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1225 ding1225
关注数: 0 粉丝数: 31 发帖数: 2,822 关注贴吧数: 1
【重温】《大众电影》2006年17期的一篇文章 史诗巨制《南征北战》《南征北战》因得到许多高级将领的关怀和支持,调集的创作力量十分雄厚,以对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的真实描绘和我军将士英雄群像的生动刻画,赢得了“史诗式战争片”的盛誉。 不约而同改编 电影《南征北战》的创作,是由一出名叫《战线》的四幕话剧引发的。该剧的作者亦即后来电影编剧之一的沈西蒙,解放初曾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后任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院长。《战线》反映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上我军指战员奋勇歼敌的英勇事迹,由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于1951年初在南京大华影剧院演出,受到广大指战员的欢迎。 话剧《战线》的出现及反响引起了两位有心者的共鸣与关注,他们就是最先介入电影剧本《南征北战》创作的沈默君、顾宝璋,当时分别为三野文化部创作员、华东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研究员。就在这时,传来了作为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最高领导陈毅观看话剧《战线》演出后的意见,认为基础很好,如果拍摄成电影可以更广泛地宣传人民战争的思想。华东军区兼三野政治部承担了组织落实的任务,时任华东军区兼三野文化部副部长的吴强具体负责指导,于是话剧《战线》的电影改编工作,便由沈默君、顾宝璋的各自为战转为彼此合作,很快拿出了初稿。 吴强及时安排了集体会审,在十来位从事文艺创作同志的面前,由两位作者朗读了剧本。此时,他们对未来的电影是着重表现人民战争的性质还是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并不很明确,只是简单地认为两者不可分割,而在拟写剧本时则比较偏重于前者,原因是对这一方面的生活比较熟悉。剧本试图把华东战场三年来的重大战役都包罗在内,因而从毛主席到重庆和平谈判、蒋介石撕毁谈判协定、发动内战向解放区进攻写起,接着以莱芜战役为背景写苏北七战七捷后向山东撤退,再以孟良岗战役为背景写经过粉碎敌人重点进攻我军转弱为强,最后以外线出击为背景写大踏步前进,直到准备投入淮海大战为止。贯穿全剧的对敌斗争故事线索,有主力部队、敌后武装和地下工作三条战线,两位作者确实煞费了一番苦心。 与会者发表了不少意见,一致主张“重庆谈判”不要写,认为这段戏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但对剧本的总体评价上则有不同看法,有的说电影剧本比原来的舞台剧本生动、丰富,因为有了战斗场面和战地描写,而这些为舞台剧所无法表现,也有的说电影剧本没有原来的剧本干净,内容庞杂、头绪很多。会后作出决定,由两位作者继续修改。 约摸一个多月后完成了二稿,经过分头传阅并作集中朗读,大家认为比一稿好得多,于是报送到北京总政治部请求初审。5月初总政文化部将稿本发回,认为剧本的主题需要再集中一些,或者写战争的性质即人民战争,说明我军的为人民而战及所以战胜的基本原因;或者写毛主席的战略思想,通过具体的华东战争的实际,以证明毛主席战略思想的伟大性与正确性。 吴强专门召集作者进行了磋商,认为所以有两个不同主题思想的意见提出,是因为剧本写了军队与人民配合一致和敌人战斗,同时在人物思想上又接触到撤退与进攻、坚守原地与大踏步转移阵地等战略战术问题,说明剧本还存在着一个根本性质的问题,即主题有待明晰。经过考虑之后,接受了总政文化部的第一个意见,将剧本主题思想集中于人民战争方面,即着重于表现解放军为人民利益不畏艰苦、英勇奋斗,在人民支援之下消灭敌人取得胜利。本着这样的认识,又用了二十天的时间写出第三稿,送交三野电影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查,因内容涉及军事及华东战场许多实际问题,又报送陈毅司令员审阅。
【纪念冯喆,征文参与】2008/4/12电影频道流金岁月之《羊城暗哨》 主题: 一.寻找梅姨 嘉宾: 狄梵(八姑扮演者), 宏霞(梁英扮演者),凌云(小神仙扮演者),赵焕章(导演助理),潘奕霖(主持人)及全场观众 二.寻找冯喆 嘉宾: 宏霞(晚辈,合作伙伴),凌云(同事,合作伙伴,邻居),赵焕章(同事),秦怡(同事,合作伙伴兼大嫂), 潘奕霖(主持人)及影迷 提前到达节目录制现场,年轻的工作人员还在试灯光,试音响,试机位,口里不停地数着:“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看到主持人进来跟大家打招呼握手,意料之中的年轻随意; 从化妆间经过时,听到造型师对嘉宾说,这样化妆看上去多年轻啊! 快接近正式录影时间了,编导还在焦急地打电话:能不能再多找些人来,可以报销车费… 及至坐定后,现场导演还在煞费苦心地调整着为数不多的观众的位置,我身边的小伙子对同伴说:说好的,我十二点半准时走,我媳妇约我有事呢. 这样的真实实实在在影响着我的心情: 冯喆,记得你的人那么少吗! 狄梵毫无疑问是演技派,话剧舞台上锤炼过的角儿,无论是当年的家庭妇女还是如今的白发老太与镜头中的八姑毫无联系. 有趣的是,她还轻松地执着地取笑自己:以前演戏蛮认真的,但自从跟费穆导演闹矛盾后就随随便便演了,但这部《羊城暗哨》我还是不敢随便的,还是认真演的. 宏霞在那样年轻的时候遇到了冯喆,对大明星的仰慕敬佩叙述时宛如少女流露情怀,仔细记得与冯相处的很多细节,几场对手戏的处理方式,内心活动的微妙变化… 生动之处神采飞扬,感同身受. 小神仙凌云当年四十岁,比冯喆年长,他们共合作过《胜利重逢》《羊城暗哨》《淮上人家》等三部戏.他反复地说,冯喆人很谨慎,人很好,我们是邻居,听到他去世时我很难过. 秦怡说冯喆是绅士,每次讨论工作时总是先说,如果你认为是对的,可不可以这样…等等.她说他们合拍《铁道游击队》时,冯喆总是戏谑地叫着:大嫂,你应该想办法改善一下我们的伙食啊! 那时候赵焕章还只是导演助理,作为非主创的他已不记得太多情节,但印象深刻的是导演编剧冯喆他们大热天关在上海瑞金路上的一幢房子里挥汗讨论剧本的情形. 他们还聊到冯喆有文化,出身名校;聊到他解放前就已经入党,很早要求进步;聊到他从演惯才子佳人的角色到解放后塑造第一个工农兵人物的成功转型… 这样的冯喆正是我想像的,工作认真,待人热情,作风正派,谦虚儒雅! 在节目进行中,我两次感到视线模糊:一是凌云回忆着,他一再说,我们是邻居,关系很好,他不大跟别人一起吃饭;一是秦怡回忆道,我们还曾经代表上海一起去福建慰问演出.冯喆虽然不在了,但他完成了他的工作,他仍像和我们在一起! 节目结束后,我目送着冯喆的这些同事伙伴们走下台来,不忍心去打搅他们激动起来的情绪. 再次走到化妆间,看见年过九旬的凌云还寂坐一旁,忍不住上前轻扶老人:您刚才回忆冯喆时非常动情,我是他的影迷,谢谢您,请您保重身体! 老人听清了我的说话,再次说:我们是邻居,我们曾住在一起. 终于禁不住热泪盈眶. 冯喆,有很多人记得你,记得你在心里!
【纪念冯喆,征文参与】2006/11/25的童心回放播放了((沙漠追匪记)) 昨天的童心回放播放了((沙漠追匪记)) 昨晚的央视少儿频道童心回放栏目请来的嘉宾是朱时茂, 他推荐的老电影是沙漠追匪记. 这个节目我一直看的, 主持人张泽群不止一次地说过: 非常欣赏冯喆的表演. 昨天他又一次提到了. 张: 其实我一直很欣赏冯喆的, 朱时茂你为什么也欣赏冯喆呢. 朱: 中国的男演员中我非常喜欢的有两位. 一是冯喆, 一是王心刚. 张: 王心刚是帅哥啊很好理解, 你们是一种类型的. 朱: 王心刚是很帅, 还有张勇手也是很帅的, 但你不觉得吗, 冯喆不是那种一般的小生类型. 张: 冯喆有独特的淡雅味道. 他内在十分饱满, 外在十分轻松, 以一种不露痕迹的方式很自然地将你带到他所扮演的人物中去. 朱: 冯喆的表演像小河流水般流畅, 没有看到他有特别用劲的地方. 张: 为什么推荐沙漠追匪记. 朱: 小时候看的时候还不知道他是冯喆, 特别为他着急, 生怕他追不上特务. 剧情已不太记得了, 好象他脖子(实际是胸口)受伤了, 还有老马来救他(实际是冯喆派老马去接受伤的战友). 张: 我以前还不认识喆这个字, 是看见冯喆的名字后去查字典才知道念ZHE-喆的. 节目中还播放了冯喆主要影片的集锦. 分别是南征北战, 铁道游击队, 羊城暗哨, 沙漠追匪记. 张: 南征北战中高营长不是主要角色, 冯喆的表演不多却树立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军人形象. 朱: 演得太好了! 羊城暗哨中与梅姑(实际是八姑)墓地斗智一场戏, 他简单的一个眼神转动就很到位了, 要是别人啊还不得(他做着夸张的表情和动作) 随后我完整地又看了一遍沙漠追匪记. 看到他在马上挥舞马刀追杀敌人的英姿; 看到他被枪击中的瞬间, 他一下僵直了上半身不能动弹; 看到他温柔地对老马说: 去, 把小江他们接来. 老马心领神会地温顺地去了; 看到他隐瞒自己的伤情强忍着吃力地抬起受伤战友的担架; 看到他批评急躁的部下时痛惜而爱护又鼓励的目光; 最后看到他耗尽体力流尽鲜血终于倒下, 镜头不忍再放他的面容只看到战友痛苦失声. 欷嘘不已, 悲伤难抑! 这部片子冯喆兼任改编之一和副导演, 演小江的演员是牛犇还健在. 真希望有机会访问到他, 请他好好说说冯喆啊! 2006/11/26写
【纪念冯喆,征文参与】2006年的最大收获---喜爱冯喆! 2006年的最大收获---喜爱冯喆! 实际到2005年为止我都是不知道冯喆的, 对老一辈影星我较为熟悉和喜欢的是王心刚, 王晓棠, 于洋, 张勇手等人. 他们主演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 ((英雄虎胆)), ((奇袭))等在我青少年时代在大院里反复播放, 那是一个看电影看英雄的时代. 明星于我们看来完全等同于角色, 那么英勇那么机智那么美好! 去年开始我收集起了老电影VCD, 也是受到了小崔((电影传奇))的感染. 我试图完整地收集王心钢, 王晓棠, 张勇手, 于洋, 赵丹等的作品; 许多耳熟能详的革命战争年代影片, 如南征北战, 铁道游击队, 地道战等; 许多有着优美歌曲旋律的音乐歌舞片, 如五朵金花, 阿诗玛, 刘三姐等. 从愉快的收集中我获得了许多乐趣, 我还在去年春节放假时背着其中的精品乐颠颠地赶回老家, 与父母家人共享. 是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是好看, 但是反特片最好看的还是((羊城暗哨)). 从小我最喜欢的影片类型就是抓特务的, 以为之前知道的已是最好的了. 于是怀着好奇去搜集这部片子---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那样一个人物,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冯喆! 从那以后, 我终于成了热诚的冯迷了, 收集他的所有影碟, 在GOOGLE和百度上仔细搜索有关他的任何资料, 逢上网必来相关的贴吧里, 将他的照片布满我电脑的桌面... 喜爱冯喆, 是我2006年的最大收获, 也是我一生珍存的美好回忆!
2006年的最大收获---喜爱冯喆! 实际到去年为止我都是不知道冯喆的, 对老一辈影星我较为熟悉和喜欢的是王心刚, 王晓棠, 于洋, 张勇手等人. 他们主演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 ((英雄虎胆)), ((奇袭))等在我青少年时代在大院里反复播放, 那是一个看电影看英雄的时代. 明星于我们看来完全等同于角色, 那么英勇那么机智那么美好!去年开始我收集起了老电影VCD, 也是受到了小崔((电影传奇))的感染. 我试图完整地收集王心钢, 王晓棠, 张勇手, 于洋, 赵丹等的作品; 许多耳熟能详的革命战争年代影片, 如南征北战, 铁道游击队, 地道战等; 许多有着优美歌曲旋律的音乐歌舞片, 如五朵金花, 阿诗玛, 刘三姐等. 从愉快的收集中我获得了许多乐趣, 我还在去年春节放假时背着其中的精品乐颠颠地赶回老家, 与父母家人共享.是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是好看, 但是反特片最好看的还是((羊城暗哨)). 从小我最喜欢的影片类型就是抓特务的, 以为之前知道的已是最好的了. 于是怀着好奇去搜集这部片子---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那样一个人物,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冯喆!从那以后, 我终于成了热诚的冯迷了, 收集他的所有影碟, 在GOOGLE和百度上仔细搜索有关他的任何资料, 逢上网必来相关的贴吧里, 将他的照片布满我电脑的桌面...喜爱冯喆, 是我2006年的最大收获, 也是我一生珍存的美好回忆!
昨天的童心回放播放了沙漠追匪记 昨晚的央视少儿频道童心回放栏目请来的嘉宾是朱时茂, 他推荐的老电影是沙漠追匪记.这个节目我一直看的, 主持人张泽群不止一次地说过: 非常欣赏冯喆的表演.昨天他又一次提到了.张: 其实我一直很欣赏冯喆的, 朱时茂你为什么也欣赏冯喆呢.朱: 中国的男演员中我非常喜欢的有两位. 一是冯喆, 一是王心刚.张: 王心刚是帅哥啊很好理解, 你们是一种类型的.朱: 王心刚是很帅, 还有张勇手也是很帅的, 但你不觉得吗, 冯喆不是那种一般的小生类型.张: 冯喆有独特的淡雅味道. 他内在十分饱满, 外在十分轻松, 以一种不露痕迹的方式很自然地将你带到他所扮演的人物中去.朱: 冯喆的表演像小河流水般流畅, 没有看到他有特别用劲的地方.张: 为什么推荐沙漠追匪记.朱: 小时候看的时候还不知道他是冯喆, 特别为他着急, 生怕他追不上特务. 剧情已不太记得了, 好象他脖子(实际是胸口)受伤了, 还有老马来救他(实际是冯喆派老马去接受伤的战友).张: 我以前还不认识喆这个字, 是看见冯喆的名字后去查字典才知道念ZHE-喆的.节目中还播放了冯喆主要影片的集锦. 分别是南征北战, 铁道游击队, 羊城暗哨, 沙漠追匪记.张: 南征北战中高营长不是主要角色, 冯喆的表演不多却树立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军人形象.朱: 演得太好了! 羊城暗哨中与梅姑(实际是八姑)墓地斗智一场戏, 他简单的一个眼神转动就很到位了, 要是别人啊还不得(他做着夸张的表情和动作)随后我完整地又看了一遍沙漠追匪记.看到他在马上挥舞马刀追杀敌人的英姿;看到他被枪击中的瞬间, 他一下僵直了上半身不能动弹;看到他温柔地对老马说: 去, 把小江他们接来. 老马心领神会地温顺地去了;看到他隐瞒自己的伤情强忍着吃力地抬起受伤战友的担架;看到他批评急躁的部下时痛惜而爱护又鼓励的目光;最后看到他耗尽体力流尽鲜血终于倒下, 镜头不忍再放他的面容只看到战友痛苦失声.欷嘘不已, 悲伤难抑!这部片子冯喆兼任改编之一和副导演, 演小江的演员是牛犇还健在.真希望有机会访问到他, 请他好好说说冯喆啊!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