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天之彼方
_天之彼方
关注数: 57
粉丝数: 74
发帖数: 3,510
关注贴吧数: 33
7月天象预报
6月天象预报
5月天象预报
2017年3月天象
2017年2月天象
小满的满到底是不是说谷物灌浆,颗粒小满?2016-05-20 梦长君 今天我收到了一条订阅号的推送: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5月20-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时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这时中国北方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早稻开始结穗,在禾稻上始见小粒的谷实、满满的,南方进入夏收夏种季节。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小满的满到底是不是说谷物灌浆,颗粒小满?当然不是。 又有人说,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没有大满,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理念。 这样说合理么?为什么只有小满却没有大满? 小满说的就是阴阳二气中的阳气小满。而大满,就是阳气到极致,阳气到极致就是夏至。二分二至的节气名字成组成对,所以夏至形式上和冬至相似就非常中药,而阳气到极致这种节气,就有双重身份:夏至或者大满。没办法只能选一个了。恰好被选上的是夏至而不是大满。 二十四节气什么时候形成的?不知道。《吕氏春秋》有十二月纪,二分二至和四立都是有的。稍后的《淮南子》则突然就成了24节气。 《汉书·律历志》以后,二十四节气名字分毫未改。(《淮南子》中的节气和后世区别体现为,“惊 蛰”作“雷惊蛰”,“清明”作“清明风至”,“白露”作“白露降”) 中间哪里去了? 说道这个,就要说节气到底是哪里来的。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这是《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内容,二分二至可能发端上古,但是完善为二十四节气的话,战国时候的阴阳家做了这个事情。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叫做邹衍。 朱伯崑先生说 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者邹衍,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属于邹衍一派的著作,被保存在《管子》中。《四时》说:"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五行》说:"故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经纬日月,用之于民。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经纬星历,以视其离。"这两篇,都以阴阳二气的盛衰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又《管子·幼官》也属于这一类著作,以阴阳五行为间架,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人们应该做的事情。《幼官》同《月令》为一类的历书,都属于阴阳家的著述。 更有人认为,《管子》中《五行》、《四时》、《幼官》等几篇内容就是邹衍本人所作。 《管子》是怎么样子一个地位呢? 白奚先生说, 中国古代文化是以阴阳五行说为框架的。在《管子》之前,阴阳和五行好比一堆零散的部件,《管子》实现了阴阳五行的合流,始将这些部件装配成整体……之后的邹衍、《吕氏春秋》、《淮南子》、董仲舒等,都只不过是循着《管子》开创的道路,对之不断修补、充实和完善而已。 阴阳家整合了完整的24节气,《吕氏春秋》、《淮南子》不过是记载重述。而阴阳家自有齐国稷下学宫的源头,内容记录于《管子》,脉络就是这样。 ======================================== 我们在《管子·幼官》中,恰好能够看到一套以12天为间隔的30节气系统。这套系统,每个节气和每月的分布还不均衡,实际上是纯粹数日数,而且没有记载物候。 如下:《中国方术续考》李零,附录。 我们可以看到,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四个部分,对应幼官中的节气是,小郢,绝气下,中郢,中绝,大暑至。《管子三十时节与二十四节气——再谈玄宫和玄宫图》,李零 这四个节气,就是描述阳进阴退的过程的。 小郢为阳气小满盈,然后阴气断绝。然后阳气中满盈,阴气进一步断绝。大暑至,阳气大满了,就是夏至,阴气全无,然后夏至一阴生。 之后的银雀山汉简里面也有30节气的记载。已经改变了一部分内容,比如,节气描述中有一部分和《吕氏春秋》差不多了。二分二至和四立节气名字都改过来了。这版《三十时》是介于《幼官》30节气和成型的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内容出处见图。 可是恰好损坏了几枚简…… 不过可以明确,节气的一脉相承,一贯是描述阴阳二气的变化了。谷雨芒种之类带有明显农业色彩的节气加入最晚。而小满恰恰可以找到比较早的类似的名字——如果没得对照,生说小满是谷物灌浆当然可以,问题就是,我们已经有的参考了。 祝好。
上传两份我自己扫描的星图 因为是影印书的扫描版,质量不好,勉强看吧。 新仪象法要星图 苏颂的书,这本书买来也不错的,而且真心不贵。不过如果不买,我这扫描了一版,凑合看 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skmKte1&urlrefer=7ab88124878e22027ef5d24298ae99b4 密码:u948 崇祯历书星图 你要买《崇祯历书》就不值了不是,那书好贵呢。页数也最多。 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i3RvYfj&urlrefer=8c65a78e26e895ca953ac7ce25f0cde4 密码:xgq5
簸摇桑榆尽西靡 影落苏子砚与屏——天文爱好者苏轼 贴吧又有一个帖子说西北望射天狼的问题,我就顺便贴过来一篇写苏轼的文吧。 一楼喂度娘。
元代的推算冬至技术 但是数学水平发展上去就可以做手动计算。天文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这数学基础困难。推至元十四年丁丑岁冬至(选自《元史·历书·授时历议》) 其年十一月十四日己亥,景长七丈九尺四寸八分五厘五毫;至二十一日丙午,景长七丈九尺五寸四分一厘;二十二日丁未,景长七丈九尺四寸五分五厘。以己亥、丁未二日之景相校,余三分五毫为晷差,进二位;以丙午、丁未二日之景相校,余八分六厘为法;除之,得三十五刻;用减相距日八百刻,余七百六十五刻;折取其中,加半日刻,共为四百三十二刻半;百约为日,得四日;余以十二乘之,百约为时,得三时,满五十又作一时,共得四时;余以十二收之,得三刻;命初起距日己亥算外,得癸卯日辰初三刻为丁丑岁冬至。此取至前后四日景。 就是用14日,21日和22日三天的影长数据。依次记为ABC三点具体来说是这样的:以影长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单位为刻(一天等于100刻)。 关于这个进率参看: 姑且记时辰为H,小时为h,刻为T,日为D 1D=12H=24h=100T A点为14日正午,横坐标为50. B点为21日正午,横坐标为750. C点为22日正午,横坐标为850. AC两点纵坐标Δy1=3.05分,BC两点纵坐标Δy2=8.6分。 因为AC都是距离冬至日四天。所以粗略的把太阳这两天的运行速度看作均匀的。这是错误的! 所以A的对称点A0和C点纵坐标差也是Δy1=3.05分。然后,高能: 用Δy1/Δy2=0.35 ,所以A0和C的横坐标差是35刻。这完全是把这段当作匀速计算的!!!!!!!坑爹呢所以A和A0的横坐标差是765T。所以H的横坐标是432.5T。H是A和A0的中点,被认为是太阳影长最长点——这也是错误的。 换算单位:所以这一年的冬至是在21日之后4D7h3T。 亦即癸卯日辰初三刻为丁丑岁冬至。 此处推荐@李潇的答案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zhihu.com%2Fquestion%2F21899229&urlrefer=8eb9ed097b73d4595072c72fcde545ea
平气法和定气法定节气 定气法是现在常用的方法。正式使用是明末的崇祯历书中。 所谓定气法,就是把太阳黄经度数360度平均分为24分,15度为一节气。 众所周知,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太阳运行速度在近日点最快,在远日点最慢,所以同样的15度,中间间隔天数是不一样的。 冬季节气通常相差14天多一点,夏季则要长一些。 (崇祯历书,包括整个清代,我国完全采用西方天文学内容进行历书计算,但是仍然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是第谷的宇宙模型。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带着行星们,围绕地球转。) 再往前就是平气法。所谓平气法,是把一年的时间等分。每个节气相隔的时间是固定的。 中国传统历法,计算阶段的【本质就是几个人跑圈,不同的速度相互追赶的问题】。 正好用宋代《纪元历》推1116年清明为例: 书上说需要的参数有 这些: 上元积年,岁实,日法 上元积年就是离冬至恰好在0:00的那年的年数差。 岁实就是一太阳年。日法就是一太阳日。 当时的数据是,一天有7290分,一年有365又1776分(分只是过去的一个单位) 所以一年有2662626分这个数除以24,得出的结果叫做【气策】。【气策】就是节气之间的间隔。 推算出来的,冬至在0:00的年份距离1115年共计28613475年。 于是这些年中一共过了28613475*2662626分; 28613475*2662626/7290天=xxxx天又5940分。 所以这一年冬至点在0:00过后5940/7290 天 时候。 清明是冬至后的第七个节气,所以清明节就是冬至时间加上【气策】乘以7。冬至和清明差天数的求法为: (2662626/24*7+5940)/7290=107.3443天。 平气法,指的就是以总数除以24的方法求【气策】的方法。
来自纪录片截图
彼方路边活动终于想起来拍照了。。。
y400回家忘记带电源线了。。。家里的y450电源线能用么? rt 美版y400.没注意过y450的电源线啥样。。。
中国星官造像出了诶!!!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eibo.com%2F2012581457%2FBCB3it1cv%3Ftype%3Dcomment&urlrefer=b9af62c22fa55df9c1f3a07a31dd7e22
有没有十九年不是七闰的反例可以举? 取消闰周是不是意味着就有可能在19年出现8个或者6个闰年? 有现成的例子么。。。@中华农历网
双子座流星雨冻死我了。。。 真的好冷好冷啊。。
求问《枫树和七颗星星》的两个问题 世界小得象一条街的布景我们相遇了,你点点头省略了所有的往事省略了问候也许欢乐只是一个过程一切都已经结束可你为什么还带着那块红头巾看看吧,枫叶装饰的天空多么晴朗,阳光已移向最后一扇玻璃窗巨大的屋顶后面那七颗星星升起来不再象一串成熟的葡萄这是又一个秋天当然,路灯就要亮了我多想看看你的微笑宽恕而冷漠还有那平静的目光路灯就要亮了 这从百度百科复制来的。排版有点。。。 我想知道,七颗星星是指北斗星么? 还有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和地点有朋友知道么? 多谢各位朋友
凑个热闹。。。 这是什么!
【转自知乎】如何通过看星星推算当前时间? 先不转答案了吧。大家可以想想
关于古天文史讲解的一点絮语 今天去听了个讲座。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古代星空的。有点什么想要说的吧,比较散乱。 天文是个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实用学科,对于一个部族来说,更是一门生存技能。 “至于天文学,它真没有您想像的那么空灵,在几千年前的尼罗河畔和几百年前的远航船上,它曾是一门很实用的技术,那时的天文学家,往往长年累月在星图上标注成千上万颗恒星的位置,把一生消耗在星星的‘人口普查’中。” 以上来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思想者》。是的,任何一个农耕民族的先祖,都必然掌握一定程度的太阳运行规律——从某种自己的方式上。 《西游记》里,菩提老祖问孙悟空来山上几年了,他答道,“弟子不知年月,只记得,山桃熟了七次,被我饱饱吃了七回了。”浑若天成,这大概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纪历吧。再后来,采集的年月过去,人们琢磨耕种了。这个方法就糙了点。 几时播种,几时收获?农作物作为一种季节性极强的人工种植的物种,催生了对太阳运行规律的极大的极迫切的需求。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顿,天禄永终。”大概原始的官僚们,是要教训众庶,依天为耕的。政者,是正天时也未可知。 于是农耕社会比较早分划出来的职业竟然可能是天文学家?!大胆假设吧。所以,倒是也不能一味的把天文与政治权柄联系起来看作是神秘主义。 我国最早期的历法是一种太阳历。后来的阴阳历,许是与沿海部族交流融合中吸收的。 以上内容,毫无疑问,是一个外行人的梦呓。民科而已。谁看到了这段,并有相关知识推荐的,或者能有教我,不胜感激。 =================================================================前几周吃饭时候,聊天时候,有位朋友问道,“古代天文学家怎么测正午太阳高度啊?”我回答说,“你这问题没法回答啊,古代是啥时候?要问哪个时候哪个族群的就明确了。” 就是这样啊。古代?古代是什么时候?古代中国,那就是更蛋疼的东西了…… 今天讲座时候老师讲了《尧典》的记载,而晚上有个我错过的讲座,看情况似乎也讲了“尧做围棋”的典故。可是我看过一些著作里面讲,尧作为一种传说,出现的时间并不早。大概是西周时期才出现的。 于是天文史就涉及了古代文化史的问题,骤然变得复杂莫名。 也许尧的例子并不明显,另举个例子。《史记·天官书》是本天文历法著作。开头第一句是:“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汉王昔日在楚怀王帐下带兵破秦,汉国部分的传承了楚国的文化。破秦之后,在萧何和叔孙通等人的努力之后,又部分接受了秦文化和关东文化。太一就是楚国的神。而汉的起初的历法传承自秦。秦文化和楚文化,严格来说都不在诸夏文化圈里面,是诸夏眼中的“夷狄”。 另外,在谈到心宿的时候,说道“心为明堂”。明堂是周国的东西,汉国早期用黄老,是没有这玩意的。“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乂安”,刘彻接受关东儒生的观点,欲立明堂,窦老太太还不准。(此处有理由推断,秦和汉早期对关东的统治并不稳固,始皇多次巡游,以及汉初诸侯分封大抵在那边,想来是有关系的。到了武帝时候,关东文化圈才融合进入统治核心。)所以这段应该是关东文化圈子的天文认知。 以上这些梦呓,主要是为了说明,汉初绝对是文化大融合的时候——至少天文认知绝对大融合过了。以至于,那点东西真特么乱啊。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诗经》中的《七月》。这文之乱,奇天下之大葩。据说是,周历,夏历,殷历三者并用……我了个天! 我其实没有大跑题。。。。。。。。。。。。。。。。。。。。。。。。。。。。。。。。。。 以上是为了说明(这句话是为了点明我的意图,而不是说以上内容确实实现了这个意图,我也知道我的语文水平常常不能成功表达什么):古天文史——至少我最近听到看到的一些古天文史,都有一个天然的问题。“民族出于一统,地域向来一统”。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是顾颉刚先生等疑古派历史研究时候要打破的东西。 以“历史层叠说”来看,则《尧典》不可信,那么古天文学的老祖宗就认错了。以“夷夏东西说”来看,各地天文研究必然不一,星神必然各异。那么讲天文学是一脉相承的观点就有待商榷。 还有那个做围棋的是尧,真的太不靠谱了……历史不能这么娱乐。 文大概分两段吧。第一段是说不要过于神秘主义的看古天文学。第二段是说,应该结合新的历史研究来看天文学史,而不是沿袭旧说,错说乃至胡说。 可惜可叹这几个领域我都是外行——2333333333我其实哪个领域都是外行。跨三山游五岳真正大民科——也并不知道是不是天文学史研究和我看到的听到的一些讲座有所不同。如果有方家的话,希望不吝赐教。 对了,讲座后来转周易八卦了。呵呵,新解。
日月蚀原理
转载两张月食的图
观测礼仪续编 包含粗口和不雅内容,个人偏好影响极重,不喜勿入
年表
发张我拍的。。。 不太喜欢摄影,当然也是因为不会。。。这个。。。前些天。。。照的
脑洞大开之作,大家能认出是哪个力量符文么!!!
19年公历农历重合举例 很多有关的书籍或者什么的都讨论过公历农历重合的 事情。 因为毕竟很多人在过19岁生日的时候会发现这样的巧合。 所以重合的情况基本不用举例 日前听一次讲座的时候,老师用平均数来计算的19年重合的数据 并且引入了概率。 具体方法是,用公历每年的平均值(365日5时49分12秒)乘以19年,计算得6939+ 再用农历每月的平均值,乘以235个月,计算得6939+ 所以二者会有很大概率出现重合的现象 二者的差值,比24h,所得概率为19年公历农历恰好差一天的概率。 天可怜见,我的概率论挂科,实在不能领会这样的理论 当时觉得这样方式的缺陷在于,历法的天一定是取整的,所以带小数点的计算很容易出问题 事实上出不出问题就看均值的空间到底多大——比容公历的平均数,应该是400年内的平均。 这样大范围的平均数用来计算19年范围发生的事情,多半是不可靠的。 但是一如我之前提出的问题,农历19年到底多少天我还真拿不准。但是6939和6940是必然会有的结果。 还有就是,19个农历年(而不是235个月),差一个闰月的情况也肯定会有的。 但是这些我们都可以放下不表 我们对于公历的理解更加透彻,所以用公历来计算。
【求助】任取连续235个农历月共计会有多少天? 任取连续235个农历月共计会有多少天?
【求助】任取连续235个农历月共计会有多少天? 任取连续235个农历月共计会有多少天? 思绪有点混乱。希望能给详细点的内容吧朋友们
皇家塔防3 古老的威胁 最后一关简单难度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kwMzk0NzQ0.html&urlrefer=4183c55353d42d756dd40c49fa58d21c 如视频
最近坟贴怎么这么多? 点开一看一楼日期,真是考古了。。。
昨天围观了一次路边天文活动,随手发两张图
wp手机天文软件推荐 一楼
排名都掉到第三页尾巴去了。。。。。。。。。。再来一发 手机目镜后拍摄的月亮色差比较明显,同学的60折射。
好久没来爆张图吧——家里的星空 手机拍摄的家里的星空
求教一篇文章的标题 只记得有一段是鲁迅先生说 小时候被管制,这样那样的事情不许做 以为年纪大了便不会受到这样的管制 然后年纪大了发现依然受到各种管制 大意好像就是这样 求标题或者原文! 多谢!
各位吧友求帮助了 【星愿天文社】参与了中国高校天文网的特色活动比赛 现在是最后投票环节 希望大家能够投我们一票 这个选项 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星愿天文社人人主题相册活动 投票需要注册,很简单的 多谢各位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gxtw.com.cn%2Fbbs%2Fthread-1295-1-1.html&urlrefer=44ae26b6c1ef2f8c8f6ae210316768b2
开光 没定律
炮轰群主!!! rt
想买个望远镜了。。。 大家有没有推荐的型号牌子之类,或者淘宝店。。。 要求就是反射的,赤道仪,一定一定要保证一个人能拿动,做路边时候用
我在隔壁发帖总被吞。。。 http://tieba.baidu.com/p/2391898135
吐槽【二十八星宿之州】 如题,本来在这贴吧没发帖必不知道是谁给吞了,不打算发咯,但是今天看到个图
唉唉唉唉
梅西耶天体图
88星座
看到新的DLC,求助下 因为之前重装电脑没有备份存档,现在又实在不想从头玩起,所以求一份存档 任务级别都不太要求,但是希望过了主线和黎明守卫
[email protected]
大谢!!!
不知有没有人能帮忙 看到一段话,没看明白,希望高人解答 “福州罗山义聪禅师。师上堂大众立久。师曰。若有分付处。罗山即不具眼。若无分付处即劳而无功。所以维摩昔日对文殊。且道如今会也无。僧问。如何是出窟师子。师曰。什么处不震裂。僧曰。作何音响。师曰。聋者不闻。问手指天地唯我独尊。为什么却被傍者责。师曰。谓言胡须赤。僧曰。只如傍者有什么长处。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 解释翻译最好详实而多有引申,3q
连续在本吧签到61天,晒下签到排名照,看看我神马水平 前面是谁?
连续在本吧签到47天,晒下签到排名照,看看我神马水平
当年的感觉。。。 在微博上和人探讨哲学问题啊,认识论啊,半生不熟的观点又从心底涌现。。。阔别许久的感觉啊、。。。。我喜欢与人辩论
大星愿天文社新进夜光展板 rt
早起看星。。。 rt。PS,新签名
【求助】各位大神帮帮忙 器材的事情完全蛋疼。。。求各位大神们帮帮忙,谢谢
和零度那水泥工天文主题衣服对比,男士印象派复古风天文服饰 http://tieba.baidu.com/p/2002671373话说是谁评论那衣服像水泥工的?太损点。。。不过我喜欢嘎嘎嘎
连续三天,每天三小时的路边天文 星愿是在用绳命在卖萌。。。
在本吧已累计签到30天了,截图留念一下下
星愿天文社11.17-11.18日石塘路 http://tieba.baidu.com/p/1998836496
星愿天文社11.17-18日出游活动 一楼
求三体赋MV 之前有的,不小心给删了 求个无优酷之类水印的版本,谢谢
[email protected]
三年酝酿,徽章方成啊!!!!!!!!!!!!! 看,这枚徽章。 三大徽章归属已毕业的前任社长 七大徽章归属现今在校的几位前辈 九枚戒徽章属于正在执掌社团的诸君 还有一枚属于高居御座的黑魁首莫多大地黑影幢幢 一枚徽章统领众戒,尽归罗网一枚徽章禁锢众戒,昏暗无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