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风净 水风净
常道闲情抛弃久
关注数: 74 粉丝数: 201 发帖数: 18,101 关注贴吧数: 40
和儿子的谈话——关于自由 我需要先说下前提:关于做奥数题的一些事。爸爸给儿子讲过几次的一些题目,他还是不会做或者做错,于是有了一些冲突和摩擦。 晚上儿子问我:“怎样才能获得自由呢?”我反问:“你觉得什么是自由?”儿子不语。我又问:“是没有人管你吗?”儿子肯定了:“是。” “没有人管你,你生病了,躺在床上,没有人嘘寒问暖,没有人照顾你,这样好吗?” 儿子一时语塞。 “有时候你会觉得孤独好,没有人管你,不论做什么事都没有人干涉你。但孤独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好。你不知道有一种孤独也是很让人痛苦的。” 儿子换了一个说法:“古时候多好,不要学奥数,不要学这学那,要是我在古代就好了。” “古时候不进学就只能去种地。但耕种都是靠天收,万一遇上灾年,就连饭都吃不上了”我接着说:“而且古时候有土豪恶霸,有横征暴敛,古时候社会无序的时候更多,战争也更多。” 我问儿子:“你读过《十五从军征》吗?”儿子表示没有读过。 “十五从军征,七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首诗讲了一个老兵的故事,他十五岁就去当兵,经历了无数战争后,侥幸活着回家了。” “已经八十岁了。”儿子接道。 “嗯,然后他就很急切的回家,在路上遇到家乡的人就问他家里还有些什么人。”我接着说“可是家里什么人也没有了,只有坟墓。庭院中长满了荒草,野鸡野兔在房子里做了窝。” “然后呢?”儿子问道。 “然后他就回家了,采了野谷子做饭,摘了野菜煮汤,可是饭菜熟了,却不知道叫谁来一起吃……”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向东看,泪落粘我衣。”我不知道儿子能否体会到那种孤独的绝望和悲凉。 “这首诗是谁写的?”儿子问我。 “这是汉乐府的一首,不知道作者是谁。也许是老兵自己,也许是别人为千千万万的老兵写的。” 儿子沉默了一会儿,说:“要是没有战争就好了。” “只要有利益,就会有战争。”我想了一下,回答道。 “士兵很好,但士兵也不好。”儿子迟疑着说道。他现阶段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士兵。他爱看打仗的电视,也看了很多关于战争的书。他最仰慕戚继光。 “妈妈,为什么会有军队?” “嗯,这样说吧。原始时代的人没什么吃的,原始人会聚集在一起去猎取食物。刚开始取得的食物都是大家一起分了吃。后来,那些强壮的,捕猎时出力更多的人会想:我出力多,为什么和那些没出什么力的人获得差不多的猎物?于是他可能会欺负弱者,抢夺食物。弱者一个人斗不过他,可以多邀集几个人一起抵抗。强者打不赢了,他也会邀请帮手。于是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人,这应该是军队的雏形,但这时候还没有职业军队。” “那些强壮的人一直掠夺也不行,他们还需要有人帮他们做一些活,缝衣服,种地什么的。于是他就跟那些弱者说,你们帮我们干活,我们保护你们。这样各取所需。” 儿子有意见:“为什么要帮别人干活?” “不找人来保护自己的话,他们的劳动成果会被掠夺,可能自己也性命不保啊。” “说得也对。”儿子被说服了。 “他们这是互惠互利,相互依存。”我说。“而且人越来越多,会有强者成为领袖,他会找一班有智慧有见识的人帮助他一起管理团体,慢慢会变成国家。而用来保护他们的组织就会成为军队。” “可是我们刚开始是说什么,怎么说到军队了?”儿子忽然说到。 “我们在讨论自由。”哈哈,我们一起笑了。 “儿子,德国有个哲学家叫康德,他说过一句话:人类克服自己的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你觉得这句话正确吗?” 和孩子谈这个,“欲望”的定义不好说,这里有个度的问题。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恐怕也不是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那样绝对。 不过儿子也不和我纠结这些,我们一起默认了这是个糊涂地带。 儿子说:“当然不正确了。想做的事情都不能做,还叫自由?” “嗯,确实,比如喜欢吃零食,喜欢玩就是你的欲望,也是你的天性,都克服了,还有什么自由。” 儿子也很肯定。 “但是你还记得我和你聊过的《自控力》和《自私的基因》这两本书吗?书上说每个人都有来自原始的欲望。说控制人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你的基因,一个是你的思想。”我指了指他的身体,又指了指他的脑袋。 “你的基因跟你说让你去做什么,这就是欲望。你的思想让你决定去不去做,该如何做。如果你觉得不应该这样做却做了,可能就是你的基因做了主。你克服了冲动没有做,就是你的思想做了主。” 我觉得自己说得太玄乎,儿子也似懂非懂。 我举了个例子:“比如你写作业时,想要玩东西。你玩了是基因做了主。你克服了这个冲动,没有玩,继续写作业,这是你的思想做了主。哪一个选择更有益于你?” 虽然在真实情况中,儿子可能会丢下作业去玩会儿东西,不过让他分析时他还是说继续写作业是正确的选择。 我决定不再纠缠于这个我也不擅长的话题了,我说:“况且人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有个词叫“欲壑难填”,当得到了一些,可能会想要更多。一来二去的,如果由自己的欲望做了主,失去理智,就有可能铤而走险,干出非法的勾当。” “那就坐牢了,真的没有自由了。”儿子赶紧接着说道。 “是呀,那可什么自由都别提了。”我笑着附和。 “儿子,有时间你也可以看看哲理方面的书,很多想不通的事情,看着看着,可能就想通了。” “妈妈,哲学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沉吟了一下,试着解释道:“还记得我跟你讲过的那些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吗?古时候的人没有科学知识,解释不了大自然以及星空宇宙的一些奥秘,他们就会用想象用思考从别的角度获得一些解释,这样就形成了哲学。” “原来这就是哲学。”儿子说。 “你记得我们去科技馆吗,有一棵大树,屈原的《天问》之树,他问天地日月星辰从哪儿来的,等等一些问题,这就是哲学的思考。” 谈了很久,儿子方兴未艾,但时间已经不早了,该休息了。现在我这似是而非的一些说法,还能让他满足,等到他不再满足于我的解答时,他就该去自己寻找答案了吧。当然,我也要充实自己,争取能多回答一些他的问题。这种母子交谈的温馨感觉,很令我迷恋呢。
《赎罪》读后感 我依然不是很能够适应不以人物和情节推进故事的现代意识流写作手法,所以前半部分读得有些困难,前面用太多的环境与个人的内心描写来表现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或许,不让读者清晰明了的了解书中人物的个性与思想正是作者的目的所在,毕竟没有一个人的个性真的可以简单明了的用几段话说明,所谓“寥寥几句话刻画出了某某鲜明的个性”只是将人脸谱化了。脱离了大的背景,二十世纪的小说更倾向于描写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个人内心的嬗变过程,把复杂的人性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做出判断。 前半部读得艰难甚至想弃读,到了后面却忍不住一气看完。作者不以情节取胜,但是一条线也就是男主罗比能否从战争中脱身一直吊着人的心不能稍作放松。眼看结局即将揭晓,作者却又换了一个角度来写。作者以三个人的视角来写这部小说,三条线索交错前行。用的是第三人称来进行描写,但是细腻的心理描写让人觉得故事如此真实,仿佛确实发生在作者身边,而他就是亲身经历者。之前读过几本毛姆的小说,大多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的,“我”还不时的出现在故事中充当龙套,但却没有读这本书时那样的真实感。 读到罗比回到伦敦,和心上人一起生活这一节,虽然觉得有点突兀,但是鉴于作者偏意识流的写法,也欣然接受了。男主沉冤将雪,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受了不少磨难,走了许多弯路,但结局美好也能让人释然。然而还是被作者耍了一把。他最后告诉我们罗比早在1940年在法国死于败血症了,罗比的心上人塞西莉亚同年9月死于一次爆炸。沉冤未能得雪,有情人异地长眠,布里奥尼永远没有赎罪的机会,而当初隐瞒罪行的两个当事人却逍遥法外,荣华富贵,名利双收,且得享长寿。 读到此处,心情异常沉郁,作者最后还在大家心上插了一把刀子:“假如我能在生日宴会上对他们施以魔法……罗比和塞西莉亚依然活着,依然相爱,依然肩并肩地坐在藏书室里,对着《阿拉贝拉的磨难》微笑吗?——这是不可能的。” 没有人能够从不犯错。尤其是富于幻想的人,从孩童时代走向成年的懵懂时期难免不弄出点事情来。不同的是,大多的事情无伤大雅,转瞬即逝;也有些可能伤得比较深,但是可以有赎罪的机会;最最痛苦的莫过于那些永远也不会有赎罪机会的错误了。 也许信奉天堂地狱,信奉转世轮回会比较好受一点,那些能让你还有机会偿还。做为一个无神论者,能否从灵魂上来寻找安慰?灵魂不是鬼神,也许是一点能量波,宇宙中已无鬼神存身之处,是否还有灵魂寄存之所呢?范缜的《神灭论》中说:神就像锋利,人的躯体如刀刃,如果刀刃不存在了,又谈什么锋利呢?貌似说得很有道理。至于到底有没有灵魂,死后才知了。或者万事皆空,或者一念尚存,反正也不能告诉别人了。
量子学派 《空钓寒江》——詹克明 第一章:致敬少数派 社会科学之外的自然科学世界,当大多数人思维平庸化娱乐化时还有少数人愿意做深度理性思考。 产生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1.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思维影响。2.忽视自然科学,缺乏理性思维。我们接触得多的社会信息与自身息息相关而易于理解,然而因社会科学的不严谨让人缺乏理性的思维。 理性思维要求充分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推导事实真相。科学思维要不断怀疑求证。 自然科学的公式化和功利化使其失去美感。 文理分科破坏了人们知识体系的完整结构,感性和理性的人为分裂。 第二章:得道仙猿——裸猿道德篇(前言) 揖别古猿之“道”——科学:悟得自然永恒法则 茫茫广宇,时空相隔,举目无亲,独得造化,焉不效夜郎而自大? 为神为魔,难以决之。思之甚苦,夤夜难寐,青灯长坐,偶得感悟,记之于下。 第三章:大自然不懂数学吗?——裸猿道德篇(道篇) 阿仑图灵喻:人脑为“一碗凉粥”,广漠无垠宇宙之规则,能尽为一碗凉粥所知? 人类知识的局限性。大自然造化的精密严谨,真的是无数任意妄为之中的偶得吗?恐怕不是。 科学越发达,理论越高深,学科越高度分化,人的知识面也日益狭窄。(信息爆炸的今天,人的知识面会变窄吗?为何?)御厨—点心—切葱 知识的承袭最平等,所有人从零开始。先掌握已有的知识而后创造。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承袭已有知识所花费时间剧增,创新时间所剩无几。 人们在更大限度的挖掘乃至压榨潜力。“而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矣!”
儿子作文 经过一阵阵秋风吹打,一场场秋雨洗磨,我走出家门,看着满地金黄的落叶,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诗:“一夕秋风至,落叶满江城。” 我随手捡起一片落叶,仔细观察它:上部的颜色到下部是由褐色逐渐变为黄色,叶子上的脉络非常细,不仔细看,还看不出呢!那脉络有锯齿状的,有弧线的。把叶子反过来一看,大部分是棕色的,摸一摸,居然是毛茸茸的,摸起来又软又舒服。我想:要是再大一点的话,真的可以捡来当枕头用呢!想到这里,我情不自禁笑了起来。我再次摸了摸,更惊讶的发现,这棕色的部分是一根根细小的毛!哇,这叶子可真奇特啊,我得好好收藏起来。 一阵秋风吹过,吹得我瑟瑟发抖,这时,一片片黄叶掉落下来。这黄叶飘下时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又像一架架载着无数旅客的飞机飞向远方。这树叶落下后,我发现这些落叶都是正面朝下,反面朝上的,好像要投入大地妈妈的怀抱。这时,我想到落叶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就好像默默无闻的清洁工,呕心沥血的老师,辛勤劳动的园丁。树叶在树上生长,秋天,为了不和大树争养分,他毅然决定牺牲自己,保留大树。而到了冬天,他将自己化为肥料,滋润着大树。这落叶,让我想到这么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落叶,值得成为万世楷模让大家学习! 泰戈尔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认为,这就是对五彩缤纷,无私奉献的落叶一生最完美的诠释。
…… 走进江滩,我为天上的星星吃了一惊,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很快我就发现,原来那都是风筝上的发光二极管。 冬季枯水期,长江水已经退下去了很多,这一段堤下,露出一片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深深的沟壑将之分成零星的一块块。 一条驳船静静的停在江中,一个男人在江边久久负手独立,我宁愿相信,他看的是黑沉沉的江面,而不是江南岸嘈杂的霓虹灯。 ------------------------------------------------------------------------------------- [b] 历史前进还是退化 [/b] 从某方面来说,我是一个历史退化者,我喜欢唐诗宋词中的意境,宁静而悠远,我不喜欢水泥板玻璃幕墙的大高楼。或许,我是一个被抛弃在时代角落里的人。 不看对岸的霓虹灯,我也能欺骗自己找到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意境,只是,月亮在彩灯中显得那么模糊不清,憔悴支离。 历史是前进的。历史是生产力推进的。生产力是科技推进的。一场水灾,可能一千万平方公里土地喂不饱几千万人,如今抛荒的土地处处皆是,十几亿人却能果腹。历史是前进着的。 历史会前进成什么样?看过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我有些相信,全球化也许会随着科技发展全银河系化,国家不再是人类的分野,政见和信仰会重新划分人类的族群。但是,美国新当选的总统特朗普估计是个历史退化者。在全球化轰轰烈烈的进程中,他要逆其流而行之。美国将会怎样?世界将会怎样?我没有能力猜测。 ---------------------------------------------------------------------------------------------------------------- [b] 虚无主义还是存在主义 [/b] 江畔的路上人很少,独自漫步,我脑中又生出一句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陶醉于自己虚拟出的境界里。我想坐忘一切,想让头脑空灵,然而,我既然热爱古典文学,如何能做到!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中国历史上没有哲学家,中国每一个官员都是文人,每一个文人都是哲人。来,我们听听李太白说的话: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而苏轼的《前赤壁赋》却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李白是虚无主义者?苏轼是存在主义者?李白说:去你的主义,我就想就着这碗东坡肉喝完这壶酒! 堤边有位老人坐着放风筝,是一只串子风筝,装饰着各色彩灯。据我了解,这些风筝都是他们自己亲手制作的。用竹片或者铁丝做骨架,用购物袋或者薄膜纸做主体,然后饰以彩灯,完成后就独自放飞。心中的喜悦并不需要与人诉说,快乐是自己的。 人为什么活着?不外乎两种,物质上的充足和精神上的充实。物质上的充足我没尝试过估计也没有机会尝试,于是我决定选择相信精神上的充实。不相信点什么,可就是太虚无了。我相信世间还有很多事情是比赚钱有意义的,我相信有意义就是快乐,我信奉存在主义。可是我也相信虚无主义。我相信历史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创造的,没有那些人,历史也终究会走到这一步。个人的存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龙应台的一个讲座,《倾听一个人的记忆》,谈起了波兰的卡廷惨案,被屠杀了二万多波兰人,消失了整整一代的民族精华。然而,历史依旧前进,屠杀他们的刽子手也最终被历史遗弃了。 你、我、他,不过是历史长河,人类世界中的一朵小小浪花,有没有并不影响什么。但既然生之为人,我们需要找到活下去的意义,于是,我们紧紧抓住了存在主义这个救生圈,解释自己的存在。 -----------------------------------------------------------------
读书书单汇总 去年五月买了kindle以来看的书。 1.《怎样读书》——胡适等民国教育家 2.《呼兰河传》——萧红 3.《呼啸山庄》——(英)艾米莉.勃朗特 4.《边城》——沈从文 5.《王小波全集》——王小波(共八本,未看完) 6. 《长腿叔叔》——(美)简.韦伯斯特(给孩子下的书,自己看了下) 7.《绿山墙的安妮》——(加)莫西.露德.蒙格利特(同上) 8.《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李筱懿 9.《失乐园》——(日)渡边淳一 10.《变形记》——(奥)卡夫卡(《卡夫卡全集》,未看完) 11.《我当道士那些年》——仐三 12.《琅琊榜》——海晏 13.《三体》——刘慈欣 14.《银河英雄传说》——(日)田中芳树 15.《宜昌鬼事》——蛇从革 16.《英雄志》——(台)孙晓 17.《情人》——(法)杜拉斯 18.《长恨歌》——王安忆 19.《万物有灵且美》——(英)吉米.哈利 20.《朗读者》——(德)本哈德.施林克 21.《文学的美》——朱自清 22.《朝花夕拾》——鲁迅 2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米兰.昆德拉 24.《基督山伯爵》——(法)大仲马 25.《月亮和六便士》——(英)毛姆 26.《刀锋》——(英)毛姆 27.《人生的枷锁》——(英)毛姆 28.《面纱》——(英)毛姆 29.《寻欢作乐》——(英)毛姆 30.《动物庄园》——(英)乔治.奥威尔 31.《1984》——(英)乔治.奥威尔 32.《北京折叠》——郝景芳 33.《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未读完) 34.《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
卡夫卡 《变形记》 这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吧。十年前我曾经打开过这本书,然而没有能看下去。十年后再看,却觉得惊恐震撼。 人变成甲虫的想法不是卡夫卡独有,中国古人就曾经形容人是“负蝂”这种小虫子。但是看到如此详细的描写一个人变成了一只恶心的甲虫之后的生活细节,却格外的有冲击感。格利高尔是一家四口的经济支柱,房子是他挣来的,一家人的生活都靠着他。他初变甲虫之时还想着设法去赶火车出差,赚钱还债,赚钱让妹妹上音乐学院,赚够钱后不再做这份工作,去过自己的生活。 然而他已经变成了一只甲虫。口味变了,生活习惯变了。他虽然始终保持着一个人的思想,却无法与人交流。他不愿在家人面前天花板墙壁到处乱爬,他企图让家人了解他,他还想保留着他变回人的一丝希望。但是他毕竟变成了一只恶心的甲虫,不能说话,爬行时还会留下恶心的液体痕迹。当他的家人接受了他是一只甲虫,便丧失了他重新变成人的信心,当家人们不得不自己开始想办法自己谋生,这只甲虫就成为了他们继续向前生活的累赘。他终于如大家所愿死去了,被钟点工悄悄的把尸体处理了,就像处理一堆垃圾。家人们终于如释重负,开始计划新的生活。 那么,我们的生活离变成一只甲虫还有多远?十年前我根本看不下去这篇小说,觉得无聊又荒诞,而今,很多文字引起我的共鸣,变成甲虫让我惊心。以前,当我还是个小文青,爱用“负蝂”来自嘲哀叹,如今,我虽仍有抱怨但却已经熟悉了这种生活状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