颢之爷玩风筝
颢之爷玩风筝
勇于创新,做出独特风筝
关注数: 52
粉丝数: 1,160
发帖数: 46,363
关注贴吧数: 6
雪花飞风筝飘,真惬意感觉好!
81岁老风友好身手! 他带来新做的风筝,还有舞蹈的道具扇子绣球花棍等等,打开音响当场起舞身手不凡,一点不像81岁老人,你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的心脏搭着桥呢! 因为视频审核太难了,所以就截图看一下吧。
2021即将过去,刚才查看了放飞日记 今年雨天多雨水大,未放飞天数达到22,是历年来较多的一年了! 祝风友们新年快乐!
一7度,风友都没来,我只好单干! 天上一个风筝孤独,地上我一个人也孤独啊!冬天不就应该冷吗?再说一7度也不算太冷吧?
伞布做的1横5竖类似如意,有点振翅效果
用一个伞布料改成的风筝 出现扇翅的效果,横篾两边软一些。
左右摆动的串串
我的不对称风筝揭秘 风筝要想稳定,两边的风力力矩必须平衡,存在一个平衡的轴。对称风筝的平衡轴在正中间,而不对称风筝的平衡轴不在正中间,找到它的位置至关重要,对风筝的感悟越深找到得越快。 我不是大师也不指望风筝赚钱,所以不忌讳揭秘。其实早就想写出来了,因为看到想学的人很少就搁置了。现在我年事已高,不知哪天就写不了了,岂不遗憾? 所以现在就从横鱼的构思谈起: 一、为什么要做横鱼?常见的鱼类风筝都是竖的,耷拉着尾巴像死鱼,横起来才好看。 二、构思 1、造型:为了受风面积大些,决定采用肥胖的造型。大小按照塑料袋的尺寸。 2、骨架如图:一横一竖是主体,根据经验一横不能太硬以求稳定,位置偏上不能居中,而一竖要硬一些,它和力矩平衡轴密切相关,位置在中间区域但不在正中间。因为鱼头一侧较宽尾巴一侧较窄,所以主竖篾应该偏向鱼头一侧。另外还要设置几根辅助竖篾,它们既要支撑起鱼的形状又要形成合适的风道,以保证左右风力力矩平衡,所以它们的粗细软硬不是一致的。粗略地说,中间的粗硬一点,两边的细软一点。精确地说,每一根辅助竖篾上下的粗细也不都是均匀的,先根据经验选取,然后再根据试飞情况来修整。 3、提线:如图所示,挂起风筝它歪得厉害,但是飞起来就不歪了。一根提线系在主竖篾的偏上位置,若上移则易飞但是可能不稳,下移相反。4、风道:主竖篾两侧是主风道,它们两边是次风道。 三、试飞调整 1、严重歪栽不能飞:把主竖篾向歪侧移动几厘米,提线跟随。若有改善但没有完全解决就再移动一点。若变成相反一侧歪了,说明移动过多应该再移动回来一点。 2、可以飞但不贪高:上移提线。若左右晃则是上移过多那就下来一点。 3、可以飞但有些歪:把歪侧的另一侧主风道加宽,即相关竖篾下部张开一些,使该风道变宽。或者把该处竖篾下部削软一点。另外还要结合次风道的类似调整来配合。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有可能需要经过几个轮次的调整才能满意。 四、变通做法:1、移动主竖篾带着提线很麻烦,所以在大局已定的时候可以增加一根主竖篾也系上提线,放飞时选择。2、现场移动提线也很麻烦,所以可以事先上下多系几根提线放飞时选择。经过多次放飞情况稳定以后再去掉不用的提线。 最后说一句,地图风筝的做法和横鱼类似但是难度更大,而青蛙风筝的难度小一些。这里不再赘述,只发图片供参考。
从小教我做风筝的老爸,现在97还能骑单车!
我的三角风筝故事 我做的唯一 一个三角风筝画的是燕鱼图案,04年夏天做的。虽然是普通的三角,但它是有故事的: 1、当年秋天在楼顶放飞时线断了,风筝飘落到旁边的大礼堂楼顶,四周都有1米多高的女墙,我感觉它不可能被风吹下来了。 做梦也想不到,次年春天,居然在礼堂旁边的花坛里看到它了!经历了冬天的雪藏,春天的融雪,它被风吹过1米多高的女墙,飘落到花坛里,一点没有损坏…… 2、后来,我因为喜欢玩别人没有的风筝,所以就把它丢在了放飞场地,留给其他风友。一个老哥捡到了,放飞以后很喜欢,对人说这是行家做的。有人告诉他是我做的,他要还给我,我说你是有缘人,就归你了。他说:我的风筝给你一个吧。我说谢谢,不用了,我不玩三角了……
高手李的豹子风筝视频
高手李做的豹子风筝 1.5米x6米,画了3天,累得腰酸腿疼,我说:你太拼了!要服老别逞强……
这个串怎么样?
同样是风筝视频,审核速度差别也太大了! 刚才在优酷发风筝视频,不到一分钟就通过了,比过去快得多。 又在QQ发一个,几秒钟就通过了,也是比过去快得多! 这效率也太值得小度学习了吧?!
搜索结果分享:放风筝高度的世界记录是多少? 现在链接到这里,请大家分享。可惜一些资料把放飞高度和风筝串长度混淆了,令人哭笑不得。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aidu.com%2Fs%3Fie%3Dutf8%26oe%3Dutf8%26wd%3D%25E6%2594%25BE%25E9%25A3%258E%25E7%25AD%259D%25E9%25AB%2598%25E5%25BA%25A6%25E7%259A%2584%25E4%25B8%2596%25E7%2595%258C%25E8%25AE%25B0%25E5%25BD%2595%25E6%2598%25AF%25E5%25A4%259A%25E5%25B0%2591%25EF%25BC%259F%26tn%3D98010089_dg%26ch%3D3&urlrefer=59f32b9347b93f5274a4a49767f0f99a
放飞将近6000米的思考 据说这是世界纪录,不知6000米是放线长度还是风筝高度?如图一所示,高度比长度小得多。另外,放线因为自重必然会下垂严重制约着升角,使这个差别更大。风筝越高放线下垂越厉害升角越小,从而使高度更小。 经验告诉我们,放线几十米升角可以较大,如图二所示。但是,放线几百米情况下,有时候下垂就很厉害了,升角达到45度已经很不容易。那么放线几千米对线的强度要求很高,线的重量必然相当可观,这就要求升力必须很大。升力要大于线和风筝重量之和风筝才会上升,升力等于线和风筝重量之和可以留空不升不降,升力小于线和风筝重量之和只会下落。 2019.1.我曾经发帖,用经典力学和流体力学谈过升力从何而来,简言之就是“升力来自风力”。风力大升力就大,但是同时风对放线的压力也会大,要求线的强度要大。要提高线的强度,一要求原材料是高强度的,二要求线要粗一些,而线粗一些必然带来重量增加,迫使线下垂制约风筝高度。 创纪录的大咖用的是什么风筝什么线不得而知,他是不是大力士也不知道。 恳请知情者不吝赐教!
那么多小吧主怎么都不来了! 只看见“月夜”在岗,谢谢!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三角风筝? 老夫愚钝不明白,求大佬指点!
三个振翅鸟风筝视频
三个振翅鸟风筝
又做一个80厘米的振翅风筝
场地开建变工地,放飞快乐成回忆。 挖这么大的坑干嘛?你猜!
好多年没放这个方筒了! 四个角都有提线,可以选择。现在选择的是左蓝右红,也可以左红右蓝,或者上蓝下红,上红下蓝。
53厘米振翅小燕子
振翅风筝的思考与尝试——揭露一下“秘诀” 两年前,身边风友看到有人卖振翅小鸟风筝很好玩,他想自制却不得其法,就要我做,我不感兴趣没有响应。 可是我看到过振翅风筝视频,而且不止一个品种。思考其原理是依靠膀条进行弹性势能的贮存和释放,风筝受风以后膀条后弯贮存弹性势能,但是怎么释放是个问题,如果受风力不减小,膀条就不能反弹释放弹性势能。这是问题的关键,必须解决。 显然,指望风力有节奏地变大变小是不可能的。所以使风筝有节奏地改变受风情况,比如体位、迎风角度等等是唯一的选择。 视频里只能看到放飞状态,没人揭示振翅原理,有人问了也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制作诀窍更是无人公开。 我看视频时注意到,有的振翅风筝身子不动只有翅膀扇动,比较好看。有的风筝扇翅的同时身子有俯仰动作上下起伏,虽然看着很不舒服,我却想到,正是这种体位变化造成了受风力的改变,为膀条回弹提供了机会。另外我联想起来有一种凹头活尾燕子风筝,尾巴是可以甩动的,也可以为回弹提供机会。 前不久,风友女儿给他网购了一个29厘米的振翅小鹰风筝,是用厚度宽度不同的碳素片和玻璃纸做的,他给我看还是想让我仿制,用竹篾代替碳素片。我仔细查看一番,对自己削篾的功夫还是很自信的,当我发现翅膀两端的面料加厚了,眼前一亮——这是在制造振子啊!振翅是一种振动,而振动是需要振子的。这是我以前没有想过的,真是恍然大悟哇。于是我被激发了,决定尝试一番。 首先用高粱杆皮精心削篾,反复观察厚度、手试硬度,跟碳素片比较尽量达到一样的效果。 削篾时必须有耐心,越到后来越要精心,因为篾很薄,削到最后是根据刮下来的碎末多少来判断加工量的,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就这样,仿制的29厘米小鹰一次试飞成功。风友们说挺好的,我自己也比较满意。在进一步的尝试中,我省去了导流鳍,不影响效果。从图片可以看出,翅膀两端贴有不干胶纸片,这就是振子。接着,用竹篾又做一个80厘米的,为了便携竖篾可以拆卸,类似我以前自创的士字骨架。试飞效果也不错,因为放大很多,振翅频率变小了。 然后又做一个53厘米的燕子,振子是2层胶片,效果也不错。 此外,还用吸管剪成条代替碳素片做一个29厘米燕子,效果很不好。用竹篾换下吸管条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效果还是不如上述三个,需要进一步探讨尝试。 这个品种的商品小风筝叫做“鱼竿儿童风筝”,没有风也可以用鱼竿挑起来跑着玩。尝试实践证明,完全可以做得大一些,不用鱼竿直接放飞。 最后总结一下:这种风筝有两个关键,一是膀条要中间刚两边柔,二是翅膀两端要贴上振子。这也算是“秘诀”吧,我把它抖露出来了。另外,振子的重量有一定要求,太轻振动不明显,可以再贴一层。一般情况下,风筝越小振动越快。
振翅风筝的思考与尝试——揭一下“秘” 两年前,身边风友看到有人卖振翅小鸟风筝很好玩,他想自制却不得其法,就要我做,我不感兴趣没有响应。 可是我看到过振翅风筝视频,而且不止一个品种。思考其原理是依靠膀条进行弹性势能的贮存和释放,风筝受风以后膀条后弯贮存弹性势能,但是怎么释放是个问题,如果受风力不减小,膀条就不能反弹释放弹性势能。这是问题的关键,必须解决。 显然,指望风力有节奏地变大变小是不可能的。所以使风筝有节奏地改变受风情况,比如体位、迎风角度等等是唯一的选择。 视频里只能看到放飞状态,没人揭示振翅原理,有人问了也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制作诀窍更是无人公开。 我看视频时注意到,有的振翅风筝身子不动只有翅膀扇动,比较好看。有的风筝扇翅的同时身子有俯仰动作上下起伏,虽然看着很不舒服,我却想到,正是这种体位变化造成了受风力的改变,为膀条回弹提供了机会。另外我联想起来有一种凹头活尾燕子风筝,尾巴是可以甩动的,也可以为回弹提供机会。 前不久,风友女儿给他网购了一个29厘米的振翅小鹰风筝,是用厚度宽度不同的碳素片和玻璃纸做的,他给我看还是想让我仿制,用竹篾代替碳素片。我仔细查看一番,对自己削篾的功夫还是很自信的,当我发现翅膀两端的面料加厚了,眼前一亮——这是在制造振子啊!振翅是一种振动,而振动是需要振子的。这是我以前没有想过的,真是恍然大悟哇。于是我被激发了,决定尝试一番。 首先用高粱杆皮精心削篾,反复观察厚度、手试硬度,跟碳素片比较尽量达到一样的效果。 削篾时必须有耐心,越到后来越要精心,因为篾很薄,削到最后是根据刮下来的碎末多少来判断加工量的,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就这样,仿制的29厘米小鹰一次试飞成功。风友们说挺好的,我自己也比较满意。在进一步的尝试中,我省去了导流鳍,不影响效果。从图片可以看出,翅膀两端贴有不干胶纸片,这就是振子。接着,用竹篾又做一个80厘米的,为了便携竖篾可以拆卸,类似我以前自创的士字骨架。试飞效果也不错,因为放大很多,振翅频率变小了。 然后又做一个53厘米的燕子,振子是2层胶片,效果也不错。 此外,还用吸管剪成条代替碳素片做一个29厘米燕子,效果很不好。用竹篾换下吸管条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效果还是不如上述三个,需要进一步探讨尝试。 这个品种的商品小风筝叫做“鱼竿儿童风筝”,没有风也可以用鱼竿挑起来跑着玩。尝试实践证明,完全可以做得大一些,不用鱼竿直接放飞。 最后总结一下:这种风筝有两个关键,一是膀条要中间刚两边柔,二是翅膀两端要贴上振子。这也算是“秘诀”吧,我把它抖露出来了。另外,振子的重量有一定要求,太轻振动不明显,可以再贴一层。一般情况下,风筝越小振动越快。
53厘米振翅小燕子
53厘米振翅小燕子
风友做的无尾串串
这里审核不过,转发一下吧! 80厘米的振翅风筝视频——https://tieba.baidu.com/p/7577232424?pid=141683547232&cid=0&red_tag=3029953566#141683547232
又做一个80厘米的振翅
自制振翅鸟试飞成功
自制振翅鸟成功。高粱杆篾儿+塑膜
尝试用高粱杆皮代替碳素片做振翅小风筝 风友早就想做振翅风筝,他的女儿给他网购一个抖动翅膀小风筝,用的是碳素片,而且宽度厚度不一样,很难凑齐,给仿制造成困难。他说“你刀工好”,要我用竹篾做一个,避开碳素片。我嫌破竹削竹太费劲,决定用高粱杆皮试试,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节省气力。 于是我克服视力不济的困难,精心削出来一套篾儿,粘在塑膜上。试飞效果还不错。这说明真的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视频此前已发,耐心等待漫长的审核吧!
尝试用高粱杆皮代替碳素片做小风筝 风友早就想做振翅风筝,他的女儿给他网购一个抖动翅膀小风筝,用的是碳素片,而且宽度厚度不一样,很难凑齐,给仿制造成困难。他说“你刀工好”,要我用竹篾做一个,避开碳素片。我嫌破竹削竹太费劲,决定用高粱杆皮试试,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节省气力。 于是我克服视力不济的困难,精心削出来一套篾儿,粘在塑膜上。试飞效果还不错。这说明真的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视频此前已发,耐心等待漫长的审核吧!
做一个‘’带球突破”2号 1号送人了,因为他的风筝风小就飞不起来了,所以我支援他一下,我总是这样热心的。但是他却因为断线失去了这个1号,再也看不到了。他这么不小心! 这是1号的图片:我很遗憾。于是再做一个2号,改进了1号缩着脖子的不足,显得舒展一些:
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 主页显示我的发帖回帖已经4.4万了,假如每帖10个字那么总字数就达到44万,抵得上一部小说了。 哎呀!
1号2号都送人了,又做个3号
收了风筝忽然发现东方地平线上十五的月亮已经冉冉升起 中秋节19:04拍的圆月初升——收了风筝忽然发现东方十五的月亮已经冉冉升起。可惜橙红色的月亮拍成照片变成了白色的。
分享文章:风筝要发展 关键在创新原创 风筝要发展 关键在创新原创 程英华 文/图 中国风筝协会 昨天—— (可惜图片不能发!) 摘 要:风筝放飞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风筝的故乡是中国,则举世公认。风筝运动作为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我国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通过举办风筝竞赛,开展各式各样的风筝活动,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风筝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提升了承办城市的文化品味、丰富了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既提高了人们群众的传统文化修养,也交流了放飞技术、增进了风筝爱好者之间的友情;同时也使风筝知识更加普及,使风筝运动更加深入人心,使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目前,风筝事业有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在弘扬风筝文化、传承风筝制作技艺的同时,传统风筝如何去创新。 关键词:风筝发展 传统风筝 问题 创新 引 言:前些时期,在中国风筝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风筝运动要与国际接轨”。在此影响下,中国风筝赛场上,“西化风格的风筝、挂件”逐渐多了起来,有段时间在风筝竞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在赛场上空唱起了主角,而中国传统风筝则被安排成表演项目;风筝比赛也只比“竞技”,不比“文化”。这种状况,是风筝的创新吗? 我步入中国风筝界已经20多年了,近些年来仍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现今,根据我自身制作风筝的经验,对各地风筝状况的考察,以及多年来风筝赛场执裁评判的经历体会,想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风筝,风筝创新的新观念是什么?掣肘风筝创新的症结在哪里等方面,谈点儿感言,与风筝朋友们商榷。 一、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风筝自1982年4月国家轻工业部在天津主办了全国首次风筝评比至今,几十年来,我国各地举办的各种大型风筝赛事,少说也有几百场,时间也跨越了几十年,风筝事业也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想说的是,中国传统风筝其本身是文化和体育的结合,是传统艺术与民间体育相结合的产物,二者不可分割。只强调风筝文化是不正确的,而片面强调风筝体育的竞技性也是不可取的。 我国目前风筝事业的发展,仍旧需要以传统风筝为主。风筝从一项民俗项目,发展演变到今天成为全民休闲娱乐活动项目,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成为了广义上的体育运动。但是,传统的东西不能永远止步不前,在与外来现代风筝运动理念碰撞时,我们的传统风筝也要有所发展、变通和创新。所以我们要既要调整心态、开阔视野,积极吸取国外近几年来运动风筝、冲浪风筝的优点,又要取长补短来发展我们自己的传统风筝。我想,这也许就是“风筝运动要与国际接轨”倡导者的初衷吧?所以,只要是对我国风筝事业发展有利的,我们就要去学习,去借鉴,就要与其“接轨”;然而却不能“吃了羊肉变成了羊”,把我们传统风筝经典的东西也丢之弃之了!我国的传统风筝造型优美,工艺精湛, 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平极高。全国各地许多风筝制作高手、民间艺人的风筝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已成为不朽的艺术杰作。 例如山东民间老艺人,在潍坊有“风筝王”之称的杨同科(1902--1996)先生,从事风筝扎制70多年,累计扎制各式风筝10万余只。他技艺精湛,尤其擅长扎制潍坊传统风筝代表作“龙头蜈蚣风筝”。1986年4月2日,在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潍北风筝放飞场上,杨同科先生在家人、部队战士等100多人协助下,成功地放飞了一只腰节直径60厘米,共320节,连同头尾,总长360米的超长龙头蜈蚣风筝。这只世界上最长的龙串类风筝的成功放飞,引起了现场巨大轰动,中外来宾和各个国家、地区的放飞队员同声喝彩,表示大开眼界,强烈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风筝的魅力。中外媒体对此也进行了大量报道。由此,使得中国的传统风筝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杨同科先生和其三子杨其民历时一个多月,耗资3000多元制作的这只“龙头蜈蚣风筝”,至今仍保持着中国传统龙串类风筝腰节最多、头尾间距最长、并成功放飞的世界纪录,同时被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作为珍品永久收藏。 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动态风筝”传承人张天伟,他在2004年历时8个月,以竹子为原材料扎制成的“秦始皇铜车马及秦俑军阵”长串风筝,其气势恢宏、壮观。该风筝的“铜车马”用了920根竹篾、有3000多个绑扎点,造型极为精巧,而重量只有500克;“驷马”经过机械传动,可以昂首摆尾、奋蹄奔腾;“驾车人”亦可挥臂驱驰、睥睨四方。以“铜车马”为先导,跟随的是“秦俑军阵”——共8个方阵,每方阵6排、每排4人、总计192个秦俑。“秦俑军阵”由“硬板子”结构组成,犹如龙串类风筝的“腰节”,是风筝的升力部分,总长40米。“秦始皇铜车马及秦俑军阵”长串风筝的升空蔚为壮观,逼真地再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雄姿,在国内外曾引起巨大反响! 而张天伟大师为了给2008年奥运增辉,表达对奥运会的期盼心情,从2006年6月开始,查阅了长城的大量文字图片资料,按照比例缩小,精心设计制作了“秦始皇万里长城”长串风筝。该风筝从设计到制作完成历时3年。风筝由头、身两部分组成。头为高1.3米的“秦始皇”造型,“秦始皇”身后是万里长城造型——由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长城著名的6个关口、15个烽火台、187个城墙墙体片组成,总计208只单片风筝,总长130米。有3000多根竹条、7000多个绑扎点。总面积约35平方米,重12公斤。最吸引人的要属秦始皇造型——“秦始皇”头戴珠冠、腰插宝剑、右臂高举,目视前方。在风力的作用下,经过齿轮传动,“秦始皇”左右摇头,右手挥动。该风筝制作非常精妙,更是气势宏伟,巧夺天工。极具观赏性和趣味性,已成为具有西安地方特色的又一风筝流派。 天津的传统风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众多名家高手的不断钻研探究和创新,已形成了构思巧妙,造型华美富丽,制作工艺精湛,空中效果稳定、绚丽之特色。特别是在风筝骨架设计上,为了便于拆装携带,而采用的榫卯结构,更是形成了独特的天津特色。翟寅先生在传承、发展天津传统风筝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津派翟式风筝系列”风格。 “钜蝼蝈风筝”是天津风筝典型代表作之一。翟寅先生制作的这只“三百梅花转眼硬翅蝴蝶钜蝼蝈风筝”(上图左:骨架宽2.4米,高1.8米;尾缀长度3.5米),以蝴蝶的变型和大彩块冷暖色对比为主,又以梅花为题材,每朵梅花有7个转眼,共计300个转眼,放飞到空中哗啦啦作响;而上为红须,下为红穗的装饰,其效果之美,令人叹服!“龙凤呈祥”(上图右:骨架宽1.4米,高1.2米;尾缀长度1.5米)是一只“多软翅组合风筝”,翟寅先生在风筝中间制作了一条盘龙,盘龙口吐宝珠,腾飞在五彩祥云中;而盘龙周围有五只凤凰,随其欢舞飞翔。下面的尾缀上写有“龙凤呈祥”四个繁体汉字,整体寓意是,“九五之尊、龙凤呈祥,国泰民安、国家兴旺”。“二龙戏珠"风筝(下图:骨架宽2.6米,高2米),是一只“双硬翅组合风筝”,风筝中间是两条龙在祥云中环绕宝珠飞舞。翟寅先生的该风筝设计之巧妙,构图之新颖,绘画之精美,使得凡观看者,无不拍手称绝!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志刚先生制作的龙头高3.5米,龙片直径1.3米,长260米,总重达60公斤的“巨龙风筝”,十多年来每次放飞都能引起轰动! 已故北京王茂林师傅制作的由上百只“燕子”组成的、漫天飞舞的“串类最多”风筝,和由几十只瘦沙燕(硬翅)组成的宛如彩虹的“串类最长”风筝等,其制作技艺绝妙,绘画精美,放飞在蓝天下,空灵剔透,气势恢宏,蔚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山东临沂杨宝玉老师十多年前使用现代高科技材料,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制作的四分之三篮球场大小的软翅类风筝“七彩凤凰”,及超大型软翅类风筝“梁祝彩蝶”,都在国内风筝赛场上引起过轰动!(“七彩凤凰”软翅类风筝,双翅展距22.80米,高15.80米,双羽尾翎1.5米×100米,风筝自重66公斤;“梁祝彩蝶”软翅类风筝,双翅展距8.80米、高3.20米。)所有这些经典风筝都是中国传统风筝的代表作,不仅是制作者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然而遗憾的是,有段时间,“西化风格”的各式各样的“充气挂件”在中国风筝赛场上铺天盖地的同时,中国的各类型传统风筝却被合并成“龙型风筝”、“翅类风筝”、“板类风筝”、“串类风筝”等几个单调的类型,成了表演项目!在这种主导理念的影响下,近十多年来,在全国风筝赛场上,参赛的中国传统风筝别说出现超越上述经典制作技艺的新作品,就连类似的风筝作品的身影,也没有再出现过!为什么呢?中国风筝界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风筝呢?很值得我们风筝人去深思。 二、风筝要发展 关键在创新风筝事业的创新,我觉得不外乎“风筝制作技艺”上的创新和“风筝放飞形式、放飞方法”上的创新。近四十年来,我国制定的风筝竞赛规则的评分细则中也很强调“创新”,但纵观这些年来传统风筝的发展,虽然在结构上、造型上、绘画上有些改进和发展,但总体来说能归属于“创新”范畴的,却实在是寥寥无几!在放飞形式、放飞方法上,多年来也是没有多大变化的。风筝由我国传播到国外后,赋予了风筝新的灵魂和使命。新的运动风筝,使得风筝不再是静止不动,不单单能在垂直平面里飞行,还可以飞出三维立体的前后滚翻、左右旋转的动作来,被称为“空中芭蕾”,其放飞方法和手段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风筝由原来在陆地上放飞,到能在沙滩上、草地上牵引风筝车奔跑,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再到把风筝与滑板结合起来,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一会儿急速前进,一会儿又在空中前后空翻或跳跃,则更是风筝放飞史上的大胆创新。 风筝要发展,关键在于一个“新”字。风筝由单线放飞,到运动风筝的双线、四线、多线放飞,是一个飞跃;雄鹰风筝由放飞时在空中静止不动,到能够在空中左盘、右盘,再到能够左右横飞、左右侧翻、向后空翻、向下俯冲、定点降落等,也是一个飞跃。本人参与风筝赛事20多年来,从自己亲手制作风筝以运动员身份参加全国各类风筝大赛,到以裁判员身份执裁全国各类风筝大赛,再到以中国风筝协会新闻宣传委员身份采访报道全国各类风筝大赛。期间,通过观察、学习、收集、归纳,总结整理了不少有关中国传统风筝的资料和图片,既丰富和加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风筝的认知,同时,也对如何传承中国传统风筝技艺、弘扬中国传统风筝文化国粹,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觉得,如何确立创新观念,是当下我们每个风筝人必须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首要问题。 三、确立创新观念是首要问题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何确立创新观念,是风筝人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首要问题。而确立创新观念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制定和确立风筝产业、风筝比赛在新形势下的设计思想。所谓“新形势下的设计思想”,我认为应该涵盖风筝制作选材用料新观念;风筝生产和制作方式新观念,以及风筝审美新观念等。(一)现今风筝制作选材用料新观念以往制作传统风筝的材料基本上是竹子和绢(或纸张)。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密切结合,是选用高科技产品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千百年来我国传统风筝的制作在科学技术上并无多少发展和改进,一代传一代的“墨守成规”。直到今天,我们风筝竞赛规则的“工艺评分”条款依然如此。国外的风筝所选用的制作材料大都是高科技物质,材质极为轻盈;他们制作的软体风筝或立体风筝,特别注重每个组件的空间结构、材料的多少和分量的轻重等。在这方面,我们能不能认真研讨一下,在绝对保留中国传统风筝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对所选用的“制作材料”,也能像外国朋友那样,采用一些“高科技物质”、向外国朋友学习、“与国际朋友接轨”呢?(二)现今风筝制作的生产方式新观念我国比赛用的传统风筝,至今依然是手工制作、手工绘画。毋庸讳言,我们制作传统风筝的某些手工技术,是机械化生产永远替代不了的!反之,传统风筝的某些生产、制作环节,某个组装过程,某个部件的制作,是完全可以将手工劳动改为机器制作的。尤其是大规模的传统风筝生产,在保证部分手工劳动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基础上,采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不但能够减轻人工劳动,少投入多产出,而且还能大大提高风筝事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风筝制作技艺的统一性。运用现代科技能够提高风筝产品质量和产量,何乐而不为呢?(三)现今风筝制作的审美新观念传统风筝的结构复杂,制作技术难度大,对色彩的运用和绘画艺术的要求都非常高。所有这些,都掣肘着传统风筝的创新和发展。国外朋友制作风筝时,大多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许多“创新风筝”注重空气动力学的运用,升空性能好。其最大特点是造型简练,色彩醒目,内容抽象,视觉冲击力大。总之,从造型结构到绘制用色都很凝练。因此,在风筝制作的审美观念方面,外国朋友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理论研讨、制作技艺培训,是风筝创新发展的两大举措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精湛技术的支持,风筝的创新也是如此。中国传统风筝这朵艺术奇葩已经绽放了2500多年,潍坊风筝、南通板鹞风筝和拉萨风筝的“风筝制作技艺”,也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见附件)。现在的问题是,老一代风筝艺人逐渐离去,“风筝制作技艺”是个手艺活儿,不是谁想学就能学得成的。这些老艺人的国宝级的制作技艺和绝活儿,因后继乏人,面临“断档”的处境。这一严重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风筝人应该未雨绸缪。 前些年中国风筝协会举办了几届“全国风筝理论研讨会”,通过理论研讨,展示了成果,交流了经验,切磋了技艺,为风筝运动的发展和创新指出了方向。 近几年中国风筝协会又举办了几届“全国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大赛”,这对弘扬中国风筝文化,传承中国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发现、挖掘年轻的优秀制作人才,起到了极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风筝理论研讨和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培训,是风筝创新发展的两大举措,是风筝人创造发明意识、竞争意识、前瞻意识的体现。今后,中国传统风筝的创新问题,仍旧需要我们风筝人集思广益、发挥才智,运用科学理论作指导,为培养、发掘优秀人才,为风筝事业的创新而共同努力。 五、努力解决掣肘风筝创新的几个问题(一)进一步完善风筝竞赛规则和竞赛规程要进一步完善风筝竞赛规则和竞赛规程,就必须从竞赛形式、竞赛方法,竞赛设项、设类、设型,到竞赛奖励、奖金分配,再到赛事有关文件的确定,都应该让中国传统风筝占据绝对的主角地位,这是非常必要的。(二)鼓励、重奖“中国传统风筝的创新作品”传统风筝的制作难度大,携带不方便(尤其是中型以上各类传统风筝),而且,制作技艺的“绝活儿”多,对运动员调试风筝、放飞的技艺要求都很高。还由于传统风筝的放飞,受制于许多放飞环境和条件,因此,许多运动员不愿意参加传统风筝比赛。加之目前在“奖金”方面,传统风筝的奖金比例明显偏低,这更是让运动员不愿意制作、不愿意参加传统风筝比赛的一大原因!如果我们的风筝赛事,在宣传方面和规则规程的行文等方面,能够加强对传统风筝创新的重视,“大奖或重奖传统风筝的创新作品”,几场赛事之后,我想,“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的。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风筝艺人和运动员制作创新风筝的积极性,需要我们去很好地研究。(三)“传承风筝技艺,弘扬文化国粹”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近些年全国各大风筝赛场上空,“西化风格”的、被国外朋友戏称为“充气玩具”的“挂件”铺天盖地,成了赛场上空的主角;而中国的传统风筝少之又少,几乎看不到、难以寻觅!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风筝人不甚了解中国传统风筝的内涵、头脑中传统风筝的概念模糊;执行《风筝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及其“暂行办法”不严谨有极大关系!只看到了“西化风格的风筝、挂件”的“大”、“奇”、“特”,夺人眼球,而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风筝在这方面的特点和特色并不逊色国外风筝。这方面的典型事例,突出表现在对待“串类最多风筝”和“串类最长风筝”的态度上(对待“串类最多风筝”尤甚!)。风筝制作老艺人和制作过“串类最多风筝”、“串类最长风筝”的运动员都知道,这两类风筝都应该是由最经典的“单个传统风筝”所组成(风筝规则、裁判法、暂行办法中都有规定)。这两类风筝的只数,少则几十只,多则上百只。单就纯手工去制作完成上百只此类各个单只风筝,其难度就令人望而生畏。而制作完成后,每只单个风筝都必须再进行单独调整、试飞,飞行状态稳定后,才能将试飞好的所有单只风筝拴线连接在一起,成为“串类最多风筝”或“串类最长风筝”。然而,将它们全部连接在一起后,第一次试飞肯定是飞不好的,还需要经过无数次、多日的调试调整,才能达到满意的飞行状态。而此后,由于气候、气温、湿度、地区的变化,每次比赛前都必须对整体风筝进行再试飞、再调整。因此,没有绝妙的制作技艺、高超的风筝调试技术和多年的放飞经验,谁都不愿意制作这两类风筝的。加之此类风筝的只数多,体积大,携带不方便,放飞难度大,对放飞条件要求高,而“奖金”并不多,所以,参赛运动员们大都不愿意“费力不讨好”。 按规则要求制作的单只串类最长(左)和单只串类最多(右)风筝 目前赛场上常见的多只串类最长(左)和多只串类最多(右)风筝 而我们风筝人不是如何去挖掘此类风筝的制作特点和放飞特色,去继承和发扬这类风筝的制作技艺、放飞调试经验,去激发、鼓励运动员的创作积极性;而仅仅是为了“风小时好比赛”、为了“比赛能够成功”,便主观臆断、主张使用“领航风筝”拖带或“十字架”、或“干字架”、或“米子架”单片简陋风筝来参加此两类风筝的比赛(串类最多风筝尤其甚)。如此结构简单、面积很小、用塑料布或玻璃纸制作的简易“风筝”,焉能和中国传统风筝之精髓同日而语!再者,由于受为比赛而比赛思想的影响,使得类似北京王茂林师傅制作的由“群燕”组成、能漫天飞舞的“串类最多风筝”;天津翟寅先生制作的“300转眼钜蝼蝈风筝”;西安张天伟大师制作的秦始皇铜车马秦俑军阵及秦始皇万里长城“串类最长风筝”;山东杨宝玉老师制作的“最大风筝”等等非常经典的传统风筝,近些年来在风筝赛场上空已经看不到了!我们风筝人“传承风筝技艺,弘扬文化国粹”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硬是要把“串类最多风筝”、“串类最长风筝”这两类经典传统风筝贬成“挂件”来比赛,这不是在创新,实质上是在扼杀这两类放飞效果最精彩、最靓丽,最能体现中国传统风筝制作经典、充满“调试绝活儿”的传统风筝!(严格讲,根据风筝的定义,“挂件”不能叫做“风筝”!)。因此,提高我们风筝人对风筝文化国粹的认识,纠正“为比赛而比赛”的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和激发运动员对传统风筝创新的积极性。(四)杜绝“陈旧风筝”参加比赛,势在必行风筝竞赛规则对“陈旧风筝”参加全国风筝大赛的年限和次数有着明确的规定。然而,已经参赛十几年甚至时间更长的“陈旧风筝”有的仍然能够出现在风筝赛场上——既然陈旧风筝仍能够参加比赛,那么,有谁还会下功夫去制作新风筝呢?更别说去花费脑筋、下苦功夫去研制创新风筝了。因此,严格把关,不徇私情,坚决杜绝“陈旧风筝”在风筝赛场上出现,也是鼓励、激发运动员制作创新风筝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结语:综上所述,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完善和改进、创新的过程,风筝产业、风筝竞赛也不例外。愿我们风筝人一起努力、共同提高,在中国风筝协会的领导、支持下,在全国各地风筝协会和风筝爱好者的共同奋搏下,让我国风筝运动的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愿我国传统风筝的创新,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张一民.呼唤潍坊风筝的创新
资料分享 “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程英华) 为规范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在“传统手工技艺”栏目名录中,潍坊风筝、南通板鹞风筝和拉萨风筝的“风筝制作技艺(遗产编号:Ⅷ-88)”榜上有名。这里要强调的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潍坊”、“南通”、“拉萨”三个地区的——“风筝制作技艺”,而不是这几个地区的“风筝”,更不是全国各地的“风筝”!所以,我们许多人常说的“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句话,是误读、是错误的。这正像:“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和“茅台酒酿制技艺”等,都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几个地区的“紫砂壶”、“张小泉剪刀”和“茅台酒”本身,都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一个道理。因此,属于物质的“风筝”,并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仅仅是那几个地区的(以及后来命名的其他“地区”或“个人”的)“风筝制作技艺”。
高手李的宝葫芦,飞得不错!
看风筝视频随感 发布风筝视频的目的,是让人看清风筝构图和放飞情况,所以 1、拍摄时不宜放得太高,画面上的风筝太小看不清楚。 2、不宜拍得太长,已经看清楚构图和放飞情况了,就没有必要再多费流量。 3、配音的听觉是为视觉服务的,所以配音应与风筝密切相关,不搭的配音不宜。 4、为了把配音的歌曲唱完而把画面拖得很长不宜。 5、先拍几秒风筝留空的远景,接着再 边收线边拍,直到风筝靠上镜头停住。这样远中近景都有了,最后还有特写,这种拍法是否较好呢?
几年没放这个了
活动一下吧!
练一练
8月25日他在东京残奥会男乒赛场上亮相! 他口咬球拍,用脚发球!他就是48岁的埃及选手易卜拉欣、哈马托。 马龙曾经称赞他乒乓球打得很好! 网友说他看哭全网……
珍珠是这样来的
海豚风筝2版有点动感哈
人生历履“表”
偶遇白鹅戏水
发图片凑个热闹吧
可卷式蝴蝶风筝
安装最简单的转眼
安装最简单的转眼
瘦长型大宝塔风筝
这是干嘛?你猜!
14岁最小冠军家境贫寒说出苦练跳水真相:我想赚钱给妈妈治病 全红婵,天才加苦练成功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zIwOTk3MjY2Mw%3D%3D%26mid%3D2247611748%26idx%3D1%26sn%3D86f97c4479bad0c5f2b20fb0e4c84e16%26chksm%3D9768c9bca01f40aa31e51e1ad069ec40814e74c9dd9bdc63038b3787199604572c1277a46144%26mpshare%3D1%26scene%3D22%26srcid%3D0807Ztjhaz6YKWVBTp2usWVZ%26sharer_sharetime%3D1628320078921%26sharer_shareid%3Df2412fcdfc255eb28559ede63bfbe2d1%23rd&urlrefer=3cb3115b74045cb03e023aa067c9d516
苏炳添的学术身份 8月1日,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排名第一并打破亚洲纪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有一重学术身份——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博士研究生。 那么,这位“跑得最快的大学教授”研究了什么呢? 在以苏炳添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中,他在总结自己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男子100m短跑的成功经验和未来发展措施,并提出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启示。其中最“凡尔赛”的,莫过于那段“我国部分‘大龄’运动员存在过早退役的问题。大批运动员选择在26岁就退役,但苏炳添在29岁依然跑出9.91秒的历史成绩。” 此外,《运动行为志研究:短跑技术实践叙事——苏炳添与程志理的训练学对话录》、《优秀短跑运动员苏炳添的技术优化训练研究》等以苏炳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采取合作形式。 他也发表过一些随笔文章,总结自己的运动生涯,比如 在2021年发表于《中国体育报》的《挑战极限逐梦东京》中,他写道,“作为一名32岁的老将,我很快又要出征奥运会了。在东京奥运周期,经历了太多意料之外的挑战,在我身上发生了太多变化,不变的是自己依然对赛道上的竞争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激情,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和使命。” 在2019年发表的《我要不要追上去》一文中,苏炳添提到,自己是广东人,和北方人相比起来,身材可能偏矮小一点,但是在运动的灵活性方面可能会强很多。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身高固然重要,灵活性也一定要有。短跑需要很强的爆发力,如果不够灵活,听到发令枪声后跑出去的步伐就很难有特别快的节奏。 ——哈哈哈!学术运动员,是不是很罕见?
想不到“杀死新冠病毒”的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它是脂肪膜覆盖的蛋白质分子,而不是生命活体,分子没有生命当然不存在生死问题,所以就不会被“杀死”。 所谓的“消杀”,主要是破坏它的脂肪膜,使蛋白质分子解体。其实它的脂肪膜是很脆弱的,肥皂泡沫可以破坏它,热水可以溶解它…… 这么说来,日常防护很有必要,也很有效,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谈病毒色变,只要弄明白它的性质认真对待就可以了。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战胜病毒。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