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7MaeD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2 发帖数: 730 关注贴吧数: 1
赣州中学新校迎新生 今年报名入学人数超1500名 赣州中学新校迎新生 今年报名入学人数超1500名 中国赣州网     时间:2010年8月30日7:20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新生前往报到。   记者杨小林 摄      市委、市政府重点建设的民生工程,备受全市人民关注和期待的赣州中学,在今年8月27日至29日三天正式开学报到,迎接首届学生入读。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赣州中学历时仅两年半的时间,到今年8月底,学校各项开学工作已经全部就绪。从8月27日开始,学校正式接收首届学生前来入学报到。       据了解,赣州中学今年报名入学人数超过1500名,其中小学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各300名,高中一年级900多名。记者了解到,除了小学六年级是面向赣州中心城区(章贡区和赣州开发区)招生外,初一和高一年级都是面向赣南18个县(市、区)和赣州开发区招生,通过考试录取。其中,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年级学生是通过专门组织考试,分别录取前300名;高一年级学生中考分数必须在600分以上。在高一年级中,还特别设置了“宏志班”和“红色班”两个班级,他们的录取线分别是690分和670分,除了品学兼优外,这些学生的家庭都相对困难。凡录取到赣州中学宏志班、红色班的学生,均可享受政府经费补助,宏志班学生的补助标准为三年在校期间每人2万元,红色班学生的补助标准为三年在校期间每人1万元。(莫军昌、记者杨小林) 图为新生在学生公寓里“安家”。   记者杨小林 摄
上犹营前圩 ——苍然故我的千年古镇(图) 上犹营前圩 ——苍然故我的千年古镇1.营前老圩2.陈屋私塾大门3.文昌阁4.水口桥5.明代文峰塔6.清代建筑百家塘 7.圩尾跃进门8.营前古镇全貌 上犹县的西部,有一个西接潇湘、南枕广粤的小盆地。唐朝末年,诸侯割据,由于这里地理位置特殊和土地肥沃,客家人卢光稠起兵建业时,在此垦田屯兵,兵营前商贾摆摊贸易。日久,摊坊鳞次栉比,成了一个军民共赴的圩场,因为圩场建在兵营前,故名“营前圩”。 沧海桑田,营前圩开基至今有一千余年,历朝历代,兵祸天灾,但这个圩镇的店铺临街为吊脚楼形式的建筑风格始终未变。这是古代中原汉人来到赣南后,吸收岭南建筑特点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在众多的圩镇都大拆大建,疲于奔命地往“现代化”迅跑,从而把自己搞得不伦不类的今天,古镇营前的吊脚楼却岿然未动,她的黛瓦粉墙、木门木窗依然;她的石街石柱,丝毫未损。一条300余米长的老街,商贾酒肆、洋货土产照样熙熙攘攘,如日中天。 老圩如故,老圩四周的老屋也苍然故我,一幢未拆。宋代的文昌阁、明代的文峰塔、万寿宫门前的石狮、明代的“九厅十八井”、清代的方围百家塘、元代的石桥、清代的门榜堂额、红军的标语、跃进门……仍保留完好。 富裕起来的营前人在保存传统的同时,非常明智地另建了一座新镇。老圩与新镇,近在咫尺,就像一位历经风霜的母亲携着她初长的靓女,端庄沉稳,款款地走进新世纪。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相洽,共奔前程。这就是今天古镇营前与新镇营前的独特风景。
【旅游揽胜之四】宁都翠微峰(图) 翠微峰览胜(图) 转自:赣州晚报 1.翠微峰。 彭传生 摄 游览翠微峰,是我梦寐已久的事。早春风和日丽的一天,终于如愿以偿,与朋友数人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这处著名的风景名胜。 赣南名山翠微峰,为金精山区十二峰之一。它坐落在宁都县城西北方向,距县城大约四公里。由于它山崖峻峭矗立,岩石赤褐殷红,故又被当地老表称为“赤面寨”。这里不但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而且峰奇石怪,地势险恶,历来是文人诗家隐居治学的偏僻所在,也是将才兵家争夺抢霸的天险要地。故而至今观者不绝,游人如织。 这天天色极好,当吉普车驶出宁都县城时,抬眼望去,前面高高低低的群峦间,一座雄姿傲岸的山峰豁然脱出,巍峨凌空,雄踞于群峦之上。那刀砍斧削般的摩天绝壁,色泽赤红,异彩夺目;横看,像只浑圆庞大的巨兽,依天而卧,俯瞰着蓝天下的田野、村庄、河流;侧看,又像柄铮然声响的长剑,奋指苍穹,飘逸潇洒,搅拨着九天的白云、彩霞、清风……真是奇丽无比!我知道,这就是翠微峰了。据说,早先来到这里游玩,仅有一条小路通至山脚。下车后,得穿过一段草木相间的曲折小径,接着便要登爬“一线天”。这“一线天”地势险恶,两边岩崖矗立,中间只有一条仅能容身一人的石阶小道。拾级而上,见蓝天被大山挤得只剩下一条细细的缝隙,人也仿佛有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生怕上面跌落下来一块山石,那就连藏身之处也找不着了,于是腿脚酸软,汗流浃背,心里就慌得一阵阵地乱跳……而今好了,为了开辟这片风景游览区,县人民政府专门拨款,修建了一条盘山公路,绕过“一线天”,直达翠微峰的“金精洞”。虽说这样少了游览的情趣,却也消除了人们登爬的恐惧感和疲劳。 我们的吉普车就停在“金精洞”前。这“金精洞”也是个绝妙去处,它掩饰在高崖巨峰底部,清幽静寂,不仅景观迷人,更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据古书《事林广记》介绍,它曾被道家列为天下七十二处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可见它的名声有多显赫! 出得“金精洞”,越过几道曲径,便来到翠微峰的“摩巅登山”处。只见巍巍丹崖,裂有一缝,斜贯全峰,直通峰顶,这便是攀登翠微主峰的惟一通道,仅能容身一人攀越,而且还险恶无比,人若攀登上去,得凭借手指的抓功、脚掌的蹬力。因这裂缝至山腰处,还有个叫“罗汉叠肚”的惊险所在,攀登者得仰面屈膝,悬空倒挂,方能上去,很是骇人。因此,攀登者必须具有无畏的勇气和超人的胆略。故此,不少游览翠微峰的游客,来到这里后往往止步兴叹,为无法领略翠微峰顶的无限风光而深感遗憾。 “上!”同行的朋友们跃跃欲试,一个个表现出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勇气。于是,我们沿着裂缝,手攀悬崖,脚踩形似马蹄的登级,艰难地盘旋而上。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我们大汗淋漓地登上了峰顶…… 翠微峰巅,南高北低,起伏较缓,南北长而东西狭,环周约有一公里。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明末清初年间著名散文家魏禧兄弟及“易堂九子”隐居山顶讲学著文的遗址。值得欣喜的是,魏禧一生论著甚多,流传至今的就有《魏叔子文集》二十二卷、《日录》三卷、《诗》八卷及《左传经世钞》十卷,为我国古文化宝库留下了一笔可贵的财富。 如今,峰顶上庭舍楼阁虽然早已毁坏,但遗址却很醒目。这也难怪呀,数百年来,这里几经战火摧毁,遗址能保留到今天也算是一个奇迹。想当年,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农民军与清军在此进行过激烈的战斗;到了1931年12月14日,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就在这座山下爆发,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全体官兵在这里投奔了革命;1933年1月23日,苏维埃军民在这里摧毁了中央苏区内最后一个反动堡垒,把红旗插上了翠微峰顶;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挺进江南,国民党江西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中将司令兼江西第八行政区专员黄镇中眼看大势所去,纠集了两千余人马,携带号称足够使用三年的粮食、财物,仓皇逃至这里,妄想凭险顽抗,作最后的垂死挣扎。然而,在人民解放军强有力的政治、军事攻势下,被黄镇中称作“天赐天险”的翠微峰终于被攻克下来,并活捉了黄镇中及下属1900余人,使鲜红的红旗重新插上峰顶……正义的战争,赢得了革命的胜利,翠微峰也因此名扬中外。电影《翠岗红旗》、《赣水苍茫》和电视连续剧《宁都兵暴》就是根据这些战斗史实,并以翠微峰作外景地拍摄的,放映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因此,来翠微峰游览的人就更多了,就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来到宁都,也要前来一睹翠微峰的雄姿傲影。 是的,这翠微峰,确实不愧为赣南地区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不愧为赣南老区人民的骄傲,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处风景名胜,同时也是历史授予宁都县的一枚勋章。它的雄姿傲影为大地添艳增辉,它的传奇故事更令后人奋发努力。 这日,我和朋友们在翠微峰的丹崖峭壁上整整穿行了一天,这儿拍张照,那里留个影,直到日落月升,方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县城。这可真的应了魏禧“姗然如醉归来晚,偏望山川月作纹”这句诗了。(郑汉明/文 曾祥裕 廖毅/策划) 2. “金字塔” 3. 飞泉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