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水绿 滹沱水绿
关注数: 4 粉丝数: 19 发帖数: 1,281 关注贴吧数: 4
善待生命----有感于某些年轻人的冲动! 善待生命---有感于某些年轻人的冲动!因为我自私,所以我善待自己---包括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因为我私自,所以我善待家人---赡养老人,抚育儿女;因为我有爱心,所以热衷为朋交友----珍重友情,抚恤贫困!我没有宽广的胸怀,也没有太多的物质和金钱!更没有‘安的广厦千万间,大癖天下寒士尽欢颜!’的豪迈!但是,我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我的毛脂发肤受之于父母!我知道他们养育我的辛苦!生活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是母亲吃糠咽菜来获得奶水喂养我们长大成人。父母的艰苦劳作,在生产队获得的微薄收入,也不能维持我们兄弟姊妹一家人的正常的生活。用吃糠咽菜来形容那个年代----才是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好不容易上学了,背的是带补丁的旧书包。没有作业本,用的是父亲向别人要得一面印刷过的废纸订成的本子。缴不上学费,是父亲一次又一次找校长再被免得五角钱学费。穿的是露脚趾的鞋子,衣裤也是补丁落补丁的。那也不是寒掺,那就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但是,那也有那个时代的自豪-----艰苦朴素!逐渐长大成人,到了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生活有所好转。我们一代人也有了自己的事业,九十年代有了自己的儿女,温饱富裕的生活是我们逐步迷失了生活方向。自私贪婪成了这个年代的主流。我不想对现在的年轻人们说什么,只想说: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坦荡无私的,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把有限的金钱物质投入到对儿女的无限爱之中了。年轻的朋友!在我们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是否自己感受到了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那就是赡养父母!有意见有矛盾,而应该沟通和理解,而不是一意孤行,随心所欲!(有时间再续。注:本文中所指年代是20世纪)
给父母磕头过时吗?[转] 学校留特殊寒假作业受冷落 给父母磕头拜年过时了?http://view.QQ.com  2007年01月23日14:52   东方今报    评论373条 给长辈磕头拜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礼节,这个传统礼节正被慢慢遗忘。上周,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把“给父母磕头”当作一项寒假作业留给学生,只有一名学生愿意接受这项作业。 校方倡议:学生给父母磕头拜年 上周,郑大旅游管理学院在学生中间发起一个“亲情寒假·感恩父母”活动,在发给同学们的活动通知上,有4个字引起争议——“磕一个头”。据了解,旅游管理学院组织的此次活动包括两种形式: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自己算一笔感恩账。 “磕一个头”属于以实际行动向父母感恩。在采访的20名该院大学生中,仅有一人表示“愿意向父母磕头拜年”。在旅游管理学院发起的这次活动中,同学们也可以选择为父母做一顿饭、谈一次心、敬一杯酒等内容;或是将自己一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各项花费算个总账,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入算个账,想一想父母的艰辛和奉献。 学生观点:这种做法已经过时 学生们认为,“磕头”是封建思想,早就应该摒弃。旅游管理学院大三学生秦保立表示,他不会给父母磕头,他说:“磕头是几十年前时兴的方式,家里老一辈人经历过。现在时代变了,让长辈感到我有颗孝心就可以了,我认为平时多为他们做些事情,就是对他们的感恩。”大学生们认为,向父母磕头太过时了,磕头会让父母尴尬,磕头也磕不出什么亲情,还不如为父母分担些家务,或者做些其他事情来得实在。 大二的成建全是唯一表示接受这种形式的学生,因为他每年回家都向父母磕头拜年。他家在重庆的一个小镇,从小到大的每年春节,他看着父亲给爷爷奶奶磕头,也给外婆磕头。他自己也是从小磕到大,没觉得不适应。成建全说:“磕头也就是个形式,重要的是让长辈感受到自己有感恩的心。” 专家说法:磕头拜年不是封建迷信 学院书记:不磕头没关系,关键是感恩 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武东晓说:“为父母磕头只是感恩父母的一个活动形式,学生也可以不磕头,鞠躬也行。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武东晓认为,不能说磕头属于封建迷信,它是中华民族古老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并不是故意难为学生,而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民俗专家:没必要恢复这种传统礼节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夏挽群说:“我认为没必要非得把这种传统恢复。”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对传统也有不同的理解。对父母表达自己的孝心是一种传统美德,但是方式可以自己选择。 当然,夏挽群还认为,磕头绝对不是落后的礼节,它是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最尊重、最能表达崇拜之情的礼仪。 礼仪专家:磕头是感恩的最高礼节 郑州大学礼仪专家薛建红说:“磕头是中华民族感恩的最高礼节。传统需要代代传承。”薛建红认为,有些特定的礼仪在特定节日出现,比如平常与同事见面,大家只是握手,到过年这一天就应该行抱拳礼了。 薛建红认为,磕头并不只属于春节,磕头下跪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表达,不是为某个节日而磕。 相关专题: 拜
春节的传说(转) 春节的传说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2001/01/10,14:00) 北京>文化艺术>文化动态>具体内容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