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坨不知名物体 这是我们吗
『嗯』
关注数: 71 粉丝数: 644 发帖数: 18,757 关注贴吧数: 9
【转帖】《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诗 雍邸集(一) - 春园读书 一片芳菲上苑东,昼长人坐落花风。蒙茸细草侵阶绿,浓艳夭桃映阁红。 春惹游蜂窥几席,浓熏舞蝶傍帘栊。韶光脉脉春如海,讽咏芸编兴不穷。 山池晚步 夕阳斜映绿波清,闲傍长桥步屧行。山静鹿过衔瑞草,溪平鱼泳趁飞英。 蒙蒙岚气侵衣润,款款香风扑面轻。徒倚景光天欲暮,凌虚楼阁带霞明。 咏自鸣钟 巧制符天律,阴阳一弹包。弦轮旋密运,针表恰相交。 晷刻毫无爽,晨昏定不淆。应时清响报,疑是有人敲。 春日泛舟 兰舟宛转浪纹平,一棹容与荡晴晚。上苑春深芳草绿,西山落照远峰明。 长空鸦返千林暝,绝塞鸿归万里情。缥缈中流凭览胜,始知仙境有蓬瀛。 夜坐 独坐幽园里,窗开竹影斜。稀闻更转漏,但听野鸣蛙。 活活泉流玉,溶溶月照沙。悠然怡静境,把卷待烹茶。 春暮登楼 坐惜芳华晚,登楼独举觞。眼看春色暮,行踏落花香。 藻密鱼堪隐,林深鸟易藏。凭栏无限思,新月逗清光。 月夜对落花有感 落花满径月朦胧,夜静闲吟料峭风。烟外钟声来院落,天边桂影入帘栊。 萋萋芳草春将去,冉冉韶光酒莫空。新绿成阴红紫减,清和天气正冲融。 月下独酌 春月娟娟映水清,一斟一酌听泉声。微风暗拂花枝动,几点残红扑酒罂。 春院小饮 春深红紫映楼台,槛外风香花尽开。东海玉盘看乍涌,恰逢童子抱尊来。 雨霁 节届清和春未赊,看山不厌半云遮。微风扇暖蒸新雨,为我催开后院花。 暮春 春暮饶佳景,闲行踏碧苔。落花浮水面,戏蝶舞墙隈。 春拂兰丛暖,阴移竹影回。流光将入夏,更有牡丹开。 立夏 熏风吹水绿于苔,羲驭徐催朱夏来。堤畔龙鳞皴古柏,庭前兔目绽新槐。 畅春园芍药花开作 首夏清和殿阁开,园中景物足徘徊。翩翾紫燕衔泥去,睍睕黄莺过水来。 槐影初圆当永昼,桐阴渐引上层台。更怜芍药临风好,香袭书帏锦作堆。 花间小饮 长夏初临芍药开,熏风拂席送香来。仙姿绰约翻红袖,月影婆娑照绿杯。 晓晴 晓起浮窗日色明,苔痕滋碧露光莹。绕阶几树看花发,对岸一声听鸟鸣。 波剌游鱼翻浪急,低徊舞蝶傍帘轻。春云漠漠寒偏峭,默乞天公十日晴。 宫中直宿作 宝殿烛辉煌,承恩宿未央。御炉香不烬,宫漏滴初长。 阶砌移花影,罘罳透月光。太平无一事,常愿奉君王。 夏日读书 夏日书斋静,荷风拂槛来。芬芳盈几席,翠帙带香开。 早行 早行晴野树如烟,日出东山映绣鞯。寂寂荒村临水际,翩翩飞鸟向云边。 空蒙朝露侵衣润,艳冶闲花入目妍。扈从銮舆承色笑,欣随豹尾快扬鞭。 江边书屋 湍响听泷泷,帘开对大江。园幽人迹少,把卷倚南窗。 晚登海河楼 晚景登楼望,波涵夕照明。观澜清俗虑,倚槛动诗情。 孤鹜冲霞去,扁舟向海行。悠然尘境远,惟听棹歌声。 题友人园 峁堂气象幽,墙角绕清流。雨霁西山近,风来北牖秋。 疏檐看皓月,轻舫逐浮鸥。即景陈杯斝,心期好自由。 赐观金莲花 异种遥从塞外传,香台曾为捧金仙。檀心吐艳熏风里,钿朵含芳积翠边。 月殿桂飘难比瑞,秋篱菊绽不同妍。移来御砌增佳玩,千叶休夸太液莲。 友人书屋 羡君潇洒致如仙,心远何妨地更偏。雨洗岚光青入牖,风摇竹影绿当筵。 雨窗 茅檐飞细雨,爽气乍侵人。移榻临窗坐,诗怀自觉新。 热河园中避暑
【历史秘闻】 历史上真实的明教 文化中国-中国网 1992年,考古学者晁华山在确认了大量摩尼教洞窟后特地致函金庸,说《倚天屠龙记》中对摩尼教教义的阐述和许多教规、习惯的描写,真是难得的准确。能得到专家的如此赞誉,金庸在这方面所下工夫之深自不待言。 摩尼教亦即明教(杨宪益先生反对此说,认为明教与摩尼教无关,而是婆罗门教在中土唐代以后的名称,详见《译余偶拾》)。《倚天屠龙记》有言及明教与明朝国号的渊源之处,颇引人注目:“其后朱元璋虽起异心,迭施奸谋而登帝位,但助他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是以国号不得不称一个‘明’字。”“朱元璋登基之后,反下令严禁明教,将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尽加杀戮。” 明朝国号承自明教,是吴晗的创见。金庸很可能参考过吴晗的《明教与大明帝国》(载《读史札记》)。在这篇长文中,吴晗说:“至‘大明’之国号,则私见以为出于韩氏父子之‘明王’,明王出于《大小明王出世经》。《大小明王出世经》为明教经典,明之国号实出于明教。”“第以其部曲多红军,为笼络宋主旧部、徐陈降将,为迎合民心,均不能放弃‘明王出世’之说。建大明为国号,一以示其承小明王而起,一以宣示‘明王’已出世,使后来者无所藉口。”“然‘明王出世’‘弥勒降生’均含有革命意义,明暗对立,互为消长,而终克于明。弥勒则有三十次入世之说。使此说此教仍继续流传,则后来者人人可自命为明王,为弥勒,取明而代之,如明太祖之于宋小明王。……洪武元年……诏禁白莲社及明尊教。” 《明教与大明帝国》是写《倚天屠龙记》的重要参考资料,还有蛛丝马迹可寻。《倚天屠龙记》第975页引了一篇南宋王居正的奏章,“臣闻事魔者”一句之前有所节略,张无忌读了一半时说:“那王居正虽然仇视本教,却也知本教教众节俭朴实,相亲相爱。”参之以《明教与大明帝国》所引,不仅同样略去了那一部分文字,吴晗所论“明教互助合作之精神,淳朴节俭之生活,虽其抨击者亦赞叹言之”,竟也与张无忌之语意完全吻合,这难道是巧合吗? 正如钱锺书先生《容安馆札记》第640则批评钱仲联《韩昌黎诗辞集释》时所言:“又按《诸家诗话》中录刘辰翁《赵仲仁诗序》,必自《谈艺录》第四十一页转录,故亦略去‘味其言外似多有所不满而不知’、‘也’等十四字。”钱仲联先生做学问如此,不免受钱锺书先生之讥;金庸先生作小说如此,就是其妙处了。金克木先生说得好:“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等了。”(《末班车》) 《明教与大明帝国》写于1940年末,刊于《清华学报》十三卷一期,后被编入《读史札记》于1956年出版。此时及稍后数年,金庸尚在香港的“左派阵营”之内,见到此书或许即在其间。当然,以其嗜史之深,稍后觅得亦是常事。
雍和宫是雍正的王府吗? 今天的雍和宫原本是雍正的王府,后改建成庙宇,这一说法已成常识,人人尽知。其实,此说并不准确,否则很难解释,堂堂王府为什么没有花园?且从面积看,为什么比恭王府小这么多?其实,历史上真正的雍王府比今天大很多,如今留下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足四分之一。 雍和宫在明代叫太保街,是太监们的官房,规模很小,比周围百姓的民房稍高一些(过去房高是身份的标志),灰瓦顶,无特殊之处。1694年,在此始建贝勒府,规模亦不大。1708年,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向朝廷预支3年王俸(清例,亲王年薪1万两,禄米1万斛),开始大建府邸,即雍亲王府。 雍正即位后,将王府的一半改为行宫,赐名“雍和宫”,即东路院,另一半则赐给了喇嘛,即西路院,雍正去世后,这里被改建成庙宇,建筑得到了重新修整。乾隆皇帝大兴土木,增建许多寺庙殿堂,从而使它规模宏伟,巍峨壮观。 东路院面积比西路院略小,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日本人接管此地,盗走不少文物,为销毁罪证,将东路院大部分房屋烧毁。雍和宫原本是有花园的,花园面积比东路与西路加起来还大不少,里面设有大戏楼,即“大块文章”台,故附近一个胡同取名为戏楼胡同。 雍和宫中不仅有大花园,还有不少小花园,据金梁编著的《雍和宫志略》中记载,内有花园名为香红雨,俗名海棠院。 关于雍和宫,传得最神乎其神的是“粘杆处”,传说是特务机关,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在雍正还是皇子时便已创立,至乾隆时渐废除。表面上看,“粘杆处”只负责粘蝉捉蜻蜓、钓鱼等,名义上属内务府,但都是雍正旧人,雍正当年在北新桥附近居住时,府邸内院树木高大,盛夏初秋蝉鸣不断,搅扰休息,因此成立了这么一个服务组织。其实类似组织历史上一直就有,即用大臣、党羽子弟充当侍卫等。 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粘杆处”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故雍正后来在紫禁城又设立了“粘杆处”分部。“粘杆处”的头目是“粘杆侍卫”,传说为武林高手。 雍和宫的花园到民国时充为公用,曾作为传艺所。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解放后,它一度成为劳动教养收容所,后来建了机关的宿舍楼。好在西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将原有损毁的殿堂修缮完整,后重新开放,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雍和宫。
【转帖】喜欢鲜花的雍正 读德琳的书,说到慈禧太后不喜欢熏香,而是用鲜花和南果子熏屋子。可我今天才发现,有这个癖好的不止慈禧,还有雍正…… 造办处史料的上有这么一条: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日,“海望奉旨:着照现在挂的香袋样式,用象牙雕刻透花,做一对象牙墙,像火镰包的掐璜,二面盖透地糊纱,或盛鲜花,或盛香,皆得用。……” 雍正说得很清楚,对于这种挂在室内的香袋,会在其中盛鲜花,从而产生熏香的效果。实际上,他非常喜欢用鲜花代替传统的檀香沉香之类,也许这是他自命清雅的一种方式吧。他还特别喜欢用柔弱的芳香花瓣熏香自己的皇帝帽冠,如雍正四年就传旨,帽架“口圈要开的开,以备放花熏冠用”。雍正九年又有上谕: “尔等照朕指使做一花篮,做紫檀边,镶嵌象牙,中心花要透地,将花篮内提梁分为四瓣,做帽架。花篮内安放铜烧珐琅胆,取出当器用,上安珐琅盖,盖上嵌眼插鲜花,又像盘子,盛得佛手、香椽,熏冠用。” 用紫檀做花篮的篮框,嵌上象牙雕成的篮体,篮中放一个铜烧烧珐琅的花插,篮上的十字跨梁形成帽架。雍正如此开动心思,在冠架的形式上有所创新,其目的十分单纯,就是想在冠架内有足够的空间放上一丛鲜花,以便用天然花朵来熏香自己的冠帽。呵呵,说他是花痴也不为过呀。 (摘自《缤纷家居》07年第7期第36~37页)
清朝时雍正专为处理剩饭的问题下圣旨 [导读]雍正为节约粮食可谓费尽心思,从人食、猫食到鸟食,交代得清清楚楚。至高无上的封建皇帝,专门为剩粥剩饭的处理下一道圣旨,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大概绝无仅有。 ■演讲者:冯伯群 ■演讲主题:清代皇帝的一天 ■清代皇室狩猎图 雍正朱批奏折 《清代皇帝的一天》是“档案见证北京”档案文化系列讲座之一,主讲人以馆藏清宫档案文献为依据,从清代皇帝一天活动的视角,介绍皇帝读书学习、处理政务及生活起居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揭开清代宫廷生活的神秘面纱,匡正了影视作品和民间的一些不实的传说,还清朝皇帝生活的本来面目,生动讲述了宫廷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儿。本版撷取其中几个话题以飨读者。 主讲者冯伯群小传:研究馆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祖籍山东,1982年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曾任《中国档案》总编辑、《中国档案报》副总编辑。从事档案工作近30年,出版书籍3种;近年来依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收集本馆同仁撰写的文章,编辑出版《历史真相中的大清王朝三百年》、《清宫档案秘闻》、《清宫里的那些事儿》等图书。 ■康熙最严厉:9岁时就拒收一个精致的黄金鸟笼子 康熙从小受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教训,要勤政爱民做一个好皇帝。他一生吃穿用度拒绝奢靡,对那些享乐、浮夸、讲排场的事毫无兴趣。他登基做皇帝的第二年,一位统兵的将帅从前线派人给他送来一只极为罕见的黄色小鹦鹉,还专门用黄金打制了一个精致的鸟笼子。康熙那年刚刚9岁,还是个孩子,正是贪玩的年龄,这位大帅满心要讨得小皇帝的欢心,却不料这漂亮的小鹦鹉,皇帝却拒绝接受,不要也就罢了,还遭到一通严厉的训斥。 康熙从小就有这样的见识,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之中是很难得的。更难得的是,终其一朝,他都坚持了自己的做法。康熙50大寿那一年,在京的一些大臣们合伙制作了一扇屏风给他祝寿。一扇屏风,要说也实在算不上什么太珍贵的东西,况且是自己的50整寿,又是许多大臣们共同凑钱送的,但康熙仍然不改初衷,他只把屏风上大臣们所写的给自己祝寿的文章抄了下来留作纪念,屏风却原件退回,真是让人叫绝。 在宫中,康熙对各种花费严加限制,要求节俭,不许浪费。为宫中祭祀、典礼准备筵席的光禄寺,过去每年的开支要70万两银子,经康熙逐渐压缩,降至每年7万两。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每年用于赏赐及招待的费用为80万两银子,经康熙锐意裁减不必要的开支,每年只需用银8万两。 出门在外,康熙也厉行节约,不许为他修路,不许擅自建立行宫,已有行宫,不许施加彩绘。有地方官请示将当地行宫交地方管理,康熙担心如此一来增加地方负担,下令今后不再修缮,任其损坏。他还下令不许当地官员搭建彩棚搞什么迎送仪式,不许为他的题字题词刻碑建碑亭,如有违反,被康熙知道了,一律痛加申斥,并严令禁止。 ■雍正费心思:专门为剩粥剩饭的处理下一道圣旨 雍正继位,曾大力倡导节约粮食。雍正二年他发出上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圣旨,说:“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这里,雍正为节约粮食可谓费尽心思,从人食、猫食到鸟食,交代得清清楚楚。至高无上的封建皇帝,专门为剩粥剩饭的处理下一道圣旨,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大概绝无仅有。然雍正皇帝似乎乐此不疲,事隔三年,他又专门为了禁止浪费粮食的事,再次发出一道上谕:“朕从前不时教训,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轻弃。即如尔等太监煮饭时,将米少下,宁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余剩抛弃沟中,不知爱惜。朕屡屡传过,非止一次。恐日久懈怠,尔总管等再行严传各处首领、太监,见有米粟饭粒,即当捡起。如此不但仰体朕惜福之意,即尔等亦免暴殄天物。应不时查拿,如有轻弃米谷者,无论首领、太监,重责四十大板。如尔等仍前纵容,经朕察出,将尔总管一体重责。”看来雍正对节约粮食一事,真可谓常抓不懈,既有号召,又讲道理;既有具体办法,又有惩治措施。算是一抓到底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