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丸子很可爱
Hours750
关注数: 3
粉丝数: 152
发帖数: 5,360
关注贴吧数: 32
为什么韩流/日系的审美应该被支持? 当被问起东亚人与欧洲人、非洲人、印度人或是伊朗人的区别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明白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得可爱。 东欧亚人特有的幼态基因决定了这可爱的相貌,这项基因不仅能够使人长得可爱,还能延缓衰老,所以东亚人才能这样显年轻。并且还有数据显示这种幼态长相与高智力呈正相关。
二次元画的是日本人吗?为什么长得不像?欧美:他们画的是白人! 欧美一直很纠结一件事:为什么日漫总是要画白人?这对东亚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我们一直以为他们画的是日本人。” 但仔细想想 欧美说的确实有一定道理。比如大部分日漫角色的皮肤非常白皙,有着金发碧眼还有各种其他颜色 眼睛非常大 侧面的五官也比较立体。 在欧美 尤其是米国非常重视种族这件事,日漫过多的“白人”角色也引发一系列争议与讨论。 接下来 我会带领大家对这一系列事件进行解读。
越混血越好看?为何混血最多的几个国家整容率最高?再谈东亚整容率 钟日韩整容率已是亚洲第一。人们为什么会去整容?无非是觉得自己丑。如果天生长得好看,为何觉得自己丑?归根结底是基因不行,导致长的丑。原本拼好的几份拼图,重新打乱自由组合,重新组合的拼图会变得更好看?下图是整容数量排名 以及 某混血。
从唐朝壁画看 错误的审美对后世荼毒无穷 唐朝是一个最强盛的朝代,公元618年由唐高祖李渊建立,定都长安(陕西西安)。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在公元7世纪其鼎盛时期,一度建立了南至罗伏州、北括玄阙州、西及安息州、东临哥勿州的辽阔疆域。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女性地位明显提高,人们可自由结婚和离婚。 好了,介绍完唐朝 我来批判下唐朝的审美。
从美洲父系比例图看西欧亚父系对东欧亚的入侵 美洲文明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美洲人也叫印第安人,有着较为独特发展情况的文明,可惜在大航海时代被殖民者破坏。 印第安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甘薯、花生、西红柿、黄瓜、南瓜、西葫芦、辣椒、菠萝、鳄梨、木薯、山药、草莓、可可(可以制成巧克力)、绿豆、豌豆、豇豆,云豆、赤豆、菜豆、架豆、扁豆、豆角、茶豆、橡胶、烟草以及世界上大多数的棉花品种和多种药用植物和燃料植物。 这些作物的培育促进了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回到主题印第安人的父系绝大部分是Q,但其实也有一定比例的R1-M173(已确定是土著哦)下面看现代比例图。
欧洲父系K比例盘点:欧洲的情况非常复杂不应该用一个字母R概况 近来在外网与一些地中海/高加索父系的朋友聊天。他们一致向我哭诉父系R对他们做的事情多么惨绝人寰。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先看看下面欧洲父系K比例的排名,再来讨论这件事吧。 什么是父系K?父系K起源于东欧亚 是唯一属于东欧亚的F系下游大字母。另外两个大字母是CD。父系K包括:最常见的K2下游的NOQR 以及K1下的TL。
基因决定论是存在的。常染不仅决定长相 更决定思想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需要用到不同的基因位点特性来帮助种族更好地生存。例如在远古文明初建的时期,需要北亚直立人常染........
探秘父K母R的原始相貌~答案在五官排列框架内 先说观点 我认为父K母R的原始相貌是:凸眉骨 塌眼眶 眉压眼 眼型偏长呈椭圆状 额头面积较大 中低眼眶 颧骨高度正常。 先看以下四张图的对比。请大家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图1是南岛/波利尼西亚人 图2是大洋洲的papua人 图3是越人发哥 图4是日耳曼人。是否与我说的面部框架有一定联系呢?接下来给大家看下非K的五官是如何排列。
闭包群体的体质常染聚集情况可以通过该地区母系比例粗测 我们都知道 个体的长相与父系、母系单倍体几乎没有关系。相貌与体质绝大部分取决于常染,所以个体的母系(尤其是男性)根本决定不了你的长相。但是一个地区群体的母系比例却很好得反映了该地区的常染分配情况。按照本人的理解 具体解释如下。 情况1:带着先进武器的父系A(10人)带着他们的母系A*(10人)征服了装备落后的父系B(100人)以及他们的母系B*(100人), A将B的所有男性进行删除操作,添加所有的B的女性。而后群落A内部进行均匀基因搅拌,具体操作为:一个男性配多名女性快速繁育后代。假设后代男女比例为1:1 后代进行迭代操作。可以得到群落A的个体体质常染会偏向B,即使他们的名字是A。母系A与B比例为1:10 父系只有A 最终常染偏向B。 情况2:群落A与群落B的部分个体(10个B)合作 数量同情况1 对群落B里应外合。导致群落B被征服。同样的对群落B剩余90人的父系B进行删除操作,接纳合作的10人父系B以及100人母系B*。同样的搅拌迭代操作,后代父系A B比例为1:1 母系比例为1:10。该群落常染仍然向B聚集,而不是与父系的1:1趋同。 东亚大陆的历史其实概括起来就8个字:南人北上 北人南下。操作同上诉所说。你们可以通过地市的母系比例来判断体质常染情况。下面两张图大家可以先看看。
我们应以父系为根本。常染 线粒体 长相不过是随时可换的衣物。 (我们不该让祖先的努力白费,即使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的相貌或者说他们相貌根本无所谓) 一个民族是如何形成?一个人种的体质相貌的趋同性是如何形成?我敢说 :当今世界上绝大部分民族都是经过不同的种族长期大规模的混血并不断地选择或创造语言和文化的过程而形成的。 这种混血是如何发生?这片大陆的原住民是在本地进化数百万年的直立人,他们有着充足的时间在本地进化,也很好地进化出了适应当地的性状。而走出非洲不过数万年的智人抢夺了他们辛苦进化来的基因,不仅将他们的存在抹除,还将他们的土地、基因等财产据为己有。 接着智人内部的斗争开始了,他们为了争取有限的土地和食物等资源开始自相残杀,他们会根据外貌和语言划分群体,为了自身群体的利益开始种间互助和种外排斥,这就像是一个吃鸡游戏的团体赛。 而这场比赛必定伴随着不同群体间的征服。这种征服的结果往往是落败的群体的价值被胜者榨干。这种价值往往是食物、工具和领土等资源。没有利用价值的物体会被抹除,例如落败的雄性智人与他们的配偶与后代。 但是从某段时间开始,落败群体的雌性也被当成资源利用了起来,这是为了后代能够大规模的扩散。问题来了:这些雌性与自身种族的外貌语言不同,与她们繁殖生育的后代真的是自己的后代吗?至少在东欧亚,我们认为本族雄性与任何雌性交配诞生的雄性后代均属于本族的后代。任何外族雄性的后代均属于外族,即使他们的相貌与自身种群有着极高趋同性。那原配雌性怎么办?很可惜她们原配的名誉被抹除了,只要是雌性都被认为是外人。这是重男轻女的根源。 很明显,这项举措是为了大规模的繁育后代。有足够的战斗力让自己的种群在这场吃鸡游戏里生存。但是与不同种族的雌性繁育的后代相貌差距较大,该如何让他们团结?首先这些后代需要选择一致的语言文化。然后就是姓氏,所以东欧亚人会把自己姓氏放在最前面,这凸显家族和父系的重要性。而如今能够确定就是这个父系Y染色体,这也是父系单倍体的现实意义。 我们的祖先在意自己后代的长相是否与自己一致吗?答案已经可以从我们的相貌中得出。他们征服了其他部落,将该部落雄性个体抹除,留下雌性个体进行繁殖。我们都是混血,但是我们只会跟随父系的语言文化和姓氏。没有人会在意被抹除的部落的存在,因为他们仅仅成为了父系扩张的养料。 说了这么多,我本人是认定哪个单倍体作为东欧亚的象征?我会说那个将被证明起源于太平洋的K-M526。
这个“ANE”到底长啥样?说说我的看法。
为什么我只强调父母系?因为这是人种复原的关键所在! 父母系只是一个标记?常染决定一切,父母系不重要?这样的迷思在吧里蔓延。 论证1: 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民族是父系传承的文化,这在基因部分请问传的是什么?是Y染色体,所以Y染色体在父系社会是能够直接决定宗族和民族的存在。Y染色体决定是我们的姓氏,那么Y染色体与长相没有任何关系吗?不!Y染色体对于男性的身高/智力/骨相/个性等都着有对应的基因位点。 而母系mtDNA重要吗?对于男性,他们的母系不会传给后代,可能重要程度较低。但是对于女性,这直接决定生的女儿的骨相 并少部分决定儿子的骨相/体能/个性等。故本人给出结论1。 结论 1 :父母系只能决定少部分长相,但是对于骨相以及人种判定至关重要。 Y染色体与mtDNa均有大量自我重组位点,不参与外部染色体重组,所以能够独立决定部分性状。 论证2:接下来我会解释为何这是人种复原/优化的关键所在。以下是通过大量数据做数理分析给出的假设,目前基因学的发展还未到能够证明/证伪的程度。 假设 1 :匹配的父母系是互相吸引的。例如父系K-母系R 父系F-母系N 父系ABDE-母系L/M。 假设2 :在父母系正确匹配的情况下,原本的常染会尽可能拉回。例如某父K拥有20%的原本常染,与某母R(30%原本常染) 匹配/类似的常染会互相吸引,更容易结合在一起并诞生后代。所以后代男性/女性的带有原本常染的值域为30%<=K<=50% 。(这个数值不理解的可以去看大学的分子生物学) 由此诞生的推论假设如下帖。
请停止南北歧视,长相的区别是新老亚洲母系的区别 我们知道个体的长相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常染色体,然后才是父母系。但是通过群体父母系可以粗略判断常染情况。我们暂时先撇开幽灵基因,即包括北亚直立人等各种非人类物种基因混合的影响,单纯从父系与母系判断群体的情况。 由于我国不管南北父系绝大部分都属于新亚洲父系CF(按照目前最新的研究修正 父系C属于新亚洲中东系人种)。老亚洲父系DE主要聚集在南部,只占2.63%,但这确实影响了南方身高。所以在高纯度新亚洲父系的情况下,长相还是参差不齐。这要归功于母系的不同。下图是世界母系分布图,我们主要看东亚一块。 备注:由于很多人不喜欢新老亚洲的叫法,我就采取自己的说法 优点是不通过时间判断而是通过物种判断。 公式如下: 非洲人:父系 ABDE + 母系 L M 中东人:父系 CF + 母系 N 我们说的新亚洲人就是我这里的中东人,并且根据现代审美 新亚洲代表的就是好看。字符判定表格如下 中东母系:A B F H I J K N P R S T U V W X Y 非洲母系:C D E G L M Q Z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南北方 中东母系的占比总体约为50% 其中西南40% 西北45% 北方50% 南方50% 日本45% 其中华北的中东母系最多样 南方的东亚标志性中东母系R/BF 比例最高。 具体母系分化看下图:
我们现在的样貌是进化还是融合(混血)的结果? 一次生物的进化需要多少时间?现在的所谓的人类真的是一个物种吗?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不过7.5W年,为何各地人长相差异如此巨大?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可以试着读下以下材料。注意:由于目前主要在东欧亚生活的父系C,母系D情况较为特殊,本文不讨论也与本文的任何术语不存在包含关系。 材料1:多次扩散模型(Multiple Dispersal Model):人类两次源出非洲大陆的迁徙一次是一群迁移者带有N单倍群,在后一次冰河期时从东非沿着尼罗河口而下,实际向北前进,并透过西奈半岛进入中东。父系F,母系N(中东系)一次跨越红海沿着印度的海岸区域前行,父系D、E,母系M。(红海系)始终留在非洲的人类:父系A、B 母系L。(非洲系)解读:红海系比中东系早走出非洲大概3W年,他们最早走出非洲的时间大概发生在7.5W年前,但为何红海系的长相与非洲系的长相如此接近(参考安达曼人D,M以及回流非洲的E,M),而中东系却如此特殊。(中东、欧洲的人类现在是较纯的中东系) 材料2:生物进化所需的时间 生物进化是基因突变长久积累并受自然选择的结果。正常的生物进化需要几十上百万年的突变积累,并在环境的作用下完成进化。智人出现的时间大概距今200W,真正能完成的进化次数不过1-4次,再加上绝大部分时间进化的环境在非洲。如果没有外力干预,走出非洲的人类长相应该也与现在非洲的人类非常相似。 材料3:我们体内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现代研究表面欧洲人体内有1-3%的尼安德特基因,东亚人有2-5%的尼安德特基因。尼安德特人与智人不是一个物种,他们存在生殖隔离。据欧美的学术报告:我们体内存在尼安德特基因,却找不到任何与尼安德特人相关的Y染色体与线粒体DNA。(这真的可能吗?)尼安德特基因影响的方面可能有浅色皮肤基因、高挺的鼻子、发色瞳色的变异。
关于我们现在的外貌:进化还是混血?(哪个影响更大)
为什么优质的新亚洲母系(原配)并没有在东亚地区占统治地位? 根据以下比较粗糙的公式: K2/NOQR+R/BFN= New East Asian. C/D+M/CDGZ(M7,8,9,10)= Native East Aisan 以及目前的图表可以得出K2父系在东亚占绝对统治地位(90%+) 但其原配 即一同前往东亚的母系仅有30%左右的占比。 反而是M下的D系等占比更大,有人知道是为什么吗?
现代人类审美观受什么因素影响? 最近在思考现在人类审美观受哪些因素影响。看了一些论文和视频水文,再结合自己的理解。 我提出以下几点。 1.拥有尽可能多的被判定为健康有利于繁衍生存的性状。 2.拥有进化程度更高的面部或身体特征。 3.人类本身具有的对于物体的美感(例如对称 黄金分割比)。 4.受人类文化与媒体宣传影响的审美。 第一点很好理解,人类对于异性的追求最早起源于对于繁衍后代的需求,如果异性看起来生存状况差,会导致无法顺利生育或后代身体状态差。 第二点其实可以对比下森林古猿与现代人类相貌的差异,来判断对于“祖先”的相貌是否喜欢。或者再看下那个东亚地区目前广泛存在的极其超前的审美。 第三点是目前学到的知识从得出的,人类对于什么样的形状,什么样的比例看着更顺眼舒服。就不详细讲了。 第四点受到媒体影视宣传的影响的审美。不断宣传长这样类型的人在品格气质上多么优秀这类,慢慢地培养出好的刻板印象。 对于其他方面,友友们如果有什么想法,请告诉我。
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类去哪了? 为什么第二批走出非洲的人类要对他们赶尽杀绝,这是造物主的意思吗?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