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0A1TDs M10A1TDs
关注数: 1,036 粉丝数: 937 发帖数: 50,411 关注贴吧数: 6
冥王星外壳下藏一片巨大海洋 一项研究发现,在冥王星的冰冻外壳下有一个巨大的海洋,这个海洋已经存在了45亿年,比地球上的海洋还要长5亿年。 冥王星是一个由冰和岩石组成的球,在37亿英里外围绕太阳运行。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它最初形成时可能并不像现在这么“冷冰冰”,很可能是“热乎乎”的,这使得液态水在其表面形成,并可能提供了支持外星生命所需的条件。 这与传统的观点截然不同,传统观点认为最初的冥王星就是一颗由冰冻的冰和岩石构成的球,由于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出热量,这些冰和岩石逐渐融化到足以形成一个地下海洋。科学家们将其内部演化的热模型模拟与美国宇航局新地平线号航天器拍摄的表面照片进行了比较。他们在这颗矮行星上发现了超过一英里深的山脊和沟槽,这表明了由于水在结冰时膨胀而导致外壳内部运动产生的压力。该研究表明,柯伊伯带的其它行星和矮行星——像妊神星和鸟神星——可能也曾经温暖过。 冥王星早期的大部分热量来自小行星和其它撞击这颗矮行星并与核心融合的太空岩石。这段“温暖时期”只持续了大约3万年——因为小行星撞击的时间间隔很长,这意味着它的温度不足以能一直产生水。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也产生了热量。研究表明,如果冥王星是在3万年内形成的,那么液态海洋可能在它还很热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研究人员称,这可能发生在45亿年前。 即使是在远离太阳的寒冷环境中,所有这些行星可能都是快速高温形成的,而且有液态海洋。如果它开始变冷,冰在内部融化,冥王星就会收缩,我们应该会在它的表面看到压缩特征。如果它开始时温度很高,它应该会随着海洋冻结而膨胀,我们应该会在表面看到延伸的特征。 对冥王星观察中发现大量膨胀的证据,却没有任何压缩的证据,因此观测结果更符合冥王星一开始就有液态海洋的情况。
冥王星外壳下藏一片巨大海洋 一项研究发现,在冥王星的冰冻外壳下有一个巨大的海洋,这个海洋已经存在了45亿年,比地球上的海洋还要长5亿年。 冥王星是一个由冰和岩石组成的球,在37亿英里外围绕太阳运行。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它最初形成时可能并不像现在这么“冷冰冰”,很可能是“热乎乎”的,这使得液态水在其表面形成,并可能提供了支持外星生命所需的条件。 这与传统的观点截然不同,传统观点认为最初的冥王星就是一颗由冰冻的冰和岩石构成的球,由于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出热量,这些冰和岩石逐渐融化到足以形成一个地下海洋。科学家们将其内部演化的热模型模拟与美国宇航局新地平线号航天器拍摄的表面照片进行了比较。他们在这颗矮行星上发现了超过一英里深的山脊和沟槽,这表明了由于水在结冰时膨胀而导致外壳内部运动产生的压力。该研究表明,柯伊伯带的其它行星和矮行星——像妊神星和鸟神星——可能也曾经温暖过。 冥王星早期的大部分热量来自小行星和其它撞击这颗矮行星并与核心融合的太空岩石。这段“温暖时期”只持续了大约3万年——因为小行星撞击的时间间隔很长,这意味着它的温度不足以能一直产生水。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也产生了热量。研究表明,如果冥王星是在3万年内形成的,那么液态海洋可能在它还很热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研究人员称,这可能发生在45亿年前。 即使是在远离太阳的寒冷环境中,所有这些行星可能都是快速高温形成的,而且有液态海洋。如果它开始变冷,冰在内部融化,冥王星就会收缩,我们应该会在它的表面看到压缩特征。如果它开始时温度很高,它应该会随着海洋冻结而膨胀,我们应该会在表面看到延伸的特征。 对冥王星观察中发现大量膨胀的证据,却没有任何压缩的证据,因此观测结果更符合冥王星一开始就有液态海洋的情况。
10亿太阳质量黑洞喷流像巨大X翼战机 在仙后座5亿光年外的太空中,发现了一个奇异的活跃星系核,其喷出的射流在两侧扩散,看起来就像太空中出现了一艘星球大战中X翼战机的超巨大版本。活跃星系核光度远远超过普通星系,在从无线电到伽马射线的全波段上都发出强烈的电磁辐射,可以说具有极强的活动能力。这是因为活跃星系核的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物质受引力作用下落后,在其周围形成巨大的吸积盘,由于耗散作用,气体被加热到极高温度,下落到黑洞中央释放出巨大的引力能,以电磁波的形式被辐射出来,沿吸积盘法线方向在两侧形成高速喷流。只有等周围物质耗尽,才会演变成普通星系。 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对TXS 0128 + 554星系进行了观察,该星系离地球约5亿光年,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是太阳质量的10亿倍。科学家们利用费米望远镜捕捉到伽玛射线后,随即用甚长基线阵列将其放大100万倍,在无线波段绘制了该星系核的图像,结果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这不就是星球大战中的X翼战机吗?星系核就是中央的机身,两侧喷流形成了巨大的机翼。 由于TXS 0128 + 554以特殊的角度对着我们,科学家们可以幸运地观察到其三维结构,远端的喷流和近端的喷流相距数十光年,意味着我们可以比较喷流在不同阶段的演变,了解活跃星系核在数十年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变化。
部分关卡的攻略心得 贴吧里有大神写了全攻略。这里小弟我只分享一些关卡的攻略心得,而且可能不按顺序写,敬请原谅! 跃马潭溪攻略: 难度挺高的关卡,难点在于文聘和蔡瑁。由于只能靠刘备一个人,重打无限次才终于过了。我给刘备装备了九天惊雷杖、龙鳞铠、万灵冠、烈火燎原、麒麟心、朱雀指环、翔云靴,把骨蚀咒链、铁骑令、六韬作为备用道具。我还上错了战术卡,上了炼金术、农场卡、仁者无敌和重装步兵,结果出了1队近卫,第一战就全军覆灭。对付蔡中、蔡和、蔡勋上朱雀指环用火攻,对付文聘和蔡瑁换骨蚀咒链。 开局从右下方的门出去消灭蔡和,去凉亭加10点智力,但不要打桥上的白耳兵。返回襄阳城中从上面的门出去,对付蔡中和蔡勋。顺便去庙宇加10点武力先不要出左上方的门,以防被文聘追上。文聘冲出来时,立刻换上铁骑令和六韬按顺时针原路跑回城中,再从右下门出,这样放文聘风筝并消灭桥上白耳兵。然后,趁文聘尚未追上时,冲出左上门吃那三颗宝石,并消灭紫狼王并吃掉剩下的宝石。 文聘追上前,让刘备把铁骑令和六韬换回麒麟心和骨蚀咒链,再跟文聘决战。最好给那些装备锻造出韧性,让刘备的韧性超过20。这样被文聘打晕也会在下一回合立刻解除。对付文聘的方式是先仁者之剑,接着双剑舞+治愈圣光。翔云靴能让刘备每3回合多行动一次。治愈圣光冷却结束就补血,配合万灵冠每次能加800多血(确保刘备不死)。接着继续用双剑舞配合九天惊雷杖攻击文聘,最终解决他。 最后对付蔡瑁。先对付4队白耳兵。利用九天惊雷杖削弱白耳兵。当白耳兵靠近,就用双剑舞对付。蔡瑁试图靠近就游走避开他(蔡瑁有射程较短的雷击和毒箭技能)。消灭了4队白耳兵再对付蔡瑁。同样用双剑舞+治愈圣光耗死蔡瑁。
大质量恒星形成区 首次基于光学薄的同位素分子谱线研究了稠密分子的恒星形成定律,揭示了不同相的气体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同;发现了“序列大质量恒星形成”,即在同一片分子云中,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存在明显的先后顺序。 科学家获取了海量的分子谱线跃迁数据。与一氧化碳分子相比,这些分子谱线可以揭示分子云中更加稠密的气体。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分子云中相同质量的稠密气体形成的恒星质量几乎相当。与此同时,他们也证实了光厚谱线完全不能示踪分子云内部最致密的部分——分子云核,那里是孕育恒星胚胎的直接场所;光薄谱线却能较好地揭示分子云核在分子云中的空间分布。但在统计学意义上,光厚谱线和光薄谱线都可以很好地示踪分子云整体的稠密气体质量和恒星形成率。 稠密分子气体、电离气体和激波作用的气体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首次在一个大质量恒星形成G9.62+0.19,探测到了广泛分布的一氧化硅窄线发射这表明该区域存在大范围的低速激波,而这些激波的产生可能与电离氢区的膨胀或者大范围气体流间的碰撞有关。 大质量恒星并非最早形成于分子云的中心,这与理论预言不同。研究同时发现,已经形成的大质量恒星会显著改变母分子云中气体的分布,并可能触发新一代大质量恒星的形成。
类太阳恒星氦闪后可普遍产生锂元素 锂、氢、氦是目前已知大约138亿年前发生宇宙大爆炸中最早产生的三种元素,一直以来,锂元素是连接宇宙大爆炸、星际物质和恒星的关键元素,对锂元素的研究是宇宙和恒星演化的重要课题。 宇宙大爆炸时期的锂含量小幅增长,主要是由于高能宇宙射线轰击星际介质中较重的原子核,如碳和氧,将它们分裂成较小的原子,如锂。与其他元素不同,天文学界普遍认为锂元素将会在恒星中逐渐消失。这是由于锂在恒星内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250万度)参与核反应,再经过与外部大气的混合,最初的锂就会在恒星生命周期中消失。 科学家举例称,比如太阳和地球的组成元素高度相似,且被认为几乎同时形成,但太阳中的锂含量却比地球中的锂含量低100倍。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人们陆续发现,部分类太阳恒星(在银河系中大约占1/100)大气中的锂含量非常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理论模型预测高出10万倍。最新发现类太阳恒星经过氦闪后普遍可以产生锂元素,终于解开了这一谜团。 研究晚期类太阳恒星中锂丰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发现类太阳恒星经过氦闪后锂丰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极为普遍。氦闪是在恒星演化的晚期,类太阳恒星核心不断积累氦元素,并导致温度和压力持续上升。这个巨大的氦核最终被点燃,发生剧烈失控地核燃烧,在几分钟内释放出相当于整个银河系的能量。 理论模型预测经历此阶段的恒星锂含量应该非常低,但实际上,观测却发现这些恒星的锂含量平均高出理论预测值的200多倍,这表明类太阳恒星通过氦闪产生了新的锂元素。由于氦闪是类太阳恒星演化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因此,类太阳恒星经过氦闪后普遍会产生锂元素。
大质量恒星形成区 首次基于光学薄的同位素分子谱线研究了稠密分子的恒星形成定律,揭示了不同相的气体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同;发现了“序列大质量恒星形成”,即在同一片分子云中,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存在明显的先后顺序。 科学家获取了海量的分子谱线跃迁数据。与一氧化碳分子相比,这些分子谱线可以揭示分子云中更加稠密的气体。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分子云中相同质量的稠密气体形成的恒星质量几乎相当。与此同时,他们也证实了光厚谱线完全不能示踪分子云内部最致密的部分——分子云核,那里是孕育恒星胚胎的直接场所;光薄谱线却能较好地揭示分子云核在分子云中的空间分布。但在统计学意义上,光厚谱线和光薄谱线都可以很好地示踪分子云整体的稠密气体质量和恒星形成率。 稠密分子气体、电离气体和激波作用的气体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首次在一个大质量恒星形成G9.62+0.19,探测到了广泛分布的一氧化硅窄线发射这表明该区域存在大范围的低速激波,而这些激波的产生可能与电离氢区的膨胀或者大范围气体流间的碰撞有关。 大质量恒星并非最早形成于分子云的中心,这与理论预言不同。研究同时发现,已经形成的大质量恒星会显著改变母分子云中气体的分布,并可能触发新一代大质量恒星的形成。
类太阳恒星氦闪后可普遍产生锂元素 锂、氢、氦是目前已知大约138亿年前发生宇宙大爆炸中最早产生的三种元素,一直以来,锂元素是连接宇宙大爆炸、星际物质和恒星的关键元素,对锂元素的研究是宇宙和恒星演化的重要课题。 宇宙大爆炸时期的锂含量小幅增长,主要是由于高能宇宙射线轰击星际介质中较重的原子核,如碳和氧,将它们分裂成较小的原子,如锂。与其他元素不同,天文学界普遍认为锂元素将会在恒星中逐渐消失。这是由于锂在恒星内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250万度)参与核反应,再经过与外部大气的混合,最初的锂就会在恒星生命周期中消失。 科学家举例称,比如太阳和地球的组成元素高度相似,且被认为几乎同时形成,但太阳中的锂含量却比地球中的锂含量低100倍。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人们陆续发现,部分类太阳恒星(在银河系中大约占1/100)大气中的锂含量非常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理论模型预测高出10万倍。最新发现类太阳恒星经过氦闪后普遍可以产生锂元素,终于解开了这一谜团。 研究晚期类太阳恒星中锂丰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发现类太阳恒星经过氦闪后锂丰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极为普遍。氦闪是在恒星演化的晚期,类太阳恒星核心不断积累氦元素,并导致温度和压力持续上升。这个巨大的氦核最终被点燃,发生剧烈失控地核燃烧,在几分钟内释放出相当于整个银河系的能量。 理论模型预测经历此阶段的恒星锂含量应该非常低,但实际上,观测却发现这些恒星的锂含量平均高出理论预测值的200多倍,这表明类太阳恒星通过氦闪产生了新的锂元素。由于氦闪是类太阳恒星演化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因此,类太阳恒星经过氦闪后普遍会产生锂元素。
金星轨道内发现一颗小行星 美国科学家在太阳系内发现了首颗完全在金星轨道内运行的小行星,这颗小行星可能因为与太阳系内行星碰撞而坠入现有轨道。 科学家利用设在美国帕洛马天文台的巡天相机“兹维基瞬态观测设备”发现了这颗小行星,并将其命名为“2020 AV2”。该小行星直径约1—3公里,绕太阳系公转轨道呈细长椭圆形,相对于太阳系平面倾角约15度,公转周期约151个地球日。它的运行轨道始终处于水星轨道和金星轨道之间,在近日点时非常接近水星轨道。科学家认为这颗小行星可能因为与太阳系内行星的碰撞而坠入金星轨道。 2020 AV2属于太阳系内被命名为“瓦蒂拉斯”的一类小行星。“瓦蒂拉斯”小行星指运行轨道完全在地球公转轨道内的小行星。由于“瓦蒂拉斯”的运行轨道距离太阳很近,科学家只能在日出前和日落后的短暂时间内寻找其“芳踪”。2012年,科学家首次预测到这类小行星的存在,但直到现在才发现一颗真正的“瓦蒂拉斯”。 计算机模拟表明,“瓦蒂拉斯”小行星极为罕见,仅占近地天体的0.22%,其生命之旅可能始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在与岩石行星进行一系列“亲密接触”后,到达水星与金星之间的轨道。 模拟表明,“瓦蒂拉斯”小行星通常不会绕太阳长时间运行。2020 AV2未来若要脱离现有轨道,唯一的途径是在重力作用下与水星或金星碰撞而被抛出轨道,但是,如果发生这种状况,它极可能在碰撞过程中坠毁。
金星轨道内发现一颗小行星 美国科学家在太阳系内发现了首颗完全在金星轨道内运行的小行星,这颗小行星可能因为与太阳系内行星碰撞而坠入现有轨道。 科学家利用设在美国帕洛马天文台的巡天相机“兹维基瞬态观测设备”发现了这颗小行星,并将其命名为“2020 AV2”。该小行星直径约1—3公里,绕太阳系公转轨道呈细长椭圆形,相对于太阳系平面倾角约15度,公转周期约151个地球日。它的运行轨道始终处于水星轨道和金星轨道之间,在近日点时非常接近水星轨道。科学家认为这颗小行星可能因为与太阳系内行星的碰撞而坠入金星轨道。 2020 AV2属于太阳系内被命名为“瓦蒂拉斯”的一类小行星。“瓦蒂拉斯”小行星指运行轨道完全在地球公转轨道内的小行星。由于“瓦蒂拉斯”的运行轨道距离太阳很近,科学家只能在日出前和日落后的短暂时间内寻找其“芳踪”。2012年,科学家首次预测到这类小行星的存在,但直到现在才发现一颗真正的“瓦蒂拉斯”。 计算机模拟表明,“瓦蒂拉斯”小行星极为罕见,仅占近地天体的0.22%,其生命之旅可能始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在与岩石行星进行一系列“亲密接触”后,到达水星与金星之间的轨道。 模拟表明,“瓦蒂拉斯”小行星通常不会绕太阳长时间运行。2020 AV2未来若要脱离现有轨道,唯一的途径是在重力作用下与水星或金星碰撞而被抛出轨道,但是,如果发生这种状况,它极可能在碰撞过程中坠毁。
重子声波振荡 在物理学中,基本粒子根据质量的大小可分为重子和轻子两类。重子是指质子、中子这样的大质量粒子,而轻子则指电子、中微子这样的小质量的粒子。 宇宙诞生的早期,温度很高,氢原子处于电离状态。在这样的宇宙中,只存在暗物质、光子以及由致密的重子和电子混合而成的一种与现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不同的第四态物质——等离子体。 最初,宇宙所有的物质和暗物质虽然在整体上是均匀分布的,但是局部地区的密度却有细小的涨落。密度稍大的地方,引力较大;密度稍小的地方,引力则稍小。暗物质比重子等普通物质重6倍,它们在自动聚团的同时,其引力也在诱使等离子体向密度较高的区域聚集。 不过,光子的存在使情况变得复杂。光子对于暗物质完全没有影响,但浓密的光子会与电子、重子耦合形成一种“等离子体—光子”流体,在等离子体中密度大的地方,虽然引力大,但光子与质子、电子相互之间又有排斥力,这样等离子体就会像被压紧了的弹簧,向外反弹。弹到一定程度后,排斥力小于引力时,引力又会把这些等离子体压缩回去。 这样引力与排斥力一压一弹,就会产生物质疏密的振荡,由于这种振荡伴随着质子等重子的聚集和扩散,所以叫重子振荡。这个原理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引起疏密振荡的原理相同,因此天文学家把重子振荡产生的波叫做重子声波。
重子声波振荡 在物理学中,基本粒子根据质量的大小可分为重子和轻子两类。重子是指质子、中子这样的大质量粒子,而轻子则指电子、中微子这样的小质量的粒子。 宇宙诞生的早期,温度很高,氢原子处于电离状态。在这样的宇宙中,只存在暗物质、光子以及由致密的重子和电子混合而成的一种与现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不同的第四态物质——等离子体。 最初,宇宙所有的物质和暗物质虽然在整体上是均匀分布的,但是局部地区的密度却有细小的涨落。密度稍大的地方,引力较大;密度稍小的地方,引力则稍小。暗物质比重子等普通物质重6倍,它们在自动聚团的同时,其引力也在诱使等离子体向密度较高的区域聚集。 不过,光子的存在使情况变得复杂。光子对于暗物质完全没有影响,但浓密的光子会与电子、重子耦合形成一种“等离子体—光子”流体,在等离子体中密度大的地方,虽然引力大,但光子与质子、电子相互之间又有排斥力,这样等离子体就会像被压紧了的弹簧,向外反弹。弹到一定程度后,排斥力小于引力时,引力又会把这些等离子体压缩回去。 这样引力与排斥力一压一弹,就会产生物质疏密的振荡,由于这种振荡伴随着质子等重子的聚集和扩散,所以叫重子振荡。这个原理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引起疏密振荡的原理相同,因此天文学家把重子振荡产生的波叫做重子声波。
AC-130空中炮艇机 AC-130重型攻击机,是用C-130运输机改进而来的,人称“空中炮艇机” 。AC-130最早出现在越南战场上,当时美军面对着大量缺乏防护但数量众多而零散的越南游击队、村庄、车队等目标,对付这些目标以各种口径的枪炮最为有效,且使用费用较为合理。因此美军需要一种火力强大、留空时间长的攻击机。美军很快便将C-47、C-119、C-130等运输机进行改装,在机门、机舱侧面等加装搜索瞄准装置和枪炮,增加武器挂架,形成了“飞行炮艇”。 洛克希德AC-130空中炮艇是一个重型对地攻击机系列,是以洛克希德C-130“大力神”运输机为基础所进一步改装而成,主要用于密接空中支援与武装侦察等用途。AC-130装置有各型口径不同的机炮,乃至于后期机种所搭载的博福斯炮或榴弹炮等重型火炮,对于零星分布于地面、缺乏空中火力保护的部队有致命性的打击能力。在接近半世纪的服役期间,AC-130迄今共出现过四种不同的版本,分别是洛克希德负责改装的AC-130A/E/H三型,与由洛克威尔操刀的最新版本、AC-130U“幽灵”。 AC-130由12名机组成员驾驶,其中5名军官为正副驾驶员、领航员、火控官和电子战军官,另外7名士兵分别担当机械师、电视/红外探测器操纵手、装填手(机上榴弹炮为手动装填)炮手。在驾驶舱后面的侧壁上装有2门20毫米“火神”机炮,这种多管机炮每分钟可向目标倾泻7200枚炮弹。AC-130还装备一门40毫米“博福斯”机炮和一门105毫米榴弹炮。其中的榴弹炮开火时带来的巨大后坐力甚至能改变飞机航向,因此机舱内还专门配备有制退器。榴弹炮开炮时会在滑轨上剧烈地向后制动,并凭借液压缓冲器复位,随后再重新装填炮弹。这种火炮发射的105毫米炮弹装有5磅高爆炸药,能以每秒470米的速度射向目标,其弹片的杀伤半径达1500码。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