州。贞观初州废。县属光州。五代因之。宋建隆初。始改曰商城。至道三年。省入固始。明成化十一年。复置商城县。属汝宁府光州。本朝雍正二年。改属光州。)
光州北城有城门五座、南城有城门六座,城门上各建有楼橹。光州北 光州北城有城门五座、南城有城门六座,城门上各建有楼橹。光州北城城垣高一丈五六尺不等,周围计长一千一百二十五丈六尺,共有垜口一千九百三十六个。城正北门叫迎恩门,上有楼三间;城正西门叫来远门,上有楼一间,门外建有小月城、岳王庙。城西正南门叫龙门,奎星阁在此城门之上。城东正南门叫大顺门,上有楼三间,廊庑俱全。城东门叫承和门,上有楼三间,东门外有子城一座,该子城有三个城门,东门叫万福门,北门叫永康门,南门叫挽澜门。光州南城城垣高一丈五尺不等,周围计长八百五十九丈八尺八寸,共有垜口一千五百八十四个。城东门叫东门,上有楼三间,廊庑俱全,贡有三官像,门外建有小月城、关帝庙。城西门叫西门,上有楼三间,往南有火帝庙三间。城西正南门叫大南门,上有楼三间,廊庑俱全,贡有玉皇大帝像。城东正南门叫小南门,上有楼一间。城东正北门叫康济门,上有楼一间。城西正北门叫凝安门,上有楼一间。 当前,光州(潢川)正围绕建设“水城花乡、秀美光州”的总体思路,结合地域生态和文化优势,用“水”、“花”、“古”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个性。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一河秀两岸”目标,强力推进潢河后期综合治理,完成路桥建设,打造潢河两岸核心城市景观区。进一步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打造城区靓丽景观带。利用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古迹众多优势,改造提升弋阳古镇、小南海“五教共存”、南城“古街风貌”等景点,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光州古城风貌。
顺治十七年《光州志》中的相关记载:“州旧弋阳城《地形志》:弋 顺治十七年《光州志》中的相关记载: “州旧弋阳城《地形志》:弋阳在定城县。汉为弋阳国,后魏置郡,唐改光州。《一统志》:古黄国在定城废县西一十二里,今州南城即其地。黄城即定城,定城即弋阳,弋阳即光州也。[7] “后唐朱全忠以军四十万攻淮南,屯光州,筑城十二。时刺史柴再用严守备,城得免。世传连城十二,遗址尚存。 “宋高宗绍兴十年,命岳飞相度修城。[4] “宁宗庆元元年,知州梁季泌创筑。周回九里十三步,高一丈,濠深七尺,门四,中贯小黄河,城分南北,时尚土城。 “明正德六年,兵燹城陷。七年,知州李镗用砖石重修两城。辟北城五门,西关属城内;南城六门,上各建楼。沿城为警铺,环十四里许,崇三丈余,广厚二丈,隍深九尺。[7] “先是北城东门在震方,万历乙酉知州王士崧以形家言,改于巽方,即今清晏门也。自是风气日盛。 “自流氛为祟,城守最亟,知州李时芳、姜铨相继筑浚,于城外设羊马墙、品字坑,民赖以全。 “顺治六年,淫雨,城垣倾颓八十余丈,知州徐化成修葺,费出自办,不以烦民。 “北城城垣周围一千零七十六丈八尺,高二丈,濠宽四丈,深一丈五尺,积水。南城城垣周回八百五十四丈五尺,濠宽二丈,深一丈,积水。 “顺治十有六年,淫雨,城垣倾颓数十余丈,知州庄泰弘蠲俸修葺,民皆悦服。”[4]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