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天远 翼天远
关注数: 142 粉丝数: 918 发帖数: 8,555 关注贴吧数: 62
那些总是喜欢比较哪本小说更好或哪个作者更好的人,且往这里来看 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叫《书虫的逻辑》一个叫泰戈尔的老外讲的的 《摩诃婆罗多》(一本书)里有条蛀虫,在封面封底之间啃了个黑洞。学者翻开书揪住它的脑袋怒斥道:“你为何恣意破坏!磨砺牙齿填饱你肚皮的粮食,泥地上比比皆是。” 书虫说:“你何必大动肝火,书里除了黑斑还有什么?让我里里外外吃个痛快,反正我不懂的都是糟粕。 第二个叫《囫囵吞枣》古人讲的 有个客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死心眼的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下面才是我要说的。我认为,写书好与不好,除了作者的文笔功力高低的区别之外,还有内容深度的影响,其外还看小说整体的故事性是否足以吸引人也就是你的故事是否让人看的痛快。能兼顾三点的作者在网文界屈指可数,但网文发展毕竟还短,受环境限制,大多网文作者也是图赚钱,所以要求也不能太高,三点能做到一点的就可以接受了。能做到两点就很好了。能做到三点的作者,怎么说呢,业界良心,凤毛麟角。三点都做不到就出来混的,基本上一露头就死了。 而我们看书,有的书看起来没什么激情,文字也比较生硬,但是书里写的某些东西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和感悟,这书就是偏重思想的,读起来像吃药,难吃,但是有用。还有些书看起来畅快,故事讲的爽,但是文字水平直逼小学三年级,看完后也没留下什么收获,这种书就是偏重讲故事的,像汽水,刺激但是没营养,只求过瘾。另有一些书写的是文章锦绣词藻华丽,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结构松散,前后矛盾,内容空洞,这种是炫文笔的,就像塑料花,拿来当摆设看个好看就行了。三种形式其实都不坏,只是侧重不同而已。 至于拿网文和名著比的,我就呵呵了。只举《红楼梦》一个例子,要文笔?结构严谨,词藻华丽,内容充实,人物刻画细腻,前后呼应。要故事?就看感动多少人摸眼泪哭鼻子就知道了。要深度?这个不好说,我不太懂红学。 最后了,回到我们开始的俩故事,劝各位看书不要囫囵吞枣,也不要当书虫,其实你不懂得,未必都是糟粕。好了,大半夜起来用手机扣这么多字真累
那些总是喜欢比较哪本小说更好或哪个作者更好的人,且往这里来看 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叫《书虫的逻辑》一个叫泰戈尔的老外讲的的 《摩诃婆罗多》(一本书)里有条蛀虫,在封面封底之间啃了个黑洞。学者翻开书揪住它的脑袋怒斥道:“你为何恣意破坏!磨砺牙齿填饱你肚皮的粮食,泥地上比比皆是。” 书虫说:“你何必大动肝火,书里除了黑斑还有什么?让我里里外外吃个痛快,反正我不懂的都是糟粕。 第二个叫《囫囵吞枣》古人讲的 有个客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死心眼的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下面才是我要说的。我认为,写书好与不好,除了作者的文笔功力高低的区别之外,还有内容深度的影响,其外还看小说整体的故事性是否足以吸引人也就是你的故事是否让人看的痛快。能兼顾三点的作者在网文界屈指可数,但网文发展毕竟还短,受环境限制,大多网文作者也是图赚钱,所以要求也不能太高,三点能做到一点的就可以接受了。能做到两点就很好了。能做到三点的作者,怎么说呢,业界良心,凤毛麟角。三点都做不到就出来混的,基本上一露头就死了。 而我们看书,有的书看起来没什么激情,文字也比较生硬,但是书里写的某些东西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和感悟,这书就是偏重思想的,读起来像吃药,难吃,但是有用。还有些书看起来畅快,故事讲的爽,但是文字水平直逼小学三年级,看完后也没留下什么收获,这种书就是偏重讲故事的,像汽水,刺激但是没营养,只求过瘾。另有一些书写的是文章锦绣词藻华丽,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结构松散,前后矛盾,内容空洞,这种是炫文笔的,就像塑料花,拿来当摆设看个好看就行了。三种形式其实都不坏,只是侧重不同而已。 至于拿网文和名著比的,我就呵呵了。只举《红楼梦》一个例子,要文笔?结构严谨,词藻华丽,内容充实,人物刻画细腻,前后呼应。要故事?就看感动多少人摸眼泪哭鼻子就知道了。要深度?这个不好说,我不太懂红学。 最后了,回到我们开始的俩故事,劝各位看书不要囫囵吞枣,也不要当书虫,其实你不懂得,未必都是糟粕。好了,大半夜起来用手机扣这么多字真累
那些总是喜欢比较哪本小说更好或哪个作者更好的人,且往这里来看 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叫《书虫的逻辑》一个叫泰戈尔的老外讲的的 《摩诃婆罗多》(一本书)里有条蛀虫,在封面封底之间啃了个黑洞。学者翻开书揪住它的脑袋怒斥道:“你为何恣意破坏!磨砺牙齿填饱你肚皮的粮食,泥地上比比皆是。” 书虫说:“你何必大动肝火,书里除了黑斑还有什么?让我里里外外吃个痛快,反正我不懂的都是糟粕。 第二个叫《囫囵吞枣》古人讲的 有个客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死心眼的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下面才是我要说的。我认为,写书好与不好,除了作者的文笔功力高低的区别之外,还有内容深度的影响,其外还看小说整体的故事性是否足以吸引人也就是你的故事是否让人看的痛快。能兼顾三点的作者再网文介屈指可数,但网文发展毕竟还短,受环境限制,大多网文作者也是图赚钱,所以要求也不能太高,三点能做到一点的就可以接受了。能做到两点就很好了。能做到三点的作者,怎么说呢,业界良心,凤毛麟角。三点都做不到就出来混的,基本上一露头就死了。 而我们看书,有的书看起来没什么激情,文字也比较生硬,但是书里写的某些东西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和感悟,这书就是偏重思想的,读起来像吃药,难吃,但是有用。还有些书看起来畅快,故事讲的爽,但是文字水平直逼小学三年级,看完后也没留下什么收获,这种书就是偏重讲故事的,像汽水,刺激但是没营养,只求过瘾。另有一些书写的是文章锦绣词藻华丽,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结构松散,前后矛盾,内容空洞,这种是炫文笔的,就像塑料花,拿来当摆设看个好看就行了。三种形式其实都不坏,只是侧重不同而已。 至于拿网文和名著比的,我就呵呵了。只举《红楼梦》一个例子,要文笔?结构严谨,词藻华丽,内容充实,人物刻画细腻,前后呼应。要故事?就看感动多少人摸眼泪哭鼻子就知道了。要深度?这个不好说,我不太懂红学。 最后了,回到我们开始的俩故事,劝各位看书不要囫囵吞枣,也不要当书虫,其实你不懂得,未必都是糟粕。好了,大半夜起来用手机扣这么多字真累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