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旦爸☜
奎欧兰德
订阅胡杨河宝藏获更多新知
关注数: 95
粉丝数: 101
发帖数: 1,129
关注贴吧数: 51
名壶赏析【名称】夺魁壶 (紫泥) 【容量】450cc 【作者 名壶赏析 【名称】夺魁壶 (紫泥) 【容量】450cc 【作者】汤鸣皋 -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无内壁章,网状12孔,江苏省大师(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品介绍】这把壶充满男子气概。壶身高大魁梧,器宇轩昂。线条干净利落,轮廓清晰硬朗。壶钮壶盖浑然一体,壶盖方方正正,线条层层铺开,比例均匀,恰到好处。壶盖为内嵌式,与壶身严丝合缝,平整光滑,可见大师方器技艺之炉火纯青。壶肩线条平整,让人想到可以依靠的宽阔肩膀,男子气概更甚。壶嘴线条蜿蜒而上,粗细过渡自然,可长久保留茶香,使之氤氲不绝,回味悠长。方壶难制,而这把壶实用性与审美性具备,内外兼修,仅一把,值得收藏。
好壶欣赏高工新款【六方井栏】作者大师传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 好壶欣赏 高工新款【六方井栏】作者大师传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伟军,泥料原矿黄金段泥。成型全手工制作。 容量250cc 张伟军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倪顺生,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先生,擅长全手工制壶。谨防假冒,支持鉴定!
这壶能不能入手,求大神指点一下,谢谢
帮忙看看这壶呗,是不是朱泥全手工的,谢谢啦
手绘图告诉你紫砂壶球形打身筒法是这样做壶的壶吧球形传统手工制 手绘图告诉你紫砂壶球形打身筒法是这样做壶的 壶吧球形传统手工制作工序 1、配尺寸 在备有工具的情况下(包括当今备有石膏模型),其第一道工序就是配尺寸。 以前老师傅都有一本尺寸薄,记上每把壶的围片、满片、底片、假底、盖片、线片、矩车半径的尺寸及墙车的尺寸。这些品种的尺寸一般多是自己反复实践后才能定下来,俗话说三市不入样,因为你记了别人的尺寸照样做,可手法轻重不一样,同一尺寸做出来的茶壶就会不一样。 以前做坯的师傅文化低,做的品种少,尺寸就记在泥凳背后的墙头上,一个点上面用矩车划几道印,还有像王熙臣老师傅那样,是凭记忆在自己的手上找尺寸的。 2、准备好熟泥 制作时用泥的硬烂(软)很有讲究,过硬过烂都会打不成泥条泥片,或打不成身筒,这全凭经验掌握。检查一下泥表面有否异物未处理干净,然后开始在泥凳上展开工作。 (1)用搭子敲平正后划好泥条和泥块 若一次(称一市)做三把,那么划三条(身筒用),六块上下薄片,另外要一块围片。 (2)用搭子把备好的泥条泥块打成泥条块片 敲打泥条泥块有专门的手法,是学徒时基本功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泥条厚薄要达到制作壶身之要求,平面要均匀。泥片打法是右手拿搭子敲泥的同时,泥片一半在泥凳外面由左手配合抛动(边转边敲),最后再放到泥凳上去敲平整。 (3)打好的泥条泥片按所配尺寸,以直心划车划好泥条,旋好围、满、底片 泥条的长度为围片矩车的6.5围,即圆周长加上操作余地。 1.转盘上放上围片。 2.正围,右边在外;反围,左边在外。 3.用鎊鲅刀割出二层斜面,反围需围松一点,正围需围紧一点 4.用水笔帚在斜面上蘸水接合。 5.先压外面接头,后修里面接头。 6.修正好的接合处须做个记号,以便在此处装上壶把。 7.打身筒时右手握拍子,拍打时既要有按的力使口向内收敛,又要有带动慢转的稳力,节奏要恰到好处,左手托在里面以掌握造型弧度的变化。 8.打好的已收口的底部。 9.用滋泥筷将滋泥刮在收口处。 10.用鎊鲅刀封上底片。 11.翻过身来。 12.拍去多余滋泥。 13.收打上身口部。 14.用滋泥筷将滋泥刮在收口处。 15.封上口片。 16.用木拍子拍打身简以规范球形。 17.用竹篾子的弧线规范球形。 围高的身筒可以做身筒高的茶壶,可做上收下直的壶,也可做矮身筒加筋囊的扁状壶。
紫砂壶生产内幕:如何将全手工紫砂壶的成本控制在400元左右? 这篇文章的标题,并未作任何的夸张化处理。之前,有写过几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紫砂壶的成本,里面有提到一把真正的全手工紫砂壶的成本必定在800或1000以上,毕竟人工费摆在那里。但在昨天,老友来我家喝茶,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直呼我太天真,身在茶壶窟、埋头死做壶,思维却停留在10年前: 现在,很多壶商已经可以将每把全手工紫砂壶的总成本控制在400元以下,将每把全手工紫砂壶的手工费控制在300左右,而且已经非常成熟,核心就是“标准化、流水化”生产: 壶商手下有3个工手,本来每个人每2天能做一把全手工紫砂壶,每把壶收入600元的手工费,换算成每天每人收入就是300元。壶商一看,每把壶600元的手工费成本太高了,代工没竞争力,得减!于是,他借鉴了“富士康”的生产模式: 让A只负责全手工起身筒、做盖子;B只负责装嘴把、掇嘴把;C只负责修整壶型、了胚。平均下来,A每天能做3个壶身,B每天能完成3把壶的嘴巴安装,C每天能完成3把壶的修整了胚。 对于A、B、C来说,每天收入变,但只需要不停的重复就行,工作简单了、风险也小了。对于壶商来说,每天支出不变,但平均到每把壶的手工费却只要300元,达到了预期目标。这种两厢情愿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类似的合作模式,现在已经广泛展开。如果你去宜兴丁蜀,经常会看到一个工作室里面放了很多张泥凳,这就说明他们大概率是采取这样的方式生产。 看到这,很多壶友,特别是新手壶友会大呼高兴,这意味着可以少花钱的情况下就能买到全手工紫砂壶了,反正我不需要职称壶,只关注壶本身,简直就是福音啊! 但这想法未免有些天真,毕竟空出的利润是商家留给自己的,不是留给你的!而且,即使你以低价拿到了这样的一把全手工紫砂壶,但有没有想过这两个问题: 1.你选择全手工紫砂壶的初心是什么? 2.评判一把全手工紫砂壶的标准是什么? 一把紫砂壶的评判标准,无外乎5个方面:泥、型、工、款、功。泥就是泥料、型就是形体、工就是做工、款就是款识(是谁做的)、功就是功能性。 即使我们天真地相信,壶商会大发慈悲地用原矿优质泥料去大规模生产这类全手工紫砂壶;即使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流水化组装的全手紫砂壶,其架子、明针各方面都还算到位;那么这个款识又该怎么落呢?落3个人的名字?还是落“中国宜兴”?恐怕最终还是落的某某特定人的名字吧,敢问这样的壶与造假有何区别?这样的全手工连半手工都不如! 反过来再说泥料,一个人连颜面都不要了,你认为他还会在意这些更加无所谓的东西? 看到这,有人要拿出紫砂泰斗顾景舟当年和别人连手做水平、做仿古的例子来反驳了。但是,天底下就一个顾景舟啊,而且分析事情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切忌断章取义!为什么一定要拿前人的无奈之举来作为自己狡辩的素材呢? 最关键的,此风一旦助长,就会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怪圈:料差点没事,只要无毒即可;型差点没事,只要像把壶即可;工差点没事,只要不漏水即可;款不对没事,反正我也在乎什么工匠精神。如果是这样,为何不直接用玻璃杯?长此以往,紫砂行业该何去何从……
这波操作6,终于看清半手全手泥门了 这波操作6,终于看清半手全手泥门了
这波操作6,终于可以看清了 这波操作6,终于可以看清了
跺手操作,口粮茶,穷人比不了大咖,这茶值吗
大清早抽着假烟,喝着假茶,用着假壶,热热身,水一贴
大清早抽着假烟,喝着假茶,用着假壶,热热身,水一贴
玩物一把,好坏自评,开心就好
宜兴紫砂泥-清水泥清水泥, 是紫砂泥中最为模糊的一个概念。关 宜兴紫砂泥-清水泥 清水泥, 是紫砂泥中最为模糊的一个概念。关于清水泥,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说法。 明清时期没有“清水泥”一说,所谓的清水泥类泥料最早出现于民国时期,故现在人们称之为“民国清水泥”。泥色较现代清水泥色暗质粗(如图4-28)。 紫砂原矿泥料中也没有“清水泥”一说,清水泥是现代人称谓。 清水泥,最早是指选用单一的原矿泥料,在不掺杂其他任何矿料或化工色素情况下,粉碎加工后,直接拌和而成的泥料。 不掺其他任矿料或化料炼制而成的紫砂泥都可称为清水泥。 如人们通常把底槽青原矿炼制的泥料称为清水泥,底槽青可以算是清水泥,但清水泥不一定就是底槽青。 20世纪60~70年代,宜兴紫砂一厂将用于制作紫砂坯胎多余的紫泥料、普通紫泥料,掺和在一起,加工成的泥料叫做清水泥,即所谓的“文革清水泥”。主要用于制作花盆等低档产品,为低档的粗货泥料。80年代后期,由于优质的紫砂矿料相对减少,人们出于对原始材料质感的美学追求,逐渐地关注原本用于制作大路货的清水泥(紫泥)。原本很普通的清水泥一下子就变得畅销起来 现在业内人士将不掺杂其他矿料或化料,作品烧成后,色泽偏红的紫泥,称为清水泥,亦称之为红清水,色泽偏紫地称之为"紫清水”,也不为错。用于炼制清水泥的紫泥矿料不在少数,丁蜀镇黄龙山及周围矿山、宜兴周边地区均有或多或少的产出,其中以丁蜀镇黄龙山产出的“红皮龙"紫泥最具代表性。 红皮龙,是黄龙山紫泥中利用较为普遍的一款紫泥矿料。以前有人把它称作"野山红泥”,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因为产于黄龙山的红泥一般称之为"本山红泥”,红皮龙本身产于黄龙山,何以称之为"野山"呢?红皮龙虽然烧成后外观色泽偏红,本质上属于紫泥。既非产于野山,又不属于红泥,怎么就称之为“野山红泥”呢?此说不妥。若将产于黄龙山之外的红泥,称之为"野山红泥"倒也未尝不可。
宜兴紫砂泥-朱泥朱泥,是紫砂红泥类泥料中性能较为特殊的一类红 宜兴紫砂泥-朱泥 朱泥,是紫砂红泥类泥料中性能较为特殊的一类红泥,被人们誉为紫砂红泥中的精品泥料。朱泥,夹杂于嫩泥矿中,原矿一般位于山表黏土层或架上和嫩泥矿层之间。由于嫩泥矿表面黏土层或架土,质地疏松,雨水经过地表渗入泥层,与嫩泥直接接触,加上嫩泥层多呈层状、断块状分布,地表雨水常易沿断块裂缝处渗入泥层深处,经久风化而成朱泥,所以朱泥通常呈土黄色或铁锈红色夹带青白色的泥块状,俗称"夹花猪头糕"(如图5-18.5-19),这是朱泥原矿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因为未完全风化的缘故。由于朱泥是靠地表雨水渗入嫩泥层风化而成,且风化程度不一,所以朱泥矿层厚薄也不一,厚者为数米,薄者仅几厘米。未完全风化的原矿多呈土苛色带红色夹带青白色状,矿形琐碎、需精心挑选;风化程度好的大致呈黄中略带红、红中略带黄(如图5-21)等情状。朱泥依据风化的情况大致分为三种情形:一嫩泥矿层表面,经风吹雨淋日曝,直接风化而成的,呈豆瓣状的小片块朱泥(如图5-2o),此类朱泥风化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风化较为充分,氧化铁含量较高,泥质细腻,色泽较为鲜艳。二嫩泥矿中,风化程度不一,风化充分的多黄中略带红、红中略带黄(如图5-21),风化不够充分的,大多呈土黄色或红锈色夹带青白色的泥块状,即所谓的"夹花猪头糕"(如图5-18.5-19),朱泥矿以此居多;三同样是嫩泥矿层中,因风化时间过长而形成了"泥岩状(朱砂)。或"泥核状(大红袍朱泥)。的朱泥。朱泥依据风化后原矿外观的色泽,有人将具体为金黄朱泥和鹅黄朱泥(如图5-22)等;依据成陶后的外观色泽,又称为大红袍朱泥及紫朱泥等;根据出产地,则称为黄龙山朱泥、赵庄朱泥、小煤窑朱泥等。朱泥种种,尽管称呼不一,然而其性能却相差不大。丁蜀镇附近的西山、香山;川埠的赵庄,、小煤窑、红卫、蒋笠湖滏的九里山、六里棚及浙江省长兴县西部等嫩泥矿中均出产过朱泥矿料。朱泥为泥质粉砂质构造,泥质结构,疏松而沉实,遇水则化。朱泥的矿物组成为石英、水云母、赤铁矿、铁质,少量的长石、方解石、胶结黏土。化学成分与普通红泥大致相同,石英和氧化铝的含量与红泥比相对较低,影响了烧成温度。氧化铁、氧化钙略高于一般红泥,提高了朱泥壶的外观色泽。有人认为朱泥色泽鲜艳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朱泥的含铁量极高,这种看法是没有依据的,含铁高只能相对于段泥而言,与紫泥相比,并不算特别高,虽然个体极高,但整体并不算太高。据送样检测的数据显示,红泥的含铁量通常在9%左右,紫泥的含铁量也接近9%,所以在1150℃烧成时,紫泥和红泥、朱泥一样,呈红色,导致初涉者将部分成色偏红的紫泥也视为红泥。由于紫泥烧成温度偏高,故由红而紫。朱泥由于氧化硅、氧化铝含量略低,烧成温度低,氧化钙等氧化物在烧成过程中助氧化铁增色,故红色就越发鲜艳。朱泥种种,品质不一,由于风化程度的不同,朱泥的含铁量也有高低,色泽自有差别。朱泥未烧制前泥料通常为土黄色,若是红色,则大多添加了铁红粉,成陶后呈大红色。由于泥质和烧成温度的关系,通常呈黄红色的也较多。经久使用后,肌理温润,如少女之肌肤,红色会越来越漂亮,故有人戏称其为"红姑娘”。为了追求好的朱泥效果,以次充好,用普通红泥加铁红粉和玻璃水配制朱泥,用铁红粉以增加红色,用玻璃水以增加亮度和透明度。 朱泥乍看就是土黄色的黏土块,氧化硅含量低,黏土比例高,石英颗粒细,可塑性好,黏性重。制作时泥料易粘工具,难于成型,故通常用于制作小品,不适宜做大件,非达一定功力的制壶者也是不愿制作朱泥壶的。致使朱泥从古至今以小品居多。现代炼泥技术则可以轻易地解决这一难题,即炼泥时加入一定比例的熟砂粒,则既可提高朱泥的成型率,又可以增大器形。 朱泥与其他紫砂泥料相比,其干燥和烧成的收缩率都较大。普通紫砂红泥的整体收缩率为13%,朱泥的整体收缩率则高于17%,甚至高达25%以上,比普通紫砂红泥高出8o%以上。由于朱泥的收缩率大,旧时窑温又难以控制,故朱泥壶在烧成后,壶体表面常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皱褶,这些皱褶在经久使用后,又只能看到而手却感觉不到,所以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现代工艺水平提高后,烧制的窑温已易于掌控,不大会出现此种情况。 朱泥烧成时,应有较长的预热烘干时间。因为朱泥的收缩率大、密度高、气孔小,水分不易散发,所以只能用时间来克服这个问题。即便是在高温带,也只能缓慢升温。冷却过程也需十分缓慢,否则极易炸裂。故朱泥壶从泥料制作到烧制成型,成品率只有60%左右,这就是连许多制壶名家及成型老手不愿多做朱泥壶的原因。 由于朱泥氧化硅、氧化铝含量相对较低,加上其他氧化物的共同助熔作用,所以烧成温度相对较低,烧结范围也窄。一般紫砂红泥烧制温度为1150℃~1170℃,朱泥的烧成温度为1120℃~1160℃。1110 ℃, 呈橙黄色,断面较为致密,声音较响;113o'C,呈朱红色,断面致密,声音响亮
宜兴紫砂极品朱泥-大红袍大红袍是后人对历史上色泽较为艳丽的朱 宜兴紫砂极品朱泥-大红袍 大红袍是后人对历史上色泽较为艳丽的朱泥壶的称法。明清时的"大红袍"只是传说而已,无从考证。难怪有人说"大红袍"自清初就已经绝迹了,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大红袍”。那么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大红袍"呢?笔者认为你既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它没有,是因为"大红袍。根本就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而且事实上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大红袍”又谈何见过呢?历史上朱泥连个名称都没有,哪里来所谓的大红袍呢?说它有,其理由是,“大红袍"既然是色泽艳丽的朱泥壶,且历史上曾经有过被称之为"大红袍"的朱泥作品,紫砂矿源并未枯竭,怎么会没有"大红袍"朱泥的存在呢? 为了揭开"大红袍"神秘的面纱,证实确有其存在,并揭示其根本的特征,2000年左右,独具慧眼的业内行家刘玉林,根据自己积累的紫砂泥知识和对"大红袍"的认识,凭着简陋的交通工具,早出晚归,历尽艰辛,几乎跑遍宜兴及周边的矿区和宕口,终于找到了被业内行家们认可的大红袍矿料。正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无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非具一定的慧眼,即便是在眼前或手中,可能也与之无缘。玉林寻找到的“大红袍"矿料,开始并不为人认可,甚至很多人不屑一顾,然而当其见到作品,经其把玩,面之于行家,却如获至宝,不惜重价竞购。 大红袍朱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一少;二难;三奇。 一少,是说矿料极其稀少。从泥料的归属上来看,大红袍首先属于红泥类,其次是属于朱泥类,被称之为朱泥中的极品。原矿大红袍,零星散落在朱泥矿层中,没有单独矿层,通常在一个矿层面的几方土(嫩泥或朱泥)中也挑选不到几两,为质地纯正的嫩泥风化成朱泥后,经外力作用,陷落于朱泥矿层中,再经久风化而形成的朱泥“岩核”,所以部分矿料表面尚粘有青白色嫩泥(如图5-3o),外形似泥核,故有"泥中核”之称,个儿不大,直径7~8厘米算是大者,一般直径仅为3~5厘米(如图5-28.5-29.5-3o)。矿料极其稀少而珍贵,均是以斤而论价。原丁蜀镇附近及周边地区开采的部分嫩泥矿中尚能零星挑选到大红袍的矿料。由于大红袍矿料源稀少,没有机械加工所需的量,故一般采用较为原始的小型石磨碾粉,手工拌和成泥,经陈腐后才能使用。 二难,是说其难制作和难烧成。大红袍朱泥外观呈土黄色,粉砂质黏土,泥质结构。矿物组成为水石母、多水高岭石、高岭石及黏土矿物质等。据检测分析所示,大红袍朱泥二氧化硅的含量与大多数紫砂泥相比,相对较低。黏土物比例大,黏性极好,为高可塑性矿料。由于其黏性好,制作时泥料易粘工具,所以难于成型,若非朱泥好手,极难制作。 大红袍朱泥极难烧制。大红袍属于嫩泥范畴,二氧化硅含量少,泥性重,干燥和烧成线性收缩率较大,通常为18%。矿料中三氧化二铝含量相对较低,影响了其烧成温度,所以大红袍朱泥的烧成温度相对较低,烧结范围也窄。烧成时如温度把握不好,容易烧"爆"和开裂,所以成品率极低,一般也只适宜做小品,不宜大件作品,通常烧成的温度范围为1130 ℃ ~1160℃。1130℃。呈红褐色,音微哑;1150 ℃,呈暗红色,音微响;1160 ℃,呈深红色,音响,表面微玻化。1170℃,呈赤褐色,音清脆。 大红袍三氧化二铁的含量极高,送检样品检测结果为23.22%。 氧化铁含量高,烧成温度相对又低,加上其他氧化物的助熔增色作用,使得大红袍较一般朱泥作品,色泽更为鲜艳,器表更为光洁明亮。 有人说其色几乎与旧时新郎新娘结婚时穿的大红旗袍颜色接近,此故称之为大红袍。虽有些誉之太过,却也说明了其特征。紫砂泥虽说色泽丰富,但姹而不艳,红而不嫣。大红袍朱泥虽说色泽较为鲜艳,但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鲜红,制品烧成后通常呈暗红色,经久泡养后,会越发鲜艳明亮,晶莹如玉。单独看作品其色似乎不够明显,如果将其与其他朱泥类作品一起比较,特征就明显了。 三奇,是说泡养效果奇特。大红袍虽属朱泥,然而其砂性却是所有朱泥中独有的。所以作品烧成后,质感强烈,透气性极好。按理说朱泥作品一股烧结度相对较高,透气性要差,然而令人神奇的是,大红袍作品在使用初期,壶面会有水珠不断地渗出,经过一段时司的泡养,形成包浆后,则又无水渗出,足见其透气性的良好。如果不是经过特别处理的紫砂壶,是很难有此效果的。目前初期使用者在追要大红袍泥料和大红袍壶,问其真正原因,说其真正感受到,从泡茶效果来看,尚无超越大红袍泥料的作品。大红袍,朱泥之极品,名不虚传! 大红袍朱泥壶冷热急变的色泽效果尤为明显,壶体会随着沸水的注入,红色逐步变深,酌一分,则色深一分,水贮满后,则通体红色加深,倒空沸水,转瞬间则通体返回原色。
宜兴紫砂泥-赵庄红泥丁蜀镇西3公里处有一地名叫赵庄,故称其地 宜兴紫砂泥-赵庄红泥 丁蜀镇西3公里处有一地名叫赵庄,故称其地所产的红泥为赵庄红泥。 说起红泥,必然要提及赵庄红泥,因为赵庄红泥是紫砂红泥中最早开发利用的一款泥料。 赵庄红泥之所以名声大,并非其泥料最为优质,是因为早期无它处出产红泥。 目前赵庄已无泥可采,因此关于“赵庄红泥”说法,给人以一头雾水,不似其他泥料清晰直观。 赵庄红泥究竟为何种红泥? 明末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清初吴骞《阳羡名陶录》均有相同的记载:“嫩泥,出赵庄山,以和一切色土,乃粘脂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阳羡名陶录》在“嫩”字后,加了一个“黄”字。 顾景舟大师给红泥下的定义是:“红泥,片状结构,质坚如石,不溶于水。 蕴藏在嫩泥的底层,产地在赵庄嫩泥矿、西山嫩泥矿。” 根据实际开发利用的情形来看,《阳羡茗阳壶系》和《阳羡名陶录》记载的“嫩泥”和“嫩黄泥” 为赵庄朱泥,顾景舟大师所定义的是赵庄小红泥。 所以依据古籍记载和实际开发利用的情形来看,确切地说赵庄红泥有赵庄朱泥和赵庄小红泥两种。 赵庄朱泥,长期以来被诩为历代最著名的朱泥,古今文人雅士公推的朱泥极品,从目前紫砂泥开发利用的实际来看,未免誉之太过。 紫砂朱泥矿料中胜过赵庄朱泥的矿料有得是。 赵庄朱泥是由嫩泥风化而成的一种含铁量高的黄色黏土。 嫩泥风化后呈土黄色,所以称为“嫩黄泥”。 当年顾景舟大师上下班,途经合新厂摊泥场。 在夏日暴晒、倾盆大雨过后,到嫩泥摊场,累积拣到两桶红泥,这两桶红泥就属于朱泥,为日曝雨淋后的产物。 赵庄朱泥原矿成土黄色,黄里偏红并夹有青白色嫩泥(图5-46),泥块状,粉砂质泥质结构,疏松沉实,遇水则溃。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铁氧及泥质,少量的长石、方解石、胶结黏土等。化学成分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的含量相对偏少,石英颗粒少,黏土物比例较大,黏性好,难于制作和烧成。烧成温度低,单纯泥料的烧成温度仅为1050℃,且烧结范围窄,干燥和烧成的收缩率大,通常在20%之上。内含熔剂性原料高,三氧化二铁含量也高于其他朱泥,烧成后色泽较为鲜艳红亮,烧结度和玻化程度高,敲击声音尖脆、赵庄朱泥壶表润光亮,热水冲淋立展娇嫩鲜红之色。以之冲茗,茶汤明亮活泼,展扬香而聚甘甜。泡养日久,颜色酡红,温润而深沉,极富亲和力,令玩家爱不释手,被诩为茶艺高手不二之器。赵庄朱泥已濒临绝灭。 朱泥除赵庄朱泥外,黄龙山西部约5千米处红庙的小煤窑朱泥,名气也很大。小煤窑朱泥产于堆积较厚的黏土层下面,泥层仅5~20厘米,出产量不大。原矿呈偏青的嫩黄色(如图5-47),泥块状,油性重且具滑感,黏性很强,制作难,烧制也难。刚发现利用时,多是加配在其他泥料中,以增加泥料的黏合性,很少单独制壶。小煤窑朱泥粘性好,成型干燥和烧成的收缩率大,烧成温直较低,单一泥料成型的烧成温度为1100℃左右,非常容易扭曲、变形、爆裂,成品率不足60%。作品烧成后呈橙红色向暗红色(如图5-48)变化,温润油亮,泡茶水色好,热水冲淋,立现娇嫩红色,神秘迷人。 赵庄小红泥即古籍记载中的"石黄泥”。赵庄小红泥产于嫩泥矿底层,矿层不厚,仅有几十厘米,质坚如石,如泥中之骨,故曰“未触风日之石骨”。色呈黄色,与黄石相似,故曰“石黄泥”,有人称之为"黄石黄”,成陶后为红色,即"陶之乃变朱砂色”。小红泥和老红泥多数产于萤石夹层中,少数则产于嫩泥矿后者呈深黄色、黄绿色,均质坚如石,不溶于水。赵庄小红泥,外观呈土黄色,表面常现青白嫩泥色,泥质细腻,泥性介于嫩泥和普通红泥之间,可塑性较好,易于成型。赵庄小红泥作为小红泥的一种,外观色泽、矿物组成及相关性能与其他小红泥区别并不大,与黄龙山小红泥相接近。区别仅在于矿料中的石英含量稍高度相对稍高,接近1170℃,收缩率相对较小,为12%。赵庄小红泥烧成以后,外观色泽呈暗红,略具质感,有一定透气性。 赵庄小红泥由于开发利用较早,故产生的影响也较大。早期主要用于日用陶器和红泥水平壶的生产。赵庄小红泥矿源很有限,上世纪7o年代终因矿料将近枯竭而停产,所以传言已“灭绝”。曾一度以川埠红泥、洑东老红泥取代红泥水平壶的生产,然其可塑性、成色皆不及赵庄小红泥。8o年代,又试制成功蘸浆红泥替代红泥水平壶的生产,以供出口,终因工序复杂,成品率低而停产。之后再度运用科技配方,采用普通红泥,加入适量的铁红粉配制成红泥,以替代红泥水平壶生产,此法沿用至今。近年又因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较大,采石取土施工过程中,赵庄附近又额外挖掘出了少量的小红泥。
宜兴紫砂泥-降坡泥降坡红泥在矿床中沉睡了千年、万年、亿年,直 宜兴紫砂泥-降坡泥 降坡红泥在矿床中沉睡了千年、万年、亿年,直到上个世纪末,才偶尔露出其真容。20世纪90年代初,宜兴市人民政府为了陶都的发展,方便宜兴城区与丁蜀镇之间的交通,规划修筑了一条连接两地间的便捷公路,取名“陶都路”。陶都路途经黄龙山与青龙山吻接处的山坡地段,因坡度较大,为了使公路平坦,施工队开山挖坡以降低坡度,施工过程中无意挖掘到了一批特殊而珍贵的紫砂泥料,因其为“降坡”所得,故业内名之为“降坡泥”。“降坡泥”为一种天然的共生矿,紫泥、段泥、红泥共生于一体,色泽驳杂,光怪陆离,其中以红泥最具代表性,所以称之为“降坡红泥”。 “降坡红泥”仅产于黄龙山与青龙山吻接处的坡谷地段,原矿分布于坡体石英砂岩下的青甲泥层和龙骨之间(如图5-54),为强氧化条件下,各种色泥共同作用的结果。矿层不厚,面积不广,仅20~40厘米厚,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实际产出近百吨。为极其稀少,不可再得之红泥佳料,因为原产矿地段,均已被规划建设到位,断无开挖之可能 “降坡红泥”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共生矿或者混合泥,犹如一群混血儿,肌肤光怪陆离。或呈酱紫色(如图5-55),紫中藏绿,紫中藏青;或呈五彩,黄绿红错综(如图5-56、5-57),表面油亮光滑,隐显微小颗粒砂星。质疏易风化,风化后呈鳞片状。 越靠黄龙处泥质越好,越近青龙处泥质越差。 降坡红泥,因其成因的特殊性,可能某块泥料,只能揭示其部分特性,并不足以代表全部。然而送检的泥样还是能揭示其主要特征的。检测结果显示,降坡红泥中的二氧化硅含量不够高,石英颗粒粗细组合合理,可塑性较好。 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烧成温度相应较高,降坡红泥的烧成温度是一般红泥达不到的,可从1150 ℃ 烧至1200 ℃ 。考虑到烧成后的色泽效果,一般烧成温度控制在1150 ℃ -1180 ℃ 间。1150 ℃ 呈橙黄色,细腻柔和,音响(如图5-58左);1160 ℃ 呈红色,致密,但音微钝(如图5-58中);1180 ℃ 呈紫褐色(如图5-58右),接近烧结,声音较脆。 温度过高,则色不美观,容易出现灰孔。 原因在于降坡红泥中的氧化钙含量比黄龙山多数紫砂泥高,这与青龙山的石灰岩地质地貌有较大的关系,是青龙山的碳酸钙长期受地气浸淫所造成的。 越是贴近青龙处的含量相对也高,故烧出来的壶容易起灰泡,产生灰孔。 由于降坡红泥是多色泥的共生矿,含有一定的段泥成分,矿料中三氧化二铁含量,与一般红泥相比不够高,因此用降坡红泥制作烧成的壶,外观色泽一般呈橙黄色,红里泛黄,段泥颗粒呈黄色均匀地分布于壶体内,红里透金,若隐若现,似万里天空中的银星闪烁,令人遐想(如图5-59)。加之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合理,壶面较为滋润,蕴含亚光色泽,泡养极易上手,不多时日,包浆润厚,质朴端庄,玉质感好
宜兴紫砂泥-段泥段泥也是宜兴紫砂陶土的三大泥类之一。段泥亦称 宜兴紫砂泥-段泥 段泥也是宜兴紫砂陶土的三大泥类之一。段泥亦称“团泥”,因黄龙山中有个小山头称之为“团山”,故“团山”所产之泥,称之为“团山泥”,简称“团泥”。因“团”和“段”,在宜兴方言中读音相同,故“团泥”又称“段泥”。 明清及民国时期,没有“段泥”之称,“团泥”旧时称“老泥”,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说:“老泥,出团山,陶则白砂星星,宛若珠琲,以天青、石黄和之,成浅深古色。”“白砂星星,宛若珠琲”,则为段泥制品的显著特征。 明清时期,段泥类作品多以日用器物和自然景物来取譬,如定窑白、冷金黄、梨皮、葵黄、松花、豆碧等。 民国时期,李景康、张虹的《阳羡砂壶图考》将段泥归之为白沙和黄色两类。白沙有白泥、(定)窑白之分,黄色有冷金、葵黄、松花、豆碧诸品。盖土之变异,虽由山之所产,亦有陶人匠心配合也”。据古籍记载,段泥作品出现于明万历时期,明末清初比较少见。清嘉道时期及以后,段泥制品尤多,色枯而黝黑,《阳羡砂壶图考》通常称之为白沙和白泥制品,实则即今之段砂,白泥之粗杂者。 段泥是现代人对烧成后,制品色泽偏黄偏淡的一类泥料的通称,也并非指某种单一的具体泥料。段泥矿料,无论是原矿,还是烧成后的作品,整体色黄偏淡,素净淡雅,如清水芙蓉,凌波仙子,清心怡人,素心芬芳,素有"素心素面"之称。 从泥料的产状和性能上来看,段泥大致有两类:一是白泥类的段泥,一是共生矿类的段泥;从原矿泥料的外观特征上看,有绿泥、芝麻段泥和白麻子泥等;从成陶后制品的外观色泽来看,有金黄段泥、米黄段泥、青段和老段泥等,由"陶人匠心配合"的墨绿泥等,也归之于段泥。 地域上,原宜兴陶土开采矿区或矿点中的甲泥和白泥矿区或矿点,均有段泥类泥料的产出。其中丁蜀镇的黄龙山矿区,是宜兴紫砂土中的优质段泥的主要产区。 从矿床的分布来看,段泥类泥料中的白泥类泥料和性能接近于白泥的米黄类段泥,主要产于接近山腹或山腹的石英砂岩之间(如图6-3),延展至山腰翼部。共生矿类的段泥主要分布于矿床顶板之下,紫泥层的上部(如图6-4),部分夹杂在紫泥矿层中。黄龙山段泥主要分布于黄龙山矿床顶板之下的绿泥和紫泥之间,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兼有绿泥和紫泥的特性,性能更趋向于绿泥。黄龙山段泥与外山段泥相比,黄龙山段泥含有较多的紫泥成分,其他矿区或外地矿区,产出的段泥,紫泥成分则较少,甚至不含紫泥成分,性能更接近于白泥。 段泥原矿外观呈浅灰色、淡绿色、灰白夹青色、灰绿中杂褐色或红色斑点,块状或片状构造,粉砂质泥质结构,致密,不坚硬。段泥的主要矿物质成分为本云母、高岭土、石英、叶蜡石及云母碎屑、铁质等。 段泥化学成分分析显示,段泥中二氧化硅含量比较高,一般都在60%以上,部分甚至接近70%,段泥石英含量较为丰富,致密而不坚硬,影响其可塑性,段泥属中可塑性陶土。三氧化二铝整体含量也较高,通常都在24%以上,甚至高达30%,按理说烧成温度明显要高,但因其黏土性能及作品的烧成效果等因素,实际烧成温度,般控制在1170 ℃ ~1200℃之间,高于红泥而低于紫泥。段泥含铁量较低,一般在2%左右,高于2%,则颜色偏黄偏深。氧化钛起着增色作用。段泥氧化气氛中烧成色泽呈由浅黄色,向红黄色、深黄色、黄褐色变化,高温条件下或还原气氛中,呈黄中泛青、变灰变化。白泥类泥料,因氧化铁含量较低,为1%左右,烧成色泽呈灰白色,向灰色、灰中返青变化(如图6-7);白泥类泥料中的米黄泥和下山绿泥等,因氧化铁的含量较为适中,接近于2%,烧成的外观色泽呈淡黄色,向黄色、深黄色、黄里返青变化(如图6-8);共生矿类泥料中的部分段泥,有的由于与紫泥层比较贴近,甚至夹杂在紫泥层中,受紫泥层的影响较大,氧化铁的含量相对显得较高,为3%~4% ,烧成后外观色泽呈淡红色、向棕色、黄褐色变化(如图6-9),俗称老段泥 由于受地质、成矿条件的影响,不同矿区、不同矿层的段泥,其品质和性能均会有差异,由于配比的差异,烧成温度的不同及烧成次数的多少,段泥的外观色泽也不尽相同。 段泥作品比较难烧,如果烧不到位,就容易"吐黑”“惊开”。一般原矿段泥都要烧出原矿的颜色后,再回烧才好。“吐黑”现象为段泥中的紫泥颗粒所致。段泥中氧化钾、氧化钠的含量相对较低,助熔能力相对也较弱,所以烧结度不高、玻化程度相对较低,色泽枯涩,水色不彰,泡养效果不如紫泥和红泥效果明显。 黄龙山所产段泥,统称为本山段泥。本山段泥是段泥中的较有代表性的泥料,黄龙山的部分段泥因其自身另具特点,被冠以了专有名称,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本山段泥,其意义已显得较为单一了。
宜兴紫砂泥-金黄段泥金黄段泥,俗称金黄段,之所以取名“金黄段 宜兴紫砂泥-金黄段泥 金黄段泥,俗称金黄段,之所以取名“金黄段”,是因为金黄段泥是段泥壶中,质地最纯,色泽最接近于黄金原色的一款泥料,是本山段泥中最为优质的精品泥料。 明清时期没有金黄段泥一说,与之较接近的称冷金黄、葵黄、枇杷黄等。 金黄段泥具体是哪一款泥料,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最具代表性的金黄段泥的发现者为业内人士刘玉林。2005年初,有位客户慕名来找玉林,出示其自称是明代徐友泉的葵黄色八宝壶,要求为其配制泥料仿制。 玉林经过一番细致的研究,搜寻库中数遍,感觉尚无与之相仿的底料。 为了客户的需要和自己的信誉,玉林只身深入黄龙山的各“宕口”和“眼口”,东敲西挖,苦寻了一个上午,结果一无所获。失望之余,他站在黄龙山龙背上,俯视日新月异的古陶都,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正当准备返回之际,他随手又在身边的浅表泥层处多挖了几镐,意料之外发现了一款从未见过的优质段泥矿料,经过一试样,发现竟然就是自己所要寻找的泥刺,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金黄段泥本质上属于本山段泥,是因为黄龙山断裂褶皱运动,矿体发生颠覆,矿层上翻而发生的局部现象,所以蕴藏量不大,出产量不多,现存量更少,越发显得金贵。金黄段泥,目前属于极其稀少的精品泥料。最早用金黄段泥做成作品的,是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的弟子——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许艳春。许艳春为自己的金黄段泥作品,取名为"东方之子”,作品刊登于2005年6月,北京《收藏》杂志创刊第150期上。随后,“金黄段泥"在业内逐渐得到了认同。 金黄段泥原矿产于黄龙山龙身骨处,表层泥土下面,两道石壁之间的凹槽(如图6-13)内,为矿体倾覆所致。埋藏较浅,泥层也浅,一般厚度仅为10~20厘米,厚者也不超过50厘米,呈链状分布,且同其他泥块错杂在一起,难于开采,只能精挑细选。原矿呈淡绿色,片状结构,截断面细腻纯正,色泽油亮,具玉质感,原矿表面偶尔有铁锈似的红色(如图6-14)。矿物组成为高岭土、水云母、石英、泥质及少量的铁氧化物等。 金黄段泥,二氧化硅比普通段泥低,三氧化二铝含量却高达28.71%,所以烧成温度相对较高。1130℃~1150 ℃ ,呈浅黄色,断面较粗糙,声音稍脆;1150℃~1170 ℃ ,呈黄色微带灰,有红褐色斑点,分布均匀,断面较致密,声音脆;1170°C~1190℃,呈金黄色,红褐色斑点增多,分布均匀,致密,声音脆;1190°C~1210℃,黄里泛青,致密,声脆,黑色斑点增多1210℃~1230℃,黄而发青,有时会出现平行于鼓面的裂纹。 金黄段泥中三氧化二铁和氧化钛含量较为合理,由于在相应的烧成温度阶段,三氧化二铁和氧化钛共同的发色作用,故烧成后外观呈纯正的金黄色。泥质好固然重要,火候把握不好也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黄段泥”要达到最佳的效果,烧成要到位,须从低温点烧到高温点(即显现原矿色)后再返回到烧成点烧成。若在烧成点一次性烧成,色泽不纯,泡茶容易出现"吐黑”现象。因为金黄段泥的含铁量较为合理,温度把握得好,所烧成后金黄色中蕴含着红褐色斑点,且分布均匀,经久泡养后,黄色越发显黄,红褐色斑点发红,不似其他段泥壶斑点会发黑。金黄段泥中氧化钾和氧化钠的含量较低,所以器表水色不彰,需长期泡养后,方显英雄本色。 目前市面上接近或自诩为金黄段泥的作品不在少数,绝大多数均为人工配制的泥判所制。业内人士的普遍感受是,泥色不纯,泥质粗杂,颗粒粗黑,抱养不出美的效果。黄龙山山表已无泥可采,储存者又不轻易面市,金黄段泥就越发显得珍贵。
宜兴紫砂泥-本山绿泥本山绿泥,一因其产于黄龙山(业内人士习惯 宜兴紫砂泥-本山绿泥 本山绿泥,一因其产于黄龙山(业内人士习惯上把黄龙山称为“本山”),二因其原矿呈淡绿色,故称“本山绿泥”,是根据产地和原矿色泽而命名的,所以产于他处的绿泥就不能叫本山绿泥。 其他矿区或多或少地也出产绿泥,并非一点不产。本山绿泥产于丁蜀镇中央地带的黄龙山矿区,是本山段泥中较为优质的泥料,与单一意义上的本山段泥相比,原矿泥料中不含紫泥成分,氧化铁含量较低,烧成后黑色颗粒很少,与所谓的米黄段较为接近。 本山绿泥原矿产于黄龙山黄石层(即顶板)下(如图6-16),俗称“龙筋”。 矿层厚度仅数厘米,储藏量不大。原矿呈淡绿色或灰绿色(如图6-17,6-18),为弱氧化或弱还原生成条件下,含二价铁离子的硅酸盐矿物所致。 经薄片鉴定,本山绿泥的矿物成分较为单一,为黏土矿物组成,主要由水云母、高岭土、白云母、铁氧及泥质组成。 水云母与高岭土共生,并含有少量棱角状细粉砂质石英碎屑。 本山绿泥,原矿为粉砂质泥质结构,致密而不坚硬,质疏易碎,遇水则溃。粗颗粒约占63%,细颗粒约占37%,结合性能良好单一矿料能独自成陶,液限为26.78%,塑限为13.96%,可塑性指标为12.82%,为中可塑性陶土,少数为圖可塑性。以制作小件产品为宜,制作大件产品不易烧制,旧时常用作"化妆土”。 本山绿泥,由于其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其烧成温度要明显高于红泥,略低于紫泥烧结温度为1150 ℃ 。烧结范围不超过50℃。1130℃,呈浅黄色,断面较致密,声音脆1150℃,黄色微带灰,断面较致密,声音脆;1170 ℃ ,黄微带灰色,褐色斑点多,但分布均匀,致密声脆;1190 ℃ ,黄而发青,呈鼓状变形,出现平行于鼓面少数开裂纹1210℃,黄而发青,呈鼓状变形,出现平行于鼓面的裂纹。本山绿泥干燥和烧成的收翁率为12%左右。 本山绿泥,成陶后呈深浅不同的黄色烧成色泽趋向如图6-20,随着加工目数的大小,质感效果会有不同的表现。氧化钾若含量高于2%,器表光泽度好,若低于2%,色则显得枯燥。氧化铁、氧化钛含量趋多时,黄色色泽较深,细小褐色砂粒,均匀散布于壶表,状似梨皮;否则趋淡,呈浅黄色。与金黄段泥相比,本山绿泥的褐色颗粒偏黑,为铁氧质烧成所致,与紫泥的影响关系不大。 本山绿泥,也是段泥类泥料中优质的配制底料,本山绿泥与紫泥相拼,可拼制成所谓的本山段泥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按适当比例加入氧化钴和铬绿,可制成深浅不同的墨绿泥;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适量加入铬锡黄,可制成葵黄、枇杷黄等色泥。
宜兴紫砂泥——-米黄段泥米黄段泥,是段泥中的新名词,段泥中的 宜兴紫砂泥——-米黄段泥 米黄段泥,是段泥中的新名词,段泥中的后起之秀,以前很少利用它来制壶,近年来由于出产量较多,部分优质泥料用于制作紫砂壶,有赛本山绿泥的效果,逐渐被认识并加以利用。之所以称米黄段泥,是因为成陶后,外观色泽呈浅灰色、淡黄色,较白泥色黄,较段泥色又浅,较接近米之黄色 原矿呈淡青色、灰白色(如图6-35.6-36),粉砂质泥岩,片状构造,粉砂质泥质结构。泥质较为细腻,致密不坚硬, 米黄泥矿物组成与白泥基本相同,为高岭石、绢云母及少量白云母、泥状物、石英碎屑、铁质及硅质等。 米黄段泥本质上属于白泥,外观、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及其百分含量、窑业性能与白泥极为相近,成矿条件为弱还原条件下生成,陶土中含二价铁离子的硅酸盐矿物造成了色泽的变化。 米黄段泥与白泥的主要区别,在于氧化铁含量的多少。 白泥的氧化铁含量较低,通常在1%~2%之间,烧成后外观色泽以白色为主,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粉红色,向白色、淡灰色变化。 米黄段的泥氧化铁含量若接近或超过2%,烧成后外观色泽呈淡黄色或浅黄色,随着温度的升高,色泽呈淡黄色,向黄色、深黄色、青黄色变化;氧化铁含量超过3%,色泽呈肉红色或暗红色,向黄红色或橘黄色、淡黄色,淡灰色、灰色变化。 米黄段泥,严格地说不属于紫砂泥中真王意义上的段泥,真正意义上的段泥是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泥中或多或少地含有紫泥成分,而米黄段泥属于白泥类段泥,泥料的性能与白泥大致相同,与白泥的区别,仅是因氧化铁含量的不同而引起烧成色泽上的变化,泥料中不含紫泥成分。 米黄泥泥质较为细腻,颗粒成分以细颗粒居多,可塑性良好,部分性能接近于嫩泥,属高可塑性陶土,多数则为中可塑性陶土。 米黄泥的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较高,除接近嫩泥类泥料烧成温度相对较低(1170 ℃ 左右)外,整体烧成温度也较高,多数可达1200 ℃ 烧成色泽以橙黄色,向浅黄色、深黄色、 青黄色变化为代表。 断面致密, 声音较脆。 优质米黄泥有赛本山绿泥的效果,多数米黄泥烧成色泽偏淡,不加色料,难出精品,整体效果不及其他段泥,故精于炼泥者仅以之为配料,不单独成泥。
宜兴紫砂泥—老段泥很多人都认识老段泥壶,但当究其什么是老段泥 宜兴紫砂泥—老段泥 很多人都认识老段泥壶,但当究其什么是老段泥时,说法却不一致。有人说老段泥是经过长时间窖藏陈腐的熟段泥;有人说老段泥就是相对于现在利用的“新”段泥而言,以前存放在家的段泥;有人说老段泥就是明清时期所利用的段泥;有人说老段泥就是泥质较“老”,耐火度较高的段泥。 综观其说,有时间和泥质之别,以时间来断“新”与“老”,显得有些牵强,因为时间的长短,只能是相对而言,所以泥质才是根本。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说:“老泥,出团山,陶则白砂星星,宛若珠琲,以天青、石黄和之,成浅深古色。”“陶则白砂星星,宛若珠琲”为段泥的明显特征。 据此记载,老段泥则为产于团山的老泥,明清时期的段泥,泥质粗杂,不如现代细腻,实际为现在的段砂泥。 业内专业人士则将现在质地较为坚硬,耐温较高,成陶后外观色泽较深,呈黄褐色,与明清时期相仿的段泥,称之为老段泥。 此类段泥,产于黄龙山,矿层通常位于紫泥矿层的下部(如图6-38),部分夹杂在紫泥矿中,外观呈青绿色,接近墨绿色(如图6-39,6-40),部分呈灰中带褐色,致密较为坚硬,泥质粉砂岩。 老段泥的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部分高岭石、绢云母及少量白云母、石英碎屑、泥质物及铁氧质等。检测结果显示,老段泥石英含量较高,三氧化二铁含量较一般段泥高,三氧化二铝及氧化钾含量较为适中。石英含量较高,三氧化二铝含量又较为适中,烧成温度高于一般段泥,窑温1170℃~1220℃,整体收缩率约11.5%。由于受周围紫泥层的影响,老段泥三氧化二铁含量较绿泥、米黄类段泥要高,特别是紫泥层中的老段泥,三氧化二铁的含量又略高于紫泥层上部的老段泥。三氧化二铁的含量的高低,影响作品成陶后外观色泽的变化。一般段泥烧成后,外观色泽呈浅黄色,向深黄色、青黄色变化,老段泥则呈棕色,向黄褐色、灰褐色、青褐色变化。黄褐色、灰褐色、青褐色为老段泥壶的三大基本色调。 老段泥为泥质粉砂石,矿料中黏土物柞对于其他段泥的比例较少,石英颗粒较粗,可塑性中等,加上氧化铁的含量稍高,烧成后褐色颗粒表现得较为明显,总体上作品的质感比较强烈。事实上质感的强烈,与泥料加工的目数、烧成的温度、掺入砂粒的粗细及多少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部分老段泥由于氧化钾的含量较为适中,加上在配制时,加入了适量的黏性好的泥料,所以制品烧成后,微现水色,且显得较为温润,经久泡养后同样能够呈现包浆之美,故也深受众多藏家的喜爱。 目前市场上段泥类矿料并不稀缺,但老段泥矿料却比较稀少,市场流通的老段泥矿料以配制料居多,外山泥料配制的段泥,成陶后质感清晰美观,但是较难泡养,少数会越泡越脏。老段泥虽属配制,却不乏精品,与其他配制泥料相比,老段泥尚属较好的配制泥料。
紫砂水深,人人皆知紫砂水深,众所周知,很多刚入坑的壶友不知如 紫砂水深,人人皆知 紫砂水深,众所周知,很多刚入坑的壶友不知如何选壶选料,我推荐壶友们先不要过份关注泥料,先看懂款型特征,了解器型的美与丑,丑的工基本也不会有太好的料,这是个定律,有条件的去博物馆细细研究名家高工好壶做工,款形,样式,没条件的去网站,推荐淘壶人,紫砂壶之家等比较出名的网站,看大家名家的壶,某宝还是别去了,最坑小白的地方,贴吧也少上,很可能被带入坑,说白了就是自己多看名家高工的作品,把你喜欢的款式经典造型比例线条了然于心,等你一眼能看出丑与美时,了解下什么是灌浆,机制,机车,手拉,半手,全手,一般我们只选择半手和全手两种工艺,等这些闹清楚那么你就可以了解紫砂各种泥料区别特点,转战贴吧和高手唇枪舌战,知乎求大神鉴定,某鱼也是个好地方(私人卖家便于交流),某宝看看就好。基本上就这些哈,第一次写这东西也不会太高深太玄学的东西,小白看看大神略过,欢迎批评指正。
分享一个顺口溜 紫砂壶颜色 浅不浅看铝 分享一个顺口溜 紫砂壶颜色 浅不浅看铝 深不深看钛 红不红看铁 润不润看镁
搬运 有点长,有些东西可以探寻一下,故事多听听紫砂水深?听 搬运 有点长,有些东西可以探寻一下,故事多听听 紫砂水深?听听一位紫砂从业者7000字的真实心声 自从我走进紫砂行业以来,经历的相关是非着实不少。至今,假手工假职称、以次充好、真假混合、价格欺诈等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令我蒙羞!在此,我希冀尽自己最大努力,非系统地就事论事,表达一下自己对一些敏感问题的专业认识和意见,希望能为紫砂朋友们带来一些细微的帮助。文章并非学术论著,不成体系,且因水平之限,一家之说,不可能全面周到,仅供大家参考而已。 一 矿脉和泥料配方添加物的问题 有关紫砂泥矿质属性的介绍,以往的某些书刊曾作过一些比较专业的描述。然而,有关紫砂泥矿的实况、成品泥的配比和泥料品种命名等问题,几乎语焉不详。 那些矿脉的介绍,其实也只有个别机构作过真正的勘测分析而有过第一手资料,大家所见到的这家那家的介绍,多数是互相抄袭和借用,有的已经误传甚至添油加醋而导致局面混乱,试问市场及玩家又怎么能辨别这些内容的真伪呢? 本人有幸,祖上为窑户,老家就住在黄龙山四号井的前面,小时候也经常到挖泥的井边去玩。自从走进紫砂陶以后,更是三天两天跑到进口去仔细观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我后来研究和配炼紫砂泥是很有帮助的。 宜兴黄龙山原矿 关于泥料的配比,也应该算是比较专业的话题,一般行家似乎不愿多说,更多的人或许是无从可说,因为90%以上的壶工是买成品泥使用,不涉及这方面的课题。写相关文章的大多数先生们,又很少亲身从业。对于众多玩家而言,想了解些什么,当然是没有选择,只能看看书上现成的介绍。 遗憾的是,大多数书中所介绍的矿源故事,只能给玩家带来朦胧的幻想,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指导;而书中没有涉及的材质结构和特性、比例配方的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却可以帮助玩家真正有所了解、指导正确选择和使用;面对实物去寻找一些较有意义的内容,领略紫砂陶艺的美学意蕴。比如,大家都知道“清水泥”这个名称,但究竟何为“清水泥”?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认知。 十几年以前,丁蜀镇的五个紫砂厂,各有自己的泥料车间,这个负责工厂所需的各种成品泥的加工场所,一般来说有五至八个品种。 而大多数品种的配置,都需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矿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练成,为了理想的颜色效果,多半还要掺入一些磨得很细的金属氧化物,并且每种泥料里都必须加入0.2-0.3%的碳酸钡细粉,以转化对制坯不利的游离硫酸盐。 只有那些用同一种矿料不添加任何化工料配成的自然色紫砂,才叫做“清水泥”。按理说这种清水泥是属于真正的纯天然纯矿泥料,直接做壶岂不更好?
感谢无|涯再次提供真实上手有感,附打油诗一首紫砂三重境界紫砂 感谢无|涯再次提供真实上手有感,附打油诗一首 紫砂三重境界 紫砂玩家刚入坑,总是充满好奇心。 泥形工艺精气神,各样东西都不精。 五颜六色真好看,稀奇古怪的造型。 天青本绿大红袍,你不被坑谁被坑。 泥料颜色百千种,其中还把等级分。 喀左长兴江西料,产地更难分得清。 新手只要泥料好,型工神韵不重要? 好泥来做低价壶,商家难道不动脑? 泥好工好刻绘妙,大师炒作利润高。 型工泥刻是配套,想要捡漏坑里掉。 大师拍卖几百万,泥料成本才多少? 一重境界就认泥,二重境界先看工。 三重境界神韵俱,妙不可言在其中。 多看多学多上手,理论知识终是空。
紫砂壶心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搬运贴吧 天涯大神的打油诗,挺有意思,也很实在砂门深似海, 搬运贴吧 天涯大神的打油诗,挺有意思,也很实在 砂门深似海,听我细道来。 玩壶学看工,辨壶更轻松。 玩壶先看料,容易被误导。 紫砂壶在手,用心瞅一瞅。 看似砂感强,手摸不粗糙。 颗粒感要有,抚摸不硌手。 颗粒突在外,外山料来卖。 观色看紫砂,不听壶商夸。 远看成一色,近看万千色。 颜色要自然,艳丽要不得。 多看多上手,不再做小白。 是最近根据各路贴吧大神和自己玩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博君一笑。
搬运某位大神详说本山料细说黄龙山紫砂矿料的前些天和一些紫砂界 搬运某位大神详说本山料 细说黄龙山紫砂矿料的 前些天和一些紫砂界著名大佬争论了外山与本山的区别:大师们要去写本书来回我,做研究的要去为紫砂而战。。。。 我嘛,没时间,找了点小资料先收集整理,空了,我实地到黄龙山走走,以据说话: 据有关资料,紫砂形成于3.5—2.6亿年间。宜兴地质构造为沉积岩,处于太湖西岸的沿海地区,地势低洼,至今河道纵横。因此,以下结论是可信的:在风力和水波的作用下,风化的原始岩矿颗粒层层堆积,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最终形成了石英、莫来石、云母、长石等**体。此外,此地区肯定蕴藏铁矿。挖矿人提供的一种伏东矿样,妙道送检做化学成分分析,铁含量就高达70%左右。 但尚有质疑之处:宜兴不处于季风带,风向夏吹东北、冬刮东南,风向不定,单一成分的长期堆积,其前提是本地与周边原始岩石成分相同。这需要进一步的地质学研究给予解答。 矿脉走向及其原因 既然肯定了宜兴地区低洼地貌和沉积岩的地质构造,就可以做如下推论:1、紫砂矿储非独在黄龙山,因为粉尘不同陨石,不会在平原地带只落狭小区域;2、矿储呈层状分布。 但实际情况是:1、黄龙山紫砂的确与外山、外省矿料不同;2、矿层分布并不规律;3、即使同宕口,同层矿种相邻也不尽相同。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沉积岩物质形成后,地壳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原来的分布状态。 矿区分布 理论上,丁山地质构造纵向是相同的,因为地壳变化,今天我们看到的同一水平面,矿料种类就呈现了明显的不同。因此,黄龙山各个矿区,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黄龙山主体矿区,即今天的南山、水塘及其周边,主要是东南西三方。需要说明的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龙山主体,实际上已经距山顶有60米以上,地质年代应该与蠡蜀、白宕等平原地区地下60米以下矿层相当。主力品种为紫泥、青灰泥、本山绿泥,矿料较老,砂性较重烧结温度较高。 2、 1、2、3、5号井位置,也属于黄龙山主体。黄龙山主体水塘,是本世纪初露天开采所形成,此前,都是水面以上位置暗宕横向或斜向开采,1、2、3号井是由解放前野宕改造而成,向南开采。5号井为新建,向西斜向开采,纵深处也即今天的水塘位置。矿料品种与性质与主体部分相近。去年,在2号井位置下挖不到十米,就发现了原来2号井的暗宕。今天1、3号井位置出矿,实际上已经在当初1、3号井开采区之下(因为以上及相同水平位置已经被露天采掘时开采了)。所以,近几年在1、2、3号井位置盗挖出来的矿料,地质年代要与1、2、3号井出矿相当或更老。 3、四号井分主井和副井。副井在宝山矿区,主井在今天的紫砂之源公园西部。副井纵向开采(与矿层横向拓展),主井向东(黄龙山主体部分)斜向开采。根据有关资料,四号井掘进800多延长米,纵深300多米。但四号井挖掘是纵深开采还是沿矿脉开采,妙道走访了很多当初在井下井上工作过的人,均说法不一。如果纵向开采,必将穿透黄石层,但这点未得证实;如果沿矿层开采,纵向300、延长800,显然也不符合今天黄龙山露天部分所显示的地质变化所造成的斜度。四号井副井,现在已经有人在附近位置开盗挖宕口,出矿紫泥,但是非常嫩,以致粘手粘工具。 4、半坡(水塘西)矿区、宝山矿区、降坡矿区、蠡蜀矿区。这三个矿区属于黄龙山的龙头和龙尾,水平位置几乎一致,地质构造为浅表层,出矿皆为团泥和红泥(小红泥、朱泥),未见紫泥。根据研究猜测,宝山矿区出矿与明末清初蠡蜀矿区(今天的大水潭)出矿基本一样。降坡地段有一个特殊,那就是有一种后来被称为降坡泥的团泥,白砂和部分团泥,与宝山矿区出矿的某些品种一致。 5、团山。团山虽然也是山(后来修建水泥厂,山头被削掉了),但现在所看到的地表地质年代较近,主要出矿小红泥、团泥(红灰团的红黄泥、紫红团红棕泥、青灰泥),泥料均较嫩,烧结温度较低。 开采历史 宜兴号称陶都,名副其实。丁山地区制陶已经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主要制品是缸罐等日用陶。只是到了明代,金沙寺的一个嗜茶和尚,才采用陶工洗手的细陶泥做器泡茶,此前的器具,即使如羊角山考古发现的执壶,其材质也是制作缸罐的夹泥,只不过工艺方法已经具备了紫砂成型的工艺雏形。矿料开采,一直是以夹泥(夹在黄石间的陶土)为目的,以供制陶。从明代起,饮茶方式改变,紫砂壶才受到人们的追捧。但在那个年代,有讲究地饮茶,还是少数人的事。所以紫砂壶一直被边缘化,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基本在江苏、上海、浙江一带。
老司机带带我,小白想喝普洱,感觉名堂太多,什么生茶熟茶,这叶那叶傻傻分不清,去大益旗舰店,种类繁多,几十到几千,晕,老司机爱喝啥咱就来点啥吧,口粮茶,200左右的推荐下,糟老头子别来骗我了
本山单一原矿底槽青美丽,温润如玉,晶润之光!这才是黄龙山原矿底槽清青应有的质感!紫砂壶以茶之名义爱壶
自家泰迪宝宝40天,一公一母对外出售,喜欢的可以联系,并附狗爸狗妈照片
家养标准体泰迪宝宝对外出售,一公一母,40天,价格不高,喜欢的联系
细细品慢慢看
完全不懂普洱茶,没茶喝了 ,在桌子底下扒拉出这饼普洱,过年时还是个有点身份的亲戚来给的,网上查查才十几块钱,会好喝嘛,来个懂的大神帮看下,这是不是很差的那种普洱
搬运真然堂100真紫砂的帖子,特在此感谢如何区分晶光,润光, 搬运真然堂100真紫砂的帖子,特在此感谢 如何区分晶光,润光,和尚光 世上的事、有真、就有假,有好、就有差,紫砂壶也一样,谁都知道有好有差,但就是没办法去辨别那个好与差。 宜兴紫砂已经传承上千年,紫砂能够传到今天,历史上不可能说紫砂真的没有好坏之分,实际上古人早有了鉴别紫砂壶好坏的最科学、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明朝周高起说:“砂壶;有晶光者,最为上乘,有润光者,上乘也,和尚光者,最为贼相”。短短二、三十个字,概括的精妙绝伦。其实,很多人看到过这个方法,也许是不懂其中的道理,也许是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也许是走马观花没有留意,把这个好方法给埋没了。我们先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解释一下,紫砂壶古称砂壶,有晶体光点的紫砂壶,是最好最好的紫砂壶,有润泽之光的,是很好的紫砂壶。和尚光;就是象和尚的脑袋油光锃亮的光,这里的“贼”;是指盗贼的身份,**、不值钱。最为贼相就是最差最差的品相。 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对于能够相信这句话的人来说,只要去学会看晶润之光是什么样的光就行了,而对于有些好学的人来说,我凭什么相信这就是正确的方法呢,这就要弄清这个结论的来龙去脉,和了解她发展变化的必然性、唯一性。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从紫砂矿料演变成紫砂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相应特征,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前面学到的知识来倒推这个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一把有晶润之光的紫砂壶,首先肯定的是,这壶在最后出窑的时候已经烧熟了,没有烧到结晶的紫砂壶不可能有晶润之光。再向前推,这把壶的做工肯定是上乘的,没有上乘的抿针功力把砂粒磨平、把脂泥抿净是不可能发出晶润之光的,最好的泥如果没有抿针工烧出来是泥浆色,或制作时含水多(就是注浆)烧出来的是水光多,所以,有晶润之光的壶一定是好做工。 再向前推,做这把壶的泥一定是纯正的好砂料,只有砂粒纯度高的泥料,砂粒才会相互固定,抿针的打磨才会对砂粒起作用,如果是等外泥,抿针一用力,砂粒陷进去了,粉末泥上来了。再就是砂粒一定是很整齐的砂粒,如果是杂质多、或者是岩化不均的料,因为它们的烧结温度不同,显色不同,也很难有晶润之光,所以,有晶润之光的壶,一定是用的好泥料。既然是好泥料,那一定是用好矿料炼的泥,因为,紫砂与别的材料不同,差矿料是很难炼出好紫砂泥的。 古人周高起这个鉴别紫砂壶的方法可以说是精、准、狠,简单、准确、高效,一锤定音。而现在消费者买把壶却本末倒置,追求矿料,仿佛是矿料就是壶,追求原矿,却又不识原矿,结果追得全天下都是原矿,追求老泥,反而老泥是越来越多,乱追的结果是,紫砂市场越来越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今又流传起“现在没真紫砂啦,不敢买紫砂了”的危言耸听的言论。根本问题是:不是没有真紫砂,而是不识真紫砂,所以,要让更多的人识紫砂,这才是根本。 根据周高起的这个方法,要识紫砂壶,只要学会看晶光、润光就行了,这就是大道至简,往往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晶光、润光、和尚光,很多人认为都是光,没区别,所以,基本上都是看颜色说泥。紫砂被称为五色土、七彩泥,紫砂本身的颜色变化是丰富多彩的,所以,看颜色就会把一个泥说成很多种泥,壶的颜色,并不代表壶的好坏。代表壶好坏的是内在气质,反应出来的是光泽。 在大千世界里,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五彩纷呈的各种物质,是因为,能被我们看到的物质能反光,反光率越小,看起来就越暗,如果一点光都不反,就是在太阳下我们也看不到,就是陶土或是未烧熟。紫砂壶烧到结晶后在太阳光下看表面的亮点很多如满天星星一般就是晶光,当紫砂壶经过一段时间的泡养后,在不同深度的皱面上因吸附上茶水油脂而反出折射光,反光点的密度也大大增加,且这些光点是在不同深度折射出来的,所以,看起来光有厚度,感觉象光云,又由于晶体点折射出来的光是散的,又象光雾。所以,真正紫砂壶看起来不艳,强光下又不刺眼,给人以温润的感觉。 以上介绍了晶光、晶润之光、润光与和尚光,基本了解了它们的变化关系。晶光、润光的区别实际是视觉感觉上的区别,大而强的光点叫晶光,细而密的光点叫润光。我们在观察或使用紫砂壶时,通常眼睛与壶的距离在三十厘米到一米左右,如果把一把好壶放在与眼睛三十厘米远的时候,感觉的是晶光,如果放在一米远看,这时感觉到的就是润光,只是强度密度不同而已。润光与和尚光的区别,润光是密集的、有厚度的点光,和尚光是平面光,当光点越来越密,就是光的深度越来越浅,当迫近平面时,就变成了和尚光。所以,紫砂壶,没有绝对全是晶光,也没有绝对全是和尚光。晶润之光越多,紫砂壶则越好,和尚光越多,则越差。实际鉴别紫砂壶的好坏,只有看两个相就够了,晶润之光,就是晶相,和尚光俗称玻相,晶相越多,壶越好,玻相越多则越差。
全手、半手、机车、手拉胚、灌浆我因为喜欢喝茶,最近喜欢上了紫 全手、半手、机车、手拉胚、灌浆 我因为喜欢喝茶,最近喜欢上了紫砂,不过紫砂水深、水浑,看了很多资料,把关于全手、半手、机车、手拉胚、灌浆的资料进行总结和个人理解,希望对和我一样的小白有所帮助,希望有更专业的大神帮忙指正。 全手壶:这个其实不用过多解释,所有工序、部件完全用手工和工具(不含模具类工具)所制。特点:单价高,但能做到独一无二,泥料正常情况下放心,除非有丧心病狂之人用化工料做全手。鉴别方法:泥门内部观感有明显不规则褶皱,只有壶把位置内部有明显搭接线,推墙位置较低,筋纹器内部有明显对应外部的痕迹。 半手壶:完成部分拍身筒工作后放入模具搪胚,壶嘴、壶把放入专门的模具制作,最后组合而成。特点:价格适中,实用器的首选,泥料比较放心。鉴别方法:与全手壶比较容易分辨,内壁泥门与身筒一致,无褶皱,个别做工比较糙的壶嘴、壶把、身筒(外壁)有明显模具线。与机车壶对比极难分辨(圆器),差别就是推墙刮底。 机制(车)壶:使用机器+模具制作身筒(模头在模具里转啊转),壶嘴、壶把和半手一样,使用模具制作,最后组合而成。特点:产量高,价格低,泥料比较不放心,也有人说过使用好泥的,不过估计大部分会伪装成半手高价出售。鉴别方法:方器、筋纹器比较好鉴别,壶内部全是圆形,没有与外侧对应的纹路,圆器很难鉴别,唯一区别就是推墙刮底,做推墙刮底足以冒充半手,石瓢不确定有没有机制的,有人说能做,有人说不能做,看有没有知道的大神补充了。 手拉壶:使用机器转啊转,把泥料给堆成身筒,就是周星驰的电影家有喜事里和张曼玉玩的那个东西,其实手拉胚工艺本身没毛病,只是不适合紫砂而已。特点:紫砂本身由含微量元素的粘土+云母+石英等组成,本身的粘性、可塑性不适合手拉胚工艺,就要加入大量的添加剂:高岭土,高岭土加多了,紫砂本身性质就变了,又要加入大量的调色剂,这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化工壶。手拉胚化工壶争议也是很大的,有人说经过高温化工料无毒(氧化铁等),也有人说化工料有毒(铝、镉等),你无法确定到底加什么,不建议购买使用,因为就算加无毒的料,已经超出紫砂的范畴了,为什么不直接购买瓷器?鉴别方法:手拉胚的壶内部存在大量的螺旋纹。 灌浆壶:最低级、最没技术含量的一种工艺,使用大量的粘土+水往模具内灌注,脱模后在壶的表面喷上一层化工料调配的浆体,冒充紫砂壶。特点:没有特点。鉴别方法:壶外面有凸,里面对应的就有凹。壶把位置,内部就有凹痕;有足的壶,内部也有凹。不过现在据说灌浆壶也有精工的了,把里面的凹痕填平,而且做简单的刮底,不过一眼就能让人看出来,壶内明显有个小补丁,卖壶的有点自欺欺人的意思,不过也展现出壶商的精明,开始填坑了。以下算是个人的一点小心得正常情况:全手、半手算是一类,泥料让人放心,喝茶对人体无害,有人说半手壶喝茶口感不如全手,我是没喝出差别,味蕾没那么灵敏。机车壶有待商榷,不能说是假壶,只能说泥料不是太理想,量产、成本低,最多算是物理变化,本质还是紫砂。手拉胚和灌浆壶是一类,大家平时说的化工壶就是定义这两种的,属于化学变化,不算紫砂壶了。特殊情况:需求特殊颜色或者特殊泥料在加上所谓的“性价比”就容易出现添加剂,全手、半手、机车就也都相继出现添加料了。紫砂水深,色泥水更深,淹人都不带冒泡的,买壶要谨慎、理性。下面是在网上找的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图片:你能分清全手,半手,手拉,机车,灌浆吗全手泥门
全手、半手、机车、手拉胚、灌浆我因为喜欢喝茶,最近喜欢上了紫 全手、半手、机车、手拉胚、灌浆 我因为喜欢喝茶,最近喜欢上了紫砂,不过紫砂水深、水浑,看了很多资料,把关于全手、半手、机车、手拉胚、灌浆的资料进行总结和个人理解,希望对和我一样的小白有所帮助,希望有更专业的大神帮忙指正。 全手壶:这个其实不用过多解释,所有工序、部件完全用手工和工具(不含模具类工具)所制。特点:单价高,但能做到独一无二,泥料正常情况下放心,除非有丧心病狂之人用化工料做全手。鉴别方法:泥门内部观感有明显不规则褶皱,只有壶把位置内部有明显搭接线,推墙位置较低,筋纹器内部有明显对应外部的痕迹。 半手壶:完成部分拍身筒工作后放入模具搪胚,壶嘴、壶把放入专门的模具制作,最后组合而成。特点:价格适中,实用器的首选,泥料比较放心。鉴别方法:与全手壶比较容易分辨,内壁泥门与身筒一致,无褶皱,个别做工比较糙的壶嘴、壶把、身筒(外壁)有明显模具线。与机车壶对比极难分辨(圆器),差别就是推墙刮底。 机制(车)壶:使用机器+模具制作身筒(模头在模具里转啊转),壶嘴、壶把和半手一样,使用模具制作,最后组合而成。特点:产量高,价格低,泥料比较不放心,也有人说过使用好泥的,不过估计大部分会伪装成半手高价出售。鉴别方法:方器、筋纹器比较好鉴别,壶内部全是圆形,没有与外侧对应的纹路,圆器很难鉴别,唯一区别就是推墙刮底,做推墙刮底足以冒充半手,石瓢不确定有没有机制的,有人说能做,有人说不能做,看有没有知道的大神补充了。 手拉壶:使用机器转啊转,把泥料给堆成身筒,就是周星驰的电影家有喜事里和张曼玉玩的那个东西,其实手拉胚工艺本身没毛病,只是不适合紫砂而已。特点:紫砂本身由含微量元素的粘土+云母+石英等组成,本身的粘性、可塑性不适合手拉胚工艺,就要加入大量的添加剂:高岭土,高岭土加多了,紫砂本身性质就变了,又要加入大量的调色剂,这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化工壶。手拉胚化工壶争议也是很大的,有人说经过高温化工料无毒(氧化铁等),也有人说化工料有毒(铝、镉等),你无法确定到底加什么,不建议购买使用,因为就算加无毒的料,已经超出紫砂的范畴了,为什么不直接购买瓷器?鉴别方法:手拉胚的壶内部存在大量的螺旋纹。 灌浆壶:最低级、最没技术含量的一种工艺,使用大量的粘土+水往模具内灌注,脱模后在壶的表面喷上一层化工料调配的浆体,冒充紫砂壶。特点:没有特点。鉴别方法:壶外面有凸,里面对应的就有凹。壶把位置,内部就有凹痕;有足的壶,内部也有凹。不过现在据说灌浆壶也有精工的了,把里面的凹痕填平,而且做简单的刮底,不过一眼就能让人看出来,壶内明显有个小补丁,卖壶的有点自欺欺人的意思,不过也展现出壶商的精明,开始填坑了。以下算是个人的一点小心得正常情况:全手、半手算是一类,泥料让人放心,喝茶对人体无害,有人说半手壶喝茶口感不如全手,我是没喝出差别,味蕾没那么灵敏。机车壶有待商榷,不能说是假壶,只能说泥料不是太理想,量产、成本低,最多算是物理变化,本质还是紫砂。手拉胚和灌浆壶是一类,大家平时说的化工壶就是定义这两种的,属于化学变化,不算紫砂壶了。特殊情况:需求特殊颜色或者特殊泥料在加上所谓的“性价比”就容易出现添加剂,全手、半手、机车就也都相继出现添加料了。紫砂水深,色泥水更深,淹人都不带冒泡的,买壶要谨慎、理性。下面是在网上找的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图片:全手泥门,半手,手拉,灌浆,你能分得清吗
黄龙山原矿 本山单一原矿朱泥茄段壶
宜兴紫砂泥-底槽青底槽青,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款紫泥矿料,也是 宜兴紫砂泥-底槽青 底槽青,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款紫泥矿料,也是目前紫泥中较为优质的矿料,但并非人们所说最好的紫砂原料。虽说“天青泥于诸泥为贵”,但目前天青泥原矿毕竟少见,况且认识也不一。 何谓“底槽青”?旧时称紫泥为青泥,而紫泥又深埋于山腹之中,先辈们开采泥料主要是凭借经验,进行槽探,通常情况下,紫泥分布在探槽(即暗宕)的底部(即底槽),所以将底槽的青泥(紫泥)习惯上称之为底槽青。至于与“皂青”有关的说法,或其他写法,均有待商榷。 业内通常将带有“灰绿色斑状"(即鸡眼)的紫泥,称作底槽青,以此区别于其他紫泥。底槽青主产于丁蜀镇黄龙山矿区(湖滏山区类似的矿源,业内人士称之为湖滏底槽青),原矿主要分布在黄龙山深腹紫泥矿层的底部。底槽青原矿分布并非都一样,埋藏有深浅,通常的分布在普通紫泥的下层、原黄龙山矿区4号井、5号井均出产底槽青,以4号井为最优。 关于底槽青,有所谓“1号衣槽青"“2号底槽青”;头槽青、二槽青(中槽青);嫩底槽青、老底槽青等种种称法。称法不同,自然各有说法。原宜兴陶瓷原料总厂在对紫砂泥料进行统计分析时、把紫泥原矿表面“鸡眼"分布大而少的称之为“1号底槽青”,细而密的称为“2号底槽青”;当年从事紫砂泥料开采的矿工,则按矿层的分布,把埋藏浅的称为头槽青,位于矿层中部的称为二槽青或中槽青;从事泥料加工生产的人士则把云母量少,砂性小,耐火度低,收缩率相对大的,称为嫩底槽青,反之则称为老底槽青。 底槽青原矿,外观呈紫红色,紫中泛红,致密块状,质地坚硬,多数断面有灰绿色的"鸡眼"或"猫眼”,少则成双成对,多则密布(如图4-18)。这是底槽青原矿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因为铁氧质局部缺失所造成的。湖滏均山坞的紫泥也有相类的特征,不过它的"鸡眼"是灰黄色的。泥质老的底槽青呈杂斑状,表面有较多的白云母片。纯矿底槽青,粉碎成粉末状后,呈紫红色,灰绿色"鸡眼”,成陶后为黄色砂粒。 底槽青矿物组成为水云母、含不等量高岭土,铁氧化物及石英云母碎屑等。抽样检测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分别为二氧化硅(SiO2)57.94%、三氧化二铝(A12 O3)22.43%、三氧化二铁(Fc20 3)8.82%、氧化钙(cao)0.76%.氧化美(Mgo)0.27%氧化钾(K20)1.98%、氧化钠(Nä2o)0.40%、烧失量(L01)5.67%。 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含量较为适中,粗颗粒居多,可塑性良好,大小器形均宜制作,实际为中可塑性陶土。三氧化一铝、三氧化铁较高,烧成温度较高,为12oo℃,烧结范围宽,1150℃~1250℃,稳定性好,收缩率小,为9.17%,1150汇,呈棕红色,音哑,断面粗糙;1180℃,呈棕红色带黑,断面致密,音稍脆1210℃,呈赭色,断面致密,声音响亮;1250℃,呈赭色带紫黑,断面致密,声音响亮。烧成时,外观色泽由紫红,渐向棕红、赭色、紫黑色变化(如图4-19),灰绿色的"鸡眼"变成黄色砂粒。作品砂质感强,透气性好,泡养日久,渐显温润光和,自发暗然之光,古朴典雅,尽显紫砂古朴风韵,为紫砂典范性作品,是目前爰壶者至爱之物。 底槽青,为紫泥中典型的泥料之一,目前尚属原矿泥优质矿料之一。然而黄龙山矿区已属保护对象,其他矿区又无超越底槽青的矿料开采,所以市面上很难见到真正的底槽青。市面上真正的底槽青虽然少见,但并不代表底槽青已绝迹,因为黄龙山矿源未开发殆尽,囤泥者尚囤积着一定数量,只是不轻易出手罢了,所以有关"底槽青”已绝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目前市面上可以经常看到底槽青熟泥料,不过真正的底槽青矿料并不多见,多数是用外部矿区的紫泥和黄龙山的普通紫泥拼制而成的。
宜兴紫砂土的名称一、紫砂土的名称紫砂土(或称紫砂泥),是指宜 宜兴紫砂土的名称 一、紫砂土的名称 紫砂土(或称紫砂泥),是指宜兴陶土资源中适用于制作紫砂陶器的紫泥、黄泥(或红泥)、绿泥(或段泥)、青泥、白泥等陶土的统称,是个“泛”概念,并不是指某单一性能、单一色泽的陶土。是宜兴陶土中性能较为独特的一类陶土。 紫砂,紫砂,一是"紫”,二是"砂”。之所以称"紫砂土,其特征有二: (1)"紫”,涵盖了紫红色、紫蓝色、紫褐色、紫青色等色。此类陶土,原矿土和成陶后,外观呈现的色泽均以紫色、赤褐色、且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染色试验,结果一般都呈紫色、紫蓝色、赤褐色、暗褐色等。 (2)“砂”,是指紫砂陶土中的团粒结构,宜兴紫砂土的主要矿物为石英、黏土、云母和赤铁矿等。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多种矿物,在烧制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既构成了紫砂壶的骨架,增强砂质感,又构成紫砂壶双重的气孔结倒,使紫砂壶具备了良好的透气性。紫砂土,在配炼过程中,外观色泽可通过添加氧化着色原料和控制窑温来改变,但其矿物结构,即所谓的"砂"质结构,却是较难改变的。 另外,之所以称"紫砂土”,可能与早期的开发利用有关。“紫砂土”最早开发利用的是紫泥,且在以后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一直以紫泥类(甲泥)为主。宜兴陶土资源总量80%以上的是甲泥(紫泥),而且紫泥泥料性能较为稳定,整体性能要高于其他紫砂类泥料。 紫砂土,又称"五色土”。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相传壶土初出用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及去发之,果备五色,烂若披锦”。故紫砂土又称“五色土"“富贵土”。 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把绚丽的色彩也归之为“五行色彩”,即金(白色类)、木(绿色、青色类)、水(黑色类)、火(紫色、红色类)、土(黄色、橙色类)。“五色土”之由来,或许与此有关。然称"五色土”。并非只有五种颜色,是泛指色彩丰富,紫砂土"犹天文之燦然,不可得而名状也”。
假冒紫砂泥料的这些陶土,你可得好好认清了!其实对于紫砂壶越是 假冒紫砂泥料的这些陶土,你可得好好认清了! 其实对于紫砂壶越是深入了解,我们就越心惊胆战!以前只要考虑怎么去选择一把紫砂壶,现在却还要与商家斗智斗勇,看看这把壶到底是不是紫砂原料做的。心很累啊~ 很多时候像我们熟知的手拉、机车等非传统成型工艺都会选择这些用来做花盆的陶土。为什么呢? 一是陶土相对紫砂非常便宜,便宜就有市场; 二是陶土收缩率小容易制作,且成品率高,利润也会很高; 三是陶土泥料颗粒较粗且大小不匀,用来做旧、仿老壶以获得暴利。 陶土烧成后呈蜂窝状排列,内质疏松,敲击声哑,结晶体外表呈不规则棱角状,抚摸刺手,就是经打磨后表面依旧会留有断痕。陶虽然透气,但也会渗水,所以用其泡茶没有好处,相反,由于水中溶解了有机物留在壶壁内,无法清洗,对人体存在危害。 所以,对于买壶人来说一定要好好辨别一番! 紫砂好料的特征: 首先,要看着舒服,光泽自然、含蓄。紫砂壶的光泽讲究的是“黯然之光”,也就是看起来光泽内敛,由内而外地发出,非常柔和,看起来很舒服。这种哑光,行内人称之为“水色”,好泥料必定水色好。 放手摩挲壶面,与壶肌肤相亲,你会发现好的紫砂感觉顺畅细腻,砂质均匀,毫无生涩或滑腻之感。好的紫砂壶表面有颗粒感,凹凸不平,但摸起来则是光润的。用手抚摸紫砂壶,刚刚出窑的可能有一点干涩,这是正常的,养过后就会变得玉润。 避免选到陶土壶的几点小建议: 不要选择颜色过于亮丽、鲜艳的壶 不要选择颗粒质感过于突兀,不自然的壶 不要选择户内有刺鼻异味的壶 不要选择壶体表面没有一丝杂质(黑点、熔点等)的壶 不要选择如何泡养都没有变化的壶
搬运自大圣说壶假冒紫砂泥料的这些陶土,你可得好好认清了!其实 搬运自大圣说壶 假冒紫砂泥料的这些陶土,你可得好好认清了! 其实对于紫砂壶越是深入了解,我们就越心惊胆战!以前只要考虑怎么去选择一把紫砂壶,现在却还要与商家斗智斗勇,看看这把壶到底是不是紫砂原料做的。心很累啊~ 很多时候像我们熟知的手拉、机车等非传统成型工艺都会选择这些用来做花盆的陶土。为什么呢? 一是陶土相对紫砂非常便宜,便宜就有市场; 二是陶土收缩率小容易制作,且成品率高,利润也会很高; 三是陶土泥料颗粒较粗且大小不匀,用来做旧、仿老壶以获得暴利。 陶土烧成后呈蜂窝状排列,内质疏松,敲击声哑,结晶体外表呈不规则棱角状,抚摸刺手,就是经打磨后表面依旧会留有断痕。陶虽然透气,但也会渗水,所以用其泡茶没有好处,相反,由于水中溶解了有机物留在壶壁内,无法清洗,对人体存在危害。 所以,对于买壶人来说一定要好好辨别一番! 紫砂好料的特征: 首先,要看着舒服,光泽自然、含蓄。紫砂壶的光泽讲究的是“黯然之光”,也就是看起来光泽内敛,由内而外地发出,非常柔和,看起来很舒服。这种哑光,行内人称之为“水色”,好泥料必定水色好。 放手摩挲壶面,与壶肌肤相亲,你会发现好的紫砂感觉顺畅细腻,砂质均匀,毫无生涩或滑腻之感。好的紫砂壶表面有颗粒感,凹凸不平,但摸起来则是光润的。用手抚摸紫砂壶,刚刚出窑的可能有一点干涩,这是正常的,养过后就会变得玉润。 避免选到陶土壶的几点小建议: 不要选择颜色过于亮丽、鲜艳的壶 不要选择颗粒质感过于突兀,不自然的壶 不要选择户内有刺鼻异味的壶 不要选择壶体表面没有一丝杂质(黑点、熔点等)的壶 不要选择如何泡养都没有变化的壶 以下是搬运吧主的壶,可以做为优秀本山泥料标准
搬运知识宜兴紫砂泥-底槽青底槽青,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款紫泥矿 搬运知识 宜兴紫砂泥-底槽青 底槽青,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款紫泥矿料,也是目前紫泥中较为优质的矿料,但并非人们所说最好的紫砂原料。虽说“天青泥于诸泥为贵”,但目前天青泥原矿毕竟少见,况且认识也不一。 何谓“底槽青”?旧时称紫泥为青泥,而紫泥又深埋于山腹之中,先辈们开采泥料主要是凭借经验,进行槽探,通常情况下,紫泥分布在探槽(即暗宕)的底部(即底槽),所以将底槽的青泥(紫泥)习惯上称之为底槽青。至于与“皂青”有关的说法,或其他写法,均有待商榷。 业内通常将带有“灰绿色斑状"(即鸡眼)的紫泥,称作底槽青,以此区别于其他紫泥。底槽青主产于丁蜀镇黄龙山矿区(湖滏山区类似的矿源,业内人士称之为湖滏底槽青),原矿主要分布在黄龙山深腹紫泥矿层的底部。底槽青原矿分布并非都一样,埋藏有深浅,通常的分布在普通紫泥的下层、原黄龙山矿区4号井、5号井均出产底槽青,以4号井为最优。 关于底槽青,有所谓“1号衣槽青"“2号底槽青”;头槽青、二槽青(中槽青);嫩底槽青、老底槽青等种种称法。称法不同,自然各有说法。原宜兴陶瓷原料总厂在对紫砂泥料进行统计分析时、把紫泥原矿表面“鸡眼"分布大而少的称之为“1号底槽青”,细而密的称为“2号底槽青”;当年从事紫砂泥料开采的矿工,则按矿层的分布,把埋藏浅的称为头槽青,位于矿层中部的称为二槽青或中槽青;从事泥料加工生产的人士则把云母量少,砂性小,耐火度低,收缩率相对大的,称为嫩底槽青,反之则称为老底槽青。 底槽青原矿,外观呈紫红色,紫中泛红,致密块状,质地坚硬,多数断面有灰绿色的"鸡眼"或"猫眼”,少则成双成对,多则密布(如图4-18)。这是底槽青原矿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因为铁氧质局部缺失所造成的。湖滏均山坞的紫泥也有相类的特征,不过它的"鸡眼"是灰黄色的。泥质老的底槽青呈杂斑状,表面有较多的白云母片。纯矿底槽青,粉碎成粉末状后,呈紫红色,灰绿色"鸡眼”,成陶后为黄色砂粒。 底槽青矿物组成为水云母、含不等量高岭土,铁氧化物及石英云母碎屑等。抽样检测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分别为二氧化硅(SiO2)57.94%、三氧化二铝(A12 O3)22.43%、三氧化二铁(Fc20 3)8.82%、氧化钙(cao)0.76%.氧化美(Mgo)0.27%氧化钾(K20)1.98%、氧化钠(Nä2o)0.40%、烧失量(L01)5.67%。 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含量较为适中,粗颗粒居多,可塑性良好,大小器形均宜制作,实际为中可塑性陶土。三氧化一铝、三氧化铁较高,烧成温度较高,为12oo℃,烧结范围宽,1150℃~1250℃,稳定性好,收缩率小,为9.17%,1150汇,呈棕红色,音哑,断面粗糙;1180℃,呈棕红色带黑,断面致密,音稍脆1210℃,呈赭色,断面致密,声音响亮;1250℃,呈赭色带紫黑,断面致密,声音响亮。烧成时,外观色泽由紫红,渐向棕红、赭色、紫黑色变化(如图4-19),灰绿色的"鸡眼"变成黄色砂粒。作品砂质感强,透气性好,泡养日久,渐显温润光和,自发暗然之光,古朴典雅,尽显紫砂古朴风韵,为紫砂典范性作品,是目前爰壶者至爱之物。 底槽青,为紫泥中典型的泥料之一,目前尚属原矿泥优质矿料之一。然而黄龙山矿区已属保护对象,其他矿区又无超越底槽青的矿料开采,所以市面上很难见到真正的底槽青。市面上真正的底槽青虽然少见,但并不代表底槽青已绝迹,因为黄龙山矿源未开发殆尽,囤泥者尚囤积着一定数量,只是不轻易出手罢了,所以有关"底槽青”已绝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目前市面上可以经常看到底槽青熟泥料,不过真正的底槽青矿料并不多见,多数是用外部矿区的紫泥和黄龙山的普通紫泥拼制而成的。
搬运知识宜兴紫砂泥-底槽青底槽青,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款紫泥矿 搬运知识 宜兴紫砂泥-底槽青 底槽青,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款紫泥矿料,也是目前紫泥中较为优质的矿料,但并非人们所说最好的紫砂原料。虽说“天青泥于诸泥为贵”,但目前天青泥原矿毕竟少见,况且认识也不一。 何谓“底槽青”?旧时称紫泥为青泥,而紫泥又深埋于山腹之中,先辈们开采泥料主要是凭借经验,进行槽探,通常情况下,紫泥分布在探槽(即暗宕)的底部(即底槽),所以将底槽的青泥(紫泥)习惯上称之为底槽青。至于与“皂青”有关的说法,或其他写法,均有待商榷。 业内通常将带有“灰绿色斑状"(即鸡眼)的紫泥,称作底槽青,以此区别于其他紫泥。底槽青主产于丁蜀镇黄龙山矿区(湖滏山区类似的矿源,业内人士称之为湖滏底槽青),原矿主要分布在黄龙山深腹紫泥矿层的底部。底槽青原矿分布并非都一样,埋藏有深浅,通常的分布在普通紫泥的下层、原黄龙山矿区4号井、5号井均出产底槽青,以4号井为最优。 关于底槽青,有所谓“1号衣槽青"“2号底槽青”;头槽青、二槽青(中槽青);嫩底槽青、老底槽青等种种称法。称法不同,自然各有说法。原宜兴陶瓷原料总厂在对紫砂泥料进行统计分析时、把紫泥原矿表面“鸡眼"分布大而少的称之为“1号底槽青”,细而密的称为“2号底槽青”;当年从事紫砂泥料开采的矿工,则按矿层的分布,把埋藏浅的称为头槽青,位于矿层中部的称为二槽青或中槽青;从事泥料加工生产的人士则把云母量少,砂性小,耐火度低,收缩率相对大的,称为嫩底槽青,反之则称为老底槽青。 底槽青原矿,外观呈紫红色,紫中泛红,致密块状,质地坚硬,多数断面有灰绿色的"鸡眼"或"猫眼”,少则成双成对,多则密布(如图4-18)。这是底槽青原矿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因为铁氧质局部缺失所造成的。湖滏均山坞的紫泥也有相类的特征,不过它的"鸡眼"是灰黄色的。泥质老的底槽青呈杂斑状,表面有较多的白云母片。纯矿底槽青,粉碎成粉末状后,呈紫红色,灰绿色"鸡眼”,成陶后为黄色砂粒。 底槽青矿物组成为水云母、含不等量高岭土,铁氧化物及石英云母碎屑等。抽样检测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分别为二氧化硅(SiO2)57.94%、三氧化二铝(A12 O3)22.43%、三氧化二铁(Fc20 3)8.82%、氧化钙(cao)0.76%.氧化美(Mgo)0.27%氧化钾(K20)1.98%、氧化钠(Nä2o)0.40%、烧失量(L01)5.67%。 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含量较为适中,粗颗粒居多,可塑性良好,大小器形均宜制作,实际为中可塑性陶土。三氧化一铝、三氧化铁较高,烧成温度较高,为12oo℃,烧结范围宽,1150℃~1250℃,稳定性好,收缩率小,为9.17%,1150汇,呈棕红色,音哑,断面粗糙;1180℃,呈棕红色带黑,断面致密,音稍脆1210℃,呈赭色,断面致密,声音响亮;1250℃,呈赭色带紫黑,断面致密,声音响亮。烧成时,外观色泽由紫红,渐向棕红、赭色、紫黑色变化(如图4-19),灰绿色的"鸡眼"变成黄色砂粒。作品砂质感强,透气性好,泡养日久,渐显温润光和,自发暗然之光,古朴典雅,尽显紫砂古朴风韵,为紫砂典范性作品,是目前爰壶者至爱之物。 底槽青,为紫泥中典型的泥料之一,目前尚属原矿泥优质矿料之一。然而黄龙山矿区已属保护对象,其他矿区又无超越底槽青的矿料开采,所以市面上很难见到真正的底槽青。市面上真正的底槽青虽然少见,但并不代表底槽青已绝迹,因为黄龙山矿源未开发殆尽,囤泥者尚囤积着一定数量,只是不轻易出手罢了,所以有关"底槽青”已绝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目前市面上可以经常看到底槽青熟泥料,不过真正的底槽青矿料并不多见,多数是用外部矿区的紫泥和黄龙山的普通紫泥拼制而成的。
想买正宗本山紫砂壶先了解下宜兴紫砂土的名称一、紫砂土的名称紫 想买正宗本山紫砂壶先了解下宜兴紫砂土的名称 一、紫砂土的名称 紫砂土(或称紫砂泥),是指宜兴陶土资源中适用于制作紫砂陶器的紫泥、黄泥(或红泥)、绿泥(或段泥)、青泥、白泥等陶土的统称,是个“泛”概念,并不是指某单一性能、单一色泽的陶土。是宜兴陶土中性能较为独特的一类陶土。 紫砂,紫砂,一是"紫”,二是"砂”。之所以称"紫砂土,其特征有二: (1)"紫”,涵盖了紫红色、紫蓝色、紫褐色、紫青色等色。此类陶土,原矿土和成陶后,外观呈现的色泽均以紫色、赤褐色、且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染色试验,结果一般都呈紫色、紫蓝色、赤褐色、暗褐色等。 (2)“砂”,是指紫砂陶土中的团粒结构,宜兴紫砂土的主要矿物为石英、黏土、云母和赤铁矿等。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多种矿物,在烧制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既构成了紫砂壶的骨架,增强砂质感,又构成紫砂壶双重的气孔结倒,使紫砂壶具备了良好的透气性。紫砂土,在配炼过程中,外观色泽可通过添加氧化着色原料和控制窑温来改变,但其矿物结构,即所谓的"砂"质结构,却是较难改变的。 另外,之所以称"紫砂土”,可能与早期的开发利用有关。“紫砂土”最早开发利用的是紫泥,且在以后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一直以紫泥类(甲泥)为主。宜兴陶土资源总量80%以上的是甲泥(紫泥),而且紫泥泥料性能较为稳定,整体性能要高于其他紫砂类泥料。 紫砂土,又称"五色土”。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相传壶土初出用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及去发之,果备五色,烂若披锦”。故紫砂土又称“五色土"“富贵土”。 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把绚丽的色彩也归之为“五行色彩”,即金(白色类)、木(绿色、青色类)、水(黑色类)、火(紫色、红色类)、土(黄色、橙色类)。“五色土”之由来,或许与此有关。然称"五色土”。并非只有五种颜色,是泛指色彩丰富,紫砂土"犹天
来个师傅帮看看,这朽木还有用吗?能雕个啥😳龙怪?异形?长虫?
有人认识这是什么材料的吗
十一了,大兄弟都准备去哪耍,记得上次看谁发了个克拉玛依周边野 十一了,大兄弟都准备去哪耍,记得上次看谁发了个克拉玛依周边野生自驾区,喀斯特地形,里面有个土山特像狼头,有人能告诉我在哪吗,最好有路线嘎,谢谢
东芝55u6900C开箱报告,因为我所在地区不售65和75的6900,加之房间面积有限,下定这款55寸,常规遥控器镇楼 开机体验不错,秒开,无广告真的无广告哦好评!一阵子语言设置等等不多说,进系统看屏幕无黑无花无裂,证明安全连接WIFI,桌面推送更新了一批,常规进系统看信息,留影,提示有系统更新,果断OK.系统重启大概5分钟更新完毕,重进系统信息查看,是升了版本,这就不会有网友说的遥控乱跑的事了吧,依照网友提供的方式进入工厂模式,RGB全是在128,不需要自己调哈别的设置不敢动,退出,随意点了个捉妖记看看画面,用我的老6S拍了两张,画面还是满细腻的,颜色挺OK,反正比我原来老康佳强多了,无漏光,粗略目测没见坏点,回头用纯色瞅一下。系统使用流畅没有说的很卡的样子,用的的4G路由点播视频也很OK呀,不卡,声音不强求,有响就好,发烧的可以买5.1啊,必要上1999很香。机器厚度算不算槽点,但你要知道,96分区的LED灯珠排在屏后,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厚了。基本就这样了吧,满意!好评!老铁们香不香自己体会吧…
完美的家庭影音中心,该有的都有,没有的也有了,独步天下,唯吾独尊,不服就干。老铁们眼馋不,还有一款55的,基本配置一样就内存小点2G.为了消除广告嫌疑特遮除品牌。索尼制造商自有产品,价格可以猜下
看了几天各种电视参数,最终下定了这款,虽说是TCL代工的,主要看中硬件96分区背光,90ntsc.memc防抖,a53四核1.7ghz.内存2G储存32g.性价比舍我取谁,不服来辩 3248到手买了四年全保多加200块
给推个55或65全面屏分区控光防抖2G内存的机器呗,美版65 给推个55或65全面屏分区控光防抖2G内存的机器呗,美版65 628系不错可国内不售
贴吧大佬们,最近老房装修重换电视,4000左右,65或55,运行内存2G以上,品控好点,品牌海信创维Tcl给推荐下,自己网上选了几个,犹豫,还没去实体店看
准备入手一台智慧屏,问下高低配啥区别啊 准备入手一台智慧屏,问下高低配啥区别啊
又入坑了…128元加传奇蛋糕换一年Vip.自己感觉划算,话说今天又有多少骚年沉沦堕落呢,我就想看看
一时爆爽一时,一直爆一直爽
作为一台TD滿场飞奔,依然救不了孩纸们,怪我太弱,希望下场开心点
诡异的被击杀,游戏当时可以显示炮线的,一个神奇的转折炮线,回放中不显示炮线,但友方坦克着弹点可以明显看到,厉害了白毛子
连输模式开启,好不容易胜率提升0.2,一晚上又掉0.3,全遇到什么队友啊,算了,不打了不行吗,放过我吧。
首页
1
2
3
下一页