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锁
须弥天幻
遍行万水千山,石溅波澜,风卷叶缠
关注数: 5
粉丝数: 215
发帖数: 5,596
关注贴吧数: 51
个人总结了一下评价动画的六要素 剧本(设定,主旨,故事) 脚本(节奏,文笔,创意) 人设(外貌,背景,性格) 配乐(音乐,音效,配音) 画风(原画,美术,摄影) 演出(分镜,构图,设计) 有些东西很难通过客观的视角去评价,毕竟每个人审美测重点不同。 让各个部门配合融洽是动画监督的工作目标,动画口碑好不好几乎就是与演出这个因素绑定的。除去动画数据以外还有很多方面被不同的人群讨论,比如喜欢看剧情的人很看重剧本,写小说的人很看重脚本,玩cos的人很看重人设,搞音乐的人很看重配乐,画师圈的人很看重画风。大家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也因此对动画评价褒贬不一,但同时大家都公认演出很重要因此好作品往往会评分高,差作品往往评分低。 吧里整天比数据,数据可以比,因为也是显示商业成功的一点,但不应该全凭数据,而且这个“数据”的“含金量”有待商榷。 日漫那边有一个经典名梗(名作之壁),意思是一个卖肉动画在bd销量上超越了许多知名大作,后来被日漫粉丝调侃,以后动画卖不过这个动画的都不配称为名作,名作之壁由此而来。 那这个卖肉动画就是神作了吗?? 注:bd就是线下光盘,每卖一份都是实打实的营收,以前日漫能否出续集全看bd卖的好不好,后来网络播放版权的收益逐渐超过bd。 如果以目前吧里数据不好和画风不好就是辣鸡的风气,来评价音乐的话。 一首歌就超越林俊杰陈奕迅张韶涵……仅次于周杰伦,那跳楼机就是目前华语第一神曲,神中神
连每个动画请个歌手唱歌,都能吵起来比谁请的咖位大 这个吧还整天有脸说“不要让饭圈污染国漫”?? 嘴里说着不要让饭圈污染了国漫,然而自己的行为比饭圈还饭圈。 整天说饭圈体量小声音大,但微博饭圈是真有行动力,不然怎么被制作组注意?以前有个作品的粉丝拿自杀威胁作者,能比吗? 看个动画,不看剧情起伏,人物塑造,承转启合…好不好,而是整天比数据,比月票,比畅销,比歌曲…比播放量…………现在又开始比谁请的歌手咖位…
目前有几个做到了第一点和第二点?又有几个能去冲击第三点? 一:讲一个故事 二:讲好一个故事 三:讲一个好故事 四:讲好一个好故事 大多数都是为了迎合流量和粉丝开始变味。 其实有了热度后改戏加戏是很正常的,毕竟要恰饭的嘛,赚钱嘛不寒颤。 但有些则被粉丝经济裹挟,连最基础的讲一个完整的收尾的故事都做不到。如(xxxx,xxxx)
总开玩笑说霹雳的百姓12点准时刷新,既是玩笑也是真的 在霹雳连续不断的出势力出角色,一部连着一部剧不停的出,每部剧的结尾永远都在下一部剧的开头的无限循环模式下,苦境百姓可以说是一天安稳日子都没有,这种情况下,正道口口声声的维护和平的口号就显得可笑,而反派的作用就是单纯出场当割草工具人,唉
国产动画第一cjb 已经断更长达五年之久的夭折动画,烂尾的概率高达到99.99% 盖聂高渐离等等一大票角色早该死了,为了人气流量舍不得。 主角主线写不下去,就直接甩到一边,不停开其他支线硬拖硬水。 就这么一个夭折烂尾的东西,还能被吹“神作”!!!这也能算神作?那魁拔星游记纳米核心凹凸世界不良人斗罗斗破凡人仙逆遮天……………等等只要没完结的国产动画,个个都是神作了
科普贴/试图纠正“国产动画”“动漫”“动画”的称呼 动漫 起源于最早接触国外动画和漫画(主要以日本为主)的一群人,由于当年国产动画的环境以大量低质量儿童动画为主,虽然有也有少数优秀,但整体制作质量低劣,以及“动画”=小孩看的的社会风气,导致这群人结合日本漫画和动画,发明了“动漫”一词,来区别国产动画,以显示自己的“成熟”,说白了“动漫”最早就是用来体现优越感的。 漫画、动画 日本漫画市场庞大,日本动画用的是当然是动画称呼。每当有日本漫画或者小说要动画企划时,就会宣布:某某作品动画化制作决定,所以才会有“漫改”,“小说改”,“游戏改”等称呼。 国产漫画、动画 中国漫画,虽然曾经有着一点辉煌,但由于国内动画市场发展的不顺,当年也并没有流行起漫画改编成动画这种苗头,以至于网络时代一到,国产漫画虽然迎来了网络动画时代,漫改动画变多,虽然制作水平依旧不高,但热度高涨,但随着国家政策的一道命令,国产漫画和漫改动画直接进入半死不活地步。 而现在主流动画源自于小说改编,一群人却还是说着“国漫”“国一漫”等称呼,问题你都不是漫画改编的,听着真让人感到别扭,说白了本质上心里还是不愿意正面认识“动画”这个词,还是认为“动画”是低幼代名词。 “番ばん”在日语中表示顺序和等级也可以用于表示比赛或演出的场次,“新番”用于表示新出的日剧,现在“番剧”中的“番”来源于此,因为日本动画分为春季动画夏季动画等周期性与日剧的播放周期类似,所以后来有用“番剧”代称日本动画(一群人整天看不起日本动画,嘴里却还用着番,季番年番等日语词汇称呼国产动画)。
浅谈网文改动画为什么与原著小说有割裂感 小说,漫画,动画,是三个完全不一样的观感载体,但为什么每次都是小说与动画的争议最大? 我一直在各个帖子里说:不要用看小说的思维看动画,这是完全不是一回事,剧本和小说也不是一回事 漫画是把角色视觉都给你呈现了,而小说是纯靠脑补,大脑是最强的计算机,这种脑补渲染,是任何电脑机器都比不了的 而动画是必须把方方面面都给你展现的,但小说有些描述的,和实际动画根本做不出来 原因是小说作者从没有想过给角色出一个“官方人设”,提前有了人设图,观众在看小说的时候才有更好的代入感,才会想“这要是能动起来该多好”,而在得知小说要动画改的时候才更高兴,更容易接受,而现在角色形象全靠制作组自己设定建模 剧情观感 动画的观感想要好,编剧,导演的实力很重要,还要再加上:剧情,叙事,分镜,云镜,配音,配乐,美术,建模,特效等等因素综合而成,光靠建模精致特效好就吹,是不能称之为质量好的 而在小说剧情改编上,说穿了,绝大多数网络爽文有什么剧情可言,而在玄幻修仙这个题材更是一言难尽,打怪升级下副本的无限套娃,主角人设更是固化,只有变强一个目的,角色成长塑造基本没有 许多人估计想说,就喜欢成熟果断的主角,没时间看主角性格成长,只要大男主就够了,也不在乎配角,塑造配角是不是想抢戏?抢主角的位置?? 一个固化的主角是撑不起一个作品的,孤狼主角,工具人配角的模式,就注定了有血有肉的角色塑造不起来,因为改编塑造就意味和原著相矛盾,改一点剧情就会被“原著党”们狂喷魔改,喷不尊重原著。 短期内可能还行,但我说了,小说和动画是两码事,这样的观感是持续不了多久的,同质化迟早会让你审美疲劳 然后就会产生以下无限循环的矛盾: 一边想要大男主一路爽爽爽,一边又看腻了同质化,想要好剧情好角色,但要剧情要角色就得魔改 ,但制作组的编导实力水平让观众极其不放心,又不准魔改,不改又没剧情………以此进入循环矛盾理论
不知不觉,国产3d动画也已经有了这么多 阿b的三体打碎了国创区的脊梁骨,腾子这边却是蒸蒸日上啊
这个吧还是改名叫小说动画吧好了 一堆人完全是用看小说的思维来看动画,不接受唯主角论的一切其他描写,描写配角丰富剧情=抛弃主角写群像?????? 没有固定主角,几个角色都是主角,以不同角色的视角展开故事等…才叫群像。 火影里角色很多,猪鹿蝶鹿丸迪达拉我爱罗佩恩……不管正派反派都有出彩的角色,有人说鸣人佐助不是主角,火影是群像的吗??? 不说日漫,拿国动举例,《虹猫蓝兔七侠传》虹猫前10集大部分时间都在疗伤,主要描写在蓝兔和猪无戒牛旋风这些反派身上,有人说虹猫不是主角,七侠才是主角,虹猫蓝兔七侠传是群像剧吗??? 杨过有被郭靖抢风头吗?有人说神雕,射雕是群像的吗??
霹雳在十几年前就该改掉每部剧首尾相连的臭毛病了 可以说这是霹雳剧集不好看的根源,今天呢就和大伙简单聊聊。 一:世界观 早期就是苦集灭道四个世界,主要故事发生在苦境,比较简单,早期呢武侠故事所以还够用,随着首尾相连的不断播放,故事设定也越来越复杂,仙魔人神鬼妖精怪机械…扩展世界观嘛对吧,这很正常,但霹雳的设定是:这些多样复杂的故事全都发生在一张地图上,也就是苦境,一个劫难过去后,立马下一个就来,“紧张紧张紧张”“苦境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危机”,就这两句旁白,段时间内会让人感到危机感,但在劫难不停的苦境,说多了也就麻木了,苦境百姓12点准时刷新,说是玩笑,但也体现了霹雳的百姓根本不是人,灾难不停的世界,百姓能有几天好日子?这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下一个话题 二:角色塑造 我们的第一主角素还真,他为了苦境安宁,不畏艰难不畏生死,多么感人对吧?但在霹雳首尾相连不断播放的模式下,我们素还真的人设根本站不住,要问为什么?因为他根本没有带来和平,首尾相连的世界观下,苦境灾难源源不绝,素还真忙里忙外解决一个反派,另一立马就出来,导致素还真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没有了任何意义。
毁掉故事的五种技巧 一:机械降神 指之前没有任何铺垫隐藏的角色,道具,法术…等东西在最后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仰卧起坐 指故事中不管怎么打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永远打不死的正派,反派。 三:外星蝙蝠 和机械降神类似,指故事背景出现不符合背景的能力物品角色,如掉武侠背景出现玄幻,古代攻城战出现加特林。 四:破坏角色 指一个角色违背了之前塑造的性格和动机,做出了他根本不可能做出的举动和对话,如仇人之间莫名其妙的和解,角色人设的崩塌。 五:白痴情节 指角色的行为像白痴一样才能使情节推进下去,否则故事很快就会结束,如现代国家面对丧尸束手无策的白痴设定,出现能杀的不杀,能跑的不跑的情节
两集近九千万播放,这就是国产第一霸权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