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名胜集
玉山名胜集
关注数: 1
粉丝数: 114
发帖数: 13,607
关注贴吧数: 0
新年了 你没新帖子吗
这美女什么来历 Eclair Chen 中国 从事考古及人类学研究 清华大学在读博士 马球狂热玩家
这如何 这场看似轻松的面试背后,其实藏着太多的惊叹号。因为小冯从未在学校里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从小学开始一直到硕士,他都是自学的。 小冯一家都生活在东莞,而小冯爸爸是一个早期教育的研究者,目前还经营着一家早教机构。小冯说,爸爸在他还是幼儿时就开始自编教材教他认字和识数。 从此,冯爸爸就选择了在家自己辅导孩子。开始是由爸爸教,高中以后的课程基本是小冯自己自学。2004年,年仅11岁的小冯完成了别人要读12年的课程。 2007年小冯自考专科毕业后,又于2009年自考完成了本科学历。去年,他获得韩国一所大学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同年11月更是取得了雅思7.5分的优异成绩。 @神州硬青春
原教旨才是共产最大的死敌? 原教旨主义运动不仅反对西方资本主义,更反对共产主义;如果说它与美国「魔鬼」的斗争主要是零星而不关痛痒的个人恐怖(只有深受美式宣传影响的人,才会幻想九一一事件给美国统治阶级造成了多大的损害),它与工人运动的斗争却是实在的。无论伊朗还是阿富汗,车臣还是中亚,原教旨主义运动都把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当成死敌,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以争取政权为目标的革命纲领,没有对自身利益的清醒认识,没有对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的高度警觉,没有自己的独立政治组织,工人阶级从那些半真半假的盟友那里得到的绝不会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而只能引火烧身,让老板们享受又一席美味烧烤大餐。@梅姐夫a62
太平军和清军在本地大战 昆山(一八六三年五月三十日) 谭绍光在昆山北门外扎营二十余座,严阵以待。 戈登找到李鸿章,说:“昆山城坚固,护城河又宽,不好攻打。昆山之西的阳澄湖,北面的巴城湖,南面的青阳江,水面都在大帅控制下,由昆山到苏州的陆路交通线必经正义镇,我们何不攻取正义镇,切断昆山守军退路,这样,长毛的补给线就切断了。” 李鸿章想了想,说:“戈登先生的办法很好。我将派部将程学启与先生的常胜军一起攻下正义镇。” 戈登得意地说:“昆山这一回肯定到我们手里来了。” 昆山城下(一八六三年六月一日) 谭绍光得到部将报告:“正义镇被英国人的常胜军占了,我们已断了归路。” 这时枪炮齐鸣,敌人已从几路杀了过来,谭绍光一面下令迎战,一面说:“做退守苏州的准备。”@沙洲水青
为什么要禁止挖老贴?我巴不得把驿动的心的学术帖子都挖出来 @沙洲水青
骂人可以随便骂可劲骂,挖个老帖就给封了 振兴东北吧就是专门骂大街的地方?@1033737033
还是没人呢 @神州硬青春
曹学佺见过永乐大典? 看他的大名一统名胜志引用过
憋砸看见这个直接炸了 @梅姐夫a6
某人的加纳史读后感 加纳很多需要反省的地方 独立初期 1957年 和韩国的国民经济基本上是持平的 甚至超过韩国 但到2004年(成书时间)韩国人均收入是加纳的8倍有余 而通货膨胀是很大问题 从原来的1塞地兑1美元变成7000塞地兑1美元 而最有远见的政治家恩克鲁玛 虽然统治时期独裁 但愿景是泛非大一统团结起来去殖民地化 1966年政变被迫到几内亚流放 生活非常朴素没有什么资产 但死后得到全国人民的同情 甚至敌对派都提议让他遗体回国国葬 可见心心念念确实是人民和祖国和整个非洲 而非自己利益 加纳酋长的影响力非常深远 从古至今 把控政府高位 腐败哪里都有 国有资产都是被权贵蚕食鲸吞 比如首都只有6成供水是水管 其他都是10倍高价水 黄金和可可是加纳最大出口
金特:语言的安慰——评赵松《抚顺故事集》 几年前,听说赵松在写一本短篇集,叫《抚顺故事集》。“抚顺”这两个字,我对朋友说,很绝。如果换成《葫芦岛故事集》、《铁岭故事集》或者《四平故事集》,那就是东北地方故事汇了,不是那个味道。我细读了两遍《抚顺故事集》,其实都带着明显的带入感——赵松是东北人,我也是,但这块大地,此时此刻却不在我的脚下,我就觉得有些难过,但不关乡愁。 《抚顺故事集》不好归类。因为在我看来里面承载了多种文本,我归纳为地理志、人物志和心灵志。赵松胜在著“书”,因此这个集,是个完整的作品,而不是作品的合集。比如说《浑河》、《北山》、《耐火厂》、《姚台子》、《矸子山》、《社宅》、《八大烟囱》、《水塔》、《北树林》、《罗台》这些短章,把抚顺这个老工业城市里的那些非常私人化的地理坐标,安置于那些人物志篇章之间,就很有意思。它们冷静而坚硬,既是现实存在,又是私人定义过的点,它们被时间腐蚀,停驻于公共意识的边缘,却又别有意味。在很大程度上,赵松为它们所塑造的是与他者无关的形象,是只属于他自己的地点形象,他为它们静静地蒙上一层记忆与想象的光纱,再徐徐掀起。 然而《矸子山》骤然惊蛰,它“是露天矿井开采过程中挖出的油页岩堆积而成的”,好像一块伤口,露出油页岩层肌体,这片土地的性质似乎也随即被曝了光:它注定被掠夺。伤口也好,掠夺也罢,都是由人造成的。随后的《社宅》以奶奶回归记忆书写,老太太那一句“我下去了”,如同亚伯拉罕回答以撒“儿,我在这里”一样,因为那种朴素的执著,所以动人。作为这些短章的尾篇,《罗台》写的是在一片密林之中窥视那个大伙房水库的视点,汉、高句丽、朝鲜、满等民族曾在此交汇冲突,这里还蓄积着能摧毁沈阳和抚顺的力量,而这里的水却是甜的。当情感、记忆、历史、自然,以及隐匿的气息,在日常化语言里平稳叙开,十处个人地标上仿佛缓慢升起一片异色的苍穹,在意识之外颤动,这是语言的特权。 人物志有十四篇,读完之后,让人心里发堵,因为人生无非生死场。我们来看《诗人》的开篇,“有时候,某些理想,对于某些人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结果。原因往往不是别的什么,只不过是天真。”宏大的定性,让人本能地想躲避。因为每个人都能对号入座。赵松对人的命运有刀子般的认知,砍你的时候,还很儒雅呢。但对我而言,《诗人》代入感不强,因为浓重的公务员文人气息抹杀了东北人的味道,直到看见“脑出血”,这个词太东北了。一个虚荣心得不到满足的东北公务员式文人,在成名的渴望中走过了平庸的一生,最后死于脑溢血……我感觉这个人物从始至终都被赵松压抑在叙述里,同时主人公也把自己压抑在内心不公开的叙述中,隔着双重叙述,诗人内在的暴力被历史活埋。 但《师傅》破冰了。“她说他指着自己的脸告诉她,如果没有这张破脸,他是不会跟她在一起的。”师傅的呐喊被师母阻挡,被叙述阻挡,依然震慑人心。“她很爱他”,他的一生被工厂套牢,身心落寞,这爱又有什么用呢?赵松在最后让师傅亲自说了三句话,叙述的帷帐破了,师傅从心底透上气,“其实人活着很不容易的,你知道么?”僵硬的身体的最后抽搐,也是人生的谢幕辞。《路超》在朦胧暗光中透露出一个脆弱少年淤积的生命状态,始终走不出目及所视的‘我’,却被一盏明灯突兀地照射,它就是路超。路超是厂长的儿子,对“我”关爱有加,但这充满怜悯的光芒却始终没能拯救“我”,因为这光更像物质,没有语言的余地,反而让“我”陷入困境。在对困境的叙说中,仿佛“我”和赵松忽然重合了,几十年过去,生命又在原点交汇。 《老赵》写出了父辈的失落,这代人被社会身份禁锢,在生活细节中小心翼翼地卑微。尽管时代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企业的关系,也改变了利益分配的方式,但像老赵这样的父辈们其实并不希望退出舞台。虽然拿着退休金再到外面当个技术顾问轻松拿钱,在外人看来绝对是好事,但对于老赵来说似乎并不甘心。“不过他说这样已经很满意了,是他一直想要的生活”,这只是应景的说辞而已。对于生命,他有自知之明,但对于自己栖身几十年的企业,他其实是宿愿难偿的感觉。轻松,从来都不是他的目的。《金姐》由一台打字机开始,金姐和“我”因此相识。“回忆或者虚构,难度是一样的”,一剂停顿之后,语言缓缓涌起,欲望开始制造错觉:“我”和没有面目的金姐,轻轻地呼吸。姐弟之情,在东北确实如呼吸般自然,这片阳性的土地生育疯狂,也培植静默。金姐就是静默的省略号,用一生谱写。“我”走了,她依然停在那,“我”对她的书写令她陌生,其实“我”就是她漫长省略号人生的一道刻痕。 《爷爷》、《祖母》、《佬爷》,写的是逝去的祖辈,他们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河北人,作为孙辈,赵松用他们的经历勾勒了家族史。但这还不够,在他的笔下,几位老人和父母产生的人世纠葛,即暴露出他们相对暗淡的一面,也映射出作者在内心深处对他们的凝视,偶尔也有些厌倦。这个不完整的家族故事,其实每个成员都是主人公,甚至包括那些未曾出场的。因为血缘而组成的共同体千疮百孔,这是生活,但作者触动了人性的基点,敏感的人在地上群体不安。似乎只有老姥爷在琢磨着什么,以另外的角度……他钻入矿井,走进大地深处,用一生的经历告诉外孙:“这人哩,跟煤是差不多的,可能还不如煤呢…….”我认为《姥爷》是全书的书胆。“在这个被挖得千疮百孔的城市里摇晃着前行”、“那座露天煤矿方圆十几公里的巨大深坑”,这就是抚顺,露出内在朽败沧桑感的抚顺,其实它比姥爷更真实。 我觉得《萧叔》和《高昆》可以放在一起作对比。两个人物一阳一阴。萧叔是母亲最聪明的学生,但没用在正地方,是那种小钱不挣大钱挣不着,成天不着调的人。他的人生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折腾,但性情决定了他的人生就像青春,逝去了,就是一辈子。而高昆是另一面,他静止而阴郁,像那根僵硬的小拇指不声不响,永远指向一处。他骨子里有一份坚定,却迷茫无所指,只能以阴狠表现出来,在某个瞬间突然爆发出震慑力。萧叔和高昆,代表着东北男性的两种血气类型,但又总会归于孤独无望的结局。《书记》则是刻画了一个国企小吏的“智慧”,前半生,他精准无误地自我重复,把服侍领导的技能归于为人之道,并试图传授给“我”。后来单位解体时,书记的“智慧”让他轻松找到了新的领导位置。那“我”是怎么看书记的呢?似乎在“我”看来,书记是那些头脑僵化而又乏味的官僚里的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外。 纵观十四篇人物志,我读出了人生的无奈,隔着记忆和语言的雾气,在某个时刻他们甚至让我失去了平静。真实的力量,不必回归核心现场,这是赵松的世界观,也是对语言的自信。这种自信,在《廖素》《若对》《马丁之痛》三篇中化为另外一种激流。时间仿佛停滞,而无边无沿的细节被放大,光彩但不刺目,流沙一般融会贯通。柏格森说:“时间是阻止整体在一瞬间被给予之物。”时间的本质是流变。在记忆的纷乱洪流里,有些人、场景、器物,会闪电般出现,缠绕着你无法解脱。但赵松放下了这个奇点,他相信语言的本质不是追寻,世界无言,或许他只想在生与逝之间,用语言繁殖一道时隐时现的桥梁,去弥补虚无。那么,连时间也要停摆了,虚无会变成最真实的主题么?但我在《抚顺故事集》中却又感受到了实在的安慰,语言的安慰。赵松时刻提醒着我不要深陷其中,不必伤筋动骨,静静地读完就好。就如同“抚顺”二字,双唇不用碰触,没有暴力,有的只是气舒丹田,不用思索,即可发声——因为那和人生又没有关系。
狗鳖出一本民国的随笔还要动手术 《草堂之灵》乃杨氏于读书翰墨之余所作笔记,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诡谲恢奇,又不可一世。故谓之为人不可也,谓之为神不可也,谓之为鬼不可也。无以名之,名之曰草堂之灵’。书中所涉颇为广泛,掌故、书画、金石、诗文乃至风俗等皆有收録。如曾国藩、王闿运、叶德辉等秘闻有之,何绍基、李瑞清、齐白石之艺事亦有之,论诗文、辨笔墨、记碑帖更是俯拾皆是。且杨氏文锋犀利,风格明快,时时令人莞尔。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文字方面来看,此书皆极具可读性。此次出版,以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成化书局铅印本为底本,予以标点整理。需要说明的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社会环境,杨氏某些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因此在出版过程中,我们对部分文字进行了处理,望读者明察之。
帅哥杜海如
马术少年?
转载 《鲁迅批判》(李长之先生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初版初印。) 蒙师先文德公被于丁酉丙午之厄,频遭“批判”,余少不更事时即知其严重,故初见此书书名颇觉诧异。读之,知为批评、评论之义,时余已随先文德公阅读《呐喊》《彷徨》,读此书如遇识途老马,竟不能释手。先生以为迅翁在思想上为一“战士”,在文艺上为一“诗人”。其为“战士”,故不惮于对旧社会、旧制度、旧礼教、旧文明尖锐批评,而“鲁迅总是反抗的,所以可敬”!“别人尽管以为他的东西泼辣,刻毒,但我以为这正是浓重的人道主义的别一面目,和热泪的一涌而出,只不过隔一层纸”。时人每以迅翁不能容物,何其肤浅。“诗人是情绪的,而鲁迅是的;诗人是被动的,在不知不觉中,反映了时代的呼声的,而鲁迅是的;诗人是感官的,把握具体事物的,而鲁迅更是的”!先生以“真”而“不苟”,而又“绰有余裕”,“以从容胜”,概括迅翁艺术笔力,可谓深中肯綮;至于作品分析,《呐喊》《彷徨》而外,目《野草》为“斗争礼赞”,爱《朝花夕拾》为“美妙回忆”等等,每每一言中的。亦率真罗列、分析迅翁“失败之作”,以为农民乃迅翁特别了解深刻之所在,而其性格之“坚韧,固执,多疑”,文笔之“凝炼,老辣,简峭都似乎不宜于写都市”,自是一家之言。今日卧读,重温此书,真觉如探求灼见真知,必欲读些旧著;如了解老生常谈,所谓新书毎每皆是也。 诗曰:书名初见实堪惊,开卷即知思纵横。卧读不能浮大白,几时烹酒到咸亨?
这是谁的吧
学者金纲博文支持摆摊 地摊买卖,乃是自远古形成的集市交易活动。 《易》有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里说的就是地摊买卖。 中古以来,城市内的地摊转为有序经营的市肆,有司开始收取管理费用,并同时提供价格参考和治安保护。但城市街头巷尾,及城外、乡下,各种地摊买卖仍未消失,这是因为“货殖”本身就是一场自发秩序下的海量流通活动,而地摊买卖就是这场延绵万年活动中的底层行为,实为士庶黎民生活之必须。无论建设多少集市、超市,也无法替代地摊买卖给生活提供的方便。故万年来,鲜有“取缔”地摊买卖的恶政。 当代城市,对地摊买卖,有司只应将精力投入卫生检疫、假货查禁、违禁罚没、安全巡逻以及收取有限“地摊管理费”等方向,不应为了什么“市容市貌”而狞厉地随意取缔地摊买卖 有地摊买卖(包括沿街叫卖)存在的城市,从街巷中传出的“市声”,带着最接地气的、远古以来的生活气息,那一筐筐晨摘的青菜、带着泥土的山笋,一篮篮从自家院子里采下的樱桃、枇杷、杨梅,一桶捅青鱼、青虾、青蟹,一只只大肥鹅、老母鸡,一件件白衬衫、花裙子,一个个木盆、一个个竹篓……这些,构成了城市原住民的生活形态,比那种整齐划一、见棱见角的“市容市貌”,美多了! 文明,只要是文明,必容得下地摊买卖! 地摊买卖,万古不易! 毁地摊即毁民生,必毁民心! 这里的问题就是:啥样的“市容市貌”,由谁决定?“我”乐见“我家”楼下有菜市场,和“我”不乐见我家楼下有烧烤摊。政府或法院要管的是后者! 政府公权力少管闲事! 千篇一律,一个个不接地气,没有生机的城市,古玩城,美食街,购物街,新建的仿古建筑,全国一个样,总理的话,耳旁风。
你在我心目里就是神啊
湖南台被这男的骗的团团转
作者:沈开弟 赵羚妤 摘要:巴城正仪老街,是最靠近昆山市区的仅存的原生态的老街,也是昆山历史遗存最多和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地区。近年来,由于行政区域的变迁以及缺乏有效的保护定位与开发利用,巴城正仪老街原有的传统风貌和文化特质正面临着消亡。在新常态下做好老街传统风貌保护与专属文化的传承、发展,对老街居民生活环境改善、传统水乡风貌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弘扬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概况 巴城正仪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郊,阳澄湖东南岸。阳澄湖水流经正仪,连接娄江入海,水道通达。域内312国道、沪宁高速、沪宁城际、京沪高铁相继建成,交通便利,正仪自古就是历史古镇、名镇、重镇。正仪古称鹿埜(野)、星溪、信义、真义、航头等。据考古证实,正仪6000多年前就已有先人居住。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寿梦好猎,在娄地(今玉山镇)筑有城邑,豢鹿狩猎,后称“鹿城”。正仪位于城西,雅称“鹿埜”(野)。东晋年间,有星陨于今镇区宅西汤家桥北,“旋化为石,水涸露石,石色白而微青”,因有“星溪”、“星湄”之称。至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这里就已经设郡置县,始称信义,之后历代正仪都有一定的规模。至元代“玉山雅集”主人顾阿瑛“筑玉山草堂于界溪之上”(今正仪师姑泾)。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重建盛安桥故名真义桥,因有真义之称。清乾隆、嘉靖年间,信义集市从娄江南岸贞里(今玉山燕桥浜村),移至北岸航头(今正仪老街),故信义亦名航头。 二、正仪老街的特色与价值 今天,被杨明义称为“漏网之鱼”的正仪老街,坐落于巴城镇正仪街道中心区域。一条渭塘河由北向南蜿蜒穿过小镇正仪,小河一头连着美丽的阳澄湖,一头汇入了娄江,四季流水潺潺,奔流不息,渭河两岸,千百年来养育着两岸枕河而居的百姓,世代过着悠闲恬静的生活。静静的老街,默默地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和变化。 (一)水系保存完好。正仪老街沿着渭塘河的两岸展开,河东为上塘街,河西为下塘街,长约各1.3公里。渭塘河的形态十分奇特,就像一条腾飞的龙,“龙头”就是娄江河畔的关帝阁庙,是阳澄湖水东流的出水口,而蜿蜒的河道就是“龙身”,向北绵延绵延二三里;另外,渭塘河有4条支流,正好像“龙”的爪子;而龙尾则是北面的阳澄湖。所以正仪有了“龙镇”的别号。江南有很多水乡古镇,名字虽不同,但风物特色基本都是一致的。正仪老街具备了水乡古镇天生丽质的特点,尤其是保存完整的水系与石岸,只是没有好好洗把脸,差了小小的梳妆,但正仪老街散发出来的那份质朴、那份文气、那份祥和,是其他已经被商业开发的古镇所不具备的。 (二)明清建筑尚存。据正仪镇志记载,解放前夕正仪老街有店铺商户204家,民国初期镇区南段有张正源、陈鼎盛、高曾记,北段有赵万顺、顾大顺、周长顺等近十家米行,20年代初还有规模较大的马泳茂、糟坊所酿造的“三月黄”陈酒,畅销苏沪昆。老街上还有稻香春、文魁斋、养寿堂、方祥兴、聚源等一批店铺,每天四乡八邻都会到镇上赶集,老街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镇上还有魏宅、赵宅等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堪比周庄沈厅与张厅,但到文革时期大部分被拆毁。今天的老街尚存上塘街街区1000多米,有明清建筑1800平方米,民国建筑3650平米,文革以前建筑15000平米,这些是目前见证正仪老街变迁的历史仅存,但也面临着拆迁、倒塌消亡的命运。 (三)生活气息浓郁。今天的正仪老街,房子依旧够老、够破旧,河上的石桥,够古、够年头。没有任何粉饰和过多的人为开发,窄窄的老街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朴的祥和与生活的恬静,只是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老街开始不堪重负。据统计正仪在籍居民1350户,3200人,近年来新增常驻家庭3250户,总人口增至13500人。上塘街现今仍有140多家店铺开张营业,依稀可见昔日繁华。老街最有名的是文魁斋青团子,最多的是泡泡馄饨店和理发店,最古老的是“养寿堂”中药铺。2011年夏天,著名画家杨明义因迷路至正仪老街,被老街的美景深深吸引,用了两整天时间,冒烈日高温酷热,用长卷形式真实地将老街写生了下来,作品长达13.5米,后来命名为《舍南舍北皆春水》。他说“这应是眼前水乡胜地中的漏网之鱼,作为有责任心的画家,应把它宣传出去。”正仪老街呈现出的浓郁生活气息、原生态美,是其它过度开发的商业老街所无法比拟的。 (四)文化内涵丰富。在正仪历史上,唐代名伶黄幡绰、元代雅士顾阿瑛、明理学家魏校、清代藏书家赵元益、赵诒琛父子、书法家徐昂发、民国书法家李肖白等一批文人雅士、儒学才子、时俊贤达均从正仪走出,开始了他们建功立业的传奇人生。据不完全统计,正仪仅明清两代,就出过举人40多名。玉山草堂、崇文书院、赵氏义庄、帩帆等名留青史,可谓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现今完好保存的的还有寄云楼、正仪火车站旧址、景福桥等市文物保护单位3处,陆宅、文魁斋、寿安桥、中共昆山第一支部等市文物点7处,明清古桥6座。正仪在戏曲、书法、诗词、园林、教育、藏书等诸多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影响全国。域内大闸蟹、并蒂莲、青团子等物产丰富,闻名海内。巴城正仪是昆山“三宝”之一并蒂莲的故乡、昆曲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民间特色文化艺术(书法)之乡和大闸蟹之乡。 三、正仪老街现存主要问题 (一)年久失修,破损严重。老街明清及解放前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由于年久失修,其结构和设施存不同程度的破损、腐朽,有的已经成为危房,加之电路老化、下水管网、卫生设施等配套不够,有的已不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求,适宜人员居住。 (二)违章缺控,交通不畅。老街南北有街,东西有弄。自南向北有一百七十多个号弄,随着外来租住人员增多,一些户主私搭乱建严重,致使原本窄小的弄堂凌乱不堪,面目全非,出入不变,通风、采光条件下降,如遇火灾,不易施救。 (三)人员复杂,管理缺失。老街住户中年轻人外迁严重,造成了老街居民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加速了老街活力的丧失。一部分房屋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各类人群生活品味、文明礼仪习惯差异大,有些卫生差,进一步加速了老街物态的老化。还有一部分已动迁房屋被就地拆除,又不及时清理,未能有效管理利用,致使环境变差。 (四)水网不疏,河道变质。水是老街经脉,通则不腐。然而,老街水系除主要河道外,一些支流被截断、堵塞,加之环保宣传意识不深入人心,垃圾倾倒、污水直排,电鱼等破坏河道生态,致使河水发臭、变质。 (五)维修不当,特色消退。由于保护观念的欠缺以及维修资金不足,一些居民自发维修及翻建,导致与历史风貌不协调,有的拆真建伪,对老街仅存的古建筑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老街变成新街,原有古街风貌被破坏。 四、老街建设与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原则 巴城正仪老街建设错过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古镇大建设发展时期,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建设老街还是面临着资金、转型、动迁难等诸多的困难,我们期望从新的历史常态中来探寻出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出路。综合多方面收集的资料与调研考察的成果,我们认为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与建设,应遵循“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现代设施,悄然步入;生活传统,保持不变;项目植入,文化兴镇”的原则 。 (一)修旧如旧、以存其真。老街建设与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强调尽可能多地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即使是对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的维护修缮,也做到“以旧修旧、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可能地维护好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延续古建筑的生命力。同时在修缮改造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整体协调的风貌展现老街某个历史时期的特色,反映老街的历史脉络。注重传承与保护历史文化特色和古建筑风格;要突出“文”字,展示历史、建筑、民俗文化内涵;要注重“商”字,坚持保护、改造、修缮与旅游、商贸相结合,推动文化繁荣、产业发展。 (二)现代设施,悄然步入。在正仪老街街区内,以崇文书院、养寿堂、依绿楼、正仪粮库为制高点,根据不同地段的环境状况,分别严格控制新的建筑物高度,逐步恢复“黑、灰、白”的建筑色彩基调,推动历史风格的回归;统一规划,将架空电缆和电讯线埋入地下,铺设砖墁路或石板路。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禁止修建形式、高度、体积、色彩与文保单位不协调的建筑物,使整个街区的环境风貌和谐、整齐、美观。从而把传统历史街巷和有价值的古建筑保留下来,把没有价值的建筑拆除,再补进具有传统元素的新建筑,使之成为和谐整体。 (三)生活传统,保持不变。正仪老街改造目标有很多,比如提升老街整体形象,保护老街历史风貌,发挥老街功能作用等。不管基于哪种目标,始终应将切实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放在第一位。在老街保护中,除了因人口密度过高而对居民外迁、疏散外,其余居民也都可以生活在老街区,同时利用腾出的空间,梳理交通,绿化环境,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保护好街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延续人文气息。现有街区生活形态丰富,街区内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还在延续,传统的民间技艺、小吃、土特产等增加了历史街区无穷的人文魅力。这种居民传统活动的延续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城镇历史的延续。 (四)项目植入,文化兴镇。正仪老街在历史上依水而兴,因此,在历史文化老街的建设中,应结合水乡古镇这一特、色,利用沿河景观带建设,使正仪老街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生态相结合,构筑一条亲水景观带和生态文化走廊,突出“人文、生态、宜居”的特色,结合老街文物古迹和旅游线路,不断植入一些文化景点、文化项目,文化功能,逐渐打造以书画、中药、小吃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老街,构筑“天人合一、水街相依”,集旅游观光、文化休闲、商业贸易于一体的优美的滨水老街景观。 五、老街建设与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 (一)社会参与机制。创新机制,制订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政策,要在运作机制上求突破,强化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政府成立投融资建设平台,保障重点保护项目的资金筹措和项目实施,特别是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好市场主体作用,制订激励政策和实施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参与古镇老街的保护利用。建立投资主体明晰、责权利对等的公司运作机制,可以由政府、企业、集体、村民合伙的股份公司进行经营运作,也可以与国内知名旅游开发企业合作,以股份经营或者开发权、经营权转让等方法,使保护开发获得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支撑。 (二)政策激励机制。多元筹措,加大投入,制订“财政激励”的政策。古镇老街保护利用,并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投入和收益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平衡,必须在拓展资金投入渠道上求得突破,加大市镇两级政府财政投入。一是建立政府专项投入机制,每年在相关市镇两级财政预算中明确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历史文化保护重点项目的实施,并根据经济增长情况,逐年加大保护和维修资金的投入。二是在安排文物保护、旅游开发、水环境整治、道路交通建设等专项资金中,更多地向古镇保护利用项目倾斜。三是利用好财政激励政策的杠杆作用,争取市镇两级政府打造历史文化名镇(或街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市文物修缮管理办法,根据项目实施和年度考核情况,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 (三)项目评定机制。为避免文化老街在保护和开发中出现盲目求快、特色不张、功能重复等问题,有必要在建设过程中引入文化项目评定机制,更好地提升老街保护和开发的成功率和有效率。一是成立评审小组,联合建设、文化、旅游、环保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对项目在产业政策、项目带动、环境影响、用地用水、市场可行性、综合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引导和控制业态规模,让文化项目既保留原有的历史风韵,又展现全新的文化价值。二是监督项目实施。在项目签约后,实施跟踪检查,确保资金到位,按合同要求开工建设;监督是否擅自改变规划、项目功能和用地性质,是否有违章建设行为,保证尽早发挥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对文化项目后评估,组织文化项目进行运营、服务质量评估,经考核发放星级标志,促进行业自我监督管理,不断提升老街文化项目质量与内涵。 (四)人才引入机制。老街建设是形,文化历史是根,文艺人才是魂。文化老街保护和发展成败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文艺人才支撑。只有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门类多样、结构合理的文艺人才队伍,才能实现文化老街的科学发展。一是制定好人才引进规划,针对老街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需要,引进项目业态需要的文艺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建设人才,建立信息库。二是做好重点人才引进,紧紧围绕特色文化老街的建设目标,引进一批老街专属地域文化人才,把书法人才引进与书法老街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引才机制。构建突出人才奖励机制与文化传承人奖励机制。三是搭建人才创业平台。对带有技术、项目、资金、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实行专项对接服务机制,促进文化项目落地、发展。 五、正仪老街保护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本土文化的经营业态。对现有老街各个时期建筑都要进行保护,对已复建、拆迁的可利用的房屋,植入文化载体项目,项目以书法等特色文化,小吃等美食文化,中式服装定制等民俗文化,中医理疗、茶饮健身、咖啡、传统理发等大众休闲文化为主,经若干年文化项目的播种,植入式发展,相信一定会成为昆山西部的一片“文化森林”。 (二)便捷的基础设施保障。加大老街电力、通信、排水、污水、交通、照明、绿化、周边停车场等设施改造,让老街居民更加宜居。在老街周边选址建大型停车休闲广场,将进入老街车辆停放到外围空间。加大老街街区、弄堂交通梳理,安装旅游导识标志,让游客能走进去。 (三)保护传承古建文化。对已拆迁建筑,建筑完好的民居,且不阻碍弄堂交通的原则上不要拆除了事,要进行保护,要并建立巡查管理队伍进行集中管理,做到管理到位,防止占用。对古建筑要一律保存,若确实需要拆除,需要经文化、古建、旅游等相关部门会办同意。财政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正仪老街古建筑的维护与修缮。 (四)亟待改善的经营环境。大力发展老街民宿。鼓励自有房民宿改建(只限内部改建),拆迁民房用作公司化改建经营,出台相应民宿改建补助政策,管理政策。逐步减少群租等现象。出台街区经营项目引导政策,逐步改变占道、杂乱经营的乱象。对老街交通进行梳理,限制过境车辆、工程车辆出入,对商业街等相关路段进行限高,将南桥放低,提升商业街区整体景观与交通秩序。 (五)再现星溪十景之一“双亭柳浪”。在林场河(东亭东侧)两岸建议种植垂柳,梳理水系,以再现“双亭柳浪”(萧寂双亭古,垂杨往日情,受风常滚滚,还好听流莺)的景观,待沿河企业迁出后,植入文化休闲项目,其路径接通高铁休闲步道,成为居民夜晚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