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散人 武当散人
武当山下一散人
关注数: 446 粉丝数: 649 发帖数: 6,177 关注贴吧数: 29
丹江口历史文化美食之均州甑饭 蒸米饭的木桶在丹江口地区传统炊具中叫做甑子,从唐代算起,也有上千年以上的历史。 广泛用于均州(丹江口)地区的传统饭甑中,使用泡桐树制作蒸饭器具,结构包含甑体、甑箅和甑盖三部分。甑体类似与木桶,两边有连体手抓部位,甑箅像尖状竹帽子以便于蒸米快熟,甑盖是平形状。因木质耐蒸煮且不易变形,使用年代久远,甑饭更香,而受到百姓喜爱。 均州地区传统饮食习惯中,甑子并非是为蒸饭木桶的设计的,根据本地区历史文献记载,结合现有信息发现,唐代被贬至均州的皇帝唐中宗李显,他在被武则天废黜后,先流放至湖北均州,后因局势变化又转移至房州(房县),在湖北期间,李显也带来了宫廷酿酒方法,就是今天的房县黄酒雏形,黄酒要经过二次发酵,之前第一道酒叫做“米酒”,而做米酒使用的糯米就是用甑子蒸熟、拌小曲、发酵成米酒,米酒基础上再次加入大曲发酵就是黄酒。 后来,民间逐渐开始在举办大型宴会中使用甑子蒸米饭,不过都是普通的稻米,但是味道一样好,民间用甑子蒸米饭待客也是一种尊贵礼遇。在使用甑子蒸米饭之前,所蒸糯米、大米需要淘米、浸泡、控干水,最后置入甑子蒸若干时间。由于电饭煲等现代化的炊具普及使其日常使用量减少,但饭甑所保留的场景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 为弘扬本地区文化美食的传承,突出文化特色餐饮部分,建议餐厅为还原传统米饭口感,采用木甑蒸饭作为卖点。 将传统的甑子改良成小型的木甑,一甑一份、一人享用,再配以本地传统型小型味碟型:豇豆、辣椒酱、花生米、米饭汤等小菜,价格在20元不等,市民化消费,给游客带来愉快的体验,对于推广丹江口市均州文化美食具有深渊的意义。
武当山进香由来可以追溯到其作为道教名山地位和传说 武当山进香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其作为道教名山的地位和传说。武当山是传说中道教真武神的修仙成道之地,被中原信士尊称为“南顶山”,湖北信士称之为“老爷山”,朝武当因此被称为“朝顶”或“朝爷”。这一习俗传承了近千年,至今仍香火不衰。 历史背景和传说——武当山的进香习俗起源于其作为道教名山的地位。武当山不仅是道教名山,还与真武大帝的传说紧密相关。真武大帝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传说他在此修仙得道,因此吸引了大量信徒前来朝拜和进香。 进香的时间和流程——武当山的进香活动在一年四季都有,但主要集中在农历正月到四月(春香)和九月秋收后(秋香)。春节前后,各地香客会聚集在紫霄宫和太和宫,初一早晨更是人山人海,争烧“头往香”,寓意大吉大利。进香的流程包括提前沐浴净身、背上红色或黄色绫绸包扎的香裱,携带乐器,抬着自己家或当地供奉的玄武神,一路敲锣打鼓,鼓乐齐鸣,以示对祖师爷的尊敬与虔诚。 进香的礼仪和禁忌——在武当山进香时,信徒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和禁忌。例如,在道人吃饭、诵经、静坐时,游客不应打扰;同样,道人也不应因游客而应声而起,这是道教中的“三不起”禁忌2。此外,进香者必须保持绝对虔诚,不能在进香途中说污秽、不敬的话;在山上行走坐立必须端庄规矩,不得采摘山上的树木花卉,也不能触摸或亵渎神像。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