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抚妹妹 阿抚妹妹
关注数: 397 粉丝数: 661 发帖数: 44,274 关注贴吧数: 306
这部剧大玉儿还不如袁姗姗那版大玉儿 对于《美人无泪》的定位,于正表示是“古代版《失恋33天》与《杜拉拉升职记》的结合体”。在他看来,古代的孝庄与现代失恋女子黄小仙以及在职场上拼搏的杜拉拉是一脉相承的:“大玉儿(后来的孝庄)14岁就嫁给了皇太极,很多电视剧讲的都是皇太极与多尔衮同时爱上大玉儿,皇太极因为从大玉儿那里得不到爱,才爱上了海兰珠。其实,我觉得皇太极不会对一个14岁的女孩子有太多兴趣,所以在《美人无泪》里,大玉儿是因为发现皇太极并不爱她,经受了失恋的打击和痛苦,才开始变得强大。”于正承认,在创作中也曾与沈芷凝有过争执:“我看到剧本里大玉儿和皇太极居然不相爱,当时就跟沈小姐吵起来了。我说,怎么可以让男一号和女一号居然没有相爱的戏码?但沈小姐表示,现在《失恋33天》那么火,男女之间已经突破了原来的模式,为什么不能尝试改变一下?之后慢慢地,我接受了。” (所以后面的大玉儿传奇不但比不上前期的孝庄秘史,连于正的的美人无泪都比不上,大玉儿传奇明显就是大女主模式,所有男人都要爱女主,依然设定是皇太极得不到大玉儿的爱,才移情别恋海兰珠。于正却敢于打破固有常规。甚至于正很聪明的刻意漏掉了多尔衮死后清算的残酷历史,直接拍到顺治追封多尔衮为皇帝就打上句号,然后改拍顺治感情线。)
三版李恪生母杨妃的人设 台剧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最贤惠,最爱李世民,最敬爱皇后,跟皇后情同姐妹,也视皇后如主母,恭敬有加,是完全真心敬爱,谨记皇后死前嘱咐照顾太子李承乾,甚至被李世民跟太子误会,太子不但对她态度很恶劣,甚至听人挑唆,怕威胁自己,想除掉她。也依然谨记皇后临终交代,事后还自责自己对不起皇后。 后面李世民在政治上有错误的时候,她处处提醒,李世民执意要打高句丽,李世民不听,还凶了她。(值得一提的是大唐情史李世民是让李恪去打高句丽,是为了让他建立大功,帮他外公隋炀帝雪耻,再代替李治做太子。)台版晚年李世民还宠幸武媚娘冷落她,之前还因为太子李承乾失德的事责怪她,没有及时告诉她。立李治跟历史上一样,一开始想立李泰,为了保全李承乾跟李泰才立的李治。 大唐情史的李世民是真爱杨妃,一开始就想立杨妃为皇后,立李恪为太子,没办法才立的长孙皇后跟李承乾,废掉李承乾后,跟大臣对着干非要立杨妃跟李恪,被所有大臣跪地反对,不得已才作罢,被迫立的李治。中途还想找机会废掉李治立李恪(想让李恪去立军功)。杨妃也喜欢皇帝,为皇帝考虑心情,回忆跟秦王初次相见的画面,说秦王有如天神降临。当然杨妃最爱的儿子李恪,她自豪儿子身上有两朝帝王血,自豪儿子在职中出类拔萃,看不起长孙皇后跟李承乾,说他们长孙家只是北方胡人的za种。隐隐透露不甘,却无可奈何。 (大唐情史敢于面对人性的欲望,很好,无论是情欲,权欲,名欲)。杨妃一再压抑儿子野心,甚至责打,委屈保全儿子,可是儿子总不甘心,她一再推辞皇后位置,并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她对儿子说你是庶出,满朝文武也不会同意隋炀帝的外孙做太子。在李世民在给他描绘立她后的美好画面时,她是憧憬向往的,对李世民许诺立李恪是有一定的渴望的。她知道皇帝在朝上跟大臣因为她立后闹翻,她笑着安慰臣妾穿上皇后礼服只博皇帝一笑,并不是真的想当皇后。大唐情史里李恪也憧憬着当太子,日后当皇帝,当然剧中所有皇子都有这个心。 贞观长歌杨妃不怎么得宠,日日夜夜在神宫礼佛,只关心儿子李恪,不想听朝廷的事,不想卷入朝廷风波,但为了儿子不得不打听,儿子李恪不甘心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想当太子,比大唐情史还要强烈,不一样的是,长歌有不少忠心前隋旧臣支持李恪做太子,杨妃也默认了忠心耿耿的旧臣帮她儿子李恪去夺太子(不是她主使,但她也没有怎么阻止)。她最大心意是儿子平安幸福,为此她可以牺牲一切。长歌没有体现跟李世民的感情,跟李世民的戏几乎没有。她的戏份不多,都是围着儿子转。 三版隋公主杨妃,都是贤良淑德,温柔慈爱,识大体顾大局,能看清世事(美貌方面,各有各的美)。三版杨妃都对长孙皇后很恭敬,台版是真心敬爱,视皇后如姐姐,如主母,谨记皇后托付。后两版杨妃对皇后,就不好说了,感觉更像表面的礼仪。即便如此,那两位杨妃也是贤良淑德的,识大体顾大局的,没有被编剧黑。隋唐英雄的杨妃被黑的太过了,跟儿子李恪就是完完全全的恶人,就不说了。唯一的优点就是母子真的很爱彼此,愿意为彼此去死。
三版出身隋朝公主的杨妃的性格比较 台剧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最贤惠,最爱李世民,最敬爱皇后,跟皇后情同姐妹,也视皇后如主母,恭敬有加,是完全真心敬爱,谨记皇后死前嘱咐照顾太子李承乾,甚至被李世民跟太子误会,太子不但对她态度很恶劣,甚至听人挑唆,怕威胁自己,想除掉她。也依然谨记皇后临终交代,事后还自责自己对不起皇后。 后面李世民在政治上有错误的时候,她处处提醒,李世民执意要打高句丽,李世民不听,还凶了她。(值得一提的是大唐情史李世民是让李恪去打高句丽,是为了让他建立大功,帮他外公隋炀帝雪耻,再代替李治做太子。)台版晚年李世民还宠幸武媚娘冷落她,之前还因为太子李承乾失德的事责怪她,没有及时告诉她。立李治跟历史上一样,一开始想立李泰,为了保全李承乾跟李泰才立的李治。 大唐情史的李世民是真爱杨妃,一开始就想立杨妃为皇后,立李恪为太子,没办法才立的长孙皇后跟李承乾,废掉李承乾后,跟大臣对着干非要立杨妃跟李恪,被所有大臣跪地反对,不得已才作罢,被迫立的李治。中途还想找机会废掉李治立李恪(想让李恪去立军功)。杨妃也喜欢皇帝,为皇帝考虑心情,回忆跟秦王初次相见的画面,说秦王有如天神降临。当然杨妃最爱的儿子李恪,她自豪儿子身上有两朝帝王血,自豪儿子在职中出类拔萃,看不起长孙皇后跟李承乾,说他们长孙家只是北方胡人的za种。隐隐透露不甘,却无可奈何。 (大唐情史敢于面对人性的欲望,很好,无论是情欲,权欲,名欲)。杨妃一再压抑儿子野心,甚至责打,委屈保全儿子,可是儿子总不甘心,她一再推辞皇后位置,并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她对儿子说你是庶出,满朝文武也不会同意隋炀帝的外孙做太子。在李世民在给他描绘立她后的美好画面时,她是憧憬向往的,对李世民许诺立李恪是有一定的渴望的。她知道皇帝在朝上跟大臣因为她立后闹翻,她笑着安慰臣妾穿上皇后礼服只博皇帝一笑,并不是真的想当皇后。大唐情史里李恪也憧憬着当太子,日后当皇帝,当然剧中所有皇子都有这个心。 贞观长歌杨妃不怎么得宠,日日夜夜在神宫礼佛,只关心儿子李恪,不想听朝廷的事,不想卷入朝廷风波,但为了儿子不得不打听,儿子李恪不甘心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想当太子,比大唐情史还要强烈,不一样的是,长歌有不少忠心前隋旧臣支持李恪做太子,杨妃也默认了忠心耿耿的旧臣帮她儿子李恪去夺太子(不是她主使,但她也没有怎么阻止)。她最大心意是儿子平安幸福,为此她可以牺牲一切。长歌没有体现跟李世民的感情,跟李世民的戏几乎没有。她的戏份不多,都是围着儿子转。 三版隋公主杨妃,都是贤良淑德,温柔慈爱,识大体顾大局,能看清世事(美貌方面,各有各的美)。三版杨妃都对长孙皇后很恭敬,台版是真心敬爱,视皇后如姐姐,如主母,谨记皇后托付。后两版杨妃对皇后,就不好说了,感觉更像表面的礼仪。即便如此,那两位杨妃也是贤良淑德的,识大体顾大局的,没有被编剧黑。隋唐英雄的杨妃被黑的太过了,跟儿子李恪就是完完全全的恶人,就不说了。唯一的优点就是母子真的很爱彼此,愿意为彼此去死。
其实黄药师喜欢梅超风在旧版就有了 如果只是普通师徒,同门谈恋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就算是害怕古怪的师父,也大可以去找温柔可亲的师娘说说,请师娘跟师傅委婉提一提徒弟的婚事,何必甘冒大险偷书逃跑?(而且原著有提到冯衡对梅超风很好) 再看看阿朱怎么说的:“慕容老爷和夫人当年曾说,哪一天我和阿碧想离开燕子坞,他慕容家欢欢喜喜的给我们送行……”说到这里,脸上微微一红。原来当年慕容夫人说的是:“哪一天阿朱、阿碧这两个小妮子有了归宿,我们慕容家全副嫁妆、花轿吹打送她们出门,就跟嫁女儿没半点分别。” (这才是正确对养女的方式,但冯衡可没有这底气说话。梅超风也不敢请她帮忙,为什么?只能是跟黄药师有关系)虽然住在东海,但是大船装的下花轿,上错花轿嫁对郎里就是坐船下扬州嫁的,花娇放在大船上。桃花岛给不起全副嫁妆、花轿?更是不存在。 黄药师在梅超风死后,也拿不住自己当初到底愿不愿意成全她跟陈玄风。 三连版:再见梅超风至死不忘师恩,而下场却又如此惨酷,心想:“超风与他师哥玄风有情,若是来向我禀明,求为夫妇,我亦不至于定然不准,何必干冒大险,逃出桃花岛去?总是我生平喜怒无常,他二人左思右想,终究不敢开口。 新修版:再见梅超风至死不忘师恩,舍身救了自己大难,心想:“若华与他师哥玄风生情,如来向我禀明,求为夫妇,我亦不至于定然不准,何必甘冒大险,逃出桃花岛去?总是我生平喜怒无常,他二人左思右想,终究不敢开口。 原著用的是亦不至于定然不准(暗藏玄机)如果陈梅来禀告自己想结为夫妻,黄药师心想自己亦不至于定然不准,说明自己也是拿不住到底成全他们,内心肯定是不愿意啊。冯衡,陈玄风,梅超风如此惨烈的结局,可是再重来一次,他也不知道自己愿不愿意成全陈梅他们。
梅超风死的那场戏,其实苗侨伟版黄药师演的是历代最差的一版 米露演的梅超风很好, 其实苗侨伟三哥的黄药师还可以再丰满一点,17做了干预,让他刻意回避对梅超风的感情(哪怕是有一点点师徒情都要回避,让他面对梅超风是以高冷淡漠的姿态,当初有人评价他的表情对不上梅超风临死前磕头说的话) 后面我听说,三哥苗侨伟演黄药师的时候,梅超风死的那一场,他最开始是哭的满脸是泪,后面全部被删掉了,改成淡漠冷静的处理方式。应该是17射雕总导演郭靖宇不喜欢这样的表现方式,郭靖宇明确说不喜欢新修版黄药师跟梅超风有爱情的内容,还是用三连版掌握尺度,觉得把握的不错。苗侨伟肯定知道金庸的意思,所以开始眼的时候才会在梅超风死后哭的满脸是泪。(刻意回避不好,尤其是米露版梅超风临死前演的非常感动,对比一下,接不上啊)可以说17版这里处理的不好,堪称历代版本最差的一版 17这种处理就有点类似于88版黄药师,跟冯衡恩爱异常,表现的只爱冯衡一个人,还刻意表现丝毫不喜欢梅超风,甚至讨厌梅超风,对梅超风很刻薄(梅超风给他倒的茶稍微有点凉了,就上去踢打,被冯衡阻止)但是陪冯衡散步的时候看到梅超风跟陈玄风亲密的牵手聊天又大发雷霆,要杀了陈玄风,把他扔到海里喂王八(88版黄药师的原话),幸亏被冯衡劝阻了。而且冯衡哄了好久黄药师才放下怒火。就…感觉刻意回避反而落了下成。估计金庸就是看很多人不承认,影视剧也刻意回避,所以不顾劝阻,宁愿被很多读者骂,也要在新修版挑明了黄梅情愫。17处理黄梅何止没有按照新修版,说是按照三连版拍,但是黄药师对梅超风的态度,都比三连版淡化很多。三连版黄药师在归云庄上,让黄蓉扶梅超风起来。桃花岛为难欧阳克,说他欺负自己瞎眼徒儿。面对梅超风快死了,落下泪来。想让梅超风高兴,抱着她的尸体杀六怪(17版通通不拍,曲家酒馆杀六怪改为全部为了蓉儿,原著是都有) 17版梅超风死的那一场戏,苗侨伟那段真的演的不好,全程高冷淡漠范。不想呈现暧昧情愫,连师徒情也,在配上米露动人的表演,苗侨伟那段真的是演的很不好,不知道导演是怎么跟三个,所有梅超风快死的版本中,17版,也就是三哥演的黄药师这段演的最差(三哥粉不要骂我,我是就事论事),当然如果是17制作组刻意让三哥回避黄梅有一点点暧昧,那错在制作组。83版也是极力没有表现黄梅暧昧,连归云庄投石指路都删了,还改为黄药师看到梅超风就想清理门户,被黄蓉劝下,但是梅超风死的时候,83黄药师演的也很动人,摸着梅超风的背流眼泪,呈现了师徒情(那时金庸没挑明黄梅暗线,很多人没往男女方面去想),黄药师是邪,是狂,但不是没有感情的。豆瓣有一个评论说的特别好,17深怕展现黄梅有一点点感情,处处都刻意回避,这就跟曹雪芹删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章,似乎大家就不知道秦可卿跟她公公贾珍有一腿一样。与其这样,不如大大方方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