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雁ლ沉羽 月影萧如火
攥起拳头我就是王者,咬紧牙关我将无愧一生。
关注数: 21 粉丝数: 11 发帖数: 1,176 关注贴吧数: 39
垓下之战,刘邦项羽韩信 史记对垓下之战的描述非常简单,但它却是古今中外含金量最高的一场战役,没有之一。这是一场两位顶级军事家之间的较量;这是双方都无法逃避的决战;这是双方拼尽全力的斗智斗勇。【图片】无奈的抉择 楚汉相争项羽一直处于上风。即使被龙且损失了一半主力之后,依然让刘邦感到恐惧。由于韩信大迂回已经直逼楚国的后方,项羽再也没有能力两头兼顾了。此时他如果直接退回楚地,就等于放弃彭城以西的大片土地,这些土地并不比楚地少。如果不回楚地,楚地就难以保全。很显然该如何抉择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项羽最终选择在垓下决战,说明他还抱着反败为胜的希望。如果回楚地决战,即使胜利了也没有能力重新打下那大片的疆土。两头无法兼顾是项羽一直头疼的问题。如今跟刘邦签下鸿沟之约就可以暂时缓一缓,趁此机会解决来自韩信的威胁。或战、或盟,但是刘邦翻脸太快了,他翻盘的希望被无情的粉粹。 项羽退兵至陈下,看到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于是驻扎下来,伺机消灭刘邦。随着各路诸侯兵会合的消息到来,他意识到这个地方不利于决战,但是还是可以利用一下。项羽的意图是让钟离眜联合陈公的兵力坚守陈下,待刘邦久攻不下的时候,他去而复返的军队跟钟离眜里应外合,打刘邦一个措手不及。刘邦当然意识到了项羽的意图,知道陈下不可强攻。于是从陈公下手,策反他。陈公不敢明着反叛,于是暗地里与刘邦串通,待刘邦攻城之时佯败引汉军入城。于是项羽坚守陈下的意图被轻易粉粹。钟离眜突围与项羽会合。 “ 制人而不制于人”一直是项羽不弃的用兵原则。为取得决战的主动权,他选择了垓下。垓下,中间一座孤山,水源充足,四面皆是平原,这非常有利于楚军野战的优势。项羽囤积粮草等待诸侯兵的到来。【图片】惊天妙局 十面埋伏 刘邦拥兵二十多万。韩信带来三十万大军。彭越引兵十万。英布、刘贾、周殷共引兵二十多万。以及赵国、燕国等都出兵支援。这所有兵力加起来近百万之众。刘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会集了这百万大军,可面对垓下不利的战场却也犯愁起来。论野战,楚军的威名不需言说。当年,巨鹿之战项羽5万打败了秦军40万;彭城之战3万消灭刘邦56万,等等,天下没有人能与之争锋。可现在项羽还有10万之众,这场决定生死的决战又该如何打呢?【图片】万急关头,一众谋士皆束手无策,唯韩信担起了为刘邦布局谋划的重担。韩信的具体布局如下: 1、韩信为前军,30万人一分为三,韩信自率中军10万居前,孔将军10万居左,费将军10万居右,三军呈品字阵列。刘邦20余万在后,为韩信军后方屏障。两军合兵一处,集中力量,布阵于楚军的前方。 2、彭越军,英布军,刘贾军,周殷军,分别居其它三面,合围楚军。 这种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布局把联军人多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其中,彭越、英布、刘贾、周殷四军起到牵制楚军兵力和断绝楚军后援的作用。韩信、刘邦,两支军队集中力量可以避免彭城之战被楚军各个击破的悲剧。 项羽被眼前这个布局所震惊,当年这个并不起眼的执戟郎竟然能布出这等战阵!不过这并没有吓到项羽,反而激起了他破阵的欲望。他仔细研究破阵的方法,倾尽他天才般的军事才能。 联军的核心是刘邦军,其他的都只是手脚,消灭刘邦军是目的所在,但必须先除去挡在前面的韩信军。韩信人多,分三军,项羽人少不能分兵,一军怎么能打败三支军队呢?他的秘诀就是以快打慢,也就是打时间差。孔、费二军的侧翼迂回需要时间,这就是品字阵型的弱点。项羽的具体布局如下: 十万楚军,三万人留守阵营,七万人随项羽进攻。七万进攻部队,又分成三部分:前锋四万人为攻击部队;后部左右各一万五千人。后部的两支军队可以助攻,但主要的任务是阻挡从两侧迂回的孔、费二军。如果前锋部队能击败韩信军,则后军配合助攻;如果不能击败韩信军,后军就要担起阻挡孔、费二军的重任,为项羽前锋人马保持后撤的通畅。从他的布局可以看出这种打法难度极大,风险极高,但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打法了。 按照项羽的设想,楚军野战能力天下无敌,足以以一当十,要击溃韩信中军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兵法上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很显然韩信准备十足,这就使项羽成功的可能性降到了50%以下。这必然是一场胜负难料的战争。 弥补唯一的漏洞 手握绝妙的布局,韩信依然十分谨慎,他一遍又一遍的检查布局,不给项羽任何机会。终于,韩信找到了布局最后的瑕疵,这个瑕疵把他惊出一身冷汗,心想“差一点就成了第二个彭城之战”。韩信急忙下令,从全军中挑选勇士,精中选精,强中选强,选出了两万敢死之士,把他们安插在中军前部。韩信给这些敢死之士下了死命令,不管遇到多猛的攻击,没有自己的命令决不能后退一步。这两万勇士是用于顶住项羽的进攻,给韩信中后军争取后退的时间。因为先要能够顶住攻击才能发挥品字战阵的威力。【图片】霸王发威 气卷风云【图片】一切都准备就绪,楚军发起了突袭。项羽亲自率领最为强悍的士兵直插韩信中军,与韩信的两万勇士厮杀在一起。楚军依然是那么勇猛,两万勇士以死相搏也难以阻挡雷霆之力。面对这些顽强的勇士,楚军也无法迅速击溃他们,以至于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才清除了这些障碍。可这时韩信后军早已后撤,左右敌军也迂回过来,项羽很清楚打败韩信的时机消失了。于是下令退兵。项羽的左右后军正在全力阻挡左右敌军,项羽前部迅速回撤,并将后军留下与左右后军一起阻挡韩信三军的反扑,最后楚军也损失了一万多人。 这场巅峰对决就此告一段落,双方各有损失,打了个平手。这样的结果,刘邦一方自然欢呼雀跃,这是久违的胜利。楚军锐气受挫,士气低落。对项羽来说,没有打平可言,无法打败对手就意味着自己失败。垓下的地理有利于楚军优势,可一旦失败就会变成楚军的墓地。项羽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继续研究形势,企图反败为胜。当前的形势,项羽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又如何反败为胜呢?如果你是他的谋士,你还能想出绝地逢生的妙计吗? 绝境中的一根稻草 在我们看来楚军似乎到了绝境,但项羽就是项羽,当时最顶级的军事家,他想出了一条惊天妙计,在绝望中生出最后一丝希望。是什么样的妙策呢?他的计策和秦赵的邯郸之战、巨鹿之战同理。当初的邯郸之战白起说,“诸侯兵攻其外,赵应其内,败秦军必也”。巨鹿之战项羽也说,“楚攻其外,赵应其内,败秦军必也”。如今楚军被困垓下,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援军才能救楚军于水火。虽然项羽的楚地还在,也有可能召集一支军队,但却无法找出一个像项羽这样的强将。于是项羽再次施展“分身之术”。项羽让钟离眜留守垓下,自己突围回楚地召集援兵,然后与钟离眜里应外合打败刘邦。【图片】最后的儿女情长 剩下的八万楚军是项羽的精锐,全部留给钟离眜,坚守一段时间问题不大。项羽是楚国国君,号召起一支军队也不难。虽然这个抉择风险很大,但已是唯一可行的计策了。在执行这条计策之前项羽还有一个牵挂,那就是虞姬。他无法把虞姬带在身边,留下虞姬她很可能成为刘邦的俘虏,项羽一时间忧心忡忡。面对不舍的爱人,项羽唱出了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附和项王。虞姬深知项羽的无奈,于是拔剑起舞。舞剑中她突然挥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项羽没想到会发生眼前的一幕,来不及阻止这一切。铮铮铁骨的男儿也泪流满面,左右的人也泣不成声......他终于跨上战骑,带着八百勇士溃围而去。 举世无双的神仙仗 项羽被田父欺骗,在东城被汉军追上,此时仅有28骑了。英雄不惧生死,他对手下说出心里的豪言,“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把仅有的28骑分成四队,往四个方向冲去。在对敌阵一番冲杀之后又会合一处,然后又变成三队,项羽隐藏其中,往三个方向冲去。敌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队,慌忙中分兵为三,导致本就混乱的阵型更加混乱薄弱。于是项羽他们得以成功突围。 为什么只有28骑还要分兵?因为包围圈越大就越容易突围。项羽分四队冲出就是不让敌军压缩包围圈。这还不够。为了让敌军更加混乱,他隐藏自己分三队冲出,逼迫敌军在慌乱中分兵。四队变三队是为了增强和集中力量,为最后的突围增加成功的可能性。读到这里,你是否对项羽的认识有所改变?反正我是被他深不可测的用兵手段给折服了。 英雄逝去,花常开 项羽带着剩下的26骑来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仗船以待,但亭长的一番话打消了项羽过江的心。“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这就是乌江亭长的话。重点是前半句,“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他项羽已经失败了”!局外人是很难听出这个意思的,但项羽不是局外人,他本来是去召集援兵的。他以为回到楚地人们会响应他,驰援战斗。他没想到在子民心中他已经变成了失败者!这些话如此轻易的击碎了他请援兵的幻想。他终于认清了现实,他已经失败了。可现在又该何去何从?正如他对亭长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虞姬为他而牺牲了生命,霸业也已经覆灭,一切都消失了。他拾起最后的骄傲和骨气,不肯委曲求全,与敌军展开了最后的血战...... 这个还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匆匆离去!西楚霸王、千古无二、战神......这些由他身上闪射出来的光芒却一直照耀着华夏的英雄儿女。
垓下之战,刘邦项羽韩信 史记对垓下之战的描述非常简单,但它却是古今中外含金量最高的一场战役,没有之一。这是一场两位顶级军事家之间的较量;这是双方都无法逃避的决战;这是双方拼尽全力的斗智斗勇。【图片】无奈的抉择 楚汉相争项羽一直处于上风。即使被龙且损失了一半主力之后,依然让刘邦感到恐惧。由于韩信大迂回已经直逼楚国的后方,项羽再也没有能力两头兼顾了。此时他如果直接退回楚地,就等于放弃彭城以西的大片土地,这些土地并不比楚地少。如果不回楚地,楚地就难以保全。很显然该如何抉择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项羽最终选择在垓下决战,说明他还抱着反败为胜的希望。如果回楚地决战,即使胜利了也没有能力重新打下那大片的疆土。两头无法兼顾是项羽一直头疼的问题。如今跟刘邦签下鸿沟之约就可以暂时缓一缓,趁此机会解决来自韩信的威胁。或战、或盟,但是刘邦翻脸太快了,他翻盘的希望被无情的粉粹。 项羽退兵至陈下,看到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于是驻扎下来,伺机消灭刘邦。随着各路诸侯兵会合的消息到来,他意识到这个地方不利于决战,但是还是可以利用一下。项羽的意图是让钟离眜联合陈公的兵力坚守陈下,待刘邦久攻不下的时候,他去而复返的军队跟钟离眜里应外合,打刘邦一个措手不及。刘邦当然意识到了项羽的意图,知道陈下不可强攻。于是从陈公下手,策反他。陈公不敢明着反叛,于是暗地里与刘邦串通,待刘邦攻城之时佯败引汉军入城。于是项羽坚守陈下的意图被轻易粉粹。钟离眜突围与项羽会合。 “ 制人而不制于人”一直是项羽不弃的用兵原则。为取得决战的主动权,他选择了垓下。垓下,中间一座孤山,水源充足,四面皆是平原,这非常有利于楚军野战的优势。项羽囤积粮草等待诸侯兵的到来。【图片】惊天妙局 十面埋伏 刘邦拥兵二十多万。韩信带来三十万大军。彭越引兵十万。英布、刘贾、周殷共引兵二十多万。以及赵国、燕国等都出兵支援。这所有兵力加起来近百万之众。刘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会集了这百万大军,可面对垓下不利的战场却也犯愁起来。论野战,楚军的威名不需言说。当年,巨鹿之战项羽5万打败了秦军40万;彭城之战3万消灭刘邦56万,等等,天下没有人能与之争锋。可现在项羽还有10万之众,这场决定生死的决战又该如何打呢?【图片】万急关头,一众谋士皆束手无策,唯韩信担起了为刘邦布局谋划的重担。韩信的具体布局如下: 1、韩信为前军,30万人一分为三,韩信自率中军10万居前,孔将军10万居左,费将军10万居右,三军呈品字阵列。刘邦20余万在后,为韩信军后方屏障。两军合兵一处,集中力量,布阵于楚军的前方。 2、彭越军,英布军,刘贾军,周殷军,分别居其它三面,合围楚军。 这种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布局把联军人多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其中,彭越、英布、刘贾、周殷四军起到牵制楚军兵力和断绝楚军后援的作用。韩信、刘邦,两支军队集中力量可以避免彭城之战被楚军各个击破的悲剧。 项羽被眼前这个布局所震惊,当年这个并不起眼的执戟郎竟然能布出这等战阵!不过这并没有吓到项羽,反而激起了他破阵的欲望。他仔细研究破阵的方法,倾尽他天才般的军事才能。 联军的核心是刘邦军,其他的都只是手脚,消灭刘邦军是目的所在,但必须先除去挡在前面的韩信军。韩信人多,分三军,项羽人少不能分兵,一军怎么能打败三支军队呢?他的秘诀就是以快打慢,也就是打时间差。孔、费二军的侧翼迂回需要时间,这就是品字阵型的弱点。项羽的具体布局如下: 十万楚军,三万人留守阵营,七万人随项羽进攻。七万进攻部队,又分成三部分:前锋四万人为攻击部队;后部左右各一万五千人。后部的两支军队可以助攻,但主要的任务是阻挡从两侧迂回的孔、费二军。如果前锋部队能击败韩信军,则后军配合助攻;如果不能击败韩信军,后军就要担起阻挡孔、费二军的重任,为项羽前锋人马保持后撤的通畅。从他的布局可以看出这种打法难度极大,风险极高,但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打法了。 按照项羽的设想,楚军野战能力天下无敌,足以以一当十,要击溃韩信中军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兵法上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很显然韩信准备十足,这就使项羽成功的可能性降到了50%以下。这必然是一场胜负难料的战争。 弥补唯一的漏洞 手握绝妙的布局,韩信依然十分谨慎,他一遍又一遍的检查布局,不给项羽任何机会。终于,韩信找到了布局最后的瑕疵,这个瑕疵把他惊出一身冷汗,心想“差一点就成了第二个彭城之战”。韩信急忙下令,从全军中挑选勇士,精中选精,强中选强,选出了两万敢死之士,把他们安插在中军前部。韩信给这些敢死之士下了死命令,不管遇到多猛的攻击,没有自己的命令决不能后退一步。这两万勇士是用于顶住项羽的进攻,给韩信中后军争取后退的时间。因为先要能够顶住攻击才能发挥品字战阵的威力。【图片】霸王发威 气卷风云【图片】一切都准备就绪,楚军发起了突袭。项羽亲自率领最为强悍的士兵直插韩信中军,与韩信的两万勇士厮杀在一起。楚军依然是那么勇猛,两万勇士以死相搏也难以阻挡雷霆之力。面对这些顽强的勇士,楚军也无法迅速击溃他们,以至于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才清除了这些障碍。可这时韩信后军早已后撤,左右敌军也迂回过来,项羽很清楚打败韩信的时机消失了。于是下令退兵。项羽的左右后军正在全力阻挡左右敌军,项羽前部迅速回撤,并将后军留下与左右后军一起阻挡韩信三军的反扑,最后楚军也损失了一万多人。 这场巅峰对决就此告一段落,双方各有损失,打了个平手。这样的结果,刘邦一方自然欢呼雀跃,这是久违的胜利。楚军锐气受挫,士气低落。对项羽来说,没有打平可言,无法打败对手就意味着自己失败。垓下的地理有利于楚军优势,可一旦失败就会变成楚军的墓地。项羽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继续研究形势,企图反败为胜。当前的形势,项羽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又如何反败为胜呢?如果你是他的谋士,你还能想出绝地逢生的妙计吗? 绝境中的一根稻草 在我们看来楚军似乎到了绝境,但项羽就是项羽,当时最顶级的军事家,他想出了一条惊天妙计,在绝望中生出最后一丝希望。是什么样的妙策呢?他的计策和秦赵的邯郸之战、巨鹿之战同理。当初的邯郸之战白起说,“诸侯兵攻其外,赵应其内,败秦军必也”。巨鹿之战项羽也说,“楚攻其外,赵应其内,败秦军必也”。如今楚军被困垓下,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援军才能救楚军于水火。虽然项羽的楚地还在,也有可能召集一支军队,但却无法找出一个像项羽这样的强将。于是项羽再次施展“分身之术”。项羽让钟离眜留守垓下,自己突围回楚地召集援兵,然后与钟离眜里应外合打败刘邦。【图片】最后的儿女情长 剩下的八万楚军是项羽的精锐,全部留给钟离眜,坚守一段时间问题不大。项羽是楚国国君,号召起一支军队也不难。虽然这个抉择风险很大,但已是唯一可行的计策了。在执行这条计策之前项羽还有一个牵挂,那就是虞姬。他无法把虞姬带在身边,留下虞姬她很可能成为刘邦的俘虏,项羽一时间忧心忡忡。面对不舍的爱人,项羽唱出了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附和项王。虞姬深知项羽的无奈,于是拔剑起舞。舞剑中她突然挥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项羽没想到会发生眼前的一幕,来不及阻止这一切。铮铮铁骨的男儿也泪流满面,左右的人也泣不成声......他终于跨上战骑,带着八百勇士溃围而去。 举世无双的神仙仗 项羽被田父欺骗,在东城被汉军追上,此时仅有28骑了。英雄不惧生死,他对手下说出心里的豪言,“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把仅有的28骑分成四队,往四个方向冲去。在对敌阵一番冲杀之后又会合一处,然后又变成三队,项羽隐藏其中,往三个方向冲去。敌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队,慌忙中分兵为三,导致本就混乱的阵型更加混乱薄弱。于是项羽他们得以成功突围。 为什么只有28骑还要分兵?因为包围圈越大就越容易突围。项羽分四队冲出就是不让敌军压缩包围圈。这还不够。为了让敌军更加混乱,他隐藏自己分三队冲出,逼迫敌军在慌乱中分兵。四队变三队是为了增强和集中力量,为最后的突围增加成功的可能性。读到这里,你是否对项羽的认识有所改变?反正我是被他深不可测的用兵手段给折服了。 英雄逝去,花常开 项羽带着剩下的26骑来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仗船以待,但亭长的一番话打消了项羽过江的心。“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这就是乌江亭长的话。重点是前半句,“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他项羽已经失败了”!局外人是很难听出这个意思的,但项羽不是局外人,他本来是去召集援兵的。他以为回到楚地人们会响应他,驰援战斗。他没想到在子民心中他已经变成了失败者!这些话如此轻易的击碎了他请援兵的幻想。他终于认清了现实,他已经失败了。可现在又该何去何从?正如他对亭长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虞姬为他而牺牲了生命,霸业也已经覆灭,一切都消失了。他拾起最后的骄傲和骨气,不肯委曲求全,与敌军展开了最后的血战...... 这个还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匆匆离去!西楚霸王、千古无二、战神......这些由他身上闪射出来的光芒却一直照耀着华夏的英雄儿女。#历史#
论项王军事能力 项羽军事上黑点主要有两个:一、垓下大败 二、战略上短板 大战役层面:获胜局:巨鹿、殷墟、彭城、城阳、成皋、荥阳 平手局:固陵 败局:垓下 大战役(规模大和影响力而言):总计8场,6胜、1平、1败 跟普通一流的章邯打了2场2胜,跟一流中的刘邦打了4场3胜1平,跟三流偏上水平的田荣打了1场1胜,然后跟汉这边联军(韩信是对抗楚军主体)垓下败1场。可以说对手普遍比较强,而且交手次数多。【至于往往为什么一下子打不死,有三点原因:一、是对手国力体量大,比如秦帝国、彭城那次反楚联盟,难以一次性消灭。二、是刘邦集团人才济济且能在政济、外交上取得优势从而影响双方力量对比。三、打齐国项羽屠城玩过造成反抗不断,不过这事关政治原因】 仅就荥阳战役而言就可以称得上是经典名战了(不怎么出名不代表含金量不高),因为在同时期在大战役层面想在相近兵力击败刘邦就有一大批人是做不到的。 同样是刘邦重兵压境,英布、藏荼、韩王信就是被一击打垮,刘邦大兵团战役4次3胜1败,说刘邦不会大兵团作战在概率统计面前也是不确切的。 巨鹿、彭城难度高(兵力缩下水,那就是对章邯1打4,对刘邦1打5),影响力大到改变历史走向,当然他本人也难以复制。 小战役层面赢过二流的彭越一次还可以。
史记并没有美化项羽,史记最推崇的从来就是刘邦。史记对项羽的评 史记并没有美化项羽,史记最推崇的从来就是刘邦。史记对项羽的评价:1自矜功伐。2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3子羽暴虐,汉行功德史记给汉武帝看了之后被烧了,然后副稿是由司马迁的后人上呈宣帝的,被刘向和杨忠等人删改过;《后汉书。杨终传》:“终又言:“宣帝博征髃儒....即日贳出,乃得与于白虎观焉。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从这里可以推出:无论史记的作者是不是司马迁,要想存在和流传都必须通过刘汉政权的检查和认可,都必须修改到符合刘汉政权的立场。而这种立场以视为从历史的角度证明汉政权是合理合法的。观点1 《史记》里的刘邦可以说是第一个正史上记载的真龙天子,因为即使是史记都记载了刘邦是他母亲和龙所生的,他还是赤帝之子与大圣之帝。 2.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汉武帝而受了宫刑,但是司马迁受宫刑的时候好像已经40多岁了,他心里有怨恨,但是他还有妻子,父母,儿女,家人、九族啊,又怎会在《史记》中尊刘贬项。 3.《史记》中尽管记载了项羽很多厉害与有情有义的地方,但史记里也记载了项羽诸如残暴、不听人言、刚愎自用等缺点。而且《史记》中的刘邦可是“大圣之帝”。《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史记》先不说其被汉朝官方删减修改过这些。《史记》最推崇的从来就是“大圣之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