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coln_3366 Lincoln_3366
关注数: 3 粉丝数: 37 发帖数: 8,047 关注贴吧数: 12
九章的算力,凭什么出神入化?【转载】 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要200秒,而当今全球最快的超算需要6亿年。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原来也不相信当代的超级计算机性能有多强大,但前年的一个真实事件之后就不再怀疑。这就是当年夏季有个台风过境狼山住所附近,而且提前至少4到5天,预报了台风中心的路径会在附近50公里外近乎静止的小范围徘徊36小时左右,这本身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对北方来说,台风直接过境的概率本身不高。而且还在北方某地徘徊超过一整天加一整夜,这怎么可能?谁能想到3到4天之后,这个台风的中心真的就基本严格按照提前公布的台风过境路径北上,偏差居然不超过5公里!而且就真的在50公里外旋转了1整天再加1夜没怎么动,最终又按照预测的路径向东北方而去! 这预报的准确性真让人心服口服。之所以如此强大,就是因为有超级计算机帮忙来做预报。现在的超算几乎无所不能,从核爆炸模拟,到飞机设计,高铁运行,再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大数据和移动支付,如果离开了超级电子计算机,肯定都是寸步难行。超算的运算速度本身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象,而现在居然说全球最强超算需要6亿年才解开的问题,量子计算原型机只需要3分钟稍多就破解。感觉这已经不是严肃的数学或者物理而是神话传说。但是量子计算原型机就是这么强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量子计算凭什么这么强?狼山也仅仅理解一点皮毛,这里就讲讲这个皮毛。全部用比喻说明,如果和专用术语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差错,也仅仅作为一种帮助理解的工具,毕竟过于深入的专题实在是太难懂了。 首先说何为高斯玻色取样。为何要让当今最强的超算解6亿年?单纯什么是高斯玻色取样也不容易说清楚。用一个容易理解的比喻说,就是如果一个人进入一个假设的大楼里,他进入大堂后发现里面有两扇门,一个人只能选择进其中的一扇。这种选择是任意的。这个人打开一扇门进去后,发现里面还是两扇门。再打开后还是2扇门。这个人假设如此打开这种门高达70层,他最后进入了一个办公室。而进入这个大楼的人实际上不止一个,后面还有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亿的人都如此操作。最终的求解问题是:每个办公室里有多少人?他们都是谁?这个问题看似不复杂,其实认真想想计算量非常吓人。因为每个人都有2的70次方的选择可能,而且还是成百亿人对2的70次方选择不同,实际结果就是一个超级天文数字。难怪当今全球的最强超算都要算6亿年才最终有结果。那么为何量子计算原型机算出结果只用200秒呢,这就是在于量子计算的原始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有本质的不同。 再举个例子,用超算来算一个玻璃杯,从多少厘米的高度掉到水泥地上会立即破裂?这个问题看似也很简单,但是用超算来算同样是天文难度。玻璃杯破裂,说到底是组成玻璃杯的原子之间出现了不可挽回的巨大裂缝。超算需要对玻璃杯内部的几亿亿亿个原子每个单独取样建模。然后计算如此多的原子在受到冲击后的连接度,要算出一个最终的结果可能也需要几亿年。但是现实中只要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用两三分钟就能得到答案。这就是拿一个真实的玻璃杯,在水泥地上从低往高不断的做撒手试验,如果一次两次玻璃杯没碎了。到了一定高度肯定会碎。记录这个首次破碎的高度就可以获得超算几亿年算不出来的结果。说到底,这就是把自然规律当做天然的计算机。来获得快速有效的“计算”结果。量子计算的性能超强,基本原理大致如此。 当代的所有电子计算工具都是二进制的,也就是只有1和0,用高电平和低电平来物理表示。这有利于快速运算、防干扰和防差错。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先天缺陷,就是自然万物的发展和变化是连续的。而电子计算机实际上是固定取样后再计算。虽然可以通过海量的取样来尽量的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但是取样总量是有上限的。因此面对超级巨大的运算量。再强的超算也会傻眼。而量子计算就属于人为创造光量子,76个光量子就等于2的76次方的变化。而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等于近乎用摔杯测试这种自然规律来计算问题。计算速度就出神入化了。不过现在的量子计算只能算一些特定的问题。还不能像成熟的超算一样算的范围极广。不过想想1946年,全球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刚刚发明时,每算一个新程式都要去临时改焊电子管。因此预计量子计算成熟起来大规模被运用,并不需要再过一个74年。另外这次的厉害之处,还在于一次性制造了76个光量子,比某歌的实验快了100亿倍。与这次的速度相比,对方只能算手打算盘。
第一个量子相电池 【转载】 我们现在使用的传统电池,将化学能转换为可以供电的持续电压差,从而所产生的电流可用于为广泛的不同的电路,如电子电路、照明电路、控制电路等供电。 然而,在基于超导材料的量子电路和装置中,电流可以在没有施加外部电压的情况下流动,从而将可以省去了传统电池的需求。 类似于传统电池,量子相电池(phasebattery)是一种量子器件,可为量子电路的波函数提供持续的相位差,它代表了基于相干性的量子电池技术的关键要素。 一个由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制造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量子相电池,该电池可在超导电路中保持两点之间的相位差。如图所示的量子相电池。 该电池由砷化铟(InAs)纳米线与铝超导引线连接构成,可用于量子计算电路,它还可能会在磁力测量和基于超导体的高灵敏度检测器中找到应用。 该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一种约瑟夫森结的相电池”,发表在最近的《自然-纳米科技》上。 基于约瑟夫森结的装置: 量子相电池的概念在2015年由西班牙物质物理学中心和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他们的电池设计包括超导和磁性材料的组合,并基于一个约瑟夫森结——一个非超导区域,负责超导性的库珀对可以通过该非隧穿区域隧穿。 这种半导体“弱链接”在电路中的超导体之间提供了持久的相位差,类似于传统电池在电子电路中提供了持久的电压降的方式。由于该相位差,当结被嵌入超导电路中时,超导电流(即具有零耗散的电流)流动。 在这项工作的后续研究中,西班牙纳米科学研究所和萨勒诺大学的研究人员现已确定了制造这种电池的合适材料组合。他们的新器件由掺杂砷化铟纳米线制成,该纳米线形成了其芯堆,由铝超导引线充当极点。纳米线的表面被源自材料表面氧化物态的磁矩“修饰”。 约瑟夫森异常效应: 研究发现,未成对自旋态的铁磁极化被有效地转换为跨导线的持续相位差,从而导致异常的约瑟夫森效应。在正常的约瑟夫森结中,只要结的两端之间存在相位差,就会流过超导电流。例如,可以通过将结放置在超导环路中并施加磁场来感应这种相位差。 相反,相电池不需要这种外部磁场就可以提供这样的相位差。取而代之的是,这种差异是由涉及三个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几何效应引起的。研究人员解释说,“制造这种电池的材料选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们的设备中,铝超导引线提供了超导性、自旋轨道耦合是砷化铟纳米线的固有特性、磁性杂质提供了局部交换场。” 自旋轨道耦合描述了固体中电子的固有自旋与电子运动感应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磁场与普通磁场一样作用于磁自旋。 通过施加外部平面内磁场,从而实现量子电路的波函数的连续调谐。因此,可以对量子相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 研究人员说,虽然这种电池需要通过使外部磁场使磁性杂质极化来充电,但两极之间的相位差仍然存在,即使后来它们关闭了磁场。它们可以通过改变磁性杂质的极化方向或通过改变半导体导线的长度来控制相位差的值。 研究表明,矢量磁场中约瑟夫森反常效应的对称性与研究人员的理论模型相符。结果表明,自旋-轨道耦合和交换相互作用的组合作用如何引起电荷、自旋和超导相之间的强耦合,从而能够打破系统的相刚度(phaserigidity)。 尝试其他材料组合: 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现在正在探索其他材料组合,以改善设备的性能和控制它的能力,并使它更容易集成到量子电路中。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正在推动的一个项目是,使用与铁磁绝缘体接触的超导线作为电池。后者将提供我们可以精确控制的巨大交换领域,并且我们现在正在制造和表征这种系统。” 该研究小组还参与了一个名为SUPERTED的欧洲项目,该项目旨在设计基于超导体-铁磁绝缘体结构,尤其是EuS/Al结的超灵敏辐射探测器。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系统可以适应于制造性能更好的量子相电池。”
金属氢 ------ 先刷新一下我们的认识 【转载】 金属氢 ------ 先刷新一下我们的认识 氢在自然界100多种化学元素中可以称得上“老大哥”了,因为其原子序bai数为1,所以即使对化学知识了解很少的人,也会首先想到它。氢也正是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位,因而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瞩目。 氢作为化合物的形成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已被人们广泛认识,如我们饮用的水(H2O),就是同氢和氧化合而成的物质,我们胃内的胃酸即盐酸(HCL)也是一种氢的化合物。其实在我们机体的细胞组织中含有的氢离子(H+)则更多了,它们在我们生命的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氢以非化合物形式存在,我们也对此有些了解,如液态的氢是目前航天领域中独领风骚的动力燃料,其燃料所产生的热能远远超过了我们现已知的可用性燃料,并且其体积小、重量轻,已成为航天器中最为理想的动力来源。 在氢为我们创造了大量的不朽杰作的同时,人们不禁又突发奇想,氢在常态下是以气体的形式出现,能不能将其制成金属呢?这种想法不是没有科学道理的,因为与氢同属一族的其他元素都是金属,惟独氢是气体,这看起来似乎不应该,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将氢制成金属呢? 英国物理学家贝纳尔早在60多年前就曾做出一种预测,只要有足够的压力,任何非金属物质均能够变成金属。因为在极大的压力下,可以使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受到破坏,使原子间距缩小,从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大大加强,将原来只能在一定分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变成自由电子。这样,该自由电子就变成各个原子所共有,从而形成具有自由电子的金属了。按照贝纳尔的设想,科学家们便着手于这项巨大的工程研究,结果是令人惊奇的,科学家们在超高压的作用下,已成功地将非金属物质如磷、硒、硫等变成了金属,使之成为了既有金属光泽,又有良好导电性的金属物质。进入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又成功地将氖气在32万大气压和32K的条件下变成了金属氖,随后又在100万大气压下成功地制成了具有金属光泽的氧。于是人们又开始向更高的尖端进发了,他们要制出金属的氢。 据科学家分析,金属氢将具有极为特殊的性质,如常温超导性、高导热性以及高储能密度。当然,这些仅仅是科学家们的推测,至于金属一旦制成,是否真的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目前还一无所知。人们一次次的尝试均失败了,然而这更激发了科学家们的斗志和探求精神,终于人们在超高压压力机下得到了一线希望。当超高压压力机达到100万个大气压时,人们在两个压砧之间通入纯度极高的氢气,并且将温度降至4.4K时,奇迹发生了,人们终于在两个压砧之间得到了一种具有金属光泽,(其电阻率不足原来百分之一的金属氢)更值得欣慰的是,当人们将超高压力减少时,其仍能稳定地处于金属状态,这无疑为那些苦苦探寻金属氢的科学家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于是他们又开始向更新的阶梯攀登。但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还很多,如超高压机的研制、开发,金属氢常温下能否稳定存在,以及将来能否大批量地生产与制造,这一切我们无法告诉人们。至于这个美好的构想能否实现,还有待于时间来回答。
谁是宇宙中的星体自转的幕后推手? 星体自转在宇宙中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但这种动力来自何处,却是一个未解之谜。 康德关于太阳系形成的假说认为星体的自转动力来源于“第一次启动”,即所谓星体最初形成时的压缩斥力。但他无法解释斥力为什么一定要引起星体自转,也不能解释这些星体为什么会数亿年转个不停。尽管他指出牛顿对斥力没有像对引力说得那么清楚,但他自己对斥力的解释同样是模糊不清的。 要使星体自转保持数亿年之久,仅有惯性是不够的。星体当然不会是永动机,其自转必有维持它的动力。 根据“高温高压下物质中的电子会逃逸”这个原理,星体的内部只要存在高温和高压,就会产生电子的运动,而电子的运动就会最终形成星体磁场。 关于地球的自转,我们可以用左手定则轻松地找到答案:把手掌心对着地磁N极(地球北极),让磁力线穿过掌心,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电子运动的反方向),则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地球的自转方向。由此可以看出,地球自转的动力正是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电流和磁场。 从理论上说,只要这颗星体受到另一颗星体的激磁,就会形成两极对称的磁场,星体就会被启动自转;如果另一个星体为它提供了电场引力,也会打破它电磁场的球对称格局从而起到激磁的效果;此外,星体的撞击在达到一定威力时也会使星体产生旋转力,但这种情况极其特殊。 地层是由半导电物质所构成,尽管处于高温状态下的这些半导电物质会有极大的电阻。但由于电子逃逸的动能和速度都非常大,会使电子像接力赛一样从地心向外溢出,形成恒稳的电流。这就可以把地核到地表的物质看成是由无数的通电导线构成的,每根导线都由地表指向地心;这些导线在磁场和电流的相互影响下,无一例外地受到安培力的作用。 整个地球因此被造成一部直流电动机,产生了较快的自转。但是,根据直流磁电机的原理,磁场的旋转和转予的转动是永远不能同步的。地球作为一个异步的直流电动机,其地核与地幔的旋转必然不会同步,内核与外层转动将会永远保持着一定的转数差。 美国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地核的自转与地壳和地幔的转动并不同步,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佐证。 行星的公转动力也一直使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康德的“行星是由围绕原始太阳旋转的薄盘物质演化来的”这一假说使人们深信不疑。在这个假说中,康德认为太阳系行星普遍存在的向心力来源于太阳的吸引,公转的动力也来源于这种向心力。 他假设,一颗行星受到了引力作用,它就会沿着引力的方向加速掉落“下去”,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引力的中心体合为一体。在加速运动中如果受到侧面一击,而且这一击的力量足够大时,这颗行星就会从中心体的附近掠过,以降落时所获得的速度再升高到降落前的高度,以便继续不断地沿着轨道围绕中心体运动。 康德的上述说法是没有说服力的。这种“侧面的一击”是很特殊的现象,不能造成宇宙中星体沿圆形轨道运行的普遍现象。如果是引力的作用形成了这种运动,轨道应该是扁的,怎么会接近圆形呢?
【转载】科学家破解的几种飞碟飞行原理,说难也不难! 1947年6月24日,美国人肯内斯-阿穆尔特驾机搜寻一架失踪运输机时,发现9个不明飞行物飞过华盛顿的雷诺山。 事后他描述:不明飞行物象个飞行着的碟子。从此就有了飞碟这一名字。 飞碟的出现以及对世界各地目击者的大量报道引起了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据目击报告,飞碟的飞行性能似乎已经超出了目前的物理法则,现有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 不过科学家还是给出了几种可能的飞行原理。总结起来不外以下几种: 1、推进能量理论 近年来曾多次出现在大众媒体的美国著名物理学家 罗勃特•拉沙 公开的UFO推进理论极受重视。 拉沙博士自称在内华达州第五十一区美国海军秘密研究所任过职。 他表示所参与的飞碟制作计划中,飞碟中心反应炉中是放置以元素115(原子序115),利用此元素产生的能量飞行,而元素115在地球上尚未发现,很可能是取自撞毁在地球上的UFO或是外星人给予的。 放置有元素115的反应炉中所释放的重力能量由顶部放出,经过机体周围传至底部,进入三具重力增幅机,能量集中后进一步增幅并放出。 此重力增幅机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移动,经由控制室的操作,UFO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自在的飞行。 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元素,目前地球上自然存在的元素是到原子序92为止的铀,而原子序更大、更重的元素也可以由人工创造而得。 科学家现已能确认到原子序110的元素,110以后的元素可以由人工法得到微量(但尚未命名),但这些元素很快就会分解,再回到安定元素状态,所以无法长期安定存在。 拉沙氏所说的115号元素尚无法由人工做出,假设能得到,也是极不安定,一瞬间就会分解。 但是根据拉沙氏的解释,元素115事实上相当安定,是UFO推进的主能源。 这一点科学家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UFO研究人员却认为,现阶段无法解释的现象反而是值得研究的。
电水锤 电水锤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 ,现重点介绍其加工原理及在工业中的应用情况。又称液电效应。它可用于破碎、成型、锻压、切削、钻孔、海中勘探、医疗器械等方面。 冲击放电在封闭液体容器中引起的压力急剧变化。1905年,斯韦贝里用液中放电产生的冲击波破碎金属并获得胶体,从而开始了对电水锤的研究。30年代,苏联工程师尤特金在白海海湾观察到,一个强大雷闪放电打在海湾,掀起一股巨大水柱,并由此提出了在实验室实现人造水中雷电的构想。1944年,道克劳夫斯基和斯坦纽科维奇提出用电容器对液体放电,可作为强大的定向冲击波源。1955年,尤特金设计出一个带辅助间隙的冲击波发生器,从而实现了人造水中雷电的构想。他命名这一效应为电水锤(也有人称为液电效应),完成了从物理现象的研究到工业应用的过渡。尤特金的装置是在冲击波发生器的液中间隙之前,装设了一个辅助间隙,从而避免了缓慢升温产生蒸汽垫(它阻止机械效应向液中传播),确保了电水锤的稳定形成。 电能在水中放电时,瞬间转变为热、光、力、声等几种形式能量的过程。工业用电经过升压稳流后对电容器充电,将电能存在电容器内,然后经控制用空气开关,在水中放电,形成爆炸,产生闪电,这时在爆炸中心能出现1000~100000个大气压的高压力,以致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和每秒100米的高水流。可以想象这种高压、高速、高能量的水流将具有多么大的能量啊!据测算,它的脉冲功率最大可达100万千瓦。由于它具有许多功能和惊人的本领,因而它已在水下爆破、机械制造、冶金工业、海洋运输、化工、医疗等各方面大显身手。 电水锤技术可破碎多种矿物原料,切开岩石,挖掘隧道等。它不需要大的机械设备不产生粉尘及噪音污染。如果用电水锤技术破碎金刚石原生矿,可将金刚石不受损伤地从母岩中取出,获得率比普通炸药高二倍多。利用电水锤技术清理铸件砂型,不但彻底改造了铸造行业中落后的清理工艺,消除了笨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没有粉尘、噪音,便于实行机械化、自动化,并且可以清理盲孔里的型芯型砂。它既可以清理不同材料的铸件,也可以清理各种模型的铸件,清理铸件的重量可以从几百克到几十吨,效果好,质量高,深受人们欢迎。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利用电水锤技术来开采海底矿藏。深海洋底埋藏着丰富的矿藏,然而,运用常规的办法来开采,成本高,效率低。因此,长期以来,开采海底矿藏的事业发展迟缓。使用电水锤技术,只要将电缆伸向海底,利用"水下闪电"的冲击波和高速水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矿石破碎并运到海面上来。近年来,电水锤技术对于改造土壤,从泥炭中提取肥料等方面也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主要应用 ①破碎:用于将50~100毫米粒径的花岗石破碎成4毫米粒径的颗粒,每吨耗电6~7千瓦时,其最小破碎粒径可达千分之一毫米。电水锤也可用于破碎各种导体材料、弹性材料、冶金渣等。 ②成型和锻压:在容积为1500立方厘米的储水罐中放电时,产生的平均压力大于2000大气压。活塞面积为100平方厘米时,作用压力达19600牛。 ③钻孔:放电频率每分钟50~60次、火花长25毫米时,3~4分钟可将100毫米厚的金刚砂轮凿穿;用于在100毫米粒径的宝石上打孔,每孔只需2分钟。 ④切削:可切割石英棒、陶管、瓷管、石板等。使用冲击频率为100赫,电压30千伏,电容0.01~0.02微法时,消耗功率仅100瓦。 ⑤锯:用一系列"锯片"(间隙)串联可形成很长的"锯条",可锯任何非导体材料或石材。 ⑥海中探矿:中国曾用船载大容量冲击发生器在海中勘探石油,效果很好。 此外,电水锤还可用于制品内腔表面硬化,爆破,乳化,喷雾,以及用作水下回声探测。随着电水锤装置的不断改进,它的应用还会越来越广泛。
等离子水切割机 等离子水切割机是由等离子电源和水切割枪组成的,以水为介质,先蒸发再经过等离子弧将高温水蒸汽电离成氢离子和氧离子,喷射到工件,再结合成水放出高温,对金属和非金属等非可燃物质进行切割的新型环保节能切割机。 适用领域 五金加工、管道维护等 目录 1区别2用途 3优点4技术参数 折叠编辑本段区别 等离子水切割机不同于等离子切割机 等离子水切割机1) 等离子切割机在切割过程中需要压缩空气,而等离子水切割机不需要压缩空气,在切割同等厚度下,等离子水切割机消耗功率更少。 2) 等离子切割机不产生火焰,而等离子水切割机产生火焰。 3) 等离子切割机在切割过程中会产生粉尘,而等离子水切割机在切割过程中不产生粉尘,相反,它还会吸引粉尘,防止粉尘的扩散。 4)等离子水切割机重量轻于等离子切割机,可便携使用。 等离子水切割机不同于火焰切割机 1) 等离子水切割机在切割过程中不需要空气,也不需要氧气,而一般的火焰切割机需要氧气瓶 2)火焰切割机切割的最高温度为3400度,而等离子水切割机的火焰温度高达8000度。 3)火焰切割机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切割不锈钢,钛板、非金属、石英玻璃管,而等离子水切割机可以。 折叠编辑本段用途 1. 五金加工;建筑装潢;汽车钣金;五金工艺品的制作 2. 机械设备的维修 3. 灯饰行业;制冷设备行业 4. 野外作业; 5. 多种金属表面开口、开孔、焊接熔化、淬火等加工工艺 6. 管道维护 7. 小型钢结构制作 用水做焊接切割 用水(或在焊接时加入少量酒精)产生等离子达到焊接切割目的,温度可达到8000°C,产品不需要任何辅助器材,焊接不需要工业气体做保护气。 电源方便、节能 本设备在110V-253V之间的电压都可以正常使用,无电源时4千瓦时发电机即可满足工作需要,每小时耗电量只有3.5度,与变压器式焊接设备相比产品一年内就可省近万元的开支,并配有背包方便携带,增加其使用的灵活性; 使用安全且环保 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有害气体,对环境和操作技工没有任何伤害,而且它工作时产生的紫外线很弱用5号护目镜即可工作(其它焊接切割设备会产生臭氧及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紫外线很强要用8号以上护目镜才可以工作); 多功能性 可以切割或焊接各种金属(例如碳钢、合金钢、铸铁、铜类、铝合金等),还可以实现异种金属的熔焊、钎焊, 并且还可以切割绝缘材料,例如石英玻璃、陶瓷、水泥、石块等不燃材料。
声音烧水 用声音竟然可以烧水,而且声音加热器的热效率非常高,太不可思议了!   彼得·戴维是新西兰的一位萨克斯管演奏者,也是一种叫“声音加热器”的发明者,现今是一位92岁的老头。70多年前,他就注意到,当他练习吹萨克斯时,家里的物体就会在不同的音调下振动:眼镜会在某一个音调下振动,桌洞里的刀子和叉子会在另一个音调下叮当作响。于是他意识到,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共振频率,而且在共振情况下会发热。   思想敏锐的他觉得这个现象很有意思,用共振加热应该可以。之后,戴维利用这个现象制造了各种类型的加热器。   经过几年的研究,戴维的声音加热器终于完善成形,并申请了1944年的专利。戴维的加热器设计非常简单,最主要的部分是两个摞在一起的半圆形金属碗,是由容易发出声音的金属材料制作的,小碗作为共振碗,大碗作为缓冲碗,共振碗的共振频率为50赫兹。   在实验中,戴维的共振半圆碗采用的是老式自行车上的铃铛,碗的大小无所谓,关键是它能够在50赫兹下发生共振。只是,若想把加热器直接放在水杯里加热的话,两个碗的直径需要做得小一些,大约为3-5厘米。为了达到最大的能量输出,需要调整共振碗与缓冲碗之间的距离,从而共振碗发出的声波,碰到缓冲碗后反射回来,与入射声波相互叠加而产生驻波(向前传播的波与反射回来的波相互叠加后形成的不向前传播的波),驻波的能量不会向外传播,从而可以防止能量的散失。当把这个简单的小玩意扔进一壶水里,通上50赫兹的交流电后,自来水竟然就在十几秒内变成了开水!而普通的电热水器烧开一壶水可是需要至少10分钟的时间。   戴维本人已经用声音共振加热器烧水长达30年了。只需取来一杯自来水,把声音共振加热器放进水杯里,几秒钟就可以了,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加热一杯咖啡或茶水,从来不用特意烧水。   但是声音加热器的共振的能量到底来自哪里?科学家已经在研究真空零点能的问题,就是说看似一无所有的真空中其实蕴含了不可估测的能量,通过某种方式可以让这些真空能量释放出来。也许声音加热器的共振诱发了真空零点能的释放,所以才表现出这么巨大的威力。(彭国文荐自《解密探索》)
[转载]超光速的特斯拉波、标量波与电磁纵波 有巨大应用前景的特斯拉标量波重获新生,特斯拉发明的能量超光速无线传输和放大技术重获新生。 今年3月24日,Steve Jackson在加拿大展示了一个标量波(scalar wave)发射器和接收器,然后,做了表演实验,用它们驱动一个小电风扇。特斯拉发明的被埋没了一百多年的技术又重见天日。 横向电磁波又名赫兹波,也就是我们的无线电波和普通的电磁波横波 标量波与光波和无线电波不同, 它的振幅不是上下震荡而是如电场那样沿传播方向扩张和收缩。 (内力) 标量波也称做特斯拉波或纵波。 (阿赖耶识) 它有很多奇特的性质。 1.它能穿透任何坚硬的物体,甚至可穿透法拉第屏和整个地球。 (无所障碍) 2.标量波因不属电磁波横波,因此它可超光速。有研究者认为,外星人就是使用标量波通信。 3.它能传送能量,并在传送过程中,能量可放大几倍,因此可用来驱动马达、汽车和点亮电灯等。 4.发送器和接收器可进行通信,因他们处于共振状态。 简言之, 标量波能够做电磁波横波不能做的事。 它传播速度无限大, (能于念倾,周遍巡历) 无所不能穿透, 并且在传播过程中能量可放大。 其应用前景无量。 起初, Maxwell方程包含了标量波, 在很多年以后, 一些目光短浅为了掩盖真相的科学家删去了相关的方程。 因此, 很多后来的主流学者开始怀疑它们的存在, 尽管它们存在的证据堆积如山。
转载:宇宙大小和空间零点能的关系   本文摘录自卢昌海的《宇宙学常数、超对称及膜宇宙论》。 目录 宇宙学常数... 1 临界物质密度... 1 宇宙半径与宇宙物质密度... 2 宇宙为什么是平直的... 2 暗物质... 2 宇宙半径与零点能... 2 宇宙半径与超对称... 3 多维空间与有效宇宙常数... 3 超弦与宇宙常数... 4 超弦与超对称破缺... 4 宇宙学常数   爱因斯坦搞出了个广义相对论场方程,为了得出稳态宇宙,加了一个宇宙学常数Λ。据此计算出了宇宙半径:R=Λ-1/2。   后来爱因斯坦觉得错了,这个常数没必要。时过境迁,而现在呢这个常数又复活了。 临界物质密度   现代宇宙学假定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匀及各向同性的(这被称为宇宙学原理)。在这一基本假定下,宇宙的几何结构由所谓的Robertson-Walker度规描述。根据宇宙物质密度的不同(临界密度ρc(其数值为3H02/8πG,其中H0为当前的Hubble常数),由Robertson-Walker度规描述的宇宙有三种基本类型:   宇宙中的物质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的空间曲率为正,这样的宇宙是封闭的。   宇宙中的物质密度等于临界密度,则宇宙的空间曲率为零,这样的宇宙是开放的。   宇宙中的物质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则宇宙的空间曲率为负,这样的宇宙也是开放的。 宇宙半径与宇宙物质密度   宇宙学上通常用Ω表示宇宙物质密度与临界密度之比:(Ω - 1)/(Ω0 - 1) = (R/R0)α   其中R为描述宇宙线度的物理量,α是一个取值为正的指数,其数值取决于宇宙中是幅射还是物质占主导:   假如幅射占主导(这是宇宙早期的情形),则a=2;   假如物质占主导(这是宇宙当前的情形),则a=1。从这一关系式可以看到, 宇宙尺度越小,Ω与 1就越接近。   虽然我们对于Ω的了解还很不精确, 却足以确定其当前值——即Ω0——的数量级为1。由于今天宇宙的尺度达1026米,由此科学家们推算出在宇宙的极早期,当它的尺度约为10-35米——即所谓的Planck长度时,Ω-1约为 10-60甚至更小。 宇宙为什么是平直的   为什么在宇宙的初始条件中会出现一个如此接近于1的Ω,或者说为什么宇宙的初始空间曲率会如此地接近于零——这在宇宙学上被称为平直性问题。有人提出暴胀宇宙论,不仅解释了宇宙早期Ω与1之间异乎寻常的接近,还进一步预言今天的Ω(即Ω0)也非常接近于1,即目前宇宙的物质密度非常接近临界密度。 暗物质   人们渐渐发现引进暗物质虽可以解释诸如星系旋转速率分布之类的观测现象,同时却也有种种迹象表明,尽管暗物质的数量远远多于可见物质,却仍不足以使宇宙的物质密度达到临界密度。简单的计算表明,在一个Ω=1的宇宙中若物质全部由可见物质与暗物质构成,则宇宙年龄与Hubble常数的关系为:t0=(2/3)H0-1   目前对Hubble常数H0的最新测量结果是H0=(0.73±0.05)×100km·s-1·Mpc-1,由此推算出的宇宙年龄大约为90-100亿年。因为误差太小,与当前测量的宇宙年龄130亿年相差太大,于是不得不又引进了宇宙学常数。 宇宙半径与零点能   宇宙学项的存在表明即便不存在任何普通物质(即Tμν=0),宇宙中仍存在由宇宙学常数所描述的能量密度。宇宙学常数描述的是真空本身的能量密度,暗能量则是真空本身所具有的能量。   暗能量是什么?微观世界中的零点能(zero point energy)。微观世界的一个奥妙之处,就在于当一个量子场处于基态时,它的能量并不为零。这种非零的基态能量被称为零点能,它也正是真空本身的能量。   于是神奇的事情出现了(这也正是吾摘录此文的原因):宇宙之大与粒子之小探求到最后竟然交汇到了一起!   由零点能推算出宇宙半径,R ~ Λ-1/2 ~ Mp / M2。   荒唐的结果出现了:宇宙半径竟比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还小得多。谁愿意生活在一个比地月系统还小的宇宙中呢? 宇宙半径与超对称   有人提出了超对称。在超对称理论中,每种基本粒子都有一种被称为超对称伙伴 (Superpartner)的粒子与之匹配,超对称伙伴的自旋与原粒子相差1/2(也就是说玻色子的超对称伙伴是费米子,费米子的超对称伙伴是玻色子),两者质量相同,各种耦合常数间也有着十分明确的关联。   超对称理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理论物理的景观,也给宇宙学常数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线希望在于玻色子与费米子的零点能正是两者物理性质互补的一个例子,因为玻色子的零点能是正的,费米子的零点能却是负的。在严格的超对称理论中可以证明真空的能量密度——从而宇宙学常数——为零。而目前宇宙学常数不为0,所以呢,严格的超对称只存在于足够高的能量下,低能区的超对称是破缺的。   根据超对称破缺后的宇宙学常数,计算宇宙半径在毫米级。刚才还好歹生活在地月大小的宇宙,现在干脆连蚂蚁都不愿意了。 多维空间与有效宇宙常数   从宇宙学常数到宇宙的空间曲率半径的计算依据的确实是广义相对论,但问题是:我们谈论的究竟是哪一部分空间的曲率呢?长期以来,宇宙学中的空间不言而喻就是我们观测到的三维空间,任何曲率或曲率半径当然也是针对这个三维空间。但在膜宇宙论中空间共有9维或10维之多,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假如由宇宙学常数所导致的曲率只出现在观测宇宙以外的维度中,岂不就没有问题了吗?   在膜宇宙论中,我们把对膜——即可观测宇宙——的曲率有贡献的那部分宇宙学常数称为“膜上的四维有效宇宙学常数”,简称为“有效宇宙学常数”。运用这一术语,由宇宙学常数所导致的曲率只出现在观测宇宙以外的情形可以表述为:有效宇宙学常数为零;而膜宇宙论解决宇宙学常数问题的基本思路可以表述为:虽然宇宙学常数很大,但有效宇宙学常数很小。 超弦与宇宙常数   于是有人提出,在超弦理论(确切地讲是高维超引力理论)中存在这样一种膜宇宙论解:膜上的超对称在TeV能标上破缺,而与之相隔一个过渡距离并且与之平行的其他四维超曲面上的超对称(即高维超引力理论中的超对称)是严格的。   这样的解如果存在的话,那么在那些与膜平行的其他四维超曲面上由于存在严格的超对称,有效宇宙学常数为零,从而时空是平坦的——确切地讲是Ricci平坦的, 即R(4)μν=0。 将这种在膜以外的、由超对称所要求的平坦时空与膜上的时空相衔接,就可以自然地选出膜上的平坦时空解(即膜上的有效宇宙学常数为零的解)。把超引力理论中的超对称由严格的修正为在一个很低的能标T上破缺,这样既不妨碍在定性上用超对称取代微调,又可以得到与观测相吻合的宇宙学常数。 超弦与超对称破缺   超引力理论中的波函数与膜之间存在着重叠。因为这种重叠,膜上的超对称破缺能够对超引力理论产生影响,使后者的超对称也出现破缺,这两种超对称破缺的能标之间存在一个明确的关系:MSG = MSUSY2 / Mp   其中MSG为超引力理论中的超对称破缺的能标,MSUSY为膜上(即标准模型中)的超对称破缺的能标。不难验证,MSG ~ milli-eV与MSUSY ~ TeV恰好满足这一关系式!这就是说,超引力理论中的超对称在milli-eV能标上破缺并不是仅仅为了解释有效宇宙学常数的观测值而引进的独立假设,它是标准模型(即膜上)的超对称在TeV能标上破缺所导致的自然推论。   这两种超对称破缺的关联也可以反过来看,即为了解释有效宇宙学常数的观测值而引进的超引力理论中的超对称破缺,可以在膜上诱导出标准模型中的超对称破缺,从而预言超对称粒子的质量。
辐射能 与 冷电 辐射能 与 冷电 特斯拉在1889年就开始尝试用电容器充以高电压、并以很短的时间间隔放电。这些非常短的脉冲产生非常尖锐的激波,他感觉在他的整个身体的前面掠过。他意识到合上一个在高电压直流发电机上的开关,往往会产生一个刺痛的冲击。相信这是静电,并只在开关连通时发生,且仅有数毫秒。然而,在那些仅有的几毫秒中,能量的浅蓝色针状电闪从电缆射出,并泄漏到地面,如果是个大的设备,往往穿过任何站在附近人体,造成立即死亡。虽然当时的发电机额定为数千伏特,但这些放电有百万伏的强度。发电机的问题通过使用一个带有很大的接地连接的高绝缘开关而排除了。 特斯拉被这个现象迷住了,这似乎与他的电容器放电效应匹配。他计算出生成的电压数百倍于由电容器或发电机所能提供的电压。显然,供电源被以某种方式放大或增强了,但问题是,额外的能量从哪里来的?   特斯拉继续通过实验进行调查,对正在产生的高电压采取预防措施。他很快就能够产生出这些激波,只要他想要。激波产生了刺痛感,无论他站在他的实验室何处,手和脸特别能感觉到这个波。这些波能穿透金属、玻璃以及一切其它类别的材料。这显然不是电磁波,所以他把这种新的波叫做“辐射电”(Radiant Electricity)。   特斯拉检索文献以找出涉及这种辐射能的资料,但他找不到多少。1842年,亨利•约瑟夫博士已观察到通过设在建筑物的不同楼层的莱顿瓶火花放电,钢针会磁化。磁化波通过了砖墙、橡木门、沉重的石头和铁的地板以及锡天花板,最终到达放置钢针的拱形地窖。 1872年,埃利胡•汤姆逊取了一个大的伦可夫点火线圈(Ruhmkorrf Spark Coil),把一个极接一根冷水管上,另一极接在一个金属桌面上。这导致了大量的一连串火花把房间门的金属把手电化了,产生了特斯拉正在调查的令人刺痛的激波。他发现,在建筑物的任何地方的所有绝缘了的金属物体会产生长时间连续的白色火花放电到地面。那一年的晚些时候,这一发现简要地写进了美国科学杂志。   特斯拉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他所观察到的现象,暗示存在着一个“气态结构的媒介,也就是,一个由独立载体组成的能够自由运动的——空气除外,另一种媒介的存在”。这种无形的媒介具有携带能量波通过所有物质的能力,这表明,如果物理的,其基本结构大大小于组成普通材料的原子,则允许物质流自由通过所有实体。看来,所有的空间都是充满这种东西的。   托马斯•亨利•莫雷演示了这种能量流穿过玻璃并点亮了标准的电灯泡。哈罗德•阿斯普登进行了一个称为“阿斯普登效应”的实验,同样也表明了这种媒介的存在。哈罗德是在进行与此主题不相关的测试时得到这一发现的。他启动了一个有着800克转子质量的电动机,并记录了无负载驱动时的实际300焦耳的能量输入而使其达到每分钟3250转的运行速度。   转子有着800克的质量,并以那样的速度旋转,其动能与电机驱动一共不超过15焦耳,与需要令其在那个速度上旋转相比,300焦耳是过度的能量了。如果让电机运行五分钟或更久,然后断开开关,它会几秒钟后停止运转。但是,电机就可以被重新启动(同向或反向),假若时延是停止到重启不超过一分钟左右,则只用30焦耳就提到那个速度。如果延迟了数分钟,那就需要输入300焦耳才能使转子重新旋转。   这不是一个暂态热现象。轴承体在任何时候都感觉到是凉的,而驱动电机任何发热都将意味着阻力的增加和能量积聚到一个较高的稳定状态。实验证据是,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通过电机转子而处于运动状态。那个“东西”有着转子的20倍的一个有效质量密度,但它是可以独立移动的,并且需要几分钟衰减,尽管电机只停止了几秒钟。   两台不同转子尺寸和组成的机器揭示的现象和试验表明一天的时间变化和自旋轴的罗盘仪定向。一台机器,一个载有较弱的磁铁,显示了在数日一个周期地重复的测试期内获得了磁强的证据。   这清楚地表明,有一个看不见的的媒介与日常的对象和动作进行交互,并证实了特斯拉的发现。特斯拉继续进行试验,并确定,极短的单向脉冲是产生的辐射能量波必要条件。换言之,一个交流电压不会产生这种效应,必须是直流脉冲。脉冲间隔越短,电压越高,能量波也越大。他发现,使用一个电容和一个带有非常强大的永久磁铁、且放置在与火花成直角的位置上的电弧放电机制,是提高他的设备性能的一个主要因素。   另外的实验表明,通过调整电脉冲的持续时间可以改变这个效应。在每个实例中,辐射能的能量似乎是个恒常的量,与其设备的距离无关。这种能量是一种独特的纵波的形式。在设备附近放置的物体被强烈电化,设备关闭后,仍旧保留许多分钟的充了电的状态。   特斯拉用一台充电发电机作为动力源,他发现如果他把磁性放电器移到发电机的一侧,辐射波是正的。如果他把磁性放电器移到发电机的另一侧,辐射波则变成负的。这显然是一种新的、如类光射线般旅行的电力,显得与麦克斯韦的电磁波有着不同的性质。   审查调整脉冲持续时间的影响,特斯拉发现一个脉冲串有着持续时间超过100微秒的单个脉冲,会产生痛感和机械压力。在此期间,在这个场的物体有明显的震动,而且甚至被这个场推开。细导线受到辐射场的猝发,爆炸成为蒸气。当脉冲持续时间减少到100微秒或以下时,再也不会感到疼痛的影响,而且这个波也是无害的。 1 微秒的脉冲时间,会感受到强烈的生理热。脉冲持续时间更短,会产生自发光,所发白光充盈室内。甚至更短的脉冲会产生充满微风的凉爽房间,并伴随着情绪和精神的振奋。这些效应已由埃里克•多拉德(Eric Dollard)通过写下他们的一些细节而证实。 1890年,特斯拉发现,如果他把一个两英尺长的单圈的深螺旋铜线圈靠近他的磁干扰器,薄壁线圈生成了一个白色的火花护套,带着长长的银白色“飘带”从线圈的上方的上升。这些放电似乎有着比发电电路高得多的电压。如果线圈放在干扰器导线圈内,这种效应会大大增加。放电似乎带着一种奇怪的亲和性拥抱着线圈的表面,并骑在其表面的开口端。激波从线圈上流过,与绕组成直角,并在线圈顶部产生非常长的放电。随着干扰器电荷在其磁外壳上跳一英寸,线圈闪流就会超过两英尺长。这种效应生成的时刻是当磁场淬灭火花的时候,而且那个时候是完全未知的。   这个很短的单向脉冲群引发一个非常强大的、向外扩张的场。这个场类似于一个口吃的静电场,但具有比预期的静电电荷更为强大的效应。特斯拉无法用他每天用的任何电气公式来解释他的仪器巨大的电压增值。他因此推定那个效应完全是由于辐射的转换规则,而这个规则必须通过实验测量确定。这是他着手要做的。   特斯拉发现了一个新的感应定律:当遇到分隔的物体时,辐射激波自动增强。分隔是释放这个作用的关键。辐射激波遇到了一个螺旋线,并从头到尾地“闪耀越过”其外层。这个激波没有通过线圈的绕组,但视线圈表面为传输路径。测量结果表明,沿线圈表面增加的电压完全与沿着这个线圈长度的位移成正比,随着电压的增加,值达到每英寸线圈10000伏。他饲给他的24英寸的线圈10000伏,而在线圈尾端被放大到240000伏。象这样简单的设备,真是闻所未闻。特斯拉还发现,电压的增加与与线圈绕组的电阻有数学上的联系:随着绕组电阻越高,产生的电压也越高。   特斯拉随即开始试着用他的干扰器回路作为他的特殊的“初级”,而以他的长螺旋形线圈作为他的特殊的“次级”,但他从来无意要任何人把这些项等同于一个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作的电磁变压器。   有一个特性一度使特斯拉感到困惑。他的测量结果表明在长的“次级”铜线圈里没有电流的流动。电压随着线圈的每一英寸上升,但线圈本身有没有电流流动。特斯拉开始把他的测量结果作为他的“静电感应定律”。他发现每个线圈都有自己的最佳脉冲持续时间,而电路驱动它时需要通过调整脉冲的长度来“谐调”线圈,以给出最佳性能。   随后特斯拉注意到并行的动态气体运动方程组的实验给出的结果,因此他开始怀疑是否白色火焰放电不一定是静电力的气体现象。他发现,当一个金属点连接到终端的“次级”线圈的终端上部时,那个闪流被定向,极像水流通过管道。当电子流被导向远处的金属板,它所生成的电荷可以作为电流在接收点测量到,而在传输途中却没有电流存在。电流只在被拦截时显现。埃里克•多拉德指出,这个被截取的电流可达数百或甚至成千上万安培。   特斯拉提出了另一个惊人的发现。他用一个非常沉重的U形铜条直接跨接他的干扰器的初级,形成了一个死短路。然后,他在U形铜条的两腿之间连接一些普通白炽灯的灯丝灯泡。当仪器加电时,灯被一种辉煌的冷白光点亮了。这用传统电力是完全不可能的,而这清楚地表明,特斯拉正在处理的是某种新的东西。这种新能源有时称为“冷电”,而和埃德温•格雷长兄通过直接从功率管点燃水下的白炽灯,并把手放入水中,来说明它与传统电能之间的不同。冷电一般被认为是对人类无害的。埃德•格雷功率管是通过使用火花隙产生辐射电力波而运行的。柱面钻有许多小孔以提高拾取,而负载由柱体里的电流直接驱动。当点亮灯泡时,埃德用了一个用非常粗的线仅绕了几匝的空心变压器。我个人而言,我知道有两个人独立复制了埃德的功率管。   特斯拉看到从线圈出来的闪流成为一种能源浪费,于是他试图抑制它们。他试着用一个圆锥形的线圈,但发现这反而加剧了这个问题。这样是阻止了闪流,但电子被赶出铜球,造成真正危险的状态。这意味着当线圈闪流击中金属时产生了电子流动(因为当闪流瞄准远处的金属板时,而结果是产生了电流)。   特斯拉设计、制做并使用了一个大的球形灯,它只需要一个单一的外部板来接收辐射能量。无论这些灯离辐射源有多远,他们都会变成绚烂的灯光,几乎达到弧光灯的水平,其亮度远远超过任何常规的爱迪生灯丝灯泡。通过调整电压和他的仪器的脉冲宽(持续时间),特斯拉即可以加热也可以冷却一个房间。   特斯拉的实验表明,提取自由能的方法是使用特斯拉线圈,它在“次级”线圈的尾端有一个金属的尖状物,而不是更为常见的金属球。如果特斯拉线圈饲以足够短的单向脉冲,而且“次级”线圈指向一个金属板,那么就有可能从金属板汲取出非同小可的能量,正如特斯拉所发现的。这已被唐•史密斯所证实,他使用两个金属板,中间用一层塑料绝缘体隔开,形成一个电容。他指出,设计良好的特斯拉线圈是能够象产生高电压那样产生电流的,他还演示了一个手持式28瓦的特斯拉线圈喷射在第一个板上,在第二个板和地之间产生了大量的连续火花放电。我估计,产生的火花将在相当大的电流上有着数千的伏特,使之处于千瓦级,就象唐的大多数其它设备一样。 唐的专利在第三章,而他的 pdf 文档在这里: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free-energy-info.com%2FSmith.pdf+&urlrefer=d5e31ddfc37b31933960942857eac588。其中他解释了他的许多的高功率设计。   唐还指出特斯拉线圈的初级线圈相对于次级线圈的定位决定了可提供的电流量。与大多数人意见相反,是有可能使特斯拉线圈得到象高电压那样的大电流的。唐总是强调,您有权选择电气组件(如传统的科学已经完成的)——会导致“热寂”的——尽管选择磁组件的比较选择方案使得“你可随心所欲”。用一个磁波纹强加在零点能量场上,唐更喜欢称之为“周遭背景能量”,您可以使尽可能多的电能如你所愿转换,又不会以任何方式消耗磁性事件。换句话说,你可以从与磁流成直角位置的电容极板汲取出大量的电流,而且每一个附加的极板对都会给你一个主电流的附加源,而无需增加任何方式的磁扰动。以他的单一金属板而言,特斯拉提到,可提供一千安培的电流。请记住特斯拉线圈产生非常高的高电压,不是玩具。所以围绕一个特斯拉线圈需要非常小心,当它正在运行时,要保持足够远的距离。   唐还指出,能源的收集和传输需要临时存储,这是在谐振电路的电容和线圈在导通和关闭的循环时发生的。电容器和线圈在泵浦时的频率,决定向前移动的电能的数量。能量转移的量直接关系到当前磁通的通量线密度。动能公式有助于建构当前通量的数量。此公式表明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就电能而言,电压和安培强度乘以每秒周期数,以代替速度。请注意,电压和电流的“加速度”,以一个非线性方式如适用的平方律而增加,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而产生当前通量线的一个平方。在共振的空心线圈能量传递中,当前通量线的增加比先前扰动了更多的电子,而这将导致比正在输入的能量和可用的能量更大的输出能量。   能量存储,乘以每秒周期数,等于系统泵浦的能量。电容和电感器 (线圈) 临时存储电子。 W = 0.5 * C * V^2 * Hz W 是能量,单位焦耳(焦耳= 伏特 x 安培 x 秒) C 电容量,单位法拉 V 是电压 Hz 是每秒周期数 W = 0.5 * L * A^2 * Hz W 是能量,单位焦耳 L 是电感,单位亨利 A 是电流,单位安培 Hz 是频率,单位每秒周期数   一个亨利和一个法拉都等于一伏特。较高的频率,包括通量线的平方,导致所生产的能源的量大幅增加。这一点,结合使用一个共振能量感应系统(所有的电子向同一方向同时移动),使之实际上成为COP>1的装置。   常规的电功率发电的阻尼过程中所有可用的电子都是随机跳跃的,大部分互相抵消,因此只有少量百分比的可用能源存在。当共振时,(欧姆-阻抗-Z)变成零而当前所有能量都变成可用的,且不会以任何方式退化。欧姆是负载或能源消耗而安培是那个消耗的比率。   现在,将此信息应用于空芯线圈谐振变压器能量系统。现在显示的是L-1 和 L-2 线圈。L-1 匝数较少,而直径是L-2 的数倍。输入来自一个12伏的“gelcel”(凝胶型电池)高电压激光模块,产生8000伏带着低(消耗的能量)安培数的电流进入到4匝的线圈L-1。每一匝获得2000伏的谐振电位。通量线的平方作为电压和电流强度的添加物向着许多匝的L-2顶端进展。   大量的通量线先前并不存在,现在出现在L-2的顶端。这些通量线激励附近大地和空气中以及接地的电子。这个骚动的高电平高于四周环境,导致大量的电子成为可用的,先前的这些电子,并不是当前能源的一部分。在这一点上,过剩能量大量存在。这个COP>1的装置产生的能量是在兆赫范围的无线电频率,而这使得它可以用很小的尺寸却能产生大量的能量。早餐桌上可以很宽裕地放上一个兆瓦规模的设备。能源被改为直流电,然后,然后到所需的工作频率。   这些设备供电的能源是汲取自周围的能量场,而不是传统的电力,它不流过“次级”线圈的导线,而是相反,它沿着线圈的外面行走,并穿越空间击向金属板的表面,在这里生成常规电流。托马斯•亨利•莫雷演示了这种能量沿着导线的外面流动,可以穿过玻璃而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虽然特斯拉的实验中使用了金属板,但他的专利(美国512340)的一种线圈的类型,他说对于拾取这种辐射能是非常有效的。这种“薄饼”型线圈相当令人印象深刻是由于其名称“双线并绕串联线圈”,尽管它的名字令人印象深刻,但用两条分隔的股线并不难绕制。   如果一个强大的磁场如上所示跨过火花隙,它会锐化火花的截止点并增强电流脉冲的单向性质。应该记住的是,如果一个很短的单向电流尖脉冲的产生就象在上面所示的配置里一个火花跳越过一个火花隙一样,出现在导线中,那么就会有一个强烈的辐射能量波在平面中与电流脉冲成直角向外辐射。   这个辐射能量波与与携带脉冲电流的导线周围生成的电磁场相当不同。在上示的特斯拉线圈配置中,它应该有可能通过火花隙引线周围的一个或更多的共轴(像洋葱层)的圆柱体线圈收集更多的自由能。这些线圈是双线并绕串联线圈会更佳,这意味着线圈绕制前用于绕制的导线就被从中点叠加起来了。这样配置的原因是,当电流通过导线时,在交替的匝中是相反的方向流动的,线圈的磁场分量是(接近)零,因而生成的磁场将会互相抵消:   特斯拉在被授予了美国专利 685,957的“利用辐射能量的器械”(Apparatus for the Utilisation of Radiant Energy)中,显示了通过金属板收集到的能量的各种处理方式。很可能附录中的赫尔曼•普劳斯顿(Hermann Plauston)专利里展示的采集技术亦能非常有效地收集这种能源。旧专利里有时提及的“冷凝器”,这是源术语,时下被称为“电容器”。   经过慎重考虑和多次实验,特斯拉得出结论,他所利用的辐射射线,辐射是如此迅速,以至电子无法赶上。承载射线的是由一种极其流动、几乎无质量的粒子、比电子小得多的介质所组成的,而由于其粒度和速度,能够轻易穿过大部分材料。尽管它们的粒度很小,但其极端速度致使它们具有相当大的动量。事实上非常难处理的是这些射线似乎是立即就向外传播,根本就没有时延,仿佛是穿越完全不可压缩的物质的传输。它有时被称为“辐射能量”(Radiant Energy),或简称为“RE”,而且似乎在传统意义上没有净电荷。这是一种独特的宇宙,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加以利用,将提供一系列的新的应用和功能。   特斯拉认为,这种新发现的场的行为就象流体。一百一十五年后,《科学美国人》杂志2005年12月版的封面故事说,实验模型暗示时-空可能是一种流体。现代科学花了很长时间才开始赶上特斯拉。事实上,是迈克尔•法拉第 (1781年-1867年) 首先有了这种观念的。
声音烧水 共振发射机 ——约翰·科利 约翰.科利 英文名:Jhon Woreell Keely,1837年9月3日出生于美国费城,1898年逝,童年就失去了父母,由祖父母养大。科利是小提琴方面的天才,从小就学习了很多音乐知识,他还在机械制造方面有很高的天赋,虽然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却是一位有名的机械师。 科利在他少年时就用研磨过的贝壳制造出了著名的科利发动机的雏形,据说只需要最初的推动力轮子便能不停的运动下去。科利认为物体都有其固有的共振频率,若给物体施加共振时的频率就会引起组成物体的分子们的共振,从中释放不可估算的能量。 1866年当他把某一频率的震动作用于水时发生了爆炸,他用了六年时间进行研究发现水在42800赫兹的震动下会立即消失变成某种形式的能量,他把这种能量叫做以太力。 1872年可利用这种以太力制造了一种大炮,并于1884年向美国武装部的人员展示,这些人的评价是“它太难已让人理解了”。科利还有更神奇的发明,他可以用声音的震动来控制重力!有一个叫“共振发射机”的玩意是科利早期发明的,它的结构是这样的:一个玻璃桶,里面放上水,水里放置一个重物科利把一根金属线链接到圆桶上,圆桶与一个球和一个弦乐器相连。圆球内装了一个金属板和各种金属管,球放在一个金属台上周围有一些金属棒。当科利演奏弦乐时,重物就会随着音调的高低上下浮动。 1872年科利说服了几十位工程师和投资者在纽约创办了科利发动机公司。两年后的1874年11月科利展示了他的第一台精心制造的发动机。 1895年科利在4月份的《新科学回顾》上发表了一篇描述自己的发动机的文章,满篇都是人们没见过的词汇,例如“震动回路”、“以太瓦解”、“四重和声学”等。当时的《纽约时报》和《电学》杂志认为科利只是巧妙的利用了空气学或电学效应;有的人说科利是在用魔术骗人;甚至还有人认为科利是个杰出的巫师或超人。 1965年,美国的一些科学家打算验证科利的研究,观察42800赫兹下的振动是不是真的可以导致水突然消失,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他们出于怕被别人笑话的顾虑,研究结果的报告没有署名。科利的试验过程,他们已找不到相关资料了,只能自己根据原理琢磨。他们在石英管里装上了水,之后调节石英管中水柱高度,水柱可以在4万赫兹的频率下产生驻波。过程中,由于振动和温度的升高,水柱蒸发,水柱的高度降低,为了维持水柱的驻波,需要逐渐加大振动频率。开始并没有看到什么奇特的现象,随着水柱的不断降低,频率不断升高,突然,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水从开口的石英管中突然消失了。实验者抬头观察天花板,因为他以为水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喷出了管,泼溅到天花板上。让他震惊的是,天花板被穿了一个洞,洞的直径刚好是石英管的内径。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个洞不仅穿透了天花板,还差点穿透了房顶!实验者很激动,查看记录本上的记录是41300Hz,很接近科利的42800Hz,也许水在那个频率下会有更大的威力!(这个实验很危险,一不小心可以把人穿个洞) 1898年科利走完了他的72个春秋,可以说他这一生都在和震动打交道了。有一本书详细的介绍了科利和他的发明,书名是《约翰.科利——自由能量的先驱者》。科利系统地建立了他的震动理论,也许他的理论太超前了而没有得到出版却还因此被认为是“科学骗子”。在很多人眼里科利是至今为止最伟大的发明家,科利真正了解了震动的本质并懂得利用。现在的科学家可以明白“以太力”很可能是真空零点能,但是现在没有一个人了解科利的技术。所有关于科利的神奇故事到底是真还是假,科利到底是世界上最大的骗子还是最伟大的发明家,只能由时间来告诉我们了。 最大的成就还有以太力,他曾扬言用一升水和以太力将一艘船推过太平洋!! 参考资料:《大科技-科学之谜》2009年第三期《骗子?还是伟大的发明家?》 英文资料:Free Energy pioneer:Jhon Woreell Keely 名言编辑“科技离不开思想与道德:科技失去了思想,它就不会被人理解;科技失去了道德,它就会被用来毁灭世界。”——约翰·科利
有懂滴水起电机的人吗? 滴水起电机 讨论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滴水起电机,又名开尔文滴水发电机(英文:Kelvin Water Drop)是英国科学家开尔文于1867年所发明的一种静电产生器。开尔文利用这种装置,作为他的水坠冷凝器。该装置利用水滴滴落过程中对电压差的正反馈作用和水中正负离子对由电偶极子产生的静电场的静电感应作用来形成电压差。水滴可能偶然地把极微量的电荷带给金属水桶,由于装置结构的巧妙设置,形成正反馈,电荷积累量随时间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在两桶间形成极高的电势差。水滴管装置有时也被称为克氏滴水发电机,开尔文的静电发生器,或开尔文勋爵的雷暴。 中文名:滴水起电机 外文名:Kelvin Water Drop 性 质:静电产生器 学 科:机械工程目录 1 简介 2 装置结构 3 工作原理 简介编辑滴水起电机,又名开尔文滴水发电机(英文:Kelvin Water Drop)是英国科学家开尔文于1867年所发明的一种静电产生器。开尔文利用这种装置,作为他的水坠冷凝器。该装置利用水滴滴落过程中对电压差的正反馈作用和水中正负离子对由电偶极子产生的静电场的静电感应作用来形成电压差。水滴可能偶然地把极微量的电荷带给金属水桶,由于装置结构的巧妙设置,形成正反馈,电荷积累量随时间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在两桶间形成极高的电势差。水滴管装置有时也被称为克氏滴水发电机,开尔文的静电发生器,或开尔文勋爵的雷暴 [1] 。装置结构编辑滴水起电机的简易装置如图1所示。上方水桶有两个孔用来滴水(或其他液体),每个孔流出水滴各自通过一个导电环流到相应的桶里。每个桶必须是相互和与周围其他物体电气相互隔离。左侧的桶通过电线与右侧的导电环相连接导通,同样右侧的桶通过电线与左侧的导电环相连接导通。重要的是,每个环放置于第一滴水滴过的位置附近。如果桶是金属的,导线可以直接连接到水桶。否则,每条线的线尾要放到桶的底部,以保证接触到水 [1] 。图1 装置结构示意图工作原理编辑此装置的每一部分开始时几乎都不带电,由于水中有正负离子(正负电荷),水滴可能偶然地把极微量的电荷带给金属水桶,造成水桶带有微量电荷。任何一个桶获得少量的不平衡电荷,就足以开始充电过程。假设左边桶获得正电荷,则与之相连的右边导电环也有一定的正电荷。由于静电感应作用,右手导电环上的正电荷,会吸引负电荷到右边的水流中。右边的水滴会携带负电荷滴落,最终滴到右边的桶内,使右边的桶所带负电荷增加积累,从而又使与之相边的左边导电环也带负电荷,它将会吸引正电荷到左边的水流中。当水滴落到桶内,他们各自携带的正负电荷就会转移到铁桶上并积累。因此,正电荷由于左边导电环的吸引作用被吸引到左边水流,使左边铁桶携带正电荷不断积累。负电荷被吸引到右侧水流,使右边铁桶携带负电荷不断积累。这个正反馈过程使每个桶和导电环获得更多的电荷,形成更强的静电感应,如此这般积少成多,循环进行,电荷分离速度逐步加快电荷积累量随时间呈指数增长,一会儿便能在两根金属桶之间建立起一万五千伏以上的高电压。最后,当两个金属水桶之间达到高电压时,可能会看到一些效果。电火花可能会瞬时在的两个桶或环的圆弧之间产生,从而降低每个桶上的电荷;或者如果这是种情况不容易发生,水桶将击碎向他们滴下的水滴,并可能使带同种电荷的水滴落不到下面的金属桶内,从而形成向上飞溅的水珠;或者电荷足够大时,水滴也可能被吸引到带异种电荷的导电环上发生中和,使带电量暂时下降。这些影响都将限制装置达到电压的极限。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角度来看,静电的能量来自于让水滴下降所释放的引力能量。大部分能量转化为内能浪费,例如当水滴滴在水桶里的时候。该仪器可以扩展到两个以上的水滴流 。出现在许多早期的教科书中的样式
设计一个真正的自由能发电机【超一设备】 设计一个真正的自由能发电机【超一设备】 ------低温磁液体发电机 (无偿献给所有热爱自由能的爱好者) 用宽0.5米、长62.8米、厚0.01米的铜板围成一个圆环,焊接好,用砂纸打磨平整(直径2米), 铜环外壁涂上铁氟龙涂料(离焊接处0.5米宽不涂,面积为0.5X0.5=0.25平方米), 再涂上钛酸钡涂料(离焊接处0.5米宽不涂,面积为0.5X0.5=0.25平方米); 用宽0.5米、长93.2米、厚0.01米的铝板围成一个圆环,焊接好,用砂纸打磨平整(直径3米), 铝环内壁涂上铁氟龙涂料(离焊接处0.5米宽不涂,面积为0.5X0.5=0.25平方米), 再涂上钛酸钡涂料(离焊接处0.5米宽不涂,面积为0.5X0.5=0.25平方米); 把铝环平放地上,里面平放铜环,(焊接处要对着) 这样就可以组成以一个铜环为内环、铝环为外环的巨大不对称电容了!!! (哈哈,不对称电容,有电流放大作用!!! 这么巨大的电容,能容多少电呢???) 上下用掺杂玻璃纤维的铁氟龙板密封。 以焊接处为基准,把这巨大的电容平分成四等分, 在铁氟龙板上作好记号。 焊接处为1,顺时针标好1、2、3、4。 在3处在铜环和铝环钻孔,放入电极。 两个电极间距初定50CM, 最佳间距由实验决定。 所以,最好电极焊在罗丝上,再加上罗母。 罗母透上密封绝缘环, 分别固定在铜环和铝环的钻孔上, 再用绝缘胶固定, 以方便调整两电极间距。 在电极上方对应的铁氟龙板上用漆包线绕线圈, 制成上S下N的磁场; 同样,下方的铁氟龙板上也用漆包线绕线圈, 也制成上S下N的磁场; 这样,磁力线就是从上向下了。 在标记为1处(焊接处)也同样绕线圈, 但磁力线就是从下向上的。 以收集电能。 在标记为2处, 安装一个用铁氟龙板制作有反射功能的逆止阀, 反射面(类似天线锅)向着顺时针, 以方便反射冲击波。 在标记为4处, 在铁氟龙板上钻一个孔, 以方便注水。 在孔中倒入100克左右的纳米钛酸钡晶体, 再注入水, 注满水后,摇匀。 用绝缘罗帽上好密封。 电极通以30KV、0.001A、25KHZ的脉冲直流电, 正极接内环上的电极, 负极接外环上的电极。 目的可不是为了电解水制氢气或布朗气, 而只是为了让水分子分裂成氢离子和氢氧离子而已!!! 30KV X 0.001A = 30W。 如果脉冲电的占空比是50%的话, 耗电只有15W!!! 30KV的高压电能使水分子更容易分裂成氢离子和氢氧离子。 25KHZ可以使纳米钛酸钡晶体共振, 更加加速水分子的分裂成氢离子和氢氧离子。 氢离子向外面的负电极移动, 氢氧离子向里面的正电极移动。 靠近外环的是氢离子, 靠近内环的是氢氧离子。 同时也受到磁力线向下的磁场作用, 氢离子和氢氧离子都是顺时针转动的!!! 高压电极通电时会电离水并产生冲击波, 冲击波向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扩散, 逆时针的冲击波遇到有反射功能的逆止阀, 被反射回顺时针, 加强向顺时针转动!!! 逆止阀只允许水或氢离子和氢氧离子 向顺时针转动!!! 氢离子和氢氧离子流经标记为1处, 由于受到从下向上的磁场作用, 氢离子会向内环(铜环)移动, 氢氧离子会向外环(铝环)移动。 用导线分别连接铜环和铝环, 就可以产生直流电了!!! 由于有液电效应, 钛酸钡晶体共振极化产生的压电效应, 冲击波的反射加强作用, 氢离子和氢氧离子在磁场的加速作用, 还有不对称电容的电流放大作用, 在铜环和铝环产生的电能, 比供给电极和线圈的电能还要大得多!!! (哈哈,这只能实验才能证实了!!!) 理论上超一,我是坚信的!!! 真正实验时,应做成电压、电流、频率可调。 还要对设备进行数据采集,温度、压力、流速、气量、离子数等。 以寻求最佳的运行状态。 最好是没有氢气、氧气或布朗气产生, 而只有氢离子和氢氧离子!!! 电路设计可参考特斯拉线圈的制作,在此不作详述。 最好可以用单片机对温度和压力的监控来调节电压和频率。 如温度或压力过高时可调低频率或电压。 此设备投资较少(主要是掺杂玻璃纤维板较大,需要定做。若自制可把成本降到最低。), 结构材料简单,制作方便,几乎免维护,效率高(理论上超一)。只需一次投资,以后就可以不停地运行。值得一试。 1. 为什么把标记为1处(焊接处)作为收集电能的位置? 因为此处离电极最远,免受高电压影响;其次受冲击波影响较少;另外,收集电能需要线圈(磁场),电极处也需要线圈(磁场),外观上比较对称和平衡,磁场相互影响也最低。 2. 为什么把标记为3处安装电极? 原因同1。不多说。 3. 为什么把标记为2处安装有反射功能的逆止阀? 第一,由于冲击波会同时向顺时针和逆时针传播,逆止阀能使磁流体只作顺时针流动,而不会逆向,以免流速降低; 第二,冲击波逆时针传播到有反射功能的逆止阀是四分之一周长,而顺时针是四分之三周长,在此处反射是最佳位置。 4. 为什么把标记为4处钻注水孔? 1、2、3处有东西,此处钻注水孔最合适。 5. 为什么要选用25KHZ频率? 因为纳米钛酸钡晶体极化会产生25KHZ振荡,并产生压电效应。 所以纳米钛酸钡晶体共振频率应为25KHZ,故选用25KHZ频率。 6. 为什么要选用30KV电压? 这只是初定电压,也可选用50KV或选用10KV等。 但电压与电极是有密切关系的,要互相对应。 7. 为什么电极间距为50CM? 原因同6。 8. 为什么要选用0.001A电流? 这只是初定电流,具体以实验为准。 因为超低电流,不会电解水,不会产生高温。 同时也节省电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