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无杂质66 感动无杂质66
关注数: 47 粉丝数: 111 发帖数: 2,418 关注贴吧数: 11
房价高就是因为这两个字 “连鬼影都见不到几个,你说空置率高不高?尤其是一到了晚上,黑漆漆一片,特别阴森恐怖。”某小区空置率很高,至少在30%以上,住户的数量还没有保安多!但是,无法理解的是,这么高的空置率摆在眼前,可房价却不降反升,半年来已经涨了至少10%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少见多怪啊!10%的涨幅已经很良心了好吗?看看云南的某两个地州,房价已经涨到了1万元以上,而当地的小区空置率至少都在40%以上!说明啥?当地人买不起房,房子全部被外地人买走了囤起来,就是等着涨价。至于涨多少?呵呵,估计着明年的今天,应该可以翻一倍了吧! 那么,有人不太明白,按理说没有刚需族接盘的房子,才会有这么高的空置率啊!既然空置率这么高,房价应该下降才对啊,现在又凭啥上涨呢?再说,房价不涨的话刚需族还买不起呢,涨了之后就更买不起了!难道这里面有啥玄机吗?亦或者说,空置率居高不下,房价却不降反升,背后还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吗? 是的,的确是如此!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反映了卖家意愿和买家购买力的综合水平。房地产也是一样,卖家不管要卖多少钱的房子都没事,关键是只要购房者出得起就行,这样就能够成交。而有人要问了:“现在的问题是刚需族买不起啊!没钱买房咋办?空置率这么高就是因为卖不掉吧?” 这话逻辑上来说是成立的。但是呢,中国楼市之所以特殊,就是在于它本身除了炒房客和刚需族购房者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参与者,那就是城市棚改政策。从宏观数据来看,2017年的棚改资金投入已经超过了5000亿元,注意,这只是信贷部分,还不算各个城市的自筹资金!拆了多少房子呢?超过1400万套!换句话说,至少有1400万人要去重新买房子! 而棚改力度这么大所释放出来的信号就是——购房需求即将井喷,普通刚需族不再是购房主力,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房子被拆掉之后拿到不少赔偿款的棚改户。所以,三四线城市的房子一下子变得抢手了,开发商的房子自然不愁卖了!而棚改户手里面的钱太多,除了买房子之外没有保值增值的渠道,于是就买了更多的房子,加之炒房客紧随其后,自然造成了空置率居高不下。读者说超过了30%,但是要让我来说,40%可能比较靠谱。 那么再来顺着这个思路分析,为啥空置率这么高,可房价还是要涨呢?这就要问问当地的棚改力度了。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2018年上半年,国开行总行投入了多少棚改信贷资金呢?5200亿!换句话说,仅是今年前6个月投入的钱就超过了去年全年棚改资金总和!而要拆掉多少套房子呢?1700万套! 说白了,这是用棚改来创造了1700万个购房需求啊!本来,这么大的财富蛋糕是开发商独享的。不过可惜的是,开发商从买地那天到拿到楼盘预售证,少说也要一年,并且供应能力有限。所以,棚改的购房需求外溢到二手房市场,自然就会令那些空置的房子比较抢手。换句话说,没钱接盘的刚需族们醒醒吧,现在各个小区空置的房子根本就不是准备卖给咱们的,人家是要准备卖给那些手里面拿着一大捆钞票的无房棚改户! 所以,现在大家明白了吧?为啥这两年中国住房空置率这么高,但是房价却不降反升,其实背后主要是两个字——棚改。因为刚需族已经没钱接盘了,为了确保房价不垮掉,所以棚改在不断制造需求,进而来消化空置的房子和开发商的库存。这是一盘大棋,不管是刚需族还是炒房客,全部都是棋子。 那么,大家觉得这盘棋到底下到什么时候才结束呢?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呢?你所在的小区空置率有多高呢?
棚改拧紧资金 楼市紧张了 当4万亿资金流入棚户区居民手里,会发生什么呢? 对于棚户区居民来说,拿到货币化补偿后,原来住50平方米棚户区的人,就可能住上70甚至100平方米的商品房。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商品房库存被大大消化了,开发商对土地的需求大大增加了,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大幅增加了。” 回溯2014年初,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高企、风险聚集已成共识。去库存压力十分突出。 在2014年这个关口,“去库存”和“棚改三年攻坚计划”两个艰巨的任务撞在了一起,而棚改货币化,同时解决了这两大难题。 对于商品房来说,一二线城市本身需求就旺,不需要刺激,三四线城市一刺激效果就很明显; 在三四线城市经历了一波大涨后,总体投资前景已经不强,如果继续以棚改货币化的形式给当地家庭提供购房现金,更多的人将选择去一二线城市购房,投资需求将向外溢出,会出现三四线棚改,一二线涨价的现象。 从全国来看,房地产市场已经基本告别库存积压时代,目前一线至四线城市商品房去库存已经非常充分,当下库存是连续46个月以来的新低,很多城市去化周期在12个月以下。针对去库存而提出的棚改货币化政策,也到了调整并减少的时候。 棚改的资金回流到商品房市场里,是国家层面不希望看到的,所以未来趋紧是必然。棚改货币化安置,既关系着房地产市场,也关系着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国开行对棚改项目审批收紧、监管趋严,正是源于决策层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担忧。 如果棚改货币化收紧,对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一方面体现在个别省市有的棚改项目在建时,并未纳入政府预算和财力可行性报告,可能会出现超出预算和可行性的风险。 另一方面,棚改的钱不仅来自国开行,还有来自商业银行、发债等其它渠道,后续项目的建设资金如何保障、存量债务的滚续等都是问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