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83252060 q283252060
SORRY
关注数: 16 粉丝数: 21 发帖数: 2,401 关注贴吧数: 22
霏霏雨雪中的哀伤--由<<诗经.小雅.采薇>>最后一章看西周兵役制度 (转自诗经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令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它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是全诗的最后一章,也是点精之笔.全诗也是反映了一位服役的军人的厌战情绪,但是和<<邶风.击鼓>>不同,在<<击鼓>>中,全诗反映了军士厌战,而渴望回家与妻子团聚而不能的难过之情,然而在<<采薇>>中,战争已经结束,周军大获全胜,军士就要凯旋.为什么他们不仅没有兴高采烈,反而"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 我认为,军士得胜而归却忧愁哀伤这种反常的现象,正是对西周社会兵役制度的反映.在西周强盛时期,也不免引起了周围少数民族的觊觎.其中玁狁,就是后来的匈奴,屡屡侵犯中原,给周朝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以朝廷就要组织军士反击.但是当时的兵役制是朝廷从当时从事农耕的民众中间直接招募军人参战,而没有职业军人或者雇佣兵,也就是说,在战时,他们是兵,而在战争结束后,他们就就地解散,解甲归田,但是这一切都是他们的义务,朝廷并不会为他们买单,也就是说,战争结束后,这些军人是死是活,就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在"行道迟迟"中的哀伤了,想当年,在依依杨柳中,他们踏上了征途,而现在,他们凯旋了,但是不得不在霏霏雨雪中考虑自己今后的归宿:家里怎么样了,妻子儿女没有自己的照顾,能活下去吗?自己的父母没有生活来源,会不会饿死了?田里的庄稼长久没有人耕种,是不是已经杂草丛生了? 于是,在美景中,我心伤悲.<<采薇>>在留给我们脍炙人口的诗句同时,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清晰的西周的政治风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