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7X36DG9 紧一卫卫长
关注数: 3 粉丝数: 29 发帖数: 2,832 关注贴吧数: 1
给知名皇帝打分,秦吹竟是我自己?! 评分体系:武功(开疆拓土,在前朝版图上开拓新的疆域):占比2;文治(治国和民生):占比2;文明进程(致使文明的前进或倒退):占比3;心胸:占比0.5;道德:占比0.5;建国贡献:占比2 迷人的老祖宗吕政:武功:90 文治:20 文明进程:100 心胸:90 道德:30 建国贡献:90 汉高祖真龙刘邦:武功:0 文治:80 文明进程:90 心胸:70 道德:90 建国贡献:100 百帝之师刘恒:武功:0文治:100文明进程:100(废除连坐)心胸:90道德:70建国贡献:0 武帝刘彻:武功:90文治:40文明进程:100心胸:20道德:20建国贡献:0 光武帝刘秀:武功:0文治:90文明进程:60心胸:100道德:100建国贡献:100 晋武帝司马炎:武功:0文治:80文明进程:60心胸:70道德:70建国贡献:30 隋文帝杨坚:武功:0文治:90文明进程:90心胸:10道德:70建国贡献:40 广神:武功:0文治:-50文明进程:10心胸:0道德:0建国贡献:10 唐躺祖李渊:武功:0文治:30文明进程:30心胸:40道德:50建国贡献:20 帝范李世民:武功:100文治:100文明进程:100心胸:100道德:70建国贡献:80 盘龙棍赵匡胤:武功:0文治:80文明进程:100心胸:100道德:100建国贡献:80 车神光义:武功:0文治:90文明进程:80心胸:70道德:40建国贡献:10 朱叫花:武功:0文治:40文明进程:-70(人殉海禁八股文,奴隶制,路引制,连坐制,文字狱)心胸:-20道德:60建国贡献:100 永远快乐:武功:80文治:50文明进程:80心胸:30道德:60建国贡献:? 排名: 1.李世民同学:94.5 2.吕政同学:76 3.经过大儒辩经后的朱棣同学:74.5 4.赵匡胤同学:72 5.刘邦同学:71 6.刘秀同学:66 7.刘恒同学和刘彻同学:58 9.杨坚同学:57 10.没有大儒辩经的朱棣同学:54.5 11.赵光义同学:52.5 12.司马炎同学:47 13.李渊同学:25.5 14.朱重八同学:9 15.杨广同学:-5
吕政在古代的名望 尉缭: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卢生: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贾谊: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57] 主父偃:①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②务胜不休,欲攻匈奴,……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74-75] 伍被: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致之西河。……于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 [76] 严安: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皇帝。一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乡使秦缓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佞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 [75] 司马迁:①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竞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 [57] [77]②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61]③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 [78]“盐铁会议”中文学:弃仁义而尚刑罚,以为今时不师于文而决于武。赵高治狱于内,蒙恬用兵于外,百姓愁苦,同心而患秦。 [79] 班彪: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80]班固:①周历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吕政残虐。然以诸侯十三,并兼天下,极情纵欲,养育宗亲。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于后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 [57]②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81] 王朗:无德之君,不应见祀。裴元略:尧舜茅茨,周卑宫室,故致和平,庆隆八百。始皇穷极奢丽,嗣不及孙。 [124] 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82]虞世南:彼始皇者,弃仁义而用威力,此可以吞并而不可以守成,贻训子孙,贪暴而已。 [125]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所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 张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李贽:①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②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在古代的名望 柴荣: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 [76] 《旧唐书》: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52] 《新唐书》: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昭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55]赵炅:大凡帝王举动,贵其自然。朕览唐史,见太宗所为,盖好虚名者也。每为一事,必豫张声势,然后行之,贵传简册,此岂自然乎! [155] 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77] 范祖禹:①太宗可谓能审取舍矣。魏征仁义之言也,欲顺天下之理而治之。封德彝刑罚之言也,欲拂天下之性而治之。夫民莫不恶危而欲安,恶劳而欲息。以仁义治之则顺,以刑罚治之则拂矣。故治天下在顺之而已,哺之而能治者,未闻之也。太宗从魏征而不从德彝,行之四年,遂致太平。仁义之效,如此其速也。故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 孰不可为太宗乎?及其成功,复归美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②太宗以武拨乱,以仁胜残,其才略优于汉高而规模不及也;恭俭不若孝文而功烈过之矣。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夫贤君不世出,自周武、成、康历八百余年而后有汉,汉八百余年而后有太宗。其所成就如此,岂不难得哉! [161]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78] 苏轼: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太宗之从谏,近乎圣。苏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79] 曾巩:法度之行,礼乐之盛,田畴之制,详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何去非:“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80] 程祁:“太宗举兵五年,定海内,率天下于仁寿富庶之域者,亦以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而已。任于仇雠,起于疏远,委之以政,责之以功,谏无不从,谋无不获。且太宗之才,固非天下之所及,然而不以此骄天下之士,惴惴然常若有所不逮,此所以能为千百年之基也。” 赵构:①唐太宗除乱比汤、武,致治几成、康,可谓贤君矣。然夸大而好名,虽听言纳谏,然不若汉文帝之至诚也。人君惟至诚临下,何患治道之不成哉?②朕谓专以至诚为上,太宗英明有余,诚有未至也。 [157] 秦桧:①“汉文帝文不胜质,唐太宗质不胜文。”②“太宗之用智,诚不及文帝之性仁也。” [157] 朱熹:①“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借义以行其私。” [184]②“汉唐之兴,皆是为利。须是有汤武之心始做得。太宗亦只是为利,亦做不得。 [185]”③“太宗诛建成,比于周公诛管、蔡,只消以公私断之。周公全是以周家天下为心,太宗则假公义以济私欲者也。” [185]④“史臣正赞其功德之美,无贬他意。其意亦谓除隋之乱是功,致治之美是德。自道学不明,故曰功德者如此分别。以圣门言之,则此两事不过是功,未可谓之德。” [185] 吕祖谦:“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 [81]真德秀:“后世人主好学者莫如唐太宗,贞观之规模不可以不复。” 范成:“汝不及生在贞观中,粟米数钱无兵戍!”胡寅:“两汉盛时,太宗所可及也。禹、汤、文、武之业,岂不在所希慕乎!” 陆九渊:“太宗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功业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呜呼!此其所以致贞观之治,庶几于三代之王者乎?” 郭思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顺人之道,尽乎仁义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资,克敌人如拉朽,所向无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元明清吴澄:“三代以后享国之久唯汉与唐,唐之可称者三君而已。太宗文皇帝身兼创业守成之事,纳谏求治励精不倦,其效至于米三钱,外户不闭,故贞观之盛有非开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为唐三宗之冠。” 戈直:①“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②“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③“禹以本固邦宁为难,汤以时沈克终为难,太宗身兼创业、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满,而以其未能者为惧,其致贞观之治也哉!” [82] 朱元璋:①“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83]②“太宗规摹虽不及(汉)高祖,然能驾驭群臣,及大业既定,卒皆保全,此则太宗又为优矣。” [186]③“凡人有善不可自矜,自矜则善日削;有不善不可自恕,自恕则恶日滋。太宗常有自矜自恕之心,此则不如汉高也。” [187] 朱棣:①“若唐文皇帝,倡义靖难,定天下于一。躬擐甲胄,至履弘堂而登睿极。其思患也,不可谓不周,其虑后也,不可谓不远,作《帝范》十二篇以训其子,曰饬躬阐政之道在其中。”②“昔唐太宗拨乱反正,贞观盛世,自古罕论,求其故,尽忠于国,虽仇必赏,心怀异谋,虽亲必诛。”朱瞻基:“太宗才胜,高帝义胜。高帝不事诗书,而大义了然;太宗文雅足称,而大义未明。” [188] 朱见深:①“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②“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82] 朱由检:“唐太宗才,朕所不如,若论闺门德行,朕亦不学他。” [158] 王志坚:“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 [126] 张大龄:“三代以下英雄之主独称汉高祖、光武、唐太宗,然而高祖起义之年六八,光武兴复之岁三九,皆生长民间周历世故,未有出于纵垮裙展之中,发于孩提韶之始,而具凌驾四海之气,抱震撼八荒之才,如太宗者也。太宗自秦王以上比迹汤武,自登极以后庶几成康,腐儒辈犹以尺寸瑕瑜之何异虾度神龙乎?” 《明季历代论书汇编》:“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赵弼:“传三百载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贤良之宰辅,内有长孙之贤后,致治之美庶乎?成康秦汉以来皆莫及也。实天之时,四夷入仕及朝贡者数百人皆痛哭剪发势面割耳流血洒地,非有得于华夷之心而能然乎?史臣曰:‘秦汉以来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爱新觉罗·玄烨:“朕观古来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故能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于至治。” [84] 爱新觉罗·弘历:“当隋炀之时,天下瓦解,群雄睚眦,窥伺名器。于是太宗以英雄之资,备仁义之德,复得高祖之贤为之父。《易》曰:“包防吉,纳妇吉,子克家。”盖高祖以柔中之德,赖太宗以阳刚之体发而用之,以安天下,固宜唐室之兴也勃焉。然太原兴兵,长安立帝,不必诡行诈伪以异利也;不必尊江都而立代王也。宜正其罪名,声大义以讨之。即位之后,励精图治,损己益人,爱民从谏,躬行仁义,用房元[玄]龄、魏征之俦,君臣相得,不敢怠遑,用致贞观之盛,令德善政,不可殚述,可谓三代以下特出之贤君矣。虽征辽之役,志满意盈,然既失之后,即复魏征之碑,劳其妻子,深自损责,其于改过亦已敏矣。夫贤君不世出,成、康以降数百年而有汉文帝,汉文以降又数百年而有太宗。要之以虚心待物、损上益下,用致天下之盛,太宗与文帝率用是道。文帝质美德纯,过于太宗,然致治之盛,岂能及贞观哉?人或论太宗有魏徴而身修国理,魏征既没而骄满之意生者,是不尽然。惟其有太宗之君,然后有魏征之臣。使太宗中人之主,则虽有魏征,其亦如之何哉?独心无知道之实,而身有好名之念,屈己从谏,而不免以术驭人,故不能致天下于熙皞耳。然后世有逆谏而恶贤、骄奢而自满者,方之太宗,则又不啻倍蓰矣。” [159] 曾国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易顺鼎:“户牖皆惊气若神,书生早识帝王真。金瓯那有虬髯地,玉玺宜归日角人。马汗自流松柏晚,龙漦几覆李花春。槐黄赚尽英雄去,留得朱三是细民。” [171]
盘点一下帝王在古代的头衔,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圣君 顺便给这些头衔排个名(文献来源百科人物历史评价,去掉当朝人对当场皇帝的吹捧): 1.唐太宗-并隆尧舜 出自吕祖谦:“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 2.唐太宗-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出自《旧唐书》: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3.汉高祖-尧以后一人也 出自李贽:“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 4.汉文帝-百帝之师 出自邱濬:“三代以下,称帝王之贤者,文帝也。帝之善政非止一端,而好言纳谏尤其盛德焉。后世人主于封章之入固有未尝一经目者,况敢犯其行辇而欲其止而受之乎?可用者未必肯用,不可用者辄加之罪,心知其善而口非之者亦有矣,况本不善而称其善乎。吁,若文帝者,可谓百世帝王之师矣。” 5.光武帝-允冠百王 出自王夫之:“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何也?前而高帝,后而唐、宋,皆未有如光武之世,胥天下以称兵,数盈千万者也。通其意,思其变,函之以量,贞之以理,岂易言哉!” 6.汉武帝-功越百王 出自曹植:“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 7.汉文帝-千年颂歌 出自司马贞:“孝文在代,兆遇大横。宋昌建册,绛侯奉迎。南面而让,天下归诚。务农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绨衣率俗,露台罢营。法宽张武,狱恤缇萦。霸陵如故,千年颂声。” 8.唐太宗-文武之才,中国之盛未之有 出自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9.汉文帝-三代以后第一贤 出自:“汤谐: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史公在孝武时作《孝文纪》,故尤极无穷慨慕也。二十余年,深仁厚泽,纪中排缵不尽,止举其大要,而余者令人悠然可思。” 10.汉文帝-三代以下,文帝为最 出自谢肇淛:“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虽恭俭,而治乱相半,不足道也;文帝不独恭俭,其天资学问,德性才略,近于王者,使得伊、周之佐,兴礼作乐,不难也;光武太宗,以俞业而兼守成,纬武经文,力行致治,皆间世之贤主也。” 11.唐太宗-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三代以下,未见其比 出自苏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 12.汉武帝-千古大圣 出自李贽:“西楚继蚩尤以兴霸,孝武绍黄帝以增廓,皆千古大圣,不可轻议。” 13.唐太宗-真千古一帝 出自王志坚:“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 14.秦始皇-千古一帝 出自李贽:“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15.明成祖-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出自,懒得说了,冥吹天天嚷嚷的 16.唐太宗-收复跟班judy 出自朱棣:“若唐文皇帝,倡义靖难,定天下于一。躬擐甲胄,至履弘堂而登睿极。其思患也,不可谓不周,其虑后也,不可谓不远,作《帝范》十二篇以训其子,曰饬躬阐政之道在其中。” 17.汉文帝-李世民偶像 出自李世民:“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谓为民父母之道也!” 好了,懒得编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