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道结构米拉😘 筑道注考班米拉
免费注册结构、道路、岩土工程师考试资料和信息分享。
关注数: 519 粉丝数: 295 发帖数: 3,374 关注贴吧数: 114
2023年注册道路专业考试规范目录 2023年度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 执业资格考试主要工程技术标准及文件清单 公路工程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l—2014) 2.《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2—2021) 3.《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 5.《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 2231-01—2020) 7.《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TG 2232—2019) 8.《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T 3310—2019) 9.《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10.《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JTG/T 3334—2018) 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 1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1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 1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1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 16.《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15) 1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 18.《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 19.《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 20.《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 D70/2—2014) 21.《公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JTG/T 3371—2022) 22.《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 D21—2014) 23.《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 D80—2006) 24.《公路限速标志设计规范》(JTG/T 3381-02—2020) 2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17) 26.《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27.《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 3222—2020) 28.《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3830—2018) 2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 城市道路工程 1.《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 55011—2021)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6年版) 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5.《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 6.《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7.《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 8.《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 55019—2021) 9.《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10.《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2016) 1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2019年版) 12.《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 13.《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2011)(2019年版) 14.《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 15.《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注册道路】如何判断相邻两爬坡车道相距较近? 如何判断相邻两爬坡车道相距较近? 【学员提问】2022年案例上午第3题,解析说的相邻爬坡车道相距较近,这里的较近有大致的界定范围吗,怎么样算是较近? 【案例22C3】山岭区公路,设计速度80km/h,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标准。其中在某山岭路段连续上坡(坡度/坡长)依次为1%/450m,4%/850,2.0%/400m,4%/850m,1.5%/550m。经运行速度分析,运行速度曲线如图所示,需设置爬坡车道,计算该爬坡车道总长度最小值应为?并说明依据和理由。(A)1150 (B)2250(C)2400 (D)2700筑道解答:根据《公路路线规范》8.4.1条,上坡方向容许最低速度为50km/h根据8.4.5条3款,相邻两爬坡车道相距较近,将两爬坡车道直接相连根据8.4.1条,爬坡车道的起点k2+000,爬坡车道终点k4+150爬坡车道分流、汇流渐变段最小长度分别为100m、150m爬坡车道总长度最小值为100+(K4+150-k2+000)+150=2400m选C。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8.4.5 爬坡车道起、终点与长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爬坡车道的起点,应设于陡坡路段上载重汽车运行速度降低至表8.4.1中“容许最低速度”处。 表8.4.5-1 陡坡路段后延伸的附加长度 附加段纵坡(%) 下坡 平 上坡 0.5 1.0 1.5 2.0 附加长度(m)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2 爬坡车道的终点,应设于载重汽车爬经陡坡路段后恢复至“容许最低速度”处,或陡坡路段后延伸的附加长度的端部。该陡坡路段后延伸的附加长度应符合表8.4.5-1的规定。3 相邻两爬坡车道相距较近时,宜将两爬坡车道直接相连。4 爬坡车道起、终点处应按设置分流、汇流渐变段,其长度应符合表8.4.5-2的规定。 表8.4.5-2 爬坡车道分流、汇流渐变段长度 公路技术等级 分流渐变段长度(m) 汇流渐变段长度(m)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100 150~200 二级公路 50 90 【筑道答复】 1、规范没有提出直接相连的距离指标,要根据载重汽车在主线分流、汇流时对直行车辆的干扰程度和车辆稳定行驶所需要的长度,同时考虑其他因素综合确定。本题中,相邻两爬坡车道,前一爬坡车道终点与后一爬坡车道起点距离为260m,仅考虑前一爬坡车道汇流渐变段长度和后一爬坡车道分流渐变段长度之和最小为250m,显然两爬坡车道相距较近。 2、当题中前一爬坡车道终点与后一爬坡车道起点距离为400m,那能不能判为相邻两爬坡车道相距较近呢?规范没有提出直接相连的距离指标,参考《公路爬坡车道设计指南》(ZJ/ZN2021-01)4.6条文说明,推荐相邻两爬坡车道相连的间距不大于500m。 以上解答供参考!
【注册道路】如何判断相邻两爬坡车道相距较近? 以下内容来自筑道学员群内部答疑平台: 如何判断相邻两爬坡车道相距较近? 【学员提问】2022年案例上午第3题,解析说的相邻爬坡车道相距较近,这里的较近有大致的界定范围吗,怎么样算是较近? 【案例22C3】山岭区公路,设计速度80km/h,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标准。其中在某山岭路段连续上坡(坡度/坡长)依次为1%/450m,4%/850,2.0%/400m,4%/850m,1.5%/550m。经运行速度分析,运行速度曲线如图所示,需设置爬坡车道,计算该爬坡车道总长度最小值应为?并说明依据和理由。(A)1150 (B)2250(C)2400 (D)2700筑道解答:根据《公路路线规范》8.4.1条,上坡方向容许最低速度为50km/h根据8.4.5条3款,相邻两爬坡车道相距较近,将两爬坡车道直接相连根据8.4.1条,爬坡车道的起点k2+000,爬坡车道终点k4+150爬坡车道分流、汇流渐变段最小长度分别为100m、150m爬坡车道总长度最小值为100+(K4+150-k2+000)+150=2400m选C。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8.4.5 爬坡车道起、终点与长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爬坡车道的起点,应设于陡坡路段上载重汽车运行速度降低至表8.4.1中“容许最低速度”处。 表8.4.5-1 陡坡路段后延伸的附加长度 附加段纵坡(%) 下坡 平 上坡 0.5 1.0 1.5 2.0 附加长度(m)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2 爬坡车道的终点,应设于载重汽车爬经陡坡路段后恢复至“容许最低速度”处,或陡坡路段后延伸的附加长度的端部。该陡坡路段后延伸的附加长度应符合表8.4.5-1的规定。3 相邻两爬坡车道相距较近时,宜将两爬坡车道直接相连。4 爬坡车道起、终点处应按设置分流、汇流渐变段,其长度应符合表8.4.5-2的规定。 表8.4.5-2 爬坡车道分流、汇流渐变段长度 公路技术等级 分流渐变段长度(m) 汇流渐变段长度(m)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100 150~200 二级公路 50 90 【筑道答复】 1、规范没有提出直接相连的距离指标,要根据载重汽车在主线分流、汇流时对直行车辆的干扰程度和车辆稳定行驶所需要的长度,同时考虑其他因素综合确定。本题中,相邻两爬坡车道,前一爬坡车道终点与后一爬坡车道起点距离为260m,仅考虑前一爬坡车道汇流渐变段长度和后一爬坡车道分流渐变段长度之和最小为250m,显然两爬坡车道相距较近。 2、当题中前一爬坡车道终点与后一爬坡车道起点距离为400m,那能不能判为相邻两爬坡车道相距较近呢?规范没有提出直接相连的距离指标,参考《公路爬坡车道设计指南》(ZJ/ZN2021-01)4.6条文说明,推荐相邻两爬坡车道相连的间距不大于500m。 以上解答供参考!
两会!勘察设计大师冯远:关于加快推进道路工程师注册制的建议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冯远总工程师聚焦建筑及相关领域热点,提出相关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道路工程师注册制的建议 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是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强化工程师法律责任,保障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专业技术工作实行准入控制的重要手段。道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行道路工程师注册制,有利于保障道路工程安全、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早在2001年,国家就公布了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道路属于其中一个版块),但由于种种原因,道路板块至今仍未正式实施注册,极大阻碍了行业发展,不利于交通强国建设,亟待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注册进程缓慢 2001年,人事部、建设部发布《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制度总体框架及实施规划》(人发〔2001〕5号),划分了勘察设计各专业注册工程师,道路工程属于注册土木工程师四大板块之一,总体规划到2010年全国实行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注册制度。2005年,交通部发布《关于成立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道路工程专业管理委员会和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执业资格考试专家组并启用有关印章的通知》(交人劳发〔2005〕400号)。2007年,人事部、建设部、交通部印发《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制度暂行规定》、《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资格考核认定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18号),规定了道路工程设计文件必须由注册道路工程师签字盖章方可生效。2009年,人社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公布考核认定取得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资格人员名单的通知》(人社厅〔2009〕88号),认定了2411名注册道路工程师。2015年,人社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再次发布注册道路制度规定,计划启动注册道路考试。2019年—2022年,举办了四次注册道路工程师考试。目前包括认定和通过专业考试获得执业资格的1.5万人因未实行注册制,均未获得注册。从2001年至今已22年,从组织、命题到考试,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却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工程设计质量与设计者的技术水平及责任心紧密相关。在道路工程中,路基、边坡、挡墙、深基坑、隧道及桥梁涵洞的设计质量,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路线、路面和交叉工程的合理精细化设计,能提高道路的容错纠错能力,进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实行道路工程注册制,能大大促进行业技术水平提高,保障工程质量,提高道路交通运行系统的安全性。但目前对道路工程项目(包含桥梁、隧道工程)设计负责人的资质仅有职称要求,设计文件不需要注册工程师签字盖章即可生效。而职称评审存在主观性较大、资历到一定年限基本能评上的情况,导致人员水平良莠不齐。同时,道路工程领域的执业资格缺乏系统、科学的评判认定标准,弱化了工程师的法律责任,也与结构、公用设备等领域脱节,导致道路工程设计质量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不利于行业发展进步 由于未实行注册,一方面,道路设计从业者不重视学习提高专业知识,“躺平”式工作、混资历、混职称的现象普遍。另一方面,那些积极准备并通过了注册道路考试的工程师的职业追求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同时也影响到其他从业人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道路工程设计行业的发展进步。 二、相关建议 (一)尽快实施注册制 建议住建部、人社部、交通部加强沟通协作,尽快推行道路工程师注册制。可由交通部和住建部各自注册、分开管理和开展继续教育,执业证书和印章备注公路或市政,或召集相关部门专项研究公路和市政注册问题。 (二)严格落实执业印章等相关制度 建议在2023年启动注册制,参照交通部《关于成立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道路工程专业管理委员会和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执业资格考试专家组并启用有关印章的通知》(交人劳发〔2005〕400号)文件要求,规定道路工程设计文件需加盖注册道路工程师签章方能生效。同时,在《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以及《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中,增加注册道路人员要求,确保道路工程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建议逐步将注册道路工程师人数要求纳入公路、市政工程设计资质中,引导和支持勘察设计企业加大对道路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增加注册人员数量并加强继续教育,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