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本洁去还洁 来本洁去还洁
关注数: 21 粉丝数: 12 发帖数: 1,699 关注贴吧数: 24
(转帖)王昆仑论晴雯   晴雯之死 王昆仑论晴雯   晴雯之死 (一) 晴雯之死是《红楼梦》全书中的一件大事。 晴雯之死和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故事发展过程中两个高峰,两个转折点。宝玉挨父亲贾政的毒打,是父亲贾政的同志思想和儿子宝玉的叛逆思想多年冲突的大爆发。可是这一场血战的结局怎么样?由贾政和儿子宝玉的冲突,一边而为贾政于他的母亲贾母、他的妻子王夫人的冲突。既引起了统治者内部矛盾的爆发,贾政想一顿大板把一个叛逆种子及早消灭的意图,就不能实现了。而且适得其反,宝玉在祖母的掩护下,不但保存了性命,还更得到发展他的性格----在大观园里女儿队中逍遥自在的空隙。 然而,敌对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贾宝玉和那些女孩儿所获得的只是燕处危堂的安乐,寒云晴雾笼罩下小绿洲上的自由。要扑灭叛逆和要争取自由的对峙与矛盾问题并没有解决,因而无可幸免地会再发展出来另一个突然的事变,这就是作为母亲王夫人继父亲之后,又给了儿子宝玉以更残酷的打击----逼死晴雯和扫荡贾府青年乐园的大观园。晴雯是这一战役中最主要的牺牲者。晴雯之死就是预言了宝、黛恋爱之必归失败,宝玉之必出于逃亡。 晴雯在全书中占的篇幅不及袭人的二分之一。但《红楼梦》作者对于凤姐、宝钗、探春、平儿、袭人是采取政治史的写法,而对于黛玉、晴雯、司琪、芳官、尤三姐,确实几首极哀艳的诗篇。一个作者对自己所偏爱的人物,往往禁抑不住主观情感之汹涌,不期然而流入吟咏式的抒写,使得读者也跟着他歌唱,跟着他悲哭,不能冷静旁观。贾元春从一般高门闺秀地位上再上升成为贵妃,作了贵族家庭献给皇室的『祭祀的羔羊』,青年守寡的大奶奶李纨,只能『古井无波』地作成一个『完整』的礼教牺牲品。她们岂不可怜?可是对她们除了描写内心痛苦,并没有什么激烈斗争可以歌颂。然而对于丫鬟晴雯优美的性格,强烈的反抗,惨痛的牺牲,作者的笔端,就随时充满了欣赏、抚爱、忿怒和痛惜之情。从前的批注者说:『晴雯者,情文也。』 过去有的读者说:平儿使人爱,鸳鸯使人敬,袭人使人怜。对于晴雯呢,这些观念都用不上。然而她的性格偏能在很久以来就唤起多少读者衷心的共鸣。你认为这丫鬟太娇纵了吗?但你心里本不把她看成一个奴才,而且你正憎厌着那些奴仆群中的卑鄙、下流。当她在讽刺人或骂人的时候,你也正想发泄几句吧?你也许惋惜这丫鬟太不计较成败得失了,然而仔细想想,袭人那样『温柔和顺』是有她自己十分明确的目的的;你觉得若叫晴雯也得到一个宝玉侍妾的地位就算是胜利吗?你一边读着她的传记,一边被她的坦白无私的爽朗情怀所吸引,被她的热情勇敢所震惊,总愿意多看到她又真诚、又美丽、喜笑怒骂的姿容,多听到她正直响亮的声音。只有在和晴雯姑娘相处的时候,才能扫开贾府那种阴湿腐朽的气氛吧! 黛玉之死是一步一步走向枯萎,晴雯之死是骤然遭遇到残暴的摧折;所以黛玉之死的标题是『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而晴雯之死却大书特书『俏丫鬟抱屈夭风流』。读者对于黛玉之死在心理上是具有预期状态的,而晴雯之死却给读者情绪上以外的打击,激起人们中气如雷的忿怒。聪明的读者一看到王夫人对于晴雯之深恶痛绝,片刻不许停留地把她赶出去,就会叫一声『大事休矣』。岂有那样憎恨晴雯而能容纳黛玉之理?宝玉是那样痛心,那样忿恨,却又无法挽救。既不能战胜,又不肯屈服,除了逃亡,他将来还有什么道路可走? 读者认为:我们何不幸而不能看到原作者曹雪芹亲笔写出黛玉之死?可是,也认为:又何幸而还能看见作者亲笔写出晴雯之死啊! 作者: 认真学习红学 2007-3-7 17:36   回复此发言 --------------------------------------------------------------------------------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