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形状 思维的形状
关注数: 9 粉丝数: 45 发帖数: 988 关注贴吧数: 48
“戒”与“瘾”(大多数人的误解) 本人自一年前杀出抑郁深渊,些许参悟,对儒释道和心理学也颇有兴趣,今日分享对瘾与戒的看法,希望能帮到大家,还请随缘取之。 首先谈到瘾,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戒,在这个过程中却又再次陷入了对结果的执取,反而导致更大的压力,助长了瘾。同时有些观点给手瘾冠以邪的头衔,在反复的戒与破戒中,使人不断的自我否定,本来健康的人失去一些精子,与其他身体排泄需求并无区别,休息就能恢复,结果一下子却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这个伤害远远大于失去精子本身,非但不能令人摆脱瘾,反而使人更陷深渊。 你可以看到,同一件事物,有些人会成瘾,有些人则不会,可知成瘾的根源并不在令人成瘾的事物上,而在于主体对瘾的认同。为什么“戒”子诀十有八九会失败,因为戒本身也在强调这个主体。 说人话,就是那些喊着“我非戒不可”的人,其实掉进了自己挖的坑。就像你越盯着闹钟失眠就越严重,当“戒瘾”成了每天最惦记的事,反而把自己困在了“必须对抗瘾”的角色里。好比有个声音整天在你耳边念叨:“看啊!你就是那个被手瘾控制的人!”结果每抵抗一次,这个身份就刻得更深一层——你不断确认着自己是个“手淫成瘾者”,这种和行为就像反复给一棵枯树浇水,却浇在了它的阴影里。 不妨换个视角看:当手瘾上来时,不必立刻给自己戴上“失败者”的帽子,而是像看天气变化一样,平静地观察那股冲动如何从身体升起,又如何像潮水般自然退去。这不是放任,而是看清“瘾”的本质不过是身心暂时的化学反应,它和口渴、打喷嚏没什么不同,只是我们给它编了太多或是惊心动魄或是羞耻不堪的故事。 正如有人发现,当不再把抽烟当作“必须消灭的敌人”,而是重新去闻烟丝燃烧时真实的气味,那种机械性的依赖反而淡了。就像突然看清了魔术师的手法,戏法的魔力便消失了。重点不是扔掉打火机,或是咬牙切齿的删掉那些片子,而是打破“吸烟(手瘾)能带来安慰”的心理幻觉,所有的瘾都一样。 真正的转变往往发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像童年痴迷的玩具,某天突然被遗忘在角落,不是因为谁逼着你“戒玩具”,而是你的世界自然长出了更广阔的天地。戒断的关键,或许在于培育新的土壤——让晨跑时的风代替用手去刺激多巴胺,让煮茶时升腾的热气成为新的仪式感。 这不是说要靠意志力建造新牢笼,而是像河流绕过石头那样,让生命找到更自然的流淌方向。当一个人从心底觉得“清晨的粥比深夜的酒好喝”,改变就已成真。那些真正走出瘾的人,往往说不出自己哪一刻“戒掉”的,他们只是某天回头时,发现曾经的泥潭早已成为身后干涸的河床。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