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不许哭 小丑不许哭
等你愿意
关注数: 171 粉丝数: 127 发帖数: 9,718 关注贴吧数: 213
_____『YY/麻子的小麻子」丶内个、作文神马的= =。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人必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                                                                      ——司马迁      有这样一个人,忍辱负重,为了国泰民安。      有这样一个人,锲而不舍,为了先父遗愿。      有这样一个人,游历各地,为了一纸历史。      这样一个人,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样一个人,终名留青史。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这为他今后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司马迁10岁时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司马谈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一次全国的漫游。司马迁从20岁开始的全国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颂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这是司马迁写在《史记》写的“自序”, 司马谈在“河、洛之间”对他说的那番语重心长的遗嘱。 司马迁俯首流涕,对父亲发誓说:“我虽不聪敏,请容许我把您已记录编排过的有关过去的传闻,完整地书写出来,绝不敢有缺漏。”洛阳相会,就这样成为这一对钟情于历史学的父子之间的生死之别。 于是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就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在著世纪期间,曾发生一件让他一世侮辱的事。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受了“腐刑”。 这次对司马迁身心上的双重打击,在古代,有句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失去生育能力是比失去生命更大的打击。可是在这样的打击下,司马迁还是承受住了,忍辱负重的在狱中写下了剩下的《史记》篇章。 这就是司马迁。 游历各地,忍辱负重,锲而不舍。 司马迁的死,重如泰山。 < 浙江省嘉兴市清河中学七〇一 柳梦雨 指导老师:罗美玉 >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